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上有神读后感
山上有神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上有神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却不断的在这片土地上演。山上有神这个故事有一条主线,是村长姚贵的“成长史”,开始他只是有一个有点责任心、有一点热血、有一点聪明,有一点虚荣心,有一点努力的村民,因为有热心肠,被选上村长,之后带领村民致富了,多么象那些曾经做出过成绩的领导干部,前半部我们都喜欢这个人。这让我想到了那个传说曾经家家夜不闭户的直辖市,那个只给国外考察团招待矿泉水用流利英语介绍招商项目的人,我们曾经也盛赞过他。但是,总有后来,姚贵慢慢权力膨胀,开始搞个人英雄主义,阻碍电视接收塔安装,只为每天村里电视只播放自己,怕村民与外界互通信息,利用山神会杀死出去的人的传闻来糊弄村民,甚至不惜误杀了他曾经帮助出门读书知道真相的孩子。最终他为自己搞个人崇拜付出了应有的代价,疯魔一样拍摄自己假装抗洪救险而失去生命。
故事里那些片断情节,哪一个又是空穴来风呢?看似荒诞却都是真实或有传闻的故事,包括开篇三个出村丢掉性命的原因:液化气罐爆炸、被人在树林里杀了摘器官、在高架桥火车道上被撞了,都那么似有耳闻。后面的重磅情节更象是新闻黑幕:姚贵第一次无意中的电视露脸讲话,也许就是每天上演的新闻来源;姚贵第一次去乡里去县里,那个行程那个方式,可能就是曾经的官场作风;后来村里靠资源富了,政府又来扶持树典型政绩,给各种政策倾斜,仿佛就是官场现形记呢;姚贵为转移村里新闻焦点,栽赃吴秀波搞破鞋的手段,好象是自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网络秀;最后农村开放了富裕了,可是环境毁了,貌似就是有些地方每任政绩只管当下事的真实写照呢。至于未来将怎样,虽然从姚家屯走出来的人生活象个万花筒那么精彩,但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留给人思考……
?那些有点新闻体的故事,一直在身边发生,开始会感觉荒诞,再后来是麻木,最后总会照进现实。书里另一个侧面有清新的乡愁,“托盘”我们老家应该叫“欧力”,象“花脸蘑”一样对野生草圈有严格要求,现在这两样可能基本绝种了。看这本书时,因为方言、地理环境背景、人物特征、故事结构等,有时候也会想到电视剧“刘老根”,主角刘老根也是带领村民致富,后来个人膨胀到魔怔了。但是这本书更侧重对社会现象的植入,有很大的反讽意义。所以在故事性、生活性、隐藏的寓意上,都有一点高度,一点深度,和非常好的可读性。感觉有改编成电视剧的'素材内容和语言基础。
当然,个人感觉书中有个大BUG,姚家村进入80年代后,县里邻村都普及了用电,村民还不知电灯及电视节目内容。看书时每想到此处,就感觉别扭,毕竟那个年代,还是有很多必要的交流层面。干部要下乡收税、管理计划生育、村民要进行生活必需品采购交换(书中前面甚至说村民是会去乡里赶集、也是要集中卖粮的)、长一辈曾经与外村通婚导致与村外亲属关系的,一定会在节日等走亲戚的(村里只有 00来口人,总有吴秀波之类的)。第一批通电时落下有可能,但后面姚贵敢于糊弄并成功长久糊弄村民电视节目的事,姚贵其人还是有点异想天开。当然,有可能是姚贵和“三胖”似的,有点臆症,糊弄多久是多久。但我想就算金家也不能完全忽悠得过人民,总得有基于各种目的和利益的人有意帮凶,也会有些人为保住生活而保持沉默,还有人离开这里后就只扫门前雪,如果书中能把这个矛盾铺开写,人性方面会表现的更复杂,故事的荒诞性更合理也会更接近现实。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每个人对故事的代入感不一样,如果定位就只是荒诞小说,一个假设性村庄,这就不是BUG,只是荒诞罢了。
第二篇:《太行山上》读后感
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
《太行山上》读后感
六年级九班 张文
看完电影《太行山上》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真是令人感动。是勇敢的烈士们昨天用自己的身躯和斗志,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太行山上》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太行山上的八路军和日军浴血奋战,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机枪声、飞机声夹杂在一起,混成了一片。战士们把子弹都打光了,他们便拔刀残杀,每位战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土抗战,精忠报国,维护和平。一阵厮杀后,他们倒在了太行山上,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影片中的郝队长,最令我感动。他是一名“好队长”。在危急时刻,郝队长坚定地说:“我去!”队员们听了,一把拉住郝队长,坚决不让他去,郝队长果断地说:“谁敢在战场上退缩,就一枪打死他,如果有谁看见我退缩,也把我打死好了。”说完,就拿起冲锋枪,带领着战士们一步步朝着鬼子逼近。他冲到最前线,郝队长一点也不畏惧,突然,“轰——”就在那一刻,他倒在了血泊中,但是他脸上依然是那么大义凛然,那么的义无反顾,流露出一个英雄本色。在郝队长的感染下,队员们不惜一切代价,左一刀,右一刀,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他们恨死了日本鬼子,是追求和平的信念让他们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70多年前罪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在南京屠杀了30万无辜百姓的生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真是太残忍了!使我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烈士们的生命是短暂的,又是光荣的,他们给我们的鼓舞是永恒的,他们将永远激励我们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深信,太行山下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新中国!
