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射雕三部曲读后感大全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射雕三部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1截至昨天晚上九点半,张无忌和周芷若、赵敏、珠儿言和给射雕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也结束了十个多月的武侠之旅,这次算是沉浸在武侠世界里最长的一次吧。
虽然故事已经讲完,虽然一切都不过是金庸先生的虚构世界,可是这个虚构世界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心里某处,真实的存在于我曾经的岁月之中,不要说我傻这种感觉你不会明白的。
没看完的时候急着看完,看完了之后反而空虚伤感,突然发现他们都已经不在了,而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死了,还是在某一个多维空间里生活着。反正我是真的舍不得他们,有朋友说可以再看一遍,可是我觉得一半年之内再看就好像吃剩饭一样,即无味又恶心了,或者有一种自揭伤疤的滋味吧。
就像苍天已经设计好的人生一样,如果让你选择在过一遍也不过是重复的走那一条老路而已,所有伤心快乐的事情明知道发生但是却无能为力,与其这样还不如不选择不如不去看的痛快,突然想起这不是印证了曾经最美的那些事,是的过去的遗憾和美好,哪怕伤痛都是不能在来的。
张无忌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可以说是来者不拒,所以才有周芷若的因爱生恨,才有小昭的飞蛾扑火,才有赵敏的弃暗投明,和珠儿的痴心妄想。但是对于侠义的体现可以说发挥的淋漓尽致,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这一点有些像郭靖,但是高于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情怀,对于别人的帮助却不求回报也不求名义上的赞誉。正也是张无忌的这个性格导致他更加被动。如果他没有被玄冥二老打一掌,也就不会去蝴蝶谷找胡青牛,也不会在断崖中学会九阳真经。如果他在密道中能出去也不会去学习明教乾坤大挪移,因为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想做明教的教主。这一点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更加接近于杨过,对于他来说不属于他的东西就不会收,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也不会要回报,就像护送杨不悔去昆仑山找杨逍,这些伟大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张翠山从张三丰那里耳濡目染继承下来的,存在于张无忌的骨子里。
再来说说小昭,金庸说这个人物也是他最喜欢的女孩子,也许因为小昭对于爱情的信念让大部分人觉得贞坚不渝吧。但是从她的出场到离去就好像是一个梦,给张无忌和作者本人以及大家编制的一个美梦。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从张无忌去杨不悔房间追成昆碰到小昭再到去灵蛇岛海中被迫做了波斯明教的教主,梦醒了,而大家却都没醒来。而从年龄上来说她只不过是一个15、6岁的小姑娘,那么她身上的纯洁和心灵的纯洁,以及精神世界的`单纯是某些人喜欢的性格特征。对于我个人而已遇到了这么一个让人不得不心疼的女孩子。
可是我却更加倾向与珠儿的刁蛮淘气,特别在从前的时候对于这类女孩子毫无抵抗力。感觉她就是男版的杨过,如果这样的性格放在男性身上我就很讨厌这种性格,因为从小到大就不断收到这种性格男生的欺负,他们的主动性很强,而且身上散发着不可阻挡的气场。但是用在女孩子身上就会变得生动多了。可惜人生不容易事都有二三。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2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其中的十四本,分别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只知道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鹿鼑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雪剑;鸳:鸳鸯刀。我看到我爸爸留下的其中几本武侠小说,分别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
《射雕英雄传》主要讲了郭靖与黄蓉经过重重磨难,分别遇上了杨康、老顽童、洪七公、穆念慈等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等人,最后把西毒打败,郭靖与黄蓉成了夫妻。
《神雕侠侣》主要讲了穆念慈和杨康之子杨过,被郭靖收留,送到重阳宫学当阳武功,在重阳宫的古墓里发现了小龙女,经孙婆婆推荐,小龙女收留了杨过,杨过经过十几年的苦心修练,学会了古墓派武功——玉女x心经,与小龙女再闯重阳宫,重阳宫弟—子抵不住,只好败退逃亡,从此他们一见到小龙女就躲开避开,金轮法王、李莫愁经过百般阻挠,而杨过与小龙女分开以后,杨过去了一个山洞,跟大雕交了朋友,经大雕推荐得到了世间最重的一把铁剑,又再回绝情谷,中了情花毒,他们俩一起找到半颗绝情丹,而杨过没有吃到,就吃万毒花每天一棵,终于解了自己的情花毒。最后,再会英雄大会,揭开卧底的身份,与蒙古对战到底,郭靖夫妇与杨过、小龙女、神雕一起大败了蒙古军,守住了襄阳城,襄阳城的百姓们把杨过称为神雕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是杨过,因为他不畏惧,经过百般阻挠还是回襄阳城揭开卧底身份,守住了襄阳城。
