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读后感大全
《小石潭记》读后感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漫游山水的游记散文,作者接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把高洁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为一体,推动了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
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满山水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先写所见的景物,然后着重描绘了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是这个嘛?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2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边,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这便是《小石潭记》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不久之前还是出身贵族的豪门子弟,还是革新运动中的政治先锋,还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转眼间就成了一位被贬出这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这位静坐池旁的迷茫者。虽然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贬的人数不胜数,但要说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许柳宗元也在问自己为何会被贬,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人们凭什么能把我赶出朝廷,我明明实在消除腐败,净化朝廷怎么就错了呢?但无奈的是,皇帝一声令下,谁都留不住他,更没有人赶入皇帝作对,谁都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
于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断的地调整心态,通过描写山水来寄托感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写出《永州八记》,也写出了《小石潭记》。他尽管不在朝廷办公,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颗在逆境中成长的心,还有他那对于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的感慨。而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动荡与波澜,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再以它那平静的面貌存在着。也许我们的心就应该这样,虽然外界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行为也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颗坚定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干扰。正如这潭池水一样,不畏波澜,不惧风浪,保持平静,却又充满力量。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3读完《小石谭记》后,我不禁为当时的社会叹息,为当时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有许许多多像柳宗元一样的闲人,这只是对那一群都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却无法实现自已理想的人的统称。
当这现些人成为闲人时,他们总会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来发泄自己不得志的苦闷和无奈,在这时,他们也会注意到一些平时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苏轼发现了竹柏,而柳宗元则发现了小石谭。
柳宗元对小石谭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从听到小石谭传出的水声,到顺着水声寻找小石谭,再到找到小石谭,最后再详细地描写小石谭的每个细节,全程仿佛都是在游玩,根本看不出有一丝的悲伤。但是你又仔细一想,细品他描写小石谭的细节,你就能很容易地读出作者的心情,再结合当时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写这里时的无奈与悲伤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他为他几个月的风光,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虽然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学的历史上有不可否认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闲人,古往分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将自己称为闲人,可也正是因为闲,才让他们又创作了那多的诗词,古诗,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负献,所以,他们并不闲,他们只是表面是闲人,内心却从未闲下一刻,都在忙于创作为文学事业献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4我读了这篇《小石潭记》,觉得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为跟朝廷关系不好,所以被贬到永州。
而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这种环境里写下了“永州八记”。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围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才使得他有这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我认为这是一组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还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作者却一次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这短短的语句中表达了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我认为他跟我们上次学的陶渊明的诗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当时的生活场景中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生活的时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个是为了避开乱世,另一个则是被朝廷贬到了永州。但是却造就了不一样风格的诗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潮,而柳宗元写的诗要我感觉到了一种浓浓的悲伤情怀在里面。
这篇小池谭记好像不仅仅是在写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种情感吧。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5《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导语:面对人生,也许心中充满感悟,但有时候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一句简洁的话。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话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6一日柳宗元与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等人共同出游,共同步于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几百步,忽然,柳宗元听到一阵水声,非常悦耳,便砍断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了10余步便看到一个小,柳宗元走过去捧起潭中的水,发现这水格外的清凉,往小谭仔细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条鱼,在清澈无比的水中游动,柳宗元看到这场景,便觉得如此之乐。
但是往小潭深处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柳宗元没有先前的愉乐,而是想到如今被贬,冷落的孤寂与凄凉柳宗元终于觉得这太过凄凉,曾经的风光如今一去不复返,顿时无比悲伤,少时,马上离开。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岁中进士,世人皆叹后生可畏。
少年年少轻狂,发奋读书,立志成为一代良臣,奈何官场残酷,尔虞我诈,终成为永州司马,赏永州山水。
伴随着他,伴随着树,伴随着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独千万,山水同一,纵使山水再美,却也不能填满他的心。
他是那样有才,有华一,腔热血,可到头来却只能在永州赏山玩水。
柳宗元,他终究不是刘禹锡,不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他不是苏东坡,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终老。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7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边,用历经沧桑的手抚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块石头,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过头来,看着身后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给人一种坚挺的感觉。可老人走近时,却发现竹林之中早已腐烂,各种蛆虫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坚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叹了口气,无能为力地走开了。正如他看见盛世背后的凄凉和烟花散去的落寞时一样,妄图复兴,却只留下一片伤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万分,从文坛新星到被贬永州,一幅幅经历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万丈豪情和坐拥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时的愤慨化为老人脸上一缕缕的皱纹。望着缓缓流去的潭水,老人开始后悔。四周凄寒的空气逐渐融入老人忧伤的灵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时便是火炉,而非寒风。望着竹林,老人惨然一笑说道:“一切都过去了,护国之事总得有人做!”
