第一篇:《身体证据》读后感
《身体证据》读后感
近期阅读了布瑞恩·英尼斯所著的《身体证据》,受益匪浅。《身体证据》全书有200张涉案照片和100多个真实案例,阐述了病理学、毒物学、血清学、指纹术、脸部复刻、弹道学、心理肖像学及DNA指纹术等在侦破具体案件的作用及发展。
看后发现与中国古代断案有共通之处,即注重犯罪现场及人体致伤的细节,均具有实证观察精神。如李南公任长沙县知事时,有人互相殴打,且甲强乙弱,南公用手捏后说甲是假伤而乙是真伤,因为乙才有血聚而形成的肿胀,而甲的伤处却不肿胀。经查有一种榉树的树叶敷在皮肤上用火烫,会像棍伤且水洗不掉。断案体现了生活经验、常识等的积累。《身体证据》描述的内维尔·希恩故意杀人被判处绞刑一案也体现了对死者身上青肿痕迹形成原因的重视。在内维尔·希恩处搜到的呈钻石形花纹的皮鞭正是死者身上17处青肿痕迹的形成原因,而这也是该起系列杀人案得以侦破的关键。
虽然因为科技等原因导致古代法医学与现代法医学所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所不同,如现代才有的枪弹鉴定、DNA鉴定、指纹鉴定等。但重视犯罪现场也是共通的,犯罪现场是指大多数案件线索及罪犯的身份得以发现和确认的地方;而每一次接触总会留下痕迹,如血迹、玻璃碎片、现场鞋印等都是案件侦破的突破口。如一枪杀案中,外科医生检查时发现死者伤口处除了弹丸还有一张碎纸片;根据子弹确定手枪的使用方式先是装入火药,再在火药上塞上一叠纸;后在嫌疑人衣袋中找到的纸张正好与死者枪击处的纸张撕裂处吻合。在枪杀案件中,弹头的去向很重要,但是有的留在了被害人体内,还有的造成人体多处射击伤并在人体内解体;且有的高速子弹能从射击现场飞出很长距离;甚至,有些案件根本找不到弹头。但一颗子弹穿越任何物体时,会在枪洞周围留下微量的铅痕,这可用化学试剂测定;一颗子弹的温度极高,在近距离射击时能融化衣物,能推断射击的距离,从而确定罪犯。
现代法医学具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如《洗冤集录》中介绍了一个案例,有一村民被人用镰刀砍死,检验官召集村民将所有镰刀收集起来,在烈日下,有一把镰刀“蝇子飞集”于是检验官指认刀主为凶手。但笔者想了一下,假如罪犯使用的是砍刀,且附近村民都使用过刀来切肉该如何确定罪犯呢?经验能帮助人形成内心确信,并根据内心确信的内容抽丝剥茧查找罪犯,但该问题在血液检测及DNA鉴定技术下较为容易解决。血液鉴定可以区分作案工具上的是人血还是动物血;如是人血,DNA鉴定技术能鉴定刀具上的血液是否与被害人血液相匹配;即使在刀具上没有提取到血液,但在被害人被杀现场提取的罪犯所遗留的毛发、打斗时被害人指甲留下的罪犯的皮屑等DNA信息都能确定罪犯。在近几年的办案中就发现不少根据罪犯现场留下的如含有其唾液的烟头、指纹、鞋印等确定了罪犯;还有二被告人不认罪的盗窃案件,公安机关查找被盗附近的监控视频,根据被告人作案的路线,形成了其坐车过来、实施盗窃、逃跑、销赃的整个证据锁链,案件得以破案。
虽现代法医学进步了,但从辛普森杀妻案中可以看出,即使有相关证据,但对现场证据的搜集、鉴定等程序的违法将导致证据被排除,使罪犯逍遥法外。该案解剖被害人尸体的病理学家承认其在检验期间犯下多达40处的错误。即使被认为铁证如山的如辛普森留在现场的喷溅式血迹,辛普森床脚边发现的侵血的短袜与被害人血型相符,警方称在辛普森后院找到的沾有血污的手套与在谋杀案现场的另一只相匹配。但在庭审中发现:警方保管的辛普森血液样本无原由地少了15ml;后院找到的短袜,辩方专家证实没见过血污,且袜子上的血迹经联邦调查局技术室检测发现含有EDTA成分,该成分是加到血液中防止凝结的防护剂。而手套,显然太小,辛普森不可能戴上,且找到手套的侦探被证实以前做过伪证,导致辛普森被宣判无罪。
