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5篇范例]

时间:2020-04-24 05:0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

第一篇:《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一提到陶渊明自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隐士形象,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田园不是他的全部,陶渊明是复杂饱满多元的,历史人物分析更应该结合其出生,生平,和时代背景。通过品读《汉魏六朝诗选》,更加客观真实地走进五柳先生的世界。

我认为陶渊明算不上完全的隐士,或者说他还有所牵挂,这份牵挂也许就是江山社稷,也许就是大济苍生。是他早年“感物愿及时”的人生志向,是他“盛时难再”的遗憾。陶渊明一生三出三隐,这或许就表明了他不是一个真正拿得起放的下的人。

不论是归隐田园、发现田园诗之美还是寄酒为怀、挥兹一觞,表面上仿佛在标榜我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染世俗的高洁隐士,但在我看来有越描越黑之嫌。了解完陶的生平之后就能发现这其实是理想与现实冲撞过后而不得的产物。

你读《时运》并序这首诗,表面上表现田园美景的恬静:诗人畅快投身美好的自然里,面对“邈邈瑕景”不由得“陶然自乐”,春光明媚诗人的心也随之瑕往。但在这场暮春游玩中,诗人心中无法排遺的孤寂伤愁却很诚实的留下了蛛丝马迹。

正如诗序所言:“偶影独游,欣慨交心”,一个“独”,一个“欣慨”诗人的失意窥探一斑,景是乐的,情却是欣慨交织的。

和煦阳光,春服既成,此当喜洋洋者矣,但诗人却没有,这首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春,大概是诗人四十岁之际,这正是诗人弃官闲居之时,但他仍心系政治,关心天下,他的田园诗并非都是闲适自得的,这其中包含很多意味深长的情绪。

陶渊明矛盾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看似旷达飘逸而又时常苦闷不堪。《九日闲居》作于重阳佳节菊花盛开之时,对陶渊明这个酒鬼来说肯定是要饮菊花酒助兴,但是作诗人却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菊花开得满园都是,可是我却没有酒喝!可见晚年的陶渊明生活也十分清苦。

露凄、暄风、气澈、燕无遗影、雁有余声、寥寥几个意象,就展示了风霜高洁的秋之佳景。面对这么好的景色,想到自己却没有酒,顿时又很委屈:“酒能祛百虑”,“尘爵耻虚壘”,酒是世界上保百病的神药!酒杯不用来喝酒,它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好一顿叫嚣,秋菊独自美丽,都被诗人说成徒自荣,酒鬼,酒鬼。

其实没酒诗人愁,有酒他还愁。在王瑶先生的《文人与酒》中对这一点也做过具体论述。

《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诗偏偏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有酒时陶老又说什么呢,《杂诗》言:“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可见酒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其中包含的更多是无奈、苦闷、借酒消愁的自我麻痹。

陶渊明不是一个绝对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隐逸者。他有被克制的雄心抱负,有“感物愿及时”的心愿,也曾“志彼不舍”。晋安帝元兴三年,这一年,时局再次发生了变化,于是陶渊明又一次尝试踏入仕途,投奔刘裕麾下作参军一职。滚烫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些曾今的热枕又被唤醒,蠢蠢欲动。

诗人为了聊表决心写下了《荣木》。

感叹自己马齿徒增,但也曾经“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曾今的我也是志向远大,而如今只安于酣饮,自愧,自愧。

最后似乎痛定思痛,孔子圣贤留下的教导我不敢抛弃。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熟敢不至”。

此首诗算是入仕前的自我勉励。

《荣木》和《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作于同一年,而且写作背景事件基本相同,前者是出任刘裕镇军府参军前写的,后者是赴任途中所作。

结果如何呢?我们都知道,这位国家一级退堂鼓选手最后还是稳稳的打起了退堂鼓,还把丑话说在前面:吾将“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这一生被后人评价多么志趣淡雅,飘逸自由,欣然隐逸恐怕就有多少苦闷消极、借酒浇愁,当然这都归根于他理想的不得。因此陶渊明是复杂的。

陶渊明的一生不受拘束,蔑视权贵,潇洒自由,但是我很难说他是快乐的。他的人生终究还是矛盾的一生。他想匡扶正义,拯救苍生但同时他太理想太干净,世俗的污垢不想沾染半分。

这种自相矛盾,仅仅在略读他几首诗歌之后就窥探一二。

他的一生如果比作一首歌的话,这应该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挽歌”,就像这首诗的序中最后两句自嘲般:总角角闻道,白首无成。”,他终究泯没在这首挽歌之中。文章憎命达,陶渊明的人生境遇为他文学事业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他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辞赋家。但在政治抱负上,无疑他是一个失败者。

他太过理想,神物象牙塔不是人间的产物,而桃花源也终究是一场美丽的幻境。

【《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卢勤文集读后感

2.《活着》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3.读后感:我の读后感

4.《慢养读后感》读后感

5.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6.《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7.《程门立雪》读后感及怎样写读后感

8.《笑猫日记》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9.《我为何而生读后感》读后感

第二篇:汉魏六朝复习资料

汉魏六朝复习

一、古诗

白马篇

作者:曹植【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短歌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薤露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魏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 卧疴封空林.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二、名词解释

1、汉乐府: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2、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3、太康诗风:西晋的代表诗风。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5、水经注:《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6、玄言诗: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诗品》称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7、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周顒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与谢眺、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8、宫体诗: 南朝梁陈宫廷流行的一种诗体。由梁简文帝萧纲首先提倡,代表作家有庾信父子、徐陵父子等。其内容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糜缓弱。

9、志人小说:又称志人轶事小说,是对世俗人物、玄虚清淡、以及奇特轶事的记录。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

10、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三、填空(文学常识)

1、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3、南北朝民歌双壁: 北朝《木兰诗》,南朝《西洲曲》。

4、《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蒿里行》

作者:曹操【魏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钟嵘的《诗品》:《诗品》,原名《诗评》,唐代改题作《诗品》,南朝梁钟嵘撰,共三卷。《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后人称之为“百代诗话之祖”、“诗话之伐山”。其对中国的诗歌理论和诗话著作、日本的汉诗与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

8、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许询、支遁

9、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干宝

志人小说作者:刘义庆

10、南朝颜谢: 颜延之 与 谢灵运。

11、北朝民歌代表作品:木兰诗

12、《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3、《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三、问答题

1、简述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直白通畅,风格清新自然,修辞手法巧妙,大量运用双关语。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生的风格。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情思。

*高超的抒情艺术:诗中每篇都是抒情的作品,而且这些诗中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所描写的景物情思和情感非常切合,或用融情于景的比兴手法,或用寓景于情的象征手法,或用以事传情的白描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精妙的语言艺术:语言自然精炼,运用成语典故,运用双关叠字。2.以“结庐在人境”为例说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语言纯真真切 * 用白描的手法创作了意境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以白描手法相结合,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陶诗在自然平淡中极富哲理,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前4句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而以“心远地自偏”为核心句,表现出一种与世俗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接着写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时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趣。最后两句总结全诗,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可诗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3.以“夜中不能寐”为例说阮籍诗歌的特征

