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5: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这个答案的号码前边打“√”)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 ②《诗经》;③甲骨卜辞 ;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 ②《山海经》 ③《列子》 ④《淮南子》

3.《诗经》中的诗

①主要是各地的民歌,部分为公卿列士所作

②主要是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所作

③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为乐师所作

④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

4.《战国策》

①分国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②经刘向整理汇编,按十二国顺序,分列为三十三篇

③分国记载鲁、齐、晋、郑、秦、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④按鲁国十二公顺序分年记事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庄子·养生主》 ④《庄子·逍遥游》

6、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作家有

①贾谊 ②王符 ③仲长统 ④崔寔。

7.关于《离骚》的题义

①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

②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

③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

④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

8.秦统一后的文学主要是

①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②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③临潼兵马俑等造型艺术和阿房宫等建筑艺术;

④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陈政事疏》。

9.汉赋四大家是指

①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②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③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张衡;

④贾谊、枚乘、东方朔、司马相如。

10、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

①班固的《咏史》 ②张衡的《同声歌》 ③蔡邕的《翠鸟》 ④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_______。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_______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_______最为精彩。

4.《战国策》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_______ 和博引史事。

5.《论语》是一部记述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6.《招魂》中招魂辞的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_______。

7.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三部分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8.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_______”变来的。

9.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_______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三、词语解释题(10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词或词语1分)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四、翻译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五、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2分)

1.“六义”

2.墨子“十诫”

3.《史记》

六、简答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共10分)

1.先秦文学有何传统特征?

2.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七、分析题(10分)

《左传》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①

2、②

3、④

4、②

5、③

6、②③

7、②

8、②

9、②

10、①

二、填空题

1、集体生产劳动;

2、文学;

3、婚恋诗;

4、寓言;

5、孔子;

6、内崇楚国之美;

7、《史记》,以人系事;

8、《汉书》,八书(答作“书”亦可);

9、贾谊

三、词语解释

1、① 为:研究 ②之:往 ③踵:至,走到 ④ 廛:一夫所居的住所 ⑤衣:穿、着 ⑥褐:用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

2、①揆:测度、揣度 ②肇:始。

3、①淹:久留 ②代序:递相更替;或说,代序即代谢。

(义同(字)词异不扣分;古今字、通假字,写出相应的字(词)即得分。)

四、翻译题

1、大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大叔。大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攻打他。

2、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的色泽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绳墨,用火熏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圆规;虽然暴晒干枯,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火熏使它这样的缘故。所以木材照墨线砍削就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又能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地反省,那么就会才智增长,行为上也不会有过错了。

(得分点:(1)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夫人,启之,诸;(2)已,中绳,輮,规,有,挺,受绳,金,砺,参省。)

五、解释名词

1.赋、比、兴、风、雅、颂(3分),六诗(0.5分),出处《周礼·春官》“教六诗”,或《毛诗序》“《诗》有六义”(0.5分)

2.墨子“十戒”,即墨子十种主张(3分),见于《墨子》书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快乐》《非命》十篇(1分)。

3.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它由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组成(1.5分)。它集文学和历史于一身,对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1.5分)。

六、简答题

1.答:(1)发愤著书的传统(1分);(2)忧国忧民的传统(1分);(3)放言无惮的传统(1分);(4)深于取象的传统(1分)。

2.答:叙事性、故事性强。(1.5分)形式自由,篇章句式多样。(1.5分)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1.5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色彩。(1.5分)

(各小题的答案均需略作解释或增详[即不仅写“纲” ],有例子酌情加分。)

七、分析题

(1)清醒地认识到民的地位的提高;(2)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3)对民意与舆论的重视。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5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八、论述题

1、(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2)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2、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是汉赋的形成期。此期以骚体赋为主,大赋也开始形成。前者的代表是贾谊,作品有《吊屈原赋》等;后者的代表是枚乘,作品有《七发》。(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此时名家辈出,作品众多,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皆在此时。(3)东汉中期以后至汉末,是汉赋的衰变时期。此时大赋衰落,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张衡、蔡邕、赵壹等为其名家。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如果按四阶段划分答题也不为误。分析到位,有例子者酌情加分;论述丰满者酌情加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含答案)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填空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

.山海

》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

。.书经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

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

.轮辐式

结构。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

.班固 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7.《孔雀东南飞》原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

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

文选

》。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

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12.三家诗是指

鲁人申培

,齐人辕固,燕人韩婴。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14.

语录体

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

《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

《九辩》 》发端。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

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

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 _. 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 .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

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

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

郭茂倩

所编。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

鲧禹治水。

32.按 音乐

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33.孔子生于

前551年

年。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

《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 .国别史

史。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

.寓言、重言、卮言。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

刘向

编辑成书的。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

悲秋

”题材。

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主要是王逸的 《楚辞章句》

。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

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___事物起源神话__,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_上古之书_____。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春秋 __》。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论语 ___》。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采诗___、删诗之说。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大雅?生民 _______》。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六诗_______。48.《____国语 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战国策 _》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阵亡将士___的作品。5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主客问答_______的形式。

5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抒情小赋______类型。

5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成一家之言 ____。”

5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 __和列传中。5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东汉 _____时期。56.____乐府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57.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___创世神话__。

58.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__》。59.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____音乐类型___为划分标准的。

6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赋诗言志___。

61.《《卫风?氓》/《邶风?谷风_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6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小雅?采薇___》。

63.“《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____《左传___。

64.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_《战国策》___》一书中。65.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语录体___体和格言体。6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论语__》。6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孟子_》。

68.《_湘君_》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69.《_橘颂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70.《_《九辩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71.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过秦论___》。

72.“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论衡》__》的基本精神。73.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主客问答_____的形式。

7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本纪____、世家和列传中。

7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在先秦称作“诗”或“诗三百”至

汉代才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76.《诗经》中的“二南”指

周南、召南。77.《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79.《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工商,患御者、带剑者 五种人。

80.《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四个人。81.烛之武是《左传》中的 《烛之武退秦师》 篇中的人物。82.邵公是《国语》中

邵公谏弭谤

篇的人物。83.冯谖是《战国策》中的 《冯谖客孟尝君》篇中的人物。84.“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

篇。8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86.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8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_.通古今之变___,成一家之言”。88.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8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90.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

。91.第一部国别史是

《国语》。

92.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

《战国策》。

93.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

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

篇。95.“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 《齐桓晋文之事章》

篇。9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劝学》

篇。97.“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中的 《氓》

篇。98.《逍遥游》篇是

庄子 的代表作。9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 离骚 》的名句。

100.《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 》。

二、名词解释

1神话

. 2山海经》 3.诗三百4.诗六义5.四家诗6.风雅颂7.赋比8.思无邪 9.今文三家诗10.毛传郑

11.今古文尚书 12.春秋三传13.孔孟

14.老庄15.知人论世

16.《韩非子》

17.楚辞

18.风骚

19.屈宋

20.《九歌》

21.《天问》22.诸子百家23.七体24.枚马25.散体赋26.汉赋四大家

27.劝百讽一28.《太史公书》29.互见法30.《史记》三家注31.班马32.《汉书》

33.乐府诗

34.乐府35.《乐府诗集》36.《陌上桑》37.《孔雀东南飞》38.《古诗十九首》 39.言事

40.金相玉质

三、简答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7.《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0.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8.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19.简述汉大赋的成因

20.简述汉大赋的特点21.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8.《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2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 用

30.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2.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3.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4.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8.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0.试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1.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12.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认识。

13.你喜欢屈原吗?谈谈你的看法。14.试谈谈你对《离骚》抒情艺术成就的认识。15.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谈谈你对西汉散文成就的认识。16.你认为汉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7.王国维认为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谈谈你的看法。

18.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这句话是如何认识的?

19.《史记》描写人物从《左转》中继承了哪些手法?

20.《古诗十九首》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附:先秦两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答案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

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 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9.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6.《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 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3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38.《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39.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0.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三、简答题答案

1.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结合作品来谈(2分)。

2.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

3.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2分)。

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2分);(2)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现出了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对后代文学家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结合例子。(2分)(3)古代神话中的浪漫幻想启发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2分),结合例子。(2分)

5.《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分);(2)重章叠唱(2分);(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2分)。

6.《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3分)。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4分)。

7.《氓》中的弃妇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8.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3分)。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3分)。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4分)。

9.《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2分),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分);(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2分);(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2分)。

10.《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说谏有异,风格多变。(2分)(2)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划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3分)。(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3分)(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2分)

1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3分)。

12.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1、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2分)。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2分)。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2分)。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分)。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2分)。

13.《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

14.《孟子》的文学价值,(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2分)。(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4分)

15.《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16.(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分)。

17.《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2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2分)。

18.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1分)。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3分)。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3分)。

19.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20.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于用 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2分)(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2分)(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2分)(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2分)

21.《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4分)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分);(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2分);(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2分)。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分)。(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2分)。(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2分)。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分)。(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分)。(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2分)。(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2分)。(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2分)。(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2分)。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3分)(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分)。(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25.(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

26.《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爱情,渴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等(3分);(2)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来维持家庭。如作品中讲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敢于反抗,没有哀求,体现了坚强的一面。对男子的负心,她予以谴责,“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弃回家,说出了“亦已焉哉”,果断决绝(4分)。

27.(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 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3分);(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分);(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2分)。

28.(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29.(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1分);(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1分)。(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1分)。(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2分)。

30.(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1分);(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2分)。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要点):《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参考要点):

(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3.庄子和屈原浪漫主义比较(参考要点):

(1)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其次,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点: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其次,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要点):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2)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 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4)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2分)。

(5)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6)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5.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参考要点):

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的不同主要有(参考要点):《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

(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8.《史记》的艺术成就(参考要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

(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

(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

(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10.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参考要点):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

(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11.本题不适合做标准答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第三篇: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案

古代文学课程导言

导 言

【教学目的要求】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个大概的了解,简单介绍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学内容】

现在我们开古代文学课程一般用两套教材,一套文学史,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不妨从这两套教材的关系说起,来说明我们应当怎样学习。

文学史顾名思义是一门历史科学,就是研究文学(包括内容、形式、思潮、流派等等)的发生、发展、变迁、兴衰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通史和断代史里都要讲到文学方面的内容,文学史则是所谓专史,与科技史、宗教史、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等等并列。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可以分三大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一是文学理论,从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学,讲文学内部外部的各种一般规律,与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一般来说它是指对于当前文学创作的评论,是运用理论来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等等;评论古代作家作品当然也可以说是文学批评,但由于这与文学史关系特别大,一般就纳入文学史研究之中了。这三大类关系很密切,有时简直分不开,为了术业有专攻,分开还是必要的。近年来赏析之风很盛,有人说可以成为第四大类。这还要再研究。

中国文学史从字面上看应当包括从古到今的全部,但这个词一般指古代的文学史,即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之前,而五四到解放这一段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解放后到当下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时间长,精华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都应当学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因为时间甚长,内容太多,一般要分段研究,分段学习。分段有不同的办法,例如可以分这样三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也可以这样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二种分法更有道理,因为这恰恰相当于中国文化史上的上古、中古、近古。我本人主要从事第二段,兼顾一、三两段。分段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更重要的还是要打通,不仅这三段要打通,古今也要打通,中外也要打通。但正是为了通,首先还得各个击破,从基本的作品出发,积少成多,聚沙为塔,基础打好了才能进一步求融会贯通。

要学好文学史首先是要认真读作品,这是第一位的。要弄懂弄熟,要背诵一些最精彩的诗文。没有作品的基础,不掌握第一手材料,什么都是空的。除了读教材以外,还要读一些好的选本(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读本丛书,其中有余冠英先生编选的《诗经选》、《乐府诗选》等等),翻阅一些成本的原著(用近人整理本,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课堂上讲授的只是极少的部分,只是举些例子而已。

其次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武装,争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恩、列、毛的经典著作中有不少关于文学问题的论述,我们应当从中寻找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古人看古人的作品有他们的方便厉害之处,评论往往没有隔膜;像《文心雕龙》那样的理论巨著对我们学习古代作品显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西方的文论包括最新的理论,也要有所了解,采取“拿来主义”,凡是有道理的,都可以作为研究古代文学的参考。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便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比较文学的方法;钱钟书先生研究古代文学更采用了大量的西方的方法,他的《谈艺录》、《管锥编》提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的见解,足供参考。无论用什么理论都要充分消化,切忌生吞活剥,乱搬乱套。1 更不能数典忘祖,全盘西化。

第三,要下决心过语言文字关,首先要认识繁体字(不一定能写),要习惯竖排的书,能读懂一般的文言文。要勤翻工具书(例如新版《辞源》)。解决这个问题古代汉语课会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还要靠自己逐步积累。这一关非过不可。

第四,注意看有关的刊物,例如《文史知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知识》(江苏古籍出版社)、《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考虑到你们毕业后到到中学工作,所以也要看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刊物,例如《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界现在关心些什么问题。

一、【教学目的要求】

先秦文学概说

对先秦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有大概了解,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重点难点】

史前文化背景的掌握,以及文史哲相交融的形态。【教学内容】

所谓先秦,指的是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关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同意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这一说)。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几次发生大的变化,而秦汉以后则相对稳定下来。所以先秦这一段情况最为复杂,弄不大清楚的事情最多,研究起来也最有兴味。

首先是一个漫长的原始社会。根据考古发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大约早在五十万年之前就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器并发明用火,到五万年全,已经进化到与现代人相近,氏族社会逐渐形成。这乃是所谓旧石器时代。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磨制的石器,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已能制陶和纺织,生活资料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过定居生活。中国新石器时代有不同类型的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等。

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时代。所谓三皇有不同的说法,或谓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卷78引《春秋纬》,又王嘉《拾遗记》),或谓燧人、伏羲、神农(清陈寿祺辑《尚书大传》),或谓伏羲、神农、女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或谓伏羲、神农、黄帝(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女娲或有或无,表明这一传说大约起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伏羲出现的频率很高,表明那时流行太阳崇拜,因为伏羲乃是日神。

五帝的说法也很纷纭,依《楚辞》的提法,是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所谓“炎黄子孙”的提法即由此而来五帝以后就是尧舜禹的时代了。这些都是传说,没有考古材料能够证明,“古史辨派”完全否定这些传说,但也没有什么确证。许多曾经被“古史辨派”否定掉的东西后来证明是有的,现在一个很时髦的提法是走出疑古时代。这些只能存疑。

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夏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废弃先前的氏族社会选举制度,这显然表明私有财产的确立和阶级的形成。相传夏王朝有四百年,可惜没有多少确切的材料可以描述中国历史上这第一个王朝。

继夏而起的商,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时代。商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为界。这时已进入青铜时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陶器和青铜器十分精美,考古工作者挖出了许多陶制的鱼、龟、羊、虎、人,生动逼真。青铜器多为彝器(祭祀用品),形制花纹极其优美,有雷文、饕餮(一种神话中的怪兽,有首无身,贪于饮食,面目狰狞)纹、夔(也是神话中的怪兽,《书经?舜典》说夔为尧舜之臣,“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一说就是雷神,《山海经?大荒东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2 凤纹、夔龙(龙凤也是神话中的怪兽,综合了多种鸟兽的形态,大约是上古某些氏族融合后的图腾)纹等等。

关于商代,有出土的甲骨文可以说明它的许多情况。

殷的末年,残暴的贵族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另一部落周起兵夺取政权,武王伐纣成功后提倡勤劳,反对饮酒逸乐,又得周公辅佐,有所谓“成、康之治”。社会安定了几十年。周初大封建,形成系统周密的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至为深远。周时青铜艺术达到新的高峰,风格浑朴自然,铭文增多。西周后期政治衰败,经济下降,外族入侵,平王东迁(前770),称为东周。

东周前期为春秋时代(其开始的年代有二说,一为东迁之前770,一为《春秋》记事的第一年,鲁隐公元年,前722)。这时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在各诸侯国内部,私门势力扩张,一部分奴隶主除拥有周天子或诸侯分封的公田之外,大量开荒为私田,不纳租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初税亩”,承认公田和私田均为私有,一律征税。地主制度正式形成。到春秋末年,各国奴隶主都改变了生产方式,变成了地主。有些国家“公门”腐朽顽固,被推翻或瓜分,例如田氏代齐(齐的诸侯本来是姜姓贵族),三家(韩、魏、赵)分晋。后者成为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战国开始的年代有二说,一是《古本竹书纪年》以赵襄子一年即前475为开始,也就是以三家分晋为标志;另一说以《春秋》记事的最后一年鲁定公十四年即前481为开始)。魏用李悝制定法律,秦用商鞅变法;楚国也曾经有吴起变法,但失败了。

战国时代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铁器在生产中广泛得到应用,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大城市,一批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士极其活跃,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干预政治;而各国的统治者也纷纷罗致人才,“养士”之风很盛,士人得以发挥所长,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他们相互辩论,较量高下,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形成,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也奠定了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中国文学的根子在先秦,只有把这一段弄清楚,后面才比较顺利。应当注意下列几点:首先是应确认在原始社会只有口头文学,那时还没有文字,只好口耳相传,在民间流传。

原始文学与原始音乐舞蹈(传说中黄帝时代有《咸池》,尧时有《大章》,舜时有《大韶》——这最后一种就是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那种音乐)、原始美术(例如陶器的花纹和造型艺术)等等同时产生。夏侯玄《辨乐论》说:“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所说虽然是一种推测,但颇合情理。

原始时代歌谣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与初民的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表明了这种情形。上古歌谣有与劳动关系特别密切的,如《吕氏春秋·淫辞》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又如《弹歌》;另外一些则表现了对于自然神、祖先神的崇拜,当时沟通人神的巫祝同时也是文学家,其祝辞和祈祷辞都采用诗的形式,例如《卿云歌》、《蜡辞》等。

原始时代神话繁荣,人们把自然力神化,并希望借助于想象来解释它,征服它。中国有大量的太阳的神话,如十日并出、十日代出、日中有金乌、日休止于扶桑等等,表明人们对于酷暑的敬畏,对太阳运行的理解与崇拜;此外还有羲和驾日、后羿射日的神话。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微填海等神话反映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人们对自然的斗争。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斗争。中国神话的渊薮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子》等等。

《山海经》是一部怪书,相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大约是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楚或巴蜀地方人所作。内容复杂,鲁迅认为是一部巫书。全书凡18篇,3万余字,所载神话极多,且比较原始,其中有不少可以在《楚辞》中得到引证。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可以参看。《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其中涉及许多上古神话。《淮南子》为次汉初年杂家的著作,本名《鸿烈》,由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撰,原有内书21卷、又有外书、中篇若干,现仅存内书,称为《淮南子》。其中保存了不少重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 3 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此书旧有高诱注,今存,许慎注,有辑本。清人庄逵吉有校本,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列子》,战国列御寇作,或认为是伪书,今本《列子》八篇一般认为已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书,而是魏晋间人所作。其中多有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等。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可用。

