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水》观后感(小编整理)

时间:2020-03-25 21:2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候与水》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候与水》观后感》。

第一篇:《气候与水》观后感

《气候与水》观后感

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全国气温正在逐渐上升,正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科技发展要大量物资,而大量资源的开采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了大量的损失,如:湖泊被污染、树木被砍伐等。人们汽车排放的尾气、烟囱排放的油烟、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碳,都使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让天气变暖,让北极熊无家可归。会让冰川融化,让企鹅困在冰上,不知去往何处。让土地干旱,种不了粮食。让蜜蜂提前去采蜜,,而花却没有绽放开,蝴蝶、蜜蜂会被饿死,然而,绽放的花朵,却没有蝴蝶传播花粉,花就会灭亡。如此可见,气候的变暖会危害这么多生态!

水,也是同样重要。如果,没了水,自然,也会没了雨,没了雨,就不会有云、湖泊、河流、小溪………动植物就会渴死,也包括人类。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少开私家车,不乱扔垃圾,珍惜水源,节?a href=“http://www.xiexiebang.com/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颐且;ど肪?

呵护地球家园

《气候与水》观后感

看了《气候与水》的科普讲座,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气象的知识。

现在因为全球异常高温,影响到农业和水利发电等许多行业。这颗蓝色的星球“健康水平”逐渐下降,许多小概率事件频频发生。也就是说以前三十年、五十年一遇的事。现在变成了十年,二十年一次。

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白化死亡,水面上升。而且比历史记录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速的发生变化。气温升高还会让人们缺少水源,引起干旱、饥荒,现在我们拥有充足的水源,却不懂得珍惜,浪费水资源。以前的水清澈见底,水里的小鱼水草都可以见到。但是现在环境被污染,水越来越浑浊。水上漂满了垃圾。如果不及时制止,到了二十一世纪水可能成为最珍贵的物品。

为了不让这些事发生我们应该:

1.节能减排。

2.停止破坏环境。

3.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4.提前定制,防灾应急规划。

5.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呵护地球家园,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健康!

水是生命之源

《气候与水》观后感

看了《气候与水》的科普讲座,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水是生命之源,每一个生命都从水中走来,保护水资源就等于保护我们的生命。

水广泛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然而缺水已经成了全世界最严重的问题。问题的所在,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的开采,已将水严重的污染,导致不能使用。非洲每年都会有6000人死于水资源缺乏,约有三亿人,因为缺水而生活在贫困中。在亚洲,印度发生震惊历史上最严重的用水危机,全国约六亿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由于供水不足或水污染等,平均每年有20万人因水丧生。

我国也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在一份份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近年来多地水资源告急的严峻现实,曾经难以想象的水危机正在变得司空见惯。

我们知道来自海洋和陆地的水会蒸发成为水气,进入大气层,部分水气在天空冷却凝结成云,受云物理过程影响,一部分云的云滴“长大”就降落到地面成为雨雪,但有很大一部分云滴还留在空中,不能成为降水,为人们所用,这些靠自然过程没能够转化为降水的云水,就叫云水资源,而通过人工催化的手段,云水资源有可能被开发成为降水,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工降雨。

气候与水是密切相关的,水更是生命之源,一定要节约使用,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保护地球母亲

《 气候与水》观后感

看完《气候与水》后,我明白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冰川消融,冻土层融化,海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干旱,森林火灾和物种灭绝。目前地球上已经过了五次大灭绝,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有可能会出现第六次大灭绝。冰川融化也有极大的危害,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六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近70米,许多沿海地区和岛屿就会淹没在海平面以下,许多人将会失去家园。

而看完后我又收集了一些资料。例如水占地球面积71%,而咸水占97.5%,淡水占2.5%,在2.5%中又有87%是人类不可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用的淡水占总水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里提取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014%。所以说节约用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低碳出行,不开小轿车,不用干洗机,自然晾干衣物,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却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少一点压力吧!

保护生态环境

《气候与水》观后感

我们全国气温正在逐渐上升,正是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科技发展要大量物资,而大量资源的开采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了大量的损失,如:湖泊被污染、树木被砍伐等。人们汽车排放的尾气、烟囱排放的油烟、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碳,都使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让天气变暖,让北极熊无家可归。会让冰川融化,让企鹅困在冰上,不知去往何处。让土地干旱,种不了粮食。让蜜蜂提前去采蜜,,而花却没有绽放开,蝴蝶、蜜蜂会被饿死,然而,绽放的花朵,却没有蝴蝶传播花粉,花就会灭亡。如此可见,气候的变暖会危害这么多生态!

