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全文5篇)

时间:2019-10-06 17:2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

第一篇: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

书,能让人看哭的很少,而这本,很有可能就让你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曾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拍过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当时去看电影的人们,特别是女同胞,一定要带上手绢,因为这部以母子亲情为主题的电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基本上没人能抵抗这股强烈的情感冲击,观影时只听见哭声一片。母爱,是人性永不磨灭的光辉!而电影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不时被人们传唱。

这本书,则是作者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祭奠,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悔恨。在回忆父辈时,他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丑陋与父亲叔伯们的宽宏作比较,不止一次地对自己应尽而不为的行为表达出捶胸顿足的悔恨。他说:“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女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时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关心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因为这种疼爱像河流般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至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割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作者所叙述的他的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苦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都是为了柴米油盐中的甘甘苦苦与生老病死中的挣扎和苦痛。当然,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这种艰辛和苦痛中,父辈给予下一辈的无私的、浓浓的爱。

父爱如山!爱得那么深沉、那么无私、那么伟大!比起父辈们的养育与教导之恩,我们为他们做再多都不足以回报!孝敬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和良苦用心,从思想上、行动上尊重、心疼父母,而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

第二篇:《我与父辈》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我与父辈》读后感

张冬烨

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读过纸质的图书了,长时间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我在精神食粮的获取上也开始依赖“快餐”:网络图书、QQ空间、微信朋友圈……近日,孩子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家长与孩子共读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并写出读后感。当儿子拿回这个通知时,我甚感困惑。

其实我和作者是同乡,作者描写的嵩县这个地方,离我并不遥远。我的家乡在洛阳,是离作者家乡最近的大城市,也是书中描绘“父亲和周围的农民们去一趟就像生命中的远足一样”的地方。儿子也去洛阳玩过几次,但在读这本书之前,他无法想像,距离这个繁华都市百里开外,曾有过那样贫困的生活。我问儿子,假如我们家也在田湖,过着那样的生活会怎样?他竟有些兴奋地回答:“那好啊!我天天生活在大山里,你跟爸爸忙于生计,就没时间管我了。我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游戏了。”我有些愕然,也觉得好笑:“难道没人管你,你就可以无所顾忌地玩游戏吗?就是有手机,也不一定有信号啊。”这回轮到儿子愣住了,做出了沉思状。

对本书的作者阎连科,我也并不陌生。九年前,他还是原第二炮兵部队的作家,我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记者。有一天我去采访阎连科,当时,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严重的颈椎强直正在接受治疗,已经无法端坐了,只能半倚着斜靠在床上跟我们交谈。采访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而他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能坐着写东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现在这样子每天只能写两千字。”

当年阎连科在国内已是知名作家,却仍笔耕不辍,并为每天只能写两千字而惋惜,真的令我震撼。但是,我对他的这席话并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就如同这次我不理解语文老师的做法一样。

然而,当这本书捧在手里时,我便深深被吸引了。作者文风质朴,把对父辈的怀念、对故乡的情感娓娓道来,仿佛一气呵成,却又发人深思。它一下子把我带入到20世纪那个到处是贫穷的年代,也让我认识了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父亲、大伯和四叔,了解了他们平淡而艰辛的一生。文章中多次讲到了父辈对子女那深深的爱和情感寄托:“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那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准备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就是父亲的事业,是父亲活着的主要人生目的之一,也是他觉得必须尽力活在人世的一种实在。”

这是作者对中国式父辈的精辟归纳与总结。不仅千千万万的农民如此,城市里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有等待子女上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些希冀和梦想支撑着,父母穷尽了一生,为子女付出了一切。

然而,又有多少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这份情感与坚守呢?