这是小石潭边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唤醒祖国的醒悟。
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乏敲响警钟之人,宋朝的苏轼、岳飞,民国的鲁迅,当今的李文亮。他们都有后悔,但是在敲钟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
中国总是被这些英雄保护得很好,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为国筑起城墙。或许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为国捐躯,但只要我们心怀爱国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8《小石潭记》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写出了自己被贬之时心中悲凉的心情。这片《小石潭记》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记”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贬在永州长达十年之久。在那里他当了一个不足轻重的职位,司马。因为在政治上的问题,在那里的生活变得甚至有点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处那样的禁地,他也依然坚持写诗。他发现这一代地方是没有开发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这山水之中,也因此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而《小石潭记》也就是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围绕着小石潭来写,作者写出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小潭及其周边的景色,写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随风飘荡,参差不齐。阳光把鱼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头之上,让潭中的鱼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动,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么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乐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丽的地方。但这种的快乐是暂时的触景生情,只要一经过凄凉的环境的触发,那忧伤而悲凉的心境就会流露出来,也就由一开始的乐慢慢的转变成了忧。
同我们的生活于柳宗元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不能再好了,我们不用担心被什么小人所陷害,不用借着景物去寄托感情,封建的社会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在这个环境下努力学习,接轨祖国的未来。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9柳宗元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纷飞大雪之中,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草木皆枯,天寒地冻,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满了蓑笠,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钓鱼、钓雪、还是钓那冰冷刺骨的孤独。
柳宗元被贬于荒凉之地,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身心都遭受着孤独的侵蚀。他仍倔强地立于世间。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访水,流连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与他一同欣赏着自然胜境。
清脆的水声隐隐约约在身边响起,欣喜悄悄地暂时地压住了内心的悲凉,我随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清澈冰凉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块的石头铺在潭底,坻、屿、堪、岩交错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鱼从眼中闪过,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数百条鱼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水底,忽然间又迅速游开,让人眼前一惊。
向小谭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错不齐。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变得曲折,两岸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几乎要阻断它前进的方向,但它缓慢的坚毅的淌了过去,承载着痛苦与孤独延续着,无人知晓它的终点究竟在何处。
他叹了口气,坐于潭边,周围安静寥落,这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待久了,我竟也觉得心情悲伤起来,顿时觉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发出的寒气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细细咀嚼这孤独才能与他产共鸣。凄凉幽深击破了他的外壳,直逼他的内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惊讶,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绿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独占据……
那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万孤独。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0它的作者柳宗元,因为早年参与政治改革,风云变幻,最终失败,所以他被贬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却毫不退缩,仍然热爱生活,以一颗欣赏的心,以一身欣赏的姿态去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眼前的一景一物。用优美的文字和浓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用,许多的笔墨来描写水的清丽。但是却又在许多地方间接的提示道,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鱼可能有几百头吧,他们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样,没有什么依靠似的。”