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法的证据
行政法的证据 第一节 证据概述
一、证据的意义
行政法中证据主要是指行政诉讼证据与行政复议证据。无论是行政诉讼还是行政复议,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而要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就不能离开证据。所以在诉讼和复议中,证据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证据是查明事实、分清事非、正确适用法律的客观依据。办案机关要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必须从案件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本案的客观事实作为基础。由于最初办理案件时的工作人员并未亲自经历案件事实,又不能使案件事实重现,要辩明当事人争议真实的真伪,对案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就只能依靠证据,借助那些反映了案件事实的痕迹、物品、文件、记载和知情人的陈述,在证据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的基础上做出裁判。
(2)证据可以保证纠纷解决的公正性,促使那些报有侥幸心理,企图捏造事实的嫌疑人,如实陈述的有力工具。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有些人为了让办案机关相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使办案机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处理决定,就有可能虚构情节、捏造事实、极力掩盖事实真相。如果办案人员失察,就会影响纠纷的公正处理。如果办案人员有充足的证据,就可以应对当事人种种捏造的事实及虚构的情节,揭穿他们的谎言,即使以前如何的抵赖与狡辩,在铁的事实面前,他们只能放弃幻想,如实的进行陈述。
(3)证据对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证据是一切纠纷得以公正处理的灵魂,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围绕着调查研究相关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展开的。所以说,证据的调查与取得就是一条贯穿案件始终的主线。人们可以通过证据,了解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危害,还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事实的真相是不易被掩盖的。进而促使人们主动地提高自觉与自律意识、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
(4)证据是当事人论证自己主张和要求的重要根据。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都希望办案机关能够采纳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当事人所提出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就不可能反驳对方的主张与要求,更不能说服办案机关支持自己的主张与请求;如果提出的主张和要求,都是基于事实,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合理性,就容易被办案机关接受,使办案机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处理决定。
二、证据的定义 证据是行政法理论与实践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关于行政法的证据却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只有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及举证责任等问题,行政复议法与其他行政法律或法规均没有对行政法证据作出系统而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为行政法的证据给予明确的定义,这也就为行政法证据的定义埋下争议的诱因。行政法的证据是什么?学术界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证据究竟是一种材料,还是一种手段?是指那些能够正确反映案件事实的真实材料,还是指当事人主观愿望上用于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材料?实际上这些分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证据与案件事实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只有正确把握这一问题,才能从客观的角度为证据作出科学的定义。
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如何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从证据与纠纷解决的活动入手。在纠纷解决活动中,当事人参加诉讼或复议的目的,就在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当事人就必须运用各种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在这里,作为静态的证据,只是一种服务于争议各方的工具,这些证据的运用是否能够实现纠纷解决之目的,不是决定于运用证据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取决于经过办案审查属实后的证据。但是,经过办案机关审查属实的证据(可定案证据)并不是一开始就与其他一般证据相分开的,如果这样,也就谈不上法院或复议机关审查证据的活动了。可定案证据,即那些准确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或事实,是从那些由当事人提供或办案机关收集的所有证据中分离出来的。没有一般证据也就谈不上可定案证据,它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等法律特征。由此可见,可定案证据与一般证据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那种认为只研究可定案证据而没必要研究一般证据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是行政争议当事人认为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都应该算作证据。对证据的含义应从两方面理解:首先,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至于它究竟能否真正起到证明案件客观事实的作用,取决于办案机关的审查认定。其次,证据是包括了可定案证据和一般证据在内的一切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并非专指那些经由办案机关认定的,而且能准确、充分、客观反映案件事实的材料。综上所述,所谓行政法的证据是指在行政争议解决的过程中,由诉讼当事人收集并提交给办案机关,或者由办案机关依法调查收集的一切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三、证据的分类
行政法证据的种类,是按不同的标准,将证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别的证据所具有的特征,以便在办案机关在行政争议的解决过程中更好地收集、调查和运用证据。在我国,行政法证据有学理上的分类和法律上的分类有两种。(一)行政法证据的学理分类 1.本证与反证
按照证据是否由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出的证明事实为标准,证据可分为本证与反证。所谓本证,是指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出的,用以证明他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据。根据行政争议法律关系的特点,行政法证据的本证,是指行政主体依法所提出的用以证明他所主张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证据。所谓反证,是指当事人为推翻对方所主张的事实而提出的与对方所主张事实相反的证据。至于行政法证据的反证,是指行政相对人为推翻行政主体所主张的事实而提出的与行政主体主张的事实相反的证据材料。区分本证和反证有助于办案机关确定争议焦点,全面收集调查证据,正确判断不同证据的证明力,从而为查明案情打下基础。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以证据是否能独立证明待证事实为标准,行政法的证据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所谓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独立地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这种证据与待证事实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能够独立证明待证事实的客观性与合法性。所谓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地、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但与待证事实存在着某种间接的联系,经逻辑推理或综合分析后才可以达到证明目的的证据。行政法的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有利于根据二者的各自特点对其予以收集与运用。在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直接证据的提供、收集和运用,因为它可以直接证明待证事实。在不能收集到直接证据时,也要高度地重视间接证据,办案机关可以在认真分析间接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系后,根据一系列间接证据所形成的完整的证明体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案件事实。
3.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以证据的不同来源为标准可将行政法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它们或者是案件事实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与案件事实有着直接的接触,即通常说的“第一手材料”。如案件事实中的文书、痕迹,以及亲自耳闻目睹了案件事实的现场证人的证词等。所谓派生证据,是指那些不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是从原始证据中派生出来的、经过若干中间环节辗转得来的证据。因此,间接证据又称“传来证据”或“第二手材料”。如录音、录音复制品,作为抄本或复制本的书证等。由于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的来源不同,因此,在实践中,正确把握二者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始证据因其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故其可靠性大,易于查明案情,而传来证据是经过多次转手而获得的材料,故其可靠性较小,但它可以为寻找原始证据提供线索。因此,在收集、运用证据时,就要着重对原始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但也不能忽视派生证据的独特作用。
4.主要证据和次要证据
以证据所证明的案件事实对于解决案件的重要性为标准,将行政法的证据划分为主要证据和次要证据,主要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主要争议事实的证据。次要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主要争议事实以外的其他事实的证据。这里的“主要争议事实”是指争议当事人向办案机关提出的关于行政案件案情的诸多事实中双方着重争议的,并且关系到案件定性、决定着当事人胜诉与否等重要问题的事实。根据行政争议的特点,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负法定举证责任的行政主体提供的证据材料大多为主要证据,如果作为被申请人或被告的行政主体举不出主要证据,则会导致败诉的后果。
另外,证据按照证据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按照证据的性质不同,分为人证与物证。
(二)行政法证据的法定种类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法的法定证据共有七种,即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1.书证
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图画等方式所记载或反映的内容、含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书证在行政诉讼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证据,其物质属性通常为纸张、金属、石块、竹木、布帛等。其形成方式通常有书写、印刷、绘画、刻制等,如处罚决定书、发票、书信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将书证分为公文书证和非公文书证;普通书证和特别书证;处分性书证和报告性书证;原本、正本、副本和节录本等。
2.物证
物证,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或痕迹。如侵犯注册商标的伪劣产品、假药等。其主要特点是以其形状、性质、特征等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因此,物证具有不可代替性。实践中,物证应当提交原物,如果提交原物确有困难,或物品、痕迹易于消失的,也可以提交复制品或照片,但作为物证发挥作用的,仍然是原来的物品和痕迹。
