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汉魏六朝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影印本)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崔述 《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
闻一多 《风诗类钞》、《诗经研究》(《闻一多全集》本;巴蜀书社2002版)余冠英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
刘毓庆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鲁洪生 《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汪祚民 《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古籍1979年版)
汪瑗 《楚辞集解》(北京古籍1999年版)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 《屈原研究》(见《沫若文集》第12卷)
林庚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詹安泰 《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茂元 《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潘啸龙 《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与楚辞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逵夫 《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灵庚 《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中华、朱炳祥 《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崔富章 《楚辞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宝楠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焕镳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严北溟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986年版)
▲来可泓 《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丹 《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张大可 《史记研究》
韩兆琦 《史记通论》
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张新科 《史记研究史略》、《史记学概论》
▲萧统 《文选》(六臣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吴兆宜 《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李兆洛 《骈体文钞》(四库备要本)
夏传才 《曹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幼文 《曹植集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脁 《谢宣城诗集》(四库备要本)
▲魏耕原 《谢脁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
谢灼华 《中国文学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史、批评史、文化史及其他理论书略)
第二篇: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11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一.关于中国古代散文: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散体文、赋体文、骈体文。狭义:散体文。
二.广义上三种散文形式的特征:1.散体文的特点: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单行散句,并不特意追求骈偶。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讲求铺陈描绘。2.赋体文特点: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的特质。基本特征是铺陈,铺叙。3.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特点有三:着意对偶,辞藻华丽;讲究平仄、声律,多用典故,引古论今。
三.不同阶段的散文的发展状态
1.先秦散文:散体文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最为兴盛。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诸子散文:《老子》、《墨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2.汉代散文:
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赋体文: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归田赋》。3.魏晋南北朝散文:
散体文:诏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书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 陶渊明:《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
赋体文:曹植《洛神赋》,左思《白发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骈体文:孔稚珪《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一讲
先 秦 散 文 先 秦 散 文 脉 络
一.巫史记事和散文的发展
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2.《易传》的哲理之文;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二.历史散文
1.虞、夏、商、周之书
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之铭。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2.春秋战国之史
《春秋》:特点是用笔简练、微言大义;《国语》: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左
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语言委婉而富有文采;《战国策》:气势充沛,明快犀利。
三.诸子散文(私家著书和散文的发展)《论语》 特点: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
┤语录体――春秋战国之交; 《墨子》 特点:讲究逻辑、质而不文 ┘
《孟子》 特点:善于辩论、极有气势 ]对话体 ――战国; 《荀子》 特点:引物连类、设喻说理 ┐
《庄子》 特点:汪洋恣肆、想象奇特 ┤独立成篇――战国。
《韩非子》 特点: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
第一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巫卜记事和文章的发展
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卜辞:中国最早的散文,从现存的文献材料看,是甲骨卜 辞。卜辞是这个时代散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后发展为《周易》卜辞。《周易》卦爻辞:甲骨卜辞都是片断的记录文字,既不成篇,也不成章,在大量占卜的基础上,产生了多样的占卜方式,出现了专门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周易》。《周易》卦爻辞产生于殷末周初。是那个时代几代的巫卜不断加工补充完成。《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比甲骨卜辞更为广阔。
2.《易传》哲理之文:《周易》卦爻辞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逐渐形成定本,而且出现了许多解说的文字,这类文字存在于现在的有七种: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些解说文字出自于春秋战国一些不知名的学者。这些文章已经不是卜辞那样简短的片断文辞,而是具有严密的推理和完整的结构,形成连贯的文章,这是散文向说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
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发展的典型著作是《山海经》。《山海经》性质属于巫书,是巫卜之辞向传奇志异方面的发展。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比较驳杂,有上古神话传说,有灵异怪物,是古人依据现实的地理方位又加以自己的幻想虚构所成。这部巫书的基本特征是按地理方位列述物产,无意为文,自成文理,篇幅比较短,用语只在叙述,不事文采和争辩,从句式看,基本是散体。《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传奇志怪之文。
例文1: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海外
西经》)。例文2: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鄧林(《海外北经》)。
第二节.历 史 散 文
一.虞、夏、商、周之书
1.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铭文:商周的钟鼎彝器铭文是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类文字,从简到繁,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散文记事的发展。商朝早期的彝器铭文,是非常短暂的,内容也很简单,都是记事,大多记载的是祭祀、征伐、和赏赐,形式也单一。到了西周,铭文的发展开始繁富,文字繁多,内容也开始复杂,不仅开始记事,而且记言,不仅记言,而且还出现了有表现语气的词汇,出现了修饰用语和韵语。由简单记事到记言,再到兼记语气和修饰语气,这是散文发展初期阶段的一大进步。
2.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今本《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 书》、《周书》。是由各代史家的著述,后代有所修改,孔子也曾经对《尚书》加以修改编定。《商书》、《周书》应该是当时的人所著,而《虞书》、《夏书》应是后人所造。《尚书》的特点是多是当时的口语记录,语法结构与后世差别较大,所以通篇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二.春秋战国历史之文
《左传》
一.关于《春秋》:《春秋》是记载鲁国的纪年史,它以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有周王室和其他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其作者是历代鲁国史官,后经孔子编订。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时间内,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以及其他诸侯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称赞孔子编辑《春秋》的特点:“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二.关于《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1.《左传》的作者:左丘明。2.《左传》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详尽地记录了春秋252年间(前722-468年)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1).《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著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的行为。(2).记载了一系列的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 人物,并给予一定的褒扬。(3).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是《左传》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4).在对战争的记录中表现出了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记录的总结。(5).此外,《左传》中有关灾详、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基本标志。
