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岩松《白说》读后感(通用)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岩松《白说》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1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时候吃不饱肚子,谁能给两个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话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时候,一滴水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终于有一天绝大多数人饱了,但是才发现欲望更强了,想拥有的东西更多了,所以不饿了,却有了更多的麻烦。
现阶段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满足现状,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为基础不牢靠,地动山摇。所以吃饱、穿暖了,对一个人的幸福太重要。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质是基础,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会幸福。正如花钱可以买来房子,却买不来家的温馨,花钱可以买的开书籍,却买不来文化。当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校或者童年玩耍过地方时,会不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很多开心的不开心的事,会不由得涌上心头,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回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会不由得喜上心头,因为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我们那些简单而玩过千遍的游戏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总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杂酱面,那是我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吃过那么香的饭,直到今日,无法忘怀,虽然在怎么吃也找不回那个时候的那种感觉了,但还是会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后在倒一碗面汤才会满足。让我有时会感慨,所谓想老家了,也许就是想吃老街上的杂酱面而已。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占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这90%过得不那么平淡,是我们一生去琢磨的。有时候我们会去问别人,你过的幸福吗?一百个有一百个回答,但总之离不开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谁说的都对。
百米比赛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几秒、二十几秒总能撞线,但是幸福没有终点线,有的人刚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还是没到。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也许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黄金没有百分之百的黄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许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一样,没有绝对的到达,但可以无限靠近。
人生路上总会有坎坷和挫折,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向着幸福无限靠拢,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2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3今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义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系),我们应该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欢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意义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意义,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悲剧的时间会长于喜悦的时间,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无意义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可以买更多的羊,卖了羊可以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剧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因为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意义,而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意义,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4《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5主持人出书,我一直很关注,如果是白岩松、敬一丹这样的主持界大腕的书,我一定要买来,认真地读。因为他俩的主持风格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我一直欣赏崇敬的。他俩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视这个平台、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积累感悟,厚积薄发,他们的视角也一定会带给我们启迪与收益。此文先谈谈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先说文章的题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来说话的,而说是主持人的职业,他们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岩松姓白,我们乍看题目,首先理解为这是他说的,其次还可引深为其他含义,比如他自己说的,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就另当别论了。
