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线》之观后感
《线》之观后感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亚。一九一七年,这里有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三十年后,只剩下基督徒。本书展现的是两个人传奇的一生,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最动荡的时期。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和人为灾害,这座城市变得面目全非。书中的人物、许多街道和场所纯属虚构,但那些历史事件都是曾真实发生。希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相关遗址。”——此段引用文章的序
Ⅰ
《线》全局以重大政治和人为灾害为背景,围绕着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和男主人公迪米特里两家人及其邻居的生活作阐述,展示着战争时代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
Ⅱ
卡捷琳娜因战乱和亲生母亲走散,而被养母收留和抚养。在与母亲走散期间,虽然她并不知道母亲的住所地址,但她仍不懈地向着雅典方向书写思念,最终联系到了母亲,不幸的是她的母亲由于现实所逼,劝她不要去到雅典与她生活而应留在塞萨洛尼基与养母一起生活。收到信无比悲痛的卡捷琳娜说出了语录中的这句话:“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和什么东西分离了,可已经无从理解与我分离的到底是什么。一个地方?一个人?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在机缘巧合之下,穷困潦倒的她却与迪米特里成为了邻居,由此相知相爱。但过程中也充满了艰辛。
在四处战火弥漫的时代下,她幸运的拥有一生中热爱的兴趣和职业——刺绣,因而她对生活始终充满的热爱和冲劲。
Ⅲ
迪米特里生活虽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父亲是一个万事以事业为重的商人,不爱他的母亲且对拥有共产党信仰的迪米特里极度厌恶。所以他生活得并不快乐。在战争的号角吹起时,他义勇地加入了军人队伍,此后便是无穷无尽的战斗,不仅如此最后他所信仰的党派并没有取得成功,所以他还因生活所逼而“放弃”了他的信仰。
Ⅳ
文中描写了很多很真实很现实的场景,如迪米特里的母亲虽知自己的丈夫并不爱她,把她当做生意上的“工具”,对自己的儿子极度厌恶,也仍然待在丈夫身边;再如卡捷琳娜在得知迪米特里的“死讯”时,被养母和迪米特里的母亲却说而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甚至厌恶和憎恨的男人;又如迪米特里在最后为能回到母亲和爱人身边而签下违心的悔过书等等。
这些无一不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和无奈感。但我们并不能谴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些时候有更为迫切和无奈的需求。
Ⅴ
文章还描述了一些十分残忍的事情,如战争中人们被烧杀抢掠,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搬迁,生活在无比残破和肮脏的地方;一些商人、政治家与入侵者勾结,出卖自己国家的军人和犹太人,以换取自己生意和生活的安逸;最为残酷的是好几千城里的犹太人被逼去波兰生活,但路上却全部困在火车上被毒气毒死,然后火化。
这些一件件一桩桩都揭露着战争对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Ⅵ
文章最后虽是以男女主人公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结局,但现实中用十年的时光、一百多万人的生命、几百个村庄在战火中化为焦土。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作为代价换来最终的和平。
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就是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她小时候与母亲走散时从未放弃寻找母亲和妹妹,后来与母亲通信后被告知让她留在养母身边时,她悲伤过但也未绝望,她还有一个终身喜爱的职业,虽然后面被现实所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但这更显得她这个角色的鲜活性。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仅仅阐述俩个人的爱恨情仇,更多的是描述那个大时代背景下普通百姓是如何艰苦的生活,这其中包含着十分沉重感情和灰色的色彩,揭露了战争带来的巨大而不可恢复的伤痛,故事主人公的美满结局或许也是作者在这样残酷的历史中能给予一个让人们能流着眼泪微笑的带着梦幻色彩的希望。
书中还有许多细腻的情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是一部能激励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热爱和平的作品。愿读者能从中获取更多独属于自己的感悟。
以上。
第二篇:生命之线
生命之线
格致初级中学执教人:徐婕11.27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命之线”的双重含义,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2.了解插叙、对比等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生命之线的两层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插叙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登山运动的影片《垂直极限》(让学生初步体会登山运动是一项需要坚韧耐力和顽强毅力的运动)今天学习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叙写的文章《生命之线》。
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次经历?(请用一两句话简要概述,注意六要素)1992年,在登山途中,我们被摔落三次在同伴马尔的帮助下最终获救。2文中仅仅记叙了这一次经历,还有没有其他的经历?
1985年,“我”和 西蒙在爬坡时遇到暴风雪,西蒙割断了联结我们的绳索,“我”因此跌入40米的冰隙里。
3这两次经历重点写了哪一次经历?另一次经历以什么方式来交代?
第二次;插叙:在叙述中心时间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内容的叙述方法。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这段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们先将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时间人物表现结果
1985西蒙砍断绳索只身回到基地
1992马尔就地扎营为“我”取暖陪“我”渡过生死难关这两个同伴的做法你赞同谁的,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并说明理由)插叙的作用:通过马尔与西蒙对比,突出马尔与同伴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品质。
三、课题“生命之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物质之线联结登山者身体,维系生命的绳索(文中曾多次提到)精神之线象征登山者之间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着生命之线,请大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写一篇8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布置作业
读《生命之线》有感300字左右。
第三篇:生命之线
六 生命之线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中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 2.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1. 展示一组高山雪景、登山图片 2. 播放一段《垂直极限》影片视频 二. 理清全文梗概,明了插叙的运用 1. 事件?
