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1最近看了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深深地为主人公哈里对心中的的那份至纯至净的坚守而动容。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历尽沧桑的作家哈里同妻子海伦来到非洲调养,因为伤口不幸感染了坏疽,他脾气暴躁,对妻子呼来喝去,可是海伦依旧无怨无悔地守在他身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哈里望着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想起了往事……
声色犬马、追逐女人、纸醉金迷、贪图享乐的颓废生活,深深的折磨着哈里痛苦的灵魂。出没在非洲平原上的食腐动物秃鹫和鬣狗,白天黑夜频频地交替出现在帐篷四周,时隐时现令人毛骨悚然而又对之无可奈何,他们预示着哈里离死亡更近一步了。哈里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感,也无法真正同化于他所步入的生活圈子,回首生活,更是对自己被浪费的才华感到痛心疾首。
他来到非洲最高的山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根源,是为了寻找“生”的方式,却只得到了“死”的表达。哈里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事情,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目睹过世界的变化,追逐过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但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他心中的那份至纯至净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所以终其一生,哈里也没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正如他永远,只能止步于乞力马扎罗的山脚下,仰望山巅的皑皑白雪一样。
所以,当死神最后一次向哈里逼来时,他的幻觉中出现的已不再是秃鹫和鬣狗。在幻觉中,哈里被抬上了飞机,飞机载着他飞过森林和山谷,飞过万般自然景象,最后,从暴风雨的“瀑布”里穿了出来。于是,极目所见,他看到了:“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方形的山巅。”于是哈里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那一方洁白的山巅,正是他心中至纯至净的圣土,是他梦寐以求的的地方。终其一生,哈里都没能登上乞力马扎罗这座雄浑的高山。但他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欣赏到了高耸入云的,被白的不可思议的皑皑雪山所覆盖乞力马扎罗山,他离他的梦想更近一步了。而这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成了他生命中至纯至净的一份守望。
而这份至纯至净正是身处繁华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试图以竭泽之鱼以挽回自己江郎才尽的缓缓滑落;面对着日复一日般的单调生活,我们渴望激情,渴望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来焕发出活力;我们时刻改变自己,到最后发现自己想邯郸学步里的主人公一样,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不知如何行走了。我们越来越努力,却发现离自己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执念,它们就像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皑皑积雪一样,召唤着我们,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即便是最后我们只能像哈里一样,止步于此,我们的生命也会因这份坚守而意义非凡!因为,坚守过,努力过,我们生而无憾,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2《乞力马扎罗的雪》这是海明威的一篇意识流小说。讲述哈利在临死的时候,内心的苦闷和悔恨。有着对过去的厌弃,内心对于重新开始的渴望,以及面临死亡时候的悔恨和对于现状的绝望,将哈里的内心多元而特色鲜明的展现出来。
生活总是很零碎与纷杂的,而人的欲望又是短暂与频繁地,强言社会的秩序,无外乎紊乱。有时候,无论中国抑或者西方,是没有真理可言的。一个人在现实中沉沦,而在泥淖中因为欲望和贪念而愈陷愈深,无以自拔。也许会就这样永远淹没了才华,也许会有哈里一样的想法,因为某一时的想法,而重新开始,可是,当命运一旦误入歧途,折回又谈何容易。而哈里又是这不幸中的幸运的不幸,偏偏在转变的伊始,又面临死亡来袭,一个伤口发炎为炭疽,他敏锐的体察到死神的悄然降临,他很厌烦,无助与不甘,让他有了毁灭身边的人、毁灭世界的冲动,他与所爱的人(可能是成为习惯的谎言,也许是麻木了的虚假,因为没有了真心的爱)争吵,以获取期待的快感(这又哪里是快感呢?只不过是对于死亡最无奈的回应罢了)。他忏悔生命,因而对于现实而面对的人有更多的愧疚,他渴望弥补却又无能为力,他并不真诚,他有太多的事没有坦然相诉,他很自私,他的内心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发霉。是什么使得他如此?也许,一定是金钱了吧!他对于金钱的追逐,正如此刻他对于金钱的憎恶,这一刻他无助的想毁灭金钱毁灭一切。他追逐的女人,一个比一个有钱,可他终也不能满足,欲望的陷阱越来越大,他,在这样的琐碎里,再也没有了真情,也失去了激情。
关于结尾,似乎原本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却突然的将时间再度拉回到夜间,因而将故事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最终是两个迥然的结局,而旨意上更深入了一步,让人反思;活着的人该如何珍视身边的人呢?可能只是在死亡面临的时候才会想起吧!可是又会被内心对于生命的悲愤蒙蔽。也有明白的时候,可是太晚了,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的,可是却总在生活中忽视。生命之与我们的,有多少时刻我们能够参透?