很早就特别爱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他讲话的最大特点是思辩性、逻辑性特强,层次递进中一口气能说完很长一段话。比如,白岩松曾在《东方时空》中慷慨陈词中国足球: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红球衣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也不行……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不行”,淋漓尽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积于心的郁闷,那凌厉的、咄咄逼人的语势,让听众与观众特别解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他5年以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锦,请看这本书的五部分小标题: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满了哲理与辩证思维?人生的参悟就在每句话里。
作为新闻人的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不得不说,但他尽可能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常言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这种风险对主持人无处不在,面对误解和非议还得有勇气担当。无论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白岩松在书中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可以说长久以来做为新闻一线的主持人,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绝不人云亦云,这与他的读书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我们分享了:“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第一个10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10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10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10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缘于他阅读的滋养:“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直达读者心里的同时,他的阅历与读者的经验得到了共振与印证。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读着他的书,眼前就能浮现出他的声音与姿态。这是他独特的魅力,尽管他不是帅哥。
记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动中国”十年的一期节目里,他说过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约会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头发还没白呢,现在头发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节的时候,一个最温暖的期盼。不同的人总结过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挣了多少钱。什么都在变但是人们心底里的,对于美好的那种感觉,对于善良的感觉,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每年的一种收成,这样的收成对于中国来说比GDP重要。感动它呼应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那种向善之心。感动应该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种水,有水这个世界不会干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会认识到一些好人,跟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头,你就会一下子觉得心理特别踏实,好人很多的这种素养是咱们这个人群当中的DNA吧,不会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话语就如同冬季里喝一碗热乎乎的高汤,慢慢滋养你的身心,让你通体舒畅又令人回味,不仅仅是心灵鸡汤,给别人讲好每一个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说”上,我们没有从事主持人的职业,但除了睡觉与独处,每天也在说话。能否学着艺术点说,废话少说,伤人的话少说,放慢语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点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点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心的事,对人要选择性地说;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长辈的事多听少说;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孩子们的事,开导着说。脑子总有一根弦绷着: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虽说是《白说》不会白说,他以主持人的身份传播正能量,引领和提升了听众与观众。那我们寻常人好多的话可能是白说,但白说还是得说,只是尽量要开口有益,说好话,这也算《白说》没白读。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6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良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第二篇: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1
初闻白岩松老师是来源于父亲跟我的聊天,他说白岩松是一位非常敢说的主持人,当时我并不理解,可能是因为年纪小不热衷于时事。
看《白说》正好是十九大之后全面掀起学习热潮的时候。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白说》所涉的内容很广,国家、社会、民生民主、新闻传媒,甚至包括读书和音乐,好似大杂烩。可就是在这大杂烩一样的内容中,他向社会传递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讲述出来,以供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说,这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信息传播优势,而他将这种优势从正面的角度发挥到淋漓尽致。
