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明奇才》读后感[大全]
昨天刚刚看完了《大明奇才》,真是感慨万千啊!
解缙——一个传世奇才,人称“文曲星”下凡!可却屡屡遭到奸臣的陷害,难到好人真的那么难做吗?十年带职归读,连皇上都这样对待他,说什么还要练达人情,这是什么话啊!当时我就愤慨极了!难到好人要随世界的黑暗而改变自己那伸张正义的性格吗?为什么世界不能因个人而改变呢?也许这是无稽之谈吧!要是这样,天下岂不乱套了?可要是这样,人人都能够像解缙那样,世界该变得都美好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简直是世外桃源啊!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光阴消逝,世界亦如此,看看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克已奉公,公正廉洁呢?哎,现在虽不比当年解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局面,但还是应该要有更多这样的人才行!
反观解缙,虽然博才多学,可就是不知道世间险恶啊,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怎么都不明白这些道理。世界啊,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要是明白这个,就不会被吴光等小人屡屡陷害了。说实话,这个吴光也真是可恶啊!与解缙结为亲家,又多次受惠于缙,可还这么对待解缙,简直禽兽不如啊!妄读这么多圣贤书,还妄称君子,这或许就是当代的“君子”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解缙身边还有些忠义之士,如吴莽,王国用等,不过这些人也是无奈啊,无职无权的,爱莫能助啊,但起码能令解缙能感到温暖吧!
自我感觉这个故事的结局不是很完美,不如《大宋提刑官》来得精彩,更令人深思,令人有所感悟!后来我去查了解缙的资料,发现这部电视剧大多依据史书拍的,其中很多情节都有史可查。然而后来解缙的结局令我痛惜:被锦衣卫活埋在雪中致死!哎!这就是大明奇才的真正归宿吗?
第二篇:《转身奇才李宁》读后感
《转身奇才李宁》读后感
八里洼
李宁,壮族,男,生于1963年3月10日,奥运冠军,原中国著名体操队运动员,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人,祖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曾祖父辈迁至广西谋生,中国著名男子体操运动员。
李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士学位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赢得一百多枚金牌。
1982年 12月22日,李宁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李宁一人夺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获单杠、自由体操、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1984年获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体操单项比赛中夺得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3项冠军,一举夺得三金两银一铜,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成为该届奥运会中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1988年退役后,李宁以其姓名命名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运动品牌涉足广泛,从生产运动服装、运动鞋到生产篮球、足球等
最近,痛并“不”快乐着,说:正事有余也好,说:破事成堆也罢。总之,真的是无从方向,更别谈着落。所以,干脆一推了之,白天看店,傍晚羽毛,晚上看球。另外,为了逆补平时蹲马桶时的乏味,又去文图借了2本书,一本是王虎学编的《转身奇才李宁》,另一本是依冯。乔伊纳德编的《任性总裁的成功创业法则》。第一本已看完了,先谈谈自己的感想吧!
