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陆)
心灵的守护者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最近,我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书中精选了国内外四十个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每个案例都附有精彩的评析,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名师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书中讲的“名师”不一定是众所周知的,而是指只要是受孩子、家长欢迎的,可以使每位孩子都成为好孩子的老师。“教师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自己是多么伟大的人物,而在于他们能激发孩子成长的灵感、动力,更在于他甘心为孩子、为教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功名和成就。”
书中有一个故事:“再送一朵花给你”。
故事是发生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身上的。在他当校长期间,在学校的暖房中,有很多被悉心培育出来的美丽的植物,其中有一棵全校师生最喜欢的蓝色菊花。名字叫“快乐之花”。这天早上,当苏霍姆林斯基随意步入暖房的时候,正看到一个女孩摘下了一朵美丽的蓝色月季,他大吃一惊,在他心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走进女孩的时候,他清楚地看到了闪烁在女孩眼中那无邪的恳求的目光,她心中一定对这花期望着什么吧!苏霍姆林斯基走过去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谁吗?能告诉我吗?”女孩正沉浸在喜悦之中,突然听到有人问话,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可校规,心里又是慌乱又是难过,眼泪汪汪地说:“校长,对不起,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想送她一朵鲜花,走进暖房,看到这么多花,一高兴就摘了。”听了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从暖房里摘下两多花,十分动情地对小女孩说:“你这样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因此我也献你一朵花,双手送给你。另外一朵是送给你父母的,感谢他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在他看来,一个孩子对老人诚挚的爱,远比她错误地摘下一朵花更值得评价。懂得去爱别人,帮助别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是的,教育者不是只会执行
规定的机器,不是没有人情,不懂怜悯的审判官。而是要懂得适时跳出框框,贴近孩子心灵,走进孩子内心,赞赏美好的情感,这才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啊!
让我再一次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
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今天你怎样用人格教育孩子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通过多年的教书育人,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孩子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最近,我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书中内容不以教学的具体知识为主,而以施教者教育能力为落脚点,突出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施教者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评析让教师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受到很大启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师德的博大精深,众多普普通通的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高尚道德风范。师爱是教育的前提,而宽容是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宽容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孩子,无论什么孩子,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对孩子抱有宽容的心态呢?的确,孩子犯了错误,就理应受到老师的惩罚,它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然而,如何惩罚孩子却会在无形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内在品格。《菜根谭》里说:“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教师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给孩子留有余地,要为他们着想,要想到自己的惩罚决定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后果。
教师惩罚孩子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宽容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能够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体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老师首先应该给孩子以申诉权,让他从容的讲明过失是怎么发生的,其次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过失的性质与危害。在孩子认识错误的前提下,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更多的优秀教师不会轻易地处罚孩子,总是宽容孩子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孩子的过失保守秘密,以免其自尊心受挫。
