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汉字文化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汉字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趣的汉字可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因素。通过这次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汉字的知识,收获满满!
在学习课文《仓颉造字》时,仓颉通过绘画身边的一些事物而造就了最早的中国汉字,最早的中国汉字是便于人们交流的。汉字拥有精美的骨髓和井然有序的结构。
在学习《一点值万金》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知道由于工厂工人的.粗心而导致了一批价值18万的塑料包装袋变成了一堆废品。只因把乌鲁木齐而错写成了“鸟鲁木齐”就丧失了18万呐,由此可见写对汉字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也有许多写错别字的经历,经常把形声字、形近字混淆不清,从而导致错别字频繁出现。有一次语文考试时,我错把“繁殖”一词中“殖”字的偏旁“歹”错写成了“木”字旁,也就把“殖”写成了“植”,导致考试扣分。后来我通过偏旁明白,“木”字旁的“植”和树木有关,“歹”字旁的“殖”和动物有关。从那以后,我就通过这样不同的偏旁部首意义也不同的方法去记住,避免了错别字的出现。
通过“遨游汉字王国”之后,我还感受到了汉字结构的多样多化,美妙绝伦的汉字看起来令人身心愉悦。如“鲜”这个字,使我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字是由“鱼”和“羊”而组成,因为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就组成了“鲜”这个字,也明白了“鲜”的意思是指味道好。
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就是汉字!啊,古老的中国汉字,我爱你!
【中国的汉字文化读后感】相关文章:
1.汉字文化故事
2.关于汉字文化的作文
3.传承汉字文化的作文
4.关于《中国的牛》的读后感
5.感动中国的读后感
6.保护汉字文化作文
7.传承汉字文化作文
8.中国的长城作文
9.中国的环保作文
第二篇:读后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浅读《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在学习《语言与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中国汉字文化的认识只能说知道得太少,了解得太浅了,当然,现在也只是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最早接触到中国汉字是1-10,依稀记得当时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是值得称赞的。接着,在小学、中学、高中的课堂上,学校开设了《语文》这门课,在课堂上老师授予了我们很多汉字、词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掌握的词语也愈来愈多。当然了,我想就算我穷极一生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会写中国汉字,十分惭愧的是,有很多字我根本就没有见过,更别说去掌握这个汉字的用法了。在这个科技发展十分迅猛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现代人对中国汉字的书写越来越不注重,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一篇手写论文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错别字,“提笔忘字”的现象日渐增长。2013年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了众多国人的关注,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看过几期节目,每次看完都有种深深的挫败感,真心觉得自己是个文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加以学习利用呢。中国汉字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代表华夏文明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字音问题,汉语的谐音词为我们了解民俗提供了依据。如宋真宗时的童谣[i]: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其中“钉”,谐义为“丁”,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他陷害良相寇准,并一再加以贬逐。对此,民间恨大愤身,把他当成眼中钉,说其是天下不安宁的祸根。书中除了例举谐音在诗词、民谣中的应用,还例举了谐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民间逢年过节喜欢在门窗上贴倒着的福字,寓意福到了;蝙蝠因与“福”同音而成吉祥之物;过年常吃年糕、鱼等以表达年年高、年年有余等;因梨与“离”同音,故吃梨时忌分开吃。其实,我觉得在取名这个事情上可以反应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时期尤为严重,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虽然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但其实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要略高于女性,就比如现在男女双方结婚,都是女子住到夫家或者双方 再另买房子居住,如果说是男方在婚后住在女方本家,多半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而且双方的子女多半是跟随父姓。
因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问题,我并没有能深入地学习并研究《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较为浅薄的感受,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是非常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品味的。
参考文献:
[1]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9-250页。
第三篇:中国汉字文化的演讲稿
中国汉字文化的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华汉字。
传说,中国最古老的记事之法是结绳,后人还曾使用物语。然而,不管是结绳记事还是物语,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便,于是就有了仓颉造字之说。仓颉先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后来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等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汉字的诞生,于人类文明而言无异于由猿走向人这般的伟大、神奇。
那些难以言状的情感,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因为汉字的诞生,有了传承和延续。人类不会再因为记录的.不便而使历史出现断层。每一个历史的瞬间因为汉字的记录而被定格,最终走向永恒。
坐在窗前,遥望星空,我们回到悠远的古老时代,我们又飞向遥不可及的未来。我们在《三国演义》里欷歔,我们在《红楼梦》里沉醉,我们在《水浒传》里编织着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我们在热情的文字里从寒风凛冽的寒冬走向春暖花开的世外桃源,我们在冷峻的文字里从混沌中走向清醒。然而,不管是喜悦的抑或是忧伤的文字,一切都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让我们刻骨铭心,一旦入境就会无法自拔。因此,我们看到了快乐的、美好的、忧伤的、惨淡的人生百态,我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成为跋山涉水的旅人,我们成为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我们穿行在黑白的文字间,分享作者的喜悦。我们的沟通没有障碍,我们的情感得以全然释放。
一方素笺,一支铅笔,我们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书写者。我们用汉字书写我们的足迹,我们用汉字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既是历史的阅读者,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灵性和温度来自娱自乐,我们也可以用文字来温暖和激励他人。
汉字,就是一座桥,横贯过去、现在和未来;汉字,就似一幅画,从古代走向未来,绵延曲折,永无停息。汉字,方方正正,看似简单的一横一竖,书写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传奇。身为中华民族一员,叫我们如何能不爱你呢
谢谢大家!