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总是很琐碎,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一遍一遍的读下来,才能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但也正是意识流的写法,使得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人一生的很多展现个性的事金属展现。内心的独白,幻觉,记忆在一起交织,所以在理解把握上有了很大难度。很多地方,也只能借鉴别人的解读才可以明白。觉得意识流正是内心独白的最好表达途径,它将内心的彷徨苦闷的微毫变化尽数展现,在散乱中有秩序井然。
第二篇: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黄江平
大家好!给大家拜个迟年了!先说点题外话。自认为思想还不太成熟,知识也还没有系统性,喜欢读书喜欢文字,但一直以来不敢乱读书,总担心个人'三观'会过早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我一直比较喜欢,或许说是比较放心吧,呵呵。还好有幸加入了书友会,坚持在看书友们对于一些好书的介绍和看法,让我对一些不了解的书籍有了个初步的印象,便于选择。只是平时在群里很少发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嘛,不敢妄加评论,就躲在墙角贪婪的学习着,借这个机会顺便向大家说声谢谢了!
中学阶段主要看了一些>中国文学名著,家里有那么一些外国文学名著,翻了几下,看不太懂,干脆就没看了。但从大学起就开始喜欢读外国文学名著了,持续到现在,或者说是借书本去侧面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吧!这次我要分享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是其代表作。海明威是一位悲观主义者,'死亡'是他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如同《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是海明威对'死亡'和'濒临死亡'>故事情节的精彩描述,全书虽然不到两万字,但从开篇'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这段话起直至收笔,却让读者一直处在夹杂着神秘感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中。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少有的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青年作家哈利与情人在非洲旅行期间患上重病,最后死在了非洲,通过对哈利临死前的心里活动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将死失败者的内心世界。全文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发展,就是一个将死到死的过程。作者以一个神谕式的暗喻案头,却又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哈利的故事,作者用哈利和情人的对话作为文章的分隔符,每段对话之间插入哈利的心理活动或者作者的描写,整个过程到哈利死戛然而止。
'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 文中主人公哈里眼中所见到的一切都象征着'死亡':大鸟、鬣狗、光秃秃的大树,甚至包括黑夜。这是主人公哈里在非洲荒野上因疾病而等待死神降临之际的思维。把现实、内心独白与幻觉交杂在一起,展现了主人公苦闷、痛苦、绝望、悔恨的心理历程。
初读此书可能会在脑海中闪现几个问题,书中开头的豹子哪去了?豹子的故事有什么隐喻?哈利的死跟乞力马扎罗山以及死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豹子有什么关联?
应该说,真正的作家,都是那只豹子。孤独的寻找,直到把自己冻死在高寒的山顶。即使身体不能抵达,精神也早已飞至,心灵早就栖居。这是没办法的事,不是非要做出来的,也没人拉着推着。这注定是一个人的路,一只豹子的路。
这不愧是高超艺术表现力的文学作品,能让人从普通的文字中领略到深刻的含义。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总是很琐碎,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一遍一遍的读下来,才能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但也正是意识流的写法,使得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人一生的很多展现个性的事全部展现。内心的独白、幻觉、记忆在一起交织,所以在理解把握上有了很大难度。个人觉得意识流正是内心独白的最好表达途径,它将作者内心的彷徨苦闷的微毫变化尽数展现,在散乱中有秩序井然,读起来耐人寻味。
第三篇: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黄江平
大家好!给大家拜个迟年了!先说点题外话。自认为思想还不太成熟,知识也还没有系统性,喜欢读书喜欢文字,但一直以来不敢乱读书,总担心个人“三观”会过早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我一直比较喜欢,或许说是比较放心吧,呵呵。还好有幸加入了书友会,坚持在看书友们对于一些好书的介绍和看法,让我对一些不了解的书籍有了个初步的印象,便于选择。只是平时在群里很少发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嘛,不敢妄加评论,就躲在墙角贪婪的学习着,借这个机会顺便向大家说声谢谢了!