教育的秘决是真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是一种施爱教育。孩子犯错不同于成年人犯案,教育不同于审讯。在处理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孩子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认清孩子的“行为”与“品行”的差别,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宽容心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人格中的“宽容”提炼出来,撒播到孩子的身上,把关爱的幸福带给每个孩子,因为教师的宽容是每一位孩子未来成功的奠基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谨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教师的人格和内涵,而我们的人格和内涵将会影响孩子一生。我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我的孩子,教他们与人为善,让他们永远懂得“仁者爱人”。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大凡对于撰写此类孩子时代就已经痛恨的读后感,我可以花上个把小时草草翻阅一下书籍,附以精粹摘抄,充数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一书在手,我立刻对“人格的教育力”寥寥数字一见钟情,倍添好感,兴趣所至,自然如饥似渴,有感而发。
“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把这种崇高的人格传扬开去,去影响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本书如数家珍般撷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师教书育人的经典案例,生动细腻地向我们诠释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孔子、陶行知、张柏苓、蔡元培、苏霍姆林斯基、徐特立„„一个个受人景仰的名字,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赞歌,一代代历久弥新的传承,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接下来,我还要奖励你》、《惩罚可以是这样的》、《你敢用性命为孩子担保吗》、《永远给孩子开一张优点单》、《智慧在于承认无知》、《必要时,敢给孩子一点“歧视”》等等,让你清楚地看到: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当然,在本书中我也无数次地见证一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捍卫自己的天职,让你不由得记住:富有爱心的珍妮老师、“防艾卫士”桂希恩、身残志坚的罗忠秀、临危不惧的沙宪晶„„10年、20年、30年,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不是别的什么,正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人格力量。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人格,就会培养出怎样人格的人,我们经常说孩子有“向师性”,而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老师更是他们最初的崇拜对象。“幼稚产生崇拜,崇拜诞生模仿,模仿形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此看来,我们对于自身人格的塑造是何等重要!我需要做的就是:身正为范,授之以渔。虽然自己离“名师”还有遥遥征途,但人说“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首先我总得站好士兵这班岗吧。“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直以来,我就是把教孩子做人视为首要任务。记得在我的诚信教育之旅中,曾经意外地欣赏到了一道别样的“亮丽风景”。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说教的。我们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一不牵动着每颗稚嫩的心灵,我们要成为孩子诚信的榜样。
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要求与尊重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午饭后的时间是孩子们自由的时间,他们会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在这个时候拿出来一起玩。但冬冬却是个例外。冬冬很珍惜属于自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里,自己不玩时,都会很小心的放进抽屉里。“我的玩具很贵的,别人玩的时候会玩坏的。”可是别人的玩具也是很诱人,于是冬冬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还没玩够,他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我再玩一会嘛。小朋友不能这样小气的,老师说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会有这种利用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投机”行为。)
如果遇上个大方的还好,要是遇上个“小气”的难免是一场纷争。可是时间长了以后,冬冬再去争抢的时候都是自己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他对手的那一边,并且都说:“冬冬是个小气的人。”冬冬委屈,来告状:“老师他们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点“恶人先告状”的味道,老师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我一点也奇怪,“是嘛,那为什么呢?”冬冬撅着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办法吧,下次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给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的,要记住啊。”(坚持正面教育,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规则成为幼儿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讲道理。同时,教师只是提供策略,问题却还是要幼儿自己去解决。)
冬冬歪着脑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后来,又几次的观察,冬冬要玩别人的玩具,不在这么理直气壮了。有时候会忍耐着不去动别人的玩具,而是事先
询问;“让我玩一下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要是不那么爽快的,就要碰钉子,或是讲条件。但至少他不会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被全班小朋友当成“公敌”时这感觉不好受。这是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个成长的过程。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儿能够遵守班级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规则,当然也希望幼儿会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现。我们又将如何将它们转变为幼儿自己的发展与行为呢?