3.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用录音、录像或电子计算机储存等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材料。1 由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证据的收集、调查和运用具有共性,因此,本章关于证据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以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为参照的,在没有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证据理论也包含有行政复议的证据在内,对行政复议证据不再作专门的介绍。2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如计算机软盘,录音、录像带等。其特点在于其可以直观地、动态地、全面地再现案件事实,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案件有关情况而被法院或复议机关传唤到庭作证的人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证人证言既可以采取口头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如果采取口头形式,法院或复议机关应对证人证言制作笔录,证人对证言笔录有要求宣读、查阅和修改的权利。在我国,证人范围十分广泛。按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不能辨认自身行为的精神病人,以及争议纠纷代理人、本案的裁判人员不能作证。在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如聋、哑人或盲人等,是否可以出庭作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这种生理缺陷还没有成为他了解和表达一定案情事实的障碍时,这类人就可以作证,否则就无义务作证。未成年人可否作证应根据他们的身体、智力发展状况、辨别和正确表达意思的能力、以及所需证明事实的复杂程度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行政争议案件中,为了广泛收集证人证言,迅速查明案情,与当事人有着特殊关系的人,如配偶、亲属等,同样可以作为证人。
另外,根据法律规定,证人作证时,必须如实陈述,故意作伪证或隐瞒案情,应负法律责任。证人一般应亲自出庭,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证的,经法院或复议机关许可后可提交书面证言。对不愿作证的知情人,案件的审理人员应耐心说服教育,但不能采用强制手段迫使知情人作证。
5.当事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主要是指当事人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向法院或复议机关所作的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当事人的陈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和承认;关于案件事实的法律评定;关于请求作出有利于自己裁决的意见和理由等。但并非所有的陈述都是证据,只有对案件事实的叙述和承认才是证据。法律评定、意见、理由等用以表达个人看法和主张的叙述,不应作为证据对待。
6.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部门所指派的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法院或复议机关提供的案件材料,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所作出的解答或结论。譬如《行政诉讼法》第35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由此可见,作为行政法证据的鉴定结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并非任何问题都须进行鉴定,只有法院或复议机关认为属于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时,才对该问题进行鉴定。其次,对需要鉴定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时,有法定鉴定部门的,应首先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其他部门的鉴定不具法律效力。这里的“法定鉴定部门”是指法律规定的直接负责对某类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特定部门。如卫生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等。再次,在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情况下,可以由其他具有鉴定能力的部门进行鉴定,但这些鉴定部门必须是由法院或复议机关指定的,否则,其鉴定结论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勘验笔录,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现场或者不能、不便拿到法院的物证,就地进行勘查、检验、测量、绘图时所作的如实记录。它包括法院或复议机关制作的勘验笔录和行政主体制作的勘验笔录两种。根据法律规定,无论是由法院或复议机关进行勘验,还是由行政主体进行勘验,勘验人员都必须在进行勘验时出示证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和有关单位派员参加,当事人或其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勘验笔录常用于涉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确权、房地产管理、违章建筑处罚、交通事故处理等行政案件。
现场笔录,是指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的现场,对现场情况所作的如实记录。现成记录由行政执法主体制作,是对执法现场当时的情况所作的记录,所反映的往往是具有动态的事实情况。由于现场笔录是行政案件争议中特有的一项证据,也是行政执法过程中法律要求必经的程序。因此,就必须对现场笔录的制作予以高度的重视。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制作、运用现场笔录时所应遵循的要求与规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第二节 举证规则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
证据的提供规则是质证和认证的基础,对于查明案件的事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证据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书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②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③提供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④行政主体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3 3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⑤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物证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物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②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3.视听资料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②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③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证人证言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证人证言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②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③注明出具日期;④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5.鉴定结论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6.现场笔录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的现场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87654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6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7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8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5条。457.境外证据的提供规则。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行政相对人提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内形成的证据,应当具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证明手续;相对人向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提供外文书证或者外国语视听资料的,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
调取证据是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向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以及与案件有关的组织或个人收集、调取证据的一项活动,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的重要程序性权力。
1.法院或复议机关的取证规则。
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①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②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
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需要调取的证据在异地的,可以书面委托证据所在地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调取。受托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委托书后,按照委托要求及时完成调取证据工作,送交委托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受托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不能完成委托内容的,应当告知委托的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并说明原因。
2.行政主体的取证规则。
为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行政主体要切实做到先取证,后裁决,严格依法行政。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为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调取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
原告或复议申请人、以及行政复议或诉讼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够提供具有确切线索的以下三类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调取:①国家有关部门保存,且须由法院或复议机关调取的证据;②涉密证据;③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证据。
三、出庭作证规则 1
1109 9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17条。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11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12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1条至46条。10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争议参与人或与行政案件解决相关联的人出庭作证,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1.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①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②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③证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出庭的;④证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⑤证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出庭的。
2.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根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就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进行审查或者交由有关部门鉴定。必要时,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也可以依职权交由有关部门鉴定。