李宁,曾获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3枚体操金牌,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现任李宁体育用品公司总经理,人生跨度:奥运冠军—转型—成功商人。对于李宁在体育方面的成就,我个人觉得李宁确实取得过一定的辉煌成绩。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李宁赶在一个好的时代,并抓住了足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那次机遇。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世界体育霸主苏联的缺席使得各个项目的金牌分布广泛,多数国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当然也包括中国。当时独领世界体操格局的苏联体操队的缺席,造就了中国体操队在那届奥运会上的辉煌战绩。
历史的变革总是不能忽视偶然和必然的存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败走汉城,仅获得5枚金牌,李宁也跌下神坛。从四年前的“英雄”到四年后“罪人”,这个过程你可理解为竞技体育的残忍,也可以理解为竞技体育的魅力。
就像人生一样,每踏出一步都难说再见。四年一个轮回,四年一种命运,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回国时,获奖者直奔大厅接受欢呼簇拥,李宁却独自走了一条此前从未走过的应急通道,那是一条“世态炎凉之道”,而在这条“"世态炎凉之道”的另一端,却站着一个人,那就是当时的健力宝老总李经纬。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两个素昧平生的人竟然一见如故、成忘年之交时,所具备的地点、时间、环境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常说:“人生旅途”需“贵人相伴”,同样,我更觉得“人生低谷”需“有人同行”.从零到零,前者是一无所有的“零”,后者则是回归圆满的“零”,而李宁这四年也真正体会到这不同意义的两个“零”.当人被说成“神”时,其实他已经回归 “人”了,因为,神化必然灭亡,而灭亡彻底也必然重生。
最早知道李宁是在1992年,刚进县少体校时,那时笔记本里写满一堆的体育偶像。当时没有海报、更没有网络,只是从报纸上剪下自己喜欢的明星照片黏在书本上。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训练,为国争光。那个年代很单纯,每个练体育的小孩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
不过现在到也觉得人生有追求,才会有进步、有梦想,才可能会成功。认识“李宁牌”是在1994年烟台市体校,那时买一件李宁T恤需要100多块,一双鞋300多块,队友基本上都有一套李宁装备,平时也很炫耀,让人仰慕。
当时家里条件有限,我和同在烟台体校读中专的哥哥都没有一件李宁牌衣服。而真正穿上“李宁牌”是在1998年进入省队后。记得是一次李宁店搞活动打折,挤破头式地冲进去买了一套李宁衣服,价钱现在忘记了,但中专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就是穿着那件李宁衣服照的。
后来,再也没买过几件李宁的衣服,而随着新一代体育明星的诞生、以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崛起,我认识了更多的体育明星,崇拜的偶像也就更多了,李宁在我心目只是定格在一个体育品牌的代名词了。
第三篇:少年奇才
近日,我看了一本对我启发很大的书——《世界少年奇才》。书里面记载了从古至今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少年时代的小故事。像马可·波罗探险游东方的故事、牛顿童年爱科学的故事、贝多芬琴声惊世界的故事、雨果十五显文才的故事等等。最让我感动的是意大利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刻苦学习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跟养母一起生活。他从小就好学好问,特别爱去大自然探索美丽的景物,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总爱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花儿为什么会开花?”“鸟儿又为什么会飞?”“水又为什么会流?”他看到大自然这么美,就下决心要把它画下来。父亲便送他去跟大画家维罗奇奥学画。第一天,老师就让他画蛋,达·芬奇心想蛋最容易画了。可是不管他画多少蛋,老师都说不好,达芬奇就很纳闷,老师说:“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蛋。画蛋,是练基本功,画蛋能随心所欲,才算功夫到家呢。老师的话使达芬奇深受启发,从此就坚持一丝不苟地练习画蛋。后来,他刻苦学习绘画技法,不断练习,在他二十岁那年,终于成了当时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任何事,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却并不容易,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仔细的琢磨,不断的练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四篇: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1
假期漫长,书是我们的好伙伴,无聊时有它陪伴着你,伤心时有它安慰着你,失落时有它鼓励着你。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甲骨文学校之大明紫禁城》这本好书,它带我游览了一番北京城的六百年,令我十分感慨。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时的北京没有如今如此发达;美食没有如今繁多;思想没有如今开放,如女孩当时还要裹脚;当时人们十分迷信,如果闹了一场火灾,就被人们说成闹鬼等等。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学到了一些知识,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紫禁城三大殿中奉天殿上的脊兽们,脊兽总共有十位,分别是龙、凤凰、狮子、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海马,书中它们以神仙的形式出现,性格开朗、正义,令我立马对它们产生了敬佩之情。在书中我从雷公雷母口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有来自皇宫的.勾心斗角,使我触目惊心,最后的和好,让我倍感温馨。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有正义的勇士,有腐败的小人,正因为这些人,使故事情节变得更丰富多彩!