这一句话虽然没有写水有多清澈,但是却告诉我们,水清澈得连鱼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连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干净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他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记》中“凄神入骨、悄怆幽邃”的不胜凉意,正显示着一颗还是热的、充满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请不要随便用一些“无奈”“脆弱”类似的词语,量低了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1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2《小石潭记》第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东解,世称柳河东,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可谓大器早成,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欲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当时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有职无权。柳宗元叹息自己被埋没,于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作者在《小石潭记》中,这种心情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忧郁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时,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给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澜,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欢快的游鱼带给他些许快慰。作者暂时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寻根溯源,纵观“斗折蛇行”,自己命运坎坷,小人从中作梗的潜意识油然而生,遭人排挤的意象或现或隐。细看“犬牙差互”,联想到官场中尔虞我诈、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见自己,不由得发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叹,显得是多么的无奈。水声、游鱼带给他的欢快挥不走残酷现实弥漫在心潭上的阴霾,面对现实,作者定会感受到此时欢快的是它们,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才感受到这时周围的竹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于是便出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结局。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3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如一事十之八、九”。那如何来排解呢?今天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心不免有了一点想法。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他的内心肯定是苦闷的,那如何来排解内心的失意、愤懑呢?《小石潭记》中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潭水、小丘、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当他看到水尤清冽的小潭时,禁不住“心乐之”。也许那小潭微不足道,也许它平凡的不足以吸引他人的眼球,可是,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百许头鱼,都让他暂时忘却了烦忧,尽管只是一霎时,对于身处泥淖中他来说,足以。
中国文人中不乏柳宗元似的人物,他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绝世的才华,但是没有无可作为的环境,于是,他们到诗文中找寄托,排解失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把23年的不满倾吐而出,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积极而乐观。杜牧,生在晚唐,一身的才能却找不到合适的土壤,郁闷啊!但是在《赤壁》中充分的宣泄了自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苏轼,被贬密州做司马,又不能与亲人相聚,还是在中秋佳节,苏轼苦闷非常,问天,问月,思归……可是,最后苏轼还是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然了……
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面对不如意时,也该学学古人,寄情山水,从自然中汲取营养。
《小石潭记》读后感 篇14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势大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他记下了这番景色,便匆匆离去了。
第二篇: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第三篇: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12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 1
幽幽竹林,葱葱树木,风儿嗖嗖。“如此场景应该就是我当今的处境吧……”我这么想着,“叮铃叮铃——”就在这时候,传来一阵阵好似佩环碰撞的声音……又好像是水声?这声音扰乱了我的思绪,我自然要去一探究竟!
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左右,隔着层层的竹子和树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是水流缓缓向前流动的声音吗?我想是的。我砍去一棵又一棵的竹子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来;往下看,竟是一弯清澈见底的小潭!”此潭清澈无比,但却无人知晓;我空有一身本领,却革新失败,无人认同;又不像这潭水,去留随心,我深知自己已然老去,但终不得革新之愿。不如这潭水般不经世事,悠然自得;也不如水中之鱼,游得畅快。“……鱼?”我思索片刻后看向潭中,发现几条灵动的鱼儿,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依傍,悠闲适然;潭底、潭边均为石头,阳光倾洒其上。潭无尽头,曲折蜿蜒。仿佛就像一幅出现在眼前的画作,颜色搭配得当,构图饱满匀称。
沉醉于“画”中,却忘记身旁还有他人,同行寥寥几人,人心所向均为革新,怎奈世态炎凉,现实的处境“刺骨”无比。
想至此,不免凉心,周围竹子树木密布,空空荡荡,寂静得不正常,也就不久留;写下文章,记录下此情此景,而后离开。
小石潭记读后感 2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3
柳宗元,一个三十而立被贬官的男人。却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写文章。美名其曰:“借景排遣自己忧伤的心情。”却没料到,越看越伤啊!《小石潭记》便是此种心情下的一篇著作。
乍一看,文章的前两段描写的景物可以说是非常美了。可是仔细一品,又仿佛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头。石潭周围和本身的景物如此之多,他为何偏偏要写池中不起眼的小鱼呢?而且还写它“皆若空游无所依”呢?这就好比当初的柳宗元了,被贬官永州,职场失意。自己的家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而且因为改革的失败,还要饱受世人的指责。在大千世界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持他的人。可怜又可悲!