该书还介绍了静电检测仪,笔迹鉴定,脸部复制技术等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笔者认为,现在广覆盖的监控视频、指纹鉴定、笔迹鉴定、手机信息的恢复、DNA鉴定等为侦破案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对现场的保护及重要物证的及时提取、确保收集证据程序上的合法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回归身体》读后感6篇
《回归身体》读后感6篇
一、身体的表达
十几年前第一次在北大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时,就喜欢上了云门。那时一个台湾师兄强烈推荐这个现代舞团,本来对现代舞没有任何概念也不感兴趣的我因了师兄的推荐买票去看。一下子,就被深深震撼了。
台上那些精灵一样的舞者,身体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舞动着,时而在地上翻滚,时而在空中跳跃,时而静默地行走。舞者的脸上也不是一般舞蹈中的欢欣笑颜,而是各种配合身体动作的复杂表情。不记得当时的主题是什么了,只记得看到一个舞者瘦削的身体趴在地上,仰起头,脸上是那样的哀伤和痛苦时,我竟快要掉下泪来。人生第一次,我被舞蹈感动了。
云门的舞蹈,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种舞蹈,没有芭蕾舞的高贵美感,没有民族舞的欢快热闹,没有一般所谓现代舞整齐划一的律动,甚至,没有常见的队形排列和变化。有的只是身体的表达,对,就是“身体”,表达出的竟是这样或浓烈或悠然的情感。
后来,又看过云门表演的《九歌》等舞剧,以及云门创始人林怀民所写的书《高处眼亮》。在书中,林怀民记述了自己在台湾和美国学习现代舞,回台创立云门舞团的经历,以及如何培养训练舞者并创作出水月、流浪者之歌、行草等经典舞作。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通过包括打坐在内的各种方法训练舞者身体的敏感,倾听身体,认识身体,直至身体可以自在的表达。
二、回归身体
《回归身体》这本书,讲的就是云门舞蹈教室的八堂身体课程,拥抱、呼吸、重心、安静、专注、跌倒、亲密、玩伴。云门舞蹈教室是面向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的大众人群的教室,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为了可以到台上表演跳舞,或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学习如何回归身体。通过肢体的开发,学习更多身体的可能和生活的乐趣。
糊糊推荐大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的书画课程是相通关联的,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当然,对于每一个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我已经推荐给几位年轻的妈妈,以及工作压力大、身体不太好、情绪容易焦虑的朋友。
书中每一堂课都值得记述并学习,这里只选取其中最有感触的几点简要记之:呼吸、安静、重心、专注。
三、呼吸
现代人很少关注自己的呼吸,除非生病咳嗽或喘不上气来才会意识到呼吸的存在和重要性。一说到“练呼吸”,一般人可能会说,呼吸谁不会啊?还需要练呼吸么?
