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让我惊讶的有两点:
第一,我以为女主角若菱这些烦恼所引发的终极人生问题,只能在佛教啊、道教啊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才能获得答案,普通人想研究明白好像很难。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本书,用现代语言、用写小说的形式来阐明这些道理,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
第二,我习惯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影片去豆瓣上看看别的读者怎么说,往往能有意外收获,看看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精彩内容。让我很意外的是,豆瓣上靠前的评论都惨不忍睹,说看这本书浪费时间浪费感情的大有人在。我头一次觉得,自己很勇敢,因为他们都和我的观点相反,而我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观点,勇敢的为我的观点做辩护,我认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领悟到书中内容的精髓——你按看小说的思维来看这本书就不对了。
浩瀚认为,好书至少要包含两种:
第一,那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不朽经典,放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直通人性,给人智慧的结晶。
第二,她不够畅销,她不够经典,但是却能够在某一机缘巧合的时刻,引发人思考和启发,让人开始做出改变。
我认为《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第二种好书,她给了当下的我一种启发,让我有更多信心去开始接触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关于灵修和冥想。
前段时间,在喜马拉雅上,于晓非老师有一个系列节目,是讲金刚经的,关于佛教文化,我认为他至少把我对佛教的一大谜团解开了——他说,你可以不信佛,但是这不妨碍你来了解学习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就是这样!灵修和冥想,或者禅修,并没有那么神秘!这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去接触了解的东西,人到了一定的时刻就应该去学习这方面。我觉得这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带给我书本之外的最大收获。
不信?做个实验,你有多久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在纠结一些别人的看法呢?有多久没有进行过反思?
想当初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人(我当然要感谢她),我也没看到她自己变得有多好,人格方面也是有不小的缺陷,我有点怀疑她是否认真看过这本书,如果看过,为什么没有按照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去认真的修炼一下自己呢?
当我把这本书看完最后一页,我终于对这个小问题,有了答案。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第一是老天的事,第二是他的事,第三是我的事。
别人怎么样,那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是老天的事,我们怎么能改变呢?事实上,那已经是人家各种修炼之后的结果啦,我们不能看到别人有某个缺点,而否定人家曾经有过的努力,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是个完人对吧。
别人怎么样的事实,这与我们自己的努力修行并没有什么关系呀,换句话说,那是她的事咯,我要照顾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干吗要强求别人呢?
哦对了,这也与这本书无关哪,我们干吗看到一个有个缺点的人,就认为她所推荐的书也有缺点呢?太奇怪了吧,还是管好我们自己的事吧!
我的人生,说来惭愧,没有什么成功,说来也悲哀,甚至连真正的失败也没有。别不承认,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不管你是不是在上班,有没有社会保障,内心的空虚不可能用外在物质去填充起来的。
我在书中看到了女主角若菱的遭遇,我觉得在内心深处,她就是我的化身,她所遇到的烦恼,跟我的烦恼和我朋友的烦恼是有相同的根源的。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普遍病:职场的欺骗、金钱的堕落,疾病的忧愁,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若菱被现实打击的惨烈,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甚至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比这本书里面的若菱有过之无不及啊!
我们都太想改变现状了,太想让这个社会按我们的想法去运转了,嗯,这就有问题了!
你怎么知道你的想法是对的呢?
嗯,我认为我努力工作业绩最好,所以那个升职岗位就应该是我的,她抢了我的岗位,我就特别难过;我认为我爱我的老公(或者老婆),所以他(她)就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否则他(她)就辜负了我的爱,他(她)要是出轨我就不活了。
看起来好像很对,只能说愿景是对的,但是,操作起来里面有太多问题了。
这些看似“正常”的想法,其实出发点都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我,也可以理解为私心。结果碰刺了,还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
只不过外在没有按照我们私心的想法去发展,我们就感觉痛苦,就自我惩罚,其实痛苦都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惩罚自己,未免太武断了一点。
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由外界因素带来的快乐,而增加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悦。
篇2: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由张德芬所着。一书在半年内狂销三万本以上,位于台湾三大畅销排行榜前十名!读者反应热烈、佳评如潮!下面写写我对该书一些读后感,比较杂,比较随意。
文中开始对主人公:“你是谁?”的拷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的,除去我们的社会身份。你拥有的房子,车子,地位等等,你又是谁?你只是纯粹的你,其实并没有这么多附加的东西,你只是你而已。文中其实引用了很多的观点,这些观点如果你能一一搞明白,你的身心会更进一步,比如其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有一句经典: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全宇宙都会帮助你!(链接为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借本文章再次推荐大家看看,吸引力法则。
全在一个悟字。看过与没有看过,其实并不能决定什么,改变什么。关键是个人的天分与悟性有多少。该书相对比较唯心,但是如果你能深入透彻的`看,中间再夹杂一点自己的感悟,你会觉得受益匪浅,相信我。国人缺少信仰,如果能用这些修心的东西来改变自己或者说维持自己不走歪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书中是有不少地方显得太过诡异,这些不妨碍我们汲取书中的价值,古人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因为其中个别地方,就说该书一无是处。
跳出小我,其实就是说,凡事不要总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要追逐本心,真我。
文中关于能量争夺战的描述也很有意思,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仔细感悟,虽然没有文中这么玄乎,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还有潜意识,胜肽,等等观点,都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就不一一提及,总的来说,推荐大家看看,修身养性,透彻感悟。?
