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鹤琴文集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1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2作为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有着“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先生,他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在读书时,就了解过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这次又拜读了他的《陈鹤琴文集》后,温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后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我想来谈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3、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三条不仅对当时,乃至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应把握好这三大目标,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我是中国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这一意识如果是从小就有的,那对他今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陈鹤琴先生在提到“做现代中国人”中提出: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心胸开阔和目光远大。
大班主题活动中,就有“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除了一些即有的活动以外,我们也抓住了最近的许多时事,以此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大家都知道2008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前有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有北京2008奥运会,前者是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为之悲痛和惋惜的,后者则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我们就结合这两件事,开展了一些“我们一起关注灾区”,“小小奥运会”等活动。通过关于四川地震的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了解到了只有中国人团结合作起来,才能战胜灾难;知道了要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萌发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热情。通过关于奥运会的各项活动,孩子们更明确了有一个强壮的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了团体比赛中,只有大家默契合作才能获得胜利;了解了志愿者叔叔阿姨们为奥运会做出的贡献,自己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同时孩子们也通过奥运亲子制作比赛,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正在向陈鹤琴先生的“做现代中国人”靠近,与此同时,也不断地增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二、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
就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去看了天马山上的斜塔,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天马老街的风貌;一步步爬上了天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又领略到了山上秋天的美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了斜塔,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观察起了斜塔,有的思考着为什么斜塔不会倒,有的在数斜塔有几层,有的要求要和斜塔拍照,有的则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爬到斜塔的护栏里去……回去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搜集各种关于斜塔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是因为幼儿“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后自发产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由于我园关爱教育的特色,在加上我们也一直提倡幼儿能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所以我们一直让幼儿定期去参加“雏鹰敬老”和“阳光之家”的活动,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到了一些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群,从开始的有些害怕、不愿靠近,到后来的每次都会为爷爷奶奶准备水果、节目,为他们捶背捶腿,和阳光之家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关爱情感的萌发和提升,而这也是在教室中无法达成的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更多、实践更多。
三、在做中学、做中教、从做中求得进步
杜威就曾经提出过要在做中学,而这里陈鹤琴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做中教,并在此过程中求得进步,教师和孩子都来做,必要时给孩子提供帮助。“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共有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举例来说:就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就遵循了“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原则,如不能解决的,教师就要提供帮助。又如“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儿童教儿童”等原则,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从陈鹤琴先生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那份喜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我也将不断地学习吸收各种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求索,不断实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为我热爱的幼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第二篇: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金信幼儿园 刘海楠
初读《陈鹤琴文集》是通过爷爷。我大学的专业是教育学,爷爷得知后很开心,因为,爷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家中上上下下只有我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临行之前,爷爷送了我一本《陈鹤琴文集》,他对我说:“但凡是搞教育的,都应该有一本《陈鹤琴文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希望你也喜欢。”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陈鹤琴先生是何许人也,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简洁的语言吸引住了。儿童心理学、幼稚园课程和活教育等等理论,经陈鹤琴先生一介绍,便不那么晦涩难懂了。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陈鹤琴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感动。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后人给予陈老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陈老的尊敬。陈老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潘菽先生用“不失赤子之心”来形容陈鹤琴先生,潘菽先生说,陈鹤琴同志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我想只有这样一个“富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陈鹤琴先生病危时,已不能说话,但他用笔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当我看到这里时,闭上双眼,想象着一名老者病卧于床榻,提笔颤颤巍巍写下几个勉强辨认的字,心中的感动满溢于怀。献身教育事业对于陈鹤琴先生来说,已然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百业待兴的年代,陈鹤琴先生尽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奔走东西。、在 21世纪这样一个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不更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微薄之力么!