看到儿子也开始读这本书,而且说老师要求与家长沟通,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榨了两杯新鲜果汁,拉儿子盘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跟他聊起今天的幸福生活,聊起《我与父辈》,聊起我们当年的日子。尽管我家住在令阎连科全村人都艳羡的大城市,但家境并不富裕,那时家里唯一的电器只有灯泡。记得当时我一直梦想家里能有台电视机,而妈妈正计划买洗衣机。看着她满面愁容地算来数去,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我哀求说:“买电视吧,我来当咱家的洗衣机!”妈妈先是一愣,继而湿润了眼眶。第二天放学,当我和妹妹看到家中添置的黑白电视机时,不禁欢呼雀跃。后来,妈妈并没舍得让我当洗衣机,她依然常常为我们洗衣服到深夜。而电视机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让我和妹妹至今难以忘怀。

孩子的父亲家在农村,上初中时,因为交不起五块钱的学费辍学了。开学的前几天,他每天趴在窗台上,默默地看着同学们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后来,是老师拿出当月工资给他交上学费,他才有机会重返校园,聆听那久违的上课铃声。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军校,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军官。

以前,跟儿子说这些时,他总是一脸不屑,然而今天,他不仅认真地听了下去,还跟我探讨:阎连科从小就喜欢看书,是不是从那时起,就树立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呢?

儿子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时日,我正因为跟青春期的儿子无法沟通而烦恼着,手边还放了一本刚刚网购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我常常训斥儿子:为什么现在家庭条件这么优越,各种学习工具应有尽有,你却更愿意把大把的时间留给游戏。不知道成为作家的阎连科是否有过青春期的叛逆,但我知道他的父亲,是断然没有听说过“判逆”这个词汇的。他的一生,都在用无声的话语和行动,教会孩子怎么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父亲的勤劳和忍耐,给他的子女们树立着人生的榜样;母亲的节俭、贤能和终日不停歇的忙碌,让我们兄弟姐妹过早地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艰辛和生命的世俗而美好。这成了我一生的巨大财富,也是我写作时用之不竭的情感的库房。”

我把这段话摘抄了下来。因为它让我读懂了作为父母,身教更胜于言传。只有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子女做好榜样,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指引他人生前进的方向。正如在阎连科身上,传承了父辈的品质:感恩、进取,为梦想奋斗不息。我想,这或许就是他取书名为《我与父辈》而不是《我的父辈》的缘由吧?

此时,我才懂得了几年前采访阎连科时他为一天只能写两千字而苦恼的那番话,也才理解了老师布置这次特殊作业的良苦用心。

感谢老师,让我在匆匆地过日子中,又找回了读书的乐趣:随主人公穿越中原大地,为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而喜怒哀乐;

感谢老师,让我改变了以往强势的说教式教育,学会了用一种新的方式跟儿子沟通与交流;

感谢老师,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精神的传承。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儿子会不会也拉着他儿子盘坐在沙发上,因为孩子贪玩不爱学习的事情跟他说起这本书。但我会保存好《我与父辈》,继续给孙子讲述里面的故事,不管爱听不爱听,我都会告诉他:苦难是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无迹方知流光短,有梦不觉人生寒。父辈的梦想在我们,我们的梦想在未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周而复始,我们才一代胜过一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会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便是我读了《我与父辈》之后最大的感受。

第三篇: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中永恒的经典。其中某些情节,像发生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故事那样被我记牢;其中心酸心痛之处,亦感同身受、沉重真切。《我与父辈》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诡异离奇的惊悚悬疑,有的是亲切的泥土芬芳和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哀思;不需要也不可以一口气读完,睡前一章或一节地读,让自己的思绪穿越到那个年代那片土地,在梦里体会那峥嵘岁月里的荒芜与苦楚,尽享作者珍贵的经历与感受,用真诚与挚情拂去灵台上的尘埃,平和浮躁的心,审察自身的原罪,让灵与欲回归本原的家园。毋庸置疑,较之当今泛滥成灾的快餐式读物,《我与父辈》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值得用心品尝,它是那样的浓郁醇厚,回味悠长。

