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

时间:2019-08-23 08:3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

第一篇: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第二篇:《重新发现儿童》的读后感

读完了高峰的《重新发现儿童》一书。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拥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份期待,行走在梦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第三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 “A strong man CanSave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

自 救,圣者渡人。一开始我不是很能深刻感受体会这句话,在看过《重新发现社会》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重新发现社会》让我再一次经历了这样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或者里面充斥了多少生僻术语,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荒诞:社会需要被“发现”吗?难道“社会”不是无处不在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还是太幼稚,你走上社会以后就明白了……”,“现在社会上这么乱,你做事情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在这些话中,“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但是,熊培云先生提醒我们,社会还可以是别的,他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重新发现社会》的核心意图,就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熊培云先生不禁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自己的回答: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

幸福的工具而已。而社会还可以是什么?社会还可以是陈光标,2008年汶川地震后迅速组织挖掘机赶赴现场救灾的企业家;可以是“红色推土机”,歌手周云蓬为失明儿童筹款而制作的民谣专辑;可以是“立人乡村图书馆”,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是“亚洲动物基金”,呼吁停止虐待动物的民间组织;可以是微博,给在暴力拆迁中家破人亡的钟如九一个平台的网络空间;可以是豆瓣,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的人们交头接耳的网络广场;可以是“单向街”,每个周末组织文化沙龙的小书店。总之,社会也可以是熠熠发光、温暖、并对弱者无限耐心地俯下身去的。而这样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被发现,是因为社会这个“秘密”往往被国家的光芒所笼罩。其实,正如国家没有必要遮蔽社会,社会也没有必要对抗国家,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谋国民幸福。国家在保障社会的安全、秩序、基本福利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架大机器对于应对社会毛细血管里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做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好书,让我开阔了不少眼界,我打算“温故而知新”。

常熟市体育局综合业务科

曹莹倩

2011.12.18

第四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报告

其实对于国家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我们生下来就和这个名词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生老病死你都离不开它,但是谁又会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国家以及公民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信很多人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我也是最近才想起的,而这种想法是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

首先打开书我们看到的第一行文字便是这本书的英译名------《China’s New Revolution》,如果你查下字典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如果按英译的话应该是“中国的新革命”,而并非“重新发现社会”,那么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它还要叫做“重新发现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因为书中自有答案,读后自会发现。

首先开篇第一篇文章也就是本书作者自序,题为“问世间国为何物”。是啊,国为何物?世界上本来没有国家,而人类却在世界这张白纸上画了重重的一笔,所以有人说“私有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而正是出现了私有才有了阶级的出现,之后才有了国家的诞生。但是国家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具体说到国这个东西用中文是不好解释的,所以熊培云在一次讲座中用英文中的这么几个单词对国家做过一个阐释,它们是------“country”“states”“land”和“nation”。其中,country一般指领土,ststes一般指政权,land一般指故土多用于诗歌中,而最后一个也就是nation是指民族国民这个方面的。明确了这几个意思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国家的范畴很广并未只有我们平时所认知的那么简单狭隘,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nation这个解释,因为国是人创造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作为社会化的人才应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打个比方,一个珠宝盒只有它装有珠宝时它才可以叫做“珠宝盒”;同样,一片土地只有有人民才可以称之为国家,所以我想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思想来结束这一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叫董时进的学者,他在1933年4月3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一文,具体是说中国国力与军力无法抗衡日本,那么便要利用中国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弱点让国人去前线送死。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另一位可谓家喻户晓的学者------胡适对他的这种言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我们都知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胡适信奉自由主义,即绝不能以集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胡适对董时进的言论嗤之以鼻,并发表《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一文表示愤慨,其中的大概意思是如果让国民去送死是救国的话,那么倒不如亡国,因为如果国民都死光了那么国也就没有意义了。我是赞同胡适的看法的,因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空盒子”怎么可以让人们认为它是一个“珠宝盒”呢?

