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精选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读后感1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残余着幽然的哀痛的温存。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
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地塘上,孩童们挥舞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嬉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欢庆中秋的歌谣,响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永远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苏大诗人能够在孤独中寻找遥远的寄托,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调歌头》读后感2明月仿佛是人们寄托情意的对象,古往今来,曾有那么多的诗人对月吟咏自己的心思,有那么一位诗人,他乐观,他拥有扩大的胸襟,他就是苏轼。
他在密洲太守任期中,由于当时是王安石改写,所以他在政治上遇到压制,所以很悲伤,于是,他举起酒杯,询问青天,今天是哪一年,他认为那皎洁的月光,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气绝人世,飘然而去,他有一些犹豫于是,他又写下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含蓄的阐述自己的矛盾心理。
看到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的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们,他想为什么月儿不该对人们又怨言,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但转念一想,人固有悲欢离合,月固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的是。既然如此,有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于是,就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把对友人的思念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托,虽间隔千里,但同在一个蓝天下,所以就会很乐观了。
思念总在分手后,在如今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有几人有过思念之苦,苏轼疼爱弟弟,但他乐观,阔达,不会因思念而批判。
《水调歌头》读后感3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只有。他写的诗、词、散文达到了北宋时期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着的大家。苏轼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书法、绘画方面也负有盛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从题中是我:廉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作者对苏澈(即作者的弟弟,字子由)的思念。
苏轼是在熙宁九年的中秋节上写的这首词。文章透露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这首词也有经过许多艺人的演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当红女演员杨幂演唱的,那种感觉就是把词唱得淋漓尽致!
《水调歌头》读后感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
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
第二篇:《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 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 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寄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第三篇:6.2水调歌头游泳优秀教案
6.2《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情感脉络,学习毛泽东不畏困难乐观自信的精神,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
2.理解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教学难点】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赏析法、诵读法、谈话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背诵的非常好,老师非常的感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状写湘江秋景,抒发作者雄心壮志,豪放壮观,撼人心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二、时代背景:
①1956年5月下旬,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方,月底从长沙到达武汉。6月初,已63岁高龄的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紧张施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畅游长江后,毛泽东豪兴大发,诗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讴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抒发迎击大风大浪前进豪情的词作。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 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所写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应与江水相关。
三、诵读本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héngdù横渡 风樯动 天堑 无恙 fēngqiángdòngtiānqiànwúyàng2.配乐范读,学生揣摩诗歌内在的旋律,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四、品读课文,文本分析
(一)朗读上阕,请思考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还不理解,我们交流一下?
写游泳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明确: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时间短暂。行程紧促。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2、“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明确: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出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上。先让学生找出应该重读的音节。“万里”要重读,“横渡”也应该重读,否则,便不能显示出作者劈波斩浪的伟大气魄。有一个地方,既不能读的太重,但又要强调。“舒”字确实不能重读,它应该读的缓长一点。因为诗人在长江里畅游,极目而望,天空开阔辽远,心胸旷达豁然,舒畅自如,倘若把“舒”读得太急促,就不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感觉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为了加深理解,再进行换字练习,将“横渡”改为“畅游”,将“舒”改为“阔”,让学生体会。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慨,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下阙做了准备。
(二)朗读下阕,请思考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写治理长江的宏图
1.“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读下阕的前三句,你可以想象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读书、讨论、想象。帆船在乘风疾驶,来来往往,运输繁忙,一片热烈的气氛。龟蛇二山隔岸静立,以前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此时早已不是“龟蛇锁大江”的情形了,它们驯服地听从指挥,为民造福,就在这江面上,即将出现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图景。
读四五句,找出一个你认为用得最传神的字。“飞”
因为“飞”不但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龟蛇静立,万舟竞渡,大桥飞架,”这该是多么一幅动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呀!不仅如此,作者又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为我们展示了更为宏伟的远景建设图画。
2.“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 3
点?
