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

时间:2019-05-15 08: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

第一篇: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

心中有方法 断句如有神

——高考考点之文言文断句

授课时间:2014年3月

授课地点:高三(3)班教室 授 课 人:

【知识技能】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激发兴趣——自主学习——适当点拨——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消除学生对做文言断句题目的恐惧心理,树立对做文言断句题目的信心。【教学重点】通过习题演练、感知体悟,分析归纳文言断句的解题技巧。【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断句方法准确断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趣味断句,导入新课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经典例题,感悟断句

例题: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三、演练探究,依法断句

探究一:给下列语段断句,你借助了什么词断句?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2.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演练体悟】察对话,定句读。

探究二:给下列语段断句,说说你的发现。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演练体悟】看虚词,找位置。虚词断句口诀:“盖”、“夫”、“唯”、“盍”在句首,“于”、“而”、“则”、“以”

句中间,“耶”、“乎”常与问号连,“矣”、“耳”后面用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者”、“也”主要表停顿,或句或逗仔细断。

探究三:给下列句子断句,你借助了什么句式?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演练体悟】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可借助这些特殊句式进行断句。

探究四:给下列语段断句,你借助了哪些词断句?

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演练体悟】标名代、定主宾,借动词、找主干。

探究五:给下列句子断句,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演练体悟】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和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些特点,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探究六:给下列语段断句,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演练体悟】找顶真,定句读。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四、牢记口诀,方法在心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五、综合运用,大显身手 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宋弘传》)

第一步,读文段,通文意,抓要点。

第二步,察对话,定句读。“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第三步,看虚词,找位置。“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第四步,标名代,定主宾;借动词,找主干。“湖阳公主”是专名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

第五步,明修辞,巧判断。“贵易交,富易妻”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六、即时演练,妙手断句

1.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树难去易)

2.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鲤鱼跳龙门)

七、课堂小结,明辨句读

第二篇: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

一、文言文断句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二、文言文断句标志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邪(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或、况、而况、且、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译文: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4)、看句式,定句读

古文中还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宾语前置句。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等。此外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足以”“何以”“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6)、依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三、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口诀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三个(“则”“而”

“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这些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文言文断句练习

一.用“/”给下面的文段或画线句子断句:

1.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

2.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

3.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

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4.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5.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月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6.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7.(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犹齿

也唇

齿

名也

矣。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9.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0.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

1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2.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1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4.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15.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17.赏

不可

其所

其所

其所

其所

施罚

恨。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9.洛

花虽

为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20.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1.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2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2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翻译练习

1.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5.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6.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7.翻译全文: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8.翻译全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文言文翻译练习

1.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译文: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关东地区的人都很恐慌。中牟的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想要弃官逃跑。任峻劝杨原说:“董卓是扰乱国家的罪魁祸首,国内没有一个人不对他侧目而视,但还没有人带头起来反对他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倒卓的思想,而是形势的发展未成熟而不敢罢了。您如能首先发难,必然会有人起来响应。”任峻又另外集合自己的同族人和宾客家里的士兵几百人,跟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宣布任峻为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对他十分亲信,(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4.把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5.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推荐管仲做了官,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6.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7.翻译全文: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8.翻译全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参考译文:优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

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

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

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

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

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用铜锅做内棺,用姜

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膻,用粮食稻谷来祭祀,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顺流而东也

D、使不上漏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B、垣墙周庭

C、必为之辞

D、填然鼓之

3、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而其见愈奇

C、西望下口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了的一项是()

A、而卒莫消长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白露横江

D、内外多置小门

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D、过秦论

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聚而笑之。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君子不齿。

D、而此独以钟名。

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登高而招。

C、蜂房水涡。

D、日削月割。

10、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B、择善而从之。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

1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B、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惧谗邪(《谏太宗十思疏》)

B、何必劳神苦思(《谏太宗十思疏》)

C、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D、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1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1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1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惊姜氏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以侮辱先人

D、《齐谐》者,志怪者也

16、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是从散约败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B、内立法度。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B、秦地可尽王也。

C、猥以微贱

D、会盟而谋弱秦。

1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

C、谨拜表以闻

D、无以终余年

20、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C、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D、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籍吏民封府库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火尚足以明也

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履至尊而制六合C、谨庠序之教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素善留侯张良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序八州而朝同列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B、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文言文断句复习

教师版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

3.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

/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

顿首称善。

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

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5、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月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惧谓优莫曰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译文:赵襄子饮酒,连饮五日五夜不醉并以此自夸。优真说:“以前纣王连饮七日七夜不醉,您再努力点,就赶上封王了。“赵襄子说:“我快灭亡了吗?“优真对答说:“纣遇到了周武王,所以才亡国。现在天下都是纣,您怎么会很快亡国呢?不过也危险了。“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6、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

'(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7、(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参考译文: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9、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

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境胜绝/

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解析】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12、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13、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4.对称: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15、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17、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

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19、洛

花虽

为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20、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1、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翻译: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2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2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文言文翻译练习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5.(1)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2)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而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6.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

7.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9.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②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王”和“亡”。王,名词动用,可译为“称王”;亡,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解析: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

(一):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第四篇:文言文断句方法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与技巧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练】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 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检测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断句训练试题

1.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若人有其宝

5.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第五篇: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超全)

2014-2015高二语文

高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断句具体方法】

一、实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⑵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⑶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2014-2015高二语文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子】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014-2015高二语文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例】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例】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下载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中有方法断句如有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讲稿 心中有人民

    心中有人民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中有人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的心情很高兴,也很激动。我将以短暂的人生经历和浅薄的工作经验,浅谈我对党的......

    演讲稿 心中有人民

    “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演讲稿 盛保和近日来,通过校党委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从成立......

    心中有人暖如阳光说说

    心中有人暖如阳光说说集合 心中有人暖如阳光说说集合1 NO.1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NO.2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NO.3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NO.4善于......

    心中当有“一团火”

    心中当有“一团火” 三谈向刘金国同志学习 本报评论员 “我的热血在沸腾,我的激情在燃烧。”这是刘金国在2011年一份“清网行动”战果简报上所作的批示。“热血沸腾”、“激......

    心中有病人一切为病人

    心中有病人一切为病人 他是我科的老病人,现已八十多岁了。每次来中医科他都说“还是这里好,这里的医护人员很热情很亲切”。可是最近电热水壶让他老人家不高兴了。 听他家人一......

    严以律己重在“心中三有”

    严以律己重在“心中三有” 作者:舒晓琴 字数:1446字 践行“三严三实”,严以律己是关键环节,需要一个人身体力行,真正把自己管住管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兰帕说过,“所有的胜利第......

    安全在心中,理念如行动演讲稿

    安全思想记心中、特色理念入行动安全是焦化企业的命脉,离开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企业安全理念建设中,人是实现安全的主体,用安全理念推动人们良好习惯与自觉的形成,是企业建......

    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

    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 昨天去幼儿园培训,正好赶在了离园时间,我发现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在那里坐着面无表情,也不说话。我就上前和孩子交流,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