3.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许可。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庭或复议机关可以根据审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以及是否延期审理。
4.有下列情形之一,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①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或者真实性有异议的;②对扣押财产的品种或者数量有异议的;③对检验的物品取样或者保管有异议的;④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⑤需要出庭作证的其他情形。
5.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出示证明其身份的证件。法庭或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告知其诚实作证的法律义务和作伪证的法律责任。出庭作证的证人不得旁听案件的审理。法庭或行政复议机构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但组织证人对质的除外。
6.证人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证人根据其经历所作的判断、推测或者评论,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四、质证规则
质证在美国被称为Cross Examination,是指在行政法官主持下,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证人所进行的盘问。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中的质证是指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在法官主持下,对对方当庭出示的证据进行辨认、质询、说明以确定证据效力的活动。根据《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5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五、认证规则
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的认证是指在举证、质证的基础上,通过对证据的审查,确定定案依据的诉讼活动。它主要包括对证据的审查和对证据证明效力的认定两个环节。在证据的审查上,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应以全面的、彻底的方式,客观的审查证据。在证据证明效力的认定上,也要符合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第三节 证据制度
一、收集证据
(一)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收集证据的含义
参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我们认为,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对证据的收集,是指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活动中,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发现并获取有利于解决行政案件的各种证据的活动。
在行政争议案件中,当事人为了达到胜诉的目的,理应全面、正确地向法院提供证据,尤其是负举证责任的行政诉讼被告或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被当事人所取得,有些证据还必须由法院依职权收集才能获取。在实践中,需要法院依职权才能获得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1)法律明确规定,必须由法院或复议机关依职权调取才能收集的证据,如当事人及其诉讼或复议代理人无权进行取证的各类鉴定、现场勘验、采取强制措施或诉讼保全才能收集的证据;(2)按照有关规定,不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收集的历史档案、银行账目、国家机密、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等;(3)因外界干扰,致使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4)争议双方提供的证据真假难辨,法院或复议机关需向有关部门、组织和公民调查核实的;(5)应当提供原物或者原件而无法提供的,需要法院或复议机关依职权核查或核对的。对上述这些能够证实当事人行为合法,而当事人又不能取得的证据,如果法院或复议机关不依职权帮助当事人取得,就会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为此,赋予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依职权调取证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正是由于当事人的举证与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依职权收集证据,才构成了证据制度的完整体系。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调取证据是建立在当事人举证的基础之上的,帮助当事人提高举证的能力,但绝不是代替当事人举证。
(二)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收集证据的情况
《行政复议法》并没有对行政复议机关依职权收集证据的情况作出具体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对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的情况也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为了便于落实,《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29条则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参照该条规定,我们认为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依职权收集调取证据:1.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或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调取的;2.当事人应当提供而无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
对在上述情况下调取的证据,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法院或复议机关调取的证据应当作为当事人一方提供的证据出示,由另一方当事人质证。被调取的证据若被推翻,应当由提出请求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2)必须经由当事人申请的,如果当事人不申请,法院或复议机关不能去动员当事人向法院或复议机关申请。(3)调查线索需由当事人向法院或复议机关提供的,法院或复议机关不能主动去发现线索。(4)当事人认为不能举证是因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虚构的事实。(5)法院或复议机关决定调取证据,应当当庭说明采纳当事人申请的理由。(6)严禁以法庭或复议机关收集调取证据替代被告行政主体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负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在调查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调查收集证据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偏听偏信、主观臆断,而且要做到主动及时,深入细致,保管好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
(三)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依职权调取证据的方式与程序
实践中,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调查和收集证据的方式主要有:调查询问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案外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调取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所控制之下的,并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将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问题提交鉴定部门进行鉴定;通过亲自对现场及物证的勘查、检测、绘图等获取证据。以上四种方式也是人民法院或复议机关调查取证的手段。至于在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实践中,采取何种方式调查取证,要取决于具体案件的实际和各种证据的特点。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依靠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否则,是无法取得有利于案件审理的证据的。
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在调查收集证据时,除合理运用上述方式或手段外,还要严格遵循下列基本程序:法院或复议机关对证据的调查收集,一般由审判人员或复议机构的审理人员在其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亲自进行;法院或复议机关收集调查证据必须是二人以上的审判人员或复议人员,通常为审判员(或复议人员)、书记员各一人共同调查;在调查时,调查人应说明身份,交代来意,出示证件,表明自己有权收集和调查证据;询问证人应单独13 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关于复议机关收集证据的情况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调查证据时,调查人应告知对方要如实提供证据,如有意作伪证或隐匿证据,应负法律责任;在调查时不得以威胁、引诱、欺瞒以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调查笔录应交被询问人阅读,或向被询问人宣读,并由被询问人签名或盖章。
二、审查证据
对证据的审查,是指法院或复议机关对当事人提供和自己收集的各种证据进行鉴别、分析、比较、判断其是否属实,能否作为可定案证据的一种审查活动。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2款规定,各种证据必须“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参照此规定,我们认为,无论是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还是法院或复议机关直接收集调查的证据,都必须一一审查核实。其审查核实的主要办法就是采取听证审查,即在法庭或复议机构的主持和行政案件参与人参加下,运用证据规则对证据进行审查。审查证据,主要是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只有通过审查,找到真实、合法且与待证事实有关联的证据,才能正确地审理行政案件,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审查证据工作是法院审判活动或行政复议审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或行政复议机关应认真对待。在审查判断行政诉讼证据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综合分析的原则等基本原则。
三、保全证据
行政法所规定的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有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主动采取一种确定和保护证据证明作用的措施。
(一)证据保全的法定条件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6条规定,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证据有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在司法实践中证据有可能出现灭失或难以取得的情况,如证人患病有死亡的危险;作为物证的物品即将腐烂、变质,有可能失去证明作用;证人将要出国留学或定居国外等,法院应及时采取证据保全的措施。
(2)适用证据保全的证据必须对待证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证据如果没有证明作用,即使有灭失的可能,也不应保全。但该证据是否具有证明作用,需要法院的审查与判断。
(3)证据保全的申请或保全措施的实施。一般在诉讼开始以后,进入法庭调查程序之前14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是否可以适用证据保全措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我们认为由于证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最核心的依据,因此,理应在行政复议中建立证据保全制度,但是由于证据保全不同于其他证据运用,所以为了谨慎期间(起见),保全证据应当由法院决定实施,行政复议机关不宜直接采取。但是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后,如何处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的关系,有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此,本部分只就行政诉讼过程中的证据保全问题进行阐述,作出和进行。如由于特殊原因,确需在诉讼前采取保全措施的,当事人在法院接受保全申请后的合理时间内,必须依法提起诉讼。
