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书目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
[1]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类阅读书目
Carl James,Contrastive Analysis, 青岛出版社,2005。许余龙,《英汉语对比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汉英与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杨自俭、李瑞华,《英汉语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周志培,《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英汉语对比与翻译(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翻译理论与实践类阅读书目: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赏析》,译林出版社,2002。乔萍、瞿淑蓉、宋洪玮,《散文佳作108篇》,译林出版社,2002。
杨平编,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萃,青岛出版社,2005。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毛荣贵,《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居组纯,《高级汉译英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居组纯,《汉译英翻译强化训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黄新渠,《译海浪花——黄新渠译文译诗选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陈文伯,《译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陈文伯,《教你如何提高汉译英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John Pinkham, 《中式英语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方梦之主编,《实用文本汉译英》,青岛出版社,2003。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2。方梦之,毛忠明,《应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陈仕彬,《金融翻译技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张 今,《文学翻译原理》(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英语世界》(中英对照)系列 《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
[3] 翻译理论类阅读书目: 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Wolfram 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 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Gideon Y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Jenny Williams &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 Hermans, Translation in Systems
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Basil Hatim & Jeremy Munday,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以上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Mona Baker,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谭载喜著,《西方翻译简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张光明,《英汉修辞思维比较与翻译》,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语言学类阅读书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丛书):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A.K.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Thomo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Jon I.Saeed, Semantics Fasold, The Socialinguisitics of Language E.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杰弗里 N 利奇,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期刊类翻译研究参考文献
莫娜 贝克,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外与研究》2005(3)刘文华,李红霞,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外与研究》2005(4)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外与研究》2005(4)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于翻译批评,《外与研究》2005(4)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外与研究》2005(5)张 云,系统论观照下的“翻译单位”概念范畴,《外与研究》2005(6)翁义明,王金平,从英汉句法对比论汉译英的翻译单位,《外与研究》2005(6)丁国旗,姜淑萱,也谈“对等”与“相当”,《外与研究》2005(6)马 霞,口译:选择、协商与顺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 2006(3)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易 经,诗歌翻译活动的本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徐伟彬,翻译与SV提契句的语用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张蓊荟,翻译的认知隐喻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徐 涛,语篇与语篇的对话——语篇互文性的理论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魏望东,思维风格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陈 琳,张春柏,译者主体地位:分析哲学的解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胡 牧,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蔡 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张景华,崔永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1)陈 寒,从混沌的“眼”到晶莹的“境”——唐诗意境重构与“优势竞赛论”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肖坤学,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穆诗雄,诗歌鉴赏的差异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娄 奇,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胡开宝,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辞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J],外语教学.2006(1){其中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概念发展与承传} 王洪涛,从含蓄朦胧到显豁明晰——以中西比较美学为指归的散文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2006(1)
曹山柯,黄霏嫣,试论中国古诗词的模糊性和可译性障碍[J].,外语教学2006(1)陈正发,也谈“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2006(1)汤 莙[??] 译本批评的方法[J],外语教学.2006(1)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J],外语教学.2006(2),姚雪椿,论语言象似性翻译观[J],外语教学.2006(2)
(作者主要讨论文字语用象似性成因及其表现,从象似性视框、视点属性与功能等分析出发,指出研究特殊象似性语际转换对翻译指领的意义。)黎士旺,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简评[J].外语教学.2006(2)
李 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2)杨 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3)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4)
马可云,罗思明,“解构„忠实‟”之解构[J].外语教学.2006(4)李炯英,从语义基元视角比较Wierzbicka 与Jackendoff的语义学理论[J],外语教学.2006(5)赵 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5)
刘世英,曹华,英汉词序象似性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6)范祥涛,奈达“读者反映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外语教学.2006(6)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1)陶有兰,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外语学刊,2006(1)郑海凌,吕萍,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J].外语学刊,2006(6)
陈 刚,翻译观与翻译实践应是统一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文中总结了翻译的20项功能)霍跃红,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李 弘,王 寅,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熊学亮,对关联理论中逻辑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熊学亮,话语的宏观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
朱玉梅,张永玲,基于语篇宏观结构理论的英语语篇解构与生成的思维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
王 军,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J].外国语,2001(6)侯国金,双关的认知语用解释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陈新良,论“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及其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吕 俊,何为建构主义翻译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期刊类翻译研究参考文献
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中国科技翻译》2001(2)杨全红,警察(官)英文表达知多少,《中国科技翻译》2001(3)毛显辉,电影片名及相关术语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1(3)刘卫东,文化层次翻译观,《中国科技翻译》2001(4)
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中国翻译,2005(3)
