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死阅读》读后感
《生死阅读》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死阅读》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实话,在文学体裁方面,我有三样不会写,书评、影评和游记,这话如此说,貌似潜台词是;别的我就能写得很好。也不是,别个还能信马由缰,没有参照物在那里,野着性子随性随意发挥。而提到的这三者不行,正主在那里端坐着,便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绕着你。让思绪在半径之内活动。我生性喜欢无拘无束,但凡命题的或者有框架制约的都觉得是一种桎梏。捆着总是难受得紧。
《生死朗读》是一本很精彩的书,读后仍想操笔写写,一是寥慰闲情,二是留个纪念。
此书讲诉二战后的德国,万物萧条之际,在废墟中成长起来的爱情。十五岁的少年伯格放学途中突发疾病,在逼仄的小巷里呕吐不已,三十六岁女人汉娜的帮助拉开了纠缠一生孽缘的帷幕。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年,对异性充满着无限的幻想,一个是孤独寂寞的中年女人,对枯燥生活生出厌倦。肉体的快感解放了两人沉闷孤寂的生活,床上的声色犬马引领他们沉沦在情欲的海洋,不知疲倦的在彼此身体里寻找慰藉和快乐。而在情欲上生长起来的爱情之花也在悄然绽放。
十五岁的伯格对汉娜一无所知,除了名字和那具诱人的身体。他只是凭着年少的心,执着地沉迷,在汉娜丰腴的身体里寻找爱情与未来。
三十六岁的汉娜迷恋伯格的热情与书香,不知疲倦的听他朗读,教他做爱,在战后颓废阴暗的生活空隙里依赖一丝温暖和光明。
他们年龄差距,他们性格差异,他们身份差别,他们,他们有太多不和谐的地方,唯一共性便是汉娜喜欢伯格的阅读,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投递到两人身体上时,满屋环绕着伯格的朗读声,汉娜躺在伯格怀里因为书里悲伤情节流泪,那一时刻成全了他们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
当汉娜穿上碎花长裙,如同少女般和伯格一起骑着自行车去郊游,汉娜心中曾经远去的青春在这个少年面前回归。少年伯格在别人误认为汉娜是他母亲时,勇敢地在人前吻她,昭示自己是她男人的权利,那是少年勇敢无畏的爱情。
汉娜在教堂听见孩子们天籁的唱诗声,动情的流着泪,少年的伯格觉得面前的女人是自己的天使,纯净、感性、又善良又美好。他对汉娜说,我要为你写诗,写你的美好,全都是关于你。
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一次又一次,在战争结束术后简陋的房屋。
直到伯格生日那天,三十六岁的汉娜意识到伯格应该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去时,她离开的毫无痕迹,任少年伯格痛不欲生。我固执地认为,汉娜因为爱而不忍心伯格告别自己多彩的世界,毁灭在没有结果的情欲里。
八年后,伯格成为法律系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旁听,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报告,法官,我叫汉娜、施密芝。”声音是来自被告席上,伯格惊愕、震撼。她竟然曾经是二战时德军的一名看守,每天负责挑选要杀死的人,是一个杀人机器,正在接受迟到的审判。
她是有罪的,而终究不过是无法选择的职业,那场战争的棋子,任人摆布罢了。汉娜没有像所有人一样推脱辩解自己的.罪名,沉默的接下所有的罪责,来抵消自己的罪恶。
伯格无法理解命运的摆弄,离开又回来,美好又丑陋。愤怒,痛苦袭击着他。可是汉娜早已是他心头的朱砂痣,心墙上的明月光,是他的解药和毒药。爱又恨,恨又爱,复杂的交织着内心。
为了挽救绝望的汉娜,伯格再一次为他朗读,一本又一本,一日又一日,录成磁带,寄给高墙内的汉娜。当熟悉的声音多年后再次响起时,汉娜流着泪,不停的按下重复键去收听属于回忆里的那个声音。她开始看到了希望与光明,开始尝试着学习写字,给伯格写信。
时光划过二十年,他们终于相见了,在汉娜出狱前的那天,她已经有了老年斑,满头白发,皮肤松垮,双眼混沌。她向伯格颤抖的伸出了手,伯格却退缩了,汉娜在高墙里逐渐退去的青春却没有一丝削减她对他的爱,他是她生命的明灯。而今他的退缩却让所有亮起来的灯火被狂风骤雨熄灭了。她留恋尘世的最后理由也成为了幻象。编织的梦碎掉了。
她不再是当年那个丰腴的少妇,而他也不再是那个纯白勇敢无畏的少年。二十年,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
汉娜在那个晚上自杀了。他挽救了她,最后又扼杀了她。
悲剧始成。
全书用爱情的脉络来讲述战争的故事,关于人性、罪恶、救赎,拷问历史,拷问人的内心。
看完全书,掩面叹息,我总想如果我是本哈德·施林克,我会不会慈悲的让伯格接受汉娜,在黄昏中用力的拥抱,相依在野花蔓延的农庄木栅外,朗读着曾经的书籍。
假使不能当做爱人,当做亲人可不可以?