3.《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在叙事、写人、语言等方面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代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左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记事。主要特点是叙述完整,文笔严密。(2).《左传》尤为出色的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左传》描写战争,不仅生动地写出战争中间的各种动态,而且善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揭示战争的经验教训。(3).《左传》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便是写人。善于从人物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刻画完整的有发展的人物形象。如晋公子重耳形象,齐国的晏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等。(4).《左传》的另一个散文艺术是工于记言。其特点是:文章已经从前代的诰、命、训、誓发展为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
选文一:《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一.背景
二.讲析:1.写重耳出亡的原因以及其在外流亡的经过。2.叙述重耳回国夺取政权的过程以及即位后发生的事情。3.赞美了赵姬贤惠的品德和介之推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行为。
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中主要描写了以下故事情节:
狄国:别隈;卫国:野人与之块;齐国:醉遣;曹国:窥浴;郑国:郑文公不礼;
楚国:楚子求报;秦国:怀嬴挥匜。
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晋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这一经过的叙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进而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同时也赞扬了重耳作为一国之君的志气、机智和胆量。
四.艺术特点:
1.叙述完整,条理清晰,选材布局恰当合理。2.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3.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刻画出了重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性格;也刻画出了其它生动的人物形象:赵衰、狐偃、楚子、寺人披、竖头须等人;几个女性人物形象显得尤为的鲜明突出:季隈、姜氏、僖负羁之妻、怀嬴、赵姬。
选文二:《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一.背景
二.讲析:1.郑国告急,引出人物烛之武。2.正面展现烛之武见秦穆公,巧退敌兵的场面。
3.退秦师之后晋国的表现。
重点分析:第二段:烛之武对三国形势的分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地理位置上加以分析。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从利益上来分析。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运用历史事实指出晋君不可信。4.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从逻辑推理以及将来事态的发展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
三.思想内容:本文写的是郑国在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中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终结,描绘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外交家形象。
四.艺术特色:1.对话运用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2.寓褒贬于对话之中。3.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选文三:《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一.背景
二.讲析:1.秦国出兵袭郑的经过。2.秦袭郑不成,灭滑而还。3.晋出兵袭击秦国的 经过和结果。4.战后两国的情况。
重点分析:描写了一些战前战后的场景。
1.晋文公显灵。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晋原轸论伐秦师。6.文嬴请三帅。7.先轸唾君。8.秦穆公素服于郊。
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秦穆公、原轸、蹇叔、弦高。
三.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秦晋两国战于殽的前后经历的叙述,总结了战争成败的原因,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秦失败的原因:1.战争的性质:秦国是非正义的。2.从秦穆公身上看:他贪婪、一意孤行、不听从蹇叔的劝告。3.从秦军的军队素质上看:轻而无礼。
五.艺术特点:1.从选材上看,文章详略得当。2.塑造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集中笔力,突出表现某一个人物,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国语》
一.关于《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以及诸侯国各国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因此名为《国语》。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郑、晋、楚、吴、越八国的历史。记载的时代大约为(前967-前453年)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二.《国语》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三.《国语》内容和特点:1.记言为主。2.塑造了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当时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较为形象的一些人物形象。3.《国语》包括243则长长短短的故事,有很多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记叙。4.《国语》语言的整体特点是平实自然,明白流畅,但各国文风又有所不同。
选文:《勾践灭吴》(《国语·越语上》)
一.背景
二.讲析:1.勾践向吴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2.写勾践为打败吴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休养生息。3.写勾践出征灭吴,雪耻复仇。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5、6段――休养生息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
1.引咎自责。2.采取一系列的抚慰措施。3.鼓励繁殖人口。4.扶危济困。5.礼贤下士。6.勤俭节约。7.十年不收赋税。
三.其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伍子胥、太宰嚭、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
四.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经过。刻画了一个痛定思痛,希望再造越国的英雄形象。
五.艺术特点:1.详略的艺术。2.对话的艺术。
《战国策》
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不仅仅是一部战国之史,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优秀的散文汇编,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战国策》在没有经过辑录之前,曾经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的名称。西汉时,刘向将所见到的各种版本加以整理、汇编,编辑为一本书。按顺序共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顺序,分为33篇。刘向认为这书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因此定名为《战国策》。
二.《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1.《战国策》基本上是纵横活动的历史记载,是纵横家言论的汇辑。2.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总而来说,主要表现为 有两种思想倾向:1.宣扬的不再是传统的“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而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捐礼义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刘向语)。传统讲求仁义,而纵横家讲求权术。这种思想是前此诸书所没有的。2.其次,在讲“天”的作用的时候,《战 国策》不再讲敬天、爱民,却反复宣传贵士、重士、强调游士的作用。
四.《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特点:
1.由于这些游士的思想是打破传统的,说话是无所顾忌的,于是形成文章“放言不惮、直言不讳”的语言特色。2.《战国策》游士的游说,常在说动人主,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危言耸听。这是《战国策》的另一个主要艺术特征。3.游士游说人主为了达到说服的效果,其情感往往慷慨激昂,情感强烈,所以形成文章,也形成了气势雄壮、纵横驰骋的艺术效果。4.游士庭说诸侯,并不是泛泛说理,他们还旁征博引,引譬用喻,大量用典,列举事实,所以语言表达极为具体形象。
选文一:《苏秦始将连横》
一.背景
二.讲析:1.游说秦王,主张连横,遭到拒绝。2.刻苦读书,继而主张合纵抗秦,得以成功。3.指责了苏秦富贵之时,家人的庸俗世态,揭露了世态炎凉的现状。
三.艺术特点:1.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大量使用铺陈、排比、夸张、对偶、比喻、对照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哀求、激将、雄辩等论说方法的运用。观察敏锐,方式巧妙。3.细致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如对苏秦这个人物的层层深入的剖析。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二.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的发展趋势:由简到繁;即由短小的语录体和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据周密的论说散文。第一阶段(春秋后期战国初期):语录体:《论语》、《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对话式论辩文、专题论文:《孟子》、《庄子》;第三阶段(战国后期):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已完善论说文的体制:《荀子》、《韩非子》。
《论语》
一.关于《论语》:一种观点认为,“论”是论次编纂,“语”是指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语;第二种观点认为,“论”即论说,“语”为语言,即论说的语言,指孔子及其弟子论说的语言。
二.关于孔子:1.生平: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其祖先为宋国的贵族,后来没落,因变乱而迁往鲁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2.孔子的政治生涯。3.孔子的教育活动。
三.《论语》的思想体系:《论语》一书共20篇,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1.政治思想――“礼”与“仁”。2.美学思想――“美”与“善”。3.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4.孔子的文艺思想――“诗论”和“诗教”。《论语》在战国时期有三家《论语》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现在所用的版本为《鲁论语》。
选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
一.讲析:1.孔子要在座弟子各言其志。2.四位学生所谈的志向。3.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志向的评价。
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孔门四弟子的谈志以及孔子对他们不同态度的记述,形象地说明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并成功地描绘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大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