其实关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关于国民是国家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一点同样很古老。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句话中的“民”我们可以理解为国民和人权;“社稷”我们可以理解为主权和领土;而最后的“君”我们显然可以理解为政府。所以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国民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人权的至高性,而人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由”二字。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话也体现了自由这一最重要的人权要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民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几乎没有人权可言,我想这也是造成董时进在就如何抗日时说出那些话的原因了吧,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权更不会想到去争取人权,最后只会成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良民”,但殊不知这样一来恰恰是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本来轨迹,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另一方面,作为执行国家职能的政府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真正的责任,唤醒全民族的人权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使国家富强。那么怎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强呢,那应该是民富国强,人民富足,快乐自由,国家才能富强,因为有富足快乐的人民才会有国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家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2年来我们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比如说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人们根本没有自由,出门需要介绍信,说话时还必须做到嘴上有“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蔑视人权的特殊时期会是多么的可怕,事实也证明了,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虽然人们迷信某个人而依然干劲十足,但是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如果放到现在还会那样吗?答案可想而知。但是在文革后的1978年也就应该是中国的新“Revolution”开始的那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仔细想想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归根结底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富足了,所以更加有干劲了这才靠30年就取得了过去300年才能有的巨大变化。其实看看世界上幸福指数靠前的国家大都是北欧或西欧的小国,这些小国和我们这些大国相比在领土面积等方面确实没法和我们相比,但是他们的人民为什么幸福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充分的尊重人权,给予了人民最大限度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自然而然的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热忱和感激从而使国家一团和气,让世人羡慕。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主要行使规则制定,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并充分保证公民人权的顺利实现,而公民作为政府国家权力的承受者,也相应的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担,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人民也相应回报,从而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公民与国家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性在于国家由公民组成,选举出符合民意自由的”代言人”,从而稳定社会和谐进步;而其相斥性在于一旦国家阻止或者防止公民权利自由的实现,公民也有所赋予的人权去推翻,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世界过去300多年时间的社会发展历程内,也可以看到民权被赋予自由的国度发展较于受压迫,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国度发展快的多。从而更进一步诠释了人民权利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也经常提醒道百姓的幸福指数,而由此我也联想到在前几年,温总理也提到如何使人民幸福起来,无非大同小异,更加意识到公民权利对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社会是向前进步发展的,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富强的国度,必然有维护公民权利完善的法律体系,而绝非我国历史封建时期所谓的君主专制,人民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人权了。政府的职能,如政治统治职能,经济职能,也是建立在人民顺应执行其政策实现的。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在刚阅读完之际,无处也不感觉到如何保证国家公民的关系,如何协调国家公民的关系这一自古以来就讨论的问题,中国的等级制度,法国大革命前期的三级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是绝对不可取的,以史为鉴,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更多的赋予人民权利,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恰是对现实国家处理与人民内部矛盾的警戒。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发展的腾飞阶段,作为GDP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应协调好与人民关系,使人民能够付出更多,发挥出人民潜力力量的价值性,国家相应也能得到更多,国家才能继续腾飞。那就是为什么现在人民更多希冀的是民主的社会,而绝非专制的社会,人民能从民主的社会中有利可图,享受自由国度赋予的自由所带来的欢悦;而在专制社会中,人民什么也没有。

我们”重新发现社会”发现了富强的国度是自由的国度,自由的国度是民主的国度,民主的国度是人民的国度。重新发现社会,重拾国家腾飞发展的锁钥。

第五篇:《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03090329 广播电视新闻学 岳淇任

内容提要:

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波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平衡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公共知识普及文章。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基本”自由、经济“基本”市场化、人权“基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基本”被和谐掉了。

关键词:

宪政、民主、自由、公民权利

论文正文:

1、作者生涯:

提及熊培云这个名字,无疑可以拉出一长串的履历关键词来,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分获学士、硕士文凭。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以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很难想象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某种意义上来说,熊培云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的见证者。加之其特殊的职业以及优秀的文字素养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都让他成为了一个行事老成而思想极具活力的社会学者。

也因此,熊培云才写成了《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中国之觉醒》、《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以及本次要重点讨论的作品《重新发现社会》,毫无疑问,同作者本身一样,这些列举出来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读。

2、内容综述:

与其说这是一部有着完整体系的思想作品,不如说是一部质量极高的社科、人文、历史专题文章的集结。但这并不妨碍整部作品的优秀。面面俱到往往是处处都有所欠缺,作者则是选取各个时下讨论较为热烈的专题进行分类论述,文章虽然都不算长,但是观点十分犀利精准,论述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结论辩证而耐人寻味,在感叹熊培云才华的同时,也看出了一个社会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博学。

