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斗牛士之死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故事大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斗牛士之死》,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斗牛士挑逗一头公牛,牛被他激怒了,眼看牛快取得胜利之时,牛变得沾沾自喜,而斗牛士抓住时机,用一把短刀结束了它的生命。正在斗牛士向人们炫耀时,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斗牛士刺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骄傲自大。其实,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实际做起来就很难很难。一次,老师说要考一张英语综合试卷,我心里想:这也太简单了,我在课外都做过,一定不用复习了。中午放学后,同学们都拿着英语书回家了,而我却两手空空。下午第一节课之前,还有一些同学拿着书不停的背着,只有我在玩儿。第一节课的铃打响了,老师把卷子发了下来,我一看,都是老师讲过的题,可是有很多我都不记得了。真后悔呀,我怎么不好好复习呢?
以后我再也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自大,要继续好好虚心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像那头牛那样,在还没有成功时就这样沾沾自喜,那样你也就很可能被别人打败。所以我们要记住这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二篇:《大象之死》读后感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名为《大象之死》的文章,读后心情很是郁闷,文章内容概述如下:
大象一旦意识到衰老,将成为象群的累赘时,便悄无声息地离群而去,开始自己的命运转移。它独自艰难跋涉,耐心寻觅,选定一片向阳又隐蔽的草坪,准备在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中老死
一天,当老象从恬静的休憩中醒来,突然看到一双子女站在自己面前,老象意外又欣慰,以为是孩子来接它回去共享天伦之乐,便客气地说:老人应该懂得适时回避,我过得很好,就不跟你们回去而成为你们的累赘了。孩子们却说:我们不是来接您回去的。老象诧异:那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嗫嗫半天终于发话了:我们是为了您的遗产而来。老象大骇:我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遗产从何谈起。孩子们说:待你百年之后,你的一对象牙……老象一下蒙了,气得浑身发抖,以泪洗面。它颤巍巍站起,颤巍巍前行,突然绷紧筋骨,低下头颅,猛地冲向一棵千年古树,咔嚓嚓--雷电轰击一般,一对粗壮的象牙齐根断下,接着,老象又一次冲向千年古树,头颅碎裂,鲜血飞溅,老象依偎着老树,颓然倒下。倒下还大睁双眼,仿佛一部古老的《天问》。
以物喻人,现今社会尊老爱老敬老之风实在堪忧,父母二老辛辛苦苦养大四五个孩子,而四五个孩子却养不起两位老人,老人身体健康时尽量少给儿女添麻烦,还尽可能多地帮孩子的忙。而一旦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时,便成了孩子们的累赘,在最需儿女赡养孝敬时,儿女们却唯恐躲闪不及,相互之间不是比着尽孝心,而是唯恐自己吃亏。前些天电视一访谈节目,女儿要将亲生父母赶出家门,原因是自己的老公和父母合不来。在父母无其它住所坚持不走的情况下,作为女儿一纸诉状将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父母告到法庭,看着悲伤绝望的老人泣不成声诉说女儿的不孝时,我真替那位女人汗颜。对老人生前不养,待老人百年之后,为了那点可怜的遗产,亲人之间反目成仇,恩断义绝,人性的善良不知到了何方。
第三篇:名优之死读后感
浅谈话剧《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是田汉先生于1927年创造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话剧,短短三幕,道尽了无尽心酸。名优指的是刘振声,用左宝奎的话来讲,“老板最讲究戏德,戏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死在了舞台上,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内心的那份柔软,那份执着。
田汉先生名写名优之死,实际上是在写艺术的没落,现实的摧残、以及对人性迷失的挽歌。
刘振声是一个京剧演员,或许前面还应该加上“著名”两个字,不过无所谓了,称呼而已。我毋宁他是个普通人,或许这样,他的身份会更明确一点。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个守护者,戏剧艺术的卫道夫。终其一生,他在为着守护京剧而努力,为着阻止戏剧艺术的没落。奈何人力有尽,他对于那些意图摧残艺术的人而言,太弱了,太弱了,弱的都不能引起对手的正视。
正是这个不被视为对手的对手,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收养凤仙、芸仙、甚至最后的萧郁兰也称他“父亲”。他没有儿女,却把凤仙姐妹当做了自己的孩子,艺术的接班人,“凭你说,我把你们领大是想拿你们卖钱吗?是想靠你们养活我 吗?都不是啊。我没有儿女,我只想多培养出几个有天分的,看重玩意儿的孩子,只想在这世界上得一两个实心的徒弟。”这是他的原话,也是为他挽救戏剧艺术而做的旁白。
可是,最后,他失望了,费劲心思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凤仙却成了杨大爷的玩物。可悲,可笑,可是却又无力反抗。他们真是费着心思糟蹋艺术,不禁吸食着刘振声的生命,也在断绝着他对于艺术的希望。希望泯灭了没有呢?没有,不过这却是刘振声看不到的了。
唱戏本为消遣,爱好,但却压榨着刘振声残余的生命力。“何先生您知道咱们学上了这个玩意儿的,一辈子就没有过休息的时候,好象命中注定了——他非得唱到死的那天不可!”这是他的原话,踏上了这条路,便没有了停下来休息的选择,职能不断的向前、向前,即使身子虚弱,还要去唱,去演,正如他说的那样,他非得唱到死的那天不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点名了一代名优的归宿。这是谁的错呢?谁让刘振声不休息呢?咱们看宝奎同学的话,“可是因为他欠的债太多,一时走不动,又因为合同的关系,老板一定不放他走,所以他总是带着病上台,一上台他又是一样的卖力,象今天这样他还唱双出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刘振声不得空闲去休息。债、合同像枷锁一样将刘振声绑在了这里,不得休息。面对不断施压的社会,他只能绝望,也许唯一的反抗只是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死亡方式吧。