林克难,从语境宏观把握 于词意微观入手[讲评],中国翻译,2003(1)尹富林,英汉称谓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中国翻译,2003(3)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中国翻译,2003(4)
陈淑萍,语用等效与归化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003(5)马 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与翻译,中国翻译,2003(5)杨雪燕,“语篇”概念与翻译教学,中国翻译,2003(5)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4(2)仝一
王慧莉,译入语中信息量的调控和源语会话含义的再现——论商品宣传材料汉英中言外之力的对等,中国翻译,2004(2)罗益民,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国翻译,2004(3)
杨坚定 钟莉莉,动态翻译单位探讨,中国翻译,2004(5)徐莉娜,认知与翻译单位,中国翻译,2004(6)
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外国语,2005(1)
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外语学刊,20005(2)王建平,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艺术空白处理,外语学刊,20005(4)孟 瑾,冯 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外语学刊,20005(4)王振平,论翻译之道 说《尤利西斯》——金 教授访谈录,中国翻译,2000(1)杨自俭,对译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中国翻译,2000(5)
蔡新乐,从德理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中国翻译,2001(4)李常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国翻译,2001(5)戈玲玲,预设及翻译技巧,中国翻译,2002(3)
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上海翻译,2004(1)马清海,试论科技翻译的标准和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中国翻译,1997(1)李运兴,句群分析,中国翻译,1997(1)
陈奎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中国翻译,2005(3)宋德生,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中国翻译,2005(5)
(指出,翻译中“等值”只不过是经验结构的相似性,体验性(embodied mind))曹敏祥,谈等值翻译,中国翻译,1998(2)张德让,重构 体验 融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张保红,意象与汉诗英译——译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谭业升,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认知映射:从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入手,通过探讨认知限定条件与隐喻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指出认知层面的多样化的映射、转换和连接受制于认知运作的共性,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翻译可译性空间的拓展,但语际转换翻译的可拓性空间是有限的,从三维的现实世界,到有逻辑和隐喻作用的认知,再到单位线性的语言,思想和艺术的自由空间受到了限制。)郑诗鼎、潘维新,评《翻译学的辩证逻辑学派》外国语,1994(3)pp65-70 黄杲
英诗格律演化与翻译问题,外国语,1994(3)pp55-64 杨自俭,学术研究六条建议,外国语,1994(5)pp77-78 乾桂元,论翻译等值,外国语,1991(3)pp47-52 伍铁平,再论词义向其反面转化和一词兼有相反的两个意义,外国语,1991(4)pp13-18 杨金华,静态义素与动态义素,外国语,1991(4)pp19-22 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外国语,1991(4)pp30-34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2)pp12-18 吕俊,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外国语,1998(3)pp34-39 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外国语,1998(4)pp44-49 刘超先,音译的缘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梁志坚,等效、视点转换与揭示语的英译,外语教学,2002(4)PP89-93 王东风,翻译中“雅”的美学思辨,现代外语,1996(1)刘重德,论译诗,现代外语,1996(2)pp26-30 赵彦春,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上),现代外语,1996(2)pp31-36 刘重德,论译诗(下),现代外语,1996(3)pp30-32 杨自俭,谈谈翻译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外语学刊,1996(3)pp25-29 马会娟,对奈达的等效理论的再思考,外语学刊,1996(3)pp74-79 陈志杰,动态的读者反应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PP89-92 段俊晖,庞德汉诗英译个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PP117-121 任淑坤、赵琳,《归园田居》四个英译本比较,2004(4)PP122-126 肖辉、陶玉康,等效原则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与文化联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PP51-52 谭业升,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刍议,山东外语教学,2001(4)pp9-12 陆钦红,声韵传神绘浮世——试评译林版《尤利西斯》的拟声词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pp46-49 苗菊,翻译准则——图瑞翻译理论的核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pp29-32 傅似逸,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2001(11)pp37-39 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pp41-44 将顺应论与文化语境结合起来,作为翻译批评的依据。
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pp54-57 但汉源,英汉翻译中的语义铺垫,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3)pp45-46 王克非,关于翻译的本质,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8)pp47-49 张南峰,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外国语,1995(3)pp1-3 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外国语,1995(5)pp48-54 吕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标准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pp41-45 王芳,翻译标准的双向系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pp46-48 刘云虹,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pp55-57
期刊类翻译研究参考文献
彭长江,翻译标准何其多,何以断是非,外国语,2000(5)PP.62-69 彭长江,也谈翻译单位,外与研究,2000(1)PP.36-41 陆永昌,论文学翻译标准中的“动态”内涵,外国语,2000(5)PP.70-74 杨晓荣,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外国语,2001(4)PP.70-76 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外国语,2001(4)PP.77-80 许 均,翻译价值简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pp35-39 白爱宏,超越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pp39-41 孙迎春,“翻译标准多元标互补论”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pp43-45 汪榕培,传神达意译《诗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4)罗选民,论翻译的转换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张荣根,关于翻译标准的哲学思考,外语教学,2002(2)pp55-57 黄国文,《清明》一诗的人际功能探讨,外语教学,2002(3)pp34-38 吕航,关于建立翻译心理学的构想,外与研究,2000(3)pp29-31 刘军平,解构主义翻译观,外国语,1997(2)PP.51-54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6)PP.55-60 蔡新乐,“含意本体论”关照下的“译意”与“意译”,福建外语,2000(1)pp40-50 司显柱,翻译单位命题研究述评,外语学刊,2001(1)pp96-101 侯向群,“理解”的重释——建构主义的翻译学之理解观,外语学刊,2003(4)PP94-98 高玉,翻译本质“二层次”论,外语学刊,2002(2)PP81-84 刘肖岩,试论戏剧对白的翻译单位,外语学刊,2002(2)PP104-106 王振国、李燕林,古诗英译比较—谈模糊语境的等值翻译,外语教学,2001(4)PP68-71习华林,意象在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地位,外语教学,2001(6)PP36-39 方开瑞,动态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外语教学,1998(4)PP43-47 朱达秋,翻译中的语用因素,外语教学,1998(4)PP48-51 穆诗雄,翻译标准与翻译目的、对象和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PP51-53 语言学
沈家煊,句法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
严辰松,略论从语篇层次研究语言,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5)熊学亮,单向语境推导初探,现代外语,1996(2)pp1-4 徐盛桓,信息状态研究,现代外语,1996(2)pp5-12 王寅,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外语学刊,1999(2)pp14-19 熊学亮,语篇研究中的“块构”现象,1991(4)PP3-9 袁野、李丹,语言理解的体验性及行动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PP47-51 孟建钢,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与语篇连贯类型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1(1)pp21-24 孟建钢,关联性与会话语篇连贯研究,外语学刊,2001(2)pp54-59 张韧弦,语篇连贯的认知图式方案,外国语,2002(2)PP.15-22 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外国语,2002(3)PP.25-30 汪榕培译,关于语义三角,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2)