三.艺术特点:1.本文是通过五人对话的形式阐明思想主张的一篇完整的说理文,但有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的叙述过程,而且记述形象生动,形同一个故事,引人入胜。2.把抽象的说理化做了具体的形象,不仅明确地表达出思想,而且增强了感染力。3.以人物个性化地言行和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志趣。4.构画了一幅生动感人的《春游图》。四.《论语》其它名篇: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对时间易逝的感慨。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以“寒”来比喻乱世,用松柏来比喻处于乱世,体现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人格精神。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同上)。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表达乐对颜回深厚的感情和对他安贫乐道的赞赏。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用形象的语言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
《孟子》
一.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孟轲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孔汲)之门人。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的又一名大师,后世尊称为“亚圣”。他游说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以“德”而王,以仁义征服天下的学说,终不被用,退而著书。
二.关于《孟子》:共七篇:《腾文公》上下;《公孙丑》上下;《梁惠王》上下;《尽心》上下;《离娄》上下;《告子》上下;《万章》上下。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籍,是孟子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仍然属于语录体,但比较《论语》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1.孟子哲学思想是“性善”论,因而影响到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2.孟子还看重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四.《孟子》一书的特点:1.《孟子》基本上为对话体,受《论语》的影响,但有所发展,每一论题的结构都比《论语》更加完整,其中不少长篇大论,这对于后代的论说文章有更多影响。2.《孟子》各篇没有标题,今本的标题为后人所加。这一点与《论语》相同。
3.善于辩论,并且行文极有气势。全书长于辩论,富于辞彩,因是在王公大人面前抵掌而谈,所以行文巨制,气势磅礴。4.《孟子》文章的又一特点是富于感情色彩,声音笑貌,活现纸上。
选文一:《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之上》)
一.背景
二.讲析:1.孟子通过以羊易牛之事指出齐宣王具有推行仁政、保民而王之心。2.用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实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3.说明齐王以武力称霸的欲望是危险的,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4.指出了行王道,施仁政的具体的办法。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生动具体地阐释了孟子以反对霸道施行仁政为前提,以“保民而王”为总纲,以“不忍推恩”为基础,以“制民之产”为措施的王道思想。
四.艺术特点:总体上,本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富于雄辩家的气概。1.本文以对话形式说理,对话富于个性,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观点。2.富于论辩特色:(1).观点明确,态度明朗。(2).善设机巧,欲擒故纵,引君入瓮。(3).运用譬喻,陈说事理,既生动引人,又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运用排笔、对比、呼告等的修辞手法,使说理更加透彻,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5).文中论证问句特别多,尤其是反诘语气和设问句的运用,使论点更加明确突出,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庄子》
一.关于庄子:庄子生平: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活于大约前369年-283年左右。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生贫困。庄子一生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1.生卒年代。2.故里属国。3.身世生平:贫穷、清高与交友。
二.关于《庄子》:《庄子》一书,现为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又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三.《庄子》的哲学观、政治观和美学观:1.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与“游” 2.庄子的生死观和政治观――“忘”与“化”与“无为”;3.庄子的美学观――“自然无为之美”。
四.《庄子》寓言的分类:1.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浊,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2.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他关于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标举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3、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选文:《逍遥游》
一.讲析:1.庄子列举一系列“有所待”的现象后提出了自己“无所待”的观点。2.庄子对“无所待”的境界作具体的论述。3.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以庄子之口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
重点讲析:有所待与无所待
小知不及大知
蜩与学鸠――鹏
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惠蛄――楚之冥灵者,大椿树
――都是有所待的
小和大
鹏、野马,尘埃、芥、舟 ――以物比人
宋荣子 ┐
――以人比人 列子
┘
――也都是有所待的
无所待:
乘天地之气
┐
御六气之辩
┤
―――无所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游于无穷
┘
二.中心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神人形象并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
三.艺术特点:1.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推论中心论点。2.这是一篇论说文,以议论为中心,又融叙述、描写为一体,写法多变,不拘一格。3.文章中比喻丰富,涵义深奥,堪称“诸子之冠”。4.结构上:结构散漫,内在逻辑严密。5.本文创造出了雄奇开阔的意境。
6、语言方面:诡谲夸诞,洸洋自肆。
四.其它篇章:除了以上在《逍遥游》当中体现出的艺术特点,还有在其它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其他的艺术特色:
1.异趣横生的语言: 《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雛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濠梁之上》(《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知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之上也。”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庄子抒情性的文字写的深沉、凄迷,感人心肺。如《山木》篇中,描写送人远行的情景:“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则阳》中抒写对故乡的眷念:“旧国之都,望之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十九,犹之怅然。”表现出庄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五. 《庄子》散文的总体艺术特征:1.诡奇怪诞的构思。2.雄奇开阔的意境。3.变 幻神奇的笔法。4.异趣横生的语言。5.含蓄感人的抒情。6.庄子议论性的文字往往融说理于叙事、抒情当中,文势奔腾跌宕,音调铿锵,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讲:汉 代 散 文 一.汉代散文脉络
秦代散文: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 汉代散文: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
赋体文┌散体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
二.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1.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2.献纳辞赋的风气。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4.游学游宦的兴盛。
三.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6.从浪漫到现实。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一章: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传散文,它们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的创作形式,先秦的同类散文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但是汉代的历史散文则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司马迁的《史记》则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为中心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史传文学的产生。《史记》
一.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1).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2).受学董仲舒。(3).问故孔安国。3.三次壮游:(1).20岁(前126年)曾经到东南一带。(2).35岁:(前111年)出使西南夷少数民族地区。(3).前110年:参加泰山封禅大典。4.李陵之祸:公元前98年。宫刑:“宫淫刑也,男子割腐,妇人幽闭。”《报任安书》:“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上大夫有罪,则赐自杀,不致加刑以辱之。”
三.《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万字。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叙历史事件的纪传体著作,标志着中国史传文学的产生。
四.史传散文《史记》具有的独有的审美内涵、特征和意义。1.首先,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高远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2.《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其突出的特色是它鲜明的写实精神。
3、《史记》不仅重视随事写人,而且尤其擅长借事抒愤,因人表情。
选文一:《项羽本纪》
一.思想内容:本文叙述了项羽一生从起兵反秦到称霸天下直至兵败垓下的经历,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形象,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欲以武力征服天下,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讲析:1.介绍了项羽的出身、性格和起义的经过。2.巨鹿之战表现得是一个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3.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疏于计谋,就此失势。4.楚汉相争,项羽逐步走向失利。
5、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6、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其灭秦之功,批评他不行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
三.重大历史事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巨鹿之战:项羽: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
鸿门宴:项羽:勇武坦率之余却谋略不足;任性行事、刚愎自用、残暴无道;刘邦:怯懦无能却又有机智,侧面写他贪财好色;张良:胸有成竹而又沉稳;范增:老谋深算,但过于急躁;樊哙:豪爽而强悍。
四.两处经典描写的历史事件赏析 1.鸿门宴
项羽入秦、曹无伤反间、范增议论(急)――项伯夜访、沛公约婚、张良出策(缓)――刘邦谢罪、项羽心软(缓)――范增不依、项庄舞剑(急)――樊哙闯帐(急)――沛公如厕出逃(缓)――张良献璧、范增摔璧(急)。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绝别虞姬--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敌人