*善于运用隐约曲折的表现手法,形成蕴藉含蓄的表现结果。

*善用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隐晦曲折的表达情怀,寄托怀抱,诱导人们反复思考和体会。从美学角度上说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

此诗起首,以‘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把读者引入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34句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

5、6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不但进一步以孤鸿为意象增加了诗句的效果,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北林”和“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的境界;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表现出了无限的优思,永恒的悲哀。

4.《史记》的文学成就

*总体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人物的原型,在后代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人物形象,又不少人物形象从《史记》中演化而来的。*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的同时,处处渗透了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语言上,《史记》随着各篇内容不同表现出不同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低回婉转,用尽语言中巧妙传神之能事。

*《史记》编写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探索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史记》所写的具有历史上实有之事,但是通过“互见”既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主要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

四、论述题

1、论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内涵、内容、作用)

2、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角度讨论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800-1000字)

第三篇: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授课计划

第一讲:汉魏六朝诗歌概述

第二讲:汉魏乐府民歌

第三讲:古诗十九首

(一)赏析篇

第四讲:古诗十九首

(二)研究篇

第五讲:建安诗歌

(一):“三曹”之曹操、曹丕

第六讲:建安诗歌

(二):“三曹”之曹植附论“建安七子”

第七讲:正始诗歌:阮籍与嵇康

第八讲:太康诗歌

(一)潘岳、陆机

第九讲:太康诗歌

(二)左思

第十讲:陶渊明

(一)第十一讲:陶渊明

(二)第十二讲:鲍照

第十三讲: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十四讲:永明体与诗歌格律的观念

第十五讲:齐梁代宫体诗风

第十六讲:六朝乐府民歌

李小明《头于》,华南师范2009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

第四篇:汉魏六朝文学复习纲要

汉魏六朝文学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篇上书。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贾谊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与王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骚体赋如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汉代散体大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家代表作)。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汉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此诗又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的《玉台新咏》。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是张衡《同声歌》和秦嘉《赠妇诗》。《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都是抒情诗,艺术性很高,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或称《昭明文选》)。

6、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田园诗之祖。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曹操诗歌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建安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真正代表曹植辞赋艺术成就的是后期巨作《洛神赋》。“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建安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蔡琰的五言体《悲愤诗》成就也最高,是其代表作。

正始诗坛“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 文学成就最高。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1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嵇康的诗歌创作以四言之作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嵇康之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散文代表作。

西晋太康年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比肩文坛,蔚为兴盛。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被称为咏史诗的“变体”。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刘琨的诗歌抒写国破家亡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慷慨激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扶风诗》是其代表作。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哲理性强,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田园景物,歌咏生产劳动,抒发真切的生活感受,被后人称为中国田园诗之祖。但陶渊明并非全然的静穆,他的《咏荆轲》《读山海经》被鲁迅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7、南朝文学: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以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刘勰说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对于自然山水的刻画可谓精妙,但有佳句而无名篇。如“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如《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和《拟古》八首。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鲍照是南朝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诗人,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鲍照的辞赋《芜城赋》(骈俪化),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说的兴起,诗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永明体”(新体诗)的出现。代表人物是谢朓、沈约、周颙和王融等。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较高,诗风 “清新流丽”,富有意境美,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表现出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代表作家为梁简文帝父子萧纲、萧绎及徐摛、庾肩吾、徐陵和早期庾信等,陈后主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宫体诗风格轻靡绮艳。其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游戏娱乐为主,描写女性。词采华丽,追求声律对偶,是永明新体的进一步发展。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全书收录自汉迄梁诗歌660多首,是《文选》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南北朝时代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古代最杰出的叙事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

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籍。《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崇雅而《玉台》趋俗,《文选》不重民歌而《玉台》收录尤多。《古诗十九首》出自《文选》。

8、骈文与骈赋

骈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是齐代骈文的代表作品。梁代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是南北朝骈赋创作的高峰之作。

9、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出现的重要散文著作。

10、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温柔旖旎,精致华美。北朝民歌大气雄浑,呈现刚健之美。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小说,出现了众多作品,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阶段。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大类,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和邯郸淳的《笑林》等。

12、魏晋南北朝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提出“诗赋欲丽”的文体要求。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专论,用赋体写成,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体主张。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和五言诗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巨著,是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最后为《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文心雕龙》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二、释词

1、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亦简称七。七体之名始见于《文选》。

2、乐府:本是上古掌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时设置掌管民间歌乐的音乐机构,时间不会晚于汉武帝时。乐府有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负责演唱等职责。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和贵族、文人的创作。魏晋之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即称乐府民歌。两汉乐府民歌今存四十首左右,它们主要保存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几类之中,是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所在。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4、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特点。“风”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汉末社会**,生计艰难,这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现实,又使他们又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及蔡琰。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由于“遭乱流离,自伤情多”,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以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现实性都很强。其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6、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7、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8、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所谓“玄言诗”,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清谈玄理风气的盛行,“因谈余气,流成文体”,诗坛渐为玄言诗所垄断,其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等人。玄言诗的特点钟嵘概括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9、宫体诗: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以萧纲为首的一批宫廷文人,诗歌创作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诗歌题材单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伤于轻艳,号为宫体,代表诗人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故人又称“徐庾体”。

10、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11、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繁荣于两晋和南北朝。其主要内容是杂谈神仙鬼怪。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如《李寄斩蛇》、《三王墓》等,当然也有不少宣扬佛、道因果报应的内容。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不但保存较为完整,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代表了志怪小说的最高水平。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对唐传奇、宋笔记小说、宋元体、戏曲及明清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

1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志人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淡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问答论述题(仅提供要点,答题时要结合作品分析阐述)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其次,《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如《青青河畔草》;或以事传情,如《西北有高楼》,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再次,《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二)分析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如《白马篇》,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三)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四)试述司马迁生平经历中与写作《史记》有密切关联的事件,试列举简述。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立志修一部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命司马迁完成。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五)《史记》和《汉书》异同比较。

1、相同点》:1.史家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和《史记》一样,《汉书》也是一部带有作者独立见解的实录之书。班固非常推崇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中能够尊重历史事实,在真实记载汉朝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暴露了统治者的种种罪恶。

2、不同点:(1)在思想上,《汉书》是官修的史书,班固又以儒家道统为指导思想,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处理上,往往表现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而《史记》是私人著述,思想不主一家,司马迁能独立思考,富于批判和创造精神。(2)在取材上,《史记》雅俗并收,而《汉书》的取材,除取材于《史记》之外,《汉书》增载了许多历史文献,包括当时的经济制度、社会状况、疆域政区、等有关典章制度,因而《汉书》多带文献性质,更多学术气息。(3)在史传人物方面,《史记》写人物真实与夸张相结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强烈,形象突出,文学性强。《汉书》则重在写实,遵照历史写作原则,没有《史记》的激情、夸张,历史性强。

(六)比较《史记》与《汉书》在人物传记写作上的异同?