《倚天屠龙记》主要讲了杨过的徒弟张君保,黄蓉之女郭襄,分别记下了少林寺觉远大师的九阳真经,但也各自记了一半,张君保化名张三丰潜心修练武功多年,开创了武当派,而郭襄开创了峨眉派,将九阳真经分为三部分,张三丰收了七个徒弟,江湖人称他们为武当七侠,郭襄则专收女徒弟。那时,江湖人都在争屠龙刀与倚天剑,而知道此刀此剑的秘密只有郭襄一个人,武当三侠俞代岩也卷进了这场争斗手脚全废,而张武侠张翠山也卷入了这场战争,在玉盘山抢屠龙刀时被谢逊抢走,张翠山与谢逊来到一个荒岛上,结为了兄弟,而天英教教主之女殷素素跟张翠山到了岛上结为夫妻,他们几年后生了张无忌,张无忌学会武当武功以及谢逊向劈雳手成昆平生所学武功拳法。张翠山夫妇重返江湖,人人都向他们问谢逊下落,他们死也不说,最后在武当大会中自刎身亡,而张无忌历经磨难,学会了世间奇异武功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解除了六大派光明顶的危机,在途中遇见小昭、周止若、赵敏、殷离等女子,最后张无忌与赵敏、周止若流浪江湖。其中我最喜欢张三丰,因为他武功高强,不像灭绝师太那样固执,邪教就是邪教,不管怎么样都是邪教,而张三丰却应急应变,不执着认为邪教里都是坏人。
我只读了这三部武侠小说,相信在以后读的过程中,我会找到更多的乐趣。
射雕三部曲读后感3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读射雕三部曲
少年时未能拜读金老的作品,确是错过了一项人生乐趣。
那时很多人沉迷于武侠小说,以致学业荒废。令我思之不禁惶惶,以为金书作恶多端,唯恐避之不及。今日想起,真是心胸狭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人说过,“武侠小说之于男人就如言情小说之于女人,男人向往书中的至信至义,女人向往书中的温情款款。却都不切实际。”如此不免看低了男人,但的确是极其生动的形容,生动得近乎直白。
读完射雕三部曲,心中是温暖的,为正义而感动,为侠义而拜服。最敬佩郭靖,虽然他的愚钝比我尚有过之无不及,可为人处世却是当世典范。在蒙古出生长大,却能义无反顾回归中原抵御外侮,和少年时的兄弟反目成仇,决绝不留情面;得知女儿砍断杨过一条手臂,立即要斩女儿一臂相抵,冷酷近乎无情。与黄蓉数十年驻守襄阳,和襄阳城共存亡,“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该是最好的评价。郭大侠武功天下无敌,却始终心系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番境界,绝非众武功高手所能比拟了。
《倚天屠龙记》数周前仍在我脑中一片空白,现在却分外清晰,甚至满眼都是张无忌的影子。这个主人公不像郭靖坚实稳重,也不如杨过风流倜傥,更不具大侠风范,偏偏有些平常人的稚气。可我们都喜欢张无忌,喜欢他的真实。如郭靖黄蓉酒家邂逅一见钟情的故事往往有些不切实际,杨过小龙女十六年相守至死不渝的浪漫爱情又太让人嫉妒。与张无忌同舟共渡的四位女子对他的爱却真实得多,虽然不免困难重重,可历尽艰辛得到的才最幸福。
第二篇:《射雕》读后感
读《射雕英雄传》有感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我阅读了金庸的经典著作《射雕英雄传》。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主人翁郭靖初出娘胎到青年时期的经历,甚是引人入胜。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下面为大家一一道来。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主人翁郭靖正是一个以勤来补拙的人。相比起冰雪聪明的女主人翁黄蓉,郭靖的天资愚钝更是表露无遗了。例如郭靖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样,但是他要掌握的时间却是别人的数倍。然而,郭靖从不气馁,靠一股蛮劲,狠劲学习,最终练成了超于旁人的一身武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狠劲、蛮劲,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一味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埋头巧干。正因为郭靖的善良、从不自视过高,成就了他。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对比起郭靖的童年、少年时期,“义弟”杨康就要风流快活的多。身为“小王爷”,有权有势,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玩弄权力、认贼作父;眼中只有富贵荣华和无上的权力。最终作恶多端的杨康在杀人灭口时,无意打中了黄蓉的软猬甲,而软猬甲上恰好喂有欧阳锋的剧毒。结果惨死在铁枪庙,被乌鸦吃光了尸身。而讽刺的是,杨康却正是杀死欧阳锋的私生子——欧阳克的人。所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生活中有多少多少坏人恶人逃离法网,但是他们时时要违背着良心活着,苟且的活着,也算得上是活受罪了。
功名利禄乃是身外之物,人总是难免一死的。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两个人的死令我有了这样的感觉。一个是杨康,而另一个则是成吉思汗。杨康把权力玩弄在股掌之中,他应该在死的那一刻都没想过自己身为“小王爷”竟然落到尸骨不全的田地。而成吉思汗则是一世英明,骁勇善战,却没敌得过岁月,可谓“岁月不饶人”啊!在这茫茫的草原上,人的一生就只像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人生岂能用长短来衡量呢?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既然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刻会离开这个世界,就让每一刻都活得有意义!
