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说起三字经大家不陌生,连小孩一般都能背一点,可是你们知道他的意思吗?恐怕你们就不知道了。下面为你们做介绍: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三字经中有一些跟某句三字经对应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1、明代黄佐2、南海黎贞撰3、黎贞增广之说4、世传王应麟撰。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介绍完了,现在大家认为三字经这本书如何?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这就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的《三字经》。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我自从读了《三字经》,受益匪浅。我知道了仁、义、礼、信、德、伦理道德观念与为人处事的道理。《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我读了它,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也提高了许多。
从前我总是讨厌学习,觉得学习只是给家长和老师学的,总不把学习当一回事。自从读了《三字经》,它里面所讲述的故事真是太让我为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惭愧了!我现在知道学习好了,长大才能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今后我一定要发愤读书,好好学习。
我是一个生性好强的人,做错了事情也不承认,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不可能有错,谁都拿我没办法,常暗地里议论我。自从我读了《三字经》,看了里面的民间故事,知道了周处改过自新,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痛改前非,成为了一个大官。我也要做错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个品德优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学相处不和睦,不是挑这个的毛病,就是挑那个的缺点,做起事情不团结,哪个同学都不想和我一块学习玩耍。自从读了《三字经》,我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自从读了《三字经》,我收获很多,我的人生信条,道德观念,为人处世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爱《三字经》,更爱读《三字经》。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三字经》。大家对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本圣贤书,它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一个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历史名家、伟人如何从小尊师重道,知错能改,严格自律,勤俭节约的。还有朝代更替,帝王兴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广,意义深。
我记得其中是这样写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夏天用扇子把凉席和被褥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惯着,恰好相反,是父母用暖水袋温暖床上的被褥,再让我们去睡。想想我们是很幸福的,但也有愧疚。就拿我来说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比如说:自己的衣服会洗,却不洗,自己的房间不收拾,却让妈妈收拾……妈妈给我讲道理时,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做错事还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辩解一两句,往别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想也太不像话了,与黄香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难道就做不到吗?我们小学生本身就需要学习,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我要向黄香学习,为父母多承担点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扫地、洗碗等,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个好孩子。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向古人学习,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出色。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4一月前收拾旧书时,无意间翻开一本很厚的美绘版《三字经》,纸张很厚实,字迹也很清晰,那还是上幼儿园时妈妈买给我的。书上原文、释义、典故、出处等内容都很详尽,读了几页,竟有了重回幼年时的感觉,耳边仿佛又响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清亮而稚嫩的读书声。于是,我从成捆的旧书中把它抽出来,放回了我的书架上。
从那天起,茶余、饭后、睡前,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它翻开,重新热情而郑重地读起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营养。
一个月过去了,厚厚的《三字经》也已经被我翻完了大半。合上书本,许多诸如“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之类的语句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并不是因为我下了多大工夫去背诵它,也不在于它那琅琅上口的节律,更不在于儿时的老师曾如何仔细地帮助我们理解、剖析,而只在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三字经》给千万后人留下的哲理和深思。
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三迁其所,择邻而处,因为儿子逃学愤而“断机杼”;四岁的孔融出于对兄长的尊敬和对弟弟的爱护而“让梨”;圣贤孔子拜项橐为师,正因为自己是圣贤,才更加勤学……《三字经》不光是对前人的缅怀,更多地是为后人传承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多次细细品味,我从《三字经》中捕捉到许多精妙的语言,比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从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中,我强烈感受到祖先对我们后辈寄予的厚望与重托。
我在无意间翻开了一本《三字经》,也在无意间开始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我重读了《三字经》,也重启了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我即将第二次读完《三字经》,也即将多一分对人生的思索……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5今日我读了《三字经》最终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我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能够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仅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日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一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欢乐只是暂时性的欢乐,并且这种欢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能够享受一下这种欢乐,可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我,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欢乐是永久性的欢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终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欢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可是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欢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6在这个炎热的暑假中,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让我们在“暑假读好书”活动推荐目录中选一本书写征文,而我选择了《三字经》,我虽然对它有所了解,但不是很透彻,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丰富,而且读起来像古诗一样,很有感情还能得到很多启迪。《三字经》中的深奥的文字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蒙学著作。它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是以短小的篇幅传受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备的历史和基础知识,三字经读后感。不管是天文地理、社会家庭,还是治乱兴衰,在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在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中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有颂扬勤俭节约、公正廉洁,有激励立志勤学、发奋图强,也有评击社会的丑恶现象。这些经典故事感人肺腑。能充分体现出中华美德动人心弦。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7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8我读过很多课外书,《三字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却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记忆犹新的《三字经》有许多,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下来就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就等于一个平庸无知的人,我读了之后懂得人务必要学习。比如,我刚刚学《三字经》时,只会读,不明白它的含义,之后,我经过查资料才理解它的意思,并把它记住了。之后不管看到那一句《三字经》,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了。
