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本站推荐]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1当我阅读完工会介绍的这本《从工人到工匠》书后,才从根本上对工人和工匠这两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工匠”是对行业佼佼者的尊称,更是被书中17位国宝级的工匠和工匠精神所感动,这些工匠虽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追求卓越。读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内心不仅充满着激动,更是一种敬佩。尤其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的大声赞叹!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的力量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就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一颗工匠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啊。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风热嘲,使自己变得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正如书中提炼的六个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神功和担当。可谓一语道出了大国工匠们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人生的目标,我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干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用大国工匠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2看过《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让我有时候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我的工作,其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人都是会累的,也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然而这是不负责的。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企业里的一员。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这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我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我和团队成员理解“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齐,共同进步。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3《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然而公司给我们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都发了一本,便想翻阅一下,书中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引发我深思的是这么一句话——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做相同的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情况屡屡发生。
有五年入伍经历的我,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短暂工作,无论我认真对待与否,只要领导不知道,不出问题就好。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好几岁…
《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工作。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被动地执行程序,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只有充满热情地去工作,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公司的一名科员,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工作繁琐不抱怨,受到批评不气馁,工作重复需励志,工作责任勇承担,实现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宣传报道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第二篇:《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3篇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一)刘海林
当我阅读完工会介绍的这本《从工人到工匠》书后,才从根本上对工人和工匠这两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工匠”是对行业佼佼者的尊称,更是被书中17位国宝级的工匠和工匠精神所感动,这些工匠虽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追求卓越。读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内心不仅充满着激动,更是一种敬佩。尤其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的大声赞叹!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的力量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就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一颗工匠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啊。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风热嘲,使自己变得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正如书中提炼的六个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神功和担当。可谓一语道出了大国工匠们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人生的目标,我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干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用大国工匠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二)二场财务科 王军
看过《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让我有时候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我的工作,其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人都是会累的,也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然而这是不负责的。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企业里的一员。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这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我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我和团队成员理解“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齐,共同进步。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800字
(三)《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然而公司给我们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都发了一本,便想翻阅一下,书中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引发我深思的是这么一句话——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做相同的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情况屡屡发生。
有五年入伍经历的我,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短暂工作,无论我认真对待与否,只要领导不知道,不出问题就好。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好几岁…
《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工作。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被动地执行程序,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只有充满热情地去工作,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公司的一名科员,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工作繁琐不抱怨,受到批评不气馁,工作重复需励志,工作责任勇承担,实现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宣传报道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王超
第三篇: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不器。”释意为:若专攻一才一艺,不可称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之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此乃中国儒家文化之导向,以至在中国古代千百年手工艺行业中,所谓“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使拥有天工奇技,但也难登大雅之堂:虽有众多杰作流传于世,但在史上留名者为之甚少。
在道家传承中,讲究“道、法、术、器”4个字。“道”为天道,“法”为方法,“术”为技术,“器”为物质或工具。《易经?系辞》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是精神,是系统,具有通权达变的主动性,故形而上,在手工艺行业中可谓“工匠精神”:器物有形,是物质,是固有,具有不可变通的被动性,为形而下,恰似人们通常所言“匠气十足”。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言之“器”重点不在于人所专攻的“一才一艺”,而在于其有失生动灵转的“不可变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器中练术,在术中求法,在法中悟道,悟道之后还是运用到生活之“器”,所以我们称之为“道器不离”。那么,在苦练手艺的基础上,要坚守什么,要变通什么,如何让自己悟出“通器之道”?则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一、首先,通器之道离不开器。器承载踏踏实实之神,精益求精:器亦是持续专注之魂,守正创新。
1.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在审美、消费观上的倾向都趋同,这时大众的消费观念是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即可。改革开放之初,在各方面缺乏监管的环境中,降低商品质量、盲目扩大产量似乎成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商品的价格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不断增加了对质量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已不占优势。
在艺术行业亦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资本市场的导向,艺术旗帜也向“钱”挥舞,一些中国艺术家摒弃了自身文化的精粹,盲目追随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方风流与观念,将数十年勤学苦练的真本领丧失殆尽。“学院=匠气”“缺少当代性”等词汇充斥着当代艺术圉。在雕塑艺术中,一件好作品需要艺术家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心怀敬畏的态度,与材料做一场心灵对话,并将其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之中。但外界频繁的展览宣传和火爆的市场炒作,容不得艺术家付出漫长的思考与制作,一些加工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盲目追求效率,导致工艺粗糙、应付了事。这样,本是“慢工出细活”的雕塑行业,为了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了精心塑造作品的品质与灵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创作要想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者达到高级别的品质,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蕴含“工匠精神”之雕塑杰作。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潇洒,唐宋雕塑的丰富、端丽……体现出那个时代人??所崇尚的技艺和品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老手工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对于我们永不过时,应加以继承。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但是要留住祖先们的工艺技能,也是要留住中国“工匠精神”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这关乎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持续专注,守正创新
