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红楼梦》的读后心得体会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感言一二
我读了不下20遍的《红楼梦》。
在我所认识的做《红楼梦》研究的人中,不去探佚研究的人非常少。方晓是那少数中的一个。我喜欢《红楼梦》文本研究。
不管《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今天的我读《红楼梦》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啦。我研究不了其中的饮食文化,更研究不了其中一张药方上布满“黑话”(刘心武语)。我只是对一些人的生存状态好奇。
例如平儿。我一直困惑于她的得人心是为了什么,她在凤姐这里处处落好,在众人面前也处处落好,而且在贾琏这里也落好。是本身就特别善良,还是为了生存。如果贾琏休了凤姐,她会不会被扶正?她在贾府征服了那么多的下人,下人们都认为她好过凤姐,是一个想对主子好的奴婢吗?我对平儿这个人一直怀着好奇心,有时间了我好好研究一下。
例如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这又是为何?按黛玉的性情,应该偏爱李义山才对,但不。她只喜欢那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可是义山诗中悲凉形象之语岂止这一句呢?“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句依她的性子怎么会不喜欢呢?她自己也写“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没有理由不喜欢。但是看她的所有诗,整体倾向竟然是轻盈恬淡明朗简洁的诗风。她喜欢李白王维,她还喜欢陶渊明。
从诗来看,黛玉的性情与她的诗风不符。即使是《秋窗风雨夕》这样凄然泪下的诗,也不让我感到她的性情是抑郁的。也许因为她是在模仿张若虚,却少了张若虚的思辨,意境的悠远。只有直白的表达吧。
也许正如曹雪芹不屑于才子佳人俗套,更不屑于露露几首诗,所以才没有让诗歌在整部小说中超越于人物活动之上。也许曹雪芹本身偏爱盛唐以前的诗歌,喜欢朴素典雅的诗风,故而对李商隐这样晚唐迷茫抑郁的诗歌不太欣赏,也许是曹雪芹的思想超越李商隐太多,所以更为崇拜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陶渊明这样淡泊人生的诗人,所以才让黛玉的诗带有了他自己的色彩。
黛玉抑郁但是不偏激,黛玉才情绝妙,但是不任才放诞。黛玉只是一个多才但是没有什么深刻思想的,封建社会中一个传统稳重的女孩子。爱上了一个贵族的男孩罢了,其次一切都是中和的。
我们读《红楼梦》,很少流泪,因为作者的痛苦深化在了表面的叙述表达之中了。就像现实人生,我们生活在其中,不会天天被煽情,但是有时,心中会为人生这种种的一切悲不自胜。默默流下几行清泪,继续前行。
曹雪芹伟大在写了现实人生,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在今天依然有现实的意义,我们交通工具发达了,物质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依然因为恋爱而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痛苦,依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死鱼眼“而冷漠,但是依然有人令我们信任,给我们温暖。
看《红楼梦》仿佛在看自己的现实人生,在这样的一种观照中,沉思自己的生活。是什么到底在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年幼时的快乐为何在成人后消失,何时人类才能得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 „„
读《红楼梦》,仿佛把我一生的记忆都放进去了,我在回头查看我那时的日记。我一直在沉思,在现实社会中,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恋爱,自由自在的恋爱,但是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总有什么放在我和异性之间,让我们无法畅快而恋,倾尽而爱。我想工作,为社会做点好事的工作,但是没有过这样的社会,可以让我一心一意地只为了奉献自己而工作,因为我的经济没有保障,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我无法顾及其他的生命。我到底应该怎么样活着?
黛玉和宝玉不能离开那个家庭而独立生存,黛玉和宝玉在那个家庭就不能恋爱结婚,这就是矛盾。
人生处处不得意啊!不得意!
读史记有感
假期我读了史记,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乱世的春秋战国,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秦王宫殿里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楚汉争霸的烽烟四起,汉武帝指挥军队抗击匈奴时的雄才大略。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急如焚,有的则令你百般无奈。
我觉得秦始皇应该广开言路,能够接纳百家之言,并让人们阅读其他诸侯国的书籍,并从中汲取其它国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而不是一味专政,心胸狭窄,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痛后国。而汉武帝虽然在开拓边疆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其应该阅读中外巨著,从中学习各种文化,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谈谈古代的名人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教育家,伍子胥忠贞不屈,虽最终被吴王所杀,但却名留青史。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却依然不忘自己肩上的重任,最终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交流学习。其卓越的成就可谓无人能比,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并用各种文献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而且他还是为十分正直的人。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见识,还增长了我的知识。读书真好!
