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1-02-16 18: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

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

【篇一】

带着对习近平总书记无比敬仰的心情,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实地走访梁家河村,找寻青年习近平插队时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方位了解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与成长过程。通过学习,我深刻感悟到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增进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下面,我将结合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坚定信念,志存高远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革命家庭,从小接受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革命理想教育,对共产主义信仰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感和亲近感。在插队期间,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听党话、跟党走,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笃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服,最终得到组织的认可,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书中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七年知青岁月是是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踏出了成长的坚实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实事。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性锤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党的群众路线,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勤学善思,增强本领

酷爱读书,是每一位受访者对青年习近平最深刻的印象。他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广泛涉猎了政治、历史、军事、文学、哲学、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对《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他反复阅读,对其中有些著作的译本沿革还进行文本的比较研究;

对《十大军事原则》《罗斯福见闻秘录》等军事、政治著作,他务求贯通,甚至还会做“兵棋推演”。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是他注重学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厚积薄发的结果。

在上山下乡的时代,学习条件非常有限。青年习近平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现如今,学习内容、资源、方式、载体极大丰富,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面对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和技术快速迭代的新时代,持续学习是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政治任务。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的毅力、永不满足的渴望,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本领。一要勤学理论。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不忘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二要精通业务。持续推进“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切实把新思想、新理论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具体思路、破解难题的有力措施、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三要广学百科。努力做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学等知识,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本领。

三、担当实干,奋发有为

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

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

村里缺少柴火,连烧饭都有困难,他远赴四川学习沼气知识,在延川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他敢于带着村民搞副业,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机器磨坊,同时严格把握政策,坚持非营利性质,既符合政策要求,又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极大促进了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我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你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其次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地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党员干部担当实干,奋发有为。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把实现好、维护好、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强化使命担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求实效,敢于担当尽责,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青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有人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依靠勤劳和汗水披荆斩棘,开创了崭新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插队经历时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难险阻面前,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而上的锐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善于变压力为动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无愧于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纷争不断,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倒逼我国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科技局局长,我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团结带领科技干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担当实干,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奋力开创新时代科技发展新局面。一要坚定自主创新决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引导,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切实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要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化政产学研交流合作,持续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掩卷长思,7年知青岁月,成就了青年习近平,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人民领袖打下了坚实基础。青年习近平的奋斗青春和成长故事,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做到知行合一,立足岗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篇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已是第二遍,与第一次全面通读所不同的是,也许是正在省委党校中青二班学习的缘故,这次重读我更侧重于书中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期间如何读书学习实践的内容,读完以后深深为总书记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克服“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应该如何学习,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一是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村民梁玉明在书中提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时间,近平还阅读了大量书籍。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他看得真是太多了!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近平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那时候在我们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近平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晚上看书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但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对学习有着浓厚的热情。”一提到读书,我们往往有一种感觉,总想说要读一些书,真正要读的时候,确有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没有读下去。是时间没时间么,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是没精力么,我们目前的工作强度与总书记知青时期相比,那是远远不如的。所以,根子还是在自己,没有坚持学习的决心和毅力。我们都应像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二是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正如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强调的“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与习近平一同下乡插队的知青雷榕生、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谈了很多关于《资本论》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识,并说《资本论》的翻译版本研究很重要,他特别推崇郭大力和王亚南这个译本。”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年轻干部要成长起来,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知青雷榕生、雷平生说:“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所谓“兼听则明”,我们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掌握知识间的关联,发现其中思想碰撞的火花,学习起来才能更加全面,也才能更好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四是要结合实践进行学习。梁家河村民武晖说:“近平做了那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没有实践的学习,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产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习成果无法检验的后果,因此要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梁家河的广阔天地中,与工作实践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年轻干部要向总书记一样,将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会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五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村民王宪平在书中说道“近平通过聊天,了解了梁家河这个山村里的沟沟坎坎,这里社员的生活情况,能打多少粮食,有多少存量,以及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吃喝用度,生活环境,等等。”“近平也经常问我一些农活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和生产都在基层一线,在日常实践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当我们发现自己思考不够、研究不深入、想法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就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要真正地尊重人民,真诚地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我们才能增强自身本领,不断成长。