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跻身为世界上最为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极高,但在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眼中的印象,表现却是一般,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上。至于独立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则更加缺乏底气,始终处在“山寨”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当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商业竞争加剧,缺乏产业创新优势,致使“中国制造”不但在海外市场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中也正在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建国之初,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落后,艺术市场更无从谈起。当时与雕塑有关的行业大多属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要求服从行政与制度,主要为出口创汇服务,花色与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设计。随着近年来资本和市场在“艺术商业化”的驱使下不断运作、发酵,投机资本汇聚于此,艺术品市场成交量和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一些艺术家也随之心潮澎湃,为了追随市场,仿制好卖的“时髦”艺术风格,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创造。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分羹生存,一但经济环境恶化致使资本撤出,这些人则马上潦倒挨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亚健康”式发展。
成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勤奋付出、执着专一,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传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哀悼基督》时,最后甚至用天鹅绒去打磨雕塑表面,直到石头外表完全光滑为止。这种“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它要求我们守规矩,重细节,不投机取巧,但也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在这件雕塑中,作者为了突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神圣的化身,一改以往雕塑中苍白衰老的形象,将其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的美丽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同样,很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也都尽显古人之心慧智巧,这种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之美,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通器之道回归于器。道来源德行兼备之躯,艺方超人;道化作不忘初心之体,方得始终。
1.德行兼备,艺方超人
中国历经数十年的战乱,在建国后又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十年浩劫,传统文化几乎断代。加之国家当时的政治与文化导向,前往前苏联与欧洲留学归来的艺术学者引进了西方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大众艺术以歌颂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为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经济发展而使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大众审美水平仅仅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层面,欣赏一件艺术品还停留在样貌上像或不像、工艺精细还是粗糙的评价标准上,所以,大众接触艺术并对美的需求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观众从艺术品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植入到作品之中,并可以与观众本源的文化信仰产生共鸣,只有成为这种尚德之艺作,才能超越其他作品而更加受到大众欢迎。这要求创作者不能脱离传统,脱离实际。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古代匠人之艺德,跨越本国传统文化和大众审美层次试图与世界“接轨”,自身标榜为“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而大众视其作品亦不懂其中所表达的观念,只能将这种当代艺术视为异类之行为。在北京798艺术区,宾客满门,每家画廊和艺术馆均陈设着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看似繁花似锦,但绝大部分观众仅停留于外行看热闹的尴尬境地。问询其对艺术作品如何理解,只能称“这就是艺术”,却说不出所以然。
技艺与品牌树立民族文化,在日本,一直与国家命运共生并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品牌被人们尊重并称其为匠人;在欧洲,许多令人敬佩的汽车、手表、箱包、服饰等著名品牌也都一直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工匠文化。中国也不乏优秀的品牌和技艺,很多老字号都拥有上百年的薪火传承。回到文化艺术,笔者认为,文化如同绳索,从哪里断了就该从哪里接上。大众审美水平之提高需从艺术品的工艺和技术入手,这是当代中国人“可以看懂”和“可以互动”的。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拾起并进行当代转换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以说,当代艺术工作者与其他行业一样,共同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发扬显得格外重要。无德便无艺,德行兼备,艺方超人。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坚持执着的民族精神,将一直伴随国家的发展。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当今时代变革的大潮中,随着各行各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长足发展,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它打破了传统地缘经济的文化概念,形成了全新的虚拟联接空间,人与社会交融层级不断扩展,各领域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巨变,学科分类日益细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越来越广,就?I机会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工作岗位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需要加强与周边相关行业的跨界合作甚至研发能力。应聘人员若无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跨界的工作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职位和工作岗位。
在这种社会分工体制下,许多家长摒弃了传统“君子不器”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想让孩子拥有一项相对轻松、愉快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至少可以凭此技艺养活自己。另一方面,家长看到了自身成长过程中在审美情操方面的短缺,并试图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中,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升学道路上可以“走捷径”的现象。但急功近利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并将艺术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基本都是忠于初心、热爱艺术的人。这些人在自身专业学习发展中,不免也遭遇到很多痛苦,要想获得超人的技艺,除了自身拥有艺术天赋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而且还要拥有更多的耐心和抵抗寂寞的能力。
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工作者是内敛的,他们需要隔绝外界纷扰,不能忽视甚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艺术追求,要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凭借自身对艺术的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华严经》中有一名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艺术无高下,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始终拥有初学者谦虚谨慎的心态,特别是在物欲纷飞的时代,用“心”才能创新,具备历史和文化的使命感,才能不辜负历史的延续并赢得市场的信任。在很多时候,我们路走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怀揣初念,放低姿态,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路,不让自己迷失,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相信,“工匠精神”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国之重器”,它存在于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我们熟知的艺术巨匠,都是身怀绝技、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用其“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记录下了这个世界的锦绣河山和时代变迁。
第四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
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第五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读《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有感
摘要:《从鸦片战征到五四运动》一书是由胡绳所著,1981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正文:近日粗粗阅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此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得到弘扬和歌颂。农民站起来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斗争打击了国内外的敌人,建立了太平天国。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摘自原文第76页)”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摘自原文143页),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摘自原文302页)”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摘自原文422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摘自原文533页)。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它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只是剥削制度的更替。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学生运动得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革命得到了胜利。经过红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从那以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而今我们己经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使我们在世界大环境下的信息交换中发展经济,开始壮大。而这段历史对我们走出封建主义只有重大的意义。历史证明,我们摆脱封建社会的出路就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武装革命。
总结:《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