北京这座城市,竟如此魅力无穷,一砖一瓦,一街一角,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游览一番那些宏伟建筑,品味一下那优美风景,领悟一下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知识!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的书,一看到“甲骨文”三个字,我就充满了好奇,马上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生动有趣,它不像其他历史书一样枯燥,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如果你也好奇的话,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这本“历史书”中看一看吧!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冒险故事。悠悠、田田、小布丁三人去故宫游学中发现了一只会说话的蟋蟀,和小蟋蟀一起穿越到了6前明朝,正好碰上了明朝的鬼节——中元节。他们三人一起蹭吃美食、提着荷花灯到处游玩,还进入了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帮皇太孙朱瞻基在斗蟋蟀大会上赢得了胜利,解开了紫荆城三大殿被烧迷案…好玩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我最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悠悠,他聪明勇敢,遇到事情沉着冷静,帮助小伙伴一起脱离危险。我的.小名也叫优优,可是我又怕黑又胆小,遇到事情只会哇哇大叫,一点也不勇敢,我要好好向她学习。
故事里还告诉我们了一些北京的“小秘密”,天安门边上原来还有一个地安门,可是现在拆了,只留下了一个地名。这本书还介绍了故宫、天坛、大运河,鼓楼等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你有兴趣的话就自己去看看吧!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3
小朋友,你去过北京吗?你知道故宫的三大殿是哪三大吗?我没有去过,但读了《大明紫禁城》我知道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悠悠、田田、小布丁。他们暑假游学故宫,在慈宁花园遇到一只会说话的蛐蛐儿,在这只蛐蛐的带领下,你们三人冒险进入紫禁城,穿明朝服饰,吃宫廷美食,参加斗蟋蟀大会,还帮助皇太孙朱瞻基破解了紫禁城三大殿被烧谜案。
小布丁是个顽皮可爱的吃货,田田很有勇气敢于挑战未知,悠悠聪明又幽默。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田田,她通过平时掌握的`知识和观察,分析出龙叔和他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就是蹲在太和殿上的脊兽。他们被全城通缉时路上田田冷静想到去天坛找哪吒帮忙,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召唤出了哪吒。
平时田田遇到困难,都会学以致用,可见我们平时学习时要重视积累,到关键时候才能起到作用。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读后感4
当你看到甲骨文三个字时,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它像历史书一样枯燥乏味,在还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有同感,但出于好奇,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看着看着,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它不是历史书,而是关于三个现代人穿越古代的精彩故事。现在,就让我带你走进这本书看一看吧!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讲述了悠悠、田田、小布丁三人在暑假故宫游学时,跟着一只会说话的蟋蟀,穿越到了60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的北京城。他们逛庙会,吃美食,提着河灯游街。因为一场皇城赛事,三人组冒险进入紫禁城,穿明朝服饰,吃宫廷美食,看蟋蟀比赛,还帮助皇太孙朱瞻基破解了三大殿被烧的迷案。书中包含了故宫、天地坛、大运河、鼓楼、什刹海、前门等北京中轴线上近四十处古建筑以及老北京民俗文化及方言特点等。
读着读着,我被深深的打动着,陷入了沉思。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真是一本好书,它以趣味性、幻想性和知识性来主导,不仅大量介绍了北京宫殿,城楼等建筑文化,海生动地介绍了明朝社会的'生活细节,能够引导我们在历史语境下了解古代文化,在阅读中自然生成对历史的兴趣和审美。
第五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有感