总起来看,上古歌谣神话保存下来的不多,这一则因为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往往将神话历史化,或加删节;二则原始思维长期存在,新出之神甚多,混为一谈,暗淡无光了。其次,奴隶社会的主要文学作品是散文和诗。由于文字日趋进步,文章也就逐渐成熟。从甲骨文、金文、周易繇辞以至于《尚书》,可以看到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发展。《尚书》中已有完整的文章,如《盘庚》多纪言,《顾命》多叙事。这些乃是中国散文的萌芽。

《诗经》中比较早的作品乃是反映周民族发展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等,带有神话色彩。《国风》中的《豳风》为西周民歌,名篇如《七月》、《东山》、《鸱枭》等均脍炙人口;还有反映民间情绪的著名篇章《伐檀》、《硕鼠》。《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下面主要说一说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学。

这时散文更加繁荣,诗歌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品,最重要的是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屈原。春秋战国时代王纲解纽,权力下移,文化也在下移,出现了大批的“士”,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分为十家:儒、墨、道、法、农、阴阳、名、纵横、杂、小说,出现了《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许多著作,其中有不少片段是很好的散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专题论文,文章演进之迹十分明显。先秦诸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荀子的《成相》是辞赋之祖。

诸子散文外有历史散文。《春秋》是简要的大事记,它的所谓“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左传》写战争与行人之辞具有极高的水平。《国语》中也有逼真的情节和对话。到《战国策》,则更多地有个性的描写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写出活生生的人物。这些历史散文以真实性与形象性的深刻结合,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小说和戏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人格之美,对后世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屈原融合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吸收了当地楚歌和《诗经》的营养,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篇章,完成了诗体由四言向骚体的变化。长篇抒情诗《离骚》和组诗《九歌》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潮流。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加以散文化,把配乐的歌诗演化为脱离音乐、不歌而诵的辞赋,对此后汉赋的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和基石,风骚这两大类诗歌决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先秦散文的影响首先在于思想方面,其多种文体和风格影响也极其深远,正如刘勰所说的那样:“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授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

【教学目的】

了解上古歌谣的生发状态,掌握神话的内容、蕴含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概念】

上古歌谣;神话 【基本理论】

原始歌谣产生于文字产生之前,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反映了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重点难点】

1.综合性特征:诗歌表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散文表现为文、史、哲不分家。

2.上古歌谣产生的原因、表现。

3.神话的概念、内容、蕴含的民族精神、思维特征、散失、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合理运用图片,使之直观化。【所用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歌谣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歌谣,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时代就已产生。它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与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原始歌谣也起源于劳动。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产生出简单的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伏。《淮南子·道应训》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唱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从现实生活上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这些都可以说明原始歌谣起源于劳动。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做出了一番论述: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也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

当然,这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而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也进一步得到锻炼和发展,于是逐渐把有节奏的呼喊演进为能明确表意的语言,并进而形成为一种富有韵调和节奏感的原始诗歌。

原始诗歌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现在所见的仅有《弹歌》和《伊耆氏蜡辞》,情调古朴,所反映的社会情况与语言音节等接近于原始形态,可以确信为原始诗歌。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劳动为中心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例如《吴越春秋》中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与形式上看,无疑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虽然只有寥寥八字,却能再现出原始人类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过程和紧张欢快的围猎场面,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工具的赞美。

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另一特点,是表现了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一种“咒语”的作用。例如《礼记·效特性》所载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它虽以祝词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在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很幼稚,认为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主观意志随便改变。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以为运用语言能够影响某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在这一首蜡辞中,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一种“咒语”式的命令,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说,原始诗歌的发展,又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从这首蜡辞中可以感知到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感知到原始人类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精神。

原始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常常与原始音乐、原始舞蹈融为一体。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一段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又如《河图玉版》所载: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歌舞总是互相结合的。“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个人吹着竹筒,被发而舞,这正是歌舞与音乐相结合的最好说明。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

第二节: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及其价值

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反映了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2、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

3、神话的内容:

(1)主人公:自然神;人类英雄

(2)情节: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

4、神话的意义:

(1)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2)愿望:征服自然,延续生命;变革社会,改善生存。

5、神话的保存:

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典籍中,而尤其以《山海经》最为古老,文化内涵也最丰富深刻。

6、《山海经》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二、中国神话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神话可分为: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及抟土造人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

5)英雄神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恶劣环境,天灾人祸);

厚生爱民意识(女娲、鲧禹、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夸父); 反抗精神(精卫、共工、刑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讨论题:东西方神话有何差异性?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什么特色?

三、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

2、具体、形象的思维。

3、浓烈的情感体验。

4、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

强烈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以及古典文学艺术的创作。

四、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历史化: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如传说中华民族都是炎帝和皇帝的子孙,如三皇五帝的传说。

神秘化: 神秘化是指人们总是神化自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渐被抬高、被抽象,甚至具有各种神化的力量。如神话被道教仙化、西王母、嫦娥的传说,《西游记》。

五、神话的影响:

神话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想象,开阔的艺术境界,塑造的英雄人物,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如《楚辞》、《西游记》。

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

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思考练习题】

1、神话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思维特征?

2、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文献中?

3、中国神话主要有哪些类型?

4、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有何关联?

5、神话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产生的背景。

2、背诵《诗经》的名篇佳作。

3、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

4、了解《诗经》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基本概念】

风、雅、颂、赋、比、兴 【重点难点】

1、风、雅、颂分类依据。

2、赋、比、兴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和分析。

3、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诗经》编定和体制 知识点:

1、《诗经》的编定;

2、风、雅、颂的区别;

3、《诗经》的应用和传授。重点难点:

风、雅、颂的区别。

一、《诗经》的编定

从原始歌谣开始,我国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周代,终于以成熟的体裁,深广的内容,精湛的艺术,鲜明的风格,创造出我国诗歌的第一座高峰——《诗经》,它以其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笙诗。《诗经》内容所涉及的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其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平民、奴隶;其地域包括东之齐鲁,西之陕渭,北之燕翼,南之江汉,范围涵盖了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及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因此,对于《诗经》的编定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二、《诗经》的结集

1、“献诗说”——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观民风,以颂美或讽谏。

2、“采诗说”——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3、“删诗说”——《诗经》包括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孔子删诗不可信,但周王朝乐官删诗是可信的。

三、风 雅 颂

风雅颂的区分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p69)。

风:即音乐曲调,15国风即指15个诸侯国地区的乐调,共有160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政治中心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庄重。颂分为商颂、鲁颂、周颂。

四、《诗经》的应用和传授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经》主要有三种用途:

第一,是周王朝观风知俗、考正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第二,是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

第三,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当时的大师教授风、赋、比、兴、雅、颂六诗。

总之,《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实行教化的工具,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诗》又成为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的工具。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正说的是这种情况。

五、《诗经》的流传

西汉时《诗》成为五经之一,并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前三家为今文经学,西汉时立于学官,毛诗为古文经学,出自毛亨和毛苌,一直传到今天,前三家则散佚。从此,《诗经》成为儒家经典,历代研究、传授不绝,甚至到今发展成为《诗经》学。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知识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如《生民》; 2、农事诗,如《七月》; 3、燕飨始,如《鹿鸣》; 4、怨刺诗,如《硕鼠》;

5、战争徭役描写,如《君子于役》

6、爱情诗,如《关雎》、《氓》、《静女》; 7、《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当时生活的一副画卷,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世态人情和风俗习惯均有形象地表现。

一、《诗经》中的祭祖颂歌和周族的史诗

祭祀是上古时代的大事,春秋时期还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的对象是神灵和祖先,其旨意无非是赞颂和祈福禳灾。大雅和颂之中的作品很多属此类。其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五篇,描写了周部族从产生到壮大的过程,堪称周族史诗。(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讲述《生民》)

二、《诗经》中的农事诗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发明农业的一位专家。在《诗经》时代,农业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因此,《诗经》当中有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比如说《豳风·七月》及《臣工》、《噫嘻》、《丰年》、《载芟》和《良耜》等,均表现这类内容,尤其以《七月》最为优秀。(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讲《七月》)

三、《诗经》中的燕飨诗及怨刺诗

《诗经》中的燕飨诗,主要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小雅·鹿鸣》。这类诗歌主要在于宣传一种宗法观念。

由于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诗经》之中还有大量的针砭时弊的怨刺诗。这类诗作大部分主要在雅和国风中,如《民劳》、《板》、《节南山》、《正月》、《伐檀》和《硕鼠》等。由于这部分诗充满了怨愤之气,不符合儒家诗教“温柔醇厚”的原则,后人便称之为“变风”、“变雅”。

四、《诗经》中对徭役战争的描写 西周初年,内乱严重;西周后期,外患频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端开始。因此,大量平民和农奴被迫从军打仗。再加上统治者滥使民力,徭役没有止期。《诗经》当中有大量关于徭役战争的描写,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卫风·伯兮》、《唐风·鸨羽》和《豳风·东山》等,均为这类诗的优秀代表。(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讲《东山》)

五、《诗经》中的爱情诗

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是《诗经》当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部分。这类诗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婚姻不幸的弃妇诗。这类内容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也是我们讲解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讲《关雎》、《蒹葭》和《氓》)

六、《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都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绝少虚妄与荒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因此,它是一幅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的画卷。更何况《诗经》之中还有不少针砭时弊的作品。《诗经》的这种立足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征是: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生动自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一特征在国风中尤为突出。

《诗经》这种缘事而发,取事而写,即事抒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它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与中原文化重人事而敬鬼神、亲人事而远鬼神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创作方法

立足生活实际,观察创作方法,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是《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这一方法,近人或称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经》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生动可感的事物、细节和场景,抒情写意,自然而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一特征在《国风》中极为突出。《幽风·七月》、《东山》、《魏风·伐檀》都是众所周知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

正是这种缘事而发、取事而写、记事抒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诗经》成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艺术手法

《诗经》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适应的表现艺术。《诗经》的表现艺术高超地解决了三大难题:如何在诗歌中形象地展示生活,如何在诗歌中形象地讲道理、说感受,如何在诗歌的开头形象地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

直接的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是《诗经》展示生活的基本手法,利用事物作比喻是《诗经》讲道理、说感受的基本手法,借用与所述事件或所抒情密切相关的景物、事物为诗歌的开头,是《诗经》全诗创作中情景交融的氛围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简言之,就是描述,比喻,发端起情。古人谓之“赋”、“比”、“兴”。挚虞说“赋者,敷陈之称”,“敷陈”就是描述。又说“比者,类喻之言”,“类喻”即是比喻。又说“兴者,有感之辞”,说的不大明确。

又如朱熹的“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就是先言它物、发端起情。描述的手法即“赋”是《诗经》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法。比喻即“比”手法也是《诗经》最常用、最有用的手法。《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爾,三岁食贫。”

先言它物、发端起情即“兴”的手法,是《诗经》最有滋味、最有魅力的手法。先言它物是“兴”的手段,发端起情是“兴”的目的。“兴”即要发端,先言它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首或某篇的章首。“兴”即要起情,先言它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它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它物能渲染烘托下文,或者能兼而有之,既能隐喻下文,又能烘托下文。“兴”一般能隐喻下文。《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重芦苇,秋色苍凉,烘托爱心难遂的深长愁苦。也有既能隐喻,又能烘托下文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 10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乃挚鸟,挚鸟合鸣,隐喻下文的君子逑淑女。河心鸟儿叫,又为下一章的淑女采荇烘托了环境。

《诗经》中用来发端起情的事情,源于两个途径。一是作者的眼中所见,二是用来起兴的事物不是作者眼中所见而是作者心中所存。作者有了感受想唱歌,就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在心中选择一个与诗义相关的事物为诗歌开个头。

“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创造出生动形象、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韵籍深厚的意境。“兴”本来就是民间技法,被《诗经》民歌运用的最多最好。这正是《诗经》民间诗的意境总比《诗经》文人诗优美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语言、章法、体裁

《诗经》的语言,总的说来,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

朴素简洁是《诗经》语言的基本风格。《诗经》本是一本乐歌,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词理应明快易懂。且《诗经》的多数作品出于人民的口头歌唱,语言更是新鲜活泼,通俗易懂。《诗经》的章法特点是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被作者分为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是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型。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或联章叠沓。

诗经的体裁有两种。主要是四言体,其次是杂言体。均衡对称的四言体是周代人民的独创。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与影响

1、《诗经》的最大影响是以民间诗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和文人讽喻诗的悯时伤政、忧国忧民的创作精神,以描写具体生活、抒发切身感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诗经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比”、“兴”,愈传愈新,愈用愈妙。

3、《诗经》的四言体,虽体漫于战国,却流行于汉魏六朝。“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文心雕龙·明诗》)。《诗经》的杂言体,也有不小的繁衍力。两汉乐府民歌以杂言为主要体裁,就是对《诗经》杂言体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诗经》的词汇、押韵等,后人也每每习而用之。如诗用叠字。

在我国文学的百花园中,《诗经》是东风第一枝,展示了欣欣向荣的无边春色。《诗经》是千年长青树,永远蔚秀于中华文学之林和世界文学之林。

【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么划分的?

2、举例说明《诗经》的思想内容。

3、什么是赋比兴?举例说明的内涵及作用。

4、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5、分析《氓》的弃妇形象。

6、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7、简述《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布置作业】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目的】

掌握《左传》、《国语》、《战国策》各书的成书情况、反映的思想、艺术特色。【基本概念】

《春秋》、《左传》、编年体、国别体、策士、纵横家 【重点难点】

1、《左传》的艺术特色。

2、《国语》的艺术特色。

3、《战国策》的“策士”形象、反映的纵横家的价值观、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文卜辞到《春秋》 知识点:

1、散文的萌芽;

2、记言叙事散文之祖。

一、散文的萌芽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卜辞。所谓甲骨文卜辞,就是殷商时期人们用龟甲、兽骨等占卜,占卜之后将所占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所占卜之人以及应验的情况刻写在甲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卜辞。这些甲骨卜辞最早发现在河南安阳,它们是殷商时代的记载,后来在陕西周原也有发现,则是周代的记载。这些甲骨卜辞,原是殷商时期和西周帝王、贵族占卜时的简短记录,一般只有几个到十几个字,长的有一百多字。由于文字难懂和甲骨的破损缺蚀,至今许多文句不能理解。卜辞的内容,多为预测福祸、判断吉凶之类,也有其他记事文字。有的记述邦国先君先王,有的反映气象历法,有的记录农业生产和田猎,有的记载政治和军事活动,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内容庞杂而丰富,真实朴素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状况。这些甲骨卜辞的记事还很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过后人的加工,保持了商周时期记事文字的原貌。其中有少量甲骨卜辞较为完整可读,记事顺畅明晰,初步具备了散文的某些因素。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这是甲骨卜辞癸卯日卜定要下雨,再进而卜问降雨来自何方的卜辞,可以窥见人们在蒙昧意识驱使下一切取决于卜筮的浓重迷信色彩。文字清晰,句意明显,先叙述后发问,卜问雨来自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完整周到,可以说是记事散文的萌芽。有的卜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因此,甲骨卜辞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记言记事文字由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当时君王所铸造的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宝,如一些鼎器就是权力的象征。帝王们为了祭祀祖先,炫耀政绩,教化后昆,又将文章镂刻在盘盂上。这些就是铜器铭文。殷商铜器铭文一般比较简短,多者四五十字;周代铭文有所扩展,如最长的《毛公鼎铭》就将近五百字。铭文的内容,多为记载商周帝王和贵族的功绩、讼断、赏赐等,是那个时代认为有意义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到上层社会某些政治生活的片段。铭文属于当时官方的语言,风格多庄重典正,文句古拙板滞,缺乏感情与文采。大部分是散体,少数有韵。文字艰涩古奥,又多缺蚀,几乎与甲骨卜辞一样难懂。但是,也有某些铜器铭文叙述完整的事件,写人的行为言论,已经 12 有一定的文学性。铜器铭文记述的篇制与内容,都比甲骨卜辞更为周详。有的铭文还记录了场面和人物言论,出现复杂化倾向。另外,殷商的铭文多用散语,周代铭文有不少的韵语。

总之,铭文旨在直录,缺少修饰,典重有余,鲜活不足。作者只求典正地显示王权的威严,还不可能考虑到铭文本身的文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总集。先秦时期它被称为《书》,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尚书》一共二十八篇,文体包括典、谟、誓、训、诰、命等,即帝王和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等。大多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深,晦涩难懂。这是因为各王朝史官记录这些文章时,普遍使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力求写得雍容雅正,并尽量简短扼要。在风格上,《尚书》各篇大都显得质直,往往直抒命令和意见,很少文饰。《尚书》之中还可以看到整齐的有韵之文,例如《洪范》所写的九条治国大法。在语言艺术方面,《尚书》还大量的使用比喻来说明问题,这些喻体十分朴素,多为日常生活常见之物,如盖房、耕地、乘船等,这样很容易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总之,《尚书》的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告都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据说它是由孔子编定的。从文学角度看,《春秋》语言简练、准确,用词严谨,但它的含义却非常丰富,作者的思想情绪均蕴涵其中,开创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但是,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单,一般只记录事情的结局,缺少对具体过程的细致描写,因此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但它在我国史学史、思想史、经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尚书》和《春秋》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但它们却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第二节 《左传》的文学成就(上)知识点:

1、《左传》的成书;

2、《左传》的思想;

3、《左传》的叙事艺术。重点难点:《左传》的叙事艺术。

一、《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叫《左氏春秋》。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的注释有三个本子,分别是《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而《左传》的作者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承袭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另一种说法是认为非左丘明著,做传人不受经于孔子,《左传》也并不传《春秋》;第三种说法认为《左传》是西汉刘歆伪造,成书于西汉末年,这种观点最早由康有为提出,后来崔适进行了补充。这几种说法,以第一种说法影响较为广泛,但也缺少足够的史料作为支撑。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但是《左传》不同于其他两传的是,它可以独立成书,内容也比《春秋》详细得多,其他两传却依附于《春秋》,这是它们不同的地方。

二、《左传》的思想

《左传》作为一部直录式的史书,它直言不讳的通过记事十分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正是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它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残暴荒淫的行为。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政绩卓著的国君,史称“春秋五霸”,他们的事迹在《左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最后城濮一 13 战最终确定了霸主的地位。但《左传》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残暴与腐败,如写齐庄公和姜氏私通,最后在他“拊楹而歌”时为崔杼所杀。这表现了作者认为贵族统治阶级腐败必然灭亡的思想;