【篇三】

最近我在党校中青二班学习期间认真细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掩卷之时,情不自禁地想起高中时语文课本上的《孟子·告子下》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耳熟能详的的“圣人哲语,千年金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运用的是口述史的写作方式,撰写组到实地采访实录了29人,其中既有当时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上山下乡的北京知青,又有当时与他一起工作生活有关人员。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站在不同角度的感受,以大量的真实事例和第一手材料,刻木三分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普通知青的形象,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编者按这样描述: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读完此书,我也是百感交集,受益匪浅。总而言之,有以下四点深刻体会。

一是要有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少年时期就坚定理想信念,执着地追求,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列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和忠诚追随。这次在省委党校学习,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党性的锻炼,加强“四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就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二是要有实干精神。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能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到最基层的第一线,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通过实干加苦干,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生产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我们现在是副处级的青年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主力军,更应该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积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有吃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陕北地区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敢于甘于离开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北京,主动融入陕北农村的新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并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行家里手。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种吃苦精神,恰恰是当今青年亟需的品质。我是1982年出生,成长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至少出生到现在,没有愁过吃的穿的,也没有吃过苦。但试问我们这代人,同样是15岁之际,能有几人能吃得了知青这种苦,能有几人闯得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承受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人生磨难。

四是要有学习精神。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习近平总书记在当知青时期,一直都在通过实践和书籍不断地自我充电,自我学习。一方面,不耻下问,向身边的人虚心学习。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另一方面,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

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

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总书记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也要向习总书记学习,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会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我们很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好时代,更庆幸有一位伟大的领袖领导我们有尊严,幸福地生活在中国这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

【篇四】

十五岁,一个多么青涩纯洁的青春,它朝气蓬勃的激情溢满了体育场,让多少人意惹情牵?我们中青年干部十五岁那年在校园里头如出一辙,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才清楚地知道总书记在15岁就开始上山下乡插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在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故事里面,特别让我感慨万千的是,总书记忘餐废寝、力学不倦以及博学笃行的学习态度。

“书瘾”总书记。当时的梁家河大队党支书梁玉明,在回忆总书记那两个沉甸甸的箱子说:“近平当时是个15岁的娃娃,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挺瘦的,这两大箱子的书,我们干惯了体活的社员都觉得太沉了,他竟然从北京一路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来。”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几乎所有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总书记真的是爱看书。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坐下来就是看书。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总书记还是在看书,只是让他们带好吃的;

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

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吃不饱穿不暖,他还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却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热情。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村民都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总书记插队时的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持之以恒多读书。习近平的著作以及在多种场合的讲话中,总会出现一连串的名家名作以及人物形象,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这样明显的“习式风格”,展现很多他年轻时阅读的痕迹,和持之以恒的读书积累。他的“痴迷”阅读面还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学习是习近平最大的爱好,虽然工作日理万机,但是,他仍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读书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他独特的气质。率先垂范的同时,习近平也鼓励领导干部多读书。2006年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说: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然而,现在有一些干部同志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

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

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总书记既勤读书,更善读书,敢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而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坚持理论实践的人,他白天与群众一起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坐在炕上读书,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以至鼻孔常常被熏黑了。有时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参考书籍阅读对比,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2006年总书记说: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总书记读的书很多很广,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内外历史著作,到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他经常几本书同时看,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脉络,比较各种说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总书记爱读书,更善掌握书中的要义,学以致用。在当时十分保守的年代,他就能学习并尝试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担任梁家河村庄支书的一年多时间里,帮助群众挖深水井灌溉农田,建沼气做饭照明,办铁业社、建代销店和缝纫社,苦干加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党增强学习本领,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型大国。今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年轻干部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年轻干部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对党员干部来说,要增强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

一孔窑洞,一盏煤油灯,两箱图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无法深切体会总书记当年的艰难和压力,但我现在也在基层工作,更多机会深入群众,在基层学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强读强记、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筑牢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情怀: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热血、一份深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曾说过,“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青年干部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以学习永远在路上的坚持学习心态,一方面多读书,勤读书,刻苦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到善读书,学以致用,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把书本知识中的水分蒸发掉,逐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篇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历程,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好教材。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是读故事、学历史,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教育意义。书中各章节的标题,就让我们受益匪浅。比如,“为群众办实事是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立志做大事,不搞形式主义”、“近平与我们同吃同劳动”、“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等等,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