让我们铭记历史,渴望和平吧。如果世界风平浪静,没有战争,一切都能和平解决,放下手中的武器,一起握手和睦相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愿世界永远和平!
第三篇: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在 《山上的小屋》中,残雪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人的思维扭曲、病态。所有人都在臆想和梦靥中痛苦、挣扎:我意识中日夜鬼哭狼嚎的山上的小屋,母亲眼中天明时分飞进来的天牛,父亲忘不了却永远打捞不上来的剪刀。在这个荒诞、变形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即使是至亲,依旧充满着戒备、猜忌,甚至是仇视:家人们总是翻我的抽屉想窥视“我”的隐私;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那使“我”感到熟悉的狼眼;妹妹直勾勾的绿色的眼睛;乃至“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的窗户。这些都是因为“我”孤独、敏感、焦虑造成神经高度紧张从而产生的幻觉。残雪的这篇文章把西方现代主义着重表现人存在的荒谬感、恐惧感,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无法沟通的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第四篇:在太行山上读后感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吗?冷兵器时代的小规模的肉搏战斗场面,真实、紧张、视野宽阔、战士和首领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堪称一绝,让你看得精心动魄,在太行山上读后感。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风语战士》吗?吴宇森片最擅长展示的“火力感”和力量的“爆发感”,在此片中更是炉火纯青。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斯皮尔伯格拍的《拯救大兵瑞恩》吗?逼真的道具、逼真的环境、逼真的人物形象、逼真的战术、逼真的战斗节奏,极富现场感,让你被现代战争的残酷炸得目瞪口呆。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最近的一部战争大片《珍珠港》吗?宏大的战争场面,数字化技术还原的高技术兵器的风驰电掣和雷霆万钧,让你觉得国家巨人间互用庞大的绞肉机、工业化的操作方式来吞噬生命、较量实力和意志,真是异常恐怖。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太行山上》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的巨资力作。我特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反应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鲜活的、乐观的、感同身受的战争片。但是,一些盖有主旋律标记的战争片曾一度让人感到道具和背景粗制滥造、导演和演员缺乏真实的战争体验、泛滥空洞枯燥的说教、以政治情感代替审美情感,因此丧失了好多观众。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宣传与作戏》中的一段话:“就是那刚刚说过的日本人,他们做文章论及中国的国民性的时候,内中往往有一条叫作“善于宣传”。看他的说明,这“宣传”两字却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对外说谎”的意思。” 也有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挖大阵地、放大烟火、动员多多的解放军、花大钱做旧衣服旧兵器旧道具,结果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让人觉得一团糟,花大把的钱,办了针鼻儿大的事。不下真功夫弘扬主旋律,枯燥宣传白费钱事小,“真戏假作”帮倒忙倒是“事大”。
看完《太行山上》,我已觉得该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同时跨上了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没有了枯燥烦人的说教、没有粗制滥造和过分的夸张,有的是不可辩驳的逻辑、兼收并蓄的生花妙笔、生动壮观悦人耳目的影音效果。哭哭啼啼的台湾片、打打杀杀的香港片、罗里罗嗦的韩国片、蹦蹦跳跳的印度片,一概地远远抛下,一旦越过,即不可逆转。从此,中国电影再也不需要象慈禧太后派梳着辫子的男人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靠古龙小说式的、单薄得让人心疼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娱乐电影去“闯江湖、包打天下”了。从此,中国的“主旋律”,可以直面好莱坞、嘎纳、威尼斯的繁华,不卑不亢地登堂入室,正撄其锋。《太行山上》,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普通观众看国产片,终于有了而不仅仅是找到了“看大片”的感觉!