其次,《左传》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进行了热情地赞扬,如对于晋国叔向、齐国晏婴和郑国子产的描写;

再次,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则是《左传》一以贯之的思想。《左传》借助历史人物之口,反复强调“民”在封建统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郑然明告诫子产为政首先要作到“视民如子”等,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民”在国家经济、军事、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左传》在战争的记写中表现出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的总结。春秋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在全书记录的上百次战役中,可以清楚地得知那个时代的战略、战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方面,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将帅、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讲究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如诱敌设伏、避实击虚等均在《左传》中有生动的战例。

此外,《左传》中还有许多关于灾祥、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能力的标志。关于占卜、奇异的灾祥、梦呓、星象、以及鬼神,在《左传》里有不少文字,如《宫之奇谏假道》中的形象描写即是。这是人们当时认识世界的局限所致。《左传》的思想倾向还以“君子曰”、“仲尼曰”的形式出现,而“君子曰”的方式对于后世小说的写作和史书写作都有影响。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在叙事以及思想感情的抒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刘知己在《史通》中誉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提供的是一部形象的春秋史。作者不仅对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做了如实的记述,而且进行了真切、具体的描写;不仅记叙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重视人与事的联系,在寻求人们得失成败的原因中对历史进行形象的加工,艺术的再现了生活。可以这样说,《左传》的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左传》在叙事结构方面一般按时间的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预序、追叙和补记的手法也使用频繁。如“初”字的使用便是出于这种需要,这种方法充分表现了《左传》在剪裁、组织素材方面的独具匠心。林琴南在论及《左传》的倒叙时说:“又或一事之中,斗出一人,此人为全篇关键,而偏不得其出处,及于间间中补入数行,即为此人之小传,却穿插在恰好地步,如天衣无缝。”(《左传·拮华自序》);

第二,《左传》叙事,往往注意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我们放在《左传》写战争一节再讲;

第三,《左传》叙事还有一定的戏剧性。在《晋公子重耳之亡》中,介之推母子的对话便是如此,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其增加了许多艺术魅力;

第四,《左传》的叙事有许多神秘化色彩,如对许多灾祥和卜筮的描写,对许多传说和传闻的采用等,均为其增加了神秘性,也因此招来了很多非议。

总之,《左传》的叙事艺术是非常杰出的,我们可以用前人的话来做总结:“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侮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如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刘知己《史通杂说上》)唐人啖助也在《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称《左传》:“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

第三节 《左传》的艺术成就(中)知识点:

1、《左传》写人的广泛性;

2、在事件中刻画人物;

3、在人物描写中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刻画;

4、细节描写的运用。

重点难点:《左传》写人的特征。

一、《左传》的人物描写

《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将相、武士、学者、说客、祝史、良医、商贾、倡优、宰竖、役人、盗贼、侠勇等。这些人物中有较为详细的事迹或者形象较为鲜明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中,统治集团的成员是《左传》描写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成就卓著的国君和执政大臣,在他们称霸、当政或任职的若干年内,《左传》留下了他们所作所为的生动记录。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和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积累型”;另一种是仅写一件事情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出其性格特征,可称为“闪现型”。前者的典型人物如晋文公和子产等,有关他们的事迹往往延续数年或数十年。

《左传》的人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春秋社会众生图。

二、在事件中刻画人物

要表现一个人物,必须把他放在事件当中去刻画,否则,人物的形象不会鲜明。《左传》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它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晋公子重耳的形象,在国君当中是十分鲜明的一个。他的生平事迹,在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事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遇难出奔,周游列国;复国即位,励精图治;功成业就,称霸中原。作者以倒叙的手法记叙了重耳遇难的完整经过。书中以“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一语提起,陆续写到他在秦国受到秦穆公的款待,这段文字可谓是“在记事中写人”的精彩段落。在重耳后来的流亡中,作者只是有选择的记录下一两件事情,以表现重耳经过生活的磨练,正在逐渐的成熟,最后终于具备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品格。晋文公重耳也就成为《左传》中所描写的霸主形象中最完美的一位国君。

《左传》中绝大多数的人物形象是只通过一时一事来表现性格特点。他们的出现虽然一纵即逝,一闪而过,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象绘画艺术中的速写,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生动形象。这类“闪现型”人物中有一大批是“士”的典型,他们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真诚、尚公、忠于职守、信守誓言。如对晋臣解杨的描写:

“使解杨如宋,使无降楚,说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行之为利。„„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宣公十五年)

这种为君命而死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解杨的守信忠诚。另外,有许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如寺人、阍人、庖厨、乐师、卜人及刺客等,还有一些女性形象如楚武王夫人邓曼(桓公十三年)、晋献公宠姬骊姬等,都在《左传》中留下了一笔。他们的形象在某一件事中表现了某个方面,所以显得有些单薄,且有伦理化倾向,如“孝”、“忠”、“信”等。

三、在人物描写中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左传》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还努力表现人物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左传》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重耳是《左传》着力歌颂的人物,他由一个贵族公子成为一个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说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但《左传》还表现了他的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且还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左传》在表现人物个性方面,还借助了人物对话和行为描写,但缺少人物外貌、心理的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 15 言行,人物的性格得以展现,这种实录式的描写,不加过多的评价,是《春秋》笔法的继承与发展。如在《齐晋安之战》中对解杨、郑丘等人的描写即是。

四、细节描写的运用

《左传》写人,如同现代的人物描写,开始使用了描写情节和细节的手段。细节描写是《左传》中写人的主要手法。在记写人物事迹或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大量使用了细节描绘的手法。如在写城濮之战时,晋国告捷,举国庆贺、朝野欢欣,但晋文公重耳并没有乐而忘忧,直到子玉自杀,他才“闻之而后喜可知也”。这一情态细节是人物性格的特征性行为,表现出晋文公重耳身为霸主、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先轸怒晋襄公听信妇人之言,“不顾而唾”,这一细节与他激烈的言辞相接,充分表现了他刚烈、耿直的个性。卫献公恃权傲下、得意忘形的形象是由他重新返国时的一个细节表现的:“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与门者,颔之而已。”从进入国境到城门的一段路程,卫献公对在不同地点迎接他的大夫做出不同的反应,从他态度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出这位言如“粪土”的国君的修养水平。宋华督父好色,《左传》仅记了他一个细节:“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类似的细节描写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左传》还通过细节描写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

五、《左传》写人小结

总之,《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在先秦著作中,是它第一次提供了如此众多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并开创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左传》善于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在记事中写人,在写人中记事;描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性格与时代的政治标准(“礼”)密切相关,表现为明显的伦理倾向。这些特点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 《左传》的艺术成就(下)知识点:

1、《左传》的记言艺术;

2、《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

3、《左传》对战争的描写。重点难点:

1、《左传》的语言艺术;

2、《左传》对战争的描写。

一、《左传》的记言艺术

《左传》的语言,是历代文人学者推崇的典范。从唐宋到明清,如刘知己、苏轼、刘熙载、冯李骅等都做过许多精当的评价。

《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这些文字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人物对话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常常通过记载一两句性格化的语言,以突出人物形象。例如郑庄公在制胜公叔段的过程中,说了三句有典型特征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毖,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可矣”。在作者笔下,郑庄公老谋深算、虚伪阴险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在整个事件中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昭然可辨。又如僖公二十三年所记重耳避难至楚,与楚成王的一段对话: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这一段对话,将楚成王施恩望报、乘机敲索的心理和重耳自重自信、不卑不亢的态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传》的外交辞令和议论、谏说之辞,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记写行人辞令,尤为《左传》独擅之处。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均是如此,如僖公四年屈完对齐侯: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缴福于弊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一段对话,表现了楚成王的自大和骄横,同时也表现了屈完的不卑不亢的义正词严。另外像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语言风格也各异,有的委曲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用词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关于《左传》的记言,刘知己在《史通·申左》中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辞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薄厚,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左传》中的富有文采的行人辞令,显然是经过加工和润饰的,与《国语》所记大段辞令相比,论理的逻辑更为严密,已经有剪裁和选择性,用词洗练,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左传》的行人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骋、酣畅淋漓的文风,是历代文人讽诵和学习的楷模。

二、《左传》的叙述语言 《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炼,生动和富于文采,同时因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苏轼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苏文忠公全集》)刘知己的评论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雨已殚,而含义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史通·叙事》)如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写晋师溃败时狼狈之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左传》叙述语言的这些特点,说明它在语言方面已经获得了超越于当时许多经典著作的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另外,《左传》在修辞方面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了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其中许多语言具有警句的性质,后世演化为成语,如“唇亡齿寒”、“数典忘祖”、“风马牛不相及”等。

三、《左传》对战争的描写

《左传》在叙事、写人和语言三方面的文学特点,在关于战争的描写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充分。《左传》长于写战争,历来为人们所道,书中有许多生动而精彩的片段。春秋时期有数百次军事行动,《左传》详细的记载了其中十三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左传》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载了许多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索出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重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的看法。在记载战争全过程的前提下,战争在哪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个阶段上取胜,这一阶段就成为作者描写的重点。冯李骅说:“左氏极工于序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左绣?读左卮言》)《左传》描写战争之所以精彩生动,各不雷同,其奥妙就在于此。如晋楚城濮之战,《左传》重在描写战前酝酿的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写起,继而宋国告急、晋设连环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直写到重耳占梦坚定了出战的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兵。因为此战胜利的关键是晋文公和将帅谋划的结果。

《左传》还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描写角度的不断转换,充分反映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齐鲁长勺之战,战争的发动到结束是围绕曹 17 刿的言行来写的。通过曹刿请战、与鲁庄公论战、同乘指挥战斗的前前后后,将这次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左传》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左传》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有的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有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有的轻狂骄纵,败死敌手。作者善于在差别中写人,例如同样是英勇善战的武士,或同样是足智多谋的将帅,书中通过种种细节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不同表现;即使是类似的情节,作者也注意到不同性格人物所持态度的细微差别。正是这数以百计栩栩如生、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给《左传》的战争描写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另外,《左传》对有些战争的描写,还表现了作者先进的军事思想。

总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的有关战争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知识点:

1、《国语》的文学成就;

2、《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点: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料,共二十一卷。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而它的作者并不是左丘明。《国语》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但它也有不少近似其他各家的思想,如纵横家、黄老道家的思想在其中也有体现。它所记载的内容,大都是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言行,全书强调和推崇的基本观念是“重民”、“忠恕”、“天命”等等。另外,《国语》在不少地方还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上是《国语》的成书、体例和思想内容。

《国语》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以记言为主,以记事为辅。《国语》的记言,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周详缜密,又有很多口语化和通俗化的色彩。由于其内容来源不一,因此,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平并不一致。据《楚语》记载,当时教诲太子的教材中有“语”一类,当是口头传说资料,有别于史官的正式记录。《国语》的素材可能就源于口头传说,属于“语”的一类。因而其中有许多语气词、助词和连词。大部分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也很明白易懂,文句比较畅达流利。如:“居!吾语汝!”这是长辈对晚辈命令的语气。“我王者也乎哉?”用语气词“也乎哉”来表示反问。“美矣夫!”“乐夫哉!”等如此口吻的句子随处皆是。风格接近《论语》,和《尚书》则相距很大。《国语》有很多精彩的外交辞令。如越王勾践求成于吴,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又如展喜犒齐师,齐侯傲慢地提出:“鲁国恐乎?”答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然后再从齐鲁历史关系论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充分表现了辞令的作用。《国语》的长篇议论文字,说理细密,分析精辟,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向来为古文家所称道。如《晋语八》记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祝贺。他列举晋国近期的历史教训,通过栾郗两家正反经验的对比以为借鉴,立意剀切,利害分明。古人对此评论说:“从来贺字不与忧字为类。叔向故出一奇,以耸宣子之听,及至说来,俱极平实道理。可悟小题文字化平为奇之法”(倪承茂《古文约编》)。

另外,《国语》已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在体裁上向纪传体过渡。如《晋语三》共八章专记惠公事迹。但这些小故事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融会成有机的整体,所以只能算一组,不能算一篇。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记言仍是重点,集中记人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国语》在叙事 18 中还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叙事还运用了幽默和滑稽的手法,达到了批评和讽刺的目的,写得活泼有趣。有的场面描写采用了夸张渲染手法,着意制造气氛,显得十分火热。

《国语》的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经常受到评论家的称赞。柳宗元在《非国语》中说:“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明人黄省曾说:“文辞高妙,非后世操觚者可及。”(《五岳山人集》)明王世祯说:“其所著记,盖列国辞命载书训诫谏说之辞也。商略帝王,包括宇宙,该治乱,迹善败,按籍而索之,斑斑详窍,奚翅二百四十年之行事,其论古今天道人事备矣。即寥寥数语,靡不悉张弛之义,畅彼我之怀,极组织之工,鼓陶铸之巧,学者稍稍掇拾芬芳,犹足以文藻群流,黼黻当代,信文章之巨丽也。”(《经文考》引)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主要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最初的作者,应该是各国的策士,后来,西汉的刘向将之编校成书,使之成为记录纵横家言行的史料。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古人曾一致给予肯定。宋李格非欣赏“其说之工”,“文辞之胜”(《书战国策后》),王觉说它“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题战国策》),鲍彪认为:“其文辩博,有焕洱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战国策序》)其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对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尤其是对“士”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如苏秦和张仪。它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还发展了集中许多事件来写人的方法,并把他们放在一篇,为纪传体的创立开了先例,如《齐策四》写冯谖之事;

其次,在语言方面,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另外,《战国策》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铺陈、夸张、比喻和排比的熟练运用。它还创作了很多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思考练习题】

1.举例说明《左传》的战争描写特色

2.举例分析《左传》的外交辞令的特色。3.举例分析《左传》的人物刻画特色。

3.分析《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形象及刻划手法。4.简析《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目的】

掌握《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各自的学派理论、文学形式及艺术特色。【基本概念】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语录体、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重点难点】

1、儒、道、法、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

2、诸子作品的文学形式。

3、诸子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所用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知识点: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2、对话体和寓言体;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先秦出现的《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标志着诸子散文的萌芽。这些作品以语录体和格言体为主要形式,语言质朴,篇章短小,但富于哲理,说明哲理散文还处于初创阶段。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前者为孟子和他的门人所作,主要阐述仁政等民本思想,其特色是多譬善辩。后者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作品合集,以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无端崖之辞”继承和发挥老子德和道的学说于极致,形成了诡谲怪异的文章风格,极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使之和《楚辞》一起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故后世以庄、骚并称。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论语》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却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虽然也有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子门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晰,间有一定的人物描写。作为叙述性的文字,比较成功;但作为说理文字,却还有一段距离。但《论语》中有一些对话性的文字,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段,针对性强,说理清晰,具有说理散文的某些特点。这种以对话来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的体制,而《论语》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其语言方面,它的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

《论语》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 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说理文字具有某种诗意。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通过赞扬耐寒的树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的诗情画意。“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朴素的笔调,刻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境,平凡而又高雅。《论语》中有的话还用了“比物连类”的含蓄手法,如:“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连用三件具体实物,一层进一层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把微妙的心理寄寓在浅近的形象中,再辅以重叠反问的句式,更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苦衷,耐人寻味。另外,《论语》还描写了不同的人物个性,如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凸现出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温和谦恭、朴素风趣的个性特征。

但作为语录体的《论语》,它还只是先秦说理散文的萌芽,在说理方面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上还不成熟。

《老子》作为道家的著作,以韵文为主,但又有较为整齐的片段,且多押韵,表现为韵散结合的形式,则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

《老子》主要是李聃所著,它主要探讨玄而又玄的哲学问题,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语句的情感表现和诗意的语言方面。其文章犹如一组词义洗练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延,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以比喻来表示深刻的哲理,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清人邓廷桢在《双砚斋笔记》卷二说:“诸子多有韵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但总的来说,它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散文,然而它和《论语》却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对话体著作,主要是指《孟子》。其实,《孟子》也主要由语录体构成,它没有标题,每篇也不是说一个固定的主题,但有一些章节却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说理散文。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孟子》的文学成就,这里我们暂不多讲。

先秦说理散文的寓言体著作,主要是指《庄子》。《庄子》中虽然也有许多对话来说理,但更多的是借助寓言来说理,语言和章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以后详讲,此处从略。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独立成篇的先秦说理散文,最早是兵家的《孙子兵法》。它是由春秋末期孙武所著,今本一共十三篇,均有标题,整个议论都围绕着中心展开,许多篇章已经显出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但真正说理散文的定型,还是《荀子》和《韩非子》中的一些专题论文,这些文章往往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代表着我国说理散文体制的成熟。从此这种体制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知识点:

1、孟子和《孟子》一书;

2、《孟子》的论辩技巧;

3、《孟子》气势浩然的文风。

一、孟子和《孟子》一书

孟子(公元前373——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他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是“仁政”、民贵君轻以及“性善论”和“良知论”。他一生游说诸侯,希望推行“仁政”,显示了他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他后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一共七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它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人们从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并能看到他鲜活的形象。正是它这种真实的个性体现,才使得它一直拥 21 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孟子》的文体和《论语》大致接近,都以语录和对话为主。《论语》中独白式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不到三分之一。《孟子》有长足的演进,即使是独白,有的篇幅也较长,有逐渐向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向,文风带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

二、《孟子》的论辩技巧

长于论辩,是《孟子》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的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孟子》的辩论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辩论,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技巧,表现出了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他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类比推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手引入自己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上》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齐宣王想学霸术,向孟子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孟子说:仲尼之徒不讲齐桓晋文之事,要讲的是王道。齐王问他怎样才可以王天下?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王说:像我这样可以保民吗?孟子说可以。于是他就举齐王不忍以牛衅钟为例,说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一席话说得齐王十分高兴。这是第一大段,说明行王道并不难。周文麒说:“只开首数行文字,使如生龙活虎,不可捉摸。”(《孟子读法附记》)接着,孟子反问齐王,为什么不行王道呢?是不是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才痛快呢?齐王说不是,“我将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明知所谓“大欲”是什么,偏偏故意发问,齐王笑而不答。孟子还装糊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系列发问,属于“空中撰设,以廓其势。此文章家故做挪展挑弄处”(牛运震《孟子论文》)经过一而再的欲擒故纵,敛气蓄势已足,他才挑明:“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一语道破了齐王的隐秘。紧接着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齐王不相信。孟子便以邹国与楚国打仗设喻,说明小固不可敌大,弱固不可敌强,齐只有天下的九分之一,以一服八,岂不像以邹敌楚吗?这是第二大段。苏洵点评说:“至此上下之间,呼吸变化,奔腾控御,若捕龙蛇,真至文也。” 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之后,孟子才提出,还是从根本上着手,实施仁政,那样谁也比不过你。接下去便大谈实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作为第三大段,文势亦由浩瀚奔腾转为平恬清畅。最后再以王道必然胜过霸道作结,与首句照应。这篇文章虽然属于问答体,可是起伏开阖,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具有步步入胜的情致。牛运震说:“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叠浪,而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文》)