具体来说,作品虽然是一部社会学相关书籍,内容上难免会涉及一些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诸如“民主”“自由”、“左”和“右”、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互联网、宪政,等等。然而本书得以顺利初版,其间虽经波折,最终颇受好评就证明了熊培云很好地拿捏了文章的尺度,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都是些泛泛而谈的论调。

观点新颖、充分妥协、迂回着前进,无疑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很多领域内有自己独立诉求的人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在这个言论“基本”自由、经济“基本”市场化、人权“基本”得到保障的国家,很多立场很多观点也“基本”被和谐掉了。

因此,做一个激烈的革命论者,处处伸张正义,处处维持公理的态度往往是得不偿失也是不切实际的,今天更需要的态度是妥协与改良。熊培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先进社会出现的宏观问题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尺度也在和谐与不和谐之间,这样的类似于走钢丝的行为着实让人捏把汗,但回过头来,他这钢丝走得也的确十分精彩!

3、章节分述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国家与社会; 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第三章:物权与税权; 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 第五章:开放的传统; 第六章:网络社会; 第七章:补遗;

算上价值极高的两篇序言和书后的附录,约合共8章的内容。第一章:国家与社会。

本书的书名叫做《重新发现社会》,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国家与社会这个命题很明显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与核心观点。回望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国家与社会这两个关键的词汇似乎一直充斥其中,从最初的“德先生”“赛先生”救国论,到著名的胡适、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再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再到现在为了民主与自由的争论,其实是问题的视角从国家向社会的慢慢转移。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今这样写道:“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服从而不卑躬屈膝。”

反观中国的历史,不缺少“金戈铁马入梦来”般豪情壮志式的爱国主义,也不缺少“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般居高临下的怜悯情怀,更不缺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样英雄气概的时代领导者。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看起来是从西方而来实则是人的本性早已有之的权利观念。

可以这样说,在拥有真正的权利观念之前,中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而重新发现社会的过程,正是对这份权利观念的重新认识,无关政治,无关“左右”,也没有贵贱之分,是为公民社会的基础。第二章:经济与社会

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也可以大体上视为一部经济改革史。改革开放作为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核心词汇,经济改革的动力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更是来自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之初的“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论断,背后隐藏的其实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等泛政治化的大讨论,到现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在具体问题上的据理力争,油价上涨、物价不稳、国家资本垄断、国企分红的缺失,诸如此类都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解放了经济,更是解放了思维,解放了民族的创造力,人们的注意力由国家向个人过渡。第三章:物权与税权

本章算是由前两章“国家”与“经济”这两个环境性问题向“权利”这一具体问题的过渡,因为物权与税权正是一个公民权利的核心。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是对物权的捍卫,更是对公民权利的捍卫,对公民社会的捍卫。“波茨坦磨坊”的故事中折射出的这个对物权的极端守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公民意识强烈的起源。

而漫长的封建史显然给更多的中国人注入了天子为大的核心观念,抵抗君主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十恶不赦的大罪,新中国建立以后又经历了极端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时期,拥有私产被视为资产阶级,被视为政治上污点。这使得哪怕在今天的中国,还是有很多人不知物权与税权为何物,更不必说公民权这样一个乍听起来什么都没说的权利。物权与税权被提起,显然是中国正式吹响步入公民社会号角的标致。这两种权利的重视,带来的是民间的兴起,也就是社会的兴起。第四章:从自由到民主

很长的一段时间,自由和民主在中国就像是洪水猛兽,最近20年才被解禁的五四运动事实上的导师胡适,正是典型的一个自由主义者,建国初期被抨击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其实揭示了当时对自由与民主的恐惧本质上是对异己的恐惧。凡是有悖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悖于人民的选择,甚至有悖于毛主席的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批判,都应该坚决打倒。这不仅仅是对说话自由的限制,按照胡适自己说法“是连沉默的自由也没有”。所幸,这样的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中国尽管还是有这样那样的“和谐”,间或会听说一些离奇的事件如“躲猫猫”“郭美美'”“乌坎事件”,比起以前的一无所知,生活中充斥着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我们今天的知情权、议政权确实有了巨大的改善。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称之为“历史三峡”的关口,自由和民主则是我们逆流而上的绝佳工具。第五章:开放的传统

