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1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心中被毛主席的伟人情怀所感动。毛岸英是毛主席最疼爱的儿子,也是最有前途的一个儿子,如今他牺牲了,毛主席是多么的悲痛啊,他也想见见儿子的遗容,可他更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有多少英雄儿女壮烈牺牲,他们的父母也想再见见子女的遗体,他不能只想着自已。这就是伟人情怀!毛主席是一位父亲,他是毛岸英的父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父亲,在关健时刻,他舍小家,顾大家,我想,毛岸英如果知道,他也会赞同他父亲的做法。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伟人,也正是他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使的全中国人都尊敬他,爱戴他,他就是我们的典范!
这就是伟人情怀!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2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青山处处埋忠骨》,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牺牲后,彭总来电,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心情极度痛苦,对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的抉择过程。作为伟人毛泽东,也有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但又表现出领袖宽阔超人的胸怀,十分感人。
下面是南海毛泽东的卧室,彭总的一份来电: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有说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时秘书进来报告说有彭总的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秘书又凑近主席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还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住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着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人的宽阔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3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颇有感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问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不幸牺牲,毛主席很伤心。朱总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人民希望把他安葬在朝鲜。再三犹豫后,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就是说他同意了把毛岸英的尸体安葬朝鲜。
当我读到“主席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句时,我忍不住流下热泪。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自己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而如今,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怎能不伤心万分?当我又读到“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踌躇了一会,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再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一段时,我心中充满了对主席的理解与惋惜。是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谁又能那么果断坚决呢?
但尽管如此,伟大的毛主席也依旧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了朝鲜。这前后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无比伤心,却仍旧为了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而顺从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无私,多么伟大!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诗,多么有道理!它象征着壮士仁人,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象征着毛主席博大、宽广的胸怀。学了这一课,我更加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艰苦,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正是有了像毛岸英这样为国捐躯的人,我们才会有幸福生活。沐浴在历史的阳光下,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为这大好河山捐出生命的壮士!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4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说实话,这是一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查资料,学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现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小学生是极少有体验的,因此让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张老师的这堂课,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方面,设计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执教这类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知人论世,营造氛围
当今小学生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并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张老师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资料。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呈现资料,而是把资料展示与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请展示的同学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老师把与课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板书到黑板上。特别板书“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实就是“保家卫国”,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铺垫。
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张老师巧妙而自然地补充了毛岸英成长经历、牺牲经过等内容;最后总结深化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造成的伤害是多么巨大,毛主席最后做出的抉择是多么伟大,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二、抓住关键,解读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读。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者只有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敢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才能想出办法来巧妙处理文本,创意设计出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实效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而透彻的。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关键了如指掌,在加上对学情的研究准确到位,整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她让学生抓住文中三封电报内容作为线索,使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一下子变得清晰简单。根据这一线索,学生很快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突破文章重难点做了良好的铺垫。把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张老师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加上批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正因为张老师在就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5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了在朝鲜战争时期,彭德怀总司令从朝鲜发来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毛主席万分悲痛。