(4)证据保全必须是在当事人申请或受诉法院主动决定的情况下采取。以上这四个条件,是采取证据保全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二)证据保全的程序
诉讼参加人申请保全的,应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写明保全证据的形式、内容、地点、申请保全的原因,以及保全证据的待证事实。法院对证据保全的申请进行审查后,再决定是否准许。法院对证据保全的申请应及时作答,接受申请的应立即采取措施。法院主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按取证程序进行。
(三)证据保全的措施与效力
对证据采取什么措施进行保全,应根据需要保全的证据的具体情况而定。书证的保全,主要采取复制的措施;对于物证,可采取摄影、录像、复制,或进行勘验、以及保存原物等保全措施;视听资料的保全措施主要是翻录;对证人则采取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或者录音、或者由证人自书证言等。
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后的证据,属于受诉法院按法定程序调取的证据之列。因此,证据一经保全,即与法院依法定程序调取的其他证据具有同等的效力,即可免除当事人提供该证据的责任。
四、补充证据
在实行案卷主义的国家,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得接受行政机关补充的案卷以外的证据。但在我国,鉴于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不完善和行政管理水平不高,没有采取绝对的案卷主义,法律允许当事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证据进行补充。《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这是法律对补充证据的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该条没有对补充证据的条件进行限制,致使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法院错误理解该条含义的现象,如有的法院允许被告无限制地补充证据,其中有些可能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补充调查取得的。为此《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28条对补充证据的情况和条件作出较为明确的具体规定。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一)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15 15 行政复议过程中可否使用补充证据规则,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我们认为在目前行政程序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允许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补充证据是合乎情理的。但是,鉴于行政复议毕竟属于一种行政系统内部的法治监督问题,因此,对待证据补充制度的运用应当予以法律的明确规定。本部分不再涉及行政复议过程中的证据补充问题,只就现行法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补充问题展开阐述。的;(二)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根据该条规定,可以将被告补证分为两种,即对自己提供的证据的补证和反驳原告等提供新的证据的补证。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补证,都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的准许。
对自己提供的证据的补证,是由于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但因不可抗力等事由未能在举证时限内向法院提供,因此,就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被告提供的补充证据不是新收集的证据,而是在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依法收集的证据,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收集的证据,是不得向法院提供的。反驳原告等提供新的证据的补证,是由于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中提出其在被告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材料,被告通过补充新的证据对原告或第三人所举证据予以反驳。引起这类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根据《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之前应当允许相对人申辩,相对人可以在此期间提供有关证据。但是,如果相对人在行政行为决定作出前没有提供证明自己行为合法的相关证据,而在一审期间提出了反驳理由或证据材料,就必然会造成被告的不利益,法律如不允许被告补充证据,则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应当允许被告补充相关证据。这与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先取证、后裁决”原则没有矛盾。对于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进程中提出补充证据的,被告可继续提供反驳证据,其就此向法院提供的证据次数是不受限制的。但被告在此情况下提供的证据,只能作为反驳原告或者第三人理由或者新证据的证据使用,而不能直接作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证据使用。
第二篇:行政法
行 政 规 划 中 的 公 共 参 与
相关资料引用:
1.厦门PX事件:公众参与缺位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公众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公民诉求而导致的矛盾和纠纷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典型的是厦门PX事件。
厦门PX项目是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环评的“十一五”大型项目。这样一个大型项目即将开工,但是,厦门大学的专家不知情,当地民众也不知情。根据2003年的《环境评价法》,环评报告应该有公众参与的环节,如果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或者投票赞成的数字不够,那么,环保局不应该通过该项目的环境评价。但事实上,不但厦门大学的学者们不知道有这个项目及其环评,甚至连当地的居民都少有人知。根据《环境评价法》原本应该提供给公众查询的“环评报告”,成了机密材料。在规划和审批的过程中,厦门市民没有得到参与和了解这个项目的机会。
2008年3月,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政协委员赵玉芬等10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迁建提案”,指出离居民区仅1.5公里的 PX项目存在泄漏或爆炸隐患,厦门百万人口面临危险,建议暂缓PX项目建设,重新选址勘查论证。然而,PX项目的建设进程没有因为这一提案停顿下来。
厦门政府方面很快做出了反应,但是,在解释该项目的安全性时,用了一大堆老百姓无法看懂的名词,以致没有说服老百姓。不久,厦门百万人同传短信,号召“散步”,令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面临空前考验。
在民意的推动下,厦门市政府启动公众参与程序,暂时搁置项目,重新进行了规划环评,然后又公开征求意见,特别是进行了两天的开放式座谈会,大量市民代表参与了座谈会。由于超过90%的座谈会代表反对PX项目,政府在专家、大众经过意见表达与汇总以后,最终决定将项目迁建漳州古雷半岛,从而使多方利益博弈达到共赢。
背景介绍
国务院 2004年3月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9条明确提出: “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 这是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现阶段,我国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规划的运用尤为常见,如各地制定的城市建设规划、公共事业发展规划等。但是由于对有关行政规划的立法相对滞后,行政规划也缺乏相对有效的法律机制,借口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侵犯行政规划利害关系人利益的现象屡屡出现。
行政规划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是紧密相联系的。实践中往往是先有行政规划,后有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行政规划往往是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前提和根据。因此,要解决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行政规划的问题。尽管解决了行政规划问题,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问题并不可能全部随之解决,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仍有其自身独立的问题需要解决。然而,即使在解决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自身独立的问题方面,公众的参与也可以为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的行政规划提供借鉴。相对人参与行政公开听证等程序制度就成为规制行政主体的行政规划裁量权的必然选择。
行政规划往往涉及到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因此法律应对行政规划的制定实施进行必要的规制,我国在行政规划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规划制定机关未设立相关机制让公众参与到行政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行政规划成为制定机关的一家之意。法律对行政规划的规制主要体现在实体法规制与程序法规制两方面,只有实体法与程序法规制的相结合,让行政相对人更多地参与到行政规划的制定中,行政规划才更具有科学性与民主性,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城市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动与一部分人的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许永远都不可调和。行政规划,是架在二者之间的桥梁,要想最好的解决规划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从行政规划入手进行规制是不可回避的。也许只有程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参与是行政程序中最好的工具。
一、行政规划与公共参与的概述
(一)行政规划
行政规划具有如下几层涵义: 第一, 行政规划的主体是行政主体。立法机关以立法的形式所通过的关于某一领域事务的计划或规划不是行政规划。
第二,行政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如加快城市的公共实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等。
第三,行政规划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任何行政规划一经确定, 就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 非因法定理由、非经法定程序, 不得违反和变更。行政规划作为一种部署与安排, 不同于一般的计划和安排, 它不仅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予以实现即具有执行力, 而且还是关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之事务的总体规划。
研究行政规划的现实意义
在行政法学视野中,从法律控制和保护利害关系人权利的目的出发,加强行政规划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至少有助于促进以下两个目标的实现。实践意义