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观赏性非常强。看惯了欧美大片新奇、艳亮、劲爆的视觉效果,我们都已经出离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再地被震撼外加震撼。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国产片,太粗糙,太敷衍,太儿戏,一个字,假,离真还远得很,更别提震撼了。
记得有次看一个不太知名的日本片儿,说的是7名战国时代的武士攻打一个小县城的故事。7个人的战斗,太让国人嗤之以鼻了吧?连《小兵张嘎》的出场人物都比7个人多。但就是这7个人,导演为了让他们更象战国时代的武士,安排他们夏天里半裸着在阳光下锻炼九十天,肌肉饱满、皮肤黝黑,眼睛因为身体健康精气饱满而灼灼有神。他们的盔甲、兵器、马具,全是手工作坊按照古代的做法,一招一式一针一线的还原的。对比我国名著影片《三国演义》,那些本该名扬四海将军,却好像由一些气乏力弱、亟待疗养的熬夜作家来扮演,岂止让人大失所望,简直是哭笑不得。
可《太行山上》则不同,绝大多数的道具,比如八路战士的大刀和磨损的破枪老套筒、民兵崔队长磨得寒光凛凛的几跟标枪、指挥员用的地图、系的破皮带,都跟临摹的文物一样;再比如鬼子军官的军装、佩刀、勋略表、野餐饭盒,小鬼子的钢盔、三八枪、大头皮鞋,也都是精工细做,特别是鬼子们用的三八枪,黄澄澄的枪托,寒光闪闪的枪刺,与现役士兵保养的没有什么差别,再看那一拉枪栓退出叮当作响、黄灿灿的子弹,跟上个月刚从日本运来的没有什么分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大多数日本角色,都尽可能多的由真日本人来扮演,据说在开拍以前,全体日本演员曾向剧组集体鞠躬。
作为军事题材的电影,军事常识是必须中的必需。对照央视正在热播的《八路军》,《太行山上》中体现的军事常识、艺术的真,就显得自然和美了。同样是描写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里的刻画方式是,埋伏在峭壁两侧的八路高呼:“鬼子进入伏击圈了,同志们,冲啊!”然后就居高临下的跑下去拼刺刀。我这样稍有军事常识的男性就气得鼻子流血了,这样的伏击战,地利优势何在?不居高临下的扔手榴弹、居高临下利用射程优势打鬼子,冲什么冲?不怕崴了脚拼不动刺刀?《太行山上》是这样描写的,鬼子进了伏击圈,指挥员还在耐心等待,寻找最佳的开火时机,观众们感到大战前的压迫心理越来越重急不可耐的时候,指挥员才命令开火。一下子就是雷霆万钧的万炮齐鸣,手榴弹可劲儿往下招呼,轻重机枪铁扫帚一样猛扫,步枪是打一枪隐蔽观察一下。当鬼子叫来飞机轰炸助阵的时候,林彪命令:“冲下去,跟鬼子缠在一起,看他怎么轰炸!”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八路与鬼子几次肉搏的场面,太激动人心、太精心动魄、太超出想像的真实了。在老爷庙上,八路军李天佑团率先占领制高点,但1937年的鬼子都是训练有素、凶顽强悍的“武士道”,把子弹都打光了,鬼子还是踩着同伴的尸体,眼都不眨的往上顶。狭路相逢的时候,八路军举起了大刀和折断了刺刀的步枪,怒目而视;而鬼子们也毫不含糊,一声“上刺刀、退子弹”的口令之后,拉枪栓退子弹的哗啦声和叮当声响成一片,然后就红着眼、挺着溜长的大枪刺刀、一步一个脚印儿的往上真招呼。然后就是要怎么狠就怎么狠,要怎么真就怎么真、要怎么娴熟就怎么娴熟的肉搏。
肉搏中有两个镜头最值得一提,一个是有个鬼子军官,刀法娴熟,一连劈杀了好几名八路。有个八路枪已经拼丢了,看到这个鬼子凶悍,空着双手就抓他的刀,割裂肌肉的倭刀滴答落血;鬼子哪儿能含糊,一挺腰把刀顶进了八路的肚子,八路嘴里喷着血往前自己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死死抓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个造型一下子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另一个镜头是敌我两个伤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视着。鬼子伤兵是个军官,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迅速的抓起来;八路伤员伤更重些,半举着大刀严阵以待。鬼子一用力,八路也顺势把刀一挺,没想到,日本军官并没有刺向八路,而是把迅速抓来的刺刀,绝望的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这个镜头太痛快了。我曾看过一个描写八路军与鬼子在宋庄的战斗,骄狂的鬼子屡次不能得手打不赢就暴跳如雷互相埋怨,再打不赢就绝望赌气地自杀,一自杀就自杀好几个,并不是怕被军官枪毙,也不是怕被八路打死,就是凶悍的赌气,打不赢就赌气自杀。这太符合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性格了,你要导演日本鬼子跪地求饶,不但鬼子会骂你,观众也会骂你,不是因为不可信,是不解气,不解气!鬼子赌气自杀最解气。不看不知道,一看哈哈笑。
其他的场面象日军焚尸烧灰,已经被八路军入土安葬的日军尸体被同伙刨出来投入烈火焚烧的场面,非常有炮灰感;阿部规秀压迫被八路俘虏后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抢地的喊着:“我有什么错?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军都不杀我,自己人倒要杀我。天皇陛下,皇军必败!”然后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再有就是国军坦克,活活碾死鬼子兵的镜头,也很精彩,很逼真,很解气。再一个有意思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在平型关伏击战前,林彪的地图上放了一双筷子,有个小爬虫爬象两个筷子之间,这个不起眼儿的小镜头太蒙太奇了,我们的战争大片居然已经精细到这种程度了。
