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含5篇)

时间:2020-11-23 12: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

第一篇:《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完全本之后,我个人认为,要把《浮生六记》当作功利的书籍来读的话,可能就会失望了。因为沈复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贤德兼备、乐善好施,当然这些优点很好,但是他同时也不思进取,贪图玩乐,要不然最后也不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同时他学问也并不太精,要不然书的开头也不会说自己有语法错误希望大家原谅。

而这本《浮生六记》便是集毕生玩乐经验所集齐,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态度。

这本书由狗粮开始,就是讲述与芸娘的爱情故事,芸娘死后还魂那篇简直读的我泪流满面。后来便是许多山水园林之所闻所感。

还有一点非常好,在于沈复尽管后半生遭受苦难,但是却没有半点怨怼之情,可以说是非常豁达乐观的人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全书读起来养眼养心,没有说教解惑,没有仕途功利,没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诗意生活。

七夕节拜天孙赠“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吃梅花盒,饮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闲淡雅致,真可让当代人顶礼膜拜。

前两卷恩爱美好,转笔到卷三,坎坷记愁,恩爱夫妻不到头,不禁让人潸然。也许这就是生活,有点不如意,也许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近期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却长久世间。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刚巧这几天读到这本书,感觉能回答一些吧。其实只读了前两记,后面游山记景的部分没有读,因为读到陈芸去世眼泪不停实在已经读不下去了。

读了此书才知道几百年前的人何尝不与我们一样,为生活奔忙,完全不是辫子剧中的场景,原来我们离历史并不远,原来历史竟然与我们这么近,步入社会的读者其实根本不需要费劲理解他们的处境就能产生共鸣。

主人公性格豪爽,不善理财,最终经济落魄,入不敷出,不得不半夜躲债离乡,不得不夜宿土地庙。这样的生活作者用平静的语言一一道来,真让人感觉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

可是即便这样,他的妻子却毫无怨言,跟着他颠沛流离的过了一生,并且事事为他着想,处处宽慰夫君,却因才智为兄弟家人妒忌,公婆误会不容,最终造化弄人,这么好的妻子竟然与作者永别于颠沛流离之中,其中妻子弥留之际给他说的那些话,读之真让人读之热泪盈眶,怪不得林语堂说女主人公是中国古代第一可爱的女人。

作者也在妻子离世只后,再遇到父亲儿子接续离世的'变故,而万念俱灰,将后半生寄托在游历之中,那种心疼通过精炼的词语,过了几百年也能让读者感受得到,通篇感觉很有红楼梦的影子,但又比红楼梦更精致,更微缩,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男女主人的感情却像寒夜里的启明星,过了几百年,还在那里散发着光芒,让人学会珍惜,学会坚强,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沈复,他生平简单通俗,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有风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会画画,能以此餬口。他周边是简简单单几个家人,为着柴米油盐而奔波。具有文艺情怀的他,也会泛舟烟湖,吟诗作画,并且好在娇妻芸也是个文艺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怀,也能唱和,虽然糊口在贫困傍边,却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艺术世界里。

“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说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笔墨记实下来,便了无踪迹,不免不免孤负彼苍的厚爱。于是他用密意的笔调写下这通俗糊口中的点点滴滴。与其说《浮生六记》是自传散文,不如说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一封绝美情书。与其说它是一封绝美情书,不如说是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

沈复弃世后半个世纪,有个叫杨引传的文人,在姑苏的一个书摊上,随手翻阅了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不看不晓得,一看吓一跳:天呐!这书太雅不雅观不雅观啦,几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谁?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杨引传在姑苏城里四处探询,成效就像在探询一个火星人似的,没人晓得他,没人注意他。独一能确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经弃世半个世纪!