1.垓下之围--抒情。节奏纡缓,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徴之声,形成呜咽深沉的境界。2.东城快战--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3.乌江自刎--抒情、叙事相结合。拒渡、赠马、赐头。江畔陈词,羽声慷慨,表现了他不苟活的英雄气概。
五.艺术特点:1.本文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集 中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相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来刻画项羽这位气盖一世、骤起骤落的英雄悲剧人物形象。(1).项羽有着勇武粗豪,直率磊落的性格。(2).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3).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他内心矛 盾与痛苦的刻画。2.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刻画、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3)、间接描写来反衬人物性格。(4)、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不同面貌。3.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成语流传下来,被后人广泛运用。
选文二:《廉颇蔺相如传》
一.讲析:1.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人物。2.完璧
归赵,刻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经典场景:怒发冲冠,持璧睨柱,徒手晋见。3.渑 池之会,刻画了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暴,据理力争的英雄形象。经典场景:相如进缶。4.将相和:刻画了蔺相如宽宏大量,而廉颇则勇于改过的两个人物形象。经典场景:负荆请罪。5.长平之战:廉颇不受重用,导致赵国大败。经典场景:纸上谈兵。6.廉颇客死他乡的结局。
二.中心思想:本篇本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后面兼有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同时也反映出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如果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的主题。但本文则主要截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主要是突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为赵国所立下的功绩,详细刻画了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
三.艺术特点:1.本文截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描写赵国的兴衰史。并且对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以几个典型的场景以精雕细刻来加以刻画,使得赵国几十年的兴亡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动紧张的故事性。2.通过这四个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首先,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司马迁还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性格。
选文三:《报任少卿书》
一.背景
二.讲析:1.叙述复信之所以延迟的原因。2.叙述自己不配“推贤进士”的缘故。3.叙述为李陵事下狱的经过。4.叙述自己忍辱负刑。5.叙述自己如何完成《史记》的创作。6.写明自己复信时候的心情,首尾呼应。
三. 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的性格和统治阶级 内部一些恶劣的行为。2.反映了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四. 艺术特点:1.艺术手法上,本文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多处运用了排笔、对仗、引用典故、列举、重叠等句式,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思绪涌发,语不中断,急言极论,接连倾泄。既显得内容详实,又显得气势浩荡。2.感情磅礴,震撼人心。
总结《史记》艺术特点 一.《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表现手法 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本传晦之,而它传发之。”即在人物本传散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叙述和描写那些与人物相关的矛盾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它传。互见法的好处在于:(1).每个人物传记的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可以保证传记本身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可以使读者使用散见各篇的材料补充本传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3).将有广泛历史联系的人物构成强烈的对照,在对比中突出个性。(4).各传互补,用以表现强烈的爱憎情感,点画人物的精神面貌。(5)、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人物的伟大。
2.细节描写和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细节是场面描述情节发展的小单位,是构成故事化的一个零件,司马迁则善于从细节中突出人物特征。又善于从大场面的整体来展示人物全貌,刻画人物个性。所以《史记》创作中,人物描写大小相辅相成,是创作典型化人物的重 要手段。
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1).通过其他人的议论、评价来一针见血地点出人物的特点。(2).通过人物本人的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史记》抒情的表达方式
1.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和感情评价寓于客观事实的叙述当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发表出来。2.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独抒胸臆,直发孤愤,明白显露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如对《屈原贾生列传》的评述。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 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2.《史记》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3.《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 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所崇尚。4《.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用汉代的白话文来叙述历史事件,还适当地引用当地的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5.《史记》许都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汉书》
一.班固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二.关于《汉书》:《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进。全书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改制(23年)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的思想内容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了大汉王朝的正统思想。代表了汉代统治思想的正统儒家观念。
选文:《苏武传》
一.背景
二.讲析:1.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2.李陵以旧友身份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3.写苏武晚年遭遇。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晚年的境况,刻画了苏武在匈奴的艰苦处境和极其卓绝的节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五. 艺术特点:1.在《苏武传》中,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 公的形象,在言行的对比烘托中,表现出人物的正邪之别。2.通过描绘事情的经过,具体展现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环境描写。4.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的语言。
第二章:论说散文
西汉的论说散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西汉鸿文:代表作家作品――贾谊《过秦论》; 2.尊儒之文:代表作家作品――董仲舒《举贤良对策》;3.复古之文:代表作家作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4.指斥时弊之文:代表作家作品――桓谭《新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
选文:《过秦论》
一.贾谊生平
二.讲析:1.前半部分写秦之强盛,层层推进。2.后半部分写陈胜以卵击石,攻破强大秦国。3.最后画龙点睛,指出秦王迅速败亡的原因。
三.思想内容:这是一篇全面总结历史教训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秦亡的原因为汉朝的统治作出借鉴。文章评述史实,直陈厉害,旨在以史为鉴。这种写法,开“史论”之先河。四.艺术特点:全文铺陈夸张,辞采富丽,气势豪迈。有战国纵横之风。
政论散文的艺术特征:1.文体上,大体以奏疏、议论、书信等形式为主,其涉及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2.这个时期的政论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3.论说方式上,铺叙、排比、夸张、反衬、对比、重复、渲染、藻饰等等,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的论述过程如浪似潮,排山倒海,以强大的逻辑和论辩气势,让统治者信服。
第三章:赋体文
汉赋的发展:
1.骚体赋(汉初:高祖-文景帝-武帝):在形式上直接继承屈原《楚辞》,内容上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怨刺”的传统。对封建社会是非不分、忠奸不明,人才受到压抑的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2.散体大赋(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汉代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以铺排描写,体制宏大,词采灿烂为主要特征。(1).散体赋的奠基之作――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体制的正式形成;(2).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的游猎之赋:《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难蜀老赋》等。《子虚》《上林》赋是汉代散体赋的成熟、定型之作。司马相如也因此成为汉赋全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家。(3).东方朔、扬雄的模拟之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4).班固、张衡的都城之赋。班固《两都赋》(洛阳,西安)、扬雄《蜀都赋》、张衡模仿《两都赋》作《二京赋》。
3.抒情小赋(东汉时期):张衡的《归田赋》《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对社会政治腐败、黑暗现状的揭露和批判之情。
选文一:《子虚》和《上林》
司马相如生平: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击剑。因为追慕蔺相如,因 此改名为相如。原名司马犬子。1.婚姻如意:卓文君。2.事业得意。
《子虚赋》
一.讲析:1.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物产。2.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3.写乌 有先生对于子虚的批判,归结讽谏主题。
二.艺术特点:语言艺术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状描事物的语言词汇。显示了优秀的语言技巧,描摹物态,尤其是对人体美的描绘十分杰出。
三. 散体大赋的艺术特点:1.追求宏大的体制形式。2.展示事物奇妙无穷的大的 美点。3.创造无积无限的想象境界。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散文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脉络