由以上可以看出《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

三、《孟子》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孟子》一书也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面貌,气势浩然也就成为《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由于孟子本人的精神与人格修养,使他作文时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卫韩太尉书》)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是《孟子》中最富于气势并常为人称引的文字。

另外,《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成为我国后世标准的书面语。《孟子》书中还使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和寓言,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晦涩的道理明朗化,这一点也值得足够重视。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知识点:

1、庄子和《庄子》一书;

2、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3、《庄子》散文的想象和虚构;

4、《庄子》的论辩艺术;

5、《庄子》的语言。重点: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2、《庄子》散文的想象和虚构;

3、《庄子》的论辩艺术;

4、《庄子》的语言。

一、庄子和《庄子》一书

在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3),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即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的时代,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他一生穷困潦倒,只做过漆园小吏的官职。但鄙弃荣华富贵,不慕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一生都在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境界。后来,他一直隐居生活,“穷闾陋巷,困窘织履”(《庄子·列御寇》),曾以编草鞋为生,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楚威王听说他是贤者,曾派人请他以重金做国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羁绊,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总之,他是一个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十二篇。晋时司马彪注本为五十二篇,又有孟氏注亦五十二篇,陆德明以为即汉志之旧。但其他各家注释《庄子》的篇数则有所不同。如李颐定为三十篇,向秀定为二十六篇等。这些注本都已经失散,传世的只有郭象的三十三篇本,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今本《庄子》,就是郭象的整理注释本。唐代尊奉道教,把庄子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便被称为《南华真经》。自从宋朝以来,苏轼就怀疑《庄子》中杂有伪作,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一般认为《庄子》内篇思想一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当出自庄子手笔,而外篇和杂篇思想倾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多为对内篇某一思想的演绎和发挥,当为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但从总体风格看,内篇、外篇和杂篇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都集中体现了庄子一派的哲学。庄子的哲学,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同时还吸收了杨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田骈“贵齐”“因性任物”的思想。庄子把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加以绝对化,发展为相对主义,相对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万物一齐”。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他要求人应该追求“真人”的境界。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绝圣弃知”、“使民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在“民之常性”的肯定上,设想建立一个与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图景。庄子的美学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对凡是合乎“道”的艺术都给予肯定,主张以技进道。

二、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中曾经说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语言为广。”(《天下》)寓言也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但为了避免主观性,以取信于人,必须要“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就是借助长者、尊者和名人的口来说出自己的话,以使别人更好的接受。卮言就是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语言变化多端。《庄子》使用这三种语言方式来说理,往往不可分辨,但却又以寓言为主。在《内篇》之中,寓言占很大比重。《庄子》的寓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对一切功名利禄的追求。如《则阳》中的“触蛮之战”: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又五日而后反。

蜗牛已经够渺小,但诸侯国还要在它的角上争夺地盘,庄子这种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使得这类寓言往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既辛辣犀利,又妙趣横生。

第二类是庄子对理想盛世和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赞颂,宣扬一种自由和超凡脱俗的人格,如“藐姑射之神”。

第三类是阐发庄子处世的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这类寓言数量最多,意义也最复杂。如《庖丁解牛》等。

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大量创作寓言的作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寓言成就最高的作家。庄子这种大量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手法,使得他的文章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并且具有一种抒情诗的意境。

三、《庄子》散文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中的寓言,多表现出他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庄子的散文,主要是要表达他的哲学思想,而思想的表达却会因为概念的使用而不得要领。所以他就用想象来暗示和象征他那博大精深、深奥玄妙的哲学。由于庄子以宇宙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所以他的想象往往超越时空的界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比较著名的如《庄生梦蝶》。

四、《庄子》的论辩艺术 《庄子》说理不以逻辑推理取胜。而以比喻、象征等形象的手法来取代抽象的说理,因此体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作者几乎不直接告诉读者他要倡导什么,但却让读者从大量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中去体会领悟其中的哲理。在辩论中,庄子表现出惊人的思辨能力,由于他的相对主义哲学立场,使他的论辩有些近于诡辩。《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折服,不如说是被其奇诡的艺术境界和充沛的感情所感染。如庄子和惠子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辩,其结语为: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按所困苦哉?

这样,就将论辩超出了形式逻辑的规范,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庄子和惠子关于“子非鱼”的论辩则更为诡异。因此,庄子的哲学是诗意的哲学。

五、《庄子》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代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语》卷二十)。另外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欢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信奇特。

庄子在文学史上与屈原并称,史称“庄骚”。他开创了不同于儒家的新文学传统。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他“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金圣叹甚至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可见《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之大。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及先秦说理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知识点:

1、《荀子》说理特色;

2、《韩非子》中的寓言;

3、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重点: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一、《荀子》说理特色

《荀子》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思想家荀子所写。荀子名况,字卿。在思想方面,荀子和正统的儒家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主张性恶论,法后王而讲霸道,强调礼和术,并不讳言利。荀子对当时的各家思想都有所批判和吸收,是当时的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今存32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学说。他的《成相》辞和《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可见他对论辩的重视。但在先秦诸子中,荀子以说理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而著称。他的论证严谨详密,不仅表现在单篇行文之中,而且全书各个章节也都相互照应,显示出非常难得的严谨周详。如《性恶》篇开头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并表明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的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详,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同时,《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关于《荀子》的文章特色,郭沫若做了简短的概括。他说:“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子了。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十批判书》)

二、《韩非子》中的寓言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的作品,它主要反映了大思想家韩非的哲学思想。韩非的思想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有黄老道家和刑名之术,因此,他是另一位当时的思想集大成者。韩非的散文和他的思想一样,具有峻峭犀利和锋芒毕露的特点。在先秦说理散文中确实能够独树一帜。

《韩非子》中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在从前,寓言仅是作为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从韩非开始有意识的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中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中微量的拟人化动物故事及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庄子一样,他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来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如孔子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的面目。《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则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是其典型代表。

三、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审美方面都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大致说来,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我国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说理文中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在后世作品中时有继承者,而长篇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模式。在论说之时,作者不是仅仅局限于抽象的说理和逻辑思辩,而是在用形象化的语言以及 25 充沛的感情在说理,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方面,寓言是其典型代表。

2、先秦说理散文影响了后世的创作风格

先秦诸子的不同风格,为后世的作家创作留下了丰富的借鉴材料,后世的作家根据自己才性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作品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从而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形态。如曹植、郭璞、李白和苏轼的学庄,韩愈的学孟,柳宗元的学韩等。

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如一些修辞手法的开创。

【思考练习题】

1、简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所处的时代及生平、思想。

2、举例分析《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3、举例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4、举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6、简述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教学目的】

了解屈原其人、楚辞的地方性特色,重点掌握《离骚》、《九歌》、《九章》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及楚辞的新的文学形式,能背诵名篇佳作。

【基本概念】

楚辞、离骚、香草美人、九歌、浪漫主义色彩。【重点难点】

1、屈原的生平、思想。

2、楚辞的地方性特色如重视巫术鬼神的文化传统。

3、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4、楚辞相对于《诗经》而言的新的文学样式。【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背景和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知识点:

1、楚辞产生的背景;

2、屈原的生平;

3、屈原的作品。重点难点:

1、楚辞产生的背景;

2、屈原的作品。

一、楚辞产生的背景

楚辞作为我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和《诗经》一起构成了我国诗歌的源头。它那非同寻常的南国绚烂气质,使它和它的主要创作者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于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是战国时代楚文化高度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先秦时代与中原文化相对的南方文化长期发展的硕果。

楚国所在之地在江汉流域,史书称之为“荆蛮”或“楚蛮”,本为多民族杂居之地。楚国虽然在江南偏安一隅,但并没有割断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中原的一些典籍他们也有,从当时的记载来看,楚国甚至有和儒家如出一辙的思想。

但是,作为楚国的文化却是非常复杂的。楚国最早具有的或吸收的是夏商周的中原文化,在江汉建国并开拓领域之后,与南方土著民族相交往,不可避免的相互吸收和融合,逐渐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代表南方文化系统的楚文化。从所谓“楚人”的构成来说,它包括所谓的“九夷八蛮”,即南中国诸多部族、民族,如越、巴、苗、濮、氐、羌等,他们和楚国的创建者共同形成了楚民族。楚文化便是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产物。由于楚文化所处的地理流域及其产生的民俗环境不同,所以它和中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在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风的习俗,既有夏商文化的遗迹,更有南方文化的特色。今天的很多出土文物以及南方的民俗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在“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巫风更是浓烈。这种巫风是和当时当地的宗教密切相关的。蛮俗遍布,巫风盛行,熏染了整个楚文化。这种文化下的艺术,于是就形成飘逸艳丽、深邃神秘的艺术特色。

楚国虽然曾经强大一时,但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已经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小人当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屈原才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

总之,楚辞的产生,是多种文化的产物,从屈原的作品来看,他既有楚国民俗、楚国民间文学(包括楚地神话和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在历史传统、政治思想和理想方面,深深打着中原文化的烙印。只有这样看,对于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及其伟大楚辞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所达到的辉煌成就,才能做出全面的解释。

二、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主要史料,另外《史记·楚世家》和刘向的《新序·节士》篇也有所记载。他的生卒年月,由于记载不详,很难确定,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即公元前340年,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他是楚国国王的同姓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上官大夫靳尚由于嫉妒屈原,就在楚怀王面前诬陷他,于是屈原被疏远了。由于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建议,使得在秦国被杀。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又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顷襄王放逐,后来屈原饮恨投汨罗江而死。由于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他一向忠于楚国,并且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一种宗教似的狂热和执着,所以一旦希望破灭,他的一腔哀怨愤激之情便只能在他的作品当中来表现了。后世有端午节的风俗,据说是纪念屈原,闻一多的《端午考》不这样认为,可以参看。由于在司马迁时代对屈原的事情已经不太了解,所以对于屈原,我们只能谈这么多。

三、屈原的作品

“楚辞”一词,始见与《汉书·朱买臣传》,在西汉武帝之时,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和儒家的“六经”相并列。宋朝黄伯思《翼骚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同于北方诗歌的新的文学形式。楚辞的直接源头在楚国民歌的《九歌》,它带有神奇浪漫的精神,屈原的一些作品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屈原的作品,保存在西汉刘向辑录的《楚辞》中。《汉书·艺文志》记载有25篇,而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却认定有24篇。长期以来,在楚辞研究学界,屈原作品的真伪成为一个热点,然而,由于文献的散失,我们仍无法确切的认定屈原作品的数量。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王逸的《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这些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离骚》及屈原的其他作品 知识点:

1、《离骚》题旨及其创作年代;

2、《离骚》的思想内涵;

3、《离骚》的艺术特色;

4、《九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5、《九章》的记事、抒情和写景;

6、《天问》和《招魂》。重点难点:

1、《离骚》题旨及其创作年代;

2、《离骚》的思想内涵;

3、《离骚》的艺术特色。

一、《离骚》题旨及其创作年代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卓绝古今的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从篇幅的宏阔来看,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诗人屈原的这首不朽之作,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魅力的篇章。

关于《离骚》的题旨,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司马迁去古未远,其说可信。另外,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也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游国恩先生认为“离骚”是楚曲名,“我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和‘牢骚’二字相同。”这种观点也值得重视。

《离骚》的创作年代,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作品的分析,我们认为是在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也即屈原前期任左徒时。

二、《离骚》的思想内涵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原的写作原因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因此,贯穿于《离骚》的情,也就是怨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忠怨之情。这是一条贯穿《离骚》的主线,从全诗结构上看,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叙述自己的身世。后一部分则叙述自己的愤懑之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美政”思想和身世之感。所谓美政,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然而由于他的理想不能实施,所以他在诗歌中反复哀叹他的不幸和身世的遭遇,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离骚》还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作品具有自传性质,所以这个形象就是作者形象的写照。作者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文人影响深远,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三、《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在抒情之时,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这种手法是屈原创造的,它和楚国的文化有关。香草是祭祀与宗教巫术的饰物,是爱情的表征,其内核是宗教情节,而美人又是楚文化人神相恋所常追求的,它代表一种超越的情感体验。香草多比喻君王和自己,而美人却多为自喻,这种以夫妇比喻君臣的做法是中国诗文的一大特色。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也是独特的。屈原学习楚国民歌的形式,创作了一种新鲜、生动、自由和长短不齐的句式来抒情,在语言方面大量使用了楚国方言,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诗歌中“兮”字的运用,灵活而富有节奏。

四、《九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九歌》本来是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只是把它加工了一下保留下来。因此,《九歌》有浓厚的巫祭文化色彩。因为除掉首尾两章,中间一共九节,所以叫《九歌》。诗歌的精华部分也正是在中间九节。

《九歌》所写的人神之间的情感是缠绵哀婉的,这种情感正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心情的自然流露。其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誉为“千古情语之祖”。

因为《九歌》是民间祭歌,所以它是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它对唱的形式和戏曲的因素,可以用来表演。闻一多先生曾经把它改编成表演的形式。其中《湘夫人》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五、《九章》的记事、抒情和写景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它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的纪实性比《离骚》强,所以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屈原的更多情况。在艺术手法上,《九章》采用了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的感情比较直接、奔放,但不如《离骚》浪漫。

六、《天问》和《招魂》

《天问》一共提出172个问题,对天发问,探讨宇宙的奥秘。全诗以四言为主,间有五言、六言、七言,整齐而不呆板。在诗歌中,还保留了大量神话,是很珍贵的资料。

《招魂》据说是要招楚怀王之魂,全诗由引言、正文和乱组成,想象丰富,辞藻华丽,颇有汉大赋气象。

第三节 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 知识点:

1、宋玉等楚辞作家;

2、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3、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在屈原之后,还有一些楚辞作家,他们深受屈原的影响,创作了一些楚辞作品。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但这几个人中只有宋玉的作品流传于世。

宋玉是我国文学史上赋体文学的开创者,他主要的代表作是《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九辩》的内容主要抒发他的不同流俗以及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同时还批判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作品中对秋的描写成为中国文学“悲秋”主题的开端。《高唐赋》和《神女赋》主要写楚王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其中写景与对美人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他所运用的铺陈手法以及曲终奏雅方式,已经开了汉大赋的先河。

宋玉的作品,是楚辞向汉赋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文学流变过程中地位非常特殊。

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屈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他的砥砺不懈、独立特行的操守,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这种精神和人格操守,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支柱,并且,也成为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时刻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抗争。司马迁、陆游等人均受到屈原人格精神的激励和感召。

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的作品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种评价并不过分。总的说来,楚辞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方面,都比《诗经》自由而富于变化。因此,它能够更加有效的塑造人物和抒发复杂强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以往的四言格式,就语言来说,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丰富,强调形式美,对汉赋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楚辞的浪漫精神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以及想象的奇幻等。楚辞的另外一种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神话和幻想来创造雄伟壮丽的图景。在《离骚》中有很多奇特的想象和神话色彩,读起来激动人心。楚辞中的神话,使得诗歌飘渺迷离,谲怪神奇,李白和李贺对此有不少的借鉴。

最后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但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因而也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些正如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漂风云霓,以为小人。”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但楚辞中的香草和美人意象又与深厚的巫术宗教文化传统有关,它包含有浓厚的宗教体验。如《九歌》中的人神交接的困难以及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由于屈原的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张衡、曹植、李贺和蒲松龄均受此影响很大。

【思考练习题】

1.屈原被称为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你觉得这个称呼适当吗? 2.你觉得楚辞最难懂的是什么? 3.屈原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4.为什么楚辞中有那么多的鲜花香草的配饰描写? 5.屈原的精神能给你什么样的感悟? 6.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做庄子还是屈原?为什么?