“欲擒故纵”是一个并不恰当但却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教师想要提出要求,却采取了等待、观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让幼儿来达到教师的目的,而是教师来帮助幼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教师的目的如何体现和落实呢?关键在于,在幼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渗透着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影响。
这儿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相信幼儿是个具有理性的、能够根据自己利益采取最有利于自己从而也有利用集体的个体;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种天然或许不免幼稚的心灵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种及其可贵的耐心——对于幼儿经验、能力的耐心和对自己情绪的耐心。
其结果,在教育过程中造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平等上体现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它们的对立面:发展、要求和集中。
第二篇:读后感——浅谈陆小凤[模版]
阅读有感
——浅谈陆小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得知今年仍要像往年一样暑期写读后感,心中不禁泛起这样的略微不恰当的比喻。此时,我的手中正握着古龙古大爷的《陆小凤传奇》。
因为陆小凤是个传奇,所以叫作《陆小凤传奇》。
古龙的小说总给我一种感觉:泛着淡淡的。。草香,江湖的草,孤独的香。试想一片青青春雨泥泞了浪人的路,披件蓑衣,戴一顶草帽,英雄总是要配把宝剑的。。
不,这不是《侠客行》,因为侠客行中没有混蛋——陆小凤。陆小凤是一个混蛋,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包括陆小凤。他长着“四条眉毛”,这让人很难一下子想象出陆小凤的模样。不算好看,也不算丑陋,却是有些可爱。这四个眉毛分别代表四个字:登、途、浪、子。他自己都承认女人和酒是她最喜欢的两样东西,当然他也是最受女人欢迎的混蛋,该怎么说呢,陆小凤不能说是花心,只能说是太有魅力了吧,实际上和他在一起的女人都是主动找的他。其实陆小凤还是很专情的,我唯一理解不了的是,为什么每个故事一结束,小凤在上一个故事里的情人都一下失踪了,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在小说的世界里。要么是英雄,要么就一不小心成了狗熊。陆小凤是个英雄,甚至是一个有些神话了的英雄,他有任何一个侦探都没有的聪明,还有江湖里最厉害的俩手指头,除了知名度太高容易被人
注意或者利用以外,貌似再没有其他的缺点了,能解开各种案子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又不是一个被刻画得僵化了的英雄,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很丰满,因为他们都很会说话,抑或古龙让他们都很会说话。尤其是陆小凤,简直有些嘴贫了。他很懒,懒得喝酒都是躺在床上,可是他其实很勤,勤得为解开一个谜底到处奔波;他很喜欢多管闲事,可是其实他管的没一件闲事,每一件“闲事”都是为朋友打抱不平,为义气奋不顾身,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朋友:西门吹雪、老实和尚等等愿意为他做事。
在满是英雄的江湖里,又能有几个像陆小凤一样不孤独?
但其实他的性格很复杂,他的经历也很复杂。也许很少人注意到,古龙曾多次暗示过,陆小凤曾有过极其痛苦的经历,在17 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几乎要去跳河的伤心事;他还有很多事情从未向人提起,甚至连自己都不敢去想。表面上的飞扬跳脱,其实是华美的掩饰。
陆小凤是与西门吹雪、花满楼完全不同的人。严格的讲,陆小凤并不像是传统的正面人物。他太聪明,以至有一些狡猾;他太自命风流,不免拈花惹草。这边让我想到了韦小宝。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人世间的烟火气息。
从人物形象上讲,陆小凤虽不及韦小宝一样走的那么远,却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陆小凤、西门吹 雪、花满楼的奇异组合具有文化符号一般的象征意义。
在古龙的小说里,你很难找到一个比陆小凤更像“人”的人了。然而他又的确是一个非凡的人。古龙经常说,有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传奇。陆小凤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非凡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的武功。事实上,古龙一直在借陆小凤宣扬这样的理念:在强大的人格面前,武力往往显得脆弱。
这种强大,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细节之中。在决战紫禁之巅一节,他向开罪过自己的卜巨伸出援手,解了后者的窘迫。他与华山名宿华玉坤比武,在胜局已定时突然后退一步,称赞对手的武技名不虚传。他与赵君武的相交,与霍天青比武之前的让步,也莫不如此。
陆小凤似乎总有法子让事情变得轻松起来。很多人会因为意气之争而跟别人斗得头破血流,而陆小凤心里是一片海阔天空,他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不执着于意气之 争,不为名声所累。而这正是陆小凤超出常人的地方,他的胸襟和气度,他的淡淡一笑,都辐射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力量。在古龙看来,这力量已足够温暖人心。
所以,即便孤高冷傲的西门吹雪,在陆小凤面前也也多了几分俏皮,多了些暖暖的人情味。
陆小凤的人缘儿挺好。无论黑道还是白道,无论敌人还是仇人,都也许会坐下来配陆小凤喝喝酒、聊聊天。
“你应该请我喝酒。”
“为什么?”