朝代 文学现象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魏代 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魏末晋初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西晋 太康文学 潘岳、陆机、左思 左思《白发赋 东晋(田园诗)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南北朝 骈体文 孔稚珪 《北山移文》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与文学。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3.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4.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5.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一章:建安散文
建安与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于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历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一般不只限于这二十五年的文学,而是把曹丕即位,魏代建立到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年间也包括在内。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 人为首领,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孔融),加上杨修、吴质等人,形成一个以邺下(河北临漳)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他们在文学上各有所长,相互有密切的交往,有大致相同的创作经历以及相似的创作风格,即“建安风骨”,所以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
曹植
曹植生平:字子建(192—232年)。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早年生活优游(公元220年之前)。1.私开司马门;2.酒醉不领军命。后期身世飘零。表现在作品上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的两种风格:前期:义气风发,辞彩飞扬。(《白马篇》)后期:又可以分为两种精神状态。1.是曹丕在位时,感情是激愤而直接的。(《赠白马王彪》)2.是曹睿在位时。感情是绝望之后的悲叹。其情感的基调是抑郁而隐晦。(《七哀诗》)
选文:《洛神赋》
一.背景
二.讲析:1.遇见丽人洛神,并从各方面刻画她的美丽。2.与洛神相约,并描述与洛神相游嬉戏的良辰美景。3.洛神离去,与诗人送别的场景和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
重点在描述洛神的美丽的一段和洛神离去以及她离去时的痛苦状态。第一个重点段:描写洛神美丽――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构思方式。(1).刚刚出现的时候的远景――写洛神的乍现:体态轻盈,飘忽回旋,光彩照人。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形容她的体态和刚出现的美轮美奂
惊鸿,游龙,轻云蔽月,流风之回雪:来比喻洛神衣袂漂佛,轻盈欲举的体态。秋菊,春松,太阳升朝霞,芙蓉出渌波:来展示她照人的神采。(2).走近――写洛神的整体的外形体态:写她外形的美好适中以及美丽的自然天成。(3).更近一些――写洛神的外貌:
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的修饰:从上到下的描述
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服饰的描述――名词的罗列:
衣物――罗衣,文履,雾綃之轻裾。
饰物――瑶碧华琚,金翠的首饰,明珠。
(5).动作的描写――天真妩媚,活泼可爱 第二个重点段――写洛神率众离去。
列举了大量的神怪:风神,雷神,女娲,文鱼,六龙,鲸鲵,水禽。表现出洛神的随从何其繁盛和富丽。接着写离去的洛神的情态,和前面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三. 艺术特点1.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列举,形容词的大量叠用等,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天真妩媚的洛神形象。2.句式灵活,运用多种句式,三言到九言。在描述洛神时候,常常运用四言,几个甚至十几个四言句叠用,使得描述一气呵成,把美丽的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但在表达情感时,又使用了多言句(六字句),把情感的委婉细腻在句式上首先就体现出来。3.本文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同时塑造了洛神快乐消遥和忧愁哀伤的两种场景和情态,完满地刻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心情感的神女形象。
曹丕
曹丕生平(187-226):字子桓,沛国譙人。曹操卞夫人所生次子。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岁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卒,曹丕袭位为魏王、丞相,同年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谥文帝。曹丕自称:“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成书于建安末年。全书大致亡逸于宋代。现仅存《典论•论文》与《典论•自叙》 两篇。
选文:《典论·论文》
1.论作家。2.论文体。3.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章:正始散文
一.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用的一个年号,(240—249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即265年这一段时期。代表作家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末晋初期间的七个浪漫文学家。他们互相友善,同在竹林间游会。此七人为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因为他们皆为性情旷达、才高志远,或是文采翩翩,或是官高名大。所以世称之为七贤。
二.竹林七贤”生活在司马氏统治的时代背景:曹睿,曹芳,司马懿,曹爽。
阮籍
一.生平: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公元210年,卒于公元263年。后世称之为阮步兵。他有《咏怀诗》82首,散文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嵇康
一.生平: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zhi)人,(今安徽省宿县),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代表作:《赠秀才从军18首》;散文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二.体现其人物品藻的经典故事:1.与钟会相遇:杀身之祸之一。2.山巨源绝交 书:杀身之祸之二。3吕安之事:杀身的导火索。4.关于《广陵散》。
嵇康在竹林七贤中的核心地位:1.论地位。2.论外表。《世说新语• 容止》中记载他 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是“龙姿凤章,天质自然。”山涛赞颂他是:“嵇叔夜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当时的人赞颂他的儿子,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说:“君未见其父耳!” 3.论才能。4.论人格。
嵇康文选:《与山巨源绝交书》
一.背景:《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写给山涛的一封绝交信。可以说嵇康之所以成千古之名,与此书有关,嵇康遭杀身之祸,也与此书有关。可以说是在盛名之下,伴着烈祸而来,无论怎样看,这封书信是嵇康人生的里程碑,也是文人史上的里程碑。
二.讲析:1.写信的缘起。提出山涛与自己不是真相知。2.叙述自己疏懒成性,不愿居庙堂为官。3.具体提出了“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开拓了上段的论点。4.再一次申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坚定地提出不同流合污,与前文照应。
三.思想内容:本文是嵇康的著名散文,他用辛辣的笔触,满腔愤慨地批评了司马懿父子的残暴,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政治见解,并因此而被杀害,是一篇战斗性极强而艺术水平很高的文章。
第三章:西晋散文
太康文学:太康体(繁缛),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亢、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左思
一.左思生平(252-?):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未曾做过显职。一段时间做过秘书郎。此人貌寝口讷,好深思,性格内向。洛阳《三都赋》历经十年而成,诗歌代表作:有《咏史》八首,借《咏史》实咏怀。
第四章:东晋散文
陶渊明
一.生平:1.29岁之前,贫居读书,塑造人格和理想的时期。2.29-41岁之间,亦隐亦仕,认识官场和社会的时期。3.61-63岁之间,隐居躬耕,体味人生苦乐的时期。
二.陶渊明的思想境界:1.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2.“抱朴含真”是陶渊 明的社会理想则。
三.陶渊明的作品
选文一:《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背景
二.讲析:1.写辞官归家时的心情。2.写归家后隐居生活的乐趣。3.写人生有限,不必遑遑然有所追求,应该顺其自然的安排而过乐天知命的生活。
三.赏析:《归去来兮辞》不是田园诗,是一篇记述诗人解职归田的抒怀之赋,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是这篇赋却巧妙地把议论、叙事和抒情极为和谐地融为一起,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诗人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因此这篇赋有了诗一样的境界和淳挚动人的情致。在这里,诗人的情性与家乡自然美好的景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和自由,外化在清纯、幽远而富于生机的岫云、归鸟、丘壑、林泉中,伴随着亲戚的情话,悠扬的琴声和邻人亲切的告语汩汩而流。在这里,松菊,归鸟,孤舟,孤松,门的紧闭等意象,又在如画的描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向往自然、耿介高洁的人物形象。
选文二:《桃花源记》
一.创作的原因和背景:1.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家乡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而且赋役严苦,人民逃亡的情形非常严重。这些史实是陶渊明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2.思想背景: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很深,素怀高洁,眷恋自然,厌恶官场。3.民族的文学理想,审美心理:中国人倍感生活苦难充满忧患意识。所以这种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合乐、人人敦厚,淳朴的境界正始灾难深重点古代人民要求作家所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
二.文学史上来看其艺术价值:桃花源记创造的桃花源在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其桃源故事的出现是一个非常惹人注意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
三.讲析:1.溪行捕鱼。2.桃源仙境。3.重寻迷路。
四.艺术特点:1.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人间仙境,文体省净,语出自然。2.本文采用写实的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显示出了其高朝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南北朝散文
一.骈体文:骈文,即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是与散体文相对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文体。骈体文要求语言平行,对称。成熟的骈体文,以骈偶、用典和有一定的声律为主要特征。
三.骈体文的形成:骈体文形式的真正形成是在魏晋,其发展的真正高潮时期为南北朝时期,其代表是“徐庾体”(徐陵和庾信)。清代人认为庾信是:“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的骈文对于晋代以来的骈文作了全面的发展,不仅更多地使用四六句式、联句,更多地用典,更加追求辞藻的华丽,在描写方面更倾向于铺衬,还创造了清新自然、深沉婉转的抒情风格。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为徐陵的《玉台新咏》序,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四.骈体文的句式:骈文句式有很多种类,但以对称的四六句为主,形式为对偶形式。善于使用联句。四四型、六六型、七七型、四六型,四四六六型,上四下五或上五下四,上四下七,上四下八······等等多种类型。但通常以四六型为主。所以又称为四六文。