作家张宏杰从一个新颖角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稍微与众不同的大明王朝,之前的大明王朝在我的脑海里是飘逸的,当时的人物似乎都有一种由内而发的道骨仙风,当然,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于我之前所看的武侠影视作品,而现在,看过张老师的作品后,我觉得我之前对于明王朝的历史认识实在有些浅薄,身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为我的幼稚感到悲哀,张老师把历史浓缩,就像用抽气机把历史抽成真空一样,没有半点水分、没有半点空气,只有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生死时间,用一位书友的话来讲就是他的书比较“接地气”,在他的描述中,这些比墓碑还枯燥的东西开始进入我的大脑,一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历史是用人来写的,我相信到目前为止,纪传体仍然是历史书的最好体例,从人的角度却感受当时的人物。编年体当然会显得更加详实一些,但如果放到整个历史长河里,大概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嗯哼,太阳底下从来没有发生过新鲜事,只是不断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换了个主角,换了些配角,和一群死跑龙套的。
历史属于那些主角和配角,我们这些死跑龙套的在历史和家族史中也许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哪怕你现在拼命写博客,也只追求现下的表达而已,在历史滚滚车轮中,我们连发生车祸的资格都没有。本书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茅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其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上的农民,他用农民式的精明、周密和愚昧打造了一个自以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式帝国,这个监狱关住了其治下的黎民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了他的直系子孙,而且,直至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虽然我本人对他的封闭思想评价不是很高,可是我却丝毫不怀疑他的传奇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以一个最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大乱的天下中挣扎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枭雄,及时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位令人惊叹的传奇老爷子为了帝国的稳定和王朝的长久发展殚精竭虑,可惜他苦心经营来的江山在子孙后代的折腾下也摇摇欲坠,更加可悲的是,他精心设计的治国安邦之策也未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得这位开过之君在一声叹息中离开人世,由于其出身是贫农,加上在兵荒马乱是有流浪江湖,故而他在登基之后便努力改变内心中不认可的东西,比如说腐败、大权旁落、子孙不安定等等,然而有些滑稽的是,他越是极力避免这些,其结果就越是适得其反。
首先,越想治贪,贪腐越重,由于其根深蒂固的农民思想,他反腐的力度可谓是前无古人,下手重,不讲情面,而且打击面之广,更加令人咂舌,比如,贪污60两以上就要剥皮实草挂在衙门外,让人不寒而栗;有名的空印案、郭桓案,先后连坐被杀的有七八万人;一些地方因为官员杀得太多,只好让已经判了死罪的官员戴罪办公;朱元璋自己也说,东南各省的司官没有一个能任满期的。到了朱元璋统治晚期,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满目贪腐。朱元璋死后,腐败更是如脱缰之马一样发展,明朝也成了一个最腐败的王朝之一。
透过他的这场彻头彻尾失败的反腐,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制度使然,在那种高度集权制度下的明朝,任何一个官员都只是办事的奴才而已,极低的俸禄使得官员们不得不用来之不易的权利中饱私囊,结果就出现了无官不贪,而什么严刑峻法、思想教育、群众监督等等统统不顶用。
其二,中央集权异常的高,可他越是想集权,越是大权旁落,废宰相,分权六部,废都督,设立五军都督府,使之互相牵制,这样做虽然有效地做到了中央集权,可是却造成了皇
上事必亲躬,天下的事都只有皇上一人负责,而其他人普遍缺乏责任心,一旦皇帝哪天不上朝,国家可能就会瘫痪,最终就会制造出刘瑾、魏忠贤之流货色,远的不说,离朱元璋最近的一次灾难便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那就是——靖难之役······
“从很小的时候起,朱棣就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一定要用最美的品德来装饰自己,用最坏的打算来揣测别人,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每一个篡位者都是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充满主动出击精神的。因此,他们的出现往往会给历史带来一丝血性和活力。当然弑君之后他们都会把手洗的干干净净,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纯洁无暇的人。本来按照历朝的规矩,本应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可太子与老四朱棣比起来简直就是木头一块,朱棣与其他皇子比起来显然深得朱元璋的真传,朱元璋不止一次的考虑江山未来究竟要传给谁。