“因为我要杀了你,陆小凤。”
“?”
“你应该请我喝酒,让我不要杀你。”
“不对,你要杀了我,是你来找我,应该你请我喝酒。”
“那我今天没请你喝酒,我就不杀你了。”
。。小说里的对话总是让人感觉傻了吧唧的。是不是越是传奇的人物,话语中越是带着那些“深奥的玄机”?简短、扼要,还有点二。
有人在读过《陆小凤传奇》之后会想到“风华绝代”这个词,尽管它适用于女人。也有人想用它来概括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有一些很特别的人,他们的为人和为事,也同样可以用“美”或“神圣”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不过对于这样的美,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愚痴,我往往不忍、也不敢轻易靠近。我总以为,这世上有一种人或事物只能膜拜,不可亵渎。
第三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未赶上影片《归来》的上映,在一天突发奇想买了一堆小说中包含了影片的原着《陆犯焉识》。
是在出差归来的时候初读,然后在昨晚看完了整个小说。
在焉识最后选择带着婉喻骨灰盒离开那个已经不属于他的家时,心里还是莫名的同情这个老者。
如今的他与当年才高八斗、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风流倜傥,韩念痕、望达这样的女子为她倾倒的那个人,那样集所有优势为一身的人,在孩子面前是显得多么的多余与谈之色变。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年代,但凡是被定义为反革命的家属,是要被一直斗争的。斗争到你比人低了很多级,斗争到焉识的儿子无法娶到自己满心欢喜的姑娘,因为他的老头子的成分不好,终而牵连了整个家庭。所以在这个家里,除了婉喻,他的妻子,是一直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期盼他的归来,相比其他成员,虽然在看书的时候,我也生生的厌恶作为子女,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名老者,对待他们的父亲,但是转念想来,也许就是这样的亲情带着埋怨,因为他们父亲,造成母亲的辛劳,造成整个家庭的不幸,才使得孩子的怨念对他是真实反应出来的。
朋友说,这部小说离我们太远了,他的厚重与悲凉应该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们无法体会的。但我却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小的时候,奶奶会常常和我说起爷爷,那个在我4岁的时候就去世,在他年满60岁,没有享受过一天国家给老年人应有的退休政策而退休的老人。我的印象应该是模糊的,但因为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所以每天睡觉前奶奶的话题总是围绕着爷爷。那个她很崇拜也很怀念的人,是她共度一生的人。奶奶的描述是零散的,作者描述婉喻对焉识的字里行间却透露着难以名状的崇敬和爱慕,我想在那个年代但凡是嫁给陆焉识这样的女子都会有的心情吧。爷爷远没有焉识的才情,但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于奶奶这个从私塾先生教出来的女子也该算是崇拜之至了吧,她和我说起的恋爱,是那个带她去看电影的爷爷,两个人的距离能隔着一条马路那么远。她说起当时的情景,我仿佛能够看见一个走在前时不时回头看一下远远跟在身后的少女。我不知道在当年包办婚姻体制下的爷爷是怎样看待他和奶奶的爱情的,会不会也如焉识一般不认同那就是爱情。有的时候奶奶说到兴奋的时候会告诉我,爷爷的大学里的某个家族挺显赫的官员的女儿,也就是爷爷的女同学看上了爷爷,总是送他笔记本之类,但最后爷爷还是选择了奶奶,那眼里看得出满满的得意。我问奶奶,对方好看吗?奶奶说看过照片,可漂亮了。那么言下之意,再漂亮也敌不过奶奶,因为最后她们是在一起的。每到这里,我总是会打趣得逗奶奶,我要是爷爷,肯定和你分手,找漂亮女同学了。奶奶总是笑得灿烂,然后朴实的说了一句,估计你爷爷是怕逆了家里的意思,就不给他再念书了。多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要是在现代人的眼里,不吵个你死我活,就是要分道扬镳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我想我更能体会婉喻的平静、隐忍,甚至认为焉识是一直深爱他的。是啊,他不知道焉识在内心深处的望达和念痕,不知道他做了多少风流的事情,不知道他厌恶包办体质的婚姻,不知道他有多么的渴望自由,他看到的是焉识的每一封封来信,一个顾家的男人,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让他焉识在与不在都有理想信念支撑这个家的男人。我有时候在想,爷爷那个时候应该会为女同学心动,呵呵,不过那又算得了什么。是啊,那又算得了什么。