五.骈体文的艺术特点:1.大量运用藻饰。2.骈体文还注重运用典故。.3骈文还注重声律。
选文:《北山移文》
一.背景:《北山移文》是南朝骈文中的一篇名作。北山,即钟山,因为在健康城(南京)城北,因此,称为北山。移文,是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目的是在于晓谕或责备对方。
二.讲析:1.指出钟山和周子所居草堂的神灵,为了谴责周子的行为,刻这篇移文于山 庭。2.第二段写周子由隐居而出山。3.写周子出山做官和北山寂寥蒙耻的状态。4.写北山担心周子重来,决心挡驾,点名了移文的主旨。
三.思想内容:本篇借用移文这一文体,假托北山山灵口吻,对周颙表明爱好隐居,实际贪求官位的行为予以揭露和鞭挞。
四.艺术特点:1.本文写人写景,善于用艳丽多姿的语言,描绘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2.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比、拟人、夸张、用典、对偶。3.全文富于抒情气味。它构思奇妙,假托山灵口吻抒写,把山峦草木等都拟人化,便于抒发种种情感。4.本文运用辞赋体裁,除了句尾押韵外,还注意句中平仄协调,音韵铿锵。5.本文对偶工巧,全文用了许多四六句,对偶整齐工致。除此外更穿插使用了若干三言,五言,七言句,还穿插了散句。这样使文章于整齐中具有流动的韵致,避免了呆板的缺点。
第三篇: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
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便全是由五言诗句组成,但曹操诗歌更多还保留着四言为主的诗歌样式,到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后,两人诗歌皆以五言、七言为主。如曹丕的《燕歌行》便是一首七言诗歌,曹植的《白马篇》《野田黄雀行》《七哀》等作品全是五言诗。同时期,摒弃四言采用五言仿佛成为了文人之间的潮流,除五言之外,七言诗句也开始大幅度被文人采用,如建安七子陈琳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此后诗歌句式结构发展基本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但五言句式却是魏晋时期诗歌句式发展的代表,同时也为后来的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七言和五言诗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
二、艺术特点
《 诗经》以关注现实为主,主要抒发现实生活的情感,除了少数几篇诗歌外,《诗经》完全反映现实世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存在超脱现实的虚拟世界。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夹杂少部分叙事的史诗。如《诗经》中的除了大雅和颂,其余200多篇都是抒情言志诗。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中艺术手法比的代表诗有《魏风▪硕鼠》,艺术手法兴的代表诗句有《小雅▪白华》的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艺术手法赋的代表诗歌有《秦风▪蒹葭》。《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并非是单一的用于一首诗歌,更多的是三种艺术手法共同作用于同一首诗歌。《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是《诗经》的一大重要特点,在《诗经》中,这样结构的诗歌数量众多,重章叠句让诗歌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又如《豳风▪东山》之中每章诗句的开头都用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作为歌谣,为了声韵美感,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
楚辞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演变为其所特有的象征手法,多将景物、环境、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诗歌经过不断发展,楚辞中重章叠句渐渐减少,不同的句式使得诗歌语义更加丰富,增加了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大篇幅的诗句让意象的采用变得平凡,大大增加了诗歌句词的优美性和含义的深度。语言上,楚辞善于渲染、形容,且用词繁复,以情味悠长见长,具有含蓄之美。相较《诗经》最大的差别,就是楚辞的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并在诗歌中多处了众多超脱了现实世界的精神产物,为后世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天问》《山鬼》《九歌》中的各类神话形象,故此《诗经》是我国是个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歌发展到两汉时期,乐府诗成为了诗歌新形式,诗乐结合体制灵活,乐府诗中有叙事诗和抒情诗,但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过程中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自乐府诗的叙事诗出现之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乐府诗表现的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各阶层的苦乐和社会现状等等。《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均表现了百姓生活的疾苦。除此之外,乐府诗还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爱恨、生死的人生观。《上邪》《孔雀东南飞》都是写那个时代的爱恨观。《战城南》《蒿里》则是描写了时代人们的生死观。乐府诗中的叙事诗在叙事中对于故事事件的发生的安排具有新意,且在人物刻画上手法多样。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汉朝除了乐府诗这样政治色彩较重的诗歌外,文人诗代表了文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古诗十九首》则是文人诗的代表作之一。《古诗十九首》主要描写了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同时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哲学关系,如永恒与有限,心态与生命周期、忧郁和欢乐、来去亲疏等等关系。《古诗十九首》赋予了诗歌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等种种感受,一切源于作者自身独特的感知。《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抒情方式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在其中的诗歌中,大多以事或物起兴,使之形成诗中世界的经典事件。其内众多诗篇采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来写,使得诗歌构成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最著名的便是语言的运用,它不用艰难冷僻的词汇,用最浅显的字词构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如其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亦或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三曹父子与建安七子为核心的文人,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该时期诗歌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魏晋之交,世风变化,诗歌风格出现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沉郁艰深、风调峻切。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有左思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因为他继承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精神。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田园诗显得格外出色,而田园诗又以陶渊明所创诗歌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除陶渊明之外,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和翻译,对当世诗歌和后世诗歌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文学上,佛教让文学想象世界变得丰富、让文学的故事性不断加强、让中国文人开始注重声韵关系、大大增加了词汇量、也让文学观念变得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条心的道路,并衍生了中国传统的玄学思想,促进了田园避世诗的开创和发展,以及对其他诗体的发现。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文学不仅仅只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反侵略过程中,中国文人也深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新兴事物和大量词汇的传入,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诗歌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的变化,押韵方式的变化,更多的因素便是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让词汇量变得的丰富,并促进人们对物体形容词汇和字词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从先秦至汉魏六朝,中国诗歌句式从最初的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慢慢发展固定为五言、七言为主的诗歌形式,重章叠句也由丰富的语言句式代替,诗歌篇幅从短到长,又从长到短,这些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重要的句式基础。艺术手法也从最初的赋、比、兴慢慢变化为更加繁复抽象的象征手法,从杂乱的诗句押韵到韵律的规范化,从配乐诗到徒诗,这些变化都是古人对创作艺术手法更进一步的发现。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实用性高于文学性到文学性占诗歌创作上风,从现实到虚幻,从直接到抽象,诗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人的思维广度处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随之得到发展的便是诗歌中心思想深度的不断拓展。每一种文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积发展起来的,诗歌便是显著的例子,在时间的变化中,诗歌慢慢变得体裁明确,作用群体不断增加,因为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迫使诗歌向各种创作方法的探索,直至成就了唐诗宋词的诗歌文化大繁荣时期。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汉魏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
一·基础知识 1.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散文名篇,全文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酣畅淋漓。
2.《过秦论》是贾谊最著名的政论作品,分上,中,下三篇,都是议论秦的过失,总结秦兴亡的历史教训。
3.班固的《汉书》是我们第一部断代史,体制沿袭《史记》,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共有一百三十篇,分本纪十二,书八,表十,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5.《史记》的重要旧注本有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三家注”。
6.标志这种赋(汉赋)风转变的最早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7.咏物抒情小赋的出现,突破了以往汉赋歌功颂德、歌舞升平的传统,形式短小精悍,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给汉赋的发现带来一线生机
8.杨雄作品今存《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反离骚》、《解嘲》、《解难》七篇及一些残文 9.班固的赋,以《两都赋》最为有名
10.张衡的赋作主要有:《思玄赋》、《应间赋》、《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等,其中《二京赋》、《归田赋》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11.《归田赋》是一篇短赋,标志辞赋由散体大赋向咏物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