第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之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天下未定是草莽英雄,多为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汉书》写的盛世人物则是在四海一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更多的是经师儒生,富有戏剧性。

第二、除《世家》外,《史记》人物传记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此,对西汉社会变迁做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

第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的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的悲剧人物不多,但李凌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浓。

第四、《史记》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如对各类生活轶事,《史记》写作时没有固定位置。《汉书》则不同,此类小故事全放在篇末。

总之,《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七)分析《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史记》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怀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司马迁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

2、《史记》的悲剧色彩。司马迁总爱淋漓尽致的渲染主人公们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怀才不遇,无所归依的痛苦和信而见疑,忠而受谤的愤懑,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

3、《史记》的传奇色彩。《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是一位奇士。《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圯上老人受兵书等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富有传奇性。

(八)结合作品说明《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

2、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司马迁笔下的 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分析略),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九)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1、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2、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3、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十)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十一)《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世说》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着重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2)《世说》的艺术风格在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辞句,又有生动口语。往往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十二)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标志。

所谓“文学自觉”,就是把文学当作与经学、史学、哲学相并列而不是从属的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审美功能,抒情言志。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十三)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如《饮酒》其五,将人、山川、空气、飞鸟,构筑了一个和谐的世界,物我泯一,这就是韵味。

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由于在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大的感情起伏,因而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达到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诗歌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想慕千古。总之,陶诗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十四)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分析。

1、陶渊明的田园诗写描写了农村在战乱中的饥寒残破和自身生活的困窘:“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真实地反映了饥寒的苦辛。

2、陶渊明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把平凡的农村景物写得富有诗意。

3、陶渊明的田园充满了人际关怀和人伦温暖,把享受亲情友情作为田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归田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亲友不仅分享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乐趣,而且也成为这快乐的来源之一,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成为田园生活的一种象征。

(十五)分析庾信前后期诗文创作的变化。

庾信生活的前期,梁朝统治比较稳定,庾信此一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宫廷文学侍从,主要创作不出宫廷诗文酒会之中的奉制唱和。前期诗作如《咏舞》、《奉和示内人》等,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形式绮艳。

庾信后期生活被强留北地,终老不还,内心是十分悲苦的,这种悲苦不仅在于亡国之哀与羁旅之愁,而且从封建道德角度来看,庾信仕于灭其故国的异族政权的行为,常为后人斥为失节。后期之作常表现“乡关之思”: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寄王琳》。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如《拟咏怀》其七。庾信以北朝的生活背景,娴熟老练的南朝技法,加上个人的身世之叹,开创了绮丽、清新、老成的诗风。

(十六)南北朝乐府民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差异。

南朝民歌: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包括“吴歌”和“西曲”两大类,是依其产生地区而得名的。

(1)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内容广泛,角度多样。

(2)南朝民歌格调鲜丽明快,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语。如“莲”通“怜”,“芙蓉”通“夫容”。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南朝民歌艺术水平最高为《西洲曲》,情思缠绵,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

北朝民歌: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1)北朝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有描写北国风光的,如《敕勒川》写尽辽阔广袤的草原风光;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的,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有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的,如《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快语。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粗犷直率。

(3)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语言质朴有力,气盛词质。格调苍劲豪迈,有着雄浑而深远的情思和苍凉慷慨的英雄气,如《敕勒川》和《木兰诗》。(十七)分析左思《咏史》诗在诗体上的创新意义。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诗品序》)。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这些诗一咏写历史事件为主,可以有所寄托。

左思的咏史诗,将咏史与咏自我情怀结合在一起,将咏史变成了咏怀。左思的《咏史》诗表现了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孤芳自赏、感慨任气的精神,以咏怀为主,杂引史事。清人何焯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变体:“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并不为错,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具有了诗体革新的意义。(十八)汉大赋的体制特征。

(1)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一般有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3)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散体赋大都依时间顺序,描绘事物运动的完整过程。散体赋又追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方式,表现事物的空间状态及空间关系。(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题材与表现手法层层相因、递相模仿。(6)散体赋的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十九)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思想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择其要来说,主要有:

一是《史记》进步的历史观。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观点,敢于向传统的“天道”挑战,认为“天道无亲,常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持严肃批判的态度,说是“岂不谬哉!”

二是《史记》的求实精神。主要表现在:

(1)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如写刘邦也刻画出这位所谓受命于天的人物的极其自私残忍的一面。在《淮阴侯列传》中揭露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揭露出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刻薄寡恩。

(2)《史记》肯定了人民对暴虐统治的反抗斗争,歌颂了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品质和才干。如高度评价了陈涉“首发难”的伟大历史意义把农民起义领袖与古圣人汤、武、孔子并提。

其三是大一统的民族观。首创了民族史传:《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及《大宛列传》,打破了“种别域殊”的内外界限,把四周民族纳入华夏大邦,这对于二千年以来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逐步形成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功甚伟。

其四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重视分析经济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东汉班固圉于儒家之见,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这正说明司马迁不迷信“圣人”,不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以“成一家之言”的难能可贵。

四、记诵文学名篇名句。

第五篇: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11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一.关于中国古代散文: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散体文、赋体文、骈体文。狭义:散体文。

二.广义上三种散文形式的特征:1.散体文的特点: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单行散句,并不特意追求骈偶。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讲求铺陈描绘。2.赋体文特点: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的特质。基本特征是铺陈,铺叙。3.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特点有三:着意对偶,辞藻华丽;讲究平仄、声律,多用典故,引古论今。

三.不同阶段的散文的发展状态

1.先秦散文:散体文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最为兴盛。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诸子散文:《老子》、《墨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2.汉代散文:

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赋体文: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归田赋》。3.魏晋南北朝散文:

散体文:诏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书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 陶渊明:《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

赋体文:曹植《洛神赋》,左思《白发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骈体文:孔稚珪《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一讲

先 秦 散 文 先 秦 散 文 脉 络

一.巫史记事和散文的发展

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2.《易传》的哲理之文;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二.历史散文

1.虞、夏、商、周之书

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之铭。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2.春秋战国之史