焉识说过婉喻是他寡淡的开始,却又是他二十年漫长回忆里完美的归宿。如果不经历劫难,也许他自己根本无法看到婉喻的坚韧与自己的内心。是的,谁能受得起这样一直的不离不弃。奶奶告诉我,在爷爷也被定义过反革命的日子里,他们被抄过家,爷爷五年的牢狱之灾,使得爷爷整个人瘦骨嶙峋。作为家属的他们也日常被各种看不起,以及各种我们这个年代人看不到的折腾。那个时候,有人自寻短见,有人带着孩子改嫁,奶奶骄傲于她的坚持,这一切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是个要强的老太太也同样源于她对爷爷以及这个家庭满满的爱。“你们可以不孝敬我,但是不能对不起你们的妈。”这句话奶奶只说给了我听,因为我是她的忠实听众,她告诉我那是爷爷出来的时候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在说那句话时,她满是皱纹的眼角都是满满的甜蜜,偶尔也会有一两滴眼泪在眼眶里。我在想,五年尚且如此,那婉喻与焉识的二十年呢?二十年情何以堪?那不是二十年,那该是一辈子的许诺和陪伴吧。所以,焉识被放出来后,哪怕这个家庭对他有所嫌弃,哪怕婉喻到老得了失忆症,他其实也只为他一个人回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以前人的爱情是怎样的?焉识与每个与她有过纠葛的女子而言,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个都是深爱他的女子。婉喻是不幸的,在年轻的时候焉识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他热恋。婉喻也是幸运的,在年老失忆的时候这个老头子一直陪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让她的小女儿都甚至羡慕嫉妒。她有幸做他的妻子,能够彻彻底底的等他归来,相比其他女子,虽是得到过他热恋的甜蜜,但也只能守着回忆,去在心里担心和挂念着她们曾经爱过的焉识吧。现在我或许明白他们的小女儿为什么那么羡慕嫉妒他母亲的爱情了,就像我小的时候羡慕嫉妒奶奶有一个爷爷,然后把爷爷定义成自己的择偶标准一样,然后发现爷爷是个梦,是个属于奶奶的梦,我高攀不来,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才有那样的美好,才有那样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的,他焉识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才领略了这真正的福气。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你我,艳羡不来……
第四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1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总是充满了悲欢离合,曾经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偏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随着时间流逝和命运的起伏,他总算认识到真正爱的人,真正想陪伴在身边的人是那个一直在身后默默付出的人。不怪陆焉识,人总是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遇到冯婉瑜这样的女人是他的幸运,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像冯婉瑜这样等一个人。试想,如果没有冯婉瑜的爱,在历次运动中也许老陆早就扛不住了,人崩溃总是由内而外的,唯有在外有牵挂的人才会不管多难也要活下去。珍惜身边人,珍惜枕边人,日子很短也很长,无论在外面是多么的风光,只有回到家面对冷锅冷灶的时候才知道家庭幸福的可贵。
作者直叙穿插倒叙的风格,别出心裁,但对于我这种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人来讲,有时候真的有点阅读困难。只能每次坚持读完一章再停下来,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书,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作者没有怀着恶习去写谁,即便是冯子烨,读后我也没法对他恨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历史背景下,任何人物的命运都是不由自己主掌的,冯子烨有自己的伤心事,即便是他不原谅老头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2《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读后感3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政治犯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为了去看一眼冯婉喻,告诉她他想对她说的话,“老几”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来诡计多端,实则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计策。等到他费劲千辛万苦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她买菜挤车跟丹珏、学锋她们一起吃饭,他觉得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了,于是选择了自首。
