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读后感月 1 日出版的第 2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指出,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发展也要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既要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规模,实现量的扩张;又要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发展质的提高。要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四大需要,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多层次需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面向经济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保量提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在被时代所淘汰。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各地要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定位,深挖城市发展潜力,探索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型发展路径。要以创新为引领,优化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化经济发展思路,从“数量追赶”
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考虑城市的载重和负荷,不断发挥大城市的辐射效应,释放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培育新兴城镇,带动城市周边协调一体发展。
面向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当为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几方面着手,提升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从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方面着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方位多层次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当好人民群众的“生活顾问”“生活管家”“生活贴士”,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活格局。
面向生态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纷至沓来,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变得相当脆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对立起来。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生态环
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生态先行,践行“两山论”,坚决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绿色氧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
面向安全需要,加强治安管理,护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治安是第一环境,平安是最大民生。一个城市的安全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社会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和解决城市发展当前面临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各地要坚持防患未然久久为功,聚焦重点,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应急避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理、综治维稳、安全排查工作,持续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为城市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护卫者”和“守门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确保人民群众过上安心、安定、安全的幸福生活。
“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经济需求、生活需求、生态需求、安全需求,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各具特色、文化厚重、智慧共享的新型城市。
第二篇:《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的读后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部网站2010年2月28日终于公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正式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见时间截至3月28日,公平的允许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见建议。这样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颖,我相信也会非常实用,因为第一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会愿意设身处地的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对于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一件顶级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别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是正确制定政策的基础;第三是根据现在我国致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个层面各个角色教学人等的情况基础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种可监督可制约可执行可持久的评测制度分配制度,也许国人们都太过于期待了,期待着一个成熟公平会领导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入良性循环的可行新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文我可以说是迫不及待读完的,这个纲要的每一条我感觉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等。很多内容都是我一直在特别关注的,因为条目众多,内容丰富,不可能一一赘述,我在此就着重把我比较有感触的几点做一下阐述,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这的确是解决择校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本身有三个潜在问题,一个是老师们的工资报酬校际间要至少保持相同水平;第二个是对于不同区域内的教师校长要有统一的管理调配可能,也许对于一个教育学区可以内部调配,对于一个市可能,那么城市间的差异呢,省际的距离呢。前面提到规划学校布局,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那么异地政府又怎么协调这种调配,我们都知道这种调配也是需要的;第三交流的时间多长为合适呢?短期可能还没有达到效果,中期或者长期,交流教师的生活起居家庭生活如何协调?
2.“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这一段话,我理解为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力求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个实现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减少作业和考试次数就能做到的。首先,请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告诉我你看着有什么兴趣,我们的教材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应试”--不是么?看那些内容、理论、课后的题目,现在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比我们2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从“来,来上学”改变成了“去,去上学”?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认真根据新科技的发展来编排一组更新知识的有趣味的实用教材了。其次,多样的作业形式,联系实际的考察方式,或许可以动摇应试教育的根本,如果还只是要用100分的笔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一切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学里追求的科研创新,我认为主要是让大家都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科学的步伐,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之前都不需要知道这个道理?