在思想性方面,本片将以往的陈词滥调和空洞说教一风吹尽,站在新的高度回顾历史,立意颇新。该片歌颂八路军这支钢铁雄师,紧紧的抓住八路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法宝,全片线索紧紧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
开篇“亮相”,即是“平型关大捷”。我军情报显示日军辎重队要通过悬崖峭壁之间的大山沟,林彪率领115师主力埋伏在山沟两侧峭壁之上,单等日军进入包围圈。一个年轻战士狐疑道:“你说这小鬼子一定会从这儿经过吗?”举着望远镜观察的聂荣臻回头镇定的说:“必经之地。他们带了那么多的辎重,不走公路还从天上飞过去吗?”别小看这短短两句话,这是红军多少年打游击、打伏击总结出来的经验,机械化、摩托化的军队的辎重运输,必定会依赖公路交通线,这就是战争的规律,林彪是打伏击战的专家,在第五次反围剿到处失利的情况下,唯有林部偶有小胜,林彪还写成了《论短促出击》,全军传诵,读后感《在太行山上读后感》。日军必定依赖交通线,但乘胜长驱直入,轻敌冒进,很有可能草率对待这个伏击的绝地,不派事先侦察部队登临勘察,护卫通过。“必经绝地”和“轻敌冒进”两个要素,都被我军灵敏的捕捉到了,猝然一击,首创大捷。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八路军全体指战员都或多或少的被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着,因此具有强劲的战斗力是必然的。影片一开头,几个日本高级军官在飞机上议论:
粘下地说:“中国所谓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所谓山东山西的山就是这个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说:“我们从满洲一低头,过了山海关门洞,就是这开阔的华北大平原。”
粘下地又说:“中国有句古话,“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板垣又说:“这中国的太行山的面积,怎么看怎么象我们日本国土,更象是中国大陆的脊梁。”阿部规秀说:“我们斩断太行山就是斩断中国人的脊梁”。
可平型关第一次交锋,就让日本侵略者冷不丁吃了八路军当头一棒,没斩断别人的脊梁,却狠狠地崴了他自己一脚。捷报传出,举国振奋。
朱德在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今天,公元1937年9月25日,是震惊中外的一天,是要写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把最凶恶最猖狂的敌人,板垣师团给打败了!板垣是个什么人?“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这个板垣”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扶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的也是这个板垣,就是这个十恶不赦的板垣,是你们把他打败了!这是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说得再远一点,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真是有分量,大有分量,简直是振聋发聩。再此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对平型关大捷这么到位的评价。
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内乱、被少数民族入侵、征服,历史上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人口死亡三分之一的现象都曾经出现。但是,每次内乱和外族入侵的大乱之后,都会有一个中华民族重新振作的大治。以西汉彻底打垮匈奴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复兴;以盛唐彻底打垮突厥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第二次伟大复兴;以彻底打垮日本军国主义开始,是中华民族第三次的伟大复兴。
这次的伟大复兴与以往的复兴绝不相同。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所仅存的。人类历史最长人种进化、基因优选、杂交优势;人类历史最完备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农业文明、封建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在1644年以前,中国、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和封建制度,相对于周边的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先进的。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农耕文明,使得人民的风俗、礼仪、法律、宗教完整和谐的融为一体,礼教即法律,风俗即法律。