12.《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叙事诗,最早收录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3.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最早作品,记述的是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
14.《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大约产生在汉末桓灵之世,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15.钟嵘评价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6.曹丕《典论•论文》称王粲“长于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
17.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诗歌代表作《赠兄弟秀才入军》,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18潘岳与陆机齐名,并称“潘陆”
19.《重答卢谌》是刘琨在幽州被囚时所写
20.左思的《三都赋》曾引起极大轰动,据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21.建安诗人曹丕《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它句句押韵,还不成熟
22.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山水诗的创作
23.在《乐府诗集》中,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又分为吴声歌、西曲歌、神弦歌三类。24.在“梁鼓角横吹曲”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5.鲍照赋今存10篇,《芜城赋》最为著名。咏物赋的代表作有《舞鹤赋》、《尺蠖赋》
26江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恨赋》、《别赋》
27.庾信的《哀江南赋》以宏大的规模和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在艺术构思、语言文字技巧上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28.丘迟的代表作的《与陈伯书》
29.《哀江南赋》是庾信最杰出的骈体文
30.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个类型,志怪小说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流
31.《搜神记》中保留了许多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董永》等,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喜爱
32.《论文》是曹丕的专著《典论》中的一篇,《典论》全书已佚,只流传下来本篇和《自叙》。
33.《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专论,对文体进行了初步划分。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对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原则表明了自己的观点。34.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创作论。
35.《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时代的巨著,建立起了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36.《诗品》一名《诗评》,是我国第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
二·简答题
1.史记的艺术成就:
1.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的优劣长短。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活化人物形象。5.运用“闲笔写人”的手法,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6.运用“互现”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2.《七发》对后代艺术方面的影响:
1.描写内容向体物大赋转化。2.充分发挥了夸张和想象的艺术功能,调动各类词汇充分描写事物。3.主客对答体的使用,拓展了内容和篇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4.显露出审美价值与讽刺之意的矛盾。5.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七发》可以说是从骚体赋向散文大赋转变的标志。3.散体大赋的特点:
1.《子虚赋》、《上林赋》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铺采摛(chi)文,张扬物色,穷生极貌,气势恢宏;2.同时也堆砌典故,联翩累牍,搬弄文字,刻意求新,粉饰太平,劝白讽一,真正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散体大赋的特点。4.汉乐府民歌取得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2.叙事性较以前大为加强3.开始使用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4.体制上的开拓和创造
5.曹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1.曹植诗歌主要在五言诗艺术上有成就2.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成分3.加强了五言诗的文采4.讲究写作技巧 5.《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1.突出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2.诗人借对神仙的追求表现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对理想自由生活的向往。3.揭露政治黑暗,描绘世道衰败。6.左思的《咏史》特点: 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气,不专写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怀抱和不平,在对史的歌咏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我的个性和人格,形成了一种以史事抒怀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 7.左思诗歌的特色:
继承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真是地反应了现实生活,抒发了远大理想和豪迈情怀,激荡着高亢的格调,笔力矫健,气势雄浑,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8.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平淡自然,亲切淳朴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3.语言自然而精工4.风格多样 9.庾信早期诗歌特色:
字句锤炼,工稳而不繁富,细描景色,精巧而又清新代表作是《咏怀诗》 10.庾信在诗歌体裁的成就:
在诗歌体裁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已然具有唐人五绝的格调,丰富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开辟了唐代诗歌的先声,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11.《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通过生动的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2.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3.语言简约含蓄,玄远冷隽,朴素生动,优美传神。1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繁荣发展的标志:
1.大量文学理论著作的集中出现。代表作曹丕《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13.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题材单纯,以情歌为主,风格清丽柔婉。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广泛,风格粗犷刚健。《西洲曲》和《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典型特色。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三·名词解释
1.赋: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但赋的名称却不自汉始,而是在先秦就已出现。
2.乐府诗:汉代乐府是我国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大规模的设置乐府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只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创制歌词乐曲,为统治者服务。而是收集民歌,方便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入乐的诗歌六朝时被称为乐府诗
3.建安风骨: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以建安时期为主的主体并且下延到魏明帝太和七年近四十年的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文学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浓烈。被人成为“建安风骨” 4.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帧。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5.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七贤中,文学成就最好的是阮籍和嵇康
6.太康体:西晋太康至永嘉的二十余年,创作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诗人,代表是“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除左思外,他们的创作都表现出共同的时代倾向。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把这些作家的风格称之为“太康体”。陆机和潘岳最具有代表性。
7.玄言诗:以阐发老、庄思想为基本内容的纯粹的哲理诗。
8.元嘉三大家:鲍照以桌异的个性、飘逸的诗风,以及独特的诗体创造超于颜、谢之上,成为南朝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9.永明体:齐永明年间,周()著《四声切韵》,发现了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的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经过沈约等人的提倡,齐代永明年间便形成了“永明体”这种新的诗歌体式 10.宫体诗:是从梁后期到陈代诗坛上盛行的一种风格轻艳的诗体
11.北地三才:北魏末至北齐时,出现了号称“北地三才”的温昇、邢邵、魏收等诗人
12.骈文: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又叫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等
13志人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另一类,主要内容是记录人物言行和锁闻轶事。代表作是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刘宋时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含答案)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填空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
.山海
》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
。.书经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
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
.轮辐式
结构。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
.班固 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7.《孔雀东南飞》原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
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
文选
》。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
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12.三家诗是指
鲁人申培
,齐人辕固,燕人韩婴。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14.