又是更漫长的等待,等待中冯婉喻的爱足够陆焉识慢慢品味了,他像一头牛,不自觉地吞咽下金黄的温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刍,将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过每一个褶皱每一粒虫斑。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归来》,发现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点错过了这本好书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4在这本《陆犯焉识》中,我看到了陆焉识的浪子回头,但没有看到冯婉喻的变化。
冯婉喻,自始至终,对陆焉识有着几乎信仰一般的爱。在他心中,自己与孩子都远比不上丈夫——他带着孩子省吃俭用,却用半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螃蟹;他不容许旁人说陆焉识的坏话,即使他当时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说那话的人是他的儿子。我看他对待陆焉识,就像是在敬神。陆焉识尽可以对他粗暴,对他冷漠,他已经在心里为陆焉识找好了借口——他的陆焉识是完美无瑕的。
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冯婉喻极其粗暴地对待想要包办父母的大女儿。我阴谋论一下,他是不是几十年前就想这么对包办他婚姻的姑妈了,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他才这么肆意地做了。冯婉喻真的爱陆焉识这个人吗?如果是,他为何对包办婚姻有这么强烈的怨恨,为什么对陆焉识本来不爱他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想六年的时光和陆焉识回国后的态度足以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因而,我倾向于认为,冯婉喻爱的是一个他理想中的陆焉识,一个爱他的好丈夫,也许是现实中的陆焉识留美时产生的。现实中陆焉识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冯婉喻理解为是爱他的表现,因为“陆焉识”是不会不爱他的。如果连对方反馈的爱都没有——尽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还有什么理由这样无怨无悔地对陆焉识好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5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了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读后感6《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陆犯焉识》读后感7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内心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动之处之一在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早年生活如此优裕,才学卓越,风度翩翩,却没有摆脱那个年代的厄运。但是在遭受了那么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境遇,各种非人的待遇和磨难后,历经万难,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韧的活下来,活的甚至不如一条狗,不要说有任何尊严,就连生命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他却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感动之二为他晚年的爱情执着。他一直敷衍了那么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里渐渐的明亮起来,直至最后在他心里变成了一颗珍珠,他恨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爱的就是身边不甚其烦的妻子,只是因为她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在那些家庭生活中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自由。却在最后明白了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婉瑜那样爱他。感动三,婉瑜的爱,没有谁比她更爱陆焉识了。一辈子的爱,在为他生儿育女中,在每月准时的探监中,在那些她为他准备的探监食品中,在为救他性命而献身的时刻……她是如此的伟大,优雅而隐忍的女性,却在她最爱的丈夫回来时已经变得失忆,是不敢相认吗?或是已经爱到骨髓里,爱到和自己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不能接受任何别的人是她的焉识吗?