不能让这么雅不雅观不雅观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杨引传决然抉择出书此书,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这部《浮生六记》刊布出来了。现实证明杨引传的目光没有错,书一出现,立马引来粉丝无数,一时辰市道上脱销,洛阳纸贵。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浮生六记》这本书搁置多年没再看,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了“舞马长枪”老师的分享后,勾起了一点儿记忆。

《浮生六记》人称“晚清小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年前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们称赞沈复和芸娘的伉俪情深,也感叹芸娘的有趣,还称她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看完后,却觉得有一点悲哀。

初始的沈复和芸娘真的很甜,从小相识,相知,相爱,花前月下,联诗对赋,生活平淡,却有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贤妻,反观沈复也就是一个才子书生了吧?

年轻时靠着父亲生活,活得很是潇洒。无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被赶出家门,生活潦倒,风雅却不少。

他有多爱自己的妻子,真的没多少。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无关,有些却是他带来的。

芸娘为他纳妾,操持家务,跟他过穷苦日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女人的命运,也是芸娘甘之如饴的,我不能说什么。

可是一个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虽然做过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有家小,还那么天真,就知道玩乐,要让女儿当童养媳,儿子也年幼死去,跟随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选择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说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话,也填不平因为ta而受到的伤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为ta吃苦受累,但ta不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变。

这本书是清代散文家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诗意佳话。他们遭遇了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不离不弃、相扶相依。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慨。从内容来看,全书涵盖六个章节: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沈复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芸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书的灵魂主线。林语堂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在沈复眼中是“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芸娘本人既能写出“秋轻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与沈复谈论诗书,赏月饮酒,更有无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馄饨摊子为丈夫赏花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实在是聪颖活泼的一位女子。是娶芸娘为妻乃沈复之幸,同时,托沈复之笔,如今我们才能知晓有芸娘这么一位才女。

婚后,沈复和芸娘虽生活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但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们举案齐眉,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他们相爱甚笃,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鬓厮磨二十三年。遗憾的是因受封建礼仪家教之害,俩人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娘死后,沈复“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但我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的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第二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

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后又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谁都拿他没办法。我甚至一度觉着他活着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他活着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来,我开始羡慕他,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撑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别人,他不仅不在乎别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为有名的画家,他不在乎他的画是不是被别人接受,他活着什么都不为,他甚至活着也不是为了画画,他只是画画而已,就是画画。

读这本书我反复的去想,到底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子,人是不是应该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应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认为斯特里克兰有梦想,我觉着画画对他来说不是爱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画画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画画,画画也只是画画。如果非要给斯特里克兰画画安排一些意义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气了,太低级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鲁滨逊漂流记》,刚开始我对这本书既陌生又好奇,当我轻轻翻开书,读了一个小时后,就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直到初一,老师必读书目有这本书,我再次翻出来,有看了一遍,又是另一番感受。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鲁滨逊,他十分热爱航海事业,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到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漂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孤岛生活。在这么多年里,他靠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房屋、篱笆,还学会了做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他还养了许多的小动物,吃自己种的粮食,他还救了一个年轻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给自己做仆人,终于,他把荒凉的小岛建造的美丽富饶,并且在这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直到二十年后,他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被鲁滨逊勇敢坚强,善于开拓,自强不息,自立自强,持之以恒的品质所折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到底,既然鲁滨逊做到了,我相信我也有能力做到,他就是我们应该看齐的好榜样,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

我常常在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那么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客服困难呢,鲁滨逊给我了一个满意答复。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毅力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是通往成功的小舟,是迈向高峰的台阶。这是人们对鲁滨逊的赞扬。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讲了鲁滨逊因为不听父亲劝告执意去冒险。结果在前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到了大风暴,船也沉没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故事。在这个没有住处,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武器的地方建造了房子、桌子;捕捉到羊,狗;种了小麦、稻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鲁滨逊说:“我的脾气是决定了做一件事,不成功就不放手,一定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鲁滨逊没有放弃,才成功将小岛变得富饶起来。如果鲁滨逊没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斗志,他怎么会有坚固的小屋?他怎么会有各种食物?他怎么可以征服一座小岛?

这让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坚持不懈,又有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最终从几十吨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被世人所敬仰,所歌颂。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块绊脚石,使你停止不前;对强者来说却是块垫脚石,使你站的更高。”是啊,生活不正是如此,如果没有毅力,就无法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鲁滨逊的毅力和勇气肃然起敬。我想对自己说:“鼓起远航的帆,乘风破浪吧,少年!”