中国汉字文化的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汉字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并仍在广泛使用。汉字是目前“活着的”表意文字,是中国大陆、台湾的法定文字,也是新加坡、联合国的法定文字之一。
汉字是重要的文化承载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多种发音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第四篇: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姓名:王青梅班级:12英语4班学号:2012416040分数: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
Abstract:Name is a sign of everyone of the human being.The miraculous change and pictographic ideograph of the box characters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the Names to deduce.So after a few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special names culture which conta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comes into being.Therefore, it’s quite meaningful for us to explore Chinese names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characters.Key words: characters、names、culture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正如古语所言:“行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姓氏起源
1.1 从“姓”字看姓的起源
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 姓与氏的统一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之所以进行这种严格的区分原因有三。一是严格男女之别;二是为了区别贵贱;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但在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于是,姓氏开始合而为一。从此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二、姓氏详解
2.1 中国姓氏知多少
我们国家共有多少姓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问但又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从姓氏发展的本身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姓氏在发展中被摒弃不用,而有些人还在根据不同的原因创造新的姓氏。但是这些被摒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新出现的姓氏无疑都应包括在中国姓氏总数之内。
通过很多古代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姓氏的变化轨迹。譬如说在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中收入18姓875氏,在汉代的姓氏书《急就篇》中收入130姓。而在两汉以后,我国使用的姓氏在不断地增加,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姓氏数量。现在人编著的《姓氏辞曲》中收录的姓氏则达8000多个。可见我国的姓氏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
2.2 “贵”姓之贵,贵在何处
我们中国人见面时都习惯问对方“贵姓”,那么着个“贵姓”中的“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谈到中国的百家姓,我们就会想到“赵钱孙李,周五郑王”。百家姓之所以以“赵”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和百家姓一样,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以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的色彩。
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比如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在当时各个皇帝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皇帝不会允许平民和自己的姓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姓氏最尊贵的。所以当有的大臣们被皇帝赐姓时,他们都会感到很荣幸。而且当时的社会上也特别重视姓氏。尊贵的姓只能被皇帝或者大臣们使用,这就奠定了贵姓中姓的“贵”的地位。
三、名字中的汉字文化
3.1 起名的方法
起名如同作诗填词,可以借鉴赋、比、兴手法进行构思。或者说可以假借外物,意兴联想,展开构思。一个好的名字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纪时法:即根据出生年份、季节、月令、日期、时辰起名;
(二)纪地法:即根据出生的地方起名;
(三)纪事法:即根据出生时所发生或遇上的事情起名;
(四)顺序法:即根据出生顺序为名;
(五)叠字法:即两字相叠成名;
(六)托寄法:即通过起名寄托长辈对婴儿的种种期望。比如说:永康,父母只是简简单单的希望他永远健康。
3.2 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概而言之,人名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比如说扶苏、杜牧、杨洋等。第二,多名制度。在当代社会,中国的姓名制度大大简化了。一个人最多可能有两个名字就是大名和小名。但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多名制度。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字,正所谓说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还会有别号等。所以说古代中国的人名制度相当复杂。第三,从文化内涵看,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都渗透到了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第四,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有厚重的时代烙印。比如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都用国、强、华等字命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姓名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而且方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具有它的神奇性。所以能够从汉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梵:汉字的故事【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2】佚名 姓名与汉字文化 http://wenku.baidu.com2013-06-15
致谢:
感谢陆玮老师为本论文提供了主要的方向以及新区图书馆为论文提供的资料支持。
第五篇:《中国科研文化》读后感
《中国科研文化》读后感
读完施一公和饶毅教授的“China’s Research Culture”,我对我们国家的科研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是太了解,毕竟之前没有涉及到科研乃至科研经费申请。于是又详细的查了一下关于中国科研文化的资料。下面是我对中国科研文化的一些看法和展望。
要做好科研,科研经费必不可少,因而争取科研经费是做好自己科研的必要前提。科研人员便为自己的科研经费绞尽脑汁,于是两种最常见的争取科研经费方案就出来了。一是提升自身科研实力,取得大量科研成果或者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以博得经费审批者的欣赏;另一个便是与主管官员及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如此一来,一些不好的现象便产生了:做好研究反而没有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从而导致了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专家没能申请到科研经费,而那些将大量时间用在人拉关系的而自身能力一般的专家却得到了经费,这种科研文化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拉关系上,不能全身心的将精力投入科研之中,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国家科研成果与科技创新没能与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成正比。
正常情况下应当让有能力的科学家有足够的精力投到科研上,而不是去拉经费。因此应当设计出一种让科学家们专心科研的方案,即合理的经费分配制度.让真正的科学家不在为科研经费发愁,不在为拉关系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用有限的科研经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来。
2013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