中国的历史上曾今有过一个与古代雅典式民主社会极为相似的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周天子的地位被弱化,人民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天子的权威,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实际上却是孕育公民思想的最好土地,百家争鸣的盛况便是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脚。

然而秦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史,从此不仅政治上只有一个皇帝,思想领域内也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期间虽有宋明理学之类的衍生学派,儒学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成了显学,容不下异己,这也成为了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源头。

新文化运动废孔废儒的主张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摒弃儒学真正荼毒人间的不开放、非包容的传统。

随着胡适的解禁、互联网的兴起,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树立。“你可以与我保持不同的立场,而我也会誓死捍卫你与我保持不同立场的权利”正在成为许多人的行事准则,我们在最该听信胡适的时候抛弃了胡适,好在现在把兼容并包的思想重新提及也不算晚。第六章:网络社会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但是它却用不到10年的时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周老虎、郭美美、中石化天价酒、药家鑫、乌坎等等词汇,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博客、没有微博,都还将是与普通老百姓毫无关联的词汇。更不用说自由或者是民主了。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某些人的视角中,互联网使社会变得更不易于控制了,而在我看来其实是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透明更像一个社会了。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对舆论的控制已经不能继续采取“堵”的做法,沟通与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解决纠纷的不二选择,社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凝成一团,与高高在上的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进行最大程度的博弈。

同样的,一呼百应的观点往往是最容易煽动人心的观点,往往也是非理性的观点,同时由于公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互联网在逐渐形成一个网络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激进的、厌世的观点,但在纷繁信息的包围下,公民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互联网恰恰成为了诸多信息、观点林立的场所,而这个,也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雏形。

网络社会所畅想的明天,或许正是中国的明天。第七章:补遗

心得体会 花了几天的时间集中读完了这本书,看起来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论调,诸如“民主”“自由”“宪政”“公民社会”“纳税人”等等,但是看完了整本书,还是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启发,作者所谈,虽是些动辄关乎历史、关乎政治的大问题,在今天却又处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这恰恰总结了我们这个时代,争议与强权并存、自由与禁锢并存、问题与主义并存。而这一个个的并存,正是这个时代的进步,是以权利为出发点进行的斗争所换来的妥协。

问题还是回到最具争议的点上来,即本书第四章的标题“自由到民主”。最近这个问题被讨论地十分热烈。源于两件事情,一个应该是乌坎的自治尝试与抵抗式维权;另一个就要数韩寒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了。

乌坎事件的由来与经过不再赘述,这事件的反响与折射出的问题却十分值得玩味。先是内地媒体的集体失语,这或许不是媒体本身的问题,就像当年央视在“911”事件中的失语一样,对于媒体的管制,对于言论的管制才是导致媒体集体沉默的原因。而话语权作为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权利,话语权的缺失意味着物权、人权、税权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乌坎的抗争式维权正是在这样一个缺少申诉渠道的舆论高压社会下发生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社会因素也共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诸如官僚体系的冗杂、庞大;办事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贪腐问题贪婪地侵蚀着基层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权利。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互联网上的对与民主与自由的激烈诉求只是人们发泄对生活不满的一个渠道时,乌坎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一部分人当头一棒,给另一部分人注入了狂热的兴奋剂。这两者应该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多半不知公民权利为何物,并且坚信民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之后的产物,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民主无从谈起,乌坎村民的自发式抗争维权,联系到此前厦门“PX”事件的用脚投票与散步式维权,再到过去不久的广州万人游行,都在向全体中国人宣告,公民权利的伸张在中国并不缺少群众基础;而后者大概是把这起事件理解为中国暴力革命的开端,确实乌坎事件的发生表明于建嵘“中国社会的很多矛盾一触即发”的观点得到了现实的佐证,也证明了现行体制政府与社会缺乏切实有效的沟通,公民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但这绝不是发生暴力革命的征兆,从乌坎事件的解决方案来看,以微博为主力的网络新媒体将事件的经过,一些官员的惊人言论曝光于公众之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失语,以此为基础换来了政府的平等对话、并且承诺不搞秋后算账。