写了几次? 登山运动
两次 2. 时间?
人物?
第一次:1985年
“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
“我”与马尔
3. 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
插叙
4. 插入要使得语言前后连贯、流畅,应有必要的什么句子?在文中找出过渡句:
“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中„„”
“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三. 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1. 同桌讨论: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显示表格
次序 同 异 合作伙伴 对同伴的态度 行为 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 西蒙 砍断绳索 栽入冰隙 第二次 马尔 救助、劝慰 最终得救 2. 小组讨论:马尔的形象
要求:找出文中具体词、句来体会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3. 明确插叙的作用? 形成对比,突出
四. 把握主旨,归纳总结 1. 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表层——物质之线:联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
深层——精神之线:登山人生死与共、关怀互助的精神 ; 登山人挑战生命极限的韧性精神 2. 找出全文的总括句
“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3. 朗读第10、14、15节 之后,总结:患难见真情 五.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 同桌交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到处都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
从生活、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如:东方绿舟“勇敢者道路”活动中的经历、感受
2.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面对逆境,战胜逆境”的名言资料(1)上台投影
(2)背诵
(3)贴于墙上 六.
结尾:情感升华,作业布置
1.听、唱歌曲——周华健的《朋友》
2.作业(二选一): 1).课外查找、阅读以“面对逆境”为主题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2).现实生活中,你或周围的人处于逆境时,你们是怎样面对的?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附录:
板书设计
命之线 乔.辛普森
表层——物质之线
含义
互助精神
深层——精神之线
韧生性精神
第四篇:线之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横幅):笔墨青春,线之十周年回顾系列活动、前言:庆祝十周年,外出游玩
活动时间:周末的一天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为纪念线之组合成立十周年,特此组织这次出游活动,来犒劳大家在去年的辛苦工作中的辛酸,希望大家可以再接再厉,努力使得今年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活动参加人员,具体负责组织人员:活动组织者(赵晨辉)参与者(所有社员)
活动内容概述:带好学生证,集合、拍照、发表感言,杭州动物园一日游,集合会餐(地点大家可以在路上协商),打台球或者唱歌。
活动过程:首先全体人员在美院象山本部进行集合、拍照、发表感言,接着出发杭州动物园一日游,游完结束回到转塘镇进行晚饭会餐,会餐结束后可以进行自由活动,有意者也可以组队去唱歌或者组队打台球
活动预算:来回公交车费-自付,门票20,(学生证),会餐+后续所有活动-所有人一同出资
活动对象意见:暂无意见
结果与讨论:一致同意出游
第五篇:生命之线读后感
生命之线读后感
(一)故事讲述的是乔辛普森和马尔达夫在冰山上遇到磨难而互相帮助,给予精神暖流的事件。
我认为人的一生中生命仅仅拥有一次,即使你遇到再大的磨难,你也要提醒自己“挺过去”!因为在磨难中你可以感觉到朋友对你的支持,对你的爱,给予你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助你走下去。当作者满脸血肉模糊,生命快要划上句号时,他奄奄一息,而马尔给予他的帮助,使他发生了奇迹,从而他对登山运动更加热爱。没错,“那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人的生命仅此一次,而你又能有几次令你永生难忘的最美丽的情感。这根生命之线是牵系他们心的绳索。让我们去珍惜吧,珍惜生命,珍惜最真挚的情感。
生命之线读后感
(二)今天,易老师讲了一篇课文——生命之线。他讲了登山运动员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我真的恨佩服那些登山运动员们。作者第①次和他和伙伴,西蒙踏上了覆盖着坚冰的墨峰,长达6090米。可是在紧要关头,西蒙丢下了他,一人回到了营地,但是作者不放弃,依然坚持着回到了营地。
作者第②次是和马尔一起去登山,马尔和西蒙不一样,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生死考验中,他挺身而出,马尔救助了作者,并且劝慰他要坚持,不放弃。他们最终得救咯。
在我看来,友谊才是最珍贵的,有句古话说得好: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每人都有朋友,我也不例外。有些人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不珍惜自己的友情,错过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友谊是纯洁的,想要一个真诚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去信任他,这样别人才会想做你的朋友。在友谊的世界里,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只有信任。只要记住一句话,朋友是你最好的依靠!
生命之线读后感
(三)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992年的4月,马尔·达夫与“我”首次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由于天黑了,他们便不得不下山了,在他们下峰的时候曾屡屡遇到艰难和险阻,但他们仍很坚持不懈地下山了,在途中,他们更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终于,在他们俩共同的鼓励下获救了。我认为古人曾说过:患难见真情。是的,只有我们碰到困难了,才能表现这二个人的品质。像文中的马尔在危难时帮助了朋友,而相反西蒙却丢下朋友。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情却只顾自己,不去考虑别人。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有些好同学就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就想:他们的事管我什么事。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同甘共苦,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