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婴国》读后感
没有正式看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先读《巨婴国》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之前在零碎文章中学习到的知识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的“巨婴”在我认为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每个人都要完成心理上的“建设”和“解构”的任务,由于成长环境的问题,太多人在“建设”上有欠缺,或者太多人永远停留在“建设”完成的阶段,无法进行“解构”,也无法建立和外部世界的有效依存关系。“巨婴”不就如此的.道理吗?
《巨婴国》讲的是心里成长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序中说的他无意研究解决方法,而是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其中原因多从集体无意识的原因说起,但太多内容不能让人信服:序里说写这本书的原因太腐旧了吧,模仿古人,太过迷信了。在论点支持的例子中也没有实验例证和科学数据,不仅如此,作者还大谈特谈臆想和幻觉,太有邪说的感觉了。
大学教授在讲解《道德经》里的“名可名,非常名”时,提到过:天下的口舌之争有太多是定义的问题,我们总是看到到真理和本质,在边缘性的问题上争辩不止。太多的书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为何不去看专业中的经典?
【《巨婴国》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巨婴国》读后感
2.《巨婴国》读书笔记
3.藏不住的巨婴的散文
4.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5.国培感言精选
6.精选国培学习总结
7.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
8.三国读后感200字精选
9.《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
第二篇: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这本书最开始是上课时导师推荐给我的,第一次听到“巨婴国”以为这是一个作者个名字,谁知竟然是一本书。回去后特意去网上查查了书评和购买渠道,网友评价褒贬不一,而且发现这本还书的纸质版在各大网站全部下架了,这大大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
全书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令我非常惊讶的观点“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而后,武志红老师结合自己近十年心理咨询的案例,中西方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文字之旅。但从始至终,我都对武老师对国人的评判表示质疑:
首先,纵使武老师有过数百个心理咨询案例,上万小时的心理咨询时间,这一数量与中国这个地域广宽、人口众多的实情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其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群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不能代表普通人或者说“正常人”,样本的选取或证据也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最后的观点也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再此,我承认环境、家庭对一个人心理的巨大影响,正是基于此,还是严重怀疑武老师自身认识无形中还是会受到自身独特成长经历的干扰,观点容易偏激;另外,文章中很多概念的解释和演绎也比较模糊,很多观点的逻辑推理都不太经得起推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学本身能否作为一门科学,值得怀疑。当然,这并不影响武老师的书中对某些案例分析和观点在我内心产生很强烈的触动和启发。
总体来说,武老师从自身专业理论和工作实际出发,把所见到的一些中国式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挖掘得很深,试图从人性的起源来解释这些现象,抛出了“我们都是巨婴”“全能自恋”“中国式好人”“孝就是顺”等独特观点,揭示了国人人性中的某些共性的特征甚至是缺陷,但也许正是为了更深地挖掘人性的根源,作者在很多时候似乎陷入了牛角尖,忽视了问题的整体面貌,导致作者想要描绘出的国人的心理图景是模糊和残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心理水平“集体停留在婴儿期”:首先,在心理阶段的划分上能否采用的西方的划分方法,或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标准全盘套用?其次,“口欲期,一岁前,嘴部是快感的中心;肛欲期,肛门是快感的中心„„它的依据是否充分”;再如,“集体主义即共生”这一论断本身,就对“集体主义”理解存在极大的偏差。所以与其将这本书看作是一幅描绘国人心理图景,揭示中国家庭伦理中共同阴暗面的社会心理学书籍,我更加愿意将它定位用来对照自己是不是一个巨婴,窥探自身心理状态及其成因的通俗心理咨询读本,一面更多地是用于认识你自己的镜子。
之所以把这本书比作一面镜子,主要出于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绝大多数思考,都是在回顾自己从小到大多所经历的人和事和对自身的追问:我是不是也是巨婴、我是不是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的家庭是不是也存在这些问题、我是怎样成为现在的我„„
首先,自我感觉心理水平至少应该已经发展到摆脱了巨婴“全能自恋”的状态。按照武老师所描绘的“全能自恋”的四种基本状态及其变化:一是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志运转。二是自恋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摧毁欲。三是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而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如果放到成年人的身上,常常表现为“不优秀,不配活”“想法多,行动困难”“诛心论”“在关系中受伤,就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一一对照出的结果是,这些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地在我过去的某个阶段或在某些经历中出现,但如今已经很少出现。