关于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写,亲情,友情,在文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众生相,深刻悲凉。
今天把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了一遍,没有小说那么丰富,但是演员把一些很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很是感动,有些场景结合小说,会显得更为深沉,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无法抗拒,唯有坚定的怀着某种信念,才能让自己苦难的生存下去,是磨难,是痛苦,生命显得如此苍凉,但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暖,只是片刻也好。
《陆犯焉识》读后感8正文(必曾经看过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说,残酷如血的《血色黄昏》,嬉笑怒骂的《哎,我的沧桑五十年》,在这方面有贾先生的《古炉》,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但是《陆犯焉》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味道。
张艺谋根这部小说改编的《归来》肯定对于文革要趋之若鹜。虽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电影,有时只有直面历史才是大无畏。现在出版业慢慢在文革方面放开了手脚,影视业却依旧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相信不是特别研究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对于文革可能只是觉得它不对,害死了一些人。但是这是不对的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文革这段历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与泪里才是血淋淋的历史。喷气式,阴阳头,跪砖头,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骂你,根据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师,教授,政府官员。越是有头脸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尘土里,永世难以翻身。一个人掌握一个村子的命运,一句话毁灭一个家庭。小说里陆焉6为了看一场有她女儿镜头的电影,花了怎样的代价。用手表,用积攒多年的钱财,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钟的画面,听到了一句话。但是他无怨无悔。
陆焉识在无期的劳动改造中慢慢发现了妻子的好,想念那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在看了女儿的电影以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开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尽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为一个政治逃犯只能给一个家庭带来灭亡。儿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儿的不理解。陆焉识都默默承受。在脑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写给妻子的家书是他唯一的乐趣。
当四人帮倒台,陆焉识能够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难的开始。文革以后家人该怎样相处,文革完成的伤疤该怎么办。家破人亡以后谁来补偿。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足。知足者常乐。能活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了。
我愿有一天这个国家可以直视这段历史,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或许更多,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
《陆犯焉识》读后感9这本看得有点久,也看得有点断断续续,所以对故事也就看了个大概,决定周末把电影看了。
不过真的很感动,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好几处看得我想落泪。
全书仿佛在写两个人。前半生的浪荡恣意,骨子里的倔强使得这个陆焉识不愿意接受妻子,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爱上了她。后半生的牢狱生涯里,他不再是风度翩翩的公子哥,成为沉默的结巴老几。他文雅的名字和满腹的渊识被简单的编号埋没,他成为大荒漠中一根枯黄但隐隐生长的草。
而婉瑜,用尽自己的一生去爱陆焉识的婉瑜,到死也为他辩解的婉瑜,就这样离开了。不公平,她为这个男人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可却没有真正享受到这份迟到了半个世纪的感情。
不过我始终还是看得太散,很多细节处没有深究,姑且先放一点印象深刻的文字吧。
「她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人,水一样的透明无形,谁都可以浸染,可以用不同形状的花瓶,水晶杯,玉钵,烂泥坛给她塑形」
「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人最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那种机器,中国人呢,最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陆犯焉识》读后感10在不忍释卷的同时,脑海中一直过着画面。两天时间看完了严歌苓写的三十六万五千字的小说《《陆犯焉识》》。当看到一半时我己为书评取好了题目“人性的韧度”。
人性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人性的韧度如同坐标系,在正反两个方向上到底能延伸到什么刻度,这也是永恒的话题。小说选取了四个极端的环境来展示人性的韧度。我们知道只有用极端这个平台才能将事物的特质完全暴露。而我们的历史是完全符合极端这个词的所有含义的。