读《资治通鉴》有感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作为吸收历代兴衰成败君王得失的一面镜子,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笔的名著古书,不单有名家编写,更有那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书”《资治通鉴》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当然,编写史书那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多而广的历史文献,所以,司马光从小就发奋读书,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为今后编写《资治通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书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例如:刘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龙颜,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心胸开阔,素有大志。司马光通过寥寥几笔的人物形象描写,反衬出往后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资治通鉴》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名著古书,写作技巧也不逊于司马迁。其书中有这么一段:当汉武帝处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都非常重视,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这是天下的幸运!我东方朔捧杯,冒死再为陛下祝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精炼,同样是一句祝贺之词,却被写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朔的机智,汉武帝善于用人,聪明果断的一面。可见司马光的文字功底可谓深厚。
《资治通鉴》作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败的镜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对历来荒淫君主的斥责。其中就有一段:吴主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罪状记录下来。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黄门,司马光以“黄门郎十人”数字中,突出了当时奸臣当道,君主无能的历史场景。
读史让人明智,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后,对历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详细的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其卓越贡献的结晶。
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 :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周进说出此话的错之大。
作者并非是用玩世不恭的游戏笔墨,而是严肃认真地对社会现实的鞭挞,从而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是一本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的名著,大家应该都去读一读。
第二篇:207读后感
肚子里能有这么多的故事,而又能把这些日常琐事写得如此的妙趣横生,在结尾处又深情款款,叙及真情与回忆,感动得刚刚好。
关于这本集子,有句倍儿有名的评论,是某个匿名读者写的,再版时还印在了书的封底,话是这么说的:在世纪末的灰暗生活中,当我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之际,幸亏遇到了两位北大才子,余杰让我敢于思考,孔庆东则带给我生活的乐趣。我刚看这句评论的时候,觉得说得正经不错,我高中时差不多读遍了余杰的所有作品,那真是个有文化、有思想、有愤怒的青年;同时又因为那篇《47楼207》的威力,孔庆东在我脑子差不多和幽默画上了等号。但等我读完了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又觉得这句评论实在有点肉麻,话说得太满、太过了。而且,我觉得这个读者的心理本来就不太健康——世纪末怎么就灰暗了?怎么就对世界完全丧失信心了呢?怎么就读了那么几本小书,又突然好过来了呢?
说句实话,《47楼207》这本书中水平最高的就是那篇同名的随笔,其次好看的是末篇《遥远的高三·八》,再次的是《北大情事》,这三篇文章的风格如出一辙,都是回忆体,都是记叙文,都是以细节、幽默取胜,都是能让你能笑出点温暖的泪花的那种趣文。其他的议论文、杂文、学术文,水平参差不齐,除了几篇写金庸,写鲁迅的文字还有些可读性之外,其他的总体上远远不及这三篇随笔。尤其是还有《知识还在,力量呢?》、《一本挂历》这样的小文存在,一篇是穷酸穷酸的知识分子的牢骚腔,一篇是老掉牙的讽刺送礼的小说,不看都能猜出是啥情节,水平都快赶上初中生了!看得我那个汗哪!
而且孔庆东的杂文还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爱下定义,而且下得很突兀,很刚猛。再加上他确有几分文化修养,所以文章里面总有种怪味道,亦庄亦邪,不拘小节。说他是醉侠也好,浪子也罢。我觉得多半是因为他写文章的这种风格,为人的那种感觉,他能自己把自己给写爽了,逗歪了,让人觉得,他分明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什么就是什么,爱谁就是谁!你看看他给各个章节起的名字就能明白三分,除了“艺苑走笔”还算正常,其他的,像什么“野腔无调”、“指鹿为马”、“华山混剑”、“道貌岸然”,都透着一股自恋的、傻乎乎的虎气。给你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快看那郭靖飞起一脚,直把个瘪三踢了个狗啃屎,真他娘的侠之大也!