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最让我羡慕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情怀,这个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上大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着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担当,受到改革思潮的鼓动,身上长存有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在我的眼里,这一小撮人身上,散发着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光芒。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又有务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而理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尤其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知识经验的缺乏又导致看待事物偏激,引发了很多矛盾,而这种矛盾,不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的矛盾,而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
他经历过很多事,读过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这种明白是真的明白。看这本书的时候偶尔会认为这不是我这个年纪应该读的,因为它是白岩松老师这个阅历这个阶段的状态,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阶段,我这个年纪应该是奋斗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看这本书,反而让我焦虑的心舒缓了一些。他虽然言辞“犀利、叛逆”,但能清晰感受到他关于家国天下、人生世事的客观思考和表达,他依然充满了正能量。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2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第三篇:《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
张斌
读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喜欢看书,小说、散文等等。喜欢透过作者的一双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所以那时候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最喜欢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样的新闻,经白岩松的嘴一说就非常走心,关键之处的反问总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可以猜到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同,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么样的。
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教书七年来,并没有好好静下心来读过一本完整的书,最多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有过研读,真的错过了很多。
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
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现在社会大多流行成功学,所以我也用成功学来抒发下感概吧!我认为生活的成功就是把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感过出趣味感,教师的成功是把多数人认为的枯燥知识教出趣味感但不对事实进行扭曲。读一本好书时,也许你会泪流满面,也许你会哈哈大笑,拍手称快。也许„„
第四篇:白说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
(一)光景
冯康敏
在船上闲来无事时读了白岩松的《白说》,很是佩服,作者做到了周国平所说的“和时代的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当今社会,评价年轻人。结合从少年到现在十多年来的光景,谈谈自己的感触。
远方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是一阵阵令我作呕的蜂鸣。天地一片惨白,时空杂乱的交错,碰杯生,吵闹声,婴儿的啼哭。一帮流氓扮着狰狞的面孔已翻遍我的口袋,脑壳就要炸裂,不敢向前看,闭眼回身,不顾一切的向后奔跑,许久,耳旁传来阵阵熟悉的风声,全身暖暖的,睁开了眼睛。
老院,土木两层青瓦片小楼,老榆树两棵,黑槐和枣树各一棵。方正石台子架在一口小水井上是吃饭,扯家常的地方。新弹得棉花填的粗布碎花吊带棉裤、棉衣。衣袖黑的发亮是抹得鼻涕。站在初冬的冷风中,院墙很矮,满目萧条的枝桠,灰白色的天空飞过孤单的喜鹊。十来岁的我竟浸在其中安安静静。
十来岁后的十年,瞎跑、打闹、学习、抽烟、喝酒。中考、高考也都说得过去。相比而言,此时的我竟一无是处。
《白说》讲,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不挣扎,不绝望,不算青春。
暗恋了几个女生,交了几个朋友,牛皮吹的满天飞,叫了几次家长就吃了几顿巴掌,个子蹭蹭的长,回忆少年是美好的。《白说》中写到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那是他们在回忆是下的定义。或许等我人到中年时,回忆青春也是美好的。刘喻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写道“愚蠢是年轻人的专利,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五岁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
接受挣扎和绝望,而又不沉溺与绝望中。“愚蠢”的进取,让“青春”冒着傻气。
公休时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在家里安安静静的待着的。陪爸妈看看电视,陪老妹逛逛超市,和发小打打桌球,玩到半夜再吃吃烧烤。无聊的时候按按手机翻翻书。回上海的前两天,站在楼下听着风声,回到了十来岁时院中的我,安安静静。半个月里做着各种无用的事,感受生活的静谧。在狂热的青春中像是偷来的时光。
《白说》中举了些例子,舒婷笔下“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海子写过“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看似无用的文字组合到一起就有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戒指很贵有什么用?诗人有什么用?《富春山居图》它有用吗?没用。可是它真的没用吗?干些无用的事,安安静静,让生命中总有一点闲。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资讯爆炸的年代,连看书都要赶时髦,别人看啥我看啥,这段时间谁红我看谁。能不忘初心,经得起诱惑,安安静静做自己又谈何容易呢。