任何一个外来民族,打垮一个或几个汉族政权,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即使象蒙古一样的雄强的民族,都没能将汉族移风易俗,永成臣虏;相反,在大多数时候,入侵者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溶为一炉。但是,这是1840年以前的历史。到了1840年以后,这个同样是原来的太阳照耀下的世界,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840年,特别是1895年之后,中国的封建制的农业文明,开始不可逆转的落后于欧洲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甲午战争,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在与一个新生强权的决斗中黯然败北,惨遭无情掠夺。这个变法求强的日本吃到了掠夺的甜头,胃口越来越大,《田中奏折》体现出了日本统治阶级吞并中国、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朱德说处心积虑、训练有素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最凶恶,最猖狂”的敌人一点不假。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同时代的世界强国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自己的历史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就在1937年的9月25日,也就是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大捷的这一天,中国的历史再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100年来,对于强暴的帝国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几乎没有打过一次扬眉吐气的胜仗,而在这一天,八路军狠狠的咬了日本军国主义一口,从次开始,胜仗越来越多,人民军队越打越强,最后终于打垮了日本军国主义。1937年9月24日,是中华民族的谷底,而就是从这一天的次日,中华民族第三次伟大复兴,悄然拉开序幕。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一个发现!这是何等该让人感激的一个影视作品!中华民族低在谷底的时候,都不能被最凶悍、最猖狂的敌人打败、吓倒和征服,难道我们拥有了全系列的核武器、宇宙飞船上天、联合国里大权在握的时候,我们能再甘作某族、某国的臣虏吗?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永远不可战胜,任何别国他族,无可改变、无可逆转、无可奈何!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因此,众口难调是必然的。再好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看,也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不是魔术师,他们虽然已经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肯定不能做到一口吃成胖子。在笔者看来,本片还有几个不足。
首先,作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应该善用史学视角和史家的叙事方式。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问。人类社会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运动的、普遍联系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有量变和质变的。因此,抓住历史的重要变革和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史学的着眼点和史诗的特点。从历史上看,八路军在太行山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危急关头逆势而上、力挽狂澜;其次是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第三阶段是国民党抗日机械、教条、无力无能、牢骚满腹,对同胞友党战略战术的机智灵活、民主力量日渐壮大却分外红眼嫉妒甚至恐惧,因此接受日军的拉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最后到太行山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日军逐渐消耗、疲劳,两军逐渐在太行山区进入相持阶段。可是,在本片中的时间节奏和发展脉络就非常的不清晰。许多事件各自独立的、按先后次序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缺乏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照应,没有一根始终贯通、强健的线索。最为遗憾的是,影片中根本就没描写八路军在太行山的第四阶段。演完1939年冬八路军在黄土岭打死阿部规秀,并同时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共磨擦之后,即草草收笔,一下子跳到了1940年5月,漏掉了半年来太行山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发展,中日双方力量此消彼长,逐步进入相持阶段这部分。我认为这部分对《在太行山》整部片子的逻辑非常重要,不交待清楚,观众就搞不明白“朱不离毛,毛不离朱”的朱总司令为什么离开毛主席带领主力到太行山,为什么在两年零10个月后又要离开太行山返回延安与毛主席汇合。
