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 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 赵小丽
(课前热身。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 】
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
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
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
从小丘()百二十步,()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道,()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 要注意这一点。她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
什么顺序吗?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此话怎讲?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
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
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屏显: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 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
师:看好了吗?全部看过一遍的请举手。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你们很想知道柳宗元为什么要到小石潭去,他最后又为什么悄怆幽邃了,又记之而去了。他的心情你到底是怎样的?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我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
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
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为什么?
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
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
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
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
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 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 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 生小声回答:不能。
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 生:还有远逝。
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的。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师:同学们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师范读。生再读一遍。
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
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
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描写鱼的段落】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
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
生:因为水质好,所以鱼的长势好,数量多。以至于有白条鱼在水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安居?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
师: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而是在水中,此处没有写一处水字,却感受到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清。
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
生:条
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
师: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用条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不能
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
生:大一点。
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
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
师: 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
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
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
齐读写鱼的文字。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 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 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
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 有什么特色?
生 像水中的高地,像 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师 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
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
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生读。
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
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
感觉读出来。生朗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 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
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师范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师范读。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 读。
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生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
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 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
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
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
师:所以看到此景让我们仿佛不是很快乐。我问大家,同在小石潭,作者看
到的景色怎么会不同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有 师:读一读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不一样
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
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 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
情”,我们四位同学太厉害了,昨天第一次读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个特点。柳宗
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 生:因为一些事情 让他心情不是很好。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忧伤的事情。师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 生默读资料 图片一: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柳宗元(773——819年)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
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
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
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
决得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师:排解心情,我觉得说的通,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
伤呢?陆欣翊,理解了吗?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 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
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
变得悲伤沉重。
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
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
个句子。生齐读。
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
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
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
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 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 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
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
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 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
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
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说得通。
师:蔡雯瑾,我记得你还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写到他们了,为什么不放在开
头写,你现在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
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
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
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 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 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
点体会。
第二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
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
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
谢谢大家。下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第三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美使人陶醉,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生读)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配乐)师: 大家说说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1:男生读得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 — 有一点点
生2:女生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 — 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
三、整体感知
师: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展示)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生l:第1、2、3段主要写景 生2:第4段主要写感受
师: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3:第5段是附录部分 师:回答非常正确(课件展示)
四、疏通文意
师: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心绪呢?我们要好好领略
这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生自行疏通文意)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生(七嘴八舌地):就是呀,没有哪个字翻译为“像”呀? 师(面带微笑地):同学们很细
心,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师边说边板书)师:老师要考考大家,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句还有吗?找一找,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4(犹豫地):是不是“犬牙差互”里的“犬”? 解释为“像狗的牙 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翻译也很;隹确(师生共同鼓掌)师: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中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者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生讨论交流)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中的“西”
生6:“目光下彻”中的“下” 生7:“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师: 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隹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来翻译,好吗? 师(众):“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 生1: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j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
(生自由记诵“可”的意思)师: 我.继续我们的翻译提
问下一句是:“坐潭上?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众):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 生(众):“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 ? 凄,使? ? 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
五、赏景探情
师: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文章第1段,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生1: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师:这是写的哪个方面? 特点 是— —
生2: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生3: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清冽”
生4: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体现小石潭的 “石”
生5: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岸上树木葱郁苍翠
师:很好!同学们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整段文字围绕“石”的特点写出了小石潭的概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再次感受小石潭的概貌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课件展示问题)第2段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 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生I: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傲而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师:能说说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吗? 生2: 意思是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
师:理解得不错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生3:游动时的状态
师: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生4:“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这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1=5:不是是为了写水清 师:愿闻其详
生5:“空游无所依” 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生6:写“日光下彻”,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 “清冽”
师: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生7: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师:(情不自禁鼓掌)精彩!准确!为什么游鱼先是“怡然不动”,继而“傲尔远逝”,复而“往来翕忽”?
生8:“怡然不动” 说明游鱼静处饱享阳光的恩赐,并没觉察人的到来 生9:“傲尔远逝”表明游鱼的灵敏迅捷,一旦发现岸上有人就迅速跑开
生i0:“往来翕忽”则又说明游鱼的善解人意,隔会儿后,鱼儿发现人并无害己之意,于是乎往来穿梭,结伴游行
生1l:游鱼忽静忽动的变化,“往来翕忽”,就是“似与游者相乐”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这幅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生读)师: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问题)第3段描写了小石潭溪水、溪岸的什么特点? 生1:用“斗折蛇行”写溪水的情状,用“犬牙差互”写溪岸的情状 师:找得很准请给大家描述一下溪水、溪岸的样子吧
生2: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写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师:潭是“石”潭,岸是“石”岸,小石潭的特征突出啊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 — “移步换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让我们置身于美景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
(课件展示问题)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生l:是“乐”可从“心乐之”和 “似与游者相乐”看出
师:是啊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 生(众):— — 皆情语 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 生1: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所以离开了
生2:他的心情由“乐”转成了 “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
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凄”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课件展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师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言)师: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试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师请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处景,朗读或者背诵)
六、拓展延伸 师: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生分小组,纷纷做拓展训练)组1:游客朋友们,大家来看看潭里的鱼,你们看,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畦,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看,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这是和大家在摇尾问好呢!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JL也仿佛游进我们的思维中了
组2:朋友们,往前走了,来看这溪水,它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大家听,这潺潺的水声,怎么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呢? 别急,看,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七、结束语
师: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石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小石潭的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我们学习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第四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身处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林语堂说过: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反复读书
1听读课文: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2读重点字词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4解题:
(1)游记与记游(2)《江雪》释情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6分段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7(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活动二:自由发现
1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2师对生进行点拨与总结(大屏幕显示)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活动三趣味欣赏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
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活动四:由此及彼
余应潮老师的《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向浩老师的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小石潭探幽
碧纱藏小影,隔绿闻珮音。青翠拂石岸,蒙络缀坻屿。日光澈潭底,佁鱼乐忽翕。斗蛇遥探源,差互明灭几。竹树四幽合,心神皆寒凄。境清寥游兴,恕己复奉壹。
(三)教师总结:
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第四个活动由此及彼。“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一千年,一文人,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石潭,一身影,一次黯然的神伤。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小石潭记》的读后感,300字左右。或者写《小石潭记》导游词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江雪》:孤、独
写法: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赏析:清
第五篇:《小石潭记》试题精选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精选
(2017河南中考)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 分)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 山也 2.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 分)答: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都看得清楚。16.语段
(一)是怎样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①可以石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橡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在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3.结合语段
(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
(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
答: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潭环境凄清。(2013江苏苏州中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4.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4分)答: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5.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4分)答: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分)
答:①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②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7、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5分)答:(1)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8、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3分)答: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谪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年遵义中考)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砍伐 ②下见小潭 见:看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④以其境过清 清:冷清
11、翻译“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分)
答:阳光向下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2、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答: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3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13、赏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答: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4、赏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小石潭寂静、凄清的环境,抒发了悄怆悲凉的心境。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答案:由乐到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2010辽宁锦州)[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水尤清冽 冽: 寒冷(2)佁然不动 佁: 愣住
17.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答: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8、【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答: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2011河南中考)(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1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2)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20.翻译“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分)答: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1.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答: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22.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答: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23、《小石潭记》第二段写鱼、光、影、石有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3分)
答:第二段写鱼、光、石、影的作用是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先写鱼“空游”突出水的透明;继而写鱼影,借日光显现出来,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