应该说,乌坎事件非但不会成为新中国暴力革命的开始,或者是官民矛盾的集中爆发。恰恰相反,乌坎会成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由“限政”走向“宪政”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名词。

或许是因为乌坎事件在网上被议论地沸沸扬扬,久未动笔的韩寒在其博客上连发两篇文章《说民主》《要自由》,一时间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议论韩寒不懂政治,不学无术,班门弄斧,也有人说韩寒的观点伤了中国民主人士的心。随后李承鹏和易中天分别写文章呼应,矛盾的焦点多半集中在下面这段文字上“中国共产党到了今天,有了八千万党员,三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所以共产党的缺点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民的缺点。我认为极其强大的一党制其实就等于是无党制,因为党组织庞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体制本身,所以问题并不是要把共产党给怎么怎么样,共产党只是一个名称,体制只是一个名称。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所以更要着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最大现实和无奈。就这个角度来说,韩寒确实伤了民主人士的心,网络社会每天翘首企盼的体制改革、体制撤退、体制放权,到头来发现我们自己就是体制本身,一时间宪政、民主云云似乎无从说起。

而韩寒的文章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观点并不是上面的对现状与未来的言简意赅的概括,而是如下文字“文人需有自己的正义,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响力就越不能有立场,眼看一派强 大了,就必须马上转向另一派,绝对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张,不能跟随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骗子,不听任何承诺,想尽办法确保不能让一方消灭其他方而独大。所以未来的中国如果有革命,谁弱小,我就在那里,它若强大了,我就去它对手那里。我愿牺牲自己的观点而争取各派的同存。只有这样,才有你追求的一切。”

上述文字与熊培云在书中提及胡适的段落所表达的观点极为相似,在以《错过胡适一百年》为题的文章中,熊培云讲了一个胡适打麻将的故事:胡适摸牌总是叹息“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却又实实在在有“好张子”进来,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导师就这样东拼西凑,迟迟和不了牌,而坐在对面的那位太太却气定神闲、信心十足,一心要和一牌“清一色”,因此遇到花色不一样的,二话不说,立刻扔掉。

五四以来的中国,似乎一直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气,缺少了文化的包容性,再加之以“所有的问题都是政治问题的”荼毒,中国人已经很难不带立场、不作判断地看待一件事物。

乌坎村民的抗争所带来的好东西,不是有关部门的一时妥协,也不是暴力革命能否收效的论证,更加不是向现行体制的公开宣战。而是为了公民权利,为了自己的话语权而争取到的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席之地。

真正的公民社会,不是打倒旧势力,树立新势力,而是纯粹地对于权利的保护,对法律的信仰,对共同底线的坚守。如易中天在其文章中所言“容不容得“反革命”,是真假民主的分水岭!”

这是我们在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建立公民社会所必须要记住的,也正是公民社会的意义所在。

下载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大全五篇)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先人后公民彭振强第一次认知熊培云,因为他的《自由在高处》,"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这本书从个体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

    我们想要的社会——《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我们想要的社会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从儒家所宣扬的“大同社会”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同......

    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

    重新发现 不说别的,就只是自然,我们便可以于其间有重新发现的。 例如秋天。 人们常常认为,枫树之美,在于经霜的素红。而究其实,枫树间临风的飒爽,也许更有魅力。 还有叶子。 萧疏,......

    重新定位读后感

    中国人写的定位书,首推邓德隆的《2小时品牌素养》,其次就是侯惪夫的这本《重新认识定位》,重新定位读后感。《2小时品牌素养》胜在简洁,并且有打造王老吉的案例解读(一定要看第2......

    重新定义公司读后感

    如何抉择——读《重新定义公司》有感 我是带着一些问题读这本书的,那就是如何做决策?我们现在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要围绕什么制定......

    《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

    《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近些年在领导人讲话和媒体宣传中经常提到转型、创新、改革等词汇,时刻提醒我们处在一个提倡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但作为普通大众一员,我基本从未......

    《重新理解创业》读后感

    《重新理解创业》读后感原创: 小松今天抽了大半天时间通读了一遍周航老师的《重新理解创业》,有新的知识有老的道理,一些淤积的想法通了,心态也平和了不少,摘了一些从个人角度看......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5篇材料]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一)黄耀钢社会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了,在这样一个迅猛变革和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机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