《春秋》:特点是用笔简练、微言大义;《国语》: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左

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语言委婉而富有文采;《战国策》:气势充沛,明快犀利。

三.诸子散文(私家著书和散文的发展)《论语》 特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

┤语录体――春秋战国之交; 《墨子》 特点:讲究逻辑、质而不文 ┘

《孟子》 特点:善于辩论、极有气势 ]对话体 ――战国; 《荀子》 特点:引物连类、设喻说理 ┐

《庄子》 特点:汪洋恣肆、想象奇特 ┤独立成篇――战国。

《韩非子》 特点: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

第一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巫卜记事和文章的发展

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卜辞:中国最早的散文,从现存的文献材料看,是甲骨卜 辞。卜辞是这个时代散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后发展为《周易》卜辞。《周易》卦爻辞:甲骨卜辞都是片断的记录文字,既不成篇,也不成章,在大量占卜的基础上,产生了多样的占卜方式,出现了专门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周易》。《周易》卦爻辞产生于殷末周初。是那个时代几代的巫卜不断加工补充完成。《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甲骨卜辞更为广阔。

2.《易传》哲理之文:《周易》卦爻辞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逐渐形成定本,而且出现了许多解说的文字,这类文字存在于现在的有七种: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些解说文字出自于春秋战国一些不知名的学者。这些文章已经不是卜辞那样简短的片断文辞,而是具有严密的推理和完整的结构,形成连贯的文章,这是散文向说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

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发展的典型著作是《山海经》。《山海经》性质属于巫书,是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的发展。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比较驳杂,有上古神话传说,有灵异怪物,是古人依据现实的地理方位又加以自己的幻想虚构所成。这部巫书的基本特征是按地理方位列述物产,无意为文,自成文理,篇幅比较短,用语只在叙述,不事文采和争辩,从句式看,基本是散体。《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传奇志怪之文。

例文1: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

西经》)。例文2: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鄧林(《海外北经》)。

第二节.历 史 散 文

一.虞、夏、商、周之书

1.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铭文:商周的钟鼎彝器铭文是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类文字,从简到繁,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散文记事的发展。商朝早期的彝器铭文,是非常短暂的,内容也很简单,都是记事,大多记载的是祭祀、征伐、和赏赐,形式也单一。到了西周,铭文的发展开始繁富,文字繁多,内容也开始复杂,不仅开始记事,而且记言,不仅记言,而且还出现了有表现语气的词汇,出现了修饰用语和韵语。由简单记事到记言,再到兼记语气和修饰语气,这是散文发展初期阶段的一大进步。

2.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今本《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 书》、《周书》。是由各代史家的著述,后代有所修改,孔子也曾经对《尚书》加以修改编定。《商书》、《周书》应该是当时的人所著,而《虞书》、《夏书》应是后人所造。《尚书》的特点是多是当时的口语记录,语法结构与后世差别较大,所以通篇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二.春秋战国历史之文

《左传》

一.关于《春秋》:《春秋》是记载鲁国的纪年史,它以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有周王室和其他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其作者是历代鲁国史官,后经孔子编订。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时间内,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以及其他诸侯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称赞孔子编辑《春秋》的特点:“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二.关于《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1.《左传》的作者:左丘明。2.《左传》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详尽地记录了春秋252年间(前722-468年)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1).《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著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的行为。(2).记载了一系列的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 人物,并给予一定的褒扬。(3).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是《左传》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4).在对战争的记录中表现出了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记录的总结。(5).此外,《左传》中有关灾详、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基本标志。

3.《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在叙事、写人、语言等方面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代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左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记事。主要特点是叙述完整,文笔严密。(2).《左传》尤为出色的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描写战争,不仅生动地写出战争中间的各种动态,而且善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揭示战争的经验教训。(3).《左传》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便是写人。善于从人物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刻画完整的有发展的人物形象。如晋公子重耳形象,齐国的晏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等。(4).《左传》的另一个散文艺术是工于记言。其特点是:文章已经从前代的诰、命、训、誓发展为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

选文一:《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一.背景

二.讲析:1.写重耳出亡的原因以及其在外流亡的经过。2.叙述重耳回国夺取政权的过程以及即位后发生的事情。3.赞美了赵姬贤惠的品德和介之推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行为。

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中主要描写了以下故事情节:

狄国:别隈;卫国:野人与之块;齐国:醉遣;曹国:窥浴;郑国:郑文公不礼;

楚国:楚子求报;秦国:怀嬴挥匜。

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晋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这一经过的叙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进而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同时也赞扬了重耳作为一国之君的志气、机智和胆量。

四.艺术特点:

1.叙述完整,条理清晰,选材布局恰当合理。2.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3.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刻画出了重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性格;也刻画出了其它生动的人物形象:赵衰、狐偃、楚子、寺人披、竖头须等人;几个女性人物形象显得尤为的鲜明突出:季隈、姜氏、僖负羁之妻、怀嬴、赵姬。

选文二:《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一.背景

二.讲析:1.郑国告急,引出人物烛之武。2.正面展现烛之武见秦穆公,巧退敌兵的场面。

3.退秦师之后晋国的表现。

重点分析:第二段:烛之武对三国形势的分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地理位置上加以分析。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从利益上来分析。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运用历史事实指出晋君不可信。4.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从逻辑推理以及将来事态的发展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

三.思想内容:本文写的是郑国在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中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终结,描绘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外交家形象。

四.艺术特色:1.对话运用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2.寓褒贬于对话之中。3.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选文三:《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一.背景

二.讲析:1.秦国出兵袭郑的经过。2.秦袭郑不成,灭滑而还。3.晋出兵袭击秦国的 经过和结果。4.战后两国的情况。

重点分析:描写了一些战前战后的场景。

1.晋文公显灵。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晋原轸论伐秦师。6.文嬴请三帅。7.先轸唾君。8.秦穆公素服于郊。

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秦穆公、原轸、蹇叔、弦高。

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秦晋两国战于殽的前后经历的叙述,总结了战争成败的原因,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秦失败的原因:1.战争的性质:秦国是非正义的。2.从秦穆公身上看:他贪婪、一意孤行、不听从蹇叔的劝告。3.从秦军的军队素质上看:轻而无礼。

五.艺术特点:1.从选材上看,文章详略得当。2.塑造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集中笔力,突出表现某一个人物,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国语》

一.关于《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以及诸侯国各国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因此名为《国语》。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郑、晋、楚、吴、越八国的历史。记载的时代大约为(前967-前453年)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二.《国语》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三.《国语》内容和特点:1.记言为主。2.塑造了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当时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较为形象的一些人物形象。3.《国语》包括243则长长短短的故事,有很多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记叙。4.《国语》语言的整体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但各国文风又有所不同。

选文:《勾践灭吴》(《国语·越语上》)

一.背景

二.讲析:1.勾践向吴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2.写勾践为打败吴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休养生息。3.写勾践出征灭吴,雪耻复仇。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5、6段――休养生息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

1.引咎自责。2.采取一系列的抚慰措施。3.鼓励繁殖人口。4.扶危济困。5.礼贤下士。6.勤俭节约。7.十年不收赋税。

三.其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伍子胥、太宰嚭、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