对刘振声伤害最深,打击最重的还是爱徒凤仙的背叛。人世间最能影响人的莫过于感情的背叛,愈亲近的人所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少年时的背叛或许会改变一生,不惑之年的背叛,则会加速心力的衰竭。
于刘振声而言,少年时的凤仙表现是极为出色的。这样使得刘振声不惜花费重金来打造凤仙,为的不是名,也不是利,只是不想外加不忍罢了。凤仙长大了,楚楚动人,身段苗条,嗓音极好,似乎完全符合刘振声的预期,刘振声满意极了。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深深的伤透了刘振声的心。原因是她背叛了,义无反顾的背叛了,只是为了出名而已。为了出名,把自己给了别人,投进别人怀抱,搔首弄姿卖弄风骚。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这样?刘振声一遍遍的问着自己,一遍遍的不知要领,或许不是不知,只是不愿罢了。
总之,她背叛了。而他却不敢去反对,即使明知道他对她不怀好意,即使自己的心很痛,可是就是不能,不能啊。只能借酒精来麻醉自己,借酒精来冲淡内心的那抹鲜红。
刘振声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最后的反抗,不过是生命逝去的奏曲而已。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诺言,倒在了舞台上。眼中却闪动着何先生的话,“会有一天这世界变了,唱玩意儿的也翻了身,该唱的时候尽情地唱,该休息的时候舒舒坦坦地休息。”
真的会有这么一天么?刘振声闭上了眼睛,一代名优溘然长逝。
第四篇:帝王之死读后感
《 帝王之死》读后感
引用:帝王之死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看的二十七位帝王、三十九位皇后,柏杨日:我用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内心沉重无比。
帝王之死不比你我小民之死,小民死就死啦,帝王死了恐怕就势如山崩,丝毫不爽地引起百千万人头落地。所以,帝王死于非命,不仅关系他一个人,也关系百千万人,甚至关系他身家所系的王朝或政权。
按作者柏杨的计算,从皇帝轩辕到清代溥仪,中国出现了三百九十七个帝和一百六十二个国王,这五百五十九个称王称帝的头目中,约有三分之一死于非命。而帝王之死,无论是幸运地因与“宫廷内如山如海的美女们昼夜上床,旦旦而伐”以致死在龙榻上,还是不幸地以帝王之尊而被绞死、饿死、囚死,起因都是自做孽的制度结构。在男性争权夺势的世界,政治因素高于一切。
正文:从小,我们就听惯了古代“禅让”、“大禹”等故事。中国古代历史在学家手中,一尘不染,美得像个梦。各种美好品质一一体现,我也曾对此深信不已,也被“尧、舜、禹”感动过,认为中国历史就是如此一清二白。
自从读了《帝王之死》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什么“禅让”,什么“圣人”,说白了全是不可能。历史撕去了美丽的面纱之后,露出了狼狈不堪的本质。
没有“禅让”,只有逼皇退位。;没有“圣人”,只有一只只披着羊皮的狼。
“粉面红颜不过杀人利剑,俏丽佳人尽是带血骷髅。”你且看那历史上各个国王为了美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尽显贪婪本性。;夺位之战更是惨不忍睹,各个王子只为坐上王座,在权力面前,亲情淡化了.......一品宫门深似海啊。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一本书便下结论,集百家之长。只是今后不能太相信“纸上的历史”。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
第五篇:《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法官,最后被投票判处死刑。
后人想不通: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当时的社会,难道没有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吗?以投票的形式定罪公平吗?
现代人关于那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因此,苏格拉底之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对个人自由与权力的践踏。
其实,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同。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完全属于群体,他没有脱离群体之外的自由。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
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苏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为了减少类似多数人犯错误的可能,为了避免民主社会堕落为暴民社会的危险,现代社会都在践行着制度化的民主―法治。后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都认为只有法制才能制止多数人对正义的威胁,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以这个为奋斗目标的。
对雅典民主的发展史,对法国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等进行反思后,我们并不能充分否定哪种性质的理论学说,但可以提出新的主张以供发展的实践去证实或证伪。法治的民主观就是反思后的结论之一。
制定法律,建立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地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法治的民主才具有权威,具有生命力。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仅仅成为雅典悲剧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