汪榕培译,关于语言的Connotation,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3)李绍山,命题与文本处理,外语研究,2000(1)pp8-12 王全智,宏观结构与意义关系,外语教学,2001(5)PP8-12 徐盛桓,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PP1-5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PP55-59 袁晓宁,刘成,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PP26-28 许均,简论翻译过程中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PP33-39 侯向群,主干清晰 多元丰富——论翻译学的理论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PP40-43 温秀颖,翻译批评的困境与出路——维尔斯翻译批评理论介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PP52-55
第二篇:社会学专业 组织与社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社会学专业 组织与社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基本阅读书目
4/15/2013
书名
1.现代社会学理论 2.自杀论
3.社会学方法准则 4.社会科学方法论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交往行动理论 7.社会的构成 8.社会理论的基础 9.组织行为与过程 10.组织理论与设计 11.组织行为学 12.组织理论 13.管理行为 14.组织社会学十讲 15.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 16.社会生活中交换与权力 17.不平等与异质性 18.社会分工论
1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20.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21.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22.制度经济学
作者
沃特森 迪尔凯姆 迪尔克姆 韦伯 韦伯 哈贝马斯 吉登斯 科尔曼 安科拉 达夫特 罗宾斯 斯格特 西蒙 周雪光 班杜拉 布劳 布劳 迪尔凯姆 戈夫曼 亨廷顿
吉登斯 柯武刚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务印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 重庆出版社 三联书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务印书馆
备注
** ** ** ** ** ** ** ** * * * * *
23.社会资本
24.心灵、自我与社会
25.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
2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27.经济与社会
28.社会理论的结构
29.宗族·种族·俱乐部
30.社会研究教程
31.当代社会学研究解析
32.社会统计学
33.SPSS统计分析教程** 精读;
* “组织研究”必读林南 上海人民出版社米德 华夏出版社默顿 三联书店帕森斯 光明日报出版社斯梅尔塞 华夏出版社特纳 华夏出版社徐烺光 华夏出版社袁方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罗斯 宁夏人民出版社卢淑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彤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一、专著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曾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出版。
赵金铭总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出版。共22本: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4本,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
2、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5本,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
3、对外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研究(4本,北京语言大学孙德金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研究(3本,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
5、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张凯教授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 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
6、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
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研究(2本,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赵贤州、陆有仪,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陈宏、吴勇毅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科目考试指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第13章: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本文转载自中文考研网www.xiexiebang.com
2、语言学习与习得
《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等,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3、二语/外语教学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丛书: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朱丽云,实用对外汉语难点词语教学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材系列(刘珣主编):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实用汉语师资培训教材:
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实用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系列:
张辉、杨楠,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口语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听力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阅读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写作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字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词汇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语法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语音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8年出版。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美)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戴炜栋、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中国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出版。文化教学
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语言测试
张凯,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张凯,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书系:
张凯等,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郭树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技术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陈宏,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工作规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报告精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HSK语言测试专业硕士论文精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谢小庆、鲁新民,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谢小庆、彭恒利,考试研究文集(第2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谢小庆、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第3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第二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邹申,语言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年9月出版。
4、应用语言学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9月出版。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5、英文原著、文库、丛书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54+58册)剑桥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册)汤姆森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册)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册)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10册)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册)外语教学法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册)
牛津英语教师宝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5册)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册)应用语言学实践系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0册)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8月出版。(13册)
二、论文集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编,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1—8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第1—7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8、1990、1993、1997、2000年出版。
吕光旦,对外汉语论丛第一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竞成,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截至2006年,已出版了五集)张德鑫、李晓琪主编,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牛津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盛炎、沙砾,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潘文国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1-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6年出版。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出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编,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1-6辑),2005-2006年出版。