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执政实践经历,在学习总书记知青生活历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这与总书记长时间、全身心在陕北高原的泥土中摸爬滚打是分不开的。我们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篇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点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伴随着这一指示的下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推到了高潮。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到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林场等单位当工人,或是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习近平也在其中之列,他被安排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由此开启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和他在八一中学的20多名同学一起在北京站坐上了开往陕西的知青专列。许多人在火车开动时都哭了,泪水中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家人的依恋。但习近平没有哭,虽然他当时还不满16岁,是从北京去陕西的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但却表现得相当成熟和沉稳。从北京到梁家河大队的路程没有那么“顺畅”,习近平和他的同学先乘坐火车抵达陕西铜川,又坐卡车依次抵达延安和延川文安驿公社,最后由梁家河的村民帮忙拿着行李一起走到了梁家河村。

初到农村,这些城里的孩子就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到处乱窜的跳蚤、缺油少菜的三餐、不知如何操作的农具、迷茫彷徨的心态。后来,当习近平回忆这段经历时,把它们叫作“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面对这么多的挑战,习近平没有退缩,而是迎难之上,直面农村的四关。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慢慢适应农具的操作,尤其是一些之前听都没听说过的陕西特有农具,逐渐地,他每天挣得工分可以抵上一个精壮的劳动力了。

虽然白天的生产劳动已经耗费了大部分体力,但是到了晚上习近平仍然坚持读书。昏暗的煤油灯陪伴了他一个又一个夜晚,也为他后来的知识储备打下来坚实的基础。据同去的知青介绍,习近平在去梁家河时,他的行李中有满满一箱的书。习近平读的书中,既有军事政治的,又有历史人文的,阅读面很广泛。此外,他不仅“喜读书”,而且“善读书”。对于书中的某个观点,他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从相关书籍中找到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读书方法值得当代青年借鉴,尤其是在当下信息体量大、更新速度快的形势下。

大多数知青在农村呆了一段时间后都选择了通过上大学、征兵、招工等途径离开。习近平没有,他不仅身在梁家河,心也在梁家河。因为他打心底里想为梁家河的农民做些实事,他也的确做到了。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为梁家河办沼气。70年代的梁家河很贫穷,许多村民连煤油灯都买不起,而且由于陕西的地理和气候影响,能用于烧火的柴火有限,因此做饭烧柴也是一大难题。当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通过办沼气解决了当地缺煤缺柴的问题时,便立即提议在梁家河兴办沼气。通过和延川县委的沟通,习近平和几位公社干部、石匠一起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学习,生怕漏掉什么细节。回到梁家河后,通过多次试验和摸索,仅用了20多天,便修起了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的点灯和做饭问题。用沼气点灯和生活做饭,这在之前是梁家河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习近平不仅敢想,更敢于做!促使他想和做的动力,是一颗为村民办实事的心。有了为村民办实事的心,才会设身处地地为村民考虑;

有了为村民办实事的心,才会“大动干戈”,不怕麻烦;

有了为村民办实事的心,才会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除了办沼气,习近平还为村民办过许多实事:打水井、修厕所、打坝地、开办代销店、铁业社···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践行为村民办实事。与习近平同去的知青和当地的村民都表示,他后来的治国理念和他深入了解基层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想习近平正是在与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的这七年里,对基层的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三农问题。习近平也曾说过,在陕西插队的这七年让他懂得了什么叫作实际。

托尔斯泰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显然,习近平属于后者,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行动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坚持读书和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荒辟土”,用自己的行动为村民办实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农村的“四关”没有打败习近平,而是为他创造了一个磨砺自己的机会,这梁家河的土地上,他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少年到成年的过渡,也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人生观。有一句网络流行语“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习近平就是这在一次次磨砺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篇七】

随着第七届军运会临近,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以筹备军运会为契机,武汉即将走上国际城市舞台,而每一个武汉特别是年青人则需报以向党初心建功新时代。近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历程为广大年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需学习强国。纵观今日之世界,竞争愈发激烈。以高科技为引擎的现代经济发展速度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稍不留神,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就会失去平衡。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退有序。正如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即使插队在农村仍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需奋发实干。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不能举足不前,因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只有奋发实干才能肩负起伟大历史使命。正如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需联系群众。我们总说前途是充满希望的,但其实,人生很多时候是迷茫的。正如年仅15岁的习近平选择离开北京去陕西插队,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期,任谁都能感受到那份揪心的迷茫。人生道路崎岖时该如何自处?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也曾不知所措,他迷茫过、逃避过,最终他被指引了方向“遇到困难不找群众,还能靠谁?”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正是带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觉悟,习近平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遭遇困难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和坚韧不拔的奋斗耐力,通过磨炼走向成熟,他以审慎的态度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当下的武汉,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己任,又将迎来第七届军人运动会,这是历史赋予武汉的使命。加强学习、奋斗实干、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从青年习近平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要用一生去践行的人生准则。作为前进街党建办的工作人员,我们要面对解决的就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竭尽所能、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办好,还要一年一年接着干,久久为功。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大家携手起来齐心协力共创武汉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言