《射雕英雄传》像是一本人物传记,我喜欢看书,是因为在书里可以看到许多人的一生——尽管那只是虚构的。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我们又岂能看到人的一生呢?即——生、老、病、死。但书可以。直到现在,我在这个花花世界中生活了十六年零八个月。时间愈久,愈发现生活不容易,愈发觉自己的无知。这个社会不是真的单靠知识就能活下去的,我只是井底之蛙而已。在这社会激流面前,只在纸上谈兵学伐舟,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若遇上这激流,只能剩下一只支离破碎的小舟,只能是这激流下的又一牺牲品而已。阅读名著,感悟经典。《射雕英雄传》陪伴我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
第三篇:《射雕》读后感
作业二
漫漫人生路——论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
高秘(1)班 吕志娟 20131001136
我读了金庸的经典著作《射雕英雄传》。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主人翁郭靖初出娘胎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很是引人入胜。
看完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
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主人公郭靖正是一个以勤来补拙的人。相比起冰雪聪明的女主人公黄蓉,郭靖的天资愚钝更是表露无遗了。例如郭靖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样,但是他要掌握的时间却是别人的数倍。然而,郭靖从不气馁,靠一股蛮劲,狠劲学习,最终练成了超于旁人的一身武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狠劲、蛮劲,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一味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埋头巧干。
正因为郭靖的善良、从不自视过高,成就了他。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对比起郭靖的童年、少年时期,“义弟”杨康就要风流快活的多。身为“小王爷”,有权有势,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玩弄权力、认贼作父;眼中只有富贵荣华和无上的权力。最终作恶多端的杨康在杀人灭口时,无意打中了黄蓉的软猬甲,而软猬甲上恰好喂有欧阳锋的剧毒。结果惨死在铁枪庙,被乌鸦吃光了尸身。而讽刺的是,杨康却正是杀死欧阳锋的私生子——欧阳克的人。所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生活中有多少多少坏人恶人逃离法网,但是他们时时要违背着良心活着,苟且的活着,也算得上是活受罪了。
功名利禄乃是身外之物,人总是难免一死的。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两个人的死令我有了这样的感觉。一个是杨康,而另一个则是成吉思汗。杨康把权力玩弄在股掌之中,他应该在死的那一刻都没想过自己身为“小王爷”竟然落到尸骨不全的田地。而成吉思汗则是一世英明,骁勇善战,却没敌得过岁月,可谓“岁月不饶人”啊!在这茫茫的草原上,人的一生就只像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人生岂能用长短来衡量呢?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既然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刻会离开这个世界,就让每一刻都活得有意义!