三、刊物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汉语学习》 《语言文字应用》 《海外华文教育》
《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外语教学与研究》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国外外语教学》 《外国语》 《外语界》 《现代外语》 《当代语言学》 《辞书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Applied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AALetter(The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Language Sciences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Language Test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ystem Teaching Engllish as a second or forengn language TESL reporter TESOL Quarterly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专著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曾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出版。
赵金铭总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出版。共22本: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4本,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
2、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5本,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
3、对外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研究(4本,北京语言大学孙德金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研究(3本,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主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
5、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张凯教授主编)
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
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
6、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
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研究(2本,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编)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赵贤州、陆有仪,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陈宏、吴勇毅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科目考试指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第13章: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本文转载自中文考研网www.xiexiebang.com
2、语言学习与习得
《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等,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3、二语/外语教学法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丛书: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朱丽云,实用对外汉语难点词语教学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材系列(刘珣主编):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实用汉语师资培训教材:
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
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
实用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系列:
张辉、杨楠,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口语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听力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阅读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写作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字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词汇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汉语语法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汉语语音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8年出版。
丁迪蒙,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学林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美)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戴炜栋、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中国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出版。
文化教学
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
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语言测试
张凯,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张凯,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书系:
张凯等,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郭树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技术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陈宏,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工作规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报告精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HSK语言测试专业硕士论文精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谢小庆、鲁新民,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谢小庆、彭恒利,考试研究文集(第2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谢小庆、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第3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第二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邹申,语言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年9月出版。
4、应用语言学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9月出版。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5、英文原著、文库、丛书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54+58册)
剑桥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册)
汤姆森英语教师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册)
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册)
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10册)
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册)
外语教学法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册)
牛津英语教师宝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5册)
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册)
应用语言学实践系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0册)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8月出版。(13册)
二、论文集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编,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1—8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第1—7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8、1990、1993、1997、2000年出版。
吕光旦,对外汉语论丛第一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竞成,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截至2006年,已出版了五集)
张德鑫、李晓琪主编,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牛津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盛炎、沙砾,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潘文国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1-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6年出版。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出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编,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1-6辑),2005-2006年出版。
三、刊物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汉语学习》
《语言文字应用》
《海外华文教育》
《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
《国外外语教学》
《外国语》
《外语界》
《现代外语》
《当代语言学》
《辞书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Applied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AALetter(The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Language Sciences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Test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ystem