水,也是同样重要。如果,没了水,自然,也会没了雨,没了雨,就不会有云、湖泊、河流、小溪………动植物就会渴死,也包括人类。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少开私家车,不乱扔垃圾,珍惜水源,节约用水,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篇: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与气候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 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

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 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 白居易《忆江南》)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

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 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五.古诗词与月相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月相、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

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第三篇:气候与环境

环境保护部发布7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发布了2014年7月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7月份,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25.8%~100.0%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3.1%,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20.4%,中度污染为5.4%,重度污染为1.1%,未出现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O3,其次为PM2.5。海口、昆明、厦门等11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深圳、舟山、张家口等22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长春、大连、金华等3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天津、沧州、唐山等11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与去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80.5%下降到73.1%,降低7.4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下降。与上月相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69.9%上升到73.1%,升高3.2个百分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京津冀区域、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7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是唐山、邢台、石家庄、保定、济南、北京、邯郸、天津、廊坊和衡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萨、珠海、丽水、台州、南宁、厦门、福州和江门。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25.8%~96.8%之间,平均为42.6%,低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30.5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57.4%,重度污染天数比例高于74个城市4.4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PM2.5,其次为O3。与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48.6%下降到42.6%,降低6.0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6项监测指标中,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10.1%和1.7%,SO2和NO2浓度分别下降14.3%和2.9%,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上升13.2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48.5%下降到42.6%,降低5.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6项监测指标中,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22.6%和13.5%,SO2和NO2浓度分别下降11.1%和2.9%,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下降0.7个百分点。

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51.6%~100.0%之间,平均为74.9%,高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1.8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1%,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污染物为O3,其次为PM2.5。与去年同期相比,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85.8%下降到74.9%,降低10.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6项监测指标中,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31.4%和9.4%,SO2浓度下降20.0%,NO2浓度和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上升2.8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63.4%上升到74.9%,升高1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6项监测指标中,PM2.5、PM10、SO2和NO2浓度分别下降20.7%、16.7%、15.8%和15.6%,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下降9.8个百

分点。

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54.8%~100.0%之间,平均为81.9%,高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8.8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8.1%,其中重度污染比例为1.1%。主要污染物为O3,其次为PM2.5。与去年同期相比,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93.2%下降到81.9%,降低11.3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中,除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外,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PM2.5浓度上升36.8%,PM10浓度上升26.5%,SO2浓度上升7.7%,NO2浓度上升4.0%,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上升10.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与上月相比,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84.3%下降到81.9%,降低2.4个百分点;6项监测指标中,PM2.5、PM10和NO2浓度分别下降3.7%、2.3%和7.1%,SO2浓度上升7.7%,CO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O3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上升2.0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部》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挑战,影响各国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同时也为各国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内探索推进低碳试点、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等工作,在国际上建设性地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2014年上半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是深化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年初以来,我委继续通过备案管理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经国家认可的自愿减排方法学、交易机构、第三方审定核证机构以及自愿减排交易项目。2011年11月,我委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各试点省市都编制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办法,加快开展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报告与核查体系建设、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4年6月29日,已启动交易的试点省市累计总成交量约856万吨二氧化碳,总成交额约3.38亿元。与此同时,我委着手开始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今年1月,我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进一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继续推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落实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组织开展低碳试点进展分析,研究制定关于深化低碳试点的指导意见。各试点省市以尽快实现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或碳强度显著下降为目标,倒逼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试点省市初步探索了碳目标逐级分解考核评估、投资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认证、企业碳

排放报告制度及碳排放管理平台等体制机制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控制排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是探索推进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社区试点。与工信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评审,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配套政策。组织开展了低碳社区试点,正在编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争取尽快印发各地方。

四是实施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组织制定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并在广东、重庆、山西、辽宁等省市编制地方低碳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广和应用示范。为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标准化工作,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年7月成立,主要负责我国碳排放管理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相关国际组织在国内的标准技术归口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五是积极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合作。全面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渠道的谈判,在谈判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与各方一道努力推动谈判进程。在气候变化对话与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各种双多边渠道与发达国家开展对话沟通和务实合作。中美两国气候变化对话合作取得新进展,在刚刚结束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美双方召开了气候变化问题联合特别会议,发布了工作组进展报告,并达成了多项气候变化相关成果。与欧盟、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开展了双边对话和务实合作。通过开展“南南合作”,利用“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等磋商机制以及双边对话,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团结。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政策和法律文件,完善我国低碳发展制度框架。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低碳试点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建设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按照《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要求,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为今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做好准备。扩大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全面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努力和成效。