篇3: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由张德芬所着。一书在半年内狂销三万本以上,位于台湾三大畅销排行榜前十名!读者反应热烈、佳评如潮!下面写写我对该书一些读后感,比较杂,比较随意。
文中开始对主人公:“你是谁?”的拷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的,除去我们的社会身份。你拥有的房子,车子,地位等等,你又是谁?你只是纯粹的你,其实并没有这么多附加的东西,你只是你而已。文中其实引用了很多的观点,这些观点如果你能一一搞明白,你的身心会更进一步,比如其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有一句经典: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全宇宙都会帮助你!(链接为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借本文章再次推荐大家看看,吸引力法则。
全在一个悟字。看过与没有看过,其实并不能决定什么,改变什么。关键是个人的.天分与悟性有多少。该书相对比较唯心,但是如果你能深入透彻的看,中间再夹杂一点自己的感悟,你会觉得受益匪浅,相信我。国人缺少信仰,如果能用这些修心的东西来改变自己或者说维持自己不走歪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书中是有不少地方显得太过诡异,这些不妨碍我们汲取书中的价值,()古人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因为其中个别地方,就说该书一无是处。
跳出小我,其实就是说,凡事不要总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要追逐本心,真我。
文中关于能量争夺战的描述也很有意思,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仔细感悟,虽然没有文中这么玄乎,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还有潜意识,胜肽,等等观点,都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就不一一提及,总的来说,推荐大家看看,修身养性,透彻感悟。
篇4: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人生一辈子,每个人都在追求,金钱,权力,健康,快乐……总结起来不外乎是爱,喜悦,和平。有所追求就有所受桎梏,可能是别人追加的,也可能是自己加置的,说到底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在失落中找回真我,找回真正的自己,走出迷雾,才能在谷底惊见阳光。
生活中许多事情会让我们愤懑,痛苦,伤心,不能自已。高中三年拼搏没考上大学,好朋友在背后戳了自己一刀,自己的亲人离世而走等等,这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自己心里多么心如刀绞别人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承受得还只有自己。
“臣服”。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对已发生的事臣服,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不去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而希望把他撞开。因此在这种时候自己能做的就是只有臣服,从心底接受他,并想着去解决它,不要让情绪蒙蔽自己。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正所谓期望越小失望越少,而惊喜反而会更多。而且,正因为你把注意力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而不至于让情绪左右自己。
臣服已发生的事,找回失落的自己。人往往是在外物的诱惑下,蒙蔽了自己的内心,迷失自我。()拨开情绪的迷雾,才能找到事情的根本,情绪只是一种发泄,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找回自己,重新走上正确的路。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从自我情绪中走了出来,找到了前进的`路,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情绪的蒙蔽下徘徊不前。
管是人生的大挫折,还是日常的小事情,懂得接受,懂得臣服,懂得找到真我,才能尽快走回“正道”。人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金钱、名誉,而是心灵的满足、宁静,不管是去追求,还是满足当下,问问自己的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被现实蒙蔽,找回失落的真我,找到人生的平静,即使波澜壮阔也会倍感平稳。
篇5: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在家张德芬写的,里面由多个章节组成,写的是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小片段。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九零后的女生,刚入职场,做着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的事,工资没涨,职位没变。这时候的她果断选择了辞职,辞职的她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开始忙着新一波的面试找工作,而是回家探望了父母,接着回来考证,她考了关于银行的证书,每天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在这期间她也不断丰富自身,去跑步,学瑜伽,学烹饪,学做咖啡,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她却慢慢地坚持了下来,半年后,她考过了银行人员的招聘考试,周末的时候也能享受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跑步,烹饪等平时积累起来的事情,也带给她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像身边的一个朋友,毕业出来有大半年了,中间工作换了不少,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他总说工作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你想要什么工作,得给自己一个定位,想清楚自己要走什么路。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工作出谋划策,你的工作得由自己来决定。
生活中的小事不就是这样子积累起来的吗?你不喜欢的,你可以换,但是你要有想法,我要怎么换,怎么做,哪些方法好用,如何充实空档期,当这些想法慢慢地变成实际行动,它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生活,生活巨细无小事,一点一滴都能带来巨大的反响,亲爱的,你也可以的。
篇6: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