看来一则小故事,蛮有趣的。
公冶长通鸟语。一日喜鹊来报:“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羊,你吃肉,我吃肠。
长应而往,果然得死羊。并没有留肠给喜鹊。喜鹊因而怨恨在心。
过了几日,喜鹊来报:”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羊,你吃肉,我吃肠。“
长复往,看见有人山上很多人围观。公冶长以为是死羊。大声喊道:”是我的,是我打死的。“
走近发现众人在围观一死人。公冶长无言以辩。
讲一个人”精“比傻还要贬义。取舍间要有大方向,做到诚信和与人为善。当今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年轻人眼光要长远些。
白岩松讲,我们要拥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不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己,甚至随波逐流。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而是一个长跑的时代。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你很成功,这时长跑者会不会心乱?
《白说》中举了一个例子,《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买下剧本之后,曾经放了十年,这就是追寻的十年。各种各样的创意,文稿,再加上探讨,挣扎,否定,激动,消沉等,都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在”感触“和”表达“之间加入”追寻“是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
着急无用,大踏步的前进很可能会扯着淡。”肥猪赛大象,一只吃三年“"稻穗很饱满,亩产都过万”这是大跃进。“三年买车,五年买房,不出30岁你就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八九不离十是进了传销窝点。
青春多半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丰满的理想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在以怎样的方式过当下的日子。与同事的交际中提高情商,多读几本书提升下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软实力。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这是我们追寻的路途。
少年到青年追寻的十年。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脾气,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读哪所大学,也决定了如今走在路上看到什么类型的姑娘会多瞧两眼。做到像少年一样单纯,简单追寻内心想要的,很难很难。不可否认少年的成长历程和沉淀自我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回头学习的。
时光其实很快,晃眼间已经在通律工作了快一个月。时光又过得很慢。此时的我正对时钟,以一个极其慵懒,舒适,不羁的姿势团在椅子上,时而盯着惨白的电灯管思绪万里,时而回过神来握笔沙沙的写着,体验着这份量身定做的光景。时光荏苒,无数光景刻画在脑海中,不经历,不青春。
白说读后感
(二)张刚峰
读《白说》有感(家庭、爱好、挫折、梦想)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读白岩松的《白说》,让我感觉是在聆听一个真诚的人在讲一些真诚的事,同时也是在听一个近五十岁的老大哥在讲他的人生故事和阅历。
感恩家庭
说到家庭,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父母。父亲是一名公务员,可以说他的公务员是一步步的干上去的,因为他一没有学历二没有关系。在那个还是交公粮的时代,他是靠着自己的一股干劲,走在最难收公粮的村里。正是靠着这股干劲和魄力,他从一名临时工转为了正式的公务员。父亲是个严父,我的两个哥哥没有少挨他的打,但是那个时代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教育方式。虽然现在两个哥哥过的很平凡,但是也都有了自己的一份工作和事业。这也许和父亲的“打”分不开的。我从小也是受父亲的熏陶,在他与人的交流相处中,我懂得了礼仪和谦让。也是在他的敦敦教诲中,一步步的考上大学找到如意的工作,感恩父亲。
母亲是一名下了岗的工人农民,因为她自己没有分到地,种的都是我们兄弟姐妹分的地。由于我们兄弟姐妹很多,母亲一生很操劳。小的时候母亲张罗着给我们洗衣做饭,长大了又给我们张罗着结婚买房子。所以说在我结完婚后,母亲说了一句:“我的大任务算是完成了”.在我眼里,母亲是一个实在、真诚、和蔼的人,所以很多邻居都乐意和我母亲在一起,一起去集市、一起去干活、一起去跳广场舞等等。正是因为这样,一到我家遇到困难时,街坊邻里都主动热心的去帮助我们家。正是受母亲的这种品质的熏陶,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诚,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你真诚的去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诚的去对待你。感恩母亲
因为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一个,所有从小就受到了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的照顾,正是因为有两个哥哥,从小别的同龄人都不敢欺负我,因为有两个当过兵的哥哥给撑腰。两个姐姐也在生活上给我很大照顾,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工作后,每次回家总是给我带衣服和零食。所以儿时的记忆也是很美好的。感恩兄弟姐妹。
谈谈爱好
谈到爱好,现在的我可能就以下几点爱好吧。
1、喜欢了解各种车
无论是外形、价格,还是车标。所以走到大街上,我基本认识各种车的标识。说到为什么喜欢,我也说不上原因。可能是受大学一个好朋友的熏陶吧,他就特别喜欢车,我们两个还专门的出去逛街看车,结果有一次在一个洗浴中心门口,在我们在拍照时被保安发现,把我们给赶走了。正是有了这份经历,让我更加喜欢研究这些车,也许这当中参杂着我俩的那份感情吧。
2、喜欢看一些探秘和墓葬类的书籍。
虽然没有盗墓的倾向,但是读到考古学家挖掘出什么宝贝时,内心还是很高兴,也许这就是爱好吧。尤其是喀纳斯湖怪这件谜案,一有新的解密消息,我就会马上去读、去了解。其实看喀纳斯解密的过程也是看科学家们辛勤付出的过程,从1985年的向礼陔、袁国映到1988年的任慕莲,再到2012年《东方时空》的湖怪视频。虽然基本确定湖怪为巨型哲罗鲑,但是没有捕获到实体就不敢真正的确定湖怪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一发现将改变历史,人们观念中最大的淡水鱼类将变更为巨型哲罗鲑。
感谢挫折
目前为止,我认为我遇到的大挫折可能就两次吧,一次是上了两年的武术学校转到正常学校的学习,二是从电子学院项目面临被调动时。
1、武术学校转为正常学校学习