终于有一天,老皇帝崩殂,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外表上看,朱允炆风度翩翩,一表人才,智力过人,然而,即使他再优秀,也不过是一介书生,自以为精通霸王之道,一登基就开始大力削藩,而众多藩王中燕王势力最大,野心也是最大,这就导致二者之间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可惜满脑子仁义道德束缚了建文帝的手脚,在拥有绝对的优势下败于自己的亲叔叔,“一位机敏的君主从来不缺乏正当的理由使他的背信弃义显得冠冕堂皇。”向他这样面不够厚心不够黑,绝对不是成大器的气象。在建文帝登基的第四年,他原以为自己做了明帝国这艘超级战舰的船长,可以把这艘船开到他想去的地方,没想到,刚刚坐上的位子就如此简单的拱手让人了,与之相反的,朱棣初登大宝,却从容不迫,像一个高明的驭手,熟练地操纵者手里的缰绳和鞭子,缰绳是利益,鞭子是暴力。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元璋在当时虽也算是明君,可其骨子里的农民气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使他的统治有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弊端,而朱棣却不同,天生的贵族身份使他摆脱了父辈的桎梏,与朱元璋略有不同的是,登基伊始,无论功大还是功小,无论官员还是百姓,一律封赏,对自己有恩的人念念不忘,加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可是,在百姓心中,有些尴尬的是,心甘情愿的做一个篡位者的子民,无疑是有些屈辱的,万幸的是,他们是百姓,需要的只是生存,可士人们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生死攸关,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贯彻纲常,而朱棣却野蛮的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美丽的面具揭开之后,露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这个流氓开始展露他对生命的不尊重,他开始滥杀无辜,动辄就是数百人死于非命。比老皇帝更聪明的是他知道适可而止,对残暴用之有度,知道什么时候该仁,什么时候不仁。只有像他这样,把东方社会,把东方人的心理,把权利的奥秘捉摸得通透的人,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成功,并且姿态潇洒。
对于海瑞,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位贤良之臣,可在本书中,他一改以往形象,以一个偏执症患者出现在读者眼前,从现有资料上,我们可以判断海瑞有强迫—强制型人格障碍。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瑞先后娶了九个老婆,和每一个都不能琴瑟相合;为什么五岁的女儿吃了男仆的一块饼,就被他活活“赐死”。由于从小就没有父亲,在守寡的母亲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在严母的教育下,海瑞逐渐养成了耿介、顽强甚至偏执的性格,可惜这种环境下的海瑞也逐渐养成了恋母情结,当然,这只是其偏执性格的一小部分,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在海瑞看来,贪污是不可饶恕的,在得势之后,他开始大力反腐,这样的他在官场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到最后连当初提携他的恩人都不放过,为官清廉严谨固然是好,可是像他这样严苛的管理者,在那个不大可能产生清官的年代,未免有些过分了。总之,海瑞是单纯的,透明的,然而他的姿态却是单调了,因而缺乏美感。
谈到明朝,就不得不说说那个震古烁今的太监——魏忠贤,一个几乎是文盲的农民,为了生活自残进宫,几十年后,突然他侍奉过的,原本不可能做皇帝,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作皇帝的主子,在两个排在前面的继承人都短命时,偶然坐上了皇位,于是演绎了一出太监执掌大权的闹剧,哪知道这位皇帝也如同前面的几位,花天酒地,终日淫欲无度,23岁就早早离开了鼎立帮助他的魏公公,使一人之下的魏公公没有多享几年权力的好处,最终自己也身败名裂;权力可以使一个原本忠厚的人变得混蛋,可以使原来唯命是从的,曾经也是忠实臣子的人一下子感受呵斥,教训别人的快感,享受运用权力为自己树碑立传,被所有人奉承的愉悦滋味,历史就这样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凡人总应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正常,女人自然要有女人味,性格上像男人一样刚毅的女人总不会受到太多的欢迎,而没有爱,没有正常家庭生活的女人往往会产生有莫名的烦恼需要迁怒于人,没有抚育过子女,也不愿意去收养或者爱一个孩子的女人,十有八九也不太容易对别人产生同情心;一样的,男人就要像男人,有勇气,有毅力,有决断,有胸怀,也要能够心仪美人,喜欢温情,爱护弱小。生活中,我们厌恶那种所谓“乃怪”(昆明话是女人味十足)的男子。为啥宦官当权就容易发生祸乱,为啥被宠爱的太监一般也就是朝政混乱的罪魁祸首,那都源于心理和生理的不正常。现实中许多贪官出生于极度贫寒的家庭,因为曾经的穷使他记忆犹新,所以最终对财富的追求往往让他栽倒,江西的胡某、广西的成某、云南的李某都如出一辙。试想一个曾经娶妻生子,22岁迫于生计才被阉割,进宫后从倒马桶做起的的魏忠贤,他手里一旦有了大权,可以任意挥斥方遒、享受人世间所有荣华富贵时,却没有自己的正常性爱,那他还不把所有拥有性爱的人嫉妒死,恨死吗?他还会正常的对待社会和人民吗?