可惜我不是作者,又可惜汉娜要的是爱情,不是怜悯,她是一个有自尊的女人,如果不是,当初就不会在法庭上拒绝写字,隐瞒自己不会书写是文盲的事实,她守着自己卑微的骄傲,宁愿承受所有的罪与罚,必然不会要伯格无爱的怜悯。而我们又怎么能要求成年后的伯格还富有当年的无畏与纯情。他沉迷的不过是当日当时的爱情里不能自拔。却不是眼前经过千山万水改变了面目的爱情。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着小狗的女人。”我在书籍里还能找到伯格朗读的名著《带小狗的女人》片段,还能想象出他们在晚霞铺满的房间里,一字一句读着的故事。
“当他进入她的身体时,他。”不、不,不要读这样的书,太龌龊了,汉娜说。我依然能在那一刻深刻的感受到汉娜对文字世界美好的热爱。
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战争不义,轻万民如草芥。
读完此书,我宁愿我看见都是明朗的前半部分,由欲成爱的过程渐次花开的动人,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爱大多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冠名不伦。其实真的无妨,爱情是两个人极其自私自我的事,与别个无关。翻开最前面折页部分,总是能浮现在脑海里的画面———温吞的黄昏,女人裸着上身,光线打出好看的线条,金发凌乱,躺在少年怀里,屋子里圈满清朗的读书声。她和他走进故事里,一起聆听同样的故事心跳,去往同一个世界。
如果慈悲,可以戛然而止,不想读下去,后面那些残碎总是残忍。
友和我说他寻到了昔年失散的初恋,那初恋里美好自不必说,同汉娜与伯格有过之无不及,少年岁月谁不曾爱的山崩地裂天雷地火呢?岁月高墙的阻断,曾经不能一处,如今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空间让他有信心能冲破一切萧蔷。后来他和我说,他在约定的餐厅外坐在车子里等她,想她的模样。二十年后,当他看见她穿着电话里颜色衣服经过时,愣在那里,沧桑的面容,粗糙的举止,和路边小贩喧哗又强悍的因为分毛聒噪不休,一身劣质衣服的新,那么刺眼,俨然糙劣的市井妇人。
他开车逃也似得跑掉了。
不要批判世人都爱好皮囊,俗气的红尘里,我们都爱。
我和他说,你爱的只是当年的爱情,当年爱情里的她和你自己罢了,爱着爱情本身和爱情的感觉,旧梦怎么说也是旧的,从往事的镜框里抠出来镶嵌在今天的美好时光中,自己也会觉得那是多么不合时宜的事。
想来,爱情也是脆弱的,只是当时事,当事人,当时情,当时景。
伯格如何不是,他爱的或许是少年记忆里那个丰腴带给他无尽快乐的汉娜,那个花开未败的汉娜,那个有着美好的汉娜。
眼前却不是了。
全书读完,已是黄昏,记忆里我们爱过多少人,如今不忍去看,岁月早已把他们打磨的不成样子,其实我们亦是,都要不相见才好。
爱情具有时效性,时效性的爱情是我们现代人的快餐爱情,别不信,最终我们都会败给时间,败给岁月。败给曾经鄙视的一切。这就是人性。
第二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张梦醒
有朋友曾戏言这部小说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变天账”,这虽有些戏谑,却可谓一个精准的概括,魔幻现实主义指其艺术风格,“变天账”则指其思想意识,相对于《创业史》、《艳阳天》的思想意识,这本书自然可称为“变天账”,但显然这些小说都走向了极端,如果说《创业史》、《艳阳天》的出现有当时的局限,那么《生死疲劳》则还局限在8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没有正视90年代以后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生死疲劳》相比,贾平凹的《秦腔》没有回避这些问题,甚至没有回避自身的矛盾,这在当代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在贾平凹的眼中,改革开放后仍坚持合作化的夏天义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嘲笑的对象,而是一个失败的悲剧人物,他也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未来;而坚持市场利益的夏君亭虽然在现实中有着生机与活力,却也有着重重危机,并不一定有前途。小说中有着对革命与改革的双重反思,同时也是贾平凹的自我反省。在这里,贾平凹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对现实的体验与思考,对土地的贴近,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却能给我们以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们了解到当下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生死疲劳》给我们展现的,则是一些破碎的家族故事,越到最后,小说越偏离土地,或者说土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之物。