四.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经过。刻画了一个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国的英雄形象。

五.艺术特点:1.详略的艺术。2.对话的艺术。

《战国策》

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不仅仅是一部战国之史,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战国策》在没有经过辑录之前,曾经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的名称。西汉时,刘向将所见到的各种版本加以整理、汇编,编辑为一本书。按顺序共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顺序,分为33篇。刘向认为这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因此定名为《战国策》。

二.《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1.《战国策》基本上是纵横活动的历史记载,是纵横家言论的汇辑。2.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总而来说,主要表现为 有两种思想倾向:1.宣扬的不再是传统的“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而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捐礼义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刘向语)。传统讲求仁义,而纵横家讲求权术。这种思想是前此诸书所没有的。2.其次,在讲“天”的作用的时候,《战 国策》不再讲敬天、爱民,却反复宣传贵士、重士、强调游士的作用。

四.《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特点:

1.由于这些游士的思想是打破传统的,说话是无所顾忌的,于是形成文章“放言不惮、直言不讳”的语言特色。2.《战国策》游士的游说,常在说动人主,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危言耸听。这是《战国策》的另一个主要艺术特征。3.游士游说人主为了达到说服的效果,其情感往往慷慨激昂,情感强烈,所以形成文章,也形成了气势雄壮、纵横驰骋的艺术效果。4.游士庭说诸侯,并不是泛泛说理,他们还旁征博引,引譬用喻,大量用典,列举事实,所以语言表达极为具体形象。

选文一:《苏秦始将连横》

一.背景

二.讲析:1.游说秦王,主张连横,遭到拒绝。2.刻苦读书,继而主张合纵抗秦,得以成功。3.指责了苏秦富贵之时,家人的庸俗世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现状。

三.艺术特点:1.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大量使用铺陈、排比、夸张、对偶、比喻、对照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哀求、激将、雄辩等论说方法的运用。观察敏锐,方式巧妙。3.细致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如对苏秦这个人物的层层深入的剖析。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的发展趋势:由简到繁;即由短小的语录体和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据周密的论说散文。第一阶段(春秋后期战国初期):语录体:《论语》、《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文、专题论文:《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战国后期):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已完善论说文的体制:《荀子》、《韩非子》。

《论语》

一.关于《论语》:一种观点认为,“论”是论次编纂,“语”是指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语;第二种观点认为,“论”即论说,“语”为语言,即论说的语言,指孔子及其弟子论说的语言。

二.关于孔子:1.生平: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其祖先为宋国的贵族,后来没落,因变乱而迁往鲁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2.孔子的政治生涯。3.孔子的教育活动。

三.《论语》的思想体系:《论语》一书共20篇,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1.政治思想――“礼”与“仁”。2.美学思想――“美”与“善”。3.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4.孔子的文艺思想――“诗论”和“诗教”。《论语》在战国时期有三家《论语》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现在所用的版本为《鲁论语》。

选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

一.讲析:1.孔子要在座弟子各言其志。2.四位学生所谈的志向。3.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志向的评价。

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孔门四弟子的谈志以及孔子对他们不同态度的记述,形象地说明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并成功地描绘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大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

三.艺术特点:1.本文是通过五人对话的形式阐明思想主张的一篇完整的说理文,但有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的叙述过程,而且记述形象生动,形同一个故事,引人入胜。2.把抽象的说理化做了具体的形象,不仅明确地表达出思想,而且增强了感染力。3.以人物个性化地言行和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志趣。4.构画了一幅生动感人的《春游图》。四.《论语》其它名篇: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对时间易逝的感慨。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以“寒”来比喻乱世,用松柏来比喻处于乱世,体现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人格精神。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同上)。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表达乐对颜回深厚的感情和对他安贫乐道的赞赏。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用形象的语言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

《孟子》

一.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孟轲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孔汲)之门人。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称为“亚圣”。他游说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以“德”而王,以仁义征服天下的学说,终不被用,退而著书。

二.关于《孟子》:共七篇:《腾文公》上下;《公孙丑》上下;《梁惠王》上下;《尽心》上下;《离娄》上下;《告子》上下;《万章》上下。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籍,是孟子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仍然属于语录体,但比较《论语》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1.孟子哲学思想是“性善”论,因而影响到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2.孟子还看重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四.《孟子》一书的特点:1.《孟子》基本上为对话体,受《论语》的影响,但有所发展,每一论题的结构都比《论语》更加完整,其中不少长篇大论,这对于后代的论说文章有更多影响。2.《孟子》各篇没有标题,今本的标题为后人所加。这一点与《论语》相同。

3.善于辩论,并且行文极有气势。全书长于辩论,富于辞彩,因是在王公大人面前抵掌而谈,所以行文巨制,气势磅礴。4.《孟子》文章的又一特点是富于感情色彩,声音笑貌,活现纸上。

选文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之上》)

一.背景

二.讲析:1.孟子通过以羊易牛之事指出齐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保民而王之心。2.用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实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3.说明齐王以武力称霸的欲望是危险的,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4.指出了行王道,施仁政的具体的办法。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生动具体地阐释了孟子以反对霸道施行仁政为前提,以“保民而王”为总纲,以“不忍推恩”为基础,以“制民之产”为措施的王道思想。

四.艺术特点:总体上,本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富于雄辩家的气概。1.本文以对话形式说理,对话富于个性,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观点。2.富于论辩特色:(1).观点明确,态度明朗。(2).善设机巧,欲擒故纵,引君入瓮。(3).运用譬喻,陈说事理,既生动引人,又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运用排笔、对比、呼告等的修辞手法,使说理更加透彻,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5).文中论证问句特别多,尤其是反诘语气和设问句的运用,使论点更加明确突出,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庄子》

一.关于庄子:庄子生平: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活于大约前369年-283年左右。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生贫困。庄子一生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1.生卒年代。2.故里属国。3.身世生平:贫穷、清高与交友。

二.关于《庄子》:《庄子》一书,现为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又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三.《庄子》的哲学观、政治观和美学观:1.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与“游” 2.庄子的生死观和政治观――“忘”与“化”与“无为”;3.庄子的美学观――“自然无为之美”。

四.《庄子》寓言的分类:1.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浊,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2.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他关于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标举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3、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选文:《逍遥游》

一.讲析:1.庄子列举一系列“有所待”的现象后提出了自己“无所待”的观点。2.庄子对“无所待”的境界作具体的论述。3.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以庄子之口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

重点讲析:有所待与无所待

小知不及大知

蜩与学鸠――鹏

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惠蛄――楚之冥灵者,大椿树

――都是有所待的

小和大

鹏、野马,尘埃、芥、舟 ――以物比人

宋荣子 ┐

――以人比人 列子

――也都是有所待的

无所待:

乘天地之气

御六气之辩

―――无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游于无穷

二.中心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神人形象并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