再谈谈本书中谈到的另一个人物——张献忠,说实话,在读本书之前,我不是很了解这个人物,和所有不尊重妇女的起义军一样,他把女人视为祸水,既要玩弄女人,又要贱视女人。他对女人只要一夜情,第二天就杀,越漂亮的他越仇视。看来对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还没有寻找到原因。我估计这是在青春期他曾经被女人严重伤害过,所留下的阴影所致,今天说就是心理疾病。
真正在起义后坐上皇位的那又有几个农民呢,历史上好像也也就是朱元璋,陈胜吴广让贵族后裔刘姓建立汉朝,隋末农民起义让地主家庭的李姓建立唐朝。所以农民的起义也就是为另外一个新兴的贵族统治集团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农民自己的命运依然是悲惨的,是不能自己掌控的。依靠了农民掌握政权的人最后都是损害农民利益最凶残的,好像任何时期都没有能够逃离这样的怪圈。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不得不说——吴三桂,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背叛,第一次,他背叛了大明,第二次,他背叛了李自成,没想到,到了六十二岁白发盈巅之际,他还要第三次反叛,曾经的英雄少年,曾经的忠孝典范,一生的奋斗却最终走上屡屡牺牲自己名节的道路,以荒唐可笑的悲剧收场,他有那么多的机会选择慷慨赴义,成就千秋美名,可惜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时代造就英雄,也会产生罪人,之所以成为历史的罪人,无非是其没有遇到正确的时代罢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在明朝,台湾就已经属于中国,明朝——台湾——郑成功,中国历史上唯一打败过西方殖民者的骁将,因为注重名节誓死不投降与清朝,演绎出一曲可以不顾孝道,骁勇善战,收复台湾的精彩节目,其在历史上的作为终于让国人心情得以舒展。更为令人尊敬的是,他的父亲在他以死抗争劝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后,最终投降了清朝,并被清政府指使屡屡信函劝他归顺满清,可他却不顾孝道,要以忠义为生命,最终让老父亲和
郑氏全家人都搭上了性命。仅凭这一点,郑成功是个值得十分尊敬的人。在追求过分务实的考虑太多的现实里,“识时务”的“俊杰”多得不计其数,这些聪明人聪明得让你窒息,理智得使你心灰意懒。反过来他们要奉劝你,人要变得随和圆滑一些,耿直正义是没有前途的。当一个民族都没有正义时,也就是这个民族最危险的时候!
台湾,也就从这时起,真正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当然因为郑成功没有归顺正统的朝廷,所以还是没有回到大一统的天下。后来的朝廷对这个海岛正式实施统治,也是在他对荷兰人的收复基础之上。
读罢此书,我深深地为张宏杰细腻的文笔以及对历史的细致思考所折服,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选取的七个人物也是极有针对性,他们的事儿发生在古代,但是对于我们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逆境中朱元璋的坚忍,登基后帝王们处理问题的果断,以及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热爱······另外,中华文明虽然悠久灿烂,但是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经过统治者修改过的,要想还原历史真相,就只能博览群书,所以,虽然在此书中有所收获,但我亦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