秦汉文学概说

【教学目的】

简单掌握秦汉文学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文学形式。

【教学内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并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禁锢思想摧残文化在内,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造成一个不要文学的局面。

秦朝基本无文学。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吕氏春秋》是秦王朝建立以前的产物,唯一的名篇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写于秦王朝建立以前。只是因为方便和习惯才算是秦的文学。

《文心雕龙·诠赋》云:“秦世不文,颇有杂赋。”但已经全部亡佚。又《文心雕龙·明诗》云:“秦皇灭典,亦造仙诗。”这就是所谓《仙真人诗》,内容无非是追求长生不老,也已经亡佚。在《全秦文》中只能看到一些政治方面的应用文。秦代的刻石在书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从文学角度看乃是四言诗,三句一押韵,也有特色。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大的时代之一,文学相当繁荣,突出的成就一在司马迁《史记》,一在乐府民歌;此外汉赋、政论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有很高的水平。

从汉王朝开国之初到武帝时代之前,天下尚动荡不定,内部诸侯的叛乱此起彼伏,社会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在文化方面,惠帝时取消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简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时代的余风未泯,各地王侯纷纷养士,例如吴王、梁孝王、淮南王等均有门客多人,其中很有些文学家。这一阶段的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辞赋方面,散文方面的主要代表有贾谊和晁错,他们议论弘阔,论理畅达,感情充沛,富有文采。此时的辞赋以骚体为主,现存的佳作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鸟赋》。枚乘的《七发》则标志着汉大赋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

武帝时西汉进入全盛时期,赶走了匈奴,经济得到恢复,于是制礼作乐,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兼采阴阳五行、黄老、刑名思想,逐步形成一套正统思想,但一时还未能控制全局。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措施乃是扩建乐府,采集民歌。

汉赋进入全盛时期,鼓励赋家“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两汉辞赋约900篇,武帝时有400篇。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时为汉赋另一繁荣时段,作家有王褒、刘向等。汉末又出现了大赋家扬雄。东汉辞赋家以班固、张衡最为著名。

史传方面,班固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高峰。政论散文方面西汉有《盐铁论》,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崔实《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此人已属建安,但习惯上仍算东汉政论散文)。

在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日见繁荣,《古诗十九首》是其中的高峰,钟嵘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目的】

重点掌握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基本概念】

《吕氏春秋》、《淮南子》、。【重点难点】

1、秦及两汉散文与先秦相比有差别的论述重点。

2、散文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及李斯的散文 知识点:

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其体例;

2、《吕氏春秋》文学艺术特色;

3、李斯的《谏逐客书》;

4、李斯的刻石文。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其体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撰的,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其思想非常复杂,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书成之后,吕不韦将它悬于咸阳市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赐千金。关于《吕氏春秋》的创作目的,吕不韦在书中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夭寿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因此,《吕氏春秋》是秦国在文化上争霸的产物。

在内容方面,《吕氏春秋》的思想比较驳杂,但又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而这些思想又不是正宗的,都是经过加工和改造的,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国大一统文化的到来。全书共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六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理清晰,在结构上体现出“法天地”的思想,其思想不是先秦诸子所能包涵的。

二、《吕氏春秋》的文学艺术特色

《吕氏春秋》出于多人之手,作为一部理论性的著作,它的风格是不统一的。其中有的文章很有文学色彩,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平实畅达,在说理叙事方面很为生动,堪称是散文的优秀之作。其中《重己》、《贵公》、《顺民》、《正名》和《大乐》等,均为出色的名篇,而《大乐》还有《老子》的文风,语言简洁而流畅。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也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全书共有寓言二百多则,多取材于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也有的是书中自己创造的,在我国寓言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寓言特色是:一般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再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比较著名的如《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等等。这些寓言的使用,为《吕氏春秋》增色不少。

三、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文化上施行专制制度,当时的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的长城民谣流传很广泛,《水经注》中所引用的如:“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但就整个秦代文学来说,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李斯。他是今河南上蔡人,据说曾经和韩非一起在荀子那里学习。李斯的作品主要是《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是一封写给秦王的书信,建议不要驱逐在秦国的外地人。这篇文章辞采华美,音节流畅,排比铺张,理气充足,有战国纵横家文辞之风,同时兼有汉赋的华丽。在文章的中间一段,语词泛滥,语奇字重,极具开合之势,可谓骈体之祖。这种气势,也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在说明事实时,作者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为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列举自穆公至昭王进用客卿,终于国富兵强的事实后,只用三言两语设想不用客卿将会出现怎样的 后果。又如详举秦王从异国的珍宝声色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的事实,然后以简要的语言说明秦地音乐之单调原始。如此对比设想,话语不多,却能使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想到逐客之非。本文语言极富有文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也极其丰富。如连用“拔”、“平”、“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来写秦惠王开拓疆土之功。许多句子既整齐又注意变化,读起来很有韵致。

四、李斯的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到处巡游各地来刻石记功。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来说,秦代石刻文一共有7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这些刻石文以四字句为韵文,大多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朗朗上口,堪称秦代文学的独创。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的《雅》、《颂》和秦前的《石鼓文》,但在李斯手中却有所变化,在雍容华贵之中,李斯又加入了法家的辞气,堪称碑铭之祖,后世均以此为则。

第二节 贾谊的政论文与《淮南子》等散文 知识点:

1、陆贾、贾谊和晁错;

2、贾谊的《过秦论》;

3、《淮南子》;

4、董仲舒、刘向以及西汉的散文。

一、陆贾、贾谊和晁错

秦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大的,这个短命的王朝给西汉的文人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启示。他们在政治方面有很多见解,然后形成文字,这就是西汉的政论文。最先写这种政论文的是晁错,他总结秦代灭亡的原因和西汉夺取天下的经验,一共写了十二篇文章,这就是后来的《新语》。在陆贾之后,是贾谊,他把政论文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贾谊的文章一共五十八篇,收录在《新书》中。在这些作品中,又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的政论文,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还有一些是杂论。在贾谊之后,晁错也是西汉很重要的政论文作家,他曾经在汉文帝举贤良文学的对策中名列第一。他的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上述皇帝加强边防,重视农业,深受文帝的赏识。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论贵粟疏》,这篇作品上承贾谊的《论积贮疏》,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从古代的圣王治国之法、当今的农民生活状况、民贫商富的潜在危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语词恳切,为后人所称道。

二、贾谊的《过秦论》

在贾谊的《新书》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过秦论》。这是一篇专题政论文,分上中下三篇,文章不仅见解深刻,而且在艺术方面极其富有感染力。

文章的上篇先讲秦国自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优势的地理,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战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在写作方法上,文章大量采用了排比和铺陈的句式,极尽夸张和渲染之能事,犹如秦国统一六国的排山倒海气势。接下来,文章笔锋陡转,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秦始皇竟然被陈涉所灭,很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这样,文章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六国之后的政策失误,百姓希望过太平清静的生活,而二世却横征暴敛,实行酷刑严法,官逼民反,终于失去了天下。接下来也很自然地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精辟结论。

下篇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是秦王的暴政和君臣分离,这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从三篇文章一起来看,可以知道秦国的灭亡不在外因,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三篇文章层层分析,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非凡。文章表面看是在写秦国的灭亡,其实是在劝戒西汉王朝,所以最后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收结全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贾谊的政治智慧,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风采。文章的风格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而且有诗人的气质,语词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可以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

文章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铺排和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句式和气势,都使人读起来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贾谊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疏牍文,其中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前者是主张要重视农业,后者则陈述治理国家的主张,均有很强的说服力。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论文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西汉初年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淮南子》

《淮南子》是刘安召集门客所编撰的,一共21篇,十几万字,它原名是《淮南鸿烈》,是西汉的一部大部头的书,内容以黄老道家为主,又夹杂有孔、墨、申、韩的思想,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虽然它是以讲述道理为主的,但它的讲道理却处处和现实结合,其中的很多历史、神话、传说、故事等,很富有文学性。如“女娲补天”、“羿请不死之药”等。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该书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很重视语言的修饰和整饬,而且还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与陆贾和贾谊的文章共同开创了后世骈体文的先河,《要略》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四、董仲舒、刘向以及西汉的散文

在西汉散文作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董仲舒和刘向,他们的策对叙录是很出色的。董仲舒著名的作品是《贤良对策》三篇,这就是影响中国文化深远的“天人三策”。在这些文章中,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其文风明晰晓畅,理致细密,语言朴素无华,儒雅雍容。而其《春秋繁露》则比较晦涩难懂。

刘向的著作很多,《说苑》、《新序》等书,有很多类似小说性质的作品,如“齐桓公出游”等,这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叙事生动,开《世说新语》类小说的先河。在政论文中,《极谏用外戚封事》与《谏营昌陵疏》显示出他出色的文笔,也极富有教育意义。刘向的主要贡献在文献整理方面,这里我们不再多讲。

除了以上的作家外,司马相如、东方朔、桓宽和扬雄等也在散文方面很出色。在西汉散文中,以政论文的成就最高,这和西汉的社会政治背景是有关的。但总的方面来看,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大气的特点。

【思考练习题】

1、李斯《谏逐客书》的特点。

2、贾谊《过秦论》的特点。

第二章 两汉辞赋

【教学目的】

了解汉大赋形成的时代背景,对西汉赋和东汉赋的差异能有较全面的把握,简单掌握汉赋的艺术特色。

【基本概念】

汉赋、汉赋四大家、骚体赋、“九体”、“七体”、天子游猎赋、京都赋、纪行赋、述志赋、抒情小赋。

【重点难点】

1、汉赋之所以铺张扬厉与汉代的时代背景的结合。

2、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3、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4、汉赋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辞赋 知识点:

1、司马相如其人;

2、《子虚赋》和《上林赋》。

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又学习过击剑。后来他在汉景帝身边做武骑常侍,随从天子狩猎,然而不符合他的志向。后来,他看到枚乘由于文学出众而受到特殊的礼遇,他就加入了梁圆的文学群体之中。后来,司马相如又客游到蜀郡,由于他精通音乐,就琴挑文君,二

人结为伉俪。汉武帝即位后,看到他的《子虚赋》,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就招来了他。司马相如又为汉武帝写了《上林赋》,极叙天子狩猎之盛,武帝很喜欢,就以他为郎。再之后,司马相如又写了《喻巴蜀檄》,以安抚蜀郡的百姓。不久,司马相如又被拜为议郎,还被人陷害而丢官。他又被录用后,写下了《大人赋》以讽谏汉武帝的好神仙,但文章中对神仙的描写使汉武帝飘飘有凌云气、游天地之意,从而误解了文章的用意。

在司马相如的作品中,《长门赋》备受到后人的称道。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宾妃自称,写她对君主的渴望与期待,情景交融,别开生面。如作品后部分为:

日黄昏而绝望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

这段描写是很感人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确信君王不会再来之后,更加孤独,就援琴来抒发幽思;她只能在睡梦中和君王相会,但醒来却更加悲伤。这篇骚体赋幽怨深婉,情味隽永,独具匠心,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另外,司马相如还有《美人赋》和《难蜀父老》。

司马相如口吃,但善于做文章,这一点和韩非有一点相似。他不慕官爵,不乐意和公卿交游。他患有消渴病,因此常常称病来避事。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终于因病逝世。当时,他的文章只有《封禅文》被奏上。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其他地方,是司马相如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他虽然极尽文学的铺陈,但均能够在末尾有所讽喻,有所针砭,在当时也能够被委以重任。

二、《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性的作品,前者是司马相如任梁孝王宾客时的作品,后者是作于汉武帝召见他之际,但两篇作品构思一贯,内容相属,结构严谨,可以说是一篇作品的上下篇。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并且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齐王款待子虚,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猎罢,子虚访问乌有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虚讲述齐王田猎之盛,而自己却在齐王面前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在子虚看来,齐王对他的盛情接待中流露出大国君主的自豪,作为楚国的使者,他要借楚王游猎云梦来显示自己的国力强盛,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不应该只夸耀楚国的奢侈,应该称颂楚王的公德。这是一中很巧妙的劝喻手法。

《上林赋》上承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以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民的关心。但其立意比《子虚赋》要高出许多。在文章的叙述中,天子的奢华生活得到生动的表现,对上林苑的描写极尽巨丽之美,但作品却以天下大治的理想来否定这种巨丽之美,从而达到了讽喻的目的和宗旨。

两篇文章体现了一种恢弘壮丽之美,这表现在对楚国云梦和上林苑的描写和天子狩猎的宏大气势上,通过作者夸张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这种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艺术美和艺术的社会意义较好地融为了一体。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是前几段用散文领起,中间用韵文铺叙,结尾又用散文,作品气势恢弘,波澜起伏,一转再转,但气脉连贯,一泻千里。在句法上灵活多变,中间有很多排比句,又夹杂长短句,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作者善于使用短句,以四字句写山水景物,以三字句写游猎,音节短促,使人应接不暇,和作品的内容相得益彰,气势宏伟,文采斑驳陆离。

总之,《子虚赋》和《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是后世赋体文学的楷模,司马相如正是因此而成为“汉赋三大家”之一。

第二节 西汉的其他辞赋家 知识点:

1、西汉初期的辞赋家;

2、司马相如时代的辞赋家;

3、西汉后期的辞赋家。

一、西汉初期的辞赋家

西汉建国之初,社会政治稳定,文学创作再度出现繁荣局面。由于西汉的开国之臣多为楚地人,他们就不自觉地选择了楚辞的形式来抒情言志。陆贾是开国第一文人,他的以赋来抒发情志的做法,为汉代文学创作揭开了序幕。当时的很多文人和陆贾一样,他们都具有纵横家和文学家的气质。这一点对汉初的文学面貌影响很深。

贾谊是当时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政论文卓绝一时,而他的赋作也独步当时。《吊屈原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汉初以骚体来抒怀的重要作品。在作品中,他对屈原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深的自伤和自悼。但作者并不赞成屈原的以身殉国,因为他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篇作品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贾谊的另外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是《鵩鸟赋》,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和祸福观,在抒发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时,表现出明显的道家倾向。这两篇作品都有对屈原作品的模仿痕迹。

对汉代文学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这些刘氏的宗亲有很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中以梁孝王刘武对汉初的文学推动最大。在他的周围,形成了梁园文学群体,这些作家都擅长辞赋,其中又以枚乘最为突出。

枚乘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都很有名,而尤其以《七发》最为著名。《七发》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病为开端。在作品中,作者极尽铺陈,最后却陈述“天下要言妙道”,太子听后病就霍然而愈。作品“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从思想到内容都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但它又创造出新的审美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观潮的描写,在描写之中,作者的主观精神灌注到其中,显示出人类生命的光辉,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作品辞藻丰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状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从此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后世时有模仿。

二、司马相如时代的辞赋家

司马相如时代有很多赋家,只是他们生活在和司马相如同时代,而司马相如的文才又很高,所以他们的光彩都被压下去了。在这一时代,文人都围绕在汉武帝的周围,形成了庞大的文学侍从群体。西汉盛世的气象从这一时代的文学可见一斑。东方朔在当时文才出众,但却得不到重任,他的作品《答客难》与《非有先生论》均为感慨述志之作。

枚皋是当时成果最多的作家。史载他的作品可读者有一百二十篇,其作品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审美情趣,可惜其作品 流传下来的不多,他和东方朔共同开创了汉代文坛最辉煌的时代。当时文人最杰出的是司马相如,这里我们不重复讲述。

三、西汉后期的辞赋家

汉武帝后期到昭帝时期,由于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赋体文学的创作陷入低落。到宣帝和成帝时期,由于宣帝刘询修汉武故事,文坛又重新放出光辉。这一时期的文人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做文学侍从,而是或者身为学者,或者有较高的学识,好做深湛之思。在他们的作品中,思想性与当时的文学夸饰以及赋的讽喻还没有较好地结合起来。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褒和扬雄。王褒生活在汉宣帝倡导文学的时代,当时很多大臣不赞成朝廷奖掖赋体文学的创作,认为赋体文学是“淫靡不急”之事。而汉宣帝却对这种娱乐性的文学给予合理的肯定,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王褒的代表作是《洞箫赋》和《甘泉赋》。

《洞箫赋》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的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主要描述洞箫的奇妙的艺术感染力,对洞箫的前身——竹子做了很多地描写。文章显示出作者对洞箫的艺术有较深刻地体验,同时在文学创作的选题方面对后世文学也有很多启迪,东汉一些以乐器和音乐为体裁的作品受其影响很大。

扬雄身兼学者和作家两种身份,是西汉文坛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作家。前期的扬雄很痴迷辞赋的创作,但后来由于他的思想以及文学观的变化,他对文学断然就否定了。他早期的作品《蜀都赋》已经开后来京都赋的先河。扬雄的代表作是《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它们都具有较强地针对性。《甘泉赋》主要写甘泉宫的华丽,《河东赋》和《长杨赋》写成帝的喜欢打猎,《羽猎赋》写于天子巡游之后,均有讽谏之意。但由于他过于追求辞赋的审美效果,作品中又渗入了他过多的主观成分,显示出虚无飘渺的色彩,给人的感受只是巨丽之美,讽谏的用意却使皇帝不易觉察了。他的辞赋风格驰骋想象,铺排夸饰,有汉赋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又典丽深湛,语词蕴藉。显示出不同于司马相如的风格。在艺术表现上,他的创新不多。

当时的刘向在辞赋方面也有很出色地表现,但他的创新不多,作品以《遂初赋》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在文学典籍的整理方面。

第三节 东汉辞赋 知识点:

1、京都赋的崛起;

2、抒情赋的兴起。

一、京都赋的崛起

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东汉社会由于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变化,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与西汉辞赋鼎盛时期有明显的差异。汉光武帝定都洛阳,朝野震动,文学家杜笃创作《论都赋》议论此事,在作品中显示出不同于西汉辞赋的特色,它的出现,是东汉辞赋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作品中充满了社会责任感。

但是,真正开创京都赋范例的还是班固的《两都赋》,作品规模宏大,别具特色,影响也最大。《两都赋》其实分为上下两篇,作品的前面有序言,解释了作品的创作意旨。在上下两篇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把都城的选择、人们的感受和主张的差异归结为法度的不同,这样就赋予作品以较强的理性色彩。

《两都赋》虚拟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西都宾”,一个是“东都主人”,两个人物其实代表西都和东都,由不同的名称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和趋向。《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在这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西都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描写西都城市和宫殿时,表现出一种壮丽之美。这种极力地渲染和描写,并不代表作者的赞同,他不认为只有西都可以做京城,他的新的京都意识表现在《东都赋》中。

在《东都赋》中,作者借助“东都主人”的口否定了旧的京都意识,他认为都城的选取不在于品物的繁盛,而在于礼乐文化的建设,这种新的京都观是《两都赋》的核心宗旨。在作品中,作者所要讽喻的对象是天子,他希望天子能够在文治和文化礼乐方面做出成绩,超越前贤。作品对天子风范的向往和描绘,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这使得作品有更高的旨趣。在艺术表现方面,《两都赋》对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有不少借鉴,如对比的结构和主客问答的形式。但作品的独创性还是很多的,最突出地是他对汉赋艺术表现和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在《东都赋》中主要是作者的讽喻和诱导,加大了讽喻的比重。至于作品的艺术风格,《西都赋》汪洋恣肆,《东都赋》平正典实。另外,作品中还 37 大量运用了对偶的句子,增加了艺术表现力。

在以京都和都会为题材的作品中,比较著名的还有张衡的《二京赋》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前者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的极轨,后者使王延寿获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二、抒情赋的兴起

以赋来抒情,最早应该出自屈原。两汉辞赋家运用辞赋来抒情便是对屈原的继承。在西汉时期,以铺陈为主的赋是正宗,抒情赋只是一股细流。东汉时期,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人满腔的郁结只能在赋中来抒发,这样,抒情赋便成为当时的主要代表赋体。

东汉的抒情赋主要分为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1、纪行赋

所谓纪行赋,就是在叙述旅途所见中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作品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一般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和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当时的京都赋相差很大。这种赋是抒情表意的一种尝试,也是后世游记文学的先声。

纪行赋的代表作有班彪的《北征赋》和班昭的《东征赋》以及蔡邕的《述行赋》。《北征赋》作于两汉易代之际,写自己由长安到天水避难的沿途所见,主张以德化边,并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作品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很有情韵。《东征赋》是作者随儿子到陈刘时所写,抒发的感情更加细腻,在作品中,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曲折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这种情感低徊往复,显得无可奈何,文风古淡。《述行赋》是纪行赋殿军的代表作。这篇作品写作者被迫往京的沿途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感情痛切沉着,幽思婉转。在对一事一物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压抑在心中的愤懑和不平,而且直斥东汉的天子。作品把历史和景物与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前半篇为吊古,后半篇为伤今,层次清晰分明。全篇以淫雨作为衬托,气氛悲凉沉重,对于景色的描写也很传神,可以称的上是纪行赋的名作。

2、述志赋

所谓述志赋,是指辞赋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冯衍的《显志赋》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作品从他辞官返回故里写起,流露出强烈的不平之气。在精神上和屈原相似,但作品形式却是新颖的。另外,班固的《幽通赋》富有幽深的哲思,文风典雅深邃,语言古奥,也是述志赋的代表作。而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是张衡。他的《思玄赋》篇幅较长,结合自己的处境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命运问题,形式上则借鉴骚体。他的《归田赋》则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他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作品描写了一派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热情,这种身心和外界的和谐,有明显的道家色彩。这篇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逸乐趣的作品,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汉末年赵壹的《述志赋》也很有特色。他的《穷鸟赋》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窘迫的困境和苦恼,并对拯救自己的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的《刺世疾邪赋》在体制上活泼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汉代的抒情赋常常理胜于情,东汉的抒情赋也不例外,只是情的内容不同,西汉辞赋家多以“悲士不遇”为抒情的主题,而东汉辞赋家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多生命的理性态度,流露出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无奈。另外,由于对命运的思索,东汉抒情赋中还不时流露出隐逸的倾向,但关心社会与国家的思想也并未熄灭,二者通常交互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来感受。

【思考练习题】

1、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和汉代的时代背景有何契合点?