书中说,所谓练呼吸,就是觉察到呼吸的存在,并把呼吸当成身体与意念(或说身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借由呼吸的转化,透过不同频率的呼吸调整,来平衡人的身体,乃至平衡人的生活。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从小是个功课好自我要求严格的好学生,工作以后也常常给自己压力做事追求完美,生活中又是个急性子。常常生活在压力和焦虑中,用书里的理论来说,就是负责压力反应的交感神经大量运作,总是处于“被狗追”的应激状态。几年前终于感觉身体快要出大状况了,于是辞去律师工作休养生息,找了一份收入低但相对轻松的工作。这几年来,一直在用各种办法调整自己,除了坚持打坐外,还学习古琴、太极拳,进入暄桐教室学习书画。这些调整都是在发挥自律神经系统翘翘板另一头,负责能量滋养的“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补充能量,舒缓休息。而所有的一切都有共同点——关注呼吸,专注当下。
云门有一出特别的作品“行草”,就脱胎自书法,又跳脱了书法。书中说,舞者平日也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运笔挥毫,“那一按一提、一笔一画,不只是手腕、手臂的动作,更是全身的气息吐纳。”的确,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吐纳身体的松与紧,云门舞者感受彼此完美配合,行云流水般幻化出绝美的身体与心灵语汇,造就了云门舞蹈作品某种特别的质感和境界。
我在暄桐这几个月也体会到了呼吸对于练习书画的重要性。下班回家吃完饭收拾妥当后,不能马上写字,一定要坐一会儿,或者站站桩,收神敛气,呼吸平稳均匀以后,再开始提笔。一旦发现手不稳了,呼吸不匀缓了,笔下的线条笔画一定就没有质量了。这可能是因为念头散乱走神了需要调整,或者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休息,这时就要停下来,或者静坐调匀呼吸,或者通过站桩、云手和走步步禅来放松舒缓身体。大概由于近月来坚持打坐和练习太极拳,我的身体比以前更放松,气血更通畅,呼吸更匀缓,基本都能坚持每天写字画画,而且常常一写就不知不觉写一两个小时。
特别喜欢书中本堂课的最后一句话:经由呼吸,可以倾听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身体。在生活中,在波浪中,永远有一个安定的力量。
四、安静
暄桐书画课的第1堂课,糊糊就讲了“戒定慧”是整个课程的支撑基础,要求每天静坐至少15分钟。第2堂课讲了蔡扈的《笔论》,糊糊在各种场合常常提到的:“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已。”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默坐静思”是暄桐书画课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光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在磬声的陪伴下静坐20分钟,要求回家每天静坐,之后的课上糊糊还教了各种各样的静坐和呼吸方法,有瑜伽呼吸法,有动中禅内观法等等。
对于写字画画,安静太重要了,内心安静,呼吸匀缓,书写才是有质量的。更重要的,安静,你才能听到世界,听到自己,让身心常喜悦,让生活有新意。暄桐教室的主旨之一就是让人有一颗回归调伏安定的心灵,在静默专注和谈笑玩赏中,有来自心灵源头的愉悦和智慧见地。某种程度上,暄桐教室和云门舞蹈教室有着契合相通的地方。
要时时做到安静却是不容易的。书里有句话说得很好,“安静,并不是指没有声音或动作,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这是说,一个人看上去安静(不发出声音或不做出动作),不等于内心安静。而一个人可能在说话、有动作,内心的状态却是安静的,心情是平和愉悦的。
另一方面,也并不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内心才能安静,很多人即便身在幽静的大自然或独处密室,内心也一样如滚滚波涛汹涌起伏。而有的人即便行走在嘈杂的闹市或被人群环绕,内心一样能安静平和。当然,不能否认环境对于安静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在我看来,安静不仅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更是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安静,和前面讲到的呼吸,是有很大关系的。关注呼吸,自然就能安静下来;而安静时,呼吸也一定是均匀舒缓的。但除了关注呼吸,其实用很多其他方法也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任何时候只要你想,并且掌握了这些方法。书中举例,就像端起杯子来喝水,你专注在动作里的每个细节,那往往能帮助你静下来。