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崔氏二小生”。无缘无故,为什么要写他们俩的名字呢?“恕己”“奉壹”。柳宗元在忧伤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吧!放过以前的自己,才能面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小石潭记读后感 4
小石潭记出自于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诞生与作者遭贬之时,文中不时地体现出作者一时悲凉的心情。
文中第一段重点写潭石的奇特,多姿,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第二段看似写鱼,实是用鱼的活动来体现出水的清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这儿不难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欢快的心情。第三段,用岸的曲折多姿,神秘,来衬托潭水的源头的奇特,神秘。第四段是文中最重点的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位,也是全文的感情最高潮,作者此事被贬,见到潭境的清幽,凄凉,难免有些触景生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是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从中流露出了他悲凉的心境。第五段是介绍同游的人。
课文先总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读后感 5
永州有一座山,我来到这,向西走了几百步,听到了潺潺的水声,我感到十分好奇。这声音犹如天籁,我追寻声音来到竹林前,开辟了一条小路来到水边。
那竹林下面有一个天然的小潭,潭是整块石头做底,我感到自然之力的神奇,很是欣喜。
潭的四周是繁阴的树木,中间是清澈的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飞跃着金光。清风吹过水面,一层层的鳞纹,平静了我之前烦躁的心。潭中的鱼有几百条,时动时静,悠然自得。我突然想变成一条鱼,在这清凉的溪水下与它们共同游玩,生活在这安逸的地方。
在这竹林环绕的潭水边,我找了块石头坐下,向远望去,我能看见溪水蜿蜒如蛇般的游进了另一边的林子里。我想: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把目光收了回来,我环顾四周,我用“静。空。幽”三个字形容。在这种地方,空寂中却夹杂着水声,我看见日光透过林间,渐渐的发红发黄。.。.。.天气不早了,我记下这里优美的景致,怀着不舍之情离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想那潭水,森林,那里让人感受到自然地气息。
小石潭记读后感 6
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
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
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小石潭记读后感 7
石潭记读后感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是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让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时此刻,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为了凄神寒骨之地,这与世无争的`佳
地在你看来似乎也成了寂寥无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变成一个记忆。看到你这样,我也有些难过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想起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我们可以学学他,将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当做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境界。
小石潭记读后感 8
《小石潭记》出自于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诞生与作者遭贬之时,文中不时地体现出作者一时悲凉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现出了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极端仇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拥有美好,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会的统治已经烟消云散,黑暗的社会已成历史,安定的社会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在这个好的环境下,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小石潭记读后感 9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石潭记读后感 10
跟随柳宗元,来到他生活的那个时期、哪个朝代。
唐朝的盛世,不乏有人才。殿堂上,乃至街道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可就是有一个人,在荒凉的地方孤独着。
年轻的时候,他顺风顺水。靠着自己的才华,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本以为会安稳的度过,可奈何他被开了一个玩笑。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他被贬至永州。
他在这个蛮荒之地待了十年之久。没有人与他相伴,心里更是孤寂。他想解释,可能又能如何呢?他终日与山水、诗词为伴。这样的美景更是点燃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在这个蛮荒之地,竟还有如此美景。唐之弃地,无人赏识,他注意到了,或许是因为同情,同情他竟和自己有一样的遭遇。仅仅因为地处环境,就无人注意到它;仅仅因为表象就无人了解、赏识他。他没有像其他诗人忘情山水,不闻不问朝廷。它为自己感到惋惜。正是这样,他心中的孤寂,挥之不去。
孤独被心包围着,无人知晓,被人遗落了自己。
小石潭记读后感 11
作者借小石潭的幽深之景,借被遗忘于荒野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倾注愤抑郁的心情,写下此篇文章。
作者在景中描写的地方传达出了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相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却又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和游鱼的形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手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了:“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清澈和鱼的生动都名尽其妙,叫人拍案称绝。然后在作者的心里,乐,毕竟只是暂时的,而凄怆却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凄怆,或许才让人更加难受,或许才能更加激起作者对自己经历的联想,因此让作者的心情从乐到凄。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似与游者相乐。”好景不会很长,很快便被“凄神赛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由内散发出来的情感。寄情于山水也正是为了摆脱这咱抑郁的心情。然后并未能如愿,美景过后,依然是内心的悲凉。
小石潭记读后感 12
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漫游山水的游记散文,作者接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把高洁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为一体,推动了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
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满山水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先写所见的景物,然后着重描绘了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第四篇:《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 15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 1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遍,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2
最近我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柳宗元把我带入到了这个世界,闭上眼,那一副副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篇文章即写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飘忽不定的鱼儿,东游西游而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也写出了在小潭的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突显出一片凄凉,伤感还有几分低沉。