自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书中的系列采访实录来源自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和他共同生活的陕北村民以及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共29人,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和简朴的文字内容,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中总书记的整体形象,清晰展示了其无私品德、崇高追求和吃苦实干的党员精神,令我不由为之敬佩动容,深有感触。

当代青年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 充满情怀 拼搏奋进

“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当时15岁的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

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没有地砖紧靠黄土压实的地面、各类牲畜紧靠住所等多种因素使得跳蚤猖獗知青们痛痒难忍;没有细粮只有粗粮、肉和油稀缺、新鲜蔬菜匮乏等饮食问题让知青们难以适应;每天在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劳作让从大城市来的知青们叫苦连天;面对知青生活后的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忐忑和迷茫——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下乡要面对的四个关卡,对当时的所有知青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考验。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和看似无法完成的挑战,总书记既不消沉也不抱怨,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当时总书记的知青伙伴、作家王海燕说:“我们说:‘近平,走啊,咱们去梁家塌吃他们一顿!’但是,近平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他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吧。’”可以说,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诞生了一位人民领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苍茫黄土的陕北高原,深深铸就了一位有志青年的爱国为民情怀和艰苦奋斗品质。

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着实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范本,为青年们开辟了一扇解国家领导人真实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窗口,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持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怕吃苦、真抓实干,秉持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深刻领悟凝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真知,时刻不忘向书本学习为打牢自身成长打牢基础的良好习惯。

党员干部视青年习近平为模范 锤炼党性 增强素质

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是力争冒出新笋。七年艰苦支教,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当时生产队队长张青远回忆到:“到山里去打坝,修梯田,受苦,劳动。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儿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他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总书记与广大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从心底里热爱百姓,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踏实、攻坚克难。

习近平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近平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

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党员干部“为什么选择当干部、怎么样当好干部”,为党员树起了看齐的标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不难得出它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生动范本的结论,其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对照、自我反思,认真践行书中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砥砺奋进、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优秀品质的生动形象,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中。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引导大学生像青年习近平学习

与总书记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戴明说:“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具有哲学的眼光和辩证的智慧,常常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而他之所以能把握住历史规律、遵循着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名言警句,想必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更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这些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育尤为重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作为我国各类人才培养、储备,并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撑的主阵地,高校肩负重任。高校教育应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内在统一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加强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发挥好学生党员勇立时代潮头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我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书中所感,我校教师都要培养总书记那样“深入工作一线”经邦济世、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和价值追求,深入社会、深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为引导大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

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开展“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召集党支部成员学习、撰写心得体会、举行交流座谈会、集中讨论研究党精神、举办读书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既要抓好“关键少数”的学习,又要抓好青年党员的组织学习,严防搞形式、走过场,让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讨论,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将系列学习活动作为推进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将活动融入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和基层党建多方面,进而促使在校大学生自觉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第三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今年十一期间,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来到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而且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使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抑,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总书记转变思想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重返梁家河后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2017年十一期间,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孩子,下到农村去生活,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想一想一个北京高级干部大院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下乡的地方和我祖籍(陕北子洲)相距不远,与我儿时陕北落后的印记也很相似,挣工分、修梯田、分细粮、换粮票、看露天电影、闹秧歌等等,总能勾起我儿时模糊的记忆。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使总书记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70年代的中国农村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总书记重返梁家河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三是。

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十分海量的情况下,这部书却吸引着广大读者争相购买。看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是人民领袖的书,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文 章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榜样 知青习近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四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梦想从学习开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 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教师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书本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建筑工程系 颜道淦

9月28日下午,我们建筑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共同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完之后,我感触颇多。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新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我正经历着我的青春,我正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新旧交替之际,我也站在了20岁的关隘,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正式出版,吸引众多读者争相购买。书里讲述了习总书记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展现了一代领导人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它的描写,我看到了总书记在知青......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坚韧面对人生困境,自强不息服务群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历史学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 王少佐 41603070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被......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5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7.9.3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单位推荐书目的一本,我前前后后花了近两星期才看完,这本书一共452页,共31万字,采访实录19篇,分为“知青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习近平从陕北梁家河的山村里一步一步走过来,经历了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在各个岗位上都扎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今天,他带领我们这个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