一是在实践上有助于完善行政规划法律制度,更有效地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行政规划的法治化。没有法律控制的行政权力必然走向滥用与无度,但是法律控制不是简单的禁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必须给行政机关留有适当的裁量余地。行政规划是对未来目标的设定,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几乎难以找到行为法的依据,规划裁量的空间极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使其达致现代社会行政法治的目标要求,显非易事。法学研究成果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法学,除了它的世纪任务(促进现行法的适用及续造)以外,不能要求它追求一种与此无关的‘纯理论’的目标。法学最终的任务是要协助法的发展。”行政权力有自我膨胀的趋势,极易对公民的权益造成损害,规划权力亦不例外,建立健全对利害关系人权利的保障和救济制度是现代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对行政计划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仍然难以达成共识,如某些计划是否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能否对其直接提起诉讼等,以至于在实践中也是莫衷一是,相对人也无所适从。加强行政规划的理论研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二是在理论上有助于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特别是行政行为理论的完善。从微观层面看,对于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规划裁量和可诉性等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行政规划行为研究成果,从而完善行政行为理论。从中观层面看,通过对行政规划的准确定位,可使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更为完备和流畅。由于现代国家的行政任务繁重,行政行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政行为体系。但是这个体系虽然庞大,却是杂而不乱,究其原因就是在公法秩序中,每一种行政行为都有自己的位置。行政计划是行政机关频繁采用的行为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理论的滞后,它在行政行为体系中的位置一直不明晰,已经影响到了行政规划一系列后续问题如司法审查等在法律上的展开。“我们生活在一个重新建构行政法概念的时代。”行政主体这种重新建构必须建立在对传统行政法体系反思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行政法学研究中,我国曾经以权力行政为中心形成了“三大块理论”。但是“三大块理论在以权力行政为中心的同时,一方面将行政计划和行政征用这两个权力色彩十分浓厚的管理方式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将权力色彩淡泊的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导纳入行政行为之内,既不全面,又不流畅”。虽然三大块理论的影响渐趋式微,但是对于行政规划的模糊认识并没有完全消除,有待于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
(二)公共参与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 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其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表达: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 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拟解决的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将项目、计划、规划或政策制定和评估活动中的有关情况及其含义随时完整地通报给公众;积极地征求全体有关公民的信息交换和推进公众参与的各种手段与目标,。行政法中的公共参与是行政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现代社会中公众参与一方面是通过参与得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来实现对政府行为、政府行政人员的行为的有效监督。
二、行政规划中的公共参与
(一)行政规划中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行政规划的制定必须保障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参与途径来说,既应有通过人民代表机关的参与,例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和各种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交通、能源、电信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通过人民代表机关讨论和审议通过;也应有社会公众和利害关系人的直接参与,例如,涉及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行政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各种建设规划、治理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必须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征求和听取相应规划所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就参与形式来说,除了传统的座谈会、论证会、信访、走访等形式外,还应该更多地利用现代民主和现代科技的手段,开创各种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如网上信息发布、讨论、电视辩论,以及召开有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参加的听证会,等等。总之,公众参与是现代行政法治的第一要求,行政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是避免或减少行政规划实施(包括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的纠纷,是避免或减少因行政规划而产生的侵权、滥权、腐败以及各种悲剧的第一屏障。
公众参与程序是一种具有功能意义的合法化程序。一方面,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行政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可以化解行政规划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能够为规划提供合法性的基础。当公众参与成为一项法律制度以后,规划机关为了确保规划的合法律性必须按照法规范的要求展开参与活动;同时,规划机关常常基于现实的考虑开展更多的参与活动,以促进规划的合法性
1.民主行政的要求
行政规划, 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公共目的而进行的长远规划, 其规划的做出不仅直接决定了将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且该行为将直接对行政相对人即公民的生活造成影响,规划的不合理将使公民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或者反射利益造成损失。然而,在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下, 政府行为无论是立法行为还是决定行为都必须是公民权利的反应, 所以说,在行政规划中实行公共参与制度是不但是民主行政的需要,也是政治的要求。
2.服务行政的应有之意
公共参与除了普通公民的参与外, 还包括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的人员的参与, 即所谓的专家参与。在行政立法中,专家参与立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 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所以, 行政法理论发展至今,政府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政规划中, 规划是一个很具有专业性的事务, 由于政府机关力量和资源的限制, 完全由行政机关人员来完成, 恐怕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 在行政主导规划的过程中, 要想最大化、最优化的实现政府的服务职能, 专业人员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3.权利保护的需要
公共参与有助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防止行政权利的滥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行政立法的公正性、合理性。公民只有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行政规划的进行当中,了解了相关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目标,才不会对很多行政规划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才会自愿配合行政机关的活动实施,保证行政规划的顺利进行。我国宪法规定, 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行政规划中,政府的规划行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发展就必须去旧出新, 而这个过程难免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而这中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衡量不是行政机关一方就可以计算的,其必须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和代表私人利益的相对人或者在第三方的参与下进行公平的对话,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规划不会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说,行政规划中的公共参与是权利保护的需要。
(二)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措施 1.专家参与规划
由前文分析可以知道, 公共参与除了普通公民的参与外,还包括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的人员的参与, 即所谓的专家参与。在行政立法中,专家参与立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政规划如同行政立法一样,都是在为政府的行为提供依据,其所做出的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所以,为了有效实现行政最优化的效果,最充分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在行政规划中引入专家参与制度,是实现公共参与的有效手段。
2.行政规划中公民参与的听证制度的设立
我国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中国都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然而, 在西方一项有效的程序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却成“逢听必涨”的摆设, 甚至有人提议废除我国的听证制度。我认为,我国的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我国长期存在的行政机关权力意识较强, 行政机关力量强大,控制听证程序, 行政机关的蓄意干扰外,还恶意阻止或威胁公民参与听证, 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匮乏。正因为如此,很多情况下,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做法出台的政策和做法很有意见。所以, 在要在我国建立有效的听证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相对人一方的力量, 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听证,用一个合法的第三方去组织或者代表单个或者分散的个体参加听证程序以加强行政相对人的力量,在听证会上形成有效的对峙双方。
3.提出意见的自由性。在行政规划的运行过程中,公民,社会团体均有权就相关事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与参与听证不同,参与听证这要求必须与听证事项具有利害关系,而提出意见则没有此类限制。不仅与行政规划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提出意见,如进行陈述和申辩等,即使与行政规划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同样可以提出意见。
三、结束语
行政机关的行政规划应该是从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出发,从长远角度出发,而不能一味的单纯追求政绩、经济发展,而忽视甚至是侵害了百姓的公共利益,应该是切实为人民服务,为百姓的利益着想,这样也许在诸如城市建设规划的行政规划进行中才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钉子户”,只有公民广泛的参与行政规划的制定过程之中,让他们能更加了解行政规划的制定初衷和程序,也许就不会对行政机关的相关行政规划有那么多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从而更好地发挥行政规划在行政机关和个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积极纳入公众参与机制,特别是利害关系方的参与,只有这样行政规划才能更加民主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行政法-2010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主体立法
宪法
国务院组织法
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二、行政行为立法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程序的暂行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几个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行政救济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四篇:行政法
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行政法
1.李某在某特区订工时被机器轧断手臂,就赔偿问题与企业发生争议起诉至法院。根据该特区依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李某只能得到20个月工资的赔偿额而根据该特区所在省的地方企法规,他可以得到25个月的赔偿额。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案?