Teaching Engllish as a second or forengn language
TESL reporter
TESOL Quarterly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第五篇:201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
图书馆学专业
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
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和服务机制建设、文献检索及文献获取途径和模式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文献服务协调组负责人,主持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形成中科院特有的集中-分布相结合的联合服务联合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参与中德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并作为其中跨域信息服务子项目——中德文献传递合作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方三家不同系统图书馆与德国SUBITO 的合作项目China Direct的建设,实现跨域信息服务合作。作为NSTL信息服务组成员,参与NSTL用户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调研工作,组织NSTL代查代借服务发展研究,推动国家平台文献服务的发展;在上述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近20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综合、多样、新颖、快速已经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探索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为依托的文献提供服务的内容、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及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等。
3、指导老师:吕俊生 男,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与文献组织,现从事学科化服务工作,任兰州分馆学科化服务主管。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情报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甘肃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加入WTO后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嵌入式泛在个人研究平台”和“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本馆科研项目“基于知识产品的院所协同服务机制构建”、“化学化工经济信息网上资源的评价与服务”、“基于链接关系的资源环境网上信息资源的计量评价”等。共合作撰写各类研究报告15篇,2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用户服务体系;从文献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信息服务的过程调控与管理,用户认知与行为研究,用户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用户服务的开拓与创新等。
4、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成都分馆副馆长(兼)。四川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客座)教授、成都市武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英国“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到过美国Seton Hall大学图书馆和英国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科技政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承担有省部级项目,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五十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有专利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等项目。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是指借助于数字网络技术手段,为科研创新提供前瞻性、新颖性的信息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会为科研管理者提供科研活动决策参考依据。本研究方向注重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结合当今现代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多方位开展对信息分析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主要指其它学科的引入交叉研究,偏重于科技前沿方向和热点的信息分析,科技政策和体制的研究,以及学科决策者的服务需求与内容的研究。
5、指导老师:鄢小燕,女,研究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硕士毕业,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科技文献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分析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PIE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四川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完成“全球图书情报系统资源门户网站”项目;作为项目副组长,主持研建“专利信息门户网站”;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DP项目“国际防灾减灾重大计划(规划)和前沿技术情报研究”;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 “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院区合作信息平台(一期、二期)”项目、战略高技术·专利创新信息平台、药物创新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当前在研项目有“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战略研究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
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认知与行为变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的开拓与创新。
6、指导老师:江洪,女,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现任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湖北省信息学会理事,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科技文献管理、图书馆用户组织与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信息导航、产业技术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等。曾组织、参与多个情报研究项目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基金项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全文数据库研究”;“CSDL服务百所行项目”、“CSDL全院联合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知识库数据著录标准”、“国家科学图书馆服务和管理考核体系研究项目”、“国家科学图书馆馆藏空间布局研究”;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光电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湖北省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与制度的研究”、产业技术分析研究项目以及产业分析、政策分析和企业竞争分析等项目研究,曾获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2项(2005年)(2010年),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3项(2003年)(2005年)(201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 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用户行为和用户认知方式,研究在新型用户需求的模式下,如何共享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开拓用户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模式的质量评价。利用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服务过程。
7、指导老师:吴跃伟,女,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信息服务部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1999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信息行为、新型服务模式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学科化服务及学科馆员工作探索和研究,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评价研究,重点从事面向科研的用户组织、专业信息获取、特色资源建设、知识化服务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机构竞争力分析、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等工作。曾参加“中科院《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近年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知识服务集成融汇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知识环境建设》、《开放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数字知识资源环境开放组织引擎系统》、《数字档案信息融汇服务系统研究》、《重要会议开放采集与服务系统》等多个新型服务项目研究与试点应用,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用户和信息服务研究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图书馆服务必须建立在对用户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缺乏对用户的研究难以建设符合用户需求的良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而不被认可的图书馆必将失去用户而濒临绝境。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利用信息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行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用户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各种服务机制与服务模式的评价体系,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与建设