作者自传式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读者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困与饥荒的年代,带到那片作者忧思难忘的乡土——河南嵩县的偏僻村庄,讲述了生活在那时那地的父亲、大伯、四叔艰辛坎坷、勤勉隐忍、平淡不平凡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情呵护与天性般的付出,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长辈的庇护下成长。“很小时候…便总如尾巴样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我也记起了,直到我开始记事的年龄,父亲还要我像骑马一样骑在他的肩颈上,顶着我走亲戚或赶集。

然,子女的出世带给父母喜悦的同时,也带来解不下的包袱和负不清的责任。“…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

为了盖房,父亲和母亲“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

在我读到“父亲为了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许多的生寿”的刹那间,我的灵台前所未有的通透清明,我突然解开了我自己的父亲的父亲“饿死”之迷——一个¬困惑了我二十多年的迷——幼时常听村里老人讲,祖父勇猛壮实,是个好把式,在我父亲七岁的那一年,无病无痛饿死了。我一直疑惑,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饿死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类似作者文中所述,“盖起房子的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作者母亲),则一个饺子都没吃。”为了儿女,活干得最多最累、吃得最少最俭,铁打的身子难免出问题。每念及此,一个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激荡着我的胸腔: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曾经帮助、关爱过我们的人们,而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父母。常言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可普天之下有多少儿女读懂了父母的苦与乐,即便有朝一日自己升格为父母,也多会把满腔心血泼洒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作者诚恳地坦白了因失孝而忏悔的心,读者可以感知他那无法解脱的歉疚与揪心的疼痛:

“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

“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

“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现在,他们年迈了…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节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

读到“战争”一节,因为作者参军,在中越战争爆发的一个多月里,作者一家和亲戚老少三十余口人,“都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锅烧就的粗茶淡饭,一块儿收听广播里有关前线的消息,轮流着每天到邮局查问有没有我的来信,偷偷地去庙里,在各种神像的前面烧香许愿,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亲…彻夜不眠,夜夜起床,独自到后院的空地上,盯着夜寒通宵散步…”。我自己竟然突兀地记起并理解了,因我任性妄为而摔断腿时,母亲每日为我熬制骨头汤,次次端到我床前给我时忧伤的眼神;因我只因想看沙漠和骆驼而执意报考远离家乡的兰州大学时,母亲连续多日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如今想来,父母脸上密密麻麻深似刀刻的皱纹,与我有太多的关系。如果重新来过,我这个儿子绝不再顽皮任性,可我的父母还能重新回到他们的青春时代吗!

父母健在的读者,为被提前警醒而深感庆幸,将暗自反省、用心珍惜亲人;已经失去的,只能沉湎于悔恨共鸣中,或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以自慰。

《我与父辈》是时下急需的忆苦饭。“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

“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挂着水和冰凌…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

……

读到四叔因仅有的一件“的确良”白衬衫洗晾未干,迟迟不能赶去参加工友家的婚礼、去喝那场他准备了许久的喜宴酒时,我想起我自己的父亲为了购买农药,曾经从村东借到村西、从村头借到村尾,借不到那关乎庄稼存活的五元钱,我体会到了同样的无奈与心酸,似乎开

始有一点理解了父辈们,真的为了生存而挣扎。父辈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流血流汗,总是为儿女争取着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他们共同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对于时下流行的“有钱不够花”“幸福不快乐”之怪象,《我与父辈》恰是洗涤心灵、驱逐魔障的妙方。虽然远离父辈遭遇的艰辛,我们仍可追寻他们的足迹,做好该做的,做好能做的,时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名言自省:我们通过索取来谋生,我们通过奉献来充实人生。

我想,《我与父辈》会悄无声息地提高许多人对农民、农村的认识,会涵蓄地提醒人们有从其它角度看待问题的必要。或许都市社会里存在着对农村、农民、农民工这样或那样的偏见,我向来以“农民的儿子”这一身份为自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难免有些许自卑,但也会带着天生的自尊、善良和骄傲,他们身藏曲奇的故事、刻骨的经历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苦难与挫折并不能摧毁他们的坚韧和仁厚。“偏僻乡村的农民,极尽平凡和卑微,可又是一个堪用超凡去形容的尊贵的生命和尊贵的人。”而《我与父辈》中大伯、父亲、四叔是万万千千父辈们的真实代表。