上面所说的“专注在动作里的每个细节”,就像内观修行的“动中禅”,也是糊糊课上教过的方法。这是一种观照肢体移动时的动和停的内观方法,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你能历历分明地觉知自己的一举一行,以及心念的起伏。这种状态下,内心自然是安静的。
我自己近来就常常在走路、坐车以及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自己去练习和培养这种能力,就好像有一个“我”跳脱出来,在旁边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在说话的时候也试着去观照自己。很难,尤其是说话的时候,但值得学习并去不断地尝试和实践。
此外,我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时时体会到安静的力量。每次练习,都觉得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身体松静而轻灵,内心澄净而愉悦。无论是站桩、云手、走步步禅,还是每一个招式,老师说都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存丹田,无思无虑,内观自在,外观八面。这里就包含着太极中的“静定”之功。当心不能静定,身必定散乱。所谓“无极而太极”,寂然不动,复得无极真机。最后才能达到无微不觉、豁然贯通的状态。
五、重心
重心,对于舞蹈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对于舞者,重心随时在移动变化,能够时时抓住重心把握重心的舞者是真正优秀的舞者。
书中关于重心的很多阐述对于学习书画非常有启发。就像糊糊说的,舞蹈是和书法在某些理念上最接近的艺术。比如,书中说:行进间,永远是从“出平衡”到“归平衡”的过程。还讲到:身体若不把重心“交下去”,是无法自然弹跳起来的。
想到书画课上糊糊讲的“平正和险绝”的训练次第(孙过庭《书谱》: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想到她说我们写字最大的问题在于,习惯待在安全舒适的角落,不敢突破自己,不敢把重心交出去,尤其反映在刚刚临了一个阶段的礼器碑上,我们的用笔结字过于平正和规矩,写不出礼器碑平正中的“欹侧”,也就写不出礼器碑的“峻逸精妙”。
书中还说:重心,不只稳稳地落于下盘,还能经由意念,达到“入地三尺”。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想到形容书法的一个成语?我想到的是“力透纸背”,不是说手上用力的大小,而是意念经由笔锋体现在纸上是刚劲有力的,像是要穿透过去到达纸的背面。
重心,其实不仅仅指身体的重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甚至我们的生命都是有重心的,就像书里说的“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在处理重心:身体的重心、生活的重心,乃至领略生命的轻重。”找到了重心,就找到了平衡与稳定。
六、专注
最后一点,我想谈谈专注。书里写了一个叫周俊勋的围棋高手的故事,我看了深有感触,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甚至在很多方面算是笨的,想问题直来直去不太会拐弯(现在也是),但还算是个比较专注安静的孩子,大概环境使然。我没有兄弟姐妹,很多时候也没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甚至没有什么玩具,除了一副弹子跳棋(那个年代很受欢迎的棋类,大人孩子都喜欢,几乎家家都有),和两盒陪伴了我很多年的积木。
但我的童年仍然是快乐的,大人上班去了,留还没上小学的我一个人在家,我可以下跳棋下一整天。我会想象自己在和一个甚至几个“空猫猫”(家乡话,类似空气的意思,呵呵)下棋,同时操作6种颜色的棋子,一盘棋下来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并且还会仔细琢磨每一种走棋布局的可能性,对比优劣利弊,这个过程真是其乐无穷。到后来以至于周围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大人可以赢我,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因为长期专注的练习。
在暄桐学习,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没有办法完成每天1-2小时的作业量(开始几个月甚至是3个小时),这种学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一个人专注力和定力的培养。就像前段时候线描《永乐宫壁画》,很多同学都体会到,那些仙人根根分明的满脸胡须、繁复无比的衣襟装饰,要想对临下来,真的是要全心一意,拿出一整个晚上,甚至几个晚上的时间,专注地画完那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直或弯的线条。稍有分神,笔下的线条就粗细不匀,甚至完全走样了。