“融四岁,能让利。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明白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孝亲敬老,懂得尊重长辈,不自私自利是每个人从小就就应懂得的。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尊重。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所有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来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久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就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读了《三字经》后,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积累了很多丰富的词汇,了解国家的历史,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9“幼不学,老何为?”是三字经当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少年时不努力学习,老了就不会有所作为。我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也是从小努力学习,才有很大的成就。
楚国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从小家境贫寒,吃不饱,睡不暖。但是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屈原已经起床,他坐在窗前,对着江水,高声诵读《诗经》、《尚书》等诗文。他的诵读声几乎与公鸡的报晓声同时在朦胧的天空下响起嘹亮的声音随风飘得佷远佷远,连长江上的船夫都能听见他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诵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屈原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终于学有所成。毫无疑问,少时的基本功训练,为屈原以后的政治生涯和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是我国清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因为从小努力读书。一次,一个小偷进了曾国藩的书房,不料,刚进书房,曾国藩也进去了,小偷只好跳上房梁,曾国藩一直在背书,小偷听他背了很久,都背得出了,可曾国藩依然在背,小偷只好又睡了一觉,从深夜到凌晨,曾国藩一直没停,小偷一觉醒后,天快亮了,曾国藩还没有停,再不走就会被发现,小偷不耐烦了,跳下来,到曾国藩面前,把书从他手中抢过,一把扔在地上,气冲冲地说:“背什么背,你不睡觉,我怎么偷?”接着小偷一溜烟跑了,曾国藩惊呆了。
“幼不学,老何为?”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周恩来总理从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是那湛蓝天空下的小燕子,想要飞得更高,就得从现在出发,从我们的幼年开始努力。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0“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谁都会背上那么三两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却要用一生去体验。人出生时,原本纯洁善良,只是后天的修养不同,才出现了百态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才悟出了“心之变,德之变,德之变,行不同,行不同,果相异”的道理。
纵使世态炎凉,但要心存感动;纵使淡漠无助,但要有信仰支撑。因为这个世上不仅仅只有坚冰和烈火,也不仅仅只有冷漠和笑颜,更重要的是它有无数颗热情跳动的心。大地因为有了万物才生机昂然,大海因为有了波涛才汹湧澎湃。如果每个人都怀揣感恩之心,这世间就多了温暖少了冷漠,如果每颗心都有信仰,希望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幼不学,老何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要从小培养,记得我们小学时,虽没读过《三字经》,但是老师和父母用点点滴滴的平凡举动让我们明白了要关爱他人。我生活在航空城,在朴实的环境中逐渐懂得了“孝于亲,所当执”。那时,只要突然下雨,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带上雨伞,结伴去工厂的大门口等待父母们下班,马路两旁,黄黄的油布伞像一颗颗磨菇绽放在雨地里,给父母们带来感动。如今,独生子女很少会想到关心父母,把长辈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这是不是人性教育的一种缺失呢?!《三字经》说得好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小鸟因为有了天空才会展翅飞翔,小草因为有了雨露才会欣欣向荣。人的学习不光是数理化,最根本的是学做人的道理。伴着爱成长固然重要,但懂得爱、付出爱是人性的光辉所在,正所谓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学会爱,长大了才会爱祖国、爱工作、爱事业、爱社会,才会用一颗真切的心、一份饱满的爱去装扮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1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还讲了许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说“黄香温席”讲的就是黄香在寒风习习的冬天先上床把被窝捂热,这样父亲上床睡觉就不会感觉冷了。这些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确实,父亲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的身旁,养育我们、关爱我们、教导我们。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也要学会为父母做一些事来回报父母。
除了上面的这些道理,《三字经》教育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读《三字经》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2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字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九月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经过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太祖兴国大明。清顺治据神京。复汉土民国兴。”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读了历史书考试时要按时记载通过古到今如果亲眼所见者都会明白学习的`敌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满足。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经典的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暴,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
时光流逝,有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被传承下来,《三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这坛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弥香,在新时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将永远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在淡淡的的墨香中与哲人会面,与良友交谈,增识长慧,开悟人生。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书,读书吧!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4寒假期间,我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了阅读,《三字经》在以前就已经背过一部分,可是我对其中的内容不是很明白,于是利用这个寒假,我认真的看了里面有关的故事,觉得很好看,对我们小朋友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等都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们要求严格,是为了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则是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同学、姐妹一起要团结友爱。在寒假期间我还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书中要求我们在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优秀的品德。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平时爸妈要我做的事情我总是迟迟不愿去做,做错事了也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我对爸爸妈妈开始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埋怨,多了几分配合,少了拖拖拉拉。这个寒假,我不但过得快乐,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也明白了:以后我还要多学习怎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虚心上进、努力学习的好孩子,成为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身边的好伙伴!
