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未来学校读后感
关于未来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未来学校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未来学校读后感1《未来学校》是我今年寒假阅读的一本书,出自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当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被其中关于“学习中心”的论述所吸引,并没有想到给我带来那么大的精神震撼。
20xx年来势汹汹的疫情,让教学和学习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央教育部紧急部署,停课不停学,教师居家办公、学生居家学习成为应对疫情不得不采取的方式。在很多教师、家长来看这是下下策,当然包括我在内,起初都觉得这样能行吗?可是不包括学生,我觉得学生还是很开心的。不禁我们会问许多问题,网络设备能行吗?老师能够用好线上教学的技术吗?线上教学能保证效果吗?学生的眼睛和体育锻炼怎么保证?……
可是运行起来慢慢发现,线上教学也没有想的那么可怕,当然有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快的意识到。
首先我们看看教师,网络问题可以说已经不成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了,智能手机和光纤网络,手机的4G网络,让线上教学更流畅。老师们经过学校的培训,各个都成为线上教学的高手,转发资源、直播答疑、视频会议、连麦互动、作业布置、打卡任务、智能问卷、投票活动、作业批改、优秀作业评比、红花奖励……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信息技术问题是老师们的大问题,有很多老师还是比较排斥,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或者说简单的会一点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学校的培训多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师们真实主动学,互相研讨,私下反复尝试。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里,讲这个网上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娴熟掌握,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再看教学过程,市区选择优秀的骨干教师录制视频资源,教育专家把关,将知识和方法最精华的部分录制成视频资源,让学生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老师们也加大了研讨力度,不但本学校的`研讨,跨学校的研讨组也自然形成,与此同时老师们从来,没有这样随时随地都能够线上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即时解决问题,共商对策。上课的时候老师们推送市区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直播点拨重点,课堂互动。课后布置作业,可以分为日常习惯作业和学习反馈作业。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听写,背诵进行日常打卡,养成良好的预习积累习惯。课后反馈作业,老师精心设计学案,针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选取不同程度的练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为了考虑到同学们的眼睛,老师们会斟酌再三,不断精简,避免学生老师低效劳动。对于批改有很多老师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还买了手写板辅助,大家利用软件功能,对于学生的作业逐一批改讲解,学生可以进行订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师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师给进行的作业点评。老师的辅导也更精准,可以单独与有问题的学生连线,一对一讲解。也可以通过系统的智能问卷设计核心基本问题进行检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误原因,知识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答疑辅导。老师的鼓励和线上活动也丰富多彩,优秀作业评比,创新设计展评,老师还会与同学们互动,送上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测评问题也可以解决,召开直播会议,提醒测评开始和结束时间,自然隔离,不用担心互相抄袭,时间到,迅速上交试卷,最担心的评价问题也迎刃而解。
以上这些老师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教学还可以这样。
最后来看看学生,学生很开心,因为自由。没有了集中组织,整齐划一,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课表,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后,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生还自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线上研讨。还能够单独@各科老师进行问题咨询。当然也有的学生是因为终于没人管着了,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但是我想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把他们整天圈在教师里,他们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还有的人考虑到学生的眼睛和锻炼问题,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计划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线上教学的时间,教学的内容,作业的布置都要适合,不能盲目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视力也未见得就一定有保证。对于体育锻炼,体育老师制定了详细得周计划,学校采取直播得方式进行眼操和间操,保证了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得时间。
当然也存在问题,比如缺乏情感得沟通,学习活动得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得互动交流,有得家庭设备成就影响学习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导致学习效果降低……但是无论如何,线上教学得优势,真得让人刮目相看。
面对应对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对于现象的本质是没有清楚得认识,只是单纯的觉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真的可以,而且还可以更好,让我整个人变得兴奋起来。
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误以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可以不学习了。其实,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我眼前展现着多美好的人生画卷啊,未来学校就是一把让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钥匙。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经典论述,事实论据,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可行的,点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绘了一副美好的教育愿景。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让我们充满信心,去拥抱新教育时代的到来,大胆去做新教育的尝试,为了成全学生、老师、家长,每个人幸福完整的人生。
未来学校读后感2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 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学校读后感312月份很忙碌,考研考公考编,过几个月又到毕业季,说是毕业季,其实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迷茫季,年年毕业的学生都迷茫。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绑在每一次测验题里,流水线式的教育不给任何孩子时间停下来,去想像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兴趣,如何让周围世界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前几天,去年了我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子。起初和他父母高兴着谈论孩子发生的趣事,到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语兴趣……几轮问题下来,父母焦虑感逐步升级,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解答,仅仅是彼此间交换着焦虑。坐在那里我不禁脑中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得着这样紧迫吗?”