二、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陈鹤琴文集》则耗尽了陈老的毕生心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陈鹤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入幼儿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陈鹤琴文集》,总能受到启发。特别是《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幼儿园教师。就保护幼儿健康来说,陈鹤琴先生细化了十一点,包括了培养习惯、身体锻炼、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等多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一目了然,实用性很强。陈鹤琴先生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陈鹤琴先生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做人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恳切的建议。在《生活的哲学》一文中,陈鹤琴先生提出十个“经常”、一个“假如”与三个“当”,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陈鹤琴先生的风骨与豁达:经常记住别人是对的、经常保持乐观、经常注意去交好朋友、经常要自我克制„„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做人的道理,为我们学做人、做好人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三、共鸣。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抱负。当看到《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时,我满心激动,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幼儿教育,自己有许多看法是和陈鹤琴先生一样的,特别是有关教育公平的愿景。教育公平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在旧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言而喻,现如今,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受教育的情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达56.6%,说明我国还有近一半的适龄幼儿上不了幼儿园,这个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我与陈鹤琴先生一样,“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四、思考。
陈鹤琴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几乎可以运用到平日里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陈老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思想精髓。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以做带学、以做促教,将孩子们引领入大自然、大社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比如陈鹤琴先生强调“做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如何实施?战火和**离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遥远,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班级尝试了这样一种方法:班上幼儿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我们便以“我去过的地方”为中心,通过谈话活动和照片展示,在幼儿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我以为,想要活学活用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立足幼儿实际的思考,因此,不论何时,了解孩子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教师歌》中这样写道:“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子。你不能教导小孩子,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子。”这首歌是陈鹤琴先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真实写照,我要以陈鹤琴先生为榜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儿童,“变成小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求富贵,但求问心无愧。
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最近我又重新读了在大学时候学习过的《学前教育概论》里面重点看了陈鹤琴的教育理论,我觉得我们身为现代人思想却是老套得不得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向陈老前辈学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鹤琴的活教育。
理论提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曾经我看过卢梭的《爱弥儿》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出自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所以引导孩子们一起投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人间的“真、善、美”才是最重要的。
这忽然让我想起春秋时期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觉得应该引导孩子们一直保持这个善良。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延续至今,陈老前辈的活教育就是要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引导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而是引导孩子真正去了解这个社会。比如:本学期进行的海洋主题教育,我们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的家乡,然后请孩子们进行剖鱼的活动,孩子们就是走进了大自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内在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说到完整的人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续爱的教育》里面很多的很多的优秀品德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故事和历史为载体的。所以我也开始学习故事里的主人公将我看到过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比如我们班的孩子总是容易哭泣,碰到一点点的小挫折就流眼泪,于是我向他们讲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告诉他们我们其实已经很幸福了,要向海伦凯勒一样坚强。所以现在我们班很多小朋友都变得较往坚强了。
我也一直和孩子们说我们在一起要相亲相爱,相互之间要谦让,特别是男孩子要学会让着女孩子。这话让我们男孩子很受益,有一次,一位男孩子的妈妈和我说:“上次在我们单位时,他坐在座位上,然后来了一位比他大的女孩子,他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请她坐下,问他原因,他说,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我忽然发现,孩子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我觉得也是挺开心的。无论是童话里,还是在任何的故事里,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好报。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引导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晨间谈话中,我也是将生活中看到的不好的现象,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记住将来长大后也要像现在一样,遵守最基本的礼貌,“不乱丢垃圾”“学会排队”„„
让儿童在“做中学”。“活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身心,“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应该是家长做不到,一直惯着养,所以请孩子帮忙做点小事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了,于是便和我们老师交流:为什么家里这么懒?当听到幼儿园里很勤劳的时候,他们很震惊。于是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又增加了: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愿意帮助家里的人。并且和家长沟通好,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就运用包办政策,越慢越要给他锻炼的机会。于是有些小朋友在家的时候也愿意帮忙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纲要》里提出:教育要贴近生活,要进行“生态化教育”所以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首先要是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是孩子们知道的,才能进行活动。
课程内容要相互关联。儿童的认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编排要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孩子的记忆和理解。
富于弹性的课程。儿童生活环境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强求一致,要适应各地自然、社会等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强调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一样,都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幼儿园要与家庭密切联系,注重“家园合作”。