浮生六记读后感5

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要学会乐观的接受现实,并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这就是我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位英国青年厌倦了在家里平淡无奇的生活,决定周游世界。1659年,他登上了一艘从巴西开往非洲的船,不幸遇到了可怕的风暴。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陌生的荒岛,靠着双手和工具,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还从土著人的刀下救了一个人——星期五。鲁滨逊用了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

在英国文学中,《鲁滨逊漂流记》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他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这篇小说的每一个地方都让我难忘,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不能想象鲁滨逊是怎样忍受住那二十多年的寂寞的,也想象不出他在自己制作工具,加工粮食时,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我更不知道当他遭遇地震,生病和看见野人的时候,心里是多么害怕。

笛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的鲁滨逊形象,他代表了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

鲁滨逊的坚韧不拔使我想起了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虽然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摔倒,但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我仍然坚持着继续努力学习,虽然很累,但一切都值得,学会后骑,着自行车的感觉非常舒服,心里全部都是成就感和高兴。

我想我以后还要像鲁滨逊一样坚强,乐观,执著,勇敢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7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9

从没有一本书让我这么痴迷,十二个故事讲述最动人的妖怪物语,我深深陷进去了,不可自拔。

这是一部和《花镜》很相似的作品,动漫作家娑椤双树营造了一个古典空灵唯美的故事:街道上的神秘店铺,突如其来的仙女老板娘,一杯叫做浮生的茶,一个悟透人生的故事。读起来如品香茗,回味悠长。她会泡一种名叫浮生的茶,她店铺里回来很多奇怪的客人。每个客人都会喝到她的茶,给她说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

俊美的猫妖爱上了一条鱼,天敌之爱,淡如水,却深似火。猫妖疯狂追求鱼妖忘形,殊不知在无意间使鱼妖受到不可避免的伤害。痴迷的它怎会懂得,世上许多事情,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放”字。只有成长,才能体会这个字的玄妙之处。口中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己私欲。我想象着:一周之后,猫妖将白鱼放回了一片浅蓝的海水,白鱼摇了摇尾巴,转身,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于一片蔚蓝之中。这是多美的画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一切都恢复了寂静,有时候坚守执着并不是爱的唯一出路,而适当的放手也是爱的极致。

百里族是黄金狮人的狩猎师,死在百里人手上的黄金狮人不计其数,百里家族唯一的女人百里未步为了自己心爱之人变成了和爱人一摸一样的黄金狮人,披上狮皮意味着放弃百里家族的身份,成为黄金狮人的替身,让百里的利剑指上自己,当然也会让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结束,百里未步,这个勇敢的猎人,真的这么做了。

没有智慧的勇气,是鲁莽。没有宽容的勇气,是偏执。没有爱的勇气,是残暴。如果真的勇敢,就会为你披上一张狮子皮,如果真的勇敢,就会让百里的利箭调转方向,指向自己。你真是个勇敢的猎人,未步,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妖,都需要真正的勇气。

不尝苦,何有甜。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区别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而有的人没有。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终是寂寞不去。有爱的人,天涯海角,穿风踏雪,却从不孤独。一缕缕复杂的情绪缠绕这一群执着的妖怪,是爱情是勇敢是梦想是坚守是抉择……

就如同故事里那杯叫做浮生的茶,喝起来很苦,回味却是甘甜。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第四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第五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2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平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5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下载《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集合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

    浮生六记 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白妮上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汪涵推荐过,就买来看看。可能和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样,我买的是张佳玮译本(可惜不是林语堂译本),译本比文言文看着轻松点......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共5则)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刘骁月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

    掩卷自有清风萦绕心尖,倍感神清气爽。全篇六卷,最爱卷一和卷六。卷一为闺房记乐,可见沈复、陈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平淡生活有柴米油盐,亦有诗词歌赋,虽为布衣菜饭,却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