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 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上学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给传统教育来次更新。
泰德在书中说:“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应试教育是以过时的教育模式为基准的,而过时的模式是为一个现在已不复存在的经济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未来学校读后感4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19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5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第二篇: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1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后感2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后感3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后感4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5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6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后感7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8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第三篇: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学校读后感1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后感2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后感3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后感4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后感5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后感6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7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后感8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第四篇:《未来科学家》读后感
《未来科学家》读后感
金沙小学
张勉
我曾经认为科学是非常神秘而高深的,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未来科学家》,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未来科学家》是一本科普读物,里面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栏目:“封面故事”里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快乐点击”中的设计时尚而新潮;“科学瞭望”中的世界新鲜而奇妙 ;“读者推荐”里的小品文短小而精悍„„
“科学嘹望”和“读者推荐”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栏目。每次拿到书,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翻到这两个栏目一睹为快。“科学嘹望”里有许多关于科技的小故事,总能让我学到许多知识,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读者推荐”里的小故事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性,使我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懂得道理。如读了《用皮鞋演奏的帕格尼尼》,我懂得了成功对于勤奋者而言,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何一种技艺都要经过长期的苦练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未来科学家》不仅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它告诉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电视机,电脑,手机,现在家家普及;各种食品的使用方法及相生相克;擦皮鞋怎样擦得更亮;甚至小到驱蚊防虫„„真是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是一种艺术,科学更是一种精神。同学们,读读
这本书吧,让我们遨游在科学的海洋里,体验科学的魅力吧!
第五篇:未来都市读后感
我从来没熬夜做过什么事情
但是前些日子的某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晚上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躺在床上观察到天亮的过程,虽然已经过去好些天了,但还是想纪念一下
它的名字叫做《未来都市NO.6》(有兴趣的盆友可以自行百度)
一开始吧,在新番动画列表里看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又是那种未来高科技什么,总之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故事
后来,我承认,我就是被网络上各种凶残但合我口味的截图吸引去看的我就是冲着基情去看的然后为了一次性剧透到底,我找了原著小说看,于是有了以上的事情发生
怎么说呢,得知这本小说定位在儿童文学的时候我确实很震惊
对于我来说,将这个设定为儿童文学还是略显犀利了,我不禁为十一区的孩子们的未来感到担忧
边看着这种故事边成长本当大丈夫?
但是现在看完以后,突然觉得虽然这样的故事过于沉重,但也并没有原来所想的这么凶残
其实凶残什么的都是大家脑补后用来自娱自乐的产物
大概是我们这些想得太多的人太肮脏了,大概我们早就忘记最初的那种单纯爱着一个人的心情了吧
如果小孩子单纯的爱着谁,他是不会考虑对方是谁,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对方多大了,对方和自己是什么关系的这并不是狭义上的爱情
小孩子哪里懂什么是爱情,他只是很简单的喜欢另一个人,想和另一个人在一起而已
关于所说的凶残的牵手,拥抱还有接吻的部分,我在豆瓣看到一个短评,我觉得说得很中肯
“我想,这两个男孩儿可爱就可爱在从来没有隐藏过自己的爱,因为爱总是他们最重视的情感,是与和平同等高尚纯洁的理想,从不认为有什么需要掩饰,有什么难以启齿,这使他们坦率地牵手拥抱,在情之所至时理所应当地接吻,未来都市读后感,读后感《未来都市读后感》。”
其实这就是一部暧昧不明的小说吧,两位少年互相吸引,互相渴求,但并不是所谓的耽美
这种爱,好像隐约藏在字里行间,两人的对话和互动中
这让我觉得他们之间好像是爱情,但又好像不是
如果一定要把它归纳为BL,我宁愿相信这是精神上最纯粹的爱,只是两个注定相遇的灵魂碰撞出的火花
除去不管被说成是BL的部分也好,被说成是暧昧不明的爱也好
《未来都市》所呈现的还有很多
实际上这些部分才是小说的主旨
看完整部作品,有时候你会觉得作者太残酷,因为她把现实的沉重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合理放大,然后表现出来
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活在被称做“天朝”的国家的人来说,沉重感来得更加明显
如果一味的追求和谐,大概这就会是最后的结局了吧
只能用幸福的谎言来掩盖残酷的事实的这样一个结果
不过在这些沉重之中,作者还是给了大家一些希望
两位少年的相遇就是其中之一
具体的各种小细节我也就不透露了,其实我也记不住这么多
文笔什么的架构什么的剧情什么的我也不想讨论了
我确实被吸引了,不管是被什么,总之,这样就够了(我是主观星人。)
看之前看到网上说这部小说的结局很悲情,看完以后我反而不这么觉得
虽然是个可恶的开放式结局,但在心里我已经把它冠上了happy ending的名号
因为我始终相信着
紫苑和老鼠最后用那个吻所签下的誓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