“大伯正是那片林地中的那棵古而壮的树,因为他如牛如马地劳作,因为他如头羊、头雁样领着子女们为活着,并力求在活着中让子女们尽力吃得饱一些、穿得不那么破烂裸露些,并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时,都能够有理由谈婚论嫁,有条件娶妻生子,我大伯在他不识字并且在他不善言谈的人生中,深深地明白两个字的含意和深邃,那就是——尊严。”

大伯“站在他用一家人的血汗盖将起来的三间瓦屋的门口上,对他的六男二女的子女们说:‘房子盖起来,债也欠下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欠,唯独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债。从明天起,我们一家人都重去拉石头、卖石头,尽快把人家的债务给还上。’”

大伯家的老五铁成参军,却“非正常地”死在军营,大伯一家知道消息时,已隔月余,鲜活的人儿已成冰冷的骨灰盒。大伯家,因为人死不能复活,因为部队干部说了一些安慰话,因为不愿毁了别人的前程,就随它去了,“我们家遭灾了,就别让别人跟着这灾遭难遭殃了”。“我感到了大伯无边的善良和宽厚,感到大伯内心的苦痛仿佛一眼望不到底的井,可他所说所为的,却宽阔如无边的田野和大地。”

“知青下乡”,被“知青文学”描绘成“下狱”,“把一切苦难,多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又该如何评议?《我与父辈》以宽和的心态、委婉的方式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真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另一个真相。

从开篇到尾页,《我与父辈》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苦涩、苦难、心痛、心酸、忏悔、哀思、温情,是一本父母看了想给儿女、儿女看了想给父母的书,它用诚挚的情感、质朴的文字拨动着读者内心深处那根或已尘封的情弦,令心湖久久不能平静。

第四篇: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中永恒的经典。其中某些情节,像发生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故事那样被我记牢;其中心酸心痛之处,亦感同身受、沉重真切。《我与父辈》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诡异离奇的惊悚悬疑,有的是亲切的泥土芬芳和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哀思;不需要也不可以一口气读完,睡前一章或一节地读,让自己的思绪穿越到那个年代那片土地,在梦里体会那峥嵘岁月里的荒芜与苦楚,尽享作者珍贵的经历与感受,用真诚与挚情拂去灵台上的尘埃,平和浮躁的心,审察自身的原罪,让灵与欲回归本原的家园。毋庸置疑,较之当今泛滥成灾的快餐式读物,《我与父辈》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值得用心品尝,它是那样的浓郁醇厚,回味悠长。

作者自传式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读者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困与饥荒的年代,带到那片作者忧思难忘的乡土——河南嵩县的偏僻村庄,讲述了生活在那时那地的父亲、大伯、四叔艰辛坎坷、勤勉隐忍、平淡不平凡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情呵护与天性般的付出,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长辈的庇护下成长。“很小时候…便总如尾巴样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我也记起了,直到我开始记事的年龄,父亲还要我像骑马一样骑在他的肩颈上,顶着我走亲戚或赶集。

然,子女的出世带给父母喜悦的同时,也带来解不下的包袱和负不清的责任。“…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

