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少年》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少年》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少年》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诗。这首诗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物化的方法。
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例如,诗人以“冰山上的.一朵雪莲”“海风中的一只乳燕”“揽天下翱翔的雏鹰”“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象征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从而使中华少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再如,诗人以“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来相容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苦难,这种被物化的意象更加真实可感。
采用意象物化法要特别注意被物化的事物要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诗人选取“方块字”“唐诗宋词”来说明祖国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很具有代表性,而“阳关道”“艳阳天”“蜜罐温床”又具有典型的象征性。类似的写作手法在学生们的写作中也经常用到。例如:我们把学校说成是美丽的大花园;把母爱形容像甘甜的山泉滋润着儿女的心房等等都是采用了意象物化法。
【《中华少年》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中华少年》的读后感作文450字
2.中华少年课件
3.中华少年课文
4.《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5.《中华少年》课文内容
6.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7.中华少年读书心得
8.《中华少年》的教案设计
9.《中华少年》教学意见
第二篇:中华少年读后感
字体大小:tT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中华少年读后感。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以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翻开语文书,行字映入我眼帘“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那是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诗中,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与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一一呈现于我眼前,让我的新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前年前,丝绸之路曾引领我们走想繁荣昌盛,唐诗宋词曾让我们成为文化的领导者,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骄傲,玄奘四取经文、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曾让我们走向世界;一百年前,鸦片之争、中法大战、中俄大战曾让中国人民陷入鲜血淋漓的苦战之中,《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人民堕入苦难的生活,中国的封建思想,统治者的妄自尊大,一个一个的枷锁让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也甩开了中国;现在,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已从噩梦中奋起,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中华啊!拉开了崭新的画卷,读后感《中华少年读后感》。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中华母亲承受的千灾百难我们没齿难忘。从我过历史上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到爱国诗人屈原再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都是文学坛上的皎皎者;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再到新中国开创者--毛泽东他们都是政治云坛中的领军人马…这就是中华民族!
当看见壮丽的黄河时我们想起了中华人民的百折不挠,当读起“三国”、“水浒”时我们学会了正义、豪爽,当我们听见女娲、大禹的故事时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神奇色彩,当梦见冬子、雷峰的身影时我们悟出了为人民、祖国奉献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我门渐渐成长起来,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历史的教训,未来的憧憬如何把着接力棒更好地相传是我们着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啊!着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少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一只想要飞翔的鸟.在如此娇嫩的时期,却被加上了学习的枷锁.那些沉重的枷锁,锁死了鲜花,锁断了翅膀.如今人人喊减负,却是越减越负.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竞争力如此之大,减负了,如何竞争?家长们如是说.不仅是学习,更有的是人权上的.中国孩子,是非常没有人权的.中国大人总以年长为由,以此来训斥少年,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以此来衡量少年.说直白一点,就是什么做家务时,我们少年就是长大了,要自己干;一到要尝试新鲜事物,冒险,我们就成了小孩.反正,我们温暖必须听从大人的.即使我们是对的.中国大人,有时十分蛮横.有时争论,即使理全在你这儿,只要大人巴掌一亮,理就统统跑他们那儿去了.如果你胆敢顶嘴,大人们就会仗着他们的“权利”对你骂起来.你若是敢打父母,就是不孝;而父母打你,则是管教.话至此,忽然想到美国少年.他们的生活是相当轻松的,可照样人才辈出.中国少年拼了命在学,也没见着几个比美国厉害的呀.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很差.中国的少年,很苦.中国的大人,很差,中国的少年,很苦.中国的少年会有此处境,也实在无奈.中国的压迫式教育,独裁式家长,不可能那么快改变.只能慢慢熬.中国少年,苦矣.文学之路生活之趣愿您在这里有所收获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别忘记推荐给你的朋友。
TooYe!CNNews2010-2012www.xiexiebang.com/bbspowered by Discuz!7.2联系我们:QQ:820551008 Email:820551008#qq.com(将#改为@)QQ:149346549 Email:149346549#qq.com(将#改为@)
互联网信息备案编号:蜀ICp备09003672号
第三篇:《中华少年》读后感
《中华少年》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诗。这首诗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物化的方法。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例如,诗人以“冰山上的一朵雪莲”“海风中的一只乳燕”“揽天下翱翔的雏鹰”“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象征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从而使中华少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再如,诗人以“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来相容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苦难,这种被物化的意象更加真实可感。采用意象物化法要特别注意被物化的事物要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诗人选取“方块字”“唐诗宋词”来说明祖国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很具有代表性,而“阳关道”“艳阳天”“蜜罐温床”又具有典型的象征性。类似的写作手法在学生们的写作中也经常用到。例如:我们把学校说成是美丽的大花园;把母爱形容像甘甜的山泉滋润着儿女的心房等等都是采用了意象物化法。
第四篇:作文 《中华少年》读后感
看了《中华少年》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光荣,让我身为中华人民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作文 《中华少年》读后感。
作者把少年比作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等!,这表示了李少白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之情!
中华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植根于祖国的沃土,未来无限美好,读后感《作文 《中华少年》读后感》。中华的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代青少年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为将来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六年级:蔡艳红
第五篇:中华少年精选读后感
《中华少年》这篇文章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们身为中华少年,应学会顽强拼搏,决不向困难卧倒。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中华的少年就是中华的民魂。
——雪莲!它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长在冰山上,还是雪山上,它都一样开得绚烂,艳丽。
——乳燕!它象征着勇敢拼搏的精神。在狂猛的海风中,它依然能够欢蹦乱跳。
——山丹丹!我耸立在黄河边缘,历尽了风吹雨打。但我仍然昂头挺胸,用最美的微笑迎接每一天。
做为中华少年,不但要学会顶天立地,还要倾听祖**亲历经的苦难。
2008年,地震成了不速之客。它来到了四川省汶川县,毁坏了人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有些孩子成了孤儿。2010年,洪水又再次袭击了四川地带。不过,我们的祖**亲都挺过去了。因为我们人民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临危不惧。
《中华少年》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一句名言“少年强,侧国强;少年富,侧国富。”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添光。
[中华少年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