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遗体运回祖国,可是,此时金日成总理却要求将其葬于朝鲜,面对艰难的选择,主席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将岸英葬在朝鲜。读到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令我心头砰然一震,尤其是电文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我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毛主席顾全大局,拥有博大胸怀,他不会因为私欲而去做损害两国友谊的决定。这样的情怀实在是令人敬佩。当朝鲜首相金日成要求将毛岸英的遗体葬于朝鲜,对于毛主席而言,无疑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无情地插入了这个伟人的心里,主席强忍悲痛,不得不尽快做出决定,大家看似简单的选择,在毛主席心中定比泰山压顶还沉重。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老虎这样凶狠恶毒却不伤害自己的孩子。人亦如此,天下有哪一位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啊,难道不是吗?我们从中可想而知主席的丧子之痛,再加上金日成首相要求将岸英葬在朝鲜,实在是雪上加霜,这悲痛是常人忍受不了的。但是毛主席却忍住了悲伤,平静地做出选择。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毛主席这种顾全大局、严格自律的品格。就好像军训站队列一样,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舒服而乱动,甚至请假离队,这样整个班级的队列就不完整了。应该坚持到底,顾全大局,为了集体,严格自律。
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的博大情怀,我牢牢地记在心上,并勉励自己要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第二篇: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同志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心中无比的悲痛,作为一个主席心怀国家的胸怀。
毛泽东主席是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可以放弃一切。毛主席的父爱,是每个父亲都有的,但他那伟大的胸怀,却是平常人没有。毛主席的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把爱子葬于异国他乡,心中无比的不舍,但他还是依照了朝鲜人民的意愿。
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于疆场,长眠于异国它乡。他还是珍藏着自己孩子的各种衣物,表现了毛主席心中对毛岸英无比的不舍以及悲痛。毛主席知道,他的孩子是一位英雄,他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
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在失去孩子后人人都会悲痛、伤心、难过。后,毛主席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但他仍然思念着自己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媳说道:“思齐,到了那里一定要替我对岸英说一声,说爸爸爱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父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有了战士们的牺牲和努力工作的人们,才有了,如今的生活。我看见了毛主席身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感情,和毛主席身为一位主席的伟大胸怀。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2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毛主席——这位伟人宽大的胸怀。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毛泽东心爱的长子不幸在朝鲜战争中殉职。此后,毛主席一直寡言少语。
就在这时,主席的秘书走了进来,向主席汇报了两张电报。第一张是彭老总发来的,希望能够将岸英同志的遗体运回国。毛主席听后当然愿意,做为父亲,自己的儿子葬他乡,谁不想看看他的遗容,再说还是主席的儿子,就算运回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毛泽东主席的欲望很快便被克制了。因为,第二张电报——它是由朝鲜金日成首相发来的。在电报中,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岸英葬于朝鲜的土下……。.这两个完成相反的电报令毛主席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
作为一位父亲,作为一个领导,面对这两种选择,毛泽东心中充满了矛盾。但最后,还是强忍着失子的悲痛,做出了将爱子——毛岸英葬于朝鲜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使朝鲜少支出了一匹马匹,却令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到死也未能再见到儿子一眼。
如今,我们中国开放了,有了自己的`土地,不怕再被别的国家欺凌了…….中国,这钢铁般的巨人站起来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忘记那毛泽东常人的情怀与伟人的胸怀。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3
前几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主要讲的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而死亡,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的事。但是,毛主席不像别的父亲嚎啕大哭,而是一直一直的吸着烟,一天没说话。
过了几分钟,彭德怀来电,他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人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那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以前我工作繁忙,不能和儿子见面,谁知道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现在就让我看看尸体吧!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撤销了。毛主席咬了咬牙。毛主席竟然忍住悲伤,顺从朝鲜人说的做。
假如你是一位父亲,当你的'儿子在战争上死亡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但我往往没有想到,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英勇的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埋在祖国的土地上,而是将他埋在朝鲜战场上。既然他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就是为朝鲜的人民而牺牲的,就让他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毛主席这犹豫不决的决定,令我很惊讶,也同时令我很感动。
要是你仔细看一看《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话,你一定觉得毛主席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人!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4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看着电视剧《毛泽东》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听着电视上各位领导的演讲,我不禁想起了让我受益匪浅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
这件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主席的办公桌上的一张电报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战争中不幸壮烈牺牲。自从收到电报起,主席没有嚎啕大哭,而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秘书走来,说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却要求把遗体葬在朝鲜。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主席仰着头,眼中露出了无限的眷恋。虽然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但他签字前仍踌躇了一下。是啊,这一签,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见到自己的爱子了啊!
次日,电文稿上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读完这句话,我望着天空,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前失声痛哭。是的,老来丧子,谁不哀思啊!
是谁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 是谁能如此伟大?唯有我们的毛主席。毛泽东,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领导,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权利,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啊!天底下有哪一位父母亲不想再见见自己的儿子啊!