初高中的那个阶段,大概是受所处环境和眼界的限制,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厉害。但事实是,初中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都是全班第二,而第一名总是同一个人,还是个女生。虽然我不服,但也总是为自己开脱,我本来就不爱学习,而且回家之后也从来不学习,如果真的努力,一定没问题。但是,那个时候我就特喜欢打篮球,可也并不是校队的,但是实际上也并不服气校队里有一些人的水平远不如我,而我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是,这些人成绩都不咋的,我像他们一样不学习,稍微练一练,打上主力都不在话下。这够不上武老师所描述的“全能自恋”的标准,但也是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自恋表现,当我从武老师中书中走出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再仔细回顾近些年的历程,发现自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正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的增加所伴随的心智成熟而却来越少,尤其是到了本科,身边出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强人,我能够感受到自己逐渐坦然地接受并且正视这一事实,慢慢欣赏并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非要挑出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地方以求得心理慰藉。对于这种慢慢蜕变的过程能够被自我察觉并真切地感受到,我把它本身就视为一个逐渐认识自己并且心理世界日益丰富与强大的表现。而这一方面要归功于读书,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写日记。
第二,比起“全能自恋”,我更担心地是自己会不会是个“妈宝男”。“妈宝男,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为对,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这里,我把“妈宝男”看作是对身边的某个人所产生的过度“服从”和“依赖”。“莫个人”可能是父亲、母亲或妻子,也可能是朋友或上级,主要表现为“极其希望引起关注”“迫切希望得到认可”“迷信甚至盲从他人的观点”,不管是谁,这都是自我严重缺失的体现。
之所以担心,大概也是与家庭经历有关: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还不错,经常得到亲戚朋友的夸赞,不夸张的说,至少在过去生活的圈子里,也勉强算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回想一下,发现过去的学习动力根本不在于学习知识本身,主要动力来自于家人及其他人的夸赞。从记事起,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很僵,据说奶奶不愿意带孩子,父亲年轻时又好玩,工资也大概只够自己花的,母亲只能靠着过去的一点积蓄在家带孩子,慢慢地甚至隔三差五地需要娘家的接济,由此矛盾慢慢地激化,直至婚姻走向破裂。结果是,我被带到了母亲的娘家,由外婆给照看着,约莫四岁起,母亲就一人出去打工了。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初二,刚好赶上小姨生二胎,自个家里的生意照看不上,舅舅又在当地承包了一个食堂,需要人手帮忙。就着这样的机会,加上孩子的名义,于是在娘家人的劝解下母亲就不再出去打工,也把父亲从船上叫了下来,试图重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小家庭,持续了一年多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那段时间我也并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直到上大学,我都一直生活在舅舅家,吃着外婆做的饭。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尤其是“寄人篱下”的小孩,往往很小就向“林黛玉”那样懂得察言观色,即使亲戚对自己再好,内心再充满感激,心里也始终会有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不能把这当做自己的家”,会有一种迫切独立却又不舍离开的矛盾,但同时也很小就尽可能地要让家人对我感到放心,甚至不动声色地“取悦”家人。相比之下,舅舅,小姨家和我同辈的孩子,从小学习就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一塌糊涂,于是本人了那个被比较的对象。“你看人家,父母都不在身边,除了生活起居,学习上从来无人问津,一切只能靠自己,倒是人家学习成绩好”,说实话,这样被人夸赞的感觉确实不错,并且这样的夸赞会不断地被传播开,这就成了自己后来认真学习的一大动力(也可能是骑虎难下,稍微有点分不清了)。不过,更多地还是要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我奉信“养大于生”,并且对于我这种类似于“吃百家饭”长达的孩子,报答外公外婆,舅舅和小姨的养育之恩,甚至应当比孝敬双亲要来得迫切,因此对于爱我关心我的家人们而言,我本身也寄托了他们或多或少地期望,我也尽可能地把“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作为向家人回馈的一种方式。
但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内心似乎并不很愿意看到父母重归于好,看到他们在一起总是产生一种莫名的压抑甚至是担心,所以也一直无心插手他们两个人的事。更为甚者,我感觉自己喜欢的不只是被人夸赞的感觉,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成绩和家庭的破败所形成的对比,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虽然我的家庭不如你,但是我个人比你优秀,所以你我之间的差距,比表面上来得更大,如果我也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家庭,我肯定也会比现在厉害的多。”——或许这才是我内心最深层次的意识。而到了大学,虽然自己不会主动和别人提及自己的家庭,但一旦说及,也毫不避讳,甚至内心总是希望把破败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以体现自己的不容易,证明自己其实是被家庭制约了,否则会比现在更厉害。类似这样的想法应该不会仅存在于我一个人身上,但一定程度上讲,我已经被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所束缚,“自我”正变得蹑手蹑脚,如果不读《巨婴国》,可能我永远也不会思考并正视内心存在的这种灰暗想法,以及自身的困境,也很难更加全面地认识我自己。
第三,虽然不够算不上典型,但自己也得算大半个“中国式好人”。按照王小波的说法,中国式好人的特点有: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没有欲求,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好人对自己是个好人很在乎,会不惜一切地去捍卫这份“荣誉”哪怕遭遇不公与虐待,也不远扯下脸皮,撕毁关系。对于这个概念,无论是从身边的人出发,还是从自身出发,都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的。