(《国家发改委》)

第四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气候与天气

二、说教学重难点

1.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1.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3.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5.说教法、学法 6.7.说教材:

8.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8.1.教法指导 8.2.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8.2.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8.2.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8.2.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8.3.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8.3.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8.3.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8.3.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8.4.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9.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来回答。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天气与气候。

9.1.理由: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能采取利用课题线索来提出疑问导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学时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将得到增强。同时激发初中的兴趣与求知欲。带这明确的目标来学习更有效。9.2.(二)、讲授新课

10.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8分钟)

10.1.请两位同学给大家预报今天的天气。(可以请班里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教师抛出“预报天气主要预报什么?的问题。得出“阴晴风雨”答案。接着设计“天气预报是预报几天的短时间还是几的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出短时间的答案)通过这些循序渐进且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出“天气的概念?”

10.2.(板书天气概念: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11.理由:

12.活动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接着根据循序渐进和直观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天气?”印象深刻且深化理解。

13.用图片比较法理解天气的特点(4分钟)

14.展示不同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一样吗? 15.由学生得出天气特点:(短期)(多变)

16.理由: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利用图片比较联系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图片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17.用快速记忆法与联想法来认识天气符号(8分钟)

17.1.联想法:为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接着介绍体现天气的符号。比如说风向符号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 “为什么用F来表示风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风跟F相通。形象生动的记住。17.2.快速记忆法:由于天气符号比较简单。在这里采用快速记忆法。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并作简单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简单介绍之后。通过1分钟分快速记住课本上的 “主要的天气符号”1分钟后,教师放映不同风向标、天气符号让学生自己辨别,由同学抢答。得出最佳记忆队。给出适当的奖励。

18.理由: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抓住教学时机,由于时间有限,又有了确定的目标。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19.解决问题法引出气候(9分钟)

20.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找好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提问“剩下的就都是描写气候的词语吗?”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对天气的理解透彻。便于查漏补缺。再提出如“长夏无冬”和“四季如春”这些词语是否也有天气多变特点?”从而引出“气候相对稳定的特点?”(板书气候特点:相对稳定)由于之前已经详细地讲了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照天气来认识气候。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然后由学生对照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分两者的差别。再由教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这时再来验证之前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是否正确。这时课前的疑问就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21.理由: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回归问题法与比较法结合来讲解会更具体、透彻。便于学生掌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该课的重点。21.1.归纳总结:(5分钟)

21.2.让学生合上课本或者教师适当的遮挡板书来展示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议。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强化知识框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结。21.3.布置作业:(1分钟)21.3.1.21.3.2.让学生利用天气符号、风向符号自制天气预报图。

收集描述天气、气候的四字成语或诗句,俗语等。再次巩固学习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

21.4.利用纲目式的板书方式,使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简单明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与整理。21.4.1.1.天气与气候 21.5.天气 21.5.1.21.5.2.概念 特点

21.6.(二)天气预报 22.天气符号 22.1.(三)、气候 23.概念 24.特点

24.1.(四)、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25.教师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问题来学习,接着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再用图片比较法来理解天气的特点用快速记忆法来认识天气符号,再回到课前问题来认识气候,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个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基本圆满了。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强化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5.1.七、教学反思

26.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采用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2、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如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27.把学法与教法、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课件中,把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入教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当中担任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种种缺陷,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36~37)。

下载《气候与水》观后感(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候与水》观后感(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气与气候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公开课《天气与气候》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5-5-15 地点:八年级4班课室科组:地理授课者:陈南雁 备考目标 1、考点一: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

    水问观后感

    《水问》观后感 今天在《毛概》客商观看了水问的短片,深有感触。他主要通过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和天津大学实行校园IC卡的两个事例,阐述了节水这个讨论了很久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

    水问观后感

    《水问》观后感 众所周知,水是地球的生命之液,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又是生命之源,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可以说,水是我们生存之本,离开水我们根本无法......

    《水问》观后感

    《水问》观后感星期五的班队活动课上,班主任张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水问》。摄制组走遍大江南北,各种荒无人烟的地区,展现了城镇生活中节水的困境,展现了华北地区触目惊......

    《水脉》观后感

    《水脉》观后感 这是一部恢弘的纪录巨篇,它告诉我们国家的水脉和世界的水情,它不是给我们讲故事,而是真实的水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现实危机! 一张改变中......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天气与气候教案 授课教师:李诗伟 授课班级:116班 授课时间:2014/11/04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气候与气象期末总结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张利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