其次,这个影片不知道为什么不打人物姓名和地名的字幕。因此给我的感觉是拍给熟悉党史和军史的人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八路军许多重要角色,因为扮演者都是比较新的特型演员,观众没法一下分辨清楚,比如描写平型关大捷一段,回头说“必经之地”的到底是林彪还是谁,颇让我猜测了半天。搅在八路军总部开会的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任弼时、左权,常把我搞晕,费了好大力气,才分清贺龙与任弼时。另外朱总司令字“玉阶”,因为我早知道,所以知道是指他;而影片中朱老总提到的“俊如兄”,我就不知道指谁,是阎老西,还是卫立煌,再或是傅作义?想了半天,想起傅作义字“宜生”,这俊如兄,八成是卫立煌。
第三,平型关大捷的“捷”字没有体现出来。“大捷”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白马坡斩颜良”,快马一刀,人头落地。特别是八路军此次袭击的是日军的辎重队,战利品应该是“大大地”。可是进入伏击圈的日军,主要是战斗部队,还有坦克和装甲车,就是让观众看不到大批的被服、弹药和食品。可按照影片的描述,丝毫没有“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优越,更没有热火朝天的搬运战利品的愉悦,平型关里刚刚发生的战斗,除了惨烈,就是沉重,不过瘾,非常的不过瘾。结合朱老总战后的总结看,评价本来是客观的,但如果按影片中所表达的那样,就过高了。
第四,“奇袭阳明堡机场”,“奇袭”没有体现出来。历史的本来面目是24岁的陈锡联因带队伍大胆穿插敌后,偶然发现了阳明堡机场,偶然发现了24架敌机,因为在敌后,日军的守备非常薄弱,一系列必然中的偶然促成了奇袭的效果。因为有内奸,并且日军通过高级的无线电技术能发现我军指挥机关的位置,飞机成为最有杀伤力和威胁力的技术兵器。打掉这24架飞机,比消灭日军一支大部队还有价值。而影片中没有交待陈锡联极其大胆的穿插背景,因此就没有兴趣放手渲染巨大的战果。再有,补给困难、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战士,能用管状的集束炸药爆破日机,而不是用手榴弹,略微有点遗憾。
第五,“雁门关大捷”是笔糊涂帐。观众看不出来龙去脉,也读不出“捷”在何处,也看不出八路军的强大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威力。更可惜的是,对于太行山的一个重要人物陈庚和他率领的386旅,以及晋南系列战斗中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一笔未提,陈庚连个面都没露,真是可惜。
第六,“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让观众多少又看到了普通国产片的虎头蛇尾和敷衍了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是日本皇亲,受过全面系统的军事教育,是日本陆军中有名的山地战专家。而黄土岭战斗中的我方指挥员,是大名鼎鼎的老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四渡赤水、攻打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巧取天险腊子口,诸多著名战斗,都是这位老红军指挥的。杨成武是最熟练的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百炼成钢的游击战专家。两强交锋,本该出现火星四射、铿锵有声的场面。可是,影片中没有两强的反复周旋和斗智斗勇,反倒象两股乌合之众乱哄哄的、偶然遭遇,阿部规秀不是死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手里,不是死在人民战争手里,不是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手里,而是死在了八路军缴获的新式武器手里。这太让人失望了。
第五篇:《你的书里有神吗?》读后感范文
《你的书里有神吗?》读后感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就像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一样,牵引法则一旦被打破地球四季将变化无常。一切将被毁灭。心和神,就像月球和地球。相互影响,相互牵引。构成了我们人类的精神意识。
《你的书里有神吗?》这一文章作者讲述的很充分。我的理解很多,最深有体会的是,一件事物需要你用心来对待,就会“有神”。比如你用心来对待与你接触的人,那个人回体会到你的心,她的心就会认识你的本体,就产生了神。你用心来对待你所用过的物品,这个物品对你的回馈就是能够使用很长时间,也有可能终身陪伴你,因为你对它赋予了情感,它就会“有神”。“神”无处不在,需要你发现它,让它体现出来,就是要“有神”。对待工作也是如此,要认真地、负责任的、用心的对待,工作就会“有神”,就会发现很多能够改善现在工作方式的方法,使自己越来越进步与提高。
以上,是我对“有神”的自我见解,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我觉得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利,希望以后能够多拜读此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