对于别人的请求,即使自己很忙,也很不情愿,但却很难说不;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愿较真,不敢较真,怕得罪人。有什么问题,自己宁愿憋着、忍着,也不愿轻易麻烦人。这些都是自己和身边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出发,要去褒贬这里面孰好孰坏,很难得出定论,但自己赞同“中国式好人”的心理正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描绘出的“熟人社会”能够联系、发展、壮大的共同心理基础。看待“中国式好人”的问题,用道家的学说也许比较有说服力: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通俗点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但哭得多了换来的可能就会是耳光;三棍子敲不出一句牢骚话的闷葫芦,往往是口碑最好,但却是最容易被别人所忽略,甚至可能像黄牛一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最后还要被人宰了下酒。表面上看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确实是有一种“犬儒主义”的存在,并且和西方国家相比类似“好人”的数量和特征都比较明显,但这种“中国式好人的存在”我更愿意归咎于对我们文化本身的一知半解和实践层面的言行不一。所谓“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有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指导,实际上最终不拒绝的原因无非是对很多人信奉“厚黑学”、“庸俗关系学”而瞻前顾后的结果。
另外,武老师的书中还对“孝顺”“集体主义”等中国人共性心理做了分析和批判,但是书中举到的很多例子和阐述都显得过于极端,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书中确实不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个阶段出现过,或者已经构成了社会现象。但随着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开放,人们可以接触到的文化、见识到的世界已经足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事实上,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在慢慢的在国人之中生长,那种愚昧的、追风似的共性心理正变得越来越少,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所发表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越来越多,并且,这种普通人对一系列热点事件的声音也不断地被顶层设计者所吸纳借鉴,引导着社会向着更为多元、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未来而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和完善自己,所以不管武老师的书中所描绘的现实心理图景是怎样,这幅图景正在“分崩离析”,变得更加难以描绘。相比之下,从这本书中去认识自己,照照镜子、正正衣冠,倒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
第三篇: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一)更好的做自己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在巨婴国中提出了一个很颠覆的概念: 我们都是巨婴。及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的心理水平都处于一个婴儿的水平。我们处理事情的情绪波动和一个婴儿没有很大的区别。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心里都还没有发育完全。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世界只有自己。
2.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但是还没有形成“他”.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把他们划分为“你们”.3.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自我诞生。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即口欲期,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我已经不完整了,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你敢对神不尊敬,那我就要灭了你。好,我灭不了你。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要不然都去死。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灭了你。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被老板批评……
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因为周围都是巨婴,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而阉割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敢于面对一切。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成人。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二)中国人的里子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一直以来,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身为中国人,却很难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会,很难感受到所谓文化传统的好;反倒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很好理解,也有着深刻丰富的理性内涵可以探索,有着深切细腻的感性体认可以言说;但自己的传统实在是没有感觉。也因此一直有一个怀疑:传统的好,是我没有学到呢,还是她原本就不存在自己当然就找不到,体会不到了呢?《巨人国》加深了我的怀疑。“中国传统文化”这件穿了几千年的“皇帝的新装”,到底何时才能在心里脱下,何时才能直面自己裸奔了几千年的镜像呢?也许巨婴国是个开始。
需要直面的是:个人而言,为什么特别看重“面子”,就群体而言为什么非要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和基本单位是家庭),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什么总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把戏呢?