A.直接依据省地方性法规审理判决此案
B.直接依据特区地方性法规审理判决此案
C.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裁决后审理判决此案
D.提请国务院作出裁决后审理判决此案
2.某工商局在办理完毕某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1年之后,发现办理登记的工作人员由于汇作疏忽末认真核实有关材料,导致作出了错误的变更登记。在这种情况下,工商局应当如何处理?
A.撤销变更登记,恢复到原来的登记状态
B.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撤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于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予以适当赔偿
D.注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予企业适当补偿
3.王某因不服区公安分局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申请复议,市公安局认为处罚过轻,遂改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王某以市公安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对王某的诉讼请求,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A.决定受理此案
B.要求原告将区公安分局列为共同被告
C.要求原告将被告变更为区公安分局
D.以被告不适格为由裁定不予受理
4.某县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7年,陈某不服提出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原审法院经审理退回县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县人民检察院经补充侦查认定陈某构成犯罪证据不足,遂作出不起诉决定。陈某提起国家赔偿请求,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应为下列哪一机关?
A.县人民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
B.县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
C.市中级人民法院
D.县人民检察院
5.张某因不服税务局查封财产决定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要求撤销查封决定,但没有提出赔偿请求。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该查封决定违法,决定予以撤销。对于查封决定造成的财产损失,复议机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A.解除查封的同时决定被申请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B.解除查封并告知申请入就赔偿问题另行申请复议
C.解除查封的同时就损失问题进行调解
D.解除查封的同时要求申请人增加关于赔偿的复议申请
6.某公安派出所对张某作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张某不服。张某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公安局同时申请行政复议、但两机关超过复议期限后均未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做出任何决定。张某遂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派出所的处罚决定。本案的适格被告应当是谁?
A.公安派出所
B.县公安局
C.市公安局
D.县人民政府
7.高某因不服市国土局行政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国土局撤销了原处罚决定,高某遂向法院申请撤诉,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两天以后,市国土局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了与原来相同的处罚决定,高某应当如何处理?
A.重新起诉
B.申请再审,请求法院撤销原准予撤诉的裁定
C.撤回撤诉申请,请求法院恢复诉讼,继续审理本案
D.对法院所作的撤诉裁定提出上诉
8.某地方性法规规定,企业终止与职工的劳动合同的,必须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某企业认为该规定与劳动法相抵触,有权作下列何种处理?
A.向全国人大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
B.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
C.向国务院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D.向省人大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9.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建材工业局管理的国有小砖厂出售。小砖厂的承包人以侵犯其经营自主权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下列哪一个?
A.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B.市经济贸易局
C.市人民政府
D.区人民政府
10.某大学对教师甲的工资和职称问题作出处理意见。甲不服多次向有关部门上访。3年后,某大学根据市教委的要求,对甲反映的问题再次调查研究,形成材料后报市教委。市教委拟写了《关于甲反映问题及处理情况》的报告,呈报省教委,并抄送甲。该报告载明:“我委原则上同意该校对甲的处理意见,现将此材料报请你委阅示”。甲不服,就市教委的报告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下列关于甲的复议申请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因该报告抄送甲,已经涉及到甲的权益
B.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因该报告还没有经过上级机关批准,没有对甲发生法律效力
C.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因该报告是下级向上级的报告,是内部行为
D.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因该报告是重复处理行为
11.李某自1997年4月起开始非法制造、贩卖匕首,至次年1月停止。1998年8月公安机关根据举报发现了李某的违法行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李某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应从1997年4月起算
B.公安机关不应对李某予以处罚
C.李某系主动停止违法行为,可以从轻处罚 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D.若李某配合查处违法行为,应当减轻处罚
12.甲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称某公安分局在他不在家的情况下,撬锁对其租住的房屋进行治安检查,之后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即离开,致使其丢失现金 5000元,要求被告赔偿损失。甲向法院提供了其工资收入证明、银行取款凭单复印件、家中存有现金的同乡证言和房东听到其丢失现金的证言。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上述证据均系直接证据
B.银行取款凭单复印件应加盖银行的印章
C.房东的证言必须有房东的签名和租房协议原件
D.上述证据在开庭审理前提交法院才有效
13.某市政府依王某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撤销市国土房管局对王某房屋的错误登记,并责令市国土房管局在一定期限内重新登记。市国土房管局拒不执行该行政复议决定,王某有权采取下列哪一种措施?
A.要求市政府责令市国土房管局限期履行
B.申请市政府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对市国土房管局不作为再次申请行政复议
14.两刑警在追击某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租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不幸被犯罪嫌疑人炸毁,司机被炸伤,犯罪嫌疑人被刑警击毙。该司机正确的救济途径是下列哪一项?
A.请求两刑警给予民事赔偿
B.请求两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赔偿
C.请求两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补偿
D.要求犯罪嫌疑人的家属给予民事赔偿
15.张某被县公安局处以15日行政拘留,3个月后张某向县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县政府以超过申请期限为由决定不予受理。张某遂以县公安局为被告向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县公安局的处罚决定。对于张某提起的诉讼,县法院的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
A.以原告未经行政复议程序为由裁定不予受理
B.通知原告变更诉讼被告,原告拒绝变更的,应当驳回诉讼请求
C.通知原告变更诉讼请求,原告拒绝变更的,裁定不予受理
D.予以受理
16.按照律师法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04年7月初,张某向省司法厅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司法厅的正确做法是:
A.应当适用律师法,在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B.应当适用行政许可法,在2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C.可以选择适用律师法或者行政许可法关于期限的规定作出决定
D.因法律关于期限的规定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后再作决定
17.张某委托刘某购书,并将一本存在1.3万元人民币的全国通兑活期存折交给刘某用于买书。刘某在途中取出该存折的3000元用于购买毒品,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审讯中,刘某供述存折中余下的1万元仍打算用于购买毒品。县法院对刘某判处有期徒刑15年。随后,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关于当场查获的 3000元和存折内的余款,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没收用于购买毒品的3000元,将存折内余款返还刘某
B.没收用于购买毒品的3000元和准备用于购买毒品的存折内余款
C.将刘某用于购买毒品的3000元和存折内余款返还张某
D.没收用于购买毒品的3000元,将存折内余款返还张某
18.田某对某市房管局向李某核发房屋所有权证的行为不服,以自己是房屋所有权人为由请求法院判决撤销某市房管局的发证行为。田某向法院提交了房屋所有权证,李某向法院提交了该房屋买卖合同,某市房管局向法院提交了李某的房屋产权登记申请、契税完税证等证据。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房屋所有权证、房屋买卖合同、房屋产权登记申请、契税完税证均系书证
B.李某可以在一审庭审结束前向法院提交房屋买卖合同
C.田某向法院提交其房屋所有权证是承担举证责任的表现
D.法院在收到被告提交的证据后应当出具收据,加盖法院印章和经办人员印章
19.某化工企业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某技术监督局依据《产品质量法》某条的规定作出罚款2000元的处罚决定。该企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查以技术监督局的处罚决定适用法律不当为由判决撤销了处罚决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技术监督局不得再对该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B.技术监督局不得再对该企业作出罚款决定,但可以作出其他行政处罚
C.技术监督局可以依据原处罚决定适用的《产品质量法》条文规定作出与原来不同的处罚决定
D.技术监督局可以依据原处罚决定适用的《产品质量法》条文规定以外的相关条款作出与原来相同的处罚决定
20.1997年5月,万达公司凭借一份虚假验资报告在某省工商局办理了增资的变更登记,此后连续四年通过了工商局的年检。2001年7月,工商局以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供虚假验资报告为由对万达公司作出罚款1万元,责令提交真实验资报告的行政处罚决定。2002年4月,工商局又作出撤销公司变更登记,恢复到变更前状态的决定。2004年6月,工商局又就同一问题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关于工商局的行为,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2001年7月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违反了行政处罚法关于时效的规定
B.2002年4月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
C.2004年6月工商局的处罚决定是对前两次处罚决定的补充和修改,属于合法的行政行为
D.对于万达公司拒绝纠正自己违法行为的情形,工商局可以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为由作出处罚
21.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下列哪一行为人民法院须征得原告同意才能实施?