俗话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而毛主席竟拒绝了与儿子的`最后一次见面,要求把遗体直接葬在朝鲜。做出这样的决定,得拥有多大的勇气,得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毛主席并不是冷漠不想见到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他是平凡的,但他也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5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泽东主席的坚强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泽东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泽东主席很难作出选择。
毛泽东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泽东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可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择了勇于面对。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6
在你心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能大家会说:“是伟大的,是和蔼的……”但我却觉得毛主席是一位有着凡人情怀、伟人风采的领袖。
本周四,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的故事。当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同学们都埋下了头,泣不成声,就连一向坚强的张老师也哭了。
我们知道毛主席的.心情,他作为一位国家领袖,虽让地位和身份与其他人不同,但是心和平常父母一样,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牺牲了,他一样悲痛,伤心,可他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依然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宽容地把岸英的葬在朝鲜,他知道岸英虽然重要,但国家、朝中人民的友谊更重要。
我明白了毛主席为什么会成为一代伟人,因为他总是把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家事放在最后,虽然他爱自己的儿子,这和普通父母的心都一样,但他的那种乐观、宽容的态度,不能不让我肃然起敬。
毛主席的精神值得永远我们学习!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7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其中的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役中光荣殉职,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哀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长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寻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8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虽然不是生长在毛泽东时代,但是我看到过,听到过许许多多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最近,我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毛主席那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令我肃然起敬。
课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噩耗传来,毛主席万分悲痛。彭司令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人民则希望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再三犹豫后,毛主席忍着悲痛,毅然在回复的'电报稿上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啊,毛主席和普通人一样,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人之常情。何况岸英是毛主席深爱的长子,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毛主席曾一次次送出去锻炼,每次都能平平安安的回到身边来,而这次却残酷的现实,怎么不令人悲痛欲绝?所以毛主席当时茶饭不思,彻夜不眠,眼泪把枕巾打湿了。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里,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此情此景,感天动地。
毛主席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本来,彭司令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毛主席的内心也希望: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然而,他转念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最终,毛主席作出了把儿子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毛主席呀毛主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您出生入死,无私无畏;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您的儿子:xxx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9
写字台上那封电报,是从朝鲜前线发央的,毛泽东不敢再看,那封电报就是一把刀,直入毛泽东的心窝。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殉职了。
收到这封电报,毛泽东只是一支又一支地抽烟,茶不思饭不想。岸英是他心爱的长子,是当年地下党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来的。他曾一次次把岸英送过去锻炼,岸英每次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可这次岸英为什么就发生意外呢?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
当他正沉思的时彭老总有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今日则来电要求将岸英在朝鲜。他再次陷入沉思。秘书将电报记录稿给他签字,他则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写字台上。
第二天早上当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走出去了,电文稿放在枕头上,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打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个父亲面对失字之痛,他心如刀割,而他又是一位伟人,是一位主席,他完全可以吧自己孩子的遗体送回国。他也曾这样想过,可是他一想到我们那么多中华儿女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的'父母就不想再见一见自己的儿女吗?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他也是一位父亲,而且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这是他仅剩是儿子呀!
面对失子之痛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伟人也有感情,面对亲情抉择,不为私自的伟人,他们也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的心痛,但他们为了做好榜样,强忍着心中的痛。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0
在上完《青山处处理忠骨》这篇脍炙人口的课文时,我不禁热泪盈眶。课文内容是毛主席收到自己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心中无比的悲痛。然而朝鲜人民请求毛主席同意他们将毛岸英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说毛岸英同志是为解放朝鲜人民才牺牲的。让自己儿子的遗骨安葬在异国他乡,这件事情让毛主席作出抉择是多么痛心疾首,但毛主席还是同意了朝鲜人民的请求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这片土地上,这也许就是一代伟人胸怀。
我不禁想起就在几个月前,我敬爱的老太公不幸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而我却因为上学的原因,竟未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当我知道这件事情时,是多么的伤心啊,那种心情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当我看着老太公那安祥的姿态躺在冰冷的棺木上,仿佛任何纷争都于他无关。我不由自主的抱住妈妈失声痛哭起来,那声音仿佛是我送老太公走好最后一件礼物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只有自己知道,此刻,我体会到毛主席失去孩子的无奈与悲伤。
而不经意间。让我又想起了那动人心弦的电影《长津湖》
那中间有无数英雄儿女在战场上拋头颅,洒热血。鲜血洒满了大地,将黄土大地染成一片红土。
是因为有这些革命先辈,牺牲自己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1
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主席的坚强品格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主席心里十分悲痛,如果换作其他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悲痛,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取。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但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毛泽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但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乐,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乐!