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读后感15《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学记》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其此之谓乎!——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丑:相同)。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第三篇: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讲到,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终极理想的儒家思想贯穿于蒙学至大学的教育。
在钱先生看来,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儒家的孝、弟、忠、恕、仁、义、礼、智,都是为人的条件,应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古代的蒙学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古人认为“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长大后也难以发生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
先秦至魏晋时期,蒙学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和士大夫的子嗣。先秦时期的蒙学教材流传下来的不多,有李斯的《仓颉》,胡母敬的《博学》等。汉魏六朝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比较普遍,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流传后世比较有名的是周兴嗣的《千字文》。从唐宋起,由于平民教育发达,蒙学教材的数量增加,教材种类增多。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教学都融进了如何做人的思想。
古代幼童用于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现在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传为南宋王应麟作的《三字经》不仅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而且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其后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以及朝代变革,最后部份强调只有努力学习并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上致君,下泽民”。是以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再如南朝武帝时期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不仅讲述了天地万物,讲述了做人的标准和准则,如要孝顺父母,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要忠诚等,还讲述了恬淡的田园生活,对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予以了赞美,其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被称为“小百科”。而且四言长文的《千字文》是句句押韵,朗朗上口,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是其他蒙学读物无法相比的。
而明确以德育教育为主的蒙学课本有孔子的《孝经》、《论语》,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这些课本规范了幼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如《弟子规》开篇就是要遵从“圣人训”,要“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了剩余时间才学习文化知识。
此外,古代蒙学课本还有一些主要是介绍掌故、名物、作对、各科知识等的,如明清私塾普遍采用的《蒙求》、《龙文鞭影》、《史韵》、《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以及《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的诗歌类教材,其中也贯穿着道德教育。学习完这些蒙学课本后,先生可根据学生情况,开始讲解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
古代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私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通常在开学的第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私塾先生通常是没有中举的秀才。
私塾先生开讲,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更多的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古代读书方法,先是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然后是先生大声念,学生同时小声念,再串成一段合诵。等学生能正确朗读后,则由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予必要指正。读书的过程中,还比较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学生要反覆多遍地读书,直到熟练地背诵,最终还要会默写。
不过,学生尽管背诵得滚瓜烂熟,可能并不懂得意思。等到一定时候,教师才开始就其所读之书进行讲解。这样做主要是根据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陶冶心性,开启智慧。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量,并经先生讲解,了解含义后,就要开始学作对子(对联)和做文章。经过这五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的水平就达到了童生的水平,可以进一步深造了。
古代蒙学教育模式灵活,私塾大多在十人以下,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先生可以因材施教,不求统一进度。
显然,同现代不教孩子如何做人重在传授知识的小学“填鸭式”教育相比,古代的蒙学教育在教导孩童如何做人即修身方面是成功的,而正是在这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才成为了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这难道不令今人反思吗?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
第四篇: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著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全书1140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的教材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明朝以“朱”(朱奉天运)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孔师阙礼)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都没能够取本而代之。
《千字文》——最有文采的启蒙读物
《千字文》,简称《千文》,它在“
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