当时可能是受到村里的伙伴的影响吧,我在上五年级时,非得要求家人把我送到武术学校。当时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老师也是极力的挽留我。当时就是一腔的热情非得上武术学校,结果顺利的进入了武术学校。学校的生活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苦很累,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进武校,就要坚持下来做出点成绩。那两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比较宝贵的经历,因为吃过苦、受过欺负、也感受过离家的痛苦感受。所以我相比较同龄人而言成熟。这也许练了两年的武术,最后没有出什么特别的成绩,当时自己的膝盖也受伤了,所以最后选择回到了正常的初中。
但是回到镇上的初中,才让我感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因为武校不重视文化课,上课基本上就是睡觉和看小说。所以回来后成绩基本上就是倒数,父母也是很失望,我当时也基本上放弃了自己,但是母亲的一句话惊醒了我,她说:“你难道一辈子想和庄稼地打交道啊,庄稼地里能有什么好活”.结果我下了一生中一次比较大的决定“复读”.复读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因为你融入的是比你小一届的集体,当然也得受一小部分人异样的眼光。那段时间我也是拼了命的学了,记不起多少次是在看书中睡去。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从刚到班级的40几名慢慢的上升到前十名、前五名甚至还得过第一名。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付出总有回报”.2、电子学院项目面临调动
刚从张家口项目调到电子学院项目时是很开心的,因为有三四个和我一届的同事,大家相处的也特别好,另外电子学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每周能休息一天。虽然过程中掺杂着回张家口项目维修,最终在项目上没有待几个月。但是我比较喜欢这个项目,也很想在项目上做出点成绩。所以当接到被调走的消息时,我郁闷了很长时间,我当时就想我不比别人差啊,只是没有给我足够的时间在这个项目做出点自己的成绩。但是现实还是很残酷的,谁也改变不了现状。我最终来到了天津项目,也得到很好地发展,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也许这就叫“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吧。
畅谈梦想
梦想是很虚无的东西,但是它能给人一目标,并奔着目标奋力前行。
1、工作上
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我的梦想是四年为一个台阶,在自己工程管理的路上做出一点成绩。最终能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退休。虽然这不是靠说就能实现,但是我会为自己的梦想而付诸于行动。
2、生活上
在生活上,我不求大富大贵,但是我的最低要求是:丰衣足食、有房有车、家人病了,我能看得起病、能供得起孩子上学、能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照顾、每两年能有一次出去游玩的机会。当然这个要求需要财力上和精力上的支撑,但是我会为自己的梦想而付诸于行动。
3、学习上
在学习上,我梦想能在两年内考出一级建造师证书,再有两年的时间考出一级造价师。然后能每年出一点自己的成果和论文。
上天是公平的,它让人在得到一些的同时,注定失去一些。同时它总是在赋予你一项优势的同时,赋予人一短板。所以没有必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的后天努力才能得到。“付出才有回报”,让我们在2016年新的一年,致敬挫折、保留爱好、为自己的家庭、梦想而奋斗。
白说读后感
(三)没有白说
付登平
理性而有温度,把他当做新闻业界良心的标尺,是我最钦佩的新闻人。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我都细细读过。《白说》是他的演讲集,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每次读白岩松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
《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 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他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白说》通篇都是这种“白式”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背后有更加深厚的底蕴,这种底蕴来自于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才能不管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都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产生共鸣,他教会我用理性看好自己。我想这些是除了职业素养之外,更值得我这样一位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去向白岩松学习的。
有人说,人生是5%的快乐加上5%的痛苦以及90%的平淡组成,但对白岩松这样一个不断精进、勤思克己的人来说,在他90%平淡日子中也能读到一丝苦涩的味道。但仔细想来,人的一生也好比喝茶,热水入杯,茶叶随之上下翻腾,犹如人生也要经历火的淬炼、命运的摆布才能有所成长。有人虚怀若谷,慢慢沉入杯底,散出清香;有人目空一切,只能浮在杯面,终被撇去。咂一口茶,初时尽是苦涩味道,但不要急,待茶水从舌尖慢慢浸润到舌根,苦涩中渐渐透出香味,随后则是满口甘甜。白岩松也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工作也会遭遇挫折和苦闷。越是名嘴,观众预期也越高,跟随着他的压力也愈大。每每主持大型活动前,他都会神经紧绷,整宿失眠。“每一步走的都那么不容易,有时甚至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感觉,痛苦自然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2000年,白岩松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又是“全国十佳青年”,又是悉尼奥运会直播,中央领导接见。他深知杯满则溢,之后他把手机关了闭门研发新节目,整整一年,回头看,要是没有那一年的沉寂,就不会有后续的动力,也不会继续走那么远的路,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坚持住了,痛苦过去,无论国家、民族、公司,还是个人,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作为国家媒体喉舌,他承担的压力和担子都很重。但喜欢“慢道理”“无用事”的白岩松正是在悠闲从容间把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习会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学会在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让那些委屈和痛苦将自己心中的石头磨亮,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做好眼前的事,没必要去争。