初读这篇文言文时我心里也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静,但为什么又会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人呢?是为了点名出他们对于知识的向往吗?其实,这样美丽的景色,一下子就让我进入了这种境界,一开始作者忘记了自己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
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水中的鱼儿欢快的游着,时不时的与游人玩耍,这就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仙境啊!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好好的玩一番,因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风景,尽情放松平日紧绷的神经,如鱼儿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让我重新充满活力。走进这个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气息就让我陶醉其中,让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这个如人间仙境的地方,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体验,展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记》读后感 3
柳宗元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纷飞大雪之中,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草木皆枯,天寒地冻,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满了蓑笠,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钓鱼、钓雪、还是钓那冰冷刺骨的孤独。
柳宗元被贬于荒凉之地,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身心都遭受着孤独的侵蚀。他仍倔强地立于世间。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访水,流连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与他一同欣赏着自然胜境。
清脆的水声隐隐约约在身边响起,欣喜悄悄地暂时地压住了内心的悲凉,我随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清澈冰凉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块的石头铺在潭底,坻、屿、堪、岩交错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鱼从眼中闪过,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数百条鱼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水底,忽然间又迅速游开,让人眼前一惊。
向小谭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错不齐。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变得曲折,两岸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几乎要阻断它前进的方向,但它缓慢的坚毅的淌了过去,承载着痛苦与孤独延续着,无人知晓它的终点究竟在何处。
他叹了口气,坐于潭边,周围安静寥落,这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待久了,我竟也觉得心情悲伤起来,顿时觉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发出的寒气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细细咀嚼这孤独才能与他产共鸣。凄凉幽深击破了他的外壳,直逼他的内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惊讶,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绿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独占据……
那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万孤独。
《小石潭记》读后感 4
公元8,柳宗元因为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刺史,于是柳宗元来到了这片小石潭。
柳宗元带着悲凉的心情,来到了这片小石潭,这片小石潭像它的名字一样,小潭以石头为底,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有石底翻卷出来,露出在水面,仿佛像一座座小岛一样。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柳宗元坐在了潭水的边上,四周的竹林包围着他,寂静的没有旁人,让人感到了心神凄凉。这让柳宗元回想到了自己在朝廷的时候,他极其拥护王叔文的改革政策,想要把整个大唐带的更好,让整个大唐变得国力再次兴盛,回到贞观,开元时期。然而当时的大唐已经不再是盛世了,此时的大唐已经衰弱不堪,宦官专政,各地还有节度使正在起义,而柳宗元想要找到一位与他一样,想要拯救大唐,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但是没有,他反而还被那些宦官孤立,并且皇帝也在宦官的谗言下,把柳宗元贬到了永州这一块偏僻的地方。此时的柳宗元,就如同这座小潭一样,被四周孤立着,孤零零的。而此时的大唐,又何尝不是这样子?那些以前的盟友,以前的朝贡国都反目了,那些得到利益的节度使也纷纷起义,整个大唐就像这片小谭和柳宗元这样,孤零零的,最终走向灭亡。
而柳宗元,也带着悲凉的情绪,最终郁郁而终。
《小石潭记》读后感 5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漫游山水的游记散文,作者接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把高洁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为一体,推动了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
文章对潭中的游鱼寥寥刻画几句,准确的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及妙,没有涉及到水,只是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的透明鱼的生动都各尽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妻悲凉。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满山水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先写所见的景物,然后着重描绘了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是这个嘛?
《小石潭记》读后感 6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边,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这便是《小石潭记》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不久之前还是出身贵族的豪门子弟,还是革新运动中的政治先锋,还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转眼间就成了一位被贬出这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这位静坐池旁的迷茫者。虽然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贬的人数不胜数,但要说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许柳宗元也在问自己为何会被贬,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人们凭什么能把我赶出朝廷,我明明实在消除腐败,净化朝廷怎么就错了呢?但无奈的是,皇帝一声令下,谁都留不住他,更没有人赶入皇帝作对,谁都改变不了这残酷的现实。
于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断的地调整心态,通过描写山水来寄托感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写出《永州八记》,也写出了《小石潭记》。他尽管不在朝廷办公,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颗在逆境中成长的心,还有他那对于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的感慨。而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动荡与波澜,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再以它那平静的面貌存在着。也许我们的心就应该这样,虽然外界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行为也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颗坚定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干扰。正如这潭池水一样,不畏波澜,不惧风浪,保持平静,却又充满力量。