三.艺术特点:1.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推论中心论点。2.这是一篇论说文,以议论为中心,又融叙述、描写为一体,写法多变,不拘一格。3.文章中比喻丰富,涵义深奥,堪称“诸子之冠”。4.结构上:结构散漫,内在逻辑严密。5.本文创造出了雄奇开阔的意境。

6、语言方面:诡谲夸诞,洸洋自肆。

四.其它篇章:除了以上在《逍遥游》当中体现出的艺术特点,还有在其它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其他的艺术特色:

1.异趣横生的语言: 《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雛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濠梁之上》(《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知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之上也。”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庄子抒情性的文字写的深沉、凄迷,感人心肺。如《山木》篇中,描写送人远行的情景:“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则阳》中抒写对故乡的眷念:“旧国之都,望之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十九,犹之怅然。”表现出庄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五. 《庄子》散文的总体艺术特征:1.诡奇怪诞的构思。2.雄奇开阔的意境。3.变 幻神奇的笔法。4.异趣横生的语言。5.含蓄感人的抒情。6.庄子议论性的文字往往融说理于叙事、抒情当中,文势奔腾跌宕,音调铿锵,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讲:汉 代 散 文 一.汉代散文脉络

秦代散文: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 汉代散文: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

赋体文┌散体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

二.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2.献纳辞赋的风气。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4.游学游宦的兴盛。

三.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6.从浪漫到现实。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一章: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传散文,它们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的创作形式,先秦的同类散文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但是汉代的历史散文则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司马迁的《史记》则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为中心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史传文学的产生。《史记》

一.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1).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2).受学董仲舒。(3).问故孔安国。3.三次壮游:(1).20岁(前126年)曾经到东南一带。(2).35岁:(前111年)出使西南夷少数民族地区。(3).前110年:参加泰山封禅大典。4.李陵之祸:公元前98年。宫刑:“宫淫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上大夫有罪,则赐自杀,不致加刑以辱之。”

三.《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产生。

四.史传散文《史记》具有的独有的审美内涵、特征和意义。1.首先,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2.《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其突出的特色是它鲜明的写实精神。

3、《史记》不仅重视随事写人,而且尤其擅长借事抒愤,因人表情。

选文一:《项羽本纪》

一.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项羽一生从起兵反秦到称霸天下直至兵败垓下的经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形象,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欲以武力征服天下,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讲析:1.介绍了项羽的出身、性格和起义的经过。2.巨鹿之战表现得是一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3.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疏于计谋,就此失势。4.楚汉相争,项羽逐步走向失利。

5、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6、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其灭秦之功,批评他不行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

三.重大历史事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巨鹿之战:项羽: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

鸿门宴:项羽:勇武坦率之余却谋略不足;任性行事、刚愎自用、残暴无道;刘邦:怯懦无能却又有机智,侧面写他贪财好色;张良:胸有成竹而又沉稳;范增:老谋深算,但过于急躁;樊哙:豪爽而强悍。

四.两处经典描写的历史事件赏析 1.鸿门宴

项羽入秦、曹无伤反间、范增议论(急)――项伯夜访、沛公约婚、张良出策(缓)――刘邦谢罪、项羽心软(缓)――范增不依、项庄舞剑(急)――樊哙闯帐(急)――沛公如厕出逃(缓)――张良献璧、范增摔璧(急)。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绝别虞姬--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敌人

1.垓下之围--抒情。节奏纡缓,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徴之声,形成呜咽深沉的境界。2.东城快战--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3.乌江自刎--抒情、叙事相结合。拒渡、赠马、赐头。江畔陈词,羽声慷慨,表现了他不苟活的英雄气概。

五.艺术特点:1.本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集 中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来刻画项羽这位气盖一世、骤起骤落的英雄悲剧人物形象。(1).项羽有着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2).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3).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他内心矛 盾与痛苦的刻画。2.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刻画、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3)、间接描写来反衬人物性格。(4)、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3.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被后人广泛运用。

选文二:《廉颇蔺相如传》

一.讲析:1.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2.完璧

归赵,刻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经典场景:怒发冲冠,持璧睨柱,徒手晋见。3.渑 池之会,刻画了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经典场景:相如进缶。4.将相和:刻画了蔺相如宽宏大量,而廉颇则勇于改过的两个人物形象。经典场景:负荆请罪。5.长平之战:廉颇不受重用,导致赵国大败。经典场景:纸上谈兵。6.廉颇客死他乡的结局。

二.中心思想:本篇本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兼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如果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但本文则主要截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主要是突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为赵国所立下的功绩,详细刻画了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艺术特点:1.本文截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描写赵国的兴衰史。并且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以几个典型的场景以精雕细刻来加以刻画,使得赵国几十年的兴亡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动紧张的故事性。2.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性格。

选文三:《报任少卿书》

一.背景

二.讲析:1.叙述复信之所以延迟的原因。2.叙述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故。3.叙述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4.叙述自己忍辱负刑。5.叙述自己如何完成《史记》的创作。6.写明自己复信时候的心情,首尾呼应。

三. 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的性格和统治阶级 内部一些恶劣的行为。2.反映了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四. 艺术特点:1.艺术手法上,本文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多处运用了排笔、对仗、引用典故、列举、重叠等句式,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思绪涌发,语不中断,急言极论,接连倾泄。既显得内容详实,又显得气势浩荡。2.感情磅礴,震撼人心。

总结《史记》艺术特点 一.《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手法 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本传晦之,而它传发之。”即在人物本传散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叙述和描写那些与人物相关的矛盾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它传。互见法的好处在于:(1).每个人物传记的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可以保证传记本身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可以使读者使用散见各篇的材料补充本传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3).将有广泛历史联系的人物构成强烈的对照,在对比中突出个性。(4).各传互补,用以表现强烈的爱憎情感,点画人物的精神面貌。(5)、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人物的伟大。

2.细节描写和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细节是场面描述情节发展的小单位,是构成故事化的一个零件,司马迁则善于从细节中突出人物特征。又善于从大场面的整体来展示人物全貌,刻画人物个性。所以《史记》创作中,人物描写大小相辅相成,是创作典型化人物的重 要手段。

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1).通过其他人的议论、评价来一针见血地点出人物的特点。(2).通过人物本人的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史记》抒情的表达方式

1.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评价寓于客观事实的叙述当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发表出来。2.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独抒胸臆,直发孤愤,明白显露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如对《屈原贾生列传》的评述。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 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2.《史记》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 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所崇尚。4《.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用汉代的白话文来叙述历史事件,还适当地引用当地的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5.《史记》许都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汉书》

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二.关于《汉书》:《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进。全书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改制(23年)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的思想内容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代表了汉代统治思想的正统儒家观念。