中学阶段主要看了一些中国文学名著,家里有那么一些外国文学名著,翻了几下,看不太懂,干脆就没看了。但从大学起就开始喜欢读外国文学名著了,持续到现在,或者说是借书本去侧面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吧!这次我要分享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是其代表作。海明威是一位悲观主义者,“死亡”是他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如同《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是海明威对“死亡”和“濒临死亡”故事情节的精彩描述,全书虽然不到两万字,但从开篇“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这段话起直至收笔,却让读者一直处在夹杂着神秘感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中。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少有的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青年作家哈利与情人在非洲旅行期间患上重病,最后死在了非洲,通过对哈利临死前的心里活动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将死失败者的内心世界。全文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发展,()就是一个将死到死的过程。作者以一个神谕式的暗喻案头,却又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哈利的故事,作者用哈利和情人的对话作为文章的分隔符,每段对话之间插入哈利的心理活动或者作者的描写,整个过程到哈利死戛然而止。
“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 文中主人公哈里眼中所见到的一切都象征着“死亡”:大鸟、鬣狗、光秃秃的大树,甚至包括黑夜。这是主人公哈里在非洲荒野上因疾病而等待死神降临之际的思维。把现实、内心独白与幻觉交杂在一起,展现了主人公苦闷、痛苦、绝望、悔恨的心理历程。
初读此书可能会在脑海中闪现几个问题,书中开头的豹子哪去了?豹子的故事有什么隐喻?哈利的死跟乞力马扎罗山以及死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豹子有什么关联?
应该说,真正的作家,都是那只豹子。孤独的寻找,直到把自己冻死在高寒的山顶。即使身体不能抵达,精神也早已飞至,心灵早就栖居。这是没办法的事,不是非要做出来的,也没人拉着推着。这注定是一个人的路,一只豹子的路。
这不愧是高超艺术表现力的文学作品,能让人从普通的文字中领略到深刻的含义。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总是很琐碎,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一遍一遍的读下来,才能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但也正是意识流的写法,使得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人一生的很多展现个性的事全部展现。内心的独白、幻觉、记忆在一起交织,所以在理解把握上有了很大难度。个人觉得意识流正是内心独白的最好表达途径,它将作者内心的彷徨苦闷的微毫变化尽数展现,在散乱中有秩序井然,读起来耐人寻味。
第四篇:《乞不用脏吏》读后感
~-7-3 字数:1591近阅包拯之《乞不用脏吏》,始知包拯"青天"之名实非浪得。包拯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若非包拯为人正直刚毅,廉洁无私,焉能说出千年之后仍有指导意义的道理。"廉者民之表也",即清廉的官员是人民的表率。这无须多述。远者如包拯、海瑞,近者如焦裕禄、孔繁森,无一不是人民的表率、更是为官者的表率。"贪者民之贼也",即贪脏的官员是百姓的盗贼。这句话,古今贪官们都懂,却又都"明知故犯"。且看深圳市南山区原区长何初本在任期间对记者的谈话:"只有学习,才能自觉反腐防变;多学习,就知道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多学习,就知道有些事可以干,有些事不可以干;多学习,脑子里就有一根弦,做到廉洁自律"。说完这番话不久,这位口口声声不忘学习、声称只有为人正派、两袖清风才会吃得下睡得安的区长,就因接受巨额贿赂而被司法机关查处。由此可见,贪官们并非不懂"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的道理,而是他们知道当官只不过是一场戏,在前台时必须口口声声不离"廉洁"二字,所以表演时特别投入和逼真。否则就会"换角",没有人把好处送上门来,自然难以成为"民之贼"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被有关部门查处的"高级"贪官有于飞、欧阳德、陈同庆、苏凤娟、谢鹤亭、陈炳根、高森祥、丘福金等等,他们为官一任,为霸一方,疯狂掠夺民脂民膏。包拯把贪官形容为"民之贼"实不为过。如广东省食品企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谢鹤亭在任期间采取各种手段贪污、挪用公款折合人民币2600多万元,全部用于包养~及豪赌之需,大肆挥霍,是我省解放以来个人犯罪数额最大的一名厅级干部,其犯罪数额之大,相当于我省一个贫困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或相当于我省60万贫困人口半年的收入。谢鹤亭之流所为,何止"民之贼",实比贼更甚!廉洁从政,惩治~,古以有之。但何以古今往来,"贼"远多于"表"呢?包拯在文中指出:"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脏污镝发,无日无之。泊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袢,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其文大意是:现在天下的郡县广大,官吏众多,被揭发出来的贪污受贿罪行,没有一天停止。而等到立案写成公文送到上级部门的时候,有一些人假借名目,不按规定执法,从而保存被揭发者的生命;有一些人施行特别恩典来开脱被揭发者的罪名;虽然有严格的法律,只是等于一纸空文,那些贪官污吏,根本就无所畏惧。翻开我省"高级"贪官的案卷,愈显包拯之先见。