2、汉赋为何有“劝百讽一”的特点?

3、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哪些?

4、汉赋的发展线索是怎样的?

第三章 《史记》与《汉书》

【教学目的】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掌握《史记》的体例、宗旨、刻画人物的手法、风格特征;能具体分析《史记》的名篇佳作;了解班固的生平、思想,掌握《史记》与《汉书》的体例、风格的异同。

【基本概念】

本纪,世家,列传,志,表,发愤著书说,旁见侧出法,悲剧性氛围,传奇性色彩,书。【重点难点】

1.司马迁的生平中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宫刑对他的思想的触动和改变。

2.深刻理解“发愤著书说”。

3.《史记》的思想内容、人物刻画手法、风格特征。4.《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中的重要事件:

1.史官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师从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和师从孔安国习古文。2.博览群书与青年时期的漫游经历。3.任职太史令和修《史记》。

4.李陵之祸。

二、司马迁的思想:

1.司马迁的思想深受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非常崇拜孔子的人格与学术思想,也非常熟悉儒家的“六经”。他自觉地接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这在《史记》中都有反映。同时董仲舒的汉儒思想体系对司马迁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2.司马迁的思想也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以及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的道家倾向,都对其接受道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都对其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3.但是,司马迁毕竟又是一个博学的学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是他修史的宗旨,也是他思想的追求。传统的天人哲学是其思想的哲学基础,通变思想是其追求历史客观真实的历史观。他兼宗百家,融取儒道,自成一家。

三、司马迁的创作。

司马迁的毕生精力用在了《史记》的写作上,此外,还有书信体散文《报任安书》和赋作《悲士不遇赋》。

四、“发愤著书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 39 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少卿)书》)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宗旨和思想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二、《史记》的宗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立传

三、《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主要以人物传记的体例再现了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

1.《史记》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精神面貌及由人物组成的社会关系,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2.《史记》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精神。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史记》歌颂了那些对历史有贡献的英雄人物和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品行的历史人物。《史记》还批判和暴露了丑恶腐朽的社会势力。具有善恶分明的价值尺度和强烈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特色 1.闾巷之人入传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宏阔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史著主要是编年体和国别体,以记事和记言为主,已有记叙人物的成分。《史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二、《史记》是后世史学和文学学习的范本,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

2.《史记》是古代文章的典范之作,其写作方法、语言艺术、文章风格等,都为后世散文家所模范、学习。唐宋古文运动、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推崇《史记》,并深受其影响。

3.《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第六节 班固和《汉书》

一、班固

1.班固的家学渊源和正统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渐进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的主导思想。班固的祖父班穉、父班彪,均是崇尚儒学的学者。因此社会的文化思想背景及家学的渊源育成了班固的正统儒家思想。班固的儒家思想所秉承的是董仲舒开创的汉儒思想体系,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和阴阳五行天人互渗的理论色彩,在其思想中都有明星的体现。

2.班固是集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博学的学者。《汉书》经学著作有《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是根据章帝建初四年诏令群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大义而撰集的。史学著作有著名的《汉书》。文学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是辞赋。

二、《汉书》

1.《汉书》的成书

《史记》的汉代史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固的父亲班彪曾写《史记后传》欲补足汉史。在此基础上,班固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书》的部分是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2.《汉书》的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代史家多有影响。《汉书》不仅增补了武帝后的历史,也对武帝前的历史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和补充。《汉书》还增添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总之《汉书》承《史记》的体例而更加详备严整。

3.《汉书》的思想观点

(1)《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融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2)但是《汉书》仍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实用理性、道德精神和人本思想,以及古代的“实录”的史学传统,重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客观反映。因而,还是能够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它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维护封建正统的价值观、道德中心主义和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构成了《汉书》思想的核心。

4.《汉书》的艺术成就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汉书》的优秀篇章,如《苏武传》、《李陵传》、《朱买臣传》、《霍光传》等,都以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一部《汉书》也是西汉各类人物的形象的画卷。

(2)《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在叙事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因此,《汉书》的基本的艺术手法仍继承于《史记》。

(3)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学术思想的渊源不同,以及个人的人格、气质、才情各异,《汉书》还是显示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汉书》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清晰,较《史记》更加谨严整饬。其次,《汉书》的叙事描写,虽不象《史记》那样疏荡爽朗、奇崛变化,但却具有细腻工致、精确严谨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史记》“文直而事覈”、《汉书》“文赡而事详”(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第三,《汉书》 41 的主体风格典雅温厚,与《史记》宏放恣肆的主体风格迥然不同。刘知几《史通·论赞》评曰:“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班固的文风是其儒者风范的显现。

【思考练习题】

1.宫刑对司马迁的思想有何触动和改变?对其修史动机有何改变?

2.“发愤著书说”理论与文学史中的著名作家的创作之间有何关联? 3.如何理解《史记》的悲剧性氛围? 4.《史记》与《汉书》有何异同?

【布置作业】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的人物刻画特色。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目的】

了解乐府诗的产生、发展、收录情况,重点掌握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能分析、背诵名篇佳作,提升诗歌的审美及感知能力。【基本概念】

乐府、乐府诗、《乐府诗集》 【重点难点】

1、乐府的演变、搜集和分类。

2、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3、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4、两汉乐府诗对诗体演变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及乐府诗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知识点:

1、乐府的演变;

2、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3、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注:本章内容可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一、乐府的演变

两汉文学的精华部分不在于汉赋,而在于乐府和古诗,这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我们认为这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在《诗经》和《楚辞》之后,乐府诗以其独特的命意、熟练的叙事技巧和灵活多样的体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又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所谓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者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两汉诗歌。乐府是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据考古发现,这种机构早在秦代就已经设立,西汉只是承

袭了秦代的这一制度。西汉时期,掌管乐府的是乐府令,另外,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二者分工各司其职。太乐令负责掌管郊庙之乐,也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而乐府令则掌管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音乐,也就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乐调。《安世房中歌》和刘邦的《大风歌》都属于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歌。

乐府在汉武帝时期得到扩充和发展,而且职能也得到强化,除了组织文人进行朝廷所用的诗歌之外,还广泛地搜集各地的歌谣。许多民间诗歌得以流传下来。文人创作的乐府诗也被广泛地应用,乐府的地位明显提高。汉成帝末年,乐府达到八百多人,规模非常庞大,这一时期是乐府发展的鼎盛时期。哀帝时,乐府被废除,自此,汉代再无乐府。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有两个,一个是太予乐署,由太予乐令掌管,相当于以前的太乐令,还有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和以前的乐府有密切的关系,发挥以前乐府的职能。东汉的乐府诗因此得以保存。

二、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两汉乐府诗在魏晋时期还在流传,六朝时期已经有人开始搜集乐府诗并把它们结集,沈约的《宋书》收录两汉乐府很多。宋朝的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录汉至唐的乐府诗,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主要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现在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不多,只有五十几首。

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其实说的就是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在创作时大都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并且创作的入口也是日常的具体事件,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真实的展现了一个时代人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两汉乐府为我们描绘了两汉社会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两汉乐府诗表达的思想主题大致分来有以下三种: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由于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因此对于社会的真实状况有深刻的描绘,不同社会成员的贫富悬殊和苦乐不均得到充分的表现。比如《东门行》、《妇病行》和《孤儿行》都表现了贫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和呼号。在表现他们的疾苦的同时,作者还对他们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恻隐之心可见一斑。这些作品,无不感人泪下,摧人肺腑。

两汉乐府诗除了对贫苦的生活做细致地描绘之外,还对富贵的生活有所描写,《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就是这一类的作品。三首诗描写的富贵程度有所不同,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却有示范作用。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此为蓝本,如诗歌中的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在《红楼梦》中演变为“白玉为堂金做马”。而诗歌中“三妇织锦”则成为富贵的象征,积淀为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学符号。

以上两类诗歌反差很大,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2、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爱情诗是两汉乐府诗中的精彩部分,这些爱情诗大多来自民间,或者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现爱恨时,大胆泼辣,毫不掩饰,真率感人。最典型的是《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节,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感情激烈,不可遏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汉乐府诗中,年轻女子的表达爱情方面,甚至比男子还要直接和大胆,《有所思》便是这样的一篇作品。而《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更是爱情的绝唱。《陌上桑》写美女罗敷,极尽夸饰,是刻画美女的典范之作。

两汉乐府诗还表现了好生恶死的倾向。《蒿里行》和《战城南》等是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的,在诗歌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成为人生的一件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这种恶死的思想,反过来就是对长生的祈求。因此两汉乐府诗中有很多描写神仙和天国的诗歌,《日 43 出入》、《艳歌》和《董逃行》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写神仙时,它的特点是人的神仙化和神仙的世俗化。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写人间疾苦及爱恨时,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受《诗经》的影响很深。在写神仙以及表达乐生恶死时,则是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点仍然在人世社会,但也可以看作是受《庄子》和《离骚》的影响。

第二节 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及其对诗体演变的作用 知识点:

1、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2、两汉乐府诗对诗体演变的作用。

一、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1、生活镜头的选取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但文学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叙事诗。这些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由于两汉乐府诗的创作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作者在选取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诗意的镜头,将它们写入诗中。生活中的一些地方是人们注意的焦点,这些地方往往聚集了很多人,这样的地方,就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比如酒店,是热闹场所,而其中的女主人,则又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汉乐府诗中就有两首以她们为描写对象的:一首是《陇西行》,写女主人善持门户的场面;一首是《羽林郎》,写女主人反抗强暴的故事,为我们再现了汉代市井生活的画面。京都因为是繁华之地,所以也会有很多故事发生,《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选取的就是这样的背景,渲染富贵人家的豪华。另外如《陌上桑》等也都极富有生活情趣。

两汉乐府诗在选取生活镜头的时候,还善于选取偶然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因此就显得有戏剧性。比如《上山采蘼芜》写弃妇与以前丈夫的相遇,这在生活中是很偶然的事;另外像《艳歌何尝行》写夫妻二人同行,妻子突然生病,两人含泪分别,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件,一旦写进诗中,就很有感染力。

两汉乐府诗的取材还有尚奇的倾向,如《天马》诗写大宛的汗血宝马,一些写应神求仙的天界与神仙,更是新奇,使人耳目一新。

2、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

两汉乐府诗大多数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有连续情节的故事。比如说《孤儿行》、《十五从军征》和《妇病行》等。而最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则更是故事曲折,情节波澜起伏,在诗歌中叙事的线索不是单线进行的,而是两条线同时交错进行,表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到诗歌的最后,刘、焦二人相继自杀,爱情的悲剧升华到极点,故事也就基本结束。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说两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3、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

在两汉乐府诗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比如同样写反抗强暴的妇女,罗敷以机智取胜,诗歌带有戏剧因素;胡姬则以生命来反抗,演出的是一场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均惟妙惟肖,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和刘兄的势利,以及太守使者的傲慢,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还注意用对话、细节来描写,并且利用环境和景物来衬托。

4、详略得当的叙事

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还表现在详略得当,繁简有法方面。关于繁简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第二,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第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这些原则在两汉乐府诗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思考练习题】

1.了解乐府的演变、搜集和分类情况。2.乐府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主义精神?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文人五言诗

【教学目的】

了解诗体语言的发展线索,熟悉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掌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能分析、背诵名篇佳作,提升诗歌的审美及感知能力。【基本概念】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重点难点】

1、诗歌如何从四言发展至五言?

2、《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什么样特殊的思想内容?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背诵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教学内容】

知识点:

1、班固、张衡和秦嘉的诗;

2、郦炎、赵壹和蔡邕的五言诗;

3、《古诗十九首》。重点难点:《古诗十九首》

一、班固、张衡和秦嘉的诗

东汉的文人诗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七言诗也开始产生,这些文人诗大都独立成篇,有的依附在赋的结尾,保存至今。但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有的有明确的作者可考,而有的却没有姓名或者姓名存疑,这也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诗的内容写缇萦救父,按时间的顺序来写,以叙事为主,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很少修饰。班固的五言诗还有几句在《太平御览》中,另外还有一首七言诗的残篇,叫做《竹扇赋》,其风格都和《咏史》相似。

张衡是班固之后又一个创作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著名文人,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他的《同声歌》写新婚夫妇的情景,以新娘为抒情主人公,写得大胆真率,同时借鉴了民歌的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全诗均七言,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世七言歌行的先声。张衡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技巧比班固有所提高,他们对乐府诗都有借鉴,班固吸收其质朴,而张衡吸收其典丽。

秦嘉的《增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三首诗写作者夫妇二人的相思愁绪,情感复杂,感人至深。这样,经过班固到秦嘉的长期发展,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的局面。

二、郦炎、赵壹和蔡邕的五言诗

东汉末期,由于社会现实的改变,诗人身世的不幸,使文人诗的创作出现了不同以前的风貌。这些诗歌是对现实的控诉和批判,为东汉文坛注入了新的风气。

郦炎的作品现在只有五言诗《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受压抑的不平之气。第一首写得气势宏大,第二首则又写得低沉。两首诗前后对比鲜明,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变化,诗歌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寄寓良多,感慨无穷。

赵壹的作品主要为《疾邪诗》五言诗二首。诗中感情极为激烈,表达对东汉王朝的绝望之情,批评当时颠倒是非的现实,其愤世嫉俗的程度为当时之最。

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的心态写照。全诗以翠鸟为象征,写出东汉末期文人在乱世的惶恐之心。

以上的诗作是典型的乱世文学,这些作品不再是温柔敦厚的风格,而是崩射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后世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已经露出端倪。

三、《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着东汉文人诗的最高成就,但是没有作者可考,应该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作品中的基本内容是抒发羁旅情怀的游子之歌和抒发思妇闺愁的思妇之辞,二者相互补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思想感情在中国文学中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我们读起来也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描写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十九首》中有浓烈的表现。《涉江采芙蓉》写采摘芳草赠送自己的妻子,“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得凄伤感人。《明月何皎皎》以月亮来衬托乡思,在古典文学中有典型意义。《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多是失意的士人,他们的乡思,多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是和《诗经》不同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是写宦游子弟的,《今日良宵会》和《回车驾言迈》便是写立功来扬名后世的思想,这样积极入世的精神在《古诗十九首》中是不多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叙事诗的风格和两汉乐府诗非常相似,二者一定有些联系,这一点我们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我们重视。在《古诗十九首》中,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不相信神仙只是事,及时行乐表现得很突出。但在诗句中却传达了深深的悲哀!

《古诗十九首》中写思妇的诗很多,她们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盼游子早归是她们相同的心愿。《客从远方来》和《青青河畔草》是比较著名的诗作。思妇作为孤独的形象,和游子一道为人同情,他们徘徊在礼教和世俗之间,传达出深邃的人生意义,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抒写游子思妇的离别思念之情。游子漂泊的凄苦、思亲思乡的情结、思妇寂寞孤独的心态,诗中都有细腻而深刻的表现。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等。

(2)伤时感乱,慨叹人生。抒发一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欲望的情绪,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反映了人生观的巨大变化。如《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等。

2.《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有深邃的哲理,是因为它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永恒和有限的关系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但却又“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

人的心态和生理周期的关系

人生是悲苦的,但每个人生年龄段的人却有不同的悲苦,《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都写女性的苦闷,且都有“思君令人老”,但一是写思妇的哀叹,一是写待嫁女子的怨艾。忧郁和欢乐的关系

这方面主要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来去亲疏的关系

《西北有高楼》和《明月皎夜光》表达的就是这种事态人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感受是多方面的: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古诗十九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而为一。它善于将深婉真挚的情感极其自然和谐地熔铸到生活场景的叙写和景物的描写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因而形成了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和含蓄曲折、低回婉转的艺术风格。

(2)《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曲婉地传达出深沉的寄托。陆时雍评之曰:“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总论》)是说《古诗十九首》的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象、物象来传达出内在的情感与意绪。

(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生动妥贴,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实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它还善于化用典故以浓缩的字句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汲取了民歌的叠字、双关等手法。钟嵘评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胡应麟评曰:“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

【思考练习题】

1、《古诗十九首》反映出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2、《古诗十九首》反映出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第四篇:先秦两汉文学习题(模版)

先秦两汉文学习题

一.填空:

1.先秦文学指 以前的文学。

2.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

3.《击壤歌》、《康衢歌》、《南风歌》等歌谣相传为 时期的作品。4.《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 》卷九。

5.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 》、《 》、《 》、《 》、《楚辞》和其他一些古籍中。6.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是《 》。7.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 故事最为著名。8.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 的故事。9.商民族始祖 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10.《 》记录了后稷神话。11.在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 父子。12.黄帝与 战于涿鹿之野。13.“与日逐走”的神话人物叫。1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5.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16.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 社会。

17.黄帝“与 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18.解释“黄帝四面”神话为:“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 19.《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 世纪。20.《诗经》中的“风”共有 篇。

21.《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十 国风。22.《诗经》中的“雅”分为。23.《诗经》中的“颂”是 之乐。

24.《诗经》在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 和赵人 的古文“毛诗”晚出,但盛行于世,最终压倒了三家诗。25.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讴歌先公先王德业的诗篇多与 活动相关。26.《生民》、《公刘》、《绵》、《皇矣》和《 》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27.《诗经·大雅》中的《 》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2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中的句子。29.“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 》一诗中的句子。30.《诗经卫风·硕人 》 一篇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一个贵妇人说:“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32.《诗经·周南》中的《关雎 》开篇以“,”起兴。3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 》一篇中的句子。34.《国风》中描写农业生产最全面最色的作品是《 》。

35.《鄘风·柏舟》是一诗表现了一个少女强烈要求 愿望的作品。36.《诗经》章法最明显的特色是:。37.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

38.先秦散文主可分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又称 散文;二是以记载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为主的 散文。39.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 》、《 》《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40.《 》是专门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