1、指导老师:宋文 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研究馆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副主任,全国文标会第六分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信息组织分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标准规范研究和建设、长期从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主持或参与中科院和科技部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全国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主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系统建设,主持中科院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持数字知识环境开放组织引擎建设项目,承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前瞻性研究课题“知识组织体系技术及应用机制研究”,参与科技部“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系统建设”项目等。对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有关标准规范的建设、资源的集成揭示与组织、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多项标准规范和研究报告。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Web2.0、library2.0、语义网、eResearch环境、社交网、博客等形成了飞速发展又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环境,数字图书馆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网络数字信息环境之中。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众的教学、科研、信息获取过程也已趋向于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互助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的核心挑战已凝聚到能否建设一个可灵活定制的、可集成的、可融入用户科研教学过程和用户业务过程的、可提供知识获取、知识关联和知识发现服务的用户信息环境建设,而这样一个信息环境建设中除大量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外,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已成为一个关键挑战。本研究方向研究数字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需求,研究信息系统中信息组织体系与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语义网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组织的理论方法,研究信息建模和本体技术及广义的知识组织技术,研究基于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的用户信息环境构建的方法技术和相关的流程机制等。
2、指导老师:郑建程,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献采编工作。作为主要成员曾参加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建设和结构化配置实施方案”等课题项目研究。曾先后负责组织CSDL中心门户网站的“网上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推介”和NSTL网站“科技信息资源指南”等栏目的内容建设;负责NSTL科技热点——“纳米科技”和“海洋生物技术”信息门户建设;作为主要成员参加NSTL西文连续出版物遴选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备选库的建立研究项目、NSTL西文会议文献遴选方案研究。目前在对文献资源整合化建设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学科化资源采集业务模式创新等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多篇。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永恒的研究课题。有效满足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数字化信息资源逐步成为科研用户主要使用的资源对象,网络化信息服务成为用户利用信息的主流途径和方法,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结构、类型结构、载体结构、布局结构,资源建设的模式、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等都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综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化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合理构建、信息资源的联合建设与合作管理模式与机制的建立和比较、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的有机融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3、指导老师:马建玲,女,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数字知识资源建设与组织、专题知识资源系统开发等工作,主持或参加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甘肃省科技厅等研究项目10多项,包括中国资源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建设、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青藏高原研究专题信息门户建设、电子期刊集成系统开发建设、西北地区生态学专题文献数据库开发建设、甘肃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示范系统建设、三农科技信
息门户系统建设、机构知识库平台建设等研究开发项目。目前正在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综合科技资源集成登记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下,数字化信息已成为了科技信息的主流形态,在这种形式下信息资源组织和建设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信息发现和采集方式、知识组织和揭示方法等都在发生重大变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字信息资源的来源、特点、发现、采集和描述方法、知识组织方式、信息处理规范以及集成揭示和服务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开放获取信息、非传统信息资源、特色信息资源以及专题知识库等新型信息资源发现、组织、建设和服务的理论和方法。
4、指导老师:朱江,男,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信息服务部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计算机室、自动化研究与发展部、期刊部、文献馆、信息服务部等部门工作,其间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信息科学系从事概率加权情报检索系统的合作研究。参加过中国专利数据库、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百所联网、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文献信息网络的研究与建设、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全球图书馆导航门户网站、专利门户网站、NSTL西文期刊和会议文献遴选、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平台、NSTL文献综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编撰出版工具书6部、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一文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首届十佳青年论文奖。目前正在承担重要会议开放资源采集与服务系统、四川省重点科研机构科技文献资源开放获取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四川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等研究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是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领域的应用,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储存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信息处理标准规范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信息资源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需求评价、使用评价、集成和服务,开放合作模式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新方法,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等开放系统的建设、揭示和集成,科技会议文献的采集、遴选、评价和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有效融入知识创新全过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管理、推广与服务等。
5、指导老师:钟永恒,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武汉分馆馆长。武汉大学历史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工学硕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200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余篇。从2007年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IFLA)参考咨询及信息服务专业组常务委员。正在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包括国际图联(IFLA)研究项目“How do you say reference”,“生物物理研究所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特色分馆建设”等多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评估中心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院评价数据支撑研究”,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项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平台建设”,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湖北科技数据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分析等。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网络日益宽带化、泛在化,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信息过载和知识发掘的困难,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迫在眉睫的任务。本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信息服务机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模式与技术等。研究信息知识的生成、积累、管理、交流和应用的过程,研究知识服务的模式和方式、运行机制等。包括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定位、环境建设,集成模式,服务体系,平台构建,系统互操作,服务组织与实现,支撑机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