《生死疲劳》,更像是描写六道轮回这一观念的作品,作者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以之剪裁生活与素材,构成了一个故事,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去探讨轮回对农民的影响,所谓“东方想象资源”只成为了作家的框架,只成为了“剪裁”的一把剪刀,而与现实生活无关,与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无关。或许这仍延续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追求,小说中“种的退化”的隐性结构,结尾处残疾人大头儿的出现,都显示了《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莫言多年来对马尔克斯的学习与模仿已受到了不少批评,其实学习也并非不可以,但如何将之融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更多的功夫,莫言曾表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度已无法逾越,故而选用了现在的写法,但马尔克斯不同样是不可逾越吗?仅仅是“东方”的思想资源就能区别或赶上马尔克斯吗?何况莫言并未深入到思想对当下民众影响的层面,在这方面,贾平凹对民间巫术、风水等神秘事物的描写似乎更胜一筹,更有东方的特色。
小说当然也有精彩的地方,流畅奔放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感觉,狂欢的情节,这些具有莫言特色的艺术仍不逊于以前的小说,其中对动物与人意识交汇处的描写颇见功力,西门牛夜巡、西门狗对味道的敏感等一些细节,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说前半部对小讨厌鬼“莫言”的描绘中既有调侃,又有挖苦,但不乏可爱之处,可以见出作者心态的放松、自然,可惜到后来这一形象也模糊了。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但总体让人觉得华丽而苍白。以我们善意的理解,精彩之处当然是莫言的功力之所在,至于华丽而苍白,毕竟这56万字的作品是42天写出的,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也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花一些时间,多思考、多修改一下呢?这自然是庸人的问题,或许“大师”会不屑一顾的吧。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第三篇:《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第四篇:《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
高一九班 叶炎昊
《生死场》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部小说,假期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整部小说语言简练,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是一部很有成就的小说,小说叙写了东北农村农民贫苦的生活,他们被剥削,被压迫,有些人甚至食不果腹,苟且偷生„„
王婆的死是给我印象比较最的一个情节,表面上她的死是她逃避丈夫赵三的“压迫”,或者是说逃避二爷,人们会以为她懦弱,其实真正的她是一个充满反抗意识的人,她是看到了赵三的骨子里的奴性,她看到了赵三本来要杀掉二爷,而二爷更加得势后他又变得俯首帖耳的这种转变是他的懦弱苟且。她在极度失望和无法忍受着一切的情况下,选择了悲壮的死。表面上她软弱逃避,其实仔细品读,却能发现她与她丈夫赵三对比的一明一暗。
二里半老婆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阴暗一面,二里半老婆作为一个“屈辱的”形象,她先是被两个日本兵凌辱,后来二里半又因为她被凌辱失贞而给她已死亡的身体上一个耳光,这尖刻地批判了在亡国之际,有些国人甘当卖国贼,跟着侵略者一起压迫我们的人民,只因为这样,能满足他们心中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二里半老婆是折射了一个被“民族的”和“个人的”两方面侮辱的中国。
小说《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所在。
第五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有感
生死疲劳,生死疲劳,生和死都很疲劳。
依然是一部极具莫言特色的小说,徘徊于玄幻和现实之间,巧妙的语言把每个人的特点娓娓道来,沉重的历史事件在巧妙地描述风格和独特的描述角度,形象的展现在人民面前,让人感到发笑,又让人不禁去反思那个历史的疯狂。
历史要学会辩证的看,舆论宣传的力量让人扫除迷信又树立了新的“迷信”。“黄世仁”“周扒皮”的地主形象深入人心,“西门闹”是个另类,他勤俭持家,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也有着正常男人的爱好,逢灾遇难体恤乡亲,共度难关,但到了以身份决定命运的年代,他就是“黄世仁”,就是“周扒皮”,贪婪、自私、嫉妒的狭隘面在革命的助长下愈加的疯狂,曾经接受施舍的弱势群体,全然忘记了“西门闹:”的善行,只听到了“黄世仁”的贪婪和“周扒皮”的残暴,然后西门闹就身首异处了。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似乎所有的地主土豪富绅都是冤死的“西门闹”。看看当下,“黄世仁”多还是“西门闹”多?大众就是那么容易被舆论所吸引。尤其是在社会差距加大的时候,在勤劳不一定致富,投机倒把,强买强卖反而高高在上的时候,一点煽风点火,群众中的极端分子就会成燎原之势。革命的熊熊烈火不会无缘无故燃起,当然也会无缘无故啊的烧伤无辜。最希望革命的是无牵无挂的数来宝、蹭吃蹭喝的乞丐、无所顾忌心理扭曲的光棍。大风扬起带起的风沙加剧了大风的危害。做一个好人难,做一个有名的好人难,做一个乱世中的好人难。