(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然后,与社会现实联系:作者由当前的建设进而想象到理想中的三峡工程。伟大的中国人民就要把这江流湍急,狂浪若奔的长江改造成平静美丽的人工湖,使几千年来“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长江永远为人民造福,这该是多么雄伟壮丽的蓝图,又该有多么大的决心和气魄呀。
毛泽东当年为我们设计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此词写作以后十四年的1970年,葛洲坝工程动工兴建,而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在毛泽东写这首词四十年后,以李鹏总理亲自剪彩为标志也已正式开工兴建,建设成后的长江三峡水库,正常蓄水水位是175米,大坝坝顶高185米,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我们叹服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的同时,更为我们社会主义成就而深感自豪。
最后两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神女为什么吃惊? 是祖国面貌变化巨大,使神女感到惊奇。
是呀,古人一直是向往仙境,可如今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却让神仙惊叹,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奇妙的想象,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力,使词作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
五、自主合作,深层探究
1.这首词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作者是怎样把这表面上似乎毫无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的?可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本词运用了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联想想象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六、美读诗歌,以声传情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这么优美的诗句,我们要用自己美好的声音读出来。
1.自主揣摩,自由诵读。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背诵得快。2.展示诵读成绩。(分两组)3.欣赏歌曲结束
七、作业:
1.练习册 2.生字词抄写
第四篇:《水调歌头》国培优秀教案
教案 课题
《水调歌头》(第一课时)
授课 时间
设计者
杨于璐
教授者
杨于璐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八(5)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 重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 难点
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 方法
1.诵读法 2.品味法
3.合作探讨。
教学 资源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
三、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分小组各读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把酒问青天:端着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低绮户: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3、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几时问不知欲又恐不胜何似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问题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②阅读下阙,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小组竞争的形式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3、通过诵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4、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教师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班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点评指导朗诵: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6、展现个人风采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7、师:结合板书小结这首词。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四、探究拓展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额情感呢?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李白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听音乐
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 学生听讲、批注
学生自由诵读、质疑、介绍本词背景 学生学生听配乐范读泛读,标注,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斜杠在书上表现出来。学生齐读
分小组各读,合作交流 学生找关键 词
学生品读 学生点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组竞争读
学生各读、注意揣摩语音语调的变化 学生讨论 全班齐读 学生表演诵读 学生思考、笔记
拿一部分背景知识放在课文中讲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小序能解决整个诗词的框架内容知识
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是各地方言版,特别是四川话版,有入声字,可以读出平仄 问题的探讨涉及到背景知识,学生无法理解贬官和离开亲人是多么另当时的中国文人痛苦的事情,这里需要进行专门设立情境的类比介绍
学生在诵读表演的时候,鼓励加上动作,甚至是道具,不求最标准的普通话,但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分类总结,便于学生坐大。
作 业
背诵这首词
欣赏这首词的名家新唱 将本词改写成文章
板 书 设 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教 学 感 悟
古诗词离不开反复的朗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好的诗词老师。
第五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李
刚
教学内容:学习吟诵古诗;了解本古诗的大意;理解本古诗的情感;背诵古诗。内容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阕是望月感怀,表现出矛盾困惑的情绪;下阕是对月怀人,慰己解愁,表现出豁达胸襟。
教学设想:以“读”为本诗词课堂教学的主线。
吟读古诗,在区别朗诵与吟诵之中,体会其韵味;
译读古诗,在不同于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为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其内容;
品读古诗,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说出心里对古诗的感悟的过程中,赏析其内涵;
听乐跟唱,在欣赏和跟唱邓丽君《明月几时有》那柔柔美美的歌声中,轻松愉悦中完成背诵诗文的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诵诗文,体会情味。
2、在译读诗文的过程中,了解诗文的大概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任选诗句,培养一点赏析诗文的能力。
4、背诵古诗,善于积累。过程与方法
吟读古诗; 译读古诗;
品读古诗;
听乐跟唱。情感态度、价值观
5、能够感受到苏轼在本词的上下阙中不一样的情绪,体会他的豁达胸襟。
二、教学重点:
2、在译读诗文的过程中,了解诗文的大概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任选诗句,培养一点赏析诗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3、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任选诗句,培养一点赏析诗文的能力。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吟读诗文,体会情味。
1、展示《水调歌头》课文PPT,学生齐读诗词。
2、教师讲解朗诵与吟诵的区别,并示范吟诵全诗词。
郭沫若认为:“(吟诵)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就是吟诵。它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文,带有情韵的朗诵,既可表现声音抑扬顿挫之美,又可传达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朗读”,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3、教师对学生作读前指导,指导学生吟诵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教师根据学情,对学生吟诵情况做预测,在学生模仿老师吟诵的基础上对学生再做要求。
第一点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声音要有一点起伏,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第二点要求:可以带一点古人的味道,好像鲁迅散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拗过去一样。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吟诵诗词。
二、译读诗文,理解内容。
译读并不是为了翻译,而是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译读诗词的过程中,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理解古诗词大意;并且在吟读诗词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本诗词内容的理解,为后一赏析诗词教学环节做铺垫。
1、用PPT示范如何译读古诗词。举例: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 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2、学生结合课下某些词的释义来译读诗文。
提示学生:译读诗文就是把某些字解释一下。把某些字的意 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古诗。
3、学生举手直接译读诗文,不给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若遇到困难,其他 同学可以帮忙。
三、品读诗文,选句赏析。
1、利用PPT介绍本诗词的创作背景,为学生作辅学帮助。
序言中,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太守,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政治上失意。(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2、教师为学生作赏读指导:
可以说,“我通过 这一句,读懂了诗人要表达 的意思”; 也可以说,“我通过读 这一句,觉得 这个词运用得好; 亦可以就诗文的某一句,体会作者的心情,或者说思想感情; 更亦可以选取自己所喜欢的本文中的一句古诗词,吟读出来,与同学分享你喜欢的理由。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读的讨论和交流。
4、教师对赏读部分的内容作详细的备课:
“欲……又……”,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地写了出来。也指政治遭遇,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转、低、照”,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深沉。(作者内心痛苦难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是点明主旨的句子。
5、小组指派出代表交流赏读收获。此环节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在本环节结束时作出总结。
6、小结: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听乐跟唱,背诵诗文。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就有“唱古诗”的教学内容,“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 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这种方法,便捷好用,饶有趣味。”可见,学习古诗词是可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唱读的。
1、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并纠正歌曲里的错误读音:改“绮(yǐ)为(qǐ)”。
2、学生跟随那柔柔美美的、甜甜蜜蜜的歌声唱读本诗词。
3、试背诵本古诗词。
五、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阙: 欲乘风归去 又恐高处寒 矛盾困惑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定留人间
下阙: 转 低 照 对月怀人
此事古难全 慰己解愁
祝愿人长久 旷达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