毛泽东、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取了勇于应对。毛泽东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2
今天我们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件事发生在缓美时期,讲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汽油弹轰炸而亡。而此时的毛主席非常悲痛,如果是其他的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可是毛主席只是一支一支的吸着烟,一整天都没说话。
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是朝鲜的首相又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做出选择。
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相间,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种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毛主席咬了咬牙,说:“就照朝鲜首相说的做吧。”是啊,就像王昌龄写的“从军行”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毛主席竟然忍住悲痛,遵从朝鲜首相说的做。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悲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篇13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爱子的眷恋和对岸英的去世的不敢相信。
这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来描述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难过、痛苦,以至于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多次了,这一句句话都足以证明主席对他的儿子岸英的无限眷恋,在第一部分结尾时,毛主席终于开始说话了,可是他只是一遍一遍的喊着岸英的'名字,并且用食指按着已经锁紧的眉头,并不是故意要说,而是情不自禁的说。
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朝鲜方面想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本地。第二部分刚开始的时候主席的秘书走进来,告诉主席,说志愿军司令部再次来电,请示了中央军委,因为可能是考虑到主席失去爱子的痛苦,所以问主席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时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扬着头,看着天花板,就是不继续读下去,也能看出,毛主席是因为悲痛,所以才会那么做,在毛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了对毛岸英的无限眷恋,并且文中提到,在毛岸英奔赴朝鲜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就没能再见到他,但是那却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相见,他再也回不来了。“既然岸英已经死了,就是见见遗骨也好”毛主席想着这句话,可是他却很快的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他考虑到每个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他们的父母生出来的,他虽然是主席,但是也要考虑一下别的烈士家属的感受,于是就忍着内心的悲痛,将自己孩子的遗骨安葬在了朝鲜。之后毛主席带签字的时候,毛主席竟然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然后毛主席黯然的目光缓缓看向窗外,之后用手指了指写字台,示意他的秘书把电报稿放在写字台上。到了另一天的时候,秘书再次来到了毛主席的卧室。在那时主席早就已经出去了,毛主席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由此也能得知毛主席因为痛失爱子而伤心了,整整一个晚上,并且默默的流了一个晚上的泪。
最后一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在毛主席的心里,主席的儿子和普通战士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
第三篇: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有感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颇有感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问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不幸牺牲,毛主席很伤心。朱总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人民希望把他安葬在朝鲜。再三犹豫后,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就是说他同意了把毛岸英的尸体安葬朝鲜。
当我读到“主席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句时,我忍不住流下热泪。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自己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而如今,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怎能不伤心万分?当我又读到“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踌躇了一会,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再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一段时,我心中充满了对主席的理解与惋惜。是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谁又能那么果断坚决呢?
但尽管如此,伟大的毛主席也依旧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岸英的遗体安葬在了朝鲜。这前后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毛主席无比伤心,却仍旧为了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而顺从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无私,多么伟大!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诗,多么有道理!它象征着壮士仁人,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象征着毛主席博大、宽广的胸怀。学了这一课,我更加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艰苦,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正是有了像毛岸英这样为国捐躯的人,我们才会有幸福生活。沐浴在历史的阳光下,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为这大好河山捐出生命的壮士!