在传统里,个人是不存在的,是没有里子的,面子是外人他人赋予的存在感,所以只能以面子示人了。按照武志红的说法,传统中国人小时候的母婴关系很差,无法形成真自我,所以通过面子来维持假自我;而家庭这一集体的主义的维护,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现阶段,不结婚的单身男女还是很难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里子的破碎,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的自我中。集体主义社会满足的,其实就是大家长一个人的巨婴式的全能自恋,而每个人的动机和动力也是来自于成为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即外在权力体系中的皇帝或是内在家庭中的大母神。因此,儒家可以让集体中的下层自己阉割了自己,有出头鸟的再用法家那一套予以压制。
武志红对此有一通俗的概括,“中国式军师和帝王就是如此。中国历史,都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式的巨婴,加一个无欲的军师,联手创造的。经典如刘邦和张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贤妻良母和霸道丈夫,强势母亲和宝宝男,野蛮女友,完美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也都能看到;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也多是如此:许仙与白娘子、唐僧与孙悟空、聊斋爱情故事等。
爆竹声声代表的是一种热闹,一个面子;现在的人们想静静了,也算是在拾缀拾缀自己的一些里子了。《巨婴国》这声爆竹不知能否驱走千年的心魔!
巨婴国读后感
(三)王学勇
各位亲爱的书友,我们开始今晚的分享,每天晚上读书一本书,我基本上用半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有很少的情况,即使我用速读的技巧,也很艰难的把这本书读完,因为对书中的每一页,我几乎都要被触动,而这样的触动使我的速读速度非常慢。
今天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分享,因为内容太过丰富和浩瀚。这本书这几天成为朋友圈里面被广泛传播的一本书,是因为逻辑思维罗振宇的一期节目讲到了巨婴国,这本书的作者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是,被称之为“中国最接地气的心理学家之”,《巨婴国》是吴老师自大学到目前为止,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成果。
这本书的副标题“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人去后看自己的国民性,或某个区域的心理结构的时候,我们在过去曾经看过很多本书,比如像鲁迅讲的带血的馒头,胡适写的《中国人》等,但是这本太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以一个我们这些的一个民族,或者我们这样的一个区域的人的内在的心理结构。当然在这本书中,实际上不光是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基本没有国家能够超越3岁。所谓巨婴国指的是我们在身体上已经成为承认,但我们的心理还没有超过1岁,作者讲我们还没有超过6个月。这就是巨婴国。
巨婴指的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的思想、情绪、思维。包括自我的意识狭隘,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使自己成为他人或者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次,为了操纵而操作,无法赋予该爱和享受爱。
比如说我们身边很多很多的逼婚,比如夫妻关系,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我们以大部分人都理解的电影开始。《卧虎藏龙》,一开始李慕白对俞秀莲说他去闭关,到了极寂静时进入了空,被光笼罩着,这似乎貌似到得到了,但李慕白说他感受到是无边无际无法承受的的记念,然后,他决定下山追求真爱的,就是俞秀莲。但是,因为俞秀莲名义上的丈夫是李慕白的朋友,而且当时是为了救李慕白而死,所以,俞秀莲并未和李慕白的朋友成亲。
当李慕白中毒将死的时候,俞秀莲对李慕白说,别动气,用这口气解脱得到,元气永恒,但如果李慕白如果真的要去修这样的基因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了,但他不要这样可怕的空寂,可他想要的就是俞秀莲,他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已经深爱着你,我不要得到你,我宁愿跟随你成为你的孤魂。
这两个细节就是李安对中国文化的一个深刻捕捉。所谓,开幕般的寂静常常也是感情和心的记念。
大多数人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部分人没有找到工作的爱好一样,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珍爱的人或事那种永不消失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
作者说,他所认识的一个心理学家说,卧虎藏龙开播以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问他,这个电影在播什么呢?他说就是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既有破坏性,但活得爽快。不久以后,老先生给他发了一份婚姻请柬,这位老先生就是杨振宁。
作者讲的《巨婴国》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精神分析,所谓的超我、本我和自我在他所分析的中国人的巨婴心理结构中都是指什么呢?甚至武断的说都在找骂,这就是中国文化。
他说,在中国的人格结构里面,叫做"全能自恋的决定静止性的超我、自我,为什么这一本书我不能很好的速读,是因为讲了太多的东西让我自己感同身受。