为了盖房,父亲和母亲“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

在我读到“父亲为了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许多的生寿”的刹那间,我的灵台前所未有的通透清明,我突然解开了我自己的父亲的父亲“饿死”之迷——一个¬困惑了我二十多年的迷——幼时常听村里老人讲,祖父勇猛壮实,是个好把式,在我父亲七岁的那一年,无病无痛饿死了。我一直疑惑,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饿死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类似作者文中所述,“盖起房子的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作者母亲),则一个饺子都没吃。”为了儿女,活干得最多最累、吃得最少最俭,铁打的身子难免出问题。每念及此,一个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激荡着我的胸腔: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曾经帮助、关爱过我们的人们,而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父母。常言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可普天之下有多少儿女读懂了父母的苦与乐,即便有朝一日自己升格为父母,也多会把满腔心血泼洒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作者诚恳地坦白了因失孝而忏悔的心,读者可以感知他那无法解脱的歉疚与揪心的疼痛:

“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

“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

“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现在,他们年迈了…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节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

读到“战争”一节,因为作者参军,在中越战争爆发的一个多月里,作者一家和亲戚老少三十余口人,“都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锅烧就的粗茶淡饭,一块儿收听广播里有关前线的消息,轮流着每天到邮局查问有没有我的来信,偷偷地去庙里,在各种神像的前面烧香许愿,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亲…彻夜不眠,夜夜起床,独自到后院的空地上,盯着夜寒通宵散步…”。我自己竟然突兀地记起并理解了,因我任性妄为而摔断腿时,母亲每日为我熬制骨头汤,次次端到我床前给我时忧伤的眼神;因我只因想看沙漠和骆驼而执意报考远离家乡的兰州大学时,母亲连续多日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如今想来,父母脸上密密麻麻深似刀刻的皱纹,与我有太多的关系。如果重新来过,我这个儿子绝不再顽皮任性,可我的父母还能重新回到他们的青春时代吗!

父母健在的读者,为被提前警醒而深感庆幸,将暗自反省、用心珍惜亲人;已经失去的,只能沉湎于悔恨共鸣中,或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以自慰。

《我与父辈》是时下急需的忆苦饭。“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

“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挂着水和冰凌…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

……

读到四叔因仅有的一件“的确良”白衬衫洗晾未干,迟迟不能赶去参加工友家的婚礼、去喝那场他准备了许久的喜宴酒时,我想起我自己的父亲为了购买农药,曾经从村东借到村西、从村头借到村尾,借不到那关乎庄稼存活的五元钱,我体会到了同样的无奈与心酸,似乎开

第五篇:《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由老红军之子王太和策划、收集资料、组稿,历经一年的时间完成。全书围绕红军长征指战员参与的战斗、战役形成长征故事,以独特的后辈回忆视角,运用客观、生动和朴实的语言,记录了红军指战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长征的感人故事,承载着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

书中可以看到杨得志率部勇闯大渡河,谢觉哉老人仅仅喝了一碗辣椒水而笑谈雪山草地,贺炳炎长征路上断臂血洒沙场,王宏坤率部与敌激战渡过嘉陵江等让读者热血沸腾的故事。生动描绘了红军战士都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

读者还可以读到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红军将士无论面对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面对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面对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都抱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能使广大读者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辉煌历史、光荣传统和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使读者更积极地投身到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中,更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应用到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下载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书推荐读后感:《我与父辈》(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父辈范文

    "我的父辈·英烈篇"——赵博生 2011-06-03 14:5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振霞新民网编辑:王玲 赵博生 26路军驻宁都时总指挥部旧址 赵振霞(中)与董振堂之子董用威(右)和夫人,在......

    我与好书交朋友

    我与好书交朋友 开化实验小学二(5)班汪益娟 班会背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交朋友,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人们的阅历,丰富人的各种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与好书演讲稿

    《我与好书》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好书”。 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期待《我和我的父辈》了,期待度甚至超过了《长津湖》。应佳琪的邀约,终于看了期待己久的《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这个国庆,我和父母观看了《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由发生在祖国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四个故事构成。作为一部还没上映就备受瞩目的影片,无论影片......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我和我的父辈》后,终于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让中国变的如此强大。这样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火箭发射做研究,为了百姓奉献......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2篇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今日,观看完《我和我的父辈》后,我的内心感受诸多。《我和我的父辈》该片由《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四个单元......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集锦15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