六年级:冷墨
第四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坚强、无私的伟人胸怀。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培训小组长:小组长掌控全组 整体协调。课前让组员充分预习课文,完成好导学案,做到心有准备。()课前组长了解本组学情,以便在讨论环节有的放矢,在展示环节有目的的分配任务。课中组长把展示、点评机会让给b c层同学展示,自己应准备补充、质疑、拓展。最重要一点是 组长要做好组员讨论时的记录,不浪费时间,随笔记录,以做到高效。并要统一组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答案,体现小组合作。课后监督组员修改导学案,质疑自己仍不会的问题,上报语文科研小组。
1.提前走进教室,书写好学习目标、课题,投影课件,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材,导学案,双色笔,铅笔,练习本,把桌子上收拾干净)2.画好评价表 3.下发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有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过这句诗吗?什么意思。同桌间交流,指导朗读。(理解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
概,读出无畏无惧的豪情)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具有如此豪情与气概的人——毛泽东。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男生读、女生读。
三、导学案反馈。(提前放在大屏幕上),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查然后知不足)
四、自主纠错。(一分钟)
一、概括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这时彭总请求把岸英的遗体(),而朝鲜的首相今日成却要求把岸英(),最后主席还是作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电文稿上写着()表达了主席()精神。
五、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2.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六、合作学习交流。围绕探究案交流、质疑。
七、展示、点评、质疑
(一)1.体会悲痛――惊闻噩耗
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用“――”划出。A、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 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C、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E、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过渡: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应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情描写)再朗读这部分。
过渡: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已经为中国人民先后失去五位亲人;曾经有过9个孩子,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此时只剩2儿3女的毛泽东,作为父亲此时又失去一个儿子,这个打击是怎能承受得住的呢?然而他是父亲,也是主席,此时他面对一个抉择,什么抉择?
(二)体会矛盾―――艰难抉择。(学习七、八、九自然段)
1、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写毛泽东心里的部分。此时毛泽东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作为主席的毛泽东相互说服。主席选择了把儿子留在朝鲜。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3、分析、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示探究二拓展:假如你是毛泽东的秘书,当你看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你会想什么?你会如何安慰主席呢?
主席失去儿子彻夜痛哭,如果我在主席身边,我一定痛着主席的痛,我会对主席说:主席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岸英不在了,但岸英死得其所,牺牲的伟大,您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在看着你呢。
四、总结全文。
1、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 大的主席。
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
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我觉得在这块的处理比较好,首先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前面已经有了读的基础,初步感受到了主席的情感,再理出这些句群,体会作者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我还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内运用作者的方法来写一写主席在这天晚上的一系列表现。
第五篇:《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文章就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毛泽东既有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主席毛泽东的无私胸襟和父亲毛泽东的慈父情怀。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毛岸英的图片、毛泽东少年的诗、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毛泽东牺牲的六位亲人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毛泽东):这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他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参与并领导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领导中国军民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课件:毛泽东图片)
2、毛泽东是一个伟人!但是我们不去追述他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毛泽东,走进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出示照片)
(1)这是一对情深似海(感情至深)的父子,你认识他们吗?(第一张照片)(毛泽东、毛岸英)
(2)谁知道毛岸英是在什么战役中牺牲的?(第二张照片)(抗美援朝)
3、由“抗美援朝”话题导入。
(是啊,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都是铁骨铮铮的忠勇之士,他们的遗体称为“忠骨”。像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他们死后安葬在朝鲜,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和朝鲜的大地融为一体,与朝鲜的青山同在,正可谓“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4、齐读课题。
(1)这是一句诗,谁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生: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
(2)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3)引发思考: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出清代诗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字面意思:青山处处有埋葬忠臣遗体的的地方,用不着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送回家乡安葬。这句话的意思是战士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
这二句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此文中是毛泽东借用的,毛主席借用这二句诗想表达什么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感人课文。27*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序:27*)
二、扫清障碍,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自由读文前连接语。按导读要求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①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②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为学文作铺垫。
A师:通过一首歌和一些战争情景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课件:抗美援朝图片,歌曲)
B生师:抗美援朝战争简介:
过渡语: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毛泽东听闻爱子牺牲的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同时,还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
要读懂文章第一点:就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学习线索:
①本文有一个明显的学习线索,我们要抓住:
②板书填空:一封(电报),二个(来电),一份(批示)。(板书)
过渡语:作为一个平凡父亲和一个伟大领袖的毛泽东,面对一封电报、二个来电、一个批示,他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下面我们来品读这篇感人的文章。
三、品读文本,了解感情变化
(一)结合一份电报,了解感情之悲痛。
1、生读电报:读懂了什么?(1)理解两个新词的意思: “勋鉴”指给德高望重的人看。
“殉职”指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
(2)一件什么事?彭德怀告知主席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板书:闻噩耗)(3)从这份电报中读懂这是一个怎样的岸英?(爱祖国爱人民的岸英;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的岸英……)
师引:多么优秀的好儿子,多么伟大的中国人民好战士,年仅28岁的毛岸英光荣的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当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但他依然把岸英送到战场。此时,老来丧子的毛泽东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们来学习4+5.1段
2、了解感情之悲痛
(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字幕)
引领问题:同学们,接到电报得知痛失爱子的毛泽东心情怎样?找出你深受感动和最能表现主席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去感受感受。
学习方法:一读(课文)
二想(主席心情)
三找(人物表现)
四谈(内心感受)
五朗读(表达情感)(2)学生自学,师巡视点拨(3)学生汇报:
①接到电报得知痛失爱子的毛泽东心情怎样?(生:心情悲痛)(板书:悲痛)
②人物表现及具体感受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主席心情极其悲痛?