发现“童年的秘密”。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
很多成年人觉得幼儿很小,往往忽略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目光看待幼儿,应该用完整地眼光去看待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才是最重要的。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由于儿童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因此,成人只能帮助儿童发展,却不能代替儿童的发展。教师只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行为。孩子们也可以从孩子们想法中,得到反思,学会新的知识。
强调“有准备的环境”。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学。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中有不同的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就能事半功倍完成任务。
教师是“导师”。
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养。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不设课程表。混龄教学。丰富的教材,即教具。
在每次活动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孩子们在进行活动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所以教师不能偷懒,在每次活动前,就应该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排除奖惩制度。
幼儿园时期应该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应该去引导,所以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和蔼的态度,真诚的爱心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如果用奖惩制度,会让很多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海燕分二班 於哲伊
《陈鹤琴全集》
我认真地读完了《陈鹤琴全集》,感受颇多,陈鹤琴现身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如今的幼儿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陈鹤琴老师提出了“活教育”的口号,他主张“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实行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原则。陈鹤琴老师批评就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合适,只是一节一节课的做,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大自然十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做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具有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具废”,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因此更重视培养建设的能力。
第三,要有创造能力,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陈鹤琴先生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活动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重视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功力。陈鹤琴先生还详细阐述解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但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学。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 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陈鹤琴先生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动教育的教材,一方面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识的来源,它提供儿童的知识是最主动直接,形象鲜明的,它避免了任何形式化的环节和人为的扭曲,便于儿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切合儿童的生活,这种教育最能激化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环境,直接拿儿童热衷的事物来做教材,有利于儿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正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并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他相信:“小孩子聪明的很,小孩中有许多瓦特,牛顿,爱迪生。”因为反对剥夺了儿童自由,反对教师越俎代庖,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同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础精神。而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新课程理念所大力提倡的。
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 生活是完整的,在生活中自然地融入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容。生活又是多变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主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去摄取营养,这将是一个有效地途径。
例如:我班孩子进行“好吃的水果”活动时,就受了陈鹤琴先生得生活化教育的启发。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水果,让他们自由仔细地去感受每一种水果的味道,敏觉,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由于水果是孩子生活中极其熟悉且喜爱的东西,因此孩子从来没感到自己在学知识,有感到自己处于快乐的生活游戏之中,而这样的活动也自然地融入了领域的学习内容。这就是陈鹤琴先生说的“活教材,活教育”。现在的孩子整天住在高楼里,就更应该亲近大自然,融入社会。不仅是为了教育,也是为了扩展孩子的生活,陶冶孩子的心灵
第三篇: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四篇: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张雯婧
在认真拜度了《陈鹤琴全集》,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陈鹤琴先生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先生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也是我们所要钻研与研究的方向。我们每个人,如果都有一份心,想陈鹤琴先生那样从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一切为了孩子,那么,孩子们的未来将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陈鹤琴著作读后感
读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有感
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一.内容简介
《儿童心理之研究》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运用文字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808天的连续追踪观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和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收获与感受
(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
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
(二)关于模仿的启示
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
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父母们也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并非指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需要玩伴,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2.孩子的模仿行为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因为有快感才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心理。从陈鹤琴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快感有两种原因:第一点是生理的,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点是社会的快乐,就是当他模仿的时候,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产生的快感。我觉得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快感,比如说孩子无意中模仿电视上的某个舞蹈动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们这些大人在看到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赞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模仿。反之,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样:“以积极代替消极。”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不断摸索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不是更好?