《射雕英雄传》像是一本人物传记,我喜欢看书,是因为在书里可以看到许多人的一生——尽管那只是虚构的。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我们又岂能看到人的一生呢?即——生、老、病、死。但书可以。直到现在,我在这个花花世界中生活了二十个春夏秋冬。时间愈久,愈发现生活不容易,愈发觉自己的无知。这个社会不是真的单靠知识就能活下去的,我只是井底之蛙而已。在这社会激流面前,只在纸上谈兵学伐舟,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若遇上这激流,只能剩下一只支离破碎的小舟,只能是这激流下的又一牺牲品而已。
我不是英雄,也不想成为英雄,只想平平淡淡的终老一生,不被功名利禄迷失了自我就好。
第四篇: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
《童年》主要讲了童年生活的记忆里,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坟场上荒凉的一角,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那天下着雨,我站在小土丘上,看他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幕坑里 ,从此,我就失去了父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家,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一连串的变故就像秋天阴冷的雨季,让我生活在压抑之中。而外祖母的笑容和有趣的童话故事,则是我生命中和煦的阳光,一直温暖着我寂寞的童年。高尔基家里可真穷啊,从小爸爸就去逝了,就跟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过日子,全靠外祖母的笑容和童话故事伴着我的童年。童年的那些磨难也成了他后来成长的经验。在外祖母家两个为了分家而闹得不可开交的舅舅,让家里弥漫着仇恨的气氛,而不怀好意的表兄更是让主人公吃尽了苦头,只有外祖母的爱像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他幼小的心灵,正是这些爱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希望。
《在人间》讲了高尔基在少年时期自食其国的故事。他当过鞋店的学徒,当过画师的徒弟,后来又在船上打过工。他看到了更多困难生活的人和自已同样命运的孩子。使他更加懂得只有坚强才能活下去的道理。船上的人告诉他书中有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从此他便开始挤出所有零碎时间,阅读所能得到的书籍。他从书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和新的希望。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的意志和体魄。也更明白生存的重要。书籍使他了解到生活的本质,也使他知道了许多从前不知道的事情。原来书中的世界那样的浩瀚与丰富,又是那样深邃与奇妙,足以使你忘掉生的伤痛与死的恐俱。使他深深懂得只有斗争才能活下去,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我的大学》写了高尔基新的人生轨迹,他读大学的梦想,被现实生活击的粉碎,但他懂得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个道理。这时候他已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对未来充满希望’任何苦难都打不到有的有志表年,读后感《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虽然说他的心情时而悲状,时而忧伤。但终究还是能战胜一切困难。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在小说中,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高尔基自传体小说部,写少年时他正式走上社会,工作阶段的生活。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绘了一个半孤儿(阿廖沙父母双亡)怎样奋斗,在社会上艰苦生存,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经历。
15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只好在面包店做工。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这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892年,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他的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第五篇: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学校的”书香园地”又发了新书,学习之余拜读了《曾国藩三部曲》,原来对于曾国藩的认识,只局限于高中的历史课本,课本里讲他是清末的名将,李鸿章的弟子,一手建立了封建地方武装湘军,并血腥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后来又略略的看了《曾国藩家书》,感觉还不错,只是印象不太深刻,但是看完他的三部曲,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更加真实的曾国藩。
本书以曾国藩建立湘军,于天平天国斗争为主线,描述了这一过程中他的心理历程,建军经历,作战过程,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其间穿插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并为我们勾画了许多鲜明的历史人物,读此书后,感触很多,曾国藩乃一代大儒,千古人才,他成为毛泽东和袁世凯学习的名家,被誉为“中兴第一人”,有人说读曾国藩,在于读其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只要我们能悟其中一道,便可受益终身。
曾国藩作为一名孔孟子弟,真正的做到了“穷着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尽管他有自身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却真正的心系苍生,视野开阔,虽学习理学却不受其拘束,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派遣留学生,开设制造局,为晚清民国积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才。每当想起胡林翼在长江上面,看到洋人的小火轮飞驰如箭昏倒在地的时候,真是不禁感慨良多,超前的思想就不说了,单单这份爱国的拳拳之心,又几人能比上?
更感叹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虽然他也没有摆脱世俗的概念,无论是尊穆彰阿为师,还是姻亲关系,以及师徒关系,无不是结交的权贵和显赫门厅。也许有些人认为他攀附权贵,人品值的怀疑,但实际上,清末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这正是他与时代的完美结合。如果曾国藩是一个不识时务的酸腐秀才就绝对不会有后来的统领湘勇,再到两江总督了。在人才的任命中更显示其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对塔奇布的提拔与使用中,塔奇布是满族人,对他的重用不会引起执政者的猜忌,更不会引起湖南官吏的嫉妒,更重要的是塔奇布是个人才,更是个听自己指挥的人才。
再说人格,曾国藩做到了孝子、长兄、严父、高徒。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完人的存在。有的只有天资的差别和后天努力的不同,曾国藩的静坐就是一种坚韧品格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他为修身养性付出的努力。现在人们常说遇事冷静,大多数人都是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学会的冷静,学费是高昂的,代价是惨痛的。而曾国藩,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发生,提前就锻造了一个心如止水的性格。我一直不认为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才华,一直想不通古代伟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本事是从何而来,读完此书我豁然开朗,那是几十年的锻炼与枯坐换来的!
开卷读史,和卷思辨。通过读曾国藩来反省己身,来观世,观人,观心,收获良多,难得确实躬身践行。所谓饱读诗书,难得在于饱后的消化吸收。其实,“书香文化”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