A生: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的动作中看出主席心情悲痛。(课件出示字幕)
引读表达内心感受:
一读: 师:老来丧子,人生一大悲痛,已近六十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读──
二读:师:大悲无言,大爱无声,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和他的岸英阴阳两隔了,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
三读:师:为了中国革命,毛主席一家已经牺牲了五个亲人,而今,他的爱子又血染朝鲜战场,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说主席肝肠寸断一点儿不为过,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毛主席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
出示牺牲的六位亲人:(课件出示)
一、妻子杨开慧,1930年11月4日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二、大弟毛泽民, 1943年9月27日,被害于乌鲁木齐,时年47岁。
三、小弟毛泽覃,1935年4月,在瑞金突围时牺牲,时年29岁。
四、堂妹毛泽健1929年8月,英勇就义与衡山县,时年24岁。
五、侄儿毛楚雄1946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于陕西省宁陕县东江口,时年19岁!
六、长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平安北道遭美机轰炸,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过渡语: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在目,此刻主席回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B、想到:生找: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 4 农村锻炼。
师:仿佛看到:主席仿佛看到了岸英往日的笑脸,仿佛看到了岸英又回来了,并笑着向他跑来。此时的主席仿佛看到了岸英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
教师出示毛岸英的照片,简介毛岸英。(课件:毛岸英图片,简介)周恩来说:岸英吃过苦,流过血,打过仗,又经过了农村和工厂的锻炼,新中国多么需要这样的好苗子啊!
过渡语:鲜活的情景再一次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此时想起新中国的好苗子血染疆场的,主席的心情是极端悲痛。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主席痛苦?
C生:我从“岸英!岸英!”的语言中看出主席心情悲痛。
a“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课件出示字幕)
b思考:主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从这二个感叹号中,你读明白了什么?(生:不相信这是真的。生:主席非常想念岸英。生:痛心。)
c引读表达内心感受:
一读 师:岸英没有牺牲!岸英还会回到我身边的!带着这样的一种希望一齐呼唤:读——(生齐读)
二读 师:“岸英不在了!我永远在见不着岸英了!主席的心在痛。这是一种锥心的痛。痛汇成了一句话:读——(生齐读)
③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当时已年近六旬,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又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如万箭穿心,使人撕心裂肺真是悲痛欲绝,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主席此刻的心情?(生:肝肠寸断、痛彻肺腑、心如刀绞、悲痛欲绝、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等)
④凭借我们用怎样的词语也形容不出这丧子之痛之深,还是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深刻的表达吧!(读课文有关段落4+5.1)
过渡语:噩耗传来悲痛万分,在悲痛之余又面临着怎样的抉择?