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很难理解我天天下班回家写字临帖,或者愿意花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晚上,去临一幅线描,他认为既然知道自己并没有写字画画的天赋,练习多年也不太可能成为书法家或画家,为什么还要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这件事呢,何不做一些更有成效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有代表性。在当下这个社会,崇尚效率,追求结果。他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如何能没有目的地投入去做一件看起来没有结果的事。
“有愿心,无目的”,恰恰是糊糊的人生哲学。暄桐教室教的是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东东,一群天资平平艺术零基础的成年人聚在这里学习书画、中医、茶课等等,都不是为了日后以此为业,成名成家。暄桐的理念是,推崇一种非功利的学习态度,扎实精进且享受当下。每一门学问和才能的累积,意味着推开一扇窗,为的不是看到外面的风景,而是纯然通达的心地光明。糊糊说,“无用”,不是没有用,而是说你有一个不向外求的源泉,在你的内心,这就是“无用之美”。
所以,不管周围的人是否理解,我们还是会专注、投入在这里,并且乐在其中。就像书里所说的,当一个人专注时,不论是大人、小孩,都好美、好亮!让我们一起找回专注力,那不只是竞争力,也是好好生活的能力。
第三篇:基督荣耀的身体读后感
基督荣耀的身体读后感
感谢上帝一次次的带领我们耀华团契学习真理教程,虽然学习的课程多,层次也不高深,但我个人却吸收的很少,实在是亏欠的,但我相信上帝的旨意是要让我们在真道上进步,装备自己,预备自己,扎根在磐石上,让我们的信仰有根有基础,有一天所学的才能发挥出他的作用,并且去打那美好的仗,做基督的精兵。
在教会论这本书中总体分为教会的属性,教会的行政,教会的工作等主题,其中涉及到一些神学立场是值得我们耀华团契所借鉴,另一方面在教会的行政和教会的工作当中也可以应用到我们实际的教会生活当中。下面就本书的各主题分享一些体会
一,在教会的属性当中我所学到的知识有:
1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的概念以及一些区别,有形教会是指表面上来参加聚会参加教会生活的所有会友,而无形教会却是指那些在神旨意里真正拣选而且在天国里有份的真信徒,一个教会同时具有有形性和无形性两方面的特性。分歧解决:1教会历史中有人自称纯洁教会主张会友限制,既一定要重生的人才能进,不重生的人拒之门外,错误是人不能分辨谁是最终得救的无形教会成员。2放任主义,随便什么人都无所谓,他们认为现在不能把稗子与麦子分开,所以也无所谓惩戒不惩戒 3平衡的看法,一方面认为有形教会不能保持完全圣洁,另一方面教会需要追求圣洁,必要是惩戒除教一部分人。综上所述,耀华团契可以参考第3点的做法
2教会的合一与多元,和极端宗派(联合)主义的错误。教会的合一是指属灵上的合一,但在形态上却是多元的,但教会在基要真理和根本教义上是不能妥协的,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包容那些在礼仪或敬拜形式上不同的派别,例如关于洗礼是点水和浸水,分饼分杯,穿什么衣服等的差异。极端宗派主义的错误在于将教会的多样性误解为宗派主义,他们的会友不用任何的宗派名称,他们要每一个教会和每一个会众都成为他自己宗派的一员。极端联合主义的错误在于,他们忽略了属灵以及教义上的不可妥协性。综上所述,耀华团契应该在神学立场上完全不可妥协,同时也应该包容那些在基要真理上相同但礼仪形式上有分歧的教会与他们交流联合,彼此相爱彼此包容,此外还需加强鉴别异端邪教,以及在定位本教会的神学宗派立场的同时多思考不同的宗派见解。教会必须圣洁,此点无庸置疑
二,在教会的行政上,本书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职份,但鉴于耀华团契的本身发展中特性,我认为此行政课程只是一个预热,待教会加强发展后需要继续补充学习,针对目前本团契的实际情况而言,设立执事会临时主席即黄老师,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完善探访组,跟踪及交流各事工组的事工进展是必须的,在财务方面可由同工会议商讨捐献事项,如社会慈善,其他教会所呼吁的奉献,我们也可以奉献出去。
关于教会的惩戒,可以制定教会章程公开让会众阅读,防范于未然,惩戒于已然。另外定期对慕道友协谈以了解他们的教义立场,例如如果他们表面上承认是信了,但却否认基督神性,三位一体,神迹奇事,等重要立场,则应警惕
三,在教会的工作当中本书重点阐述了对教会内部的教导以及对外的传福音和宣教工作,以及对子女后代的教导等,可以借鉴和思考。
第四篇:《身体从未忘记》读后感800字