就因为这种“不正经”,我觉得说孔庆东是“侠”,还远远不够。他的那种气度介于大侠和江湖混混之间。只是因为肚子里有些墨水,才沾上了大侠的光,而他的那份醉态,分明更接近于后者。尤其是当我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之后,更坚定了这个偏见!你看看他在百家讲坛的表现,从扮相上,整个一个左眼大右眼小,留着一撇小胡子,满脸痴呆相的中年胖子;从口才上,说着说着就开始自己噗嗤噗嗤笑场,我都替他不好意思——这位大叔,真的一点都不好笑啊,真的一点都不好笑啊,而且,你讲的那些玩意儿,还赶不上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呢,口才真不咋样。
所以,我对孔庆东其人、其文有几个妄下的定论:这个人的名气远远大于才气,这个人的文才远远好于口才。你要说孔庆东有多厉害,我至多是觉得他比都市放牛那种弱智正常一点,比王小柔那种货色更有文学造诣。他在这个习惯用手指思考的浮躁世道还保有一些老派知识分子的清高,或者说是疯癫,又因为在网上很爱说话而名声大噪。他的那种表面上透着狠劲的、躁动而又知性的文风很合网络时代的调调,在大多数读者都像“那位读者”一样,动不动就没了希望,没了感觉,没了力量的无知年月里,孔庆东比那些只会制造信息烟尘的作者们睿智多了,确实睿智多了。
先来说风雅方面,的确可说是一位“儒雅君子”。《看月》写得浪漫又富有传奇色彩,最后那句“又到月圆之夜”可谓余味无穷、韵味至极。不知这一轮明月中是否含有那“盈盈的,脉脉的”月。或许真是“此中有深意”。
而俗,却“俗”得如大千世界,无其不有。《风流大寻呼》中看似荒诞的语言,“却挣扎着向人们展示着人性的丑陋和卑劣”;而透过《你别无选择吗?》这样看似“非理性”的文章,却向学子们提供了一条中肯的、理性的选择,而孔庆东老师只谦虚地表示:仅以此作为参考。
但并非只能风雅一边,俗一道,文章往往是“雅俗共赏”才能称之为佳作、上品。而《47楼207》便是其中代表。
若按题材分,《47楼207》应属记叙文。描述了作者读本科时代的一些极具个性的人物。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仍引人深思。
他的作品,真真是让你“先是笑到要死,再是忙着深思”。
我所描述的这些,只是冰山中的一角,也因我个人知识的浅薄,尚不能对大师之作描写到位。若真要用一句话来给此书做个总的评价,那便是:“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第三篇:读后感
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 四年级六班张清阳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听着这首革命的老歌,我读完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很多。它让我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烈士们昨天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它让我知道了:中国儿女拼搏的故事,中国儿女奋斗的历程,中国儿女献身的壮举。通过读这本书,我还看到了祖国许许多多的发展成就。我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少儿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这本书共分二十课。如:红船扬帆波浪宽,井岗山精神永流传,二万五千里的转折之旅„„这些故事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当我翻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课时,我热泪盈眶。书本中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是有关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的。1952年10月12日中午,突然飞来四架敌机,在埋伏区投下几颗燃烧弹,有一颗正落在邱少云身边。四散飞迸的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的腿上,他顿时成了一个火球。其实,邱少云身后就有一条水沟,他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中打个滚儿,身上的烈火就可熄灭,但他深知,这样会暴露目标。他牺牲自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在持续燃烧的烈火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下午五点,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激战,战士们攻占了391高地。战友们都说:“邱少云没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 我被烈士的事迹感动着,我被他们的爱国之情震撼着,我更被他们的勇气激励着。
特别是读了“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这一篇章,我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一个个伟大的成就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在赫赫有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带领下,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先后开发出来,中国正飞速发展,前进!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新鲜的蔬菜水果,干净的衣服,毛茸茸的玩具,搞笑的漫画书„„这么优美的生活环境,有家人的呵护,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友情„„在以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平”离人们太远。而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建设着美好家园,开创着和谐盛世,中华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回想过去,我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迎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指导教师:万淑芳
第四篇:读后感
永不言败——读《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这本书的名字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名人成才故事》名字很长吧!但它的内容却是用最精炼的话语写出最简单的内容,里面有许多名人(体育、歌舞等等)像风度翩翩的立·威廉;超级肌肉男阿诺德·施瓦辛格;独一无二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不甘沉沦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都有鼓励人心的故事,他们让我们敬佩,让我们立下决心;他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奋发向上。
我就来说一些名人的事例吧!1984年2月9日,他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3岁的他顺利被中央名族大学舞蹈中专班录取,一颗热忱跳舞的种子在他心里播种长大。2001年12月韩国SM
娱乐公司要在北京举办一场“HOT.OChina”选秀活动,当时参赛选手有300多个,他脱颖而出,作为练习生去韩国发展的权力被他的舞蹈给带走。到了韩国,第一个困难就是韩语,而第二个就是要跳现代舞,等于一切又要从零开始。2005年11月6日,作为超大组合superjunior中唯一一名中国成员,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是因为一些事,他必须要带着面具上台,但他明白,要想放弃是不可能的。2006年4月,他回家了,终于他一炮走红,成了国内最红火的歌手,他是谁?他就是韩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的成长过程在旁人看来是坎坷曲折,但是对于他们而言,那却只是一个兴趣,是转化为自己人生亮点的过
程。一个人有了兴趣的指引,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这种热情足以把他们带向成功。
你们遇到困难都退缩过吗?我退缩过,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就对自己有了很大信心,遇到困难后一定不能半途而废。我会把一重一重的的困难想成打游戏的关卡,无论怎样都要过去,不然失败以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如果你坚持可能也要付出一点小牺牲。就拿我骑自行车的事来说吧。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觉得很难,我只好双脚站着地骑,可是我想自己骑。于是尝试的把脚放开地,果然骑好了,但是3秒没到我跌了下来。我一气之下把自行车丢在那里,不骑了。但是看到别人在悠悠的骑着。我的手又痒痒了,我下定决心,终于骑好了。我高兴的手舞足蹈,活蹦乱跳。
永不言败!
第五篇: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