A.允许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B.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
C.追加被告
D.决定合并审理
22.依据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下列哪一证据材料在原告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够提供确切线索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A.涉及公共利益的证据材料
B.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
C.涉及中止诉讼事项的证据材料
D.涉及回避事项的证据材料
23.关于行政诉讼证据,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应当在法庭出示,由当事人质证
B.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可以不公开质证
C.第二审程序中,所有第一审认定的证据无须再质证
D.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认定的事实无须质证,可以作为定案的证据
24.2004年6月2日,某县第一中学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下列哪种措施是合法的?
A.第一中学在事发后2小时向县卫生局报告
B.省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C.县医院收治中毒学生后对中毒严重的学生采取就地隔离观察措施
D.县政府对当地水源和食物采取紧急控制措施
25.刘某与高达公司签订内销商品房预售契约,后某区房地产管理局对该预售契约作出预售预购备案登记。后刘某了解到高达公司向其销售的房屋系超出规划面积和预售面积的超层部分,刘某遂以区房地产管理局违法办理备案登记,造成自己购买的房屋为违法建筑为由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A.区房地产管理局的备案登记行为不是对预售合同效力的确认行为
B.备案登记行为没有对刘某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C.高达公司与本案的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D.区房地产管理局在备案登记时没有尽到审查职责,应当对刘某的损失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26.王某擅自使用机动渔船渡客。渔船行驶过程中,被某港航监督站的执法人员发现,当场对王某作出罚款50元的行政处罚,并立即收缴了该罚款。关于缴纳罚款,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执法人员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将罚款交至指定银行
B.执法人员应当自抵岸之日起5日内将罚款交至指定银行
C.执法人员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将罚款交至所在行政机关,由行政机关在2日内缴付指定银行
D.执法人员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将罚款交至所在行政机关,由行政机关在5日内缴付指定银行
27.谢某对某公安局以其实施盗窃为由处以15日拘留的处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局向法院提供的证据有:报案人的报案电话记录、公安人员询问笔录、失窃现场勘验笔录、现场提取指纹一枚,及该指纹系谢某左手拇指所留的鉴定书。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报案人所作的询问笔录应当加盖某公安局、公安人员和报案人印章
B.现场提取的指纹为物证
C.某公安局提供的证据均为直接证据
D.根据某公安局所提供的证据,可以认定其处罚决定证据确实充分
28.一小区已建有A幼儿园,为满足需要,某区人民政府拟在该小区内再建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一所幼儿园。张某和李某先后向某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张某获批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某区人民政府必须在受理李某和张某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与否的决定
B.某区人民政府按照张某和李某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批准决定是不合法的
C.李某有权对某区人民政府批准张某申请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D.A幼儿园有权对某区人民政府批准再建幼儿园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
29.潘某不服某卫生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卫生局撤销了原处罚决定,潘某遂向法院申请撤诉,法院作出准予撤诉的裁定。一周后,卫生局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了与原处罚决定相同的决定。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潘某可以撤回撤诉申请,请求法院恢复诉讼,继续审理该案
B.潘某可以对法院所作的准予撤诉裁定提出上诉
C.潘某可以申请再审,请求法院撤销准予撤诉的裁定
D.潘某可以对卫生局新的处罚决定提起诉讼
30.某乡人民政府对程某征收农民负担费用500元,县人民政府经复议将费用减为400元。程某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征收400元的费用违反了国家规定的不得超过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标准。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
A.变更县政府的决定,确定应交纳费用的具体标准
B.确认县政府的决定违法,责令乡政府重新作出决定
C.撤销县政府的决定,责令乡政府重新作出决定
D.撤销县政府的决定,责令县政府重新作出决定
31.下列有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和备案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作出最终裁决
B.不同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C.地方政府规章内容不适当的,国务院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D.凡被授权机关制定的法规违背授权目的的,授权和所制定的法规应当一并被撤销
32.甲省乙市人民政府决定征用乙市某村全部土地用于建设,甲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批准乙市在该村征用土地的批复。其后,乙市规划建设局授予丁公司拆迁许可证,决定拆除该村一组住户的房屋。一组住户不服,欲请求救济。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住户对甲省人民政府征用土地的批复不服,应当先申请复议再提起诉讼
B.住户可以对乙市人民政府征用补偿决定提起诉讼
C……住户可以对乙市规划建设局授予丁公司拆迁许可证的行为提起诉讼
D.住户可以请求甲省人民政府撤销乙市规划建设局授予丁公司拆迁许可证的行为
33.黄某在与陈某的冲突中被陈某推倒后摔成轻微伤,甲市乙县公安局以此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对陈某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决定。陈某不服申请复议,甲市公安局经调查并补充了王某亲眼看到黄某摔伤的证言后维持了原处罚决定。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庭审中,陈某提出该处罚未经过负责人集体讨论,一审法院遂要求被告补充提供该处罚由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的记录。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此案应由甲市公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B.王某的证言只能作为证明甲市公安局的复议决定合法的证据
C.法院要求被告补充记录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D.法院对被告提供的记录形成时间所作的审查属于对证据的关联性审查
34.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有关行政许可的的审查和决定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审查,均应由行政机关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B.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和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C.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后,均应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
D.所有的行政许可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35.A市某县土地管理局以刘某非法占地建住宅为由,责令其限期拆除建筑,退还所占土地。刘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复议机关只能为A市土地管理局
B.若刘某撤回复议申请,则无权再提起行政诉讼
C.刘某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复议
D.若复议机关维持了某县土地管理局的决定,刘某逾期不履行的,某县土地管理局可以自行强制执行
36.1995年田某向原国家专利局申请A发明专利,次年4月与胡某签定了“关于创办B厂协议书”。在田某不知情的情况下,1998年4月20日某区工商局根据胡某的申请向胡某颁发了B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胡某为法定代表人。1999年5月11日,某区工商局根据B厂的申请注销了该厂的登记。2000年10月20日田某向某区工商局了解B厂情况,同年11月2日该局告知该厂登记、注销情况。2003年7月31日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授予田某A专利权并予以公告。2004年8月10日,田某以某区工商局向胡某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行为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田某的专利权保护期自2004年7月31日开始起算
B.田某起诉期限自2000年10月20日开始起算
C.如果《专利法》对起诉期限有特别规定时,田某提起诉讼的起诉期限应从其规定
D.对田某的起诉,法院不予受理
37.下列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不得制定规章,应当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B.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收取费用须由法规规章规定
C.行政法规应由国务院起草、讨论和通过,国务院部门不能成为行政法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规的起草单位
D.有规章制定权的地方政府可以直接依据法律制定规章
38.王某户籍所在地是甲市A区,工作单位所在地是甲市B区。2002年1月王某在乙市出差时因涉嫌嫖娼被乙市A区公安分局传唤,后被该公安分局以嫖娼为由处以罚款500元。在被处罚以前,王某被留置于乙市B区两天。经复议王某对罚款和留置措施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一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
A.甲市A区人民法院
B.甲市B区人民法院
C.乙市A区人民法院
D.乙市B区人民法院
39.下列关于行政法规解释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国务院授权解释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作出补充规定的,由国务院解释
C.在审判活动中行政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
D.对具体应用行政法规的问题,各级政府可以请求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
40.下列哪一选项是关于具体行政行为拘束力的正确理解?