选文:《苏武传》

一.背景

二.讲析:1.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2.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3.写苏武晚年遭遇。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晚年的境况,刻画了苏武在匈奴的艰苦处境和极其卓绝的节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五. 艺术特点:1.在《苏武传》中,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 公的形象,在言行的对比烘托中,表现出人物的正邪之别。2.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具体展现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环境描写。4.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的语言。

第二章:论说散文

西汉的论说散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西汉鸿文:代表作家作品――贾谊《过秦论》; 2.尊儒之文:代表作家作品――董仲舒《举贤良对策》;3.复古之文:代表作家作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4.指斥时弊之文:代表作家作品――桓谭《新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

选文:《过秦论》

一.贾谊生平

二.讲析:1.前半部分写秦之强盛,层层推进。2.后半部分写陈胜以卵击石,攻破强大秦国。3.最后画龙点睛,指出秦王迅速败亡的原因。

三.思想内容:这是一篇全面总结历史教训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秦亡的原因为汉朝的统治作出借鉴。文章评述史实,直陈厉害,旨在以史为鉴。这种写法,开“史论”之先河。四.艺术特点:全文铺陈夸张,辞采富丽,气势豪迈。有战国纵横之风。

政论散文的艺术特征:1.文体上,大体以奏疏、议论、书信等形式为主,其涉及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2.这个时期的政论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3.论说方式上,铺叙、排比、夸张、反衬、对比、重复、渲染、藻饰等等,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的论述过程如浪似潮,排山倒海,以强大的逻辑和论辩气势,让统治者信服。

第三章:赋体文

汉赋的发展:

1.骚体赋(汉初:高祖-文景帝-武帝):在形式上直接继承屈原《楚辞》,内容上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怨刺”的传统。对封建社会是非不分、忠奸不明,人才受到压抑的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2.散体大赋(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汉代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以铺排描写,体制宏大,词采灿烂为主要特征。(1).散体赋的奠基之作――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体制的正式形成;(2).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的游猎之赋:《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难蜀老赋》等。《子虚》《上林》赋是汉代散体赋的成熟、定型之作。司马相如也因此成为汉赋全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家。(3).东方朔、扬雄的模拟之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4).班固、张衡的都城之赋。班固《两都赋》(洛阳,西安)、扬雄《蜀都赋》、张衡模仿《两都赋》作《二京赋》。

3.抒情小赋(东汉时期):张衡的《归田赋》《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对社会政治腐败、黑暗现状的揭露和批判之情。

选文一:《子虚》和《上林》

司马相如生平: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击剑。因为追慕蔺相如,因 此改名为相如。原名司马犬子。1.婚姻如意:卓文君。2.事业得意。

《子虚赋》

一.讲析:1.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物产。2.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3.写乌 有先生对于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

二.艺术特点:语言艺术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状描事物的语言词汇。显示了优秀的语言技巧,描摹物态,尤其是对人体美的描绘十分杰出。

三. 散体大赋的艺术特点:1.追求宏大的体制形式。2.展示事物奇妙无穷的大的 美点。3.创造无积无限的想象境界。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散文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脉络

朝代 文学现象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魏代 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魏末晋初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西晋 太康文学 潘岳、陆机、左思 左思《白发赋 东晋(田园诗)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南北朝 骈体文 孔稚珪 《北山移文》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与文学。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3.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4.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5.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一章:建安散文

建安与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是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 人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孔融),加上杨修、吴质等人,形成一个以邺下(河北临漳)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所长,相互有密切的交往,有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以及相似的创作风格,即“建安风骨”,所以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

曹植

曹植生平:字子建(192—232年)。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生活优游(公元220年之前)。1.私开司马门;2.酒醉不领军命。后期身世飘零。表现在作品上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的两种风格:前期:义气风发,辞彩飞扬。(《白马篇》)后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精神状态。1.是曹丕在位时,感情是激愤而直接的。(《赠白马王彪》)2.是曹睿在位时。感情是绝望之后的悲叹。其情感的基调是抑郁而隐晦。(《七哀诗》)

选文:《洛神赋》

一.背景

二.讲析:1.遇见丽人洛神,并从各方面刻画她的美丽。2.与洛神相约,并描述与洛神相游嬉戏的良辰美景。3.洛神离去,与诗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重点在描述洛神的美丽的一段和洛神离去以及她离去时的痛苦状态。第一个重点段:描写洛神美丽――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构思方式。(1).刚刚出现的时候的远景――写洛神的乍现:体态轻盈,飘忽回旋,光彩照人。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形容她的体态和刚出现的美轮美奂

惊鸿,游龙,轻云蔽月,流风之回雪:来比喻洛神衣袂漂佛,轻盈欲举的体态。秋菊,春松,太阳升朝霞,芙蓉出渌波:来展示她照人的神采。(2).走近――写洛神的整体的外形体态:写她外形的美好适中以及美丽的自然天成。(3).更近一些――写洛神的外貌:

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的修饰:从上到下的描述

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服饰的描述――名词的罗列:

衣物――罗衣,文履,雾綃之轻裾。

饰物――瑶碧华琚,金翠的首饰,明珠。

(5).动作的描写――天真妩媚,活泼可爱 第二个重点段――写洛神率众离去。

列举了大量的神怪:风神,雷神,女娲,文鱼,六龙,鲸鲵,水禽。表现出洛神的随从何其繁盛和富丽。接着写离去的洛神的情态,和前面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三. 艺术特点1.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列举,形容词的大量叠用等,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天真妩媚的洛神形象。2.句式灵活,运用多种句式,三言到九言。在描述洛神时候,常常运用四言,几个甚至十几个四言句叠用,使得描述一气呵成,把美丽的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但在表达情感时,又使用了多言句(六字句),把情感的委婉细腻在句式上首先就体现出来。3.本文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同时塑造了洛神快乐消遥和忧愁哀伤的两种场景和情态,完满地刻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心情感的神女形象。

曹丕

曹丕生平(187-226):字子桓,沛国譙人。曹操卞夫人所生次子。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岁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卒,曹丕袭位为魏王、丞相,同年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谥文帝。曹丕自称:“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成书于建安末年。全书大致亡逸于宋代。现仅存《典论•论文》与《典论•自叙》 两篇。

选文:《典论·论文》

1.论作家。2.论文体。3.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章:正始散文

一.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用的一个年号,(240—249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即265年这一段时期。代表作家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末晋初期间的七个浪漫文学家。他们互相友善,同在竹林间游会。此七人为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因为他们皆为性情旷达、才高志远,或是文采翩翩,或是官高名大。所以世称之为七贤。

二.竹林七贤”生活在司马氏统治的时代背景:曹睿,曹芳,司马懿,曹爽。

阮籍

一.生平: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公元210年,卒于公元263年。后世称之为阮步兵。他有《咏怀诗》82首,散文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嵇康

一.生平: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zhi)人,(今安徽省宿县),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代表作:《赠秀才从军18首》;散文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二.体现其人物品藻的经典故事:1.与钟会相遇:杀身之祸之一。2.山巨源绝交 书:杀身之祸之二。3吕安之事:杀身的导火索。4.关于《广陵散》。