(二)结合二个来电,感受凡人情感,伟人胸怀。
1、生读二个来电:
(1)请学生转述二个来电的内容。(作抉择)(板书)
5(2)毛主席面对怎样的抉择?(艰难)
2、体会艰难抉择
(1)出示自学提示:(换课件引领问题)
引领问题:同学们,当面临牺牲的爱子是“魂归故里”还是“葬身他乡”的抉择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找出你深受感动和最能表现主席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去感受感受。
学习方法:一读(课文)
二想(主席心情)
三找(人物表现)
四谈(内心感受)
五朗读(表达情感)(2)学生自学,师巡视点拨(3)学生汇报:
①面对艰难抉择的毛泽东心情怎样?(生:心情悲痛、艰难和矛盾交加。)(板书:艰难或矛盾)
②人物表现及具体感受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主席心情极其悲痛和矛盾?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生:我从这句话的“强忍”体会到主席内心的痛苦。
生:我从这句话的“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主席对优秀的儿子的留恋和回忆。师:主席眷恋岸英那熟悉的身影;主席眷恋岸英那亲切的笑容;主席眷恋岸英那优秀的才智;主席眷恋岸英那远大的理想;主席眷恋对岸英那殷切的希望;主席眷恋岸英那……;在无限的眷恋中,主席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着艰难的抉择。
过渡语: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B出示两种想法:
a 想法一: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生读)这种想法你理解吗?
师:这是作为有血肉的父亲的最后的唯一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是凡人的情怀。
b想法二: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生读)这种想法你能理解吗?
师:这是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国家的主席的想法:艰难、痛楚抉择后的想法。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不搞特殊化思想的体现,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c这两种想法交织着,读读这两种想法,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怎样的父亲?填空:()的主席 ;()的父亲(字幕课件)(生:舍己为公的主席;爱子情深的父亲。等)
③通过分组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父亲一组;主席一组;师读旁白)
过渡语:在作为父亲与主席两种身份之间,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决定。
(三)结合一份批示,感受凡人情感,伟人胸怀。
1、主席写下了怎样的批示:(生)
(1)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写批示)
(2)你知道主席为什么引用这两句诗作为批示?(一是回复来电,表明葬在哪;二是结合“忠骨”表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最高评价,一位领袖对一个烈士的最高奖赏。)
(3)同学们,你们能想象这样一个批示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一个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亲、儿子从此天上人间,阴阳两隔。)
2、体会批示心情
(1)出示自学提示:(换课件引领问题)
引领问题:同学们,当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前后,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找出你深受感动和最能表现主席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去感受感受。
学习方法:一读(课文)
二想(主席心情)
三找(人物表现)
四谈(内心感受)
五朗读(表达情感)
(2)学生自学,师巡视点拨(3)学生汇报:
①
当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前后,毛主席是什么心情(生:忍痛、眷恋和矛盾交加。(辗转反侧))②人物表现及具体感受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主席心情悲痛、眷恋和矛盾交加? 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前: A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B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痛苦和眷恋,大悲无言。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 7 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 C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这一批示下,毛主席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祥的父亲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失声痛哭。)
3、师配乐朗诵拓展内容,加深体会:(课件:音乐、字幕)
这种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主席的,而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
师:看看,主席有多么爱他的儿子,可他们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他是真的不想见吗?不是的!他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和眷恋深深地埋在心中。(课件:父子图片)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他的六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同学们,你能理解吗?这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父亲,具有的常人的情怀。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最后一句话送给了他最亲爱的儿子!这是一份怎样的胸襟?这是一个怎样的领袖?让我们肯定的说这就是伟人的风范。(板书:常人情怀;伟人风范)
2、师: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更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更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师生共读: 主席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主席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主席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课件:字幕)
3、师: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生:看板书读)
五、感悟写作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1、总结写作手法。
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同学们的内心一定和老师一样洋溢着一种痛楚和感动,会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请回顾全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主席的形象写得如此生动的?(生: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个性特点: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板书:细节描写: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2、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情真挚,胸怀博大的毛泽东。让我们记住:(字幕课件)
一位铁骨铮铮,与青山同在,骄傲的儿子!一位感情饱满,有血有肉,真实的父亲!一位旷达心胸,无私襟怀,伟大的领袖!
六、布置作业
1、看课文最后一段:这样一个巨人,竟以泪水打湿了枕巾,他经历了怎样的煎熬?请发挥想象写一个人物片段。
2、有机会观看感人至深的电视剧《毛岸英》。
3、有机会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感人的战地通讯。
六、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清:龚自珍)
一封(电报)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二个(来电)作抉择——艰难
一份(批示)写批示——忍痛
伟人风范 细节描写: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