① 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不再争议性,相对人不得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② 行政主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改变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
③ 相对人必须遵守和实际履行具体行政行为规定的义务
④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41.甲村与乙村相邻,甲村认为乙村侵犯了本村已取得的林地所有权,遂向省林业局申请裁决。省林业局裁决该林地所有权归乙村所有,甲村不服。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关于甲村寻求救济的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只能申请行政复议
B.既可申请行政复议,也可提起行政诉讼
C.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D.只能提起行政诉讼
42.某县公安局民警甲在一次治安检查中被乙打伤,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据此对乙处以200元罚款。甲认为该处罚决定过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B.甲可以对乙提起民事诉讼
C.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可以申请复议,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D.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应当先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
43.区工商局以涉嫌虚假宣传为由扣押了王某财产,王某不服诉至法院。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王某涉嫌受贿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法院的下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终止案件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
B.继续审理,待案件审理终结后,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
C.中止案件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待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后,恢复案件审理
D.继续审理,将有关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
44.2005年4月5日,县交通局执法人员甲在整顿客运市场秩序的执法活动中,滥用职权致使乘坐在非法营运车辆上的孕妇乙重伤,检察机关对甲提起公诉。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乙的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甲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B.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甲所在行政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C.提起刑事附带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甲所在行政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D.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甲及其所在的行政机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5.法院在审理某药品行政处罚案时查明,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作出处罚决定前拒绝听取被处罚人甲的陈述申辩。下列关于法院判决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拒绝听取陈述申辩属于违反法定程序,应判决撤销行政处罚决定,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B.拒绝听取陈述申辩属于程序瑕疵,应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C.拒绝听取陈述申辩属于违反法定程序,应判决确认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D.拒绝听取陈述申辩属于违反法定程序,应判决确认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46.法院因主要证据不足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被告以同一事实与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确认被告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B.确认被告重新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效
C.判决撤销该具休行政行为,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并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47.因甲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贷款银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004年6月7日,银行在诉讼中得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04年4月6日根据申请,将某小区住宅项目的建设业主由甲公司变更为乙公司。后银行认为行政机关的变更行为侵犯了其合法债权,于2006年1月9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变更行为违法。下列关于起诉期限的哪种说法符合法律规定?
A.原告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5年内提起行政诉讼
B.原告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0年内提起行政诉讼
C.原告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年内提起行政诉讼
D.原告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3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48.关于行政许可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依法不属于某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行政许可申请,行政机关作出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不予受理决定,应向当事人出具加盖该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B.行政许可听证均为依当事人申请的听证,行政机关不能主动进行听证
C.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均应一律公开
D.所有的行政许可适用范围均没有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49.下列哪种做法符合《公务员法》的规定?
A.某卫生局副处长李某因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被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B.某市税务局干部沈某到该市某国有企业中挂职锻炼一年
C.某市公安局与技术员田某签订的公务员聘任合同,应当报该市组织部门批准
D.某地环保局办事员齐某对在定期考核中被定为基本称职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50.行政诉讼中,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下列关于行政诉讼程序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原告可以提出新的诉讼请求,但变更原诉讼请求的,法院不予准许
B.法庭辩论终结前,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的,法院应予准许
C.法庭辩论终结前,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或变更原诉讼请求的,法院应予准许
D.原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的,法院不予准许,但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第五篇:行政法
关系:行政主体 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
说明理由:行政机关 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 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复议:公民法人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依法 行政复议程序
主体:自己名义 国家行政职权 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程序: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
许可:法律一般禁止 行政主体根据 申请 许可证或执照
公定力:一经作出 重大明显违法情形 合法有效 未经法定程序
听证制度;行政机关 影响相对人 陈述申辩质证 双方质证核实 行政决定
被告;原告指控 合法权益向人民 通知 应诉
复议机关;有权 受理 申请 依法 合法性适当性 决定
信赖保护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对行政相对人的授益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作出 补偿
行政许可
依申请 授益性 要式
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目的抑制公益或影响秩序
行政确认
主体是行政主体
内容或者目的是对行政相对人 确定
国家行政权的组成 行政主体行政行为
要式 羁束性
行政裁决
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 前提
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
通常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 以协商
行政机关行使 法律效力
不可变更力
合法原则
过程中 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相对人和
主体合法;行政复议机关必须是
复议的依据合法;裁决 申请 被申请人
程序合法;其本身而言是一种程序行为
行政处罚
主体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
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 制裁
目的既是为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同时也是
对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
不能作为证据
未经法庭质证
复议机关 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被告在二审过程
比例原则
实施 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
行政强制
行政强制法定原则
公开、公正 效率 协助执行
与预防相结合 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比例原则和适当原则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申请权 参与权 了解权 批评、建议权
申诉、控告、检举权 陈述、申辩权
申请复议权 提起行政诉讼权
请求行政赔偿权 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本套试题共分1页,当前页是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