嵇康在竹林七贤中的核心地位:1.论地位。2.论外表。《世说新语• 容止》中记载他 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是“龙姿凤章,天质自然。”山涛赞颂他是:“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当时的人赞颂他的儿子,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说:“君未见其父耳!” 3.论才能。4.论人格。

嵇康文选:《与山巨源绝交书》

一.背景:《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写给山涛的一封绝交信。可以说嵇康之所以成千古之名,与此书有关,嵇康遭杀身之祸,也与此书有关。可以说是在盛名之下,伴着烈祸而来,无论怎样看,这封书信是嵇康人生的里程碑,也是文人史上的里程碑。

二.讲析:1.写信的缘起。提出山涛与自己不是真相知。2.叙述自己疏懒成性,不愿居庙堂为官。3.具体提出了“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开拓了上段的论点。4.再一次申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坚定地提出不同流合污,与前文照应。

三.思想内容:本文是嵇康的著名散文,他用辛辣的笔触,满腔愤慨地批评了司马懿父子的残暴,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政治见解,并因此而被杀害,是一篇战斗性极强而艺术水平很高的文章。

第三章:西晋散文

太康文学:太康体(繁缛),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亢、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左思

一.左思生平(252-?):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未曾做过显职。一段时间做过秘书郎。此人貌寝口讷,好深思,性格内向。洛阳《三都赋》历经十年而成,诗歌代表作:有《咏史》八首,借《咏史》实咏怀。

第四章:东晋散文

陶渊明

一.生平:1.29岁之前,贫居读书,塑造人格和理想的时期。2.29-41岁之间,亦隐亦仕,认识官场和社会的时期。3.61-63岁之间,隐居躬耕,体味人生苦乐的时期。

二.陶渊明的思想境界:1.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2.“抱朴含真”是陶渊 明的社会理想则。

三.陶渊明的作品

选文一:《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背景

二.讲析:1.写辞官归家时的心情。2.写归家后隐居生活的乐趣。3.写人生有限,不必遑遑然有所追求,应该顺其自然的安排而过乐天知命的生活。

三.赏析:《归去来兮辞》不是田园诗,是一篇记述诗人解职归田的抒怀之赋,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是这篇赋却巧妙地把议论、叙事和抒情极为和谐地融为一起,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诗人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因此这篇赋有了诗一样的境界和淳挚动人的情致。在这里,诗人的情性与家乡自然美好的景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和自由,外化在清纯、幽远而富于生机的岫云、归鸟、丘壑、林泉中,伴随着亲戚的情话,悠扬的琴声和邻人亲切的告语汩汩而流。在这里,松菊,归鸟,孤舟,孤松,门的紧闭等意象,又在如画的描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向往自然、耿介高洁的人物形象。

选文二:《桃花源记》

一.创作的原因和背景:1.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家乡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且赋役严苦,人民逃亡的情形非常严重。这些史实是陶渊明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2.思想背景: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很深,素怀高洁,眷恋自然,厌恶官场。3.民族的文学理想,审美心理:中国人倍感生活苦难充满忧患意识。所以这种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合乐、人人敦厚,淳朴的境界正始灾难深重点古代人民要求作家所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

二.文学史上来看其艺术价值:桃花源记创造的桃花源在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其桃源故事的出现是一个非常惹人注意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

三.讲析:1.溪行捕鱼。2.桃源仙境。3.重寻迷路。

四.艺术特点:1.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人间仙境,文体省净,语出自然。2.本文采用写实的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显示出了其高朝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南北朝散文

一.骈体文:骈文,即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是与散体文相对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文体。骈体文要求语言平行,对称。成熟的骈体文,以骈偶、用典和有一定的声律为主要特征。

三.骈体文的形成:骈体文形式的真正形成是在魏晋,其发展的真正高潮时期为南北朝时期,其代表是“徐庾体”(徐陵和庾信)。清代人认为庾信是:“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的骈文对于晋代以来的骈文作了全面的发展,不仅更多地使用四六句式、联句,更多地用典,更加追求辞藻的华丽,在描写方面更倾向于铺衬,还创造了清新自然、深沉婉转的抒情风格。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为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四.骈体文的句式:骈文句式有很多种类,但以对称的四六句为主,形式为对偶形式。善于使用联句。四四型、六六型、七七型、四六型,四四六六型,上四下五或上五下四,上四下七,上四下八······等等多种类型。但通常以四六型为主。所以又称为四六文。

五.骈体文的艺术特点:1.大量运用藻饰。2.骈体文还注重运用典故。.3骈文还注重声律。

选文:《北山移文》

一.背景:《北山移文》是南朝骈文中的一篇名作。北山,即钟山,因为在健康城(南京)城北,因此,称为北山。移文,是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目的是在于晓谕或责备对方。

二.讲析:1.指出钟山和周子所居草堂的神灵,为了谴责周子的行为,刻这篇移文于山 庭。2.第二段写周子由隐居而出山。3.写周子出山做官和北山寂寥蒙耻的状态。4.写北山担心周子重来,决心挡驾,点名了移文的主旨。

三.思想内容:本篇借用移文这一文体,假托北山山灵口吻,对周颙表明爱好隐居,实际贪求官位的行为予以揭露和鞭挞。

四.艺术特点:1.本文写人写景,善于用艳丽多姿的语言,描绘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2.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比、拟人、夸张、用典、对偶。3.全文富于抒情气味。它构思奇妙,假托山灵口吻抒写,把山峦草木等都拟人化,便于抒发种种情感。4.本文运用辞赋体裁,除了句尾押韵外,还注意句中平仄协调,音韵铿锵。5.本文对偶工巧,全文用了许多四六句,对偶整齐工致。除此外更穿插使用了若干三言,五言,七言句,还穿插了散句。这样使文章于整齐中具有流动的韵致,避免了呆板的缺点。

下载《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魏六朝诗选》读后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

    第五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第五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

    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孙熙春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得到了相对集中的表现。人生如寄的悲哀、季节......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汉魏六朝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一《泰戈尔诗选》读后感读完《泰戈尔诗选》后,我思绪万千。是的,泰戈尔的石总是那么丰富,有韵味和思想,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在读他的......

    艾青诗选读后感

    艾青诗选读后感 “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这气势磅礴、回味悠长的语句出自艾青的《给太阳》,这语段如甘醇......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

    我去书城买书,一下子就相中了这本书。泰戈尔的诗或小巧玲珑,或气势恢宏,给世人启示与智慧。简短的诗句朴素中带着清新,清新中带着亮丽。这其中的韵味耐人寻味,难以琢磨。看完了......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普希金,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他的全名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这本《普希金诗选》只有抒情诗和长诗以及两首诗体童话。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