41.先秦历史散文中,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的两部著作是《 》和《 》。42.《左传》又名《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学巨著。43.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则是借助它的编年以记事的独立的史学巨著。44.所谓春秋三传是《左传》、《 》和《 》,古人认为它们都是阐释《春秋》的作品,故有此称。4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46.《国语》大约成书于 初年。

47.晋文公早年流亡之事记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里。48.《战国策》,初名《短长》、《 》、《长书》、《 》之称。49.《苏秦始将连横》选自《战国策》中的《 策》。

50.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儒家学派大师是和,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和《 》。5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52.“气盛”被认为是《 》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5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两位大师是和。他们的著作分别是《 》和《 》。54.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篇、外篇和 篇,55.我们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邯郸学步》等都出自《 》。56.《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 》。57.《 》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5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 》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59.在评价《离骚》时曾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60.诗人屈原在其诗《 》中写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61.“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是屈原《 》一诗中的句子,以人格化的描写表现太阳。62.屈原在《离骚》一诗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

神和 神。63.《 》被认为原本是民间祭歌,屈原利用其形式进行了再创作。64.《九歌》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东君》、《 》、《少司命》、《大司命》、《礼魂》。65.屈原作品中有一首奇特的长诗,他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部题,这首诗就是著名的《 》。66.与屈原同时而稍后的另一名楚辞作家是宋玉,他的楚辞代表作是《 》。67.《涉江》选自屈原组诗《 》。68.屈原的组诗《九歌》共有 篇作品;

69.屈原作品据王逸注本共有 篇。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代表作是长篇政治抒情诗《 》。70.屈原一生共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到 地区;第二次是被顷襄王流放到 地区的沅水、湘水一带。71.一般认为《招魂》是为招 之魂而作。72.《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 》

7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出自《九歌》中的《 》。74.《九辩》“悲 ”的内容给对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75.《高唐赋》、《神女赋》的作者是。

76.刘勰评价屈原说:“其衣被词人。” 77.赋,在《诗经》里的本意是____ 7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79.最早将自己文章命名为赋的是____。

80.汉代的赋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三个阶段。81.贾谊的赋作以《____》和《____》为代表作。82.《子虚赋》和《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83.枚乘的赋中,《____》最为重要。

84.扬雄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河东赋》、《长杨赋》、《____》、《____》。85.被认为是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的作品是《____》。86.张衡的《____》,赵壹的《____》是东汉著名的抒情小赋。87.西汉初年,散文的代表作家是 和。

88.《论贵粟疏》是____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中心是阐述强本抑末的主张。89.《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史。

90.撰写的《汉书》是第一部____ 史。

91.《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七十____五个部分组成。92.《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部分。9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传。

94.司马迁除《史记》之外,还有《悲士不遇赋》和《 》传世。95.《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____为志,去掉世家并入____。96.《汉书》由纪、____、志、传四部分组成。97.乐府原是古代____的名称。98.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99.《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____》,题为《____》。

100.汉乐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创作精神上的特点。班固将其归结为“感于哀乐,”八个字。101.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102.在《乐府诗集》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103.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兒行》表现的都是 的疾苦。104.“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二句出自《 》一诗。

105.乐府诗《 》叙述主人公“八十始得归”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106.《陌上桑》表现了女主人公 巧对使君的机智。107.《上山采蘼芜》写了一位弃妇与 邂逅的故事。

108.铙歌十八首的曲调属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源于。109.民间歌谣中,除杂言体外,还有较多的 言诗。

110.汉乐府鼻祖《安世房中歌》17章中有4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 体。111.《 》对太守家迎亲场面作了大肆的渲染,写得铺张扬厉。112.刘勰 《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

也。” 113.《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 》卷二十九。114.《古诗十九首》当出现于 年。

115.《古诗十九首》多数是写 的乡情和思妇的闺愁。116.“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出自《 》。

117.《回车驾言迈》称:“盛衰各有时。” 118.“人生天地间。”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119.《古诗十九首》 的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都在诗中直接出现,《 》是个例外。120.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121.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122.秦嘉有《 》三首。

123.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 》二首。

124.————————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

二.单项选择

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诗经》的句式,以()为主:

A、四言

B、五言

C、七言 3.()说“不学诗,无以言”: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4.()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春秋》

B、《论语》

C、《诗经》 5.《诗经》全集分为()部分:

A、三

B、五

C、六 6.()最早为我们提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离骚》

B、《诗经》

C、《古诗十九首》 7.《诗经》中最能体现其现实主义风格的是():

A、风

B、雅

C、颂 8.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 A、六义

B、六经

C、六法 9.下列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

A、《邶风·静女》

B、《鄌风·墙有茨》

C、《周南·关雎》

10.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起始于():

A、《离骚》

B、《诗经》

C、《汉乐府》 11.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A《春秋》

B《国语》

C《尚书》 12.《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13.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

A《战国策》

B《国语》

C《老子》 14.我国记事文之祖是指()

A《荀子》

B《孟子》

C《春秋》 15.我国记言文之祖是指()

A《尚书》

B《左传》

C《史记》 16.《战国策》是按()国分别记述的。

A十

B十一

C十二

17.《春秋》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严谨的笔法,称为()

A佶屈聱牙

B兢兢业业

C春秋笔法

18.《春秋》记史实,用精微的语言寄寓是非褒贬,称为()

A革故鼎新

B微言大义

C见微知著

19.下列哪一部著作着重记录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活动及其有关的谋划和辞说

A《楚辞》

B《战国策》

C《庄子 20.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A《国语》

B《春秋》

C《论语》 21.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道德经》

B《诗经》

C《左传》 22.《盘庚》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诗经》

B《国语》

C《尚书》 23.《曹刿论战》是以下哪一部著作中的一篇()

A《国语》

B《战国策》

C《左传》 24.《战国策》是西汉()整理编纂的

A刘歆

B刘向

C司马相如 25.《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

A《战国策》

B《左传》

C《尚书》 2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27.孔子的主要思想都表现在()一书中

A《诗经》

B《论语》

C《国语》 28.《论语》是一部()著作

A语录体

B编年体

C国别体 29.西汉武帝时,《论语》被尊称为()

A“礼”

B“仁”

C“经” 30.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31.孟子着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A“仁”

B“礼”

C“义” 3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他的()思想

A民本

B天道

C王权至上 33.孟子主张(),反对霸道

A“王道”

B“以力服人”

C“非攻” 34.以下哪一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赋家()

A荀子

B孟子

C庄子 35.《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以下哪部著作()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36.《老子》又称()。

A《诗经》

B《书经》

C《道德经》 37.《庄子》又名()。

A《书经》

B《南华经》

C《山海经》 38.《逍遥游》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39.《吕氏春秋》是一部()的著作。

A儒家

B法家

C杂家 40.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

A《汉书》

B《谏逐客书》

C《杂家》 41.屈原的作品篇目最早见于():

A、《史记》

B、《诗经》

C、《汉乐府》 42.()是现存楚辞的最古的注本:

A、《楚辞章句》B、《史记》

C、《汉书·艺文志》 43.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4.()是中国诗史上的一篇最早的长篇:

A、《诗经》

B、《天问》

C、《离骚》 45.()是屈原的代表作:

A、《离骚》

B、《九章》

C、《天问》 46.《九歌》共有()篇:

A、9

B、10

C、11 47.“屈平词赋如日月”是()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48.“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是()对屈原和宋玉的评价: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49.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

A、屈原

B、宋玉

C、刘向

50.称屈原的作品为“楚辞”、“赋”,都最先见于():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51.《高唐赋》是()作品:

A、屈原

B、宋玉

C、刘邦 52.《屈原列传》是()的内容:

A、《史记》

B、《左传》

C、《汉书》 53.《离骚》是一篇():

A、抒情诗

B、叙事诗

C、写景诗

54.楚辞从用词方面体现出地域特色是指它多用()字:

A、哉

B、兮

C、也

55.“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一语出自()的《楚辞章句》: A、李白

B、王逸

C、朱熹 56.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A楚国 B齐国 C鲁国 57.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间是()

A战国末年 B秦王朝已建立 C秦王朝将亡之时 58.“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A班昭《为兄上书》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杨恽《报孙会宗书》 59.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

A荀子《赋篇》

B 贾谊《吊屈原赋》

C 扬雄《长杨赋》 60.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是

A枚乘《七发》

B 贾谊《吊屈原赋》

C 班固《西都赋》 61.从散体大赋转向抒情骈体小赋的标志

A《归田赋》

B《二京赋》

C《鵩鸟赋》 62.《两都赋》的作者是

A张衡

B 班固

C 赵壹 63.《二京赋》的作者

A张衡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64.《羽猎赋》的作者

A扬雄

B 班固

C 赵壹 65.谁的作品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A枚乘

B 扬雄

C 司马相如 66.汉武帝读了()感叹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A司马相如《子虚赋》 B 司马相如《上林赋》

C 班固《两都赋》 67.真正体现西汉政论风格的是贾谊和()的著作 A 晁错

B 司马相如

C 董仲舒 68.《过秦论》的作者是()。

A、贾谊 B、李斯 C、晁错 6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70.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春秋》 B、《汉书》 C、《战国策》 71.标志中国叙事诗的飞跃发展的是

A《诗经》

B 汉乐府

C 五言古诗 72.《孔雀东南飞》属于

A 汉乐府

B 古诗十九首

C 南朝民歌 7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

A 10类 B 4类 C 12类 7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出自乐府诗

A 《上邪》 B《饮马长城屈》 C 《东门行》

三.多项选择

1.《诗经》中《颂》分()颂:

A、齐

B、周C、鲁

D、商

E、卫 2.下列作品属于战争题材的是():

A、《无衣》

B、《秦风》

C、《豳风》

D、《东山》

E、《采薇》 3.《诗经》中的表现方法可分为():

A、赋

B、风

C、比

D、兴

E、颂 4.在汉朝流传的诗学有():

A、毛诗

B、鲁诗

C、齐诗

D、韩诗

E、郑诗 5.下列诗作属于《大雅》的有():

A、《生民》

B、《公刘》

D、《皇矣》

E、《大明》 6.风共()篇,雅()篇,颂()篇:

A、150

B、160

D、40

E、46 7.《诗经》最初称()或():

A、《诗》

B、《诗三百》

D、《三百诗》

E、《经》

8.下列描写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的有():

A、《周南·关雎》

B、《邶风·静女》 D、《周南·芣苢》 E、《秦风·无衣》 9.《尚书》包括()

A《夏书》

B《周书》

D《虞书》

E《盘庚》 10.“春秋三传”是指()

A《左传》

B《战国策》

D《谷梁传》

E《儿女英雄传》11.《左传》可称为()

A《春秋古文》

B《春秋左氏传》C、《绵》

C、105

C、《诗经》 C、《卫风·氓》

C《商书》

C《公羊传》

C《醒世姻缘传》

D《书经》

E《左氏春秋》 12.今存的《尚书》分为哪两种()

A今文尚书

B《易经》

C《坛经》

D古文尚书

E《秦誓》 13.下列属于国别体的著作有()

A《国语》

B《春秋》

D《论语》

E《战国策》 14.以下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有()

A《诗经》

B《老子》

D《韩非子》

E《左传》 15.春秋战国时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A历史散文

B政论文

D论说文

E政论哲理散文 16.《战国策》又可称为()

A《国策》

B《国事》

D《事语》

E《长书》 17.下列()作品出自左传

A《郑伯克段于鄢》

B《盘庚》

D《触龙说赵太后》

E《晋楚城濮之战》 18.以下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A孟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孔子

E荀子 19.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礼”

B“兼爱”

C“节用”C《左传》 C《春秋》 C诸子散文 C《短长》 C《秦晋殽之战》

D“仁”

E“非攻” 20.以下是孟子主张的有()

A“王道”

B“与民同乐”

C“忧民之忧”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自然无为” 21.以下关于《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现存七篇

B长于辩论

C善于运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D语言流畅,辞锋犀利,对话生动,富于鼓动性

E虽存有语录问答形式,但主要的已成为富于文学性的说理文章 22.《庄子》全书共分为哪三个部分()。

A内篇

B《大宗师》

C外篇

D杂篇

E《人间世》 23.以下对《庄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其文大都通过神话寓言和各种比喻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想象丰富,具有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B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而且自然流畅。

C语汇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且尖锐泼辣每多幽默讽谏意味。

D语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E善于叙写战争。

24.从内容上分,属于纯粹的祭歌的有():

A、《湘夫人》

B、《东皇太一》

C、《大司命》 D、《云中君》

E、《东君》 25.下列属于《九章》篇目的是():

A、《天问》

B、《惜诵》

C、《涉江》 D、《抽思》

E、《桔颂》 26.下列属于宋玉作品的是():

A、《九辨》

B、《风赋》

C、《神女赋》

D、《九歌》

E、《招魂》 27.先秦时代两位最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屈原

D、荀子

E、宋玉

28.《史记》中司马迁提到读过屈原作品的篇目有():

A、《离骚》

B、《天问》

C、《招魂》 D、《哀郢》

E、《九歌》

29.《九歌》是经屈原加工的民间祭祀乐歌,其中包括():

A、《云中君》

B、《湘夫人》

C、《大司命》 D、《东君》

E、《礼魂》 30.下列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的有():

A、《离骚》

B、《九章》

C、《天问》

D、《招魂》

E、《九歌》 31.下列篇目取自古乐曲名的有():

A、《九辨》

B、《九歌》

C、《天问》

D、《离骚》

E、《渔父》 32.下列属于《楚辞》在语体上的特点的是():

A、六言

B、七言

C、四字调

D、长短句

E、多用口语方言

33.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成就的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A《子虚赋 》 B《酒赋 》 C《长门赋 》 D《长杨赋 》 E《归田赋 》 34.西汉的重要赋作家有()

A贾谊 B枚乘 C张衡 D赵壹 E扬雄 35.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作表作品有()

A《归田赋》 B《二京赋》 C《刺世疾邪赋》 D《两都赋》 E《述行赋》

36.司马迁以“实录”的精神写作《史记》,表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历史观的作品是()A《陈涉世家》 B《留候世家》 C《项羽本纪》 D《高祖本纪》 E《李将军列传》 37.赋在汉代兴盛的原因有:()

A与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

B、汉朝国力强盛,出现了不少大都市,帝王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内有灿烂夺目的装饰,珍禽怪兽应有尽有,这些都成为汉赋描写的现实基础; C、统治者的奢侈欲望,好大喜功心理,正需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学形式去表现;

D、汉王朝的文艺政策;

E、汉武帝不仅奖励御用文人写赋,他自己也写赋鼓励文人 38.汉赋全盛期的代表作家有

A 枚乘

B 司马相如

C 王褒 D 扬雄

E 班固 39.扬雄辞赋的代表作有

A《甘泉赋》

B《羽猎赋》

C《长杨赋》 D《幽通赋》 E《两都赋》 40.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是()的政论文

A 贾谊

B 晁错

C 枚乘 D 董仲舒

E 司马相如 41.《史记》分为()部分

A 本纪

B 世家

C 列传 D 表

E 书 42.《史记·项羽本纪》突出写了

A 黾池会 B 钜鹿之战

C 鸿门宴 D 垓下之围

E 负荆请罪

4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哪些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A 鸿门宴

B 垓下之围

C 完璧归赵 D 黾池会 E 负荆请罪

44.《汉书》中的部分志、表是由()补作

A 班彪

B 班超 C 班昭 D 马续 E 刘向

45.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有()

A观民风 B定郊祀之礼 C训练乐工 D供帝王娱乐 E丰富乐府乐章

46.下列曲调包括在《乐府诗集》的音乐分:

A 鼓吹曲

B 相和歌

C杂曲歌

D 清商曲

E 横吹曲和杂歌谣 47.下列作品属汉乐府的有

A《妇病行》

B《出东门》 C《涉江采芙蓉》

D《迢迢牵牛星》 E《上邪》 四.判断

1.《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中的风分为十五国风。

3.颂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宴饮时演奏的官乐。

4.文学史上经常“风”、“骚”并称,“风”本即《国风》,“骚”即《离骚》。5.《诗经》的“兴”句,有时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6.《魏风·伐檀》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的贪残,使人民陷入绝 境,为了摆脱这种绝境,人民不得不逃往他方。7.《小雅·六月》 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

8.《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9.《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10.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记事,一类记言。()11.《春秋》是鲁国史官记载,又经荀子修订编纂而成的。()12.《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13.《国语》是一本以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14.《论语》是一部只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15.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以道德人格德力量来征服和统治天下,反对暴力和战争。()16.《庄子》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

17.《吕氏春秋》分十二经八览六论,每种体例下又分若干篇,共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18.从创作的作品来看,宋玉对屈原的创作有直接的继承。19.《九辨》还属骚体,是辞而不是赋。20.《楚辞》本意是楚地的歌辞。

21.《离骚》篇题,王逸认为是遭受忧患之意。22.“九歌”原是古歌之称,是盛行于夏代的歌。

23.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间,文章主流是散体大赋()24.晁错的名作《论积贮疏》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25.司马相如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26.司马相如的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辩论()27.《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8.《汉书》是纪传体史书。()

29.《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30.“刻舟求剑”故事出自李斯的文章。31.李斯的《谏逐客书》作于战国末年。32.《吊屈原赋》是汉初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33.《文选》的编者解释说:“《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34.在杨雄的作品中,《长门赋》是受到历代文学称赞的成功之作。35.扬雄创作的赋,以《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最著名 36.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7.《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38.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在《史记》中都被列入本纪。39.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40.乐府在汉武帝时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41.《妇病行》写孤兒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的故事。42.《陌上桑》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

43.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44.《东门行》写了一个贫苦农民为贫困所迫走向不满和反抗的情景。45.《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46.《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47.《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都是出自思妇之手。

48.《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49.《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却不是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50.《古诗十九首》的大多诗篇都是一开始就抒情明理。51.《明月何皎皎》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52.《西北有高楼》的抒情主人公是高楼之上弹奏乐曲的女子。53.《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在篇中巧妙地运用了叠字。54.《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55.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56.“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孟冬寒气至》中的诗句。

五.名词解释

1.四家诗 2.比兴 3.风、雅、颂 4.重章叠咏 5.毛诗 6.春秋笔法 7.《春秋》三传 8.诸子散文 9.历史散文 10.甲骨卜辞 11.民本思想 12.语录体 13.楚辞 14.《九歌》 15.《九章》 16.屈宋 17.赋 18.散体大赋 19.骚体赋 20.抒情小赋 21.纪传体 22.互见法 23.班固 24.《吕氏春秋》 25.乐府 26.汉乐府诗 27.《乐府诗集》

六.简答问题 1.先秦文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简述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2.简要说明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3.简述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哪几次重要变化。4.简要说明上古神话对于先民的意义。5.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6.我国神话大致有哪几种类型?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7.简略说明我国神话散佚的主要原因。8.简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9.简述《淮南子·本经训》所记的“后羿射日”的故事。10.简要说明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简述《诗经》的编集过程。

12.《诗经》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社会生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13.简述《诗经》修辞手法的运用。

14.简述《诗经》中怨愤讽刺诗的表达方式。15.简要说明《诗经》中有关战争描写的情况。16.简述《生民》对后稷的描写。17.简述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8.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19.简述《论语》的文学成就。

20.《左传》表现出哪些进步的思想倾向? 21.试述《战国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2.简析《烛之武退秦师》外交辞令的特色。23.《尚书》是怎样的一部典籍?