我们实际上都是巨婴,比如我们看到在中国的经典的中国画里,主角总像是抽调了脊梁骨的人,你很难在中国画中找到一个昂然挺立的身体。这本书的结构来自于人格结构理论,人为本我、自我、超我,所谓全能自恋的本我指的是神,世界应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这个世界应该完全是我的世界,我的哭就会有人来理我。也就是说,只要我发出一个指令,这个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这只不是过人成长的一个初期阶段。
第二,决定静止性超我,也就是说,你的一切自我行为都是不对的。我们看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太多来自于经济,就是你不可以做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觉察到这两个是完全冲突的,一个是全能的自恋世界要按我的意愿运转,一个是你的很多自发行为这个环境都不允许去做,两者冲突太强了。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无法协调。所以,整个人变得软塌。
中国式好人,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不能拒绝很多事情,实际上我内心中有纠结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式好人来自于两者冲突的矛盾。
既然我们说中国的身体结构处在巨婴期,或者处在婴儿期,因为在婴儿的连6个月里面,婴儿和母亲实际上是一体的。他认为,我和世界合为一体,万物就是我,我就是万物,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为什么我们在身边里面有大量的极其主义,我们总是会问别人你是哪一个单位,仿佛你不在某个单位就会让世界抛弃一样。
注意,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混沌位分化的状态,是把自己和这个外部的世界完全构成一个共同体。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在怀念过去的某个时刻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是可以被人照顾的,是一个集体划一的时代,但各位,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个成长成熟的状态吗?大家必须在一个统一思想里面,这是关键,就像企业要做企业文化一样。
独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极其压制个人独立,如果你想出妖蛾子,估计这个集体都会被你打死。我们都认为,他脱离了集体,脱离了国家。很多时候,集体在压制个人独立,而另一方面,好象个人也会认为,如果离开集体以后,整个的生活全部破碎,而共生状态就是没有界线,我们会发信,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是没有界线的,如果以此为界线,就会生分了,所以必须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这样的巨婴心理之下,共生心理就促进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就促进了中国好人,中国好人则是为了掩盖一个真相,婴儿都想成为为所欲为的龙,所以,婴儿和巨婴是的全能的自恋。包括四部分:第一,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第二,自愿和暴露如果意愿被拒绝,那个神就会变成我,而生出摧毁欲。第三,彻底无助,如果暴怒不能够表达的话,就会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第四,被害妄想,我所有的不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
很多人的极端心理,我们随着物质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的人去追求权力、物质的需求。实际上,这样的一种追求是防御的反应,是婴儿期没有满足的最简单的愿望转化而来。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看我。
这本书特别值得大家读,我觉得每一章节都值得我们思考,确实这本书至少我认为对我的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
我们是巨婴,难道是没有救了吗?不是这样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的接受它,我们如何成为一条龙,从一个巨婴到成为一个人,有两点:真实和常态。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在我们周边的环境中,已经很少真实和常态呢?如果没有真实和常态,我们就只有两个生存状态,那是一个神,或者是一个无恶不赦的坏蛋,我们称之为魔。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一个神,还是一个魔,还是一个人呢?推荐每一位朋友来看这本书,让每一页的案例,每一页的分析去对照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真的活出自由的、解放的、丰富的人生,祝福大家!
第四篇:《巨婴国》读后感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第五篇: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
读《巨婴国》有感1000字
陈晓瑜律师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一天一千字,的确不容易做到。而我,作为作文落后者,只能每天提前写作。笨鸟先飞,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巨婴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800字大清相国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