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成的。全书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
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弟子规》——源于《论语》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儿童训蒙教材。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朱子家训》——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
《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继《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所撰)之后的又一部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共506字,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柏庐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该篇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官绅、殷户、书香世家,津津乐道,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也含勤俭持家、常至劳作、清洁健康、邻里和睦、合家欢乐等。300年来流传后世,脍炙人口。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幼学琼林》
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民间还有“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
《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二十四孝》
作者郭居敬,福建人,博学多闻,精通诗词,颇负时名,性至孝,双亲去世悲伤之极,遂辑先秦至宋代24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并附诗歌以教授蒙童。此书文字短小精悍,每则故事最长不超过百字,最短42字,通俗易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六百多年间蒙童的必读书,影响巨大。
(孝感动天 卖身葬父 卧冰求鲤 扇枕温衾 哭竹生笋 恣蚊饱血)
《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文字蒙求》
一本专讲文字学的蒙书。《说文解字》古奥难懂,《文字蒙求》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阐明每个字的本义,使儿童轻松地掌握生动的文字。
《古文观止》
收录先秦至明末文章222篇,每篇有简略评注,分12卷。所选有散文、骈文、辞赋,基本都是公认的名家名篇,成为最好的古文入门教材,编成之后盛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并称“蒙学双璧”,成为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蒙书。
《千家诗》
三、百、千、千
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
三、百、千”合称为“
三、百、千、千”。
《唐诗三百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继《千家诗》以后影响最大的诗选蒙书。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孙洙53岁时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参差不齐,遂与继室徐兰英始编《唐诗三百首》,第二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为标准,共选77位诗人,317首诗,唐诗中的名家名作基本都收录其中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行海内,流传不绝,几至每家一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全唐诗》
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编纂,《声律启蒙》
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新三字经》
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将这些对人生哲理、社会经验整理汇编,浓缩成共236句、1416字的三字韵文,以白话取代文言,在附录部分更是特意收录了章炳麟增订版《三字经》。根据和谐社会的需要,论述了千百年来人们所信奉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论述了“真善美,是三金”、“德智体,是三好”、“精气神,是三宝”、“松竹梅,是三友”、“天地水,是三元”„„
我们应该怎样读蒙书?
第一阶段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与《二十四孝》。《三字经》是最起码的识字入门和常识,《百家姓》是识字辅学,《千家诗》激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二十四孝》是浅显而生动的孝行故事。
第二阶段读《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或《声律启蒙》。
《千字文》是对《三字经》的补充,由三言变为四言,难度有所加深。《孝经》比《二十四孝》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可学习大量历史风俗典故,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可以培养语感,为下一步学唐诗宋词打基础。
第三阶段读《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文字蒙求》、《古文观止》。
《增广贤文》和《朱子家训》则教成人立身处事之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字蒙求》是识文断字的基础。《古文观止》是学习成篇写作的开始。
第五篇: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书断》 《书品》
《画禅室随笔》 《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传论》
《非草书》
《送高闲上人序》 《书法雅言》
《广川书跋》
《授笔要说》 《论书表》
《负暄野录》
《艺概》 《论书》
《六体书论》 《法书要录》 《宣和书谱》 《翰墨志》 《续书谱》 《书谱》
《四体书势》 《广艺舟双楫》 《法书论》 《采古来能书人名》
《评书》 《九势》 《笔论》 《述书赋》 《书后品》 《书论》 《续书断》 《书旨述》
《临池诀》 《奴书订》
《法书考》
《拨镫序》 《草书状》
《学古编》
《记白云先生书《隶书体》
《书诀》
诀》 《二王等书录》
《书估》
《五十六种书》 《承晋斋积闻录》
《书议》
并序《书述》 《古今法帖论》
《钝吟书要》
《心成颂》 《评书帖》
《书法约言》
《八诀》 《初月楼论书随笔》《书学捷要》
《海岳名言》 《分隶偶存》
《艺舟双楫》
《三十六法》 《义门题跋》
《与梁武帝论书启》
《传授法》 《笔意赞》
《古今书评》
《用笔论》 《书学》
《宝章待访录》
《晦庵论书》 《南北书派论》
《草书势》
《笔髓论》 《文字论》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文字志目》 《观钟繇书法十二《说文解字序》
《翰林要诀》 意》
《语例字格》
《衍极并注》 《临池管见》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笔法诀》 《临池心解》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
《指意》 《评书药石论》
意》
《论宋十一家书》 《于右任论书》
《二字诀》
《阁帖跋》 《启功论书》
《春雨杂述》 《沈尹默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