3.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初学话时,成人说“爸爸”,儿童模仿的声音可能会说:“巴巴”或是“罢罢”,成人并没有立即纠正,反而大笑,学着孩子的音......刚开始模仿时,孩子说的音往往是不正确的,作为大人不能觉得好玩儿跟着孩子说错误的音,要知道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容易改正,后来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
(三)关于游戏的启示
首先,在游戏这一章节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母当做儿童的游戏伴侣”这一观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应该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做他的伴侣,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习惯、能力等。我看完这句话时,在高兴之余又有些许失落,我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没有陪在我的身边,就更别提与我一起做游戏了,所以导致我小的时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觉得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须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关怀和呵护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另外,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支配她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我在看完最近某卫视播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体会很深。爸爸在临睡前跟儿子谈心,对于儿子早上起床迟的问题,他没有向一般父母那样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当中,自己学会换位思考,自己懂得赖床的坏处。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肯定会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从其中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意义,这种游戏性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不违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种种好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儿童喜欢团体的游戏,也喜欢和动物做伴侣,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这些条件。两三岁以内的儿童,固然能独自玩耍,但也喜欢与人玩。陈鹤琴认为虽然独自游戏固然可以发展个性,但团体游戏对于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道德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还认为小动物也是儿童很好的玩伴,儿童与动物玩,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团体性的游戏,多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动物,当然,前提是动物必须清洁、驯服。
最后,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孩子游戏的自由。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天生好动,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冲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而游戏又可以锻炼他的筋骨,辅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以各种理由剥夺孩子玩耍游戏的权利。
(四)关于孩子“哭”的启示
第一点,弄懂孩子哭的缘由。初为人父人母,往往都很怕孩子啼哭,孩子一哭,不问孩子哭的缘由,就给他吃,吃了还哭,就摇摇他,抱他走走,做各种无谓的动作,最后让孩子养成各种坏的习惯。陈鹤琴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哭的缘由:1.生理的,包含饥饿、疲倦、寒冷、太热、睡眠不足、缺少新鲜空气、各种疼痛、缺少必需的动作;2.心理的,包含习惯、不如意、受暗示的。只有明白孩子为何而哭,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对待孩子。
第二点,不要用暗示或是强化孩子的哭:孩子如果跌倒了,不要立即对他说:“不要哭,疼不疼”之类的话,这样只会强化他的哭,假如孩子跌倒了,我们假装没看到,或者不表现出对他的心疼,孩子可能就不会哭了。另外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们,让他们不要哭,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大声哭,最后只会慢慢让其产生逆反情绪。
(五)关于孩子好奇心的启示
在好奇心这一章节中陈鹤琴提到他研究的两个儿童,她的甲乙两个侄子,甲儿虚岁12岁,乙儿虚岁10岁,他按照比奈—西蒙智力测验两人,结果智力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交际能力却相差很大:甲儿不善辞令,而且少有口吃,其弟不然,善于辞令,工于应对,初次遇见二人的客人,都说弟弟比哥哥强。于是陈鹤琴开始把二人生活中所问的问句记录下来,连续记录270天,所记录的共有375句,研究发现,他哥哥的知识、经验、思想远超过他的弟弟,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哥哥除了第一天比弟弟提问的少以外,以后每天问的都比弟弟多,而且在问句的体裁方面也比弟弟好,那为什么别人会觉得弟弟哥哥聪明呢?因为弟弟在问句的性质方面,弟弟比较顾虑他人的幸福,所以弟弟会比哥哥想事情周到一些,而且他态度谦恭,招待殷勤,所以才会颠倒大家的判断。
虽然陈鹤琴在书中阐述这个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对象比较少,研究时间不长)不过从这段研究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成人不能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如作者所言,初见面的客人都觉得弟弟比哥哥聪明,理由是弟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哥哥好,同样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因为某个孩子某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就觉得他(她)很聪明,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智力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妄下结论,到最后反而会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成人在生活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他们通过提问的的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不能因为孩子问的次数多而感到厌烦。
3.从孩子的好奇心中探寻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作者的研究中发现,哥哥问机械类的问题明显比弟弟多,而且比他问的其他类问题多,这就说明哥哥比较对机械类感兴趣,作为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总结
陈鹤琴先生穷其毕生心血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从他的著作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儿童的爱,而他在儿童教育领域各类内容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也是充满感情的,她的每一项研究都让我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志、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佩服!
不过,我自己也在反思: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偏见感到羞愧,为自己虚度光阴、孤陋寡闻而羞愧,更为自己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悔恨。说实话,在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陈鹤琴,更别提他教育思想的内涵,他对于我而言,只是书上一个冷冰冰的名字而已。可是,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陈鹤琴”这三个字将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观其书足可见其人,在明白了书中的理论思想并获得启示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的度过,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向陈鹤琴那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