24.什么是“甲骨卜辞”简述甲骨卜辞的特点。25.铜器铭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6.《国语》是怎样看待民意的?

27.《左传》是解经之作还是独立史著?与《春秋》有怎样的关系? 28.作为史著,《左传》是怎样表现其思想倾向性的? 29.《战国策》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阶层的思想和言行? 30.结合作品,简述楚辞体的诗体特征。31.简述屈原的生平。

32.简述《天问》的艺术特色。

33.如何理解《九歌》中对所祀神灵的描写。34.简要说明《九辩》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5.述在艺术方面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6.简述秦代文学的概况。37.简述西汉初期散文的概况。

38.汉代文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39.简述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及发展衍变。

40.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说明汉代骚体赋的特点。

41.简述枚乘《七发》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辞赋发展史上的意义。42.简述《子虚》、《上林》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43.《归田赋》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汉赋发展中的意义。44.简述汉代抒情小赋勃兴的原因。45.简述《史记》进步的历史观。

46.《史记》为什么能够开创出纪传体的体例?

47.以《鸿门宴》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故事化手法。48.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说《汉书》人物刻画的特点。49.简述《史记》的语言成就。

50.司马迁生平中与他写作《史记》关系密切的有哪几件事? 51.简要说明《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52.简述汉乐府诗从题材上大致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53.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54.汉乐府诗质朴本色和求新尚奇的特征各有哪些表现? 55.简述《陌上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6.简要说明汉乐府诗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及其感受的描写。57.简述五言诗的起源。

58.简述文人五言诗的初步发展。

59.简述《古诗十九首》关于游子思妇之苦情的表现。60.简述《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不平之鸣和忧生之嗟。61.如何认识《古诗十九首》对于生命意义思索。

七.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中的婚恋描写。2.谈谈《豳风·七月》是如何描写农事活动的。3.举例说明《诗经》作品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4.《左传》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作品说明之。5.《战国策》与《左传》相比文学上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6.试比较《论语》和《孟子》二书的语言特色。7.结合实例谈谈《孟子》一书中比喻的运用。8.结合实例谈谈《庄子》一书中寓言的运用。

9.《离骚》为什么会产生于战车后期的楚国?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10.试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1.《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12.汉代文学从总体上看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结合具体创作试说明之。13.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基本手法。14.《史记》作为我国早期叙事文学的典范,其叙事成就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5.为什么鲁迅称《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 16.结合《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谈谈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17.论述汉乐府诗在古代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18.《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写作上提供了哪些重要的艺术经验?

第五篇: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教学进度表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学进度表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理解原始文艺的特征;了解原始文学的发展脉络。【知识点】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文艺的特征 【教学重点】原始文学的特征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的起源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讲授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原始文艺的特征

1、歌舞乐相互结合的形式

2、强烈的功利性

3、咒语式的命令祈祷 讲读篇目:

1、《弹歌》大概是远古的猎歌,概括了创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表现为自然斗争的气概。短促的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

2、《蜡辞》蜡祭的祝辞,表现了祖先在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祈使语气体现了要求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

【课后作业】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艺术起源的认识。

第一章 上古神话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神话的产生,掌握中国神话的内容类型及思维特征,理解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知识点】神话;神话的保存;神话的类型;神话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神话的内容、类型 【教学难点】中国神话的思维特征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山海经校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定义、产生和功能

二、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

一、中国神话的内容及类型

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情感体验

四、隐喻和象征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历史化

二、神话发展成为仙话

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讲读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鲧禹治水》、《盘古开天辟地》 【课后作业】确定自读篇目,自行阅读,并进行具体的评析

第二章 《诗经》(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诗经》的编集、体例及流传,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知识点】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诗经》的体例、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参考书目】

朱 熹 《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姚际恒《诗经通论》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高 亨《诗经今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赵浩如《诗经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余冠英《诗经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教学内容】第一节 《诗经》概述

一、《诗经》的性质

二、《诗经》的编集和整理

三、《诗经》的体例

四、《诗经》的流传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

二、战争和徭役

三、怨刺诗

四、农牧渔猎

五、礼俗晏飨

六、婚姻和爱情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的手法

三、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四、丰富的词汇与和谐的韵律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典范

二、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和语言技巧的垂范

三、抒情诗的传统

四、风雅与文学革新 讲读篇目: 《苤苢》、《七月》、《采薇》、《关雎》、《氓》 【课后作业】整理知识点,阅读《诗经》中的重点篇目,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写出学习《诗经》的心得体会。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叙事散文的发展,掌握左传、战国策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点】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重点】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参考书目】《春秋经传集解》 杜预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骏 中华书局 1981年版

《左传选》 徐中舒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白话左传》 冯作民 岳麓书社 1996年版 《国语》 韦昭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白话国语》李维琦 岳麓书社 1996年版

《国语选》 傅庚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战国策》 刘向辑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战国策译注》孟庆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战国策选注》牛鸿恩等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

(一)《尚书》:

1、概况

2、《尚书》的内容及特色

(二)《春秋》

1、概况

2、《春秋》的内容及特色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与《春秋三传》

二、思想内容:

(一)民本思想。

(二)爱国思想。

(三)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三、艺术特色:

(一)善于叙事。

1、叙事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2、按时间顺序交待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4、对因果关系的叙述,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二)善写战争。

(三)善写人物。

1、同中有异的对比法。

2、通过言行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

4、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来表现人物。

5、通过细节描写来深化人物,丰富人物形象。

(四)行人辞令之美。

四、《左传》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 《国语》

一、《国语》的成书与体例

二、《国语》的思想内容

(一)民本思想

(二)爱国思想

(三)揭露与讽刺

三、艺术特色

(一)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二)口语化、生动传神

(三)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四、《左传》和《国语》的区别

(一)记言与记事的不同

(二)片断与系统的不同

(三)体例与记事的起止年代的不同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成书过程。

二、《战国策》思想的进步性。

(一)对人民的地位和力量和重视。

(二)歌颂具有进步性的人物和事件。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

三、《战国策》的艺术性

(一)善于组织材料,结构安排合理适当。

(二)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四)语言富艳华丽,词藻凝重。

(五)善于运用富言故事来说理。讲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弭谤》、《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

【课后作业】阅读《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重点篇目,比较它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掌握孟子、庄子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知识点】论语,孟子,庄子,荀子 【教学重点】孟子、庄子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庄子的文学成就 【参考书目】

《论语译注》 杨伯俊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论语集释》 程树德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 朱 熹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庄子浅注》 曹础基 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庄子集解》 王先谦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一、先秦说理文产生的背景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二)“士”的崛起

二、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

(二)战国中期

(三)战国末期

第二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

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三节 《论语》

一、概述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论语的作者

(三)论语的名称及性质

(四)版本的流传

二、思想内容

(一)论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论礼。“礼”的概念。“仁”与“礼”的比较。“礼”的复杂性。

(三)论教与学。开办私学。整理古籍。教学方法。

(四)论诗。诗的教化功能与政治的关系,文质观。

三、《论语》的艺术性

(一)表现了形象化的情感成分。

(二)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现了人物的形象。

(三)灵活自然地运用多种表述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四)取象简单凝炼,意蕴丰富 讲读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稍长而生动,从对话神态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关系。第四节 《孟子》

一、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孟子》的思想性

(一)敬孔子,与孔子有明显的思想上的联系。

(二)在政治上提出了仁政论和王道论。

(三)性善论。

(四)明浩然之气。

三、《孟子》的文学性

(一)气势充沛,感情激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战斗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二)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对方的心理,善设机巧,引人入瓮,层层紧逼,步步追问。

(三)善于运用类比推理。

(四)善于运用比喻和幽默的富言小故事。

(五)语言明白晓畅,精炼、准确。讲读篇目:

《齐桓晋文之事》 第五节 《庄子》

一、概述

(一)《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庄子》思想的复杂性

(三)《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二、《庄子》的思想内容

(一)政治态度。宣扬人生如梦,等同生死。反对知识,宣扬回归原始状态。鼓吹圆滑处世。

(二)哲学思想

1、鼓吹齐物。

2、鼓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鼓吹绝对自由。

三、《庄子》的艺术特色

(一)深奥的哲理与奇特的形象融为一体。

(二)超绝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高度和谐。

(三)真挚强烈的感情和自然瑰丽的语言统一。讲读篇目: 《逍遥游》

第六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散文

一、《荀子》

(一)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二)《荀子》的思想内容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认识论

3、性恶论

4、王道与法治并用

(三)《荀子》的艺术特色

1、论点明确,结构谨严

2、在论证方式上有新的特色 第一,注意概念的辨析 第二,论证充分细密

第三,大纲细目,条分缕析,层层推进,反复论证 第四,专题性的驳论出现

3、语言文采化、繁富化

二、《韩非子》

(一)生平和思想

(二)《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1、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理论

2、反对儒家仁义、德教

(三)《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1、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

2、有了概括化论述的倾向

3、驳论文章的技巧和方法有进步

4、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相对独立化

5、主体抒情因素增强

第七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二、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三、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讲读篇目: 《劝学》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参阅《史记》中有关的人物列传,加深了解诸子的思想。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楚辞产生、发展及特点,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知识点】楚辞,楚辞的产生,屈原的作品,宋玉 【教学重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离骚》的含义及香草美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参考书目】

《楚辞集注》 朱 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楚辞补注》 洪兴祖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山带阁注楚辞》 蒋 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屈原赋译著》 袁 梅 齐鲁书社 1984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屈原》 游国恩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屈原论稿》 聂石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辞的定义

二、多种文化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

三、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二、《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的题解及写作年代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忠君与爱国

(二)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三)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四)强烈的惜时主题

三、《离骚》的艺术特色

(一)现实性、浪漫性和人格美完整统一

(二)叙事与抒情统一

(三)继承与创新统一

(四)象征和意境统一

(五)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一)巫祭文化的代表

(二)风格哀婉缠绵

(三)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二、《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三、《天问》和《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二、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三、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讲读篇目: 《离骚》、《湘夫人》

【课后作业】反复诵读《离骚》,从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层次段落,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知识点】汉代文学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汉代文学特征

【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二、献纳辞赋的风气

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四、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一、包括宇宙、总览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

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四、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五、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六、从浪漫到现实

七、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二、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三、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四、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五、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赋的多源性

二、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三、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四、五、七言诗的孕育

五、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及西汉散文发展概貌,了解李斯、贾谊、晁错等政论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知识点】李斯的谏逐客书,吕氏春秋,贾谊,晁错的散文 【教学重点】李斯的谏逐客书

【教学难点】汉代政论散文兴盛的原因 【参考书目】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 新月书社1929年版

《汉代散文史稿》 韩兆琦、吕伯涛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散文史纲》 刘衍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集 王利器 中华书局1986年版 《贾谊评传》 王兴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

一、成书过程及体例

二、平实畅达的文风

三、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一、李斯的生平及思想

二、《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三、《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四、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散文

一、贾谊的生平及思想

二、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

三、贾谊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从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

(一)淮南王刘安的生平及思想

(二)《淮南子》主导思想及思想的复杂性

(三)《淮南子》的艺术成就

二、董仲舒与刘向

(一)二人的生平简介

(二)二人的策对叙录的思想内容

(三)二人的策对叙录的艺术特色

(四)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讲读篇目: 《过秦论》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熟悉其内容,理解其艺术特色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汉赋的发展概貌,结合司马相如的创作,掌握汉大赋的结构、语言及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知识点】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汉赋的发展流变 【教学重点】汉大赋的特点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教学难点】汉赋的特征 【参考书目】

《汉赋研究》 龚克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全汉赋》 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贾谊

(一)贾谊赋的思想内容

(二)贾谊赋的艺术特色

(三)贾谊赋与楚辞的关系

二、梁园文学群体

(一)群体的生成

(二)辞赋思想的复杂性

(三)辞赋艺术特色的同异性

三、枚乘

(一)枚乘的生平及思想

(二)《七发》的思想性

(三)《七发》的艺术特色

(四)《七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一、武帝朝文坛的盛况

二、东方朔和枚皋的辞赋

三、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

(一)司马相如的生平和思想

(二)司马相如辞赋的基本内容

(三)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色

(四)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子虚赋》、《上林赋》

一、《子虚赋》和《上林赋》与西汉经学的关系

二、《子虚赋》和《上林赋》与西汉的盛世景象

三、《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思想性

四、《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特色

五、《子虚赋》和《上林赋》在赋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

一、宣、成之世的社会及文人思想

二、西汉末期的文学思潮

三、摹拟之风的兴盛

四、王褒赋在题材上的革新

五、扬雄的辞赋

(一)扬雄的生平

(二)扬雄赋的思想内容

(三)扬雄赋的艺术特色

(四)扬雄赋的地位 讲读篇目: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归田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掌握《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理解《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点】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关系,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教学难点】《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参考书目】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史记评林》 凌稚隆辑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史记人物传记论稿》 郭双成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史记通论》 韩兆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史记教程》 安平秋等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二、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三、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四、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五、个人生平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闾巷之人的入传

二、人物共性与个性的展观

三、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崇高美的强烈展观

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三、人文精神的弘扬

四、后代小说、散文、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讲读篇目: 《项羽本纪》、《报任安书》 【课后作业】翻阅《史记》,精读重点篇目,理解它在体例、思想和艺术上的特点。

两汉乐府诗(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乐府的基本常识,掌握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习《孔雀东南飞》,全面深入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知识点】乐府诗的含义,乐府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孔雀东南飞等诗歌的乐府分析 【教学重点】乐府诗特别是《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乐府诗的叙事特点。【参考书目】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版 《乐府诗论从》 王运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版 《汉乐府小论》 姚大业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版 《乐府散论》 王如弼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乐府诗史》

杨生枝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 《汉代诗歌研究》 倪其心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版 《汉乐府研究》 张永鑫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版 《汉诗研究》 郑文 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一、乐府的定义

二、乐府与太乐

三、乐府的兴废

四、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第二节 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四、对生死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一)渲染戏剧性背景

(二)捕捉戏剧性时刻

(三)人物心理表演式的刻画

(四)人物的戏剧性对话和独白

二、人物刻画,鲜明逼真

(一)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

(二)运用心理描写

(三)细节描写,惟妙惟肖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一、《孔雀东南飞》的名称、创作时代及作者

二、《孔雀东南飞》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三、《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四、《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化的对话

(二)注意人物行动的刻画

(三)利用环境和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四)抒情穿插的运用

(五)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 讲读篇目: 《东门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第五章 东汉辞赋(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东汉辞赋的发展概貌,掌握京都赋和抒情赋的审美特点,理解京都赋与抒情赋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 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京都赋和抒情赋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教学难点】抒情赋的审美特点。【参考书目】

《汉赋研究》 龚克昌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全汉赋》 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一、新旧时代的交替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三、新文学热点的形成

四、《两都赋》的创新

五、《两都赋》和《二京赋》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一、对诗骚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二、纪行赋的模式及特征

三、述志赋的文化底蕴

四、理性人生态度的展现

五、抒情赋在赋史、赋风转变中的地位 讲读篇目: 《归田赋》

【课后作业】结合作品谈谈抒情赋出现的原因。

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东汉散文的创作概貌,掌握《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知识点】 汉书的基本知识,汉书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汉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教学难点】《汉书》对《史记》的继承与创新。【参考书目】《汉书》,班固,中华书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的生平、思想

二、《汉书》与经学的关系及思想倾向性

三、《汉书》的思想内容

(一)西汉士人悲喜剧的艺术化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三)悲剧人物的艺术再现

(四)王朝矛盾的揭示

四、《汉书》的艺术特色

(一)依经述史,依经示例

(二)精密的笔法

(三)温柔敦厚的文风

(四)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五)篇末的轶闻逸事

(六)对《史记》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吴越春秋

一、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二、《吴越春秋》的思想性

三、《吴越春秋》的艺术性

(一)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二)现实的批判性与荒幻离奇的浪漫性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一、《论衡》的选材

二、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三、《论衡》的文艺思想

四、王充的辩论方式

五、论衡的局限性

六、《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讲读篇目: 《苏武传》 【课后作业】阅读重点篇目,理解《汉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知识点】 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参考书目】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汉代诗歌研究》 倪其心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版

《汉诗研究》 郑文 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张衡、班固、秦嘉的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二、质朴和典型的班张模拟诗

三、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一、诗坛新风的出现

二、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对比鲜明的批判

四、全身避害的忧患意识

五、乱世文学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编集及写作年代、作者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二)强烈的人生渴盼

(三)宇宙意识与人生哲理的考索

(四)悲苦人生的独特体验

(五)享乐情怀的自由抒发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抒情、景情交融的描写手法

(二)深入浅出的艺术构思

(三)生活细节的抒情化

(四)逐层递进的蒙太奇技巧

(五)平淡自然,精炼生动的语言

(六)传统的比兴手法 讲读篇目: 《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 【课后作业】阅读《古诗十九首》,全面理解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 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 和 ,两书中都保存了不......

    先秦两汉散文模拟试题★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 5、贾谊、晁错是汉......

    练习先秦两汉

    先秦名词解释: 。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先秦两汉参考书目

    先秦两汉参考书目 (一)文学作品 1.先秦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陈鼓应......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本科)[优秀范文5篇]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教学要点 1.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时期 2.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文化及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教......

    中国古代文学诗文背诵默写篇目(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推荐五篇]

    中国古代文学诗文默写篇目(一) 先秦部分(10篇) 《诗经》:《关雎》、《卷耳》、《黍离》、《君子于役》、《蒹葭》、《采薇》 屈原 :《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 汉......

    “先秦两汉散文”自测题

    “先秦两汉散文”自测题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经历了__________阶段,以_________文化和__________文化为代表,又经历了____________阶......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宋代文学考点一览)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宋代文学部分) 班级 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北宋诗文革新 2.夺胎换骨 3.诚斋体 4.话本 二、填空题: 1.元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划五代旧习,诗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