有时缺陷也是一种美!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另一个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白岩松为此做出了榜样,他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敢于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欢,所以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在碎片化快餐文化阅读占据大量时间的今天要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属不易。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快的体验,我从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而每一本在我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更期待的那个自己。白岩松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赏”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和担当精神。《白说》更真实地记录了白岩松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作者单位:安装一分公司
第五篇:《白说》读后感范文
《白说》读后感
前些日子实在感觉生活乏味,我不知道拿什么来填充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同事给介绍了《白说》这本书,说是白岩松先生写的,乍一听就觉得简简单单两个字的书名背后是涵盖了好几层意思。白说,白岩松的说法,说了也白说吗?其实我觉得还有白岩松先生对于自己的作品有丝谦逊之意。
书的里面有本附赠的小册子,与封面一样,都是些白纸张,突然发现这不与书名“白说”刚好相照应吗?我们都知道,白先生是以为央视资深新闻人,所以没有慷慨激昂的题词,没有深入人心的心灵鸡汤,有的只是书本内简洁明了的温暖人心的民生语句。他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平等自由的态度来和我们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时间长达十五年,涵盖了时政、改革、教育、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客观理性,静水深流。我尤其对于先生谈的人生价值方面深有感触。
白岩松先生在书的开头就谈到,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也是我大学毕业后迷茫时到现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差,所幸还有上初中想法,初一班主任简直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记得很清的一句话便是“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为了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初中三年都在努力地学习,结果还行吧,高三的一位老师让我印象很深刻,她除了将书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人生价值,教我们怎样去实现人生意义,我很清楚当时自己那种斗志昂扬的心情,可是到了大学,我只能用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来形容。所以白先生的“人活正究竟为了什么”再次让我回想起少年时那种义无反顾的追求。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我们其实就是白岩松先生口中的非“成品”,然而我们并没有做好接受平淡生活的准备,记得找实习工作时,一个人东奔西跑去面试,门槛高的过不去,门槛低的工资又太低,从而我也很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是与工资成正比,当时我心灰意冷,但是我也明白了,只有经历平淡,在平淡中锻炼提升自己,才能做到不平淡。我能做的就是把平淡的事做好。
不用抱怨自己的薪资没有别人高,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即使很平淡,也要幸福乐观地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白先生说道:作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像我自己决定做的这份工作一样,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会羡慕那些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或金领,但是我应该做的或许就是以幸福的态度来看待这份平淡枯燥的工作,思考如何做出更有利的决定,那么就是我该认认真真争取的时候,而不是甘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然做着明明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我很喜欢先生的一句话: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刻。持续冷静,继续前行。这句话让人感觉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大气。是啊,在这个大时代里,必然有强弱之分,如果你不甘心,只有冷静地前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失败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让失败成为一个变局,一种历史。原本我并不喜欢看书,但是白岩松简洁的文字却能让我再次拾起少年时的意志,高考是为了大学,而大学不是为了以后几十年更好地活着吗?活到老,的确得学到老,当我们工作后如果不读书,就再也找不出“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答案。我想,人活着不一定得是为了某种好处,但是我们得知道怎样更好地活着,怎样活的舒坦。这就关于个人价值问题了,如果你在追求一种生活,并为之努力,那便是一种人生意义。也许我们读过很多道理却从未到达它的高度,但那是一个方向抑或是一种信仰,活着的过程本来就是探索人生,而并不是一种成功或是失败的结果,人的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但是它并不代表我们的灵魂就此结束,为什么有很多历史伟人名垂青史,那是因为,即便他们输给了“死亡”,却赢得了几百年甚至千年来人们的敬仰,这大概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意义吧。
人生的意义固然不能缺失幸福感,如果不开心地过完一天又一天,人生显然没有意义可言,所以切记白岩松先生的话:我们是为了幸福而出发,为了让人生有价值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