省人大原副主任于飞利用职权帮助子女非法炒买炒卖土地牟取暴利近3000万元,当专案组查实于飞的违纪问题后,有人竟向专案组提出"建议从轻处理"的意见。试想一下,一名副省级干部违纪数额近3000万元尚且要"从轻",则其他违纪额较于飞为低者岂非要"不处理"或"调职他用"?难怪我省某贫困县扶贫办主任叶某挪用扶贫资金300多万元吃喝玩乐及购买小汽车,被审计部门查出违纪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后,叶某竟然升任县农办主任。可见我国并非没有廉政纪律和监督制度,只是如包拯所说的,一些人将监督架构在他们的权势之下,把廉政纪律当作摆设。他们之所以敢为所欲为,无非是他们之间紧紧维系着三个圈圈(即血缘圈、工作圈和历史圈),共同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无形的关系网。海瑞把这些人的行为概括为:"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他们深知维系这张网的重要性,下级收取了人民十份的礼物,即拿出一份送给上级;下级如有"三长两短",上级自然"识做"。如此这般,下级何惧之有?自然而然地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乱世用重典,治贪须从严。包拯曰:"欲乞今后臣僚犯脏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古人之于治贪尚且如此鲜明,何况吾等?关键是对症下药,则"表"必多于"贼"也!
第五篇:信念力读后感
《信念力》读后感
——与信念同行
第二车间孔炜
最近我阅读了美国作家奥里森〃马登的《信念力》这本书,书中所讲的那种信念力的强大力量使我感同身受,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时,常常因为缺乏坚持和忍耐而放弃,最终导致功败垂成,事情越变越糟。试想,如果当时我可以将信念坚定一些,努力再多一些,也许很多结果会大不一样。
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功的人,要么物质上富有,要么精神上强大。《信念力》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该如何摆脱物质和精神上贫困的方法。理想和信念是当代青年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认为理想就是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一个期望,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致蓝图,而信念则是朝着这一美好期望不断前行的源动力,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前提和保证。
我还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海边的小渔村里住着两个青年,他们终日以捕鱼为生,但是却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出渔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当他们决定一同实现理想的时候,其中一个青年却退却了,因为他听老人们说村子外面是无尽的大海,海的另一边还有着高不可攀的雪山和茫茫无边的森林,里面有凶猛的野兽和不可逾越的沼泽地,以前出去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而另一个青年却坚
定地背起行囊,充满信心的朝外面的世界走去。几十年过去了,走出去的青年走遍了世界,成为了一名博学,受人尊重的大旅行家,当他再次回到渔村时,收到了家乡人英雄般的欢迎,而他多年前的那个伙伴仍旧是名渔夫,坐在沙滩上默默的织着渔网。同样的梦想,为什么结局却完全不同呢?我想正是那股朝着自己理想,坚定不移前行的信念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作为一个老牌大型国有企业,我厂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管理较为松散等弊端。目前,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工期紧、任务重、工程条件不充足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久而久之部分员工就产生了抵触心理,认为领导安排的任务是为难大家,根本无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时我就会想到前国足教练米卢说过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如果职工们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工作,往往会使工作更不积极,工程任务目标越拖越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基层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做出表率,工程开工前组织动员,主动沟通,使车间上下统一思想,让大家伙明白企业效益就是员工效益,企业发展就是员工发展这一认识,从而树立节点目标不能倒,安装任务保完成的坚定信念。并在行动上具体落实,车间领导主动深入现场,基层管理者自觉参与具体安装,作业班组长带头加班加点,用实际行动表明我们完成工程任务目标的决心,从而使车间上下坚定工程一定会如期完成的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力的带动下,我们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完成了三期工程平板支臂安装、42个区段管道安装、01b大厅工艺管道安装等任务。我坚信,只要继
续发扬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精神,今后我们一定能更好的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安装、制造任务。
奥里森〃马登的《信念力》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一本励志书,它从系统上使我对一个人精神力量的强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信念力》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