《小石潭记》读后感 7
有很多诗人在古代的时候,都被贬官,而我今天要说的则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说其他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读背过他的古诗,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里诗里,《小石潭记》应该是很著名的一首诗了,在读诗前,应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考试,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读诗之前,搜查诗的背景古诗,大方面的促进了你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事迹。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柳宗元的被贬,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朝廷的无能,使他和王叔文实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贬。柳宗元在小石潭记最后的.几段中,写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没有使人感到这是一位被贬诗人的难过,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细阅读后,又能感觉《小石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来麻痹自己,这种乐观,我们应该学习,用别眼看世界,如果,这个题很难,那就不要去纠结答案,而是应该去纠结解题的过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别番风味。
《小石潭记》读后感 8
一日柳宗元与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等人共同出游,共同步于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几百步,忽然,柳宗元听到一阵水声,非常悦耳,便砍断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了10余步便看到一个小,柳宗元走过去捧起潭中的水,发现这水格外的清凉,往小谭仔细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条鱼,在清澈无比的水中游动,柳宗元看到这场景,便觉得如此之乐。
但是往小潭深处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柳宗元没有先前的愉乐,而是想到如今被贬,冷落的孤寂与凄凉柳宗元终于觉得这太过凄凉,曾经的风光如今一去不复返,顿时无比悲伤,少时,马上离开。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岁中进士,世人皆叹后生可畏。
少年年少轻狂,发奋读书,立志成为一代良臣,奈何官场残酷,尔虞我诈,终成为永州司马,赏永州山水。
伴随着他,伴随着树,伴随着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独千万,山水同一,纵使山水再美,却也不能填满他的心。
他是那样有才,有华一,腔热血,可到头来却只能在永州赏山玩水。
柳宗元,他终究不是刘禹锡,不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他不是苏东坡,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终老。
《小石潭记》读后感 9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边,用历经沧桑的手抚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块石头,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过头来,看着身后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给人一种坚挺的感觉。可老人走近时,却发现竹林之中早已腐烂,各种蛆虫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坚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叹了口气,无能为力地走开了。正如他看见盛世背后的凄凉和烟花散去的落寞时一样,妄图复兴,却只留下一片伤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万分,从文坛新星到被贬永州,一幅幅经历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万丈豪情和坐拥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时的愤慨化为老人脸上一缕缕的皱纹。望着缓缓流去的潭水,老人开始后悔。四周凄寒的空气逐渐融入老人忧伤的灵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时便是火炉,而非寒风。望着竹林,老人惨然一笑说道:“一切都过去了,护国之事总得有人做!”
这是小石潭边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唤醒祖国的醒悟。
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乏敲响警钟之人,宋朝的苏轼、岳飞,民国的鲁迅,当今的李文亮。他们都有后悔,但是在敲钟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
中国总是被这些英雄保护得很好,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为国筑起城墙。或许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为国捐躯,但只要我们心怀爱国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记》读后感 10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我读到这里时,心中不免多了几分疑惑——明明作者之前描写的小石潭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幽静而又清澈,到底为什么又变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后面听老田讲了柳宗元的一些事,我一下子了然于心,原来柳宗元是个有些悲观的人。也难怪,他明明胸怀大才,却不被赏识,是真真正正的怀才不遇。柳宗元看到无人问津的小石潭,就联想起自己的遭遇,这才有了后面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试问如果柳宗元是一个不那么悲观反而是个十分乐观的人呢?这一句这一种心情是否还会出现在《小石潭记》中呢?情况可能会两样。
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会,即使有一点点,那个乐观的柳宗元充其量也只会稍稍表达一下遗憾之情,而不会悲观至极。有时候,人的悲观或乐观,会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与其悲观地沉湎于过去那些伤心之事上,不如乐观地去面对未来的未知。
柳宗元确实有才,但过于悲观,四十多岁就抱郁而终,真的很遗憾。以此类推,世上的人世上的事如意者会有多少?恐怕一定不会太多,如果大家都像柳宗元那样悲观地沉溺其中,而不去勇敢地面对未来,只会让自己更难受。倒不如坦然面对,眼光不要老是朝后看,而是向前看,这样才会看到未来和希望。
让我们都做一个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吧。心态好才是真的好,很多人的幸福生活,不在于他事业有多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金钱,就在于他有个好心态。
《小石潭记》读后感 11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为早年参与政治改革,风云变幻,最终失败,所以他被贬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却毫不退缩,仍然热爱生活,以一颗欣赏的心,以一身欣赏的姿态去拥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眼前的一景一物。用优美的文字和浓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用,许多的笔墨来描写水的清丽。但是却又在许多地方间接的提示道,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鱼可能有几百头吧,他们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样,没有什么依靠似的。”这一句话虽然没有写水有多清澈,但是却告诉我们,水清澈得连鱼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连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干净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他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记》中“凄神入骨、悄怆幽邃”的不胜凉意,正显示着一颗还是热的、充满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请不要随便用一些“无奈”“脆弱”类似的词语,量低了这位有志仕者心的温度。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 12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如一事十之八、九”。那如何来排解呢?今天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心不免有了一点想法。