语录体
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
《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
《九辩》 》发端。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
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
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 _. 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 .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
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
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
郭茂倩
所编。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
鲧禹治水。
32.按 音乐
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33.孔子生于
前551年
年。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
《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 .国别史
史。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
.寓言、重言、卮言。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
刘向
编辑成书的。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
悲秋
”题材。
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主要是王逸的 《楚辞章句》
。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
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___事物起源神话__,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_上古之书_____。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春秋 __》。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论语 ___》。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采诗___、删诗之说。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大雅?生民 _______》。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六诗_______。48.《____国语 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战国策 _》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阵亡将士___的作品。5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主客问答_______的形式。
5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抒情小赋______类型。
5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成一家之言 ____。”
5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 __和列传中。5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东汉 _____时期。56.____乐府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57.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___创世神话__。
58.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__》。59.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____音乐类型___为划分标准的。
6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赋诗言志___。
61.《《卫风?氓》/《邶风?谷风_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6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小雅?采薇___》。
63.“《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____《左传___。
64.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_《战国策》___》一书中。65.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语录体___体和格言体。6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论语__》。6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孟子_》。
68.《_湘君_》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69.《_橘颂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70.《_《九辩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71.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过秦论___》。
72.“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论衡》__》的基本精神。73.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主客问答_____的形式。
7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本纪____、世家和列传中。
7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在先秦称作“诗”或“诗三百”至
汉代才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76.《诗经》中的“二南”指
周南、召南。77.《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79.《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工商,患御者、带剑者 五种人。
80.《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四个人。81.烛之武是《左传》中的 《烛之武退秦师》 篇中的人物。82.邵公是《国语》中
邵公谏弭谤
篇的人物。83.冯谖是《战国策》中的 《冯谖客孟尝君》篇中的人物。84.“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
篇。8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86.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8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_.通古今之变___,成一家之言”。88.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8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90.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
。91.第一部国别史是
《国语》。
92.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
《战国策》。
93.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
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
篇。95.“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 《齐桓晋文之事章》
篇。9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劝学》
篇。97.“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中的 《氓》
篇。98.《逍遥游》篇是
庄子 的代表作。9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 离骚 》的名句。
100.《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 》。
二、名词解释
1神话
. 2山海经》 3.诗三百4.诗六义5.四家诗6.风雅颂7.赋比8.思无邪 9.今文三家诗10.毛传郑
11.今古文尚书 12.春秋三传13.孔孟
14.老庄15.知人论世
16.《韩非子》
17.楚辞
18.风骚
19.屈宋
20.《九歌》
21.《天问》22.诸子百家23.七体24.枚马25.散体赋26.汉赋四大家
27.劝百讽一28.《太史公书》29.互见法30.《史记》三家注31.班马32.《汉书》
33.乐府诗
34.乐府35.《乐府诗集》36.《陌上桑》37.《孔雀东南飞》38.《古诗十九首》 39.言事
40.金相玉质
三、简答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7.《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0.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8.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19.简述汉大赋的成因
20.简述汉大赋的特点21.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8.《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2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 用
30.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2.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3.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4.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8.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0.试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1.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12.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认识。
13.你喜欢屈原吗?谈谈你的看法。14.试谈谈你对《离骚》抒情艺术成就的认识。15.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谈谈你对西汉散文成就的认识。16.你认为汉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7.王国维认为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谈谈你的看法。
18.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这句话是如何认识的?
19.《史记》描写人物从《左转》中继承了哪些手法?
20.《古诗十九首》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附:先秦两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答案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
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 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9.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6.《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 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3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38.《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39.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0.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三、简答题答案
1.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结合作品来谈(2分)。
2.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
3.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2分)。
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2分);(2)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现出了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对后代文学家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结合例子。(2分)(3)古代神话中的浪漫幻想启发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2分),结合例子。(2分)
5.《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分);(2)重章叠唱(2分);(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2分)。
6.《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3分)。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4分)。
7.《氓》中的弃妇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8.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3分)。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3分)。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4分)。
9.《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2分),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分);(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2分);(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2分)。
10.《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说谏有异,风格多变。(2分)(2)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划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3分)。(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3分)(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2分)
1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3分)。
12.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1、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2分)。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2分)。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2分)。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分)。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2分)。
13.《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
14.《孟子》的文学价值,(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2分)。(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4分)
15.《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16.(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分)。
17.《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2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2分)。
18.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1分)。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3分)。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3分)。
19.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20.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于用 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2分)(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2分)(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2分)(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2分)
21.《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4分)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分);(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2分);(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2分)。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分)。(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2分)。(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2分)。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分)。(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分)。(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2分)。(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2分)。(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2分)。(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2分)。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3分)(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分)。(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25.(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
26.《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爱情,渴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等(3分);(2)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来维持家庭。如作品中讲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敢于反抗,没有哀求,体现了坚强的一面。对男子的负心,她予以谴责,“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弃回家,说出了“亦已焉哉”,果断决绝(4分)。
27.(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 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3分);(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分);(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2分)。
28.(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29.(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1分);(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1分)。(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1分)。(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2分)。
30.(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1分);(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2分)。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要点):《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参考要点):
(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3.庄子和屈原浪漫主义比较(参考要点):
(1)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其次,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点: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其次,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要点):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2)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 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4)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2分)。
(5)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6)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5.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参考要点):
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的不同主要有(参考要点):《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
(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8.《史记》的艺术成就(参考要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
(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
(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
(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10.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参考要点):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
(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11.本题不适合做标准答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