3.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我觉得对于残疾学生,特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好还是让他们在特殊教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因为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国家应该想办法多提供一些适合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机构供他们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预见,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发展这项福利,这是人性的直观体现。
4.“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5.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身为一个小人物,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第三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个体特点为核心,兴趣为导向,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就企业文化、专项技能、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再次,“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提议非常美好,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呢?我打个比方,现在很多知名高校对应聘学生的要求是第一学历是211的大学,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读完硕士,甚至博士,还是不予录取。这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典范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出身论?经过努力,一个人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过去呢?没有触及法律和道德,仅仅因为曾经不够优秀,如何弥补都被永远的三振出局,这不公平。教育不仅对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要实施公平,对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业的孩子也要实施公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实教育之所以伟大,就是它不会嘲笑一个人的愚昧无知,而是宽容慈祥地俯身去帮助这个人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轻易根据一个人的过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谁会认为教育是一种善行呢?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一点,具体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由学生全权做主,还是加入一部分领导同事测评?网上投票还是问卷调查?是以表扬信为主还是
以举报信为主?一个严谨笃学的老师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会不会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视为不够爱学生?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成长的过程,对我们的父母师长我们每个成人都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错觉和误会,而这些以后就会写在老师们的评语中么?那么当这些孩子意识觉醒了,他们会回来改写我们的评价么?如果把老师对学生的不可量化的爱变成评语变成和利益挂钩的奖励,我无法想象,我更倾向于把这爱看做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当抛砖引玉。虽然身为一个小人物,我也要认真考虑说出我想说的,因为我爱我的职业,我的孩子,我的祖国,所以我尤其关心这个政策的出台,我希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吕国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国方强盛。改革开放以来,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可是依据中国现有国情,综合当代我国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综合本人寒假调研所得,针对以下列出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1.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比例失调
1)区域差距
在全国2036个县(县级市)中,1999年有1021个县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即教师的“人头费”以外的机动经费)不足10 元———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 元形成鲜明对照———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区域差距无法平衡,教育平衡的说法就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维护教育平衡的首要步骤就是缩短教育的区域差距,同一间屋檐,同一个梦想!
2)城乡差距
窥视全国的教育投资数目,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 元,而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7.1 元,而农村为472.8 元,差距分别为1.9 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进一步扩大到3.1 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 元,476.1元和2671.2 元,861.6 元.(张玉林, 中国城乡教育差距, 2002)
同时,据2003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而城市为10.2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陈虹全, 2009.04)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的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要想维护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农村的教育建设中。
当然,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流失,应当以人的个数为单位,确保投入的教育资源每个人能享受。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教育经费大打折扣。
3)发展中下等地区的落寞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先后开设多方试验田。同时,富余省市的教育得到飞速提升。为了避免上述的区域差距,富有的区域的教育在高质量高数量投入,加入贫困的地区的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在按着一定的比例增长,那么若干年过后,教育资源仍是不均衡的,当年教育发展中下等地区的教育随着时间的增长,反而会变成未来的教育贫困区。
所以,我建议在缩短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同时,对于教育发展中下等仍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使得中国的教育差距能够尽可能地缩减,而不是缩减了这个,有出现了那个。
2.高考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地区情况持续恶化
高考,作为一名学生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过门槛,“一局定胜负”的人生抉择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饱受寒窗苦读多年之痛,坚忍名落孙山却无力回天的无助。
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考生达98.8百万人,2009年考生虽然比去年减少2.9万人,但95.9万人的庞大基数,仍让河南省的高考变成一场激励的“学业竞争”。56万人的录取规模,比54.9万人的招生计划还多出了万余人。其中录取的普通类考生达到50.1万人,包括本科21.4万人,专科28.7万人;另外,对口招生共计3.2万人,专升本2.3万人,单考单招录取0.3万人。也就是说,还有39.9万的人必定要承受高考落榜的现实,再加上即使成功升学,但因对学校不满意而不愿升学的学生人数,必然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些人想要继续考学的人必然要加在下一届的毕业生中。
而作为复习生,必然在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上要强于应届生,让他们应同样的资格,同样的条件进行竞争,复习生必然会占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会占掉当年应届生的升学名额,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也将会变成下年的复习生,如此往复循环,合适才能到尽头?
尽管现在各省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令“禁止”高中复读,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地区并没有采纳此“禁制令”,幅度现象仍然因为升学的压力而“任意施虐”。
当然,想要取消复读的相关条例,在当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局定终生”的现实必然会使部分同学走向如意的高等学府。而让复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争,也是对广大应届生的不公。
我建议,采用分类高考制度,给复习生开辟另一条光明正大的升学道路,使复习生内部进行竞争,与应届生区分开来,这样,既可以维护复习生升学的权利,又可以让应届生的升序机会得以保障,而且这样,部分学校也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复习生进行复习,而不是背地里偷偷做事,有辱学生学习的“尊严”。
强国之根本在于教育的发展,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在于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
(个人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或利益问题,有失偏颇之处,敬请见谅!)
第五篇: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读后感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感暑假中,认真阅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说或颇丰。通过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纲要》的重要意义。我将认真落实好《纲要》精神,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