《身体从未忘记》读后感800字
作者: 张丽英
前几天在樊登读书会上听了一本书《身体从未忘记》。我对这本书还是挺感兴趣的,于是听过之后又读了一遍。
听这本书之前,看到标题:身体从未忘记,我开始猜测书的内容:这本书是不是与人们过往的不愉快经历或者心理阴影有关。果不其然,荐语部分这样写到----我们对心理创伤存在太多误解:时间并不会治愈一切,我们的身体会记住创伤。童年时期受过的忽视或虐待,会在心理和生理层面影响我们的一生。那些困在过去的人,他们并非不想走出来,而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改变了他们的大脑……
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真的很期待读下去。既然身体有记忆,所经历过的心理创伤要伴随我们一生中的很长时间,挥之不去,那么书中是否有好的建议可以帮帮受过创伤的人呢?于是,我带着疑问读书了。
“创伤并不遥远,或许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乃至我们自己身上。它们中的某些会随着时间流逝掉,而有些却被烙进了大脑和身体里。”
上面这段文字,相信大家都赞同。在过往的岁月里,谁或多或少没有点心理创伤呢?绝大多数日常经验会被遗忘,但是我们对于侮辱和伤害的记忆最深,是它----肾上腺素,帮助我们对付潜在的威胁,把事件的所有细节都刻在我们的大脑中。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恐怖---特别是无法逃脱的恐怖,肾上腺素系统会不堪重负,最终崩溃。结果,创伤性经验的印记和体验无法如同叙事性记忆那样组织得前后一致、合乎逻辑,而是以碎片化的感知和情绪痕迹体现:例如图像、声音、感觉。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也是我最关注的部分是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童年时期遭遇的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能否成功应对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关键在于人生中的头两年中与主要的养育者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去年春节后学校组织的心理培训:新年,我们从心出发。讲师也强调了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虽然常言道:时间是治疗痛苦的良药,但时间不会冲淡一切。那么,我们该怎么疗愈心理创伤呢?
治疗创伤的最大挑战是重新建立你对自我的控制,不再被过去的事情和感受困扰,不再感到不堪重负、愤怒、羞愧和崩溃。结合本书,我总结以下几点治疗方式:
1.我们可以选择专业的治疗师。
2.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多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积极阳光起来。
3.多和周围的亲朋好友交流,善于借力,让别人帮自己打开心中的结。
第五篇:《找证据》读后感 张婧格
今天,我一回家,妈妈就送我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故事家》,并且对我说:“格格把书翻到妈妈给你折了角的那一页,它会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找证据》读后感张婧格。你现在就去读吧。”我拿着那本书,翻到折了角的那一页,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当我读完那篇文章时,不得不佩服大力,那个做事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到底的不放弃精神,读后感《《找证据》读后感张婧格》。
原来那一篇文章叫做-------.《找证据》
里面的主人公大力,他的儿子去他姥姥家玩,这着实让大力清静了不少。一天中午,他回家问老婆:“老婆,儿子回来了吗?”他老婆若无其事地说:“没有啊!”大力却疑惑地指着垃圾桶:“这么多的冰棒塑料袋,你一天最多吃一根,可是现在才半天,儿子就能吃那么多。说吧,他到底在哪?”大力的老婆反驳道:“我今天拿冰棍来招待客人了。”接下来大力又找出许多证据,却被一一驳了回去。当大力走进卧室时,马上捂住鼻子走了出来胸有成竹地说:“你不要再狡辩了,因为除了儿子没有人的脚有这么臭,如实招来吧!”
“哈,哈,哈!这也太惨了,只差一步便大功告成了。”我情不自禁地说。大力的老婆别的都注意到了,却唯独忘掉了一个致输的细节——儿子的脚臭。她真是太可怜了。不过我也很佩服大力,因为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做事永不放弃,坚持做到底才会甘心。我一定要学习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