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他的内心肯定是苦闷的,那如何来排解内心的失意、愤懑呢?《小石潭记》中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潭水、小丘、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当他看到水尤清冽的小潭时,禁不住“心乐之”。也许那小潭微不足道,也许它平凡的不足以吸引他人的眼球,可是,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百许头鱼,都让他暂时忘却了烦忧,尽管只是一霎时,对于身处泥淖中他来说,足以。
中国文人中不乏柳宗元似的人物,他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绝世的才华,但是没有无可作为的环境,于是,他们到诗文中找寄托,排解失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把23年的不满倾吐而出,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积极而乐观。杜牧,生在晚唐,一身的才能却找不到合适的土壤,郁闷啊!但是在《赤壁》中充分的宣泄了自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苏轼,被贬密州做司马,又不能与亲人相聚,还是在中秋佳节,苏轼苦闷非常,问天,问月,思归……可是,最后苏轼还是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然了……
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面对不如意时,也该学学古人,寄情山水,从自然中汲取营养。
《小石潭记》读后感 13
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势大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他记下了这番景色,便匆匆离去了。
《小石潭记》读后感 14
读完《小石谭记》后,我不禁为当时的社会叹息,为当时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有许许多多像柳宗元一样的闲人,这只是对那一群都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却无法实现自已理想的人的统称。
当这现些人成为闲人时,他们总会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来发泄自己不得志的苦闷和无奈,在这时,他们也会注意到一些平时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苏轼发现了竹柏,而柳宗元则发现了小石谭。
柳宗元对小石谭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从听到小石谭传出的水声,到顺着水声寻找小石谭,再到找到小石谭,最后再详细地描写小石谭的每个细节,全程仿佛都是在游玩,根本看不出有一丝的悲伤。但是你又仔细一想,细品他描写小石谭的细节,你就能很容易地读出作者的心情,再结合当时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写这里时的无奈与悲伤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他为他几个月的风光,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虽然他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学的历史上有不可否认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人们传颂和学习。
闲人,古往分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将自己称为闲人,可也正是因为闲,才让他们又创作了那多的诗词,古诗,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负献,所以,他们并不闲,他们只是表面是闲人,内心却从未闲下一刻,都在忙于创作为文学事业献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记》读后感 15
不知有多少年,或许从它存在于这个世上的那天开始,就未曾有人发现过这被翠绿环合的小石潭。虽无人欣赏,却依旧美丽,一直静静地呆在这里。
永州十年,柳宗元游历山水来排解自己满腔愤懑,并写下心中的忧郁:“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就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带着一个罪名,终日惶恐。不过他或许是幸运的吧。因为在这里,他遇上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更是遇见了那和他命运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处,被翠绿匿蔽着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块为屿,为嵁,为岩,还有许多整块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水底。周围的苍翠与潭中的湛蓝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鱼儿也不知在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么安静,突如其来的一行人让水中的鱼儿觉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被太阳斜射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周围石头的影子也投射在水里。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远处的水流若隐若现,看不到尽头。在视力可见最远处什么也没有,还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儿仿佛有什么魔力,让人忍不住盯着它看。看着这一条曲折蜿蜒的水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从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着眼前的美景,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不知为何,突然觉得有些悲凉。是环境和天气的因素呢?还是自身的缘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经不像起初那样令人眼前一亮了,绿得让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种凄凉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离去了。
他离去后,剩下的,就又是这孤寂的一汪潭了。
第五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历来都是被传诵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技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
3、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氛围。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感情。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讨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入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另外,作者还留有《河东诗集》。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3、注意字词的积累
(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为堪(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
佁然(yǐ)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悄怆幽邃()日光下澈()
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乃记之而去()影布石上()隶而从者()()凄神寒骨()()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解决。
四、齐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 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6、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引导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板书: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明确: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游记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小组合作,还是畅谈收获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
见其形(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