从抗日战争前小布尔桥亚氛围中营造的风流倜傥的浊世翩翩佳公子到抗日战争中坚持品格、德义而坐牢的卫道士式的绅士是第一次蜕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半理想半现实主义者到解放后入狱二十年劳改中的蟑螂式生存者是第二次蜕变,从政府特赦出狱后的不适应者到最后归属时的领悟者是第三次蜕变。三次蜕变四个场景,我们看到了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人性象过山车一样从正无穷向负无穷飞速滑落的过程。好在,最后回归了原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感悟。因为这部小说交织了爱恨情仇的所有元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直觉,深刻刻画了历史大变革中各种人物的面貌,画出了一幅生动而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图。通过个体人物的命运在极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度,镜像印射了这个种族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技法是高超的,意识流的写法在时空交错中呈现出一种黑白分明的强烈对比,让人的情感冷热交替,在冰火两重天里感悟极致。我想这可能得益于旅美作家的身份和好莱坞专业编剧的职业训练。
如果说有缺点,我觉得是主角陆焉识出狱回上海后的生活叙述得有些罗嗦,可以精简一些。
这本小说好看,耐看,值得看,看后忘不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读者对作者最好的褒奖了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1.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
2.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750字
3.《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精选读后感
4.《物语终焉》500字读后感
5.心不在焉成语
6.习焉弗察成语
7.古道焉在诗歌
8.心不在焉造句举例
9.议论文:识物与识人
第五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读《陆犯焉识》还是因为那部电影《归来》。比起电影的视觉冲击,我更想读一读那个畸形的年代。那是个信任缺失的年代,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是个父子反目成仇的年代,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坏都在那个时代里,但是我却从一个老无期的心理品味着一种纯粹、荡气回肠的浓浓的爱。那是那个时代所不能拥有的,因此这种爱也带着缺失,畸形的成长。
作者严歌苓我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百度认识她以后,却发现原来这么熟悉,她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我们熟悉的李小璐成名作《天浴》、闫妮的成名作《金陵十三钗》、刘若英成名作《少女小渔》,以及由孙丽主演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平凡女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让我在读这本书前,对这本书有了几许期待。
该部小说开篇描写的在莽莽草原上,尔虞我诈、整日为吃饱饭发愁的犯人们的生活场景,真真应了那句“与大自然斗、与虎豹豺狼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读着读着,我仿佛陷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描写很真实,笔触自然,那种相互猜忌、信任与生存之间来回博弈,让你感到了悲哀。主人公老几,曾经风流倜傥,一代佳人,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感慨多多,但是老几像被磨平了的鹅卵石般,不卑不亢,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婉瑜和丹钰,唯有这份牵挂,让他有了生活的希望,活了下来。
读了整本书以后,我常常想,性格不仅是跟随者DNA先天决定的,也是被环境渐渐磨砺出来的。婉瑜的爱是将焉识放到神的位置供奉着崇拜的,因此几十年的分离,对她来讲,并不是坏事,一个旧社会的女子,她身上有太多的好品质,爱丈夫、爱孩子,用尽办法尽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他的孩子们,被整怕了,说话办事小心翼翼,尤其是她的儿子,尽显上海小男人本色,完全不顾及自己父亲的感受,一生以父亲为耻,认定了自己是被父亲拖累的,拖累了他的前途,拖累了他的爱情,拖累了他的一生,因此他对父亲无爱;焉识的爱是大爱,本书最感动我的还是焉识的爱,由对封建婚姻的抵制演变成对婉瑜的无爱,再到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自我心灵的救赎,发现了对婉瑜不可磨灭的爱,以至于当他自由以后,回到婉瑜身边,婉瑜已经认不清焉识而内心滋生出来的内疚之爱,焉识全都品尝了一遍。
婉瑜与焉识的爱,没有得到他们的孩子的理解,只有一个小破孩他们的孙女能理解,我相信能得到所有读者的理解和感动。文章的结尾依旧是耐人寻味的,焉识离开了被生活算计的丹钰家里,他不想给孩子们再添麻烦,他走了,带走了婉瑜的骨灰,一个人消失了,我觉得他一定回到了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大荒草漠上去了,带着他的爱人,过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
整篇文章有太多令我感动的场景,焉识逃狱出来只为见婉瑜一面,在完全准备后为了不给婉瑜他们一家再添麻烦,而是偷偷的当做路人甲似的欣赏一家人的生活,放佛自己就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一般;当你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一切没有逃过婉瑜之眼,原来一切她都是晓得的,她知道他在那,在蛋糕房外,在阳春面摊边上,她没有挑破这层窗户纸,她让他见到了他的爱人和子女,两个人是默契的再见面啊。
当人只剩下生存需求的时候,学术、成就那些都是一纸空谈,那时候人们最纯粹的想法就是你的家人,那是浓缩于整个身体里的爱,那是忍受所有痛苦都要挺下来的信念,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焉识没有想到,他还是来晚了,但是他依旧满足了,他没能让婉瑜知道他的爱,但是他让她尝到了爱的滋味,由此他所受到的痛苦全都不值得一提了。他就是这么想的,肯定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