靠得住与靠不住,靠得住的人有白氏、迎春、蓝脸,靠不住的人有“儿子”、“亲儿子”、小
三、你曾经施舍的人。正房妻子白氏,明媒正娶,貌不惊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即使在丈夫遇难之后,也没有落井下石以求自保,忍受了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侮辱,让人为之动容。迎春,白氏之前的丫鬟转为妾,给前夫生了双胞胎,土改后默默地选择了跟前夫的长工蓝脸过日子,既不诋毁前夫,也不抱怨世道,默默地将前夫的子女带大,安稳的过日子,是一个好女人。同样是身为小妾的吴秋香在丈夫被打倒后,迅速反咬一口,血口喷人,活脱脱一个变色龙。金龙的表现让人难以忍受,作为“儿子”,本身出身问题就是一个知名的缺陷,因为蓝脸得到了身份上的解脱,最后他的疯狂狠狠的洒在了他的爹身上,“大义灭亲”,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人啊。蓝脸一个敢于跟时代、跟主流、跟政府对抗的人,一个被那个时代硬硬的整成精神错乱的人,一个让人佩服的人,一个纯朴坚守己见的人。**的年代,人都想苟活,活得方式不同,一个品德败坏的人能活下去,能活的风光、盛气凌人,注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是社会本身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道德来批判他们,却实在是无法阻挡他们求生、求虚荣的本能,社会环境导致的。白氏、迎春、蓝脸还是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怜悯,到好的时代他们配得上幸福、美满。像敢于向这个社会的不公对抗的人致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对社会提出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
“莫言”这小子喜欢自嘲,自嘲的让人觉得他的玄幻小说如此的真实,爱憎分明却又含而不说,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又难逃历史的轮回。
这本书让我有了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有了历史中人性的错杂的重新认识,自信的面对人生,自信的去面对生活,历史就是由普普通通得一幕去上映。
2014-5-
5再读《生死疲劳》有感
世界杯期间莫言又被企鹅网站特邀出来,前往巴西现场观看世界杯的几场关键比赛,莫言的小说作品读着确实不错,只是莫言与传统文学大师坚守清贫、深入简出风格不同,经常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至此期间,读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次是图书馆的藏书,比较正版,而且读打印版的就是比电子版的让人舒服。
这次读的是主人公变猪、变狗、变人的主要章节,随着时间延续这些情节,发生在了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深入时期。
似乎读出来一些基因决定论的感觉,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兰金龙),在社会稳定,像他的爹一样,又成了富豪,呼风唤雨,名极一时,而靠打土豪分田地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一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地倾家荡产,难以维持生计。本身就是一出闹剧。
书的后期已经到了90年代的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很熟悉,熟悉的社会环境,让人读起来有些索然无味,有些就是这样,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反而是时间久远的事情让人兴趣盎然,在书中,莫言比较直白的描述了社会的腐败、人心的冷漠,或许是就是当下,莫言没有写出太多感情的成分,莫言也真是个“识时务”的人,由此可见他经常抛头露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读的很压抑,因为面对社会现状我们似乎很无力,我们只能默默顺从,无论你又多大的能耐,都只能是这个社会的附庸,金龙处事机敏灵活,敢想敢做,强行与女县长做了男女之事,异想天开的相处了旅游城的概念,女县长,敢于勾结商人,满足私欲。小角色中,敢于尝试的人做起了小商人、小工业者,也在经济发展中占得了先机。有智不如趁势,成功者总是自然而然的顺应时代的潮流。
最后,暴发户金龙死了,女大官也被判刑了,没有人太过忧伤,没有人太过欢喜,读者也是这种感觉,在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如此混杂的时代,有谁还和自己过不去,还和钱过不去,这个社会疯子太多了,太多想不到,太多无下限了。莫言你让人默默的思考了太多了。
思想高度专制之后是各种疯狂思想的肆意增长,是人心的散乱,是各种不信任的蔓延,是各种极端思想的滋生,是各种冷漠的增长。整个社会充满浮躁、虚假,私欲横行,我们只是泱泱大海中的一滴水,难免逃脱世俗的浸染,但是我们依然要自强,努力去感染周围的人,做点实事,做点好事!
生活还要继续,保持一份活力。
马拉多磊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