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
我看见了,不知你看见了吗?为盲目着点亮一盏亮灯,让无知者展开一个未曾知晓的世界,让当下者反思过去,品味现在,展望未来!这就是柴静看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1
花了两个工作日,将柴静的新书柴静看见通读完。写下这篇看见读后感,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舍友说她对柴静没有感觉,她喜欢杨澜,之前读过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整个书中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很是歆羡。可是它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不会同时辗转于六门语言之中,我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与我很是不同。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柴静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的深刻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这时候,心理想: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岂不是很累,很矫情?自己也曾经想,如果没心没肺地过每一天,开开心心,那活着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书中,经常会引用胡适的一些名句,这折射出柴静对胡适的认可和赞同,我也是极敬佩胡适的,所以我们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愤青,政客口中的激进分子,我们讨厌屈服,但起码,这证明了我们的心还是热的,它依旧在跳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事物。
下面是一些我很有感觉的句子之摘抄:
1.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
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2.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做了坏事的人。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它告诉我们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避免对他的评价。
3.越是聪明人,越要下笨功夫它告诉我们即使聪明,依旧要勤奋。
4.写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它本身蕴含的感情我领悟到了,可是却不知道怎么解释
5.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了,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在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6.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不解释,他的话!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2
阴沉下雪的情况下,窝在家里看书是最好的选择,我看的是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看了一大半写写我的感悟:
小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唱过这样的歌:“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但凡知道一点京剧常识的人知道,白脸的曹操是奸的,红脸的关羽是忠的,黑脸的张飞是闹腾的,但我原以为这不过是戏,后来我看了柴静的书才反思了一下自己:原来我早已经活在了戏里,那么黑白分明,意味着世界上就只有这两种颜色而已……
细细想来,也许不光是我,小时候课本里的董存瑞、黄继光和千千万的红军战士哪一个不是高大全?说起日本鬼子,哪一个不是坏事做绝?现在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变了吗?其实未必!
现在所谓的家庭伦理剧(也称婆媳剧)越来越多,但好的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的这类电视都把婆婆妖魔化了,把媳妇祥林嫂化了,把丈夫夹板化了,把孩子道具化了,我很不喜欢这类电视剧,原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因为这些号称“高于生活”的作品压根写的就不是生活,写的也不是人,只是一个个极端的符号,善恶一眼就看到骨子里……
看着柴静的书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人越长越大,信息越来越全,但思维架构越来越简单,就好像京剧里的脸谱,好坏什么的看一眼就知道了,可是作为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想起那些因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岛去砸车的人,想起了在网络上咒骂的人(咒骂的人里有时候包括我),我们判断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只要发泄和怒吼就够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过程,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可能引来一阵喝彩或者是围攻!
柴静的书里和视频里写过采访过归真堂的邱淑花和虐猫女作为一个保护动物者我曾经大骂这些人,甚至想着一个天雷劈下来将这些人化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静在采访邱淑花的视频时,我一开始认为柴静有些过于宽容或是纵容这样缺德带冒烟的人,但过后想了想释然了:
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作为一个动物保护者我略感遗憾,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问题可能只能激化却解决不了……
邱淑花和动保志愿者再大的问题是道德和观念上的差异,邱认为熊只是国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愿者则认为熊首先是一个不应该被虐待蹂躏的生命……所以我不准备原谅那些伤害动物的人,他们也不配得到原谅,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这个国度他们合法!
在采访虐猫视频的制作者时,他说只要钱够了,合法,这事就能办!但柴静问“如果违法呢?”答:“多少钱也不干(敢)!”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威慑和约束此类人性道德中最黑暗的事情发生,那么怎么才能立法呢?
最早的《动物保护法》诞生于英国,20世纪初英国人因为鞭打马匹而产生对人道对待动物的讨论,虽然最初立法没有成功,但是随后终于在数年后确立了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中的各项准则,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有全世界一大半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法律我想是因为首先是物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允许人表述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博客,我写了一篇“致李承鹏”的博客,本意是祭奠我们在碰撞中升华的思想并不想选边站队,但有两位博友觉得我的博客太淡,觉得什么也没写,还有一位觉得按照马列的斗争哲学凡是于己不同的都要党同伐异……越来越简单的观念自然不用浪费时间和头脑,能发泄就行,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否对我们有所裨益呢?
我只能说如果到了这个年月我还不能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别人,那我就不能称自己为正确,甚至不能说我鲜活,那我只是附庸和行尸走肉……
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思绪,但尽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的评价事物,最后找到不合理的逻辑并为之努力去修缮它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的!
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胡适。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3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4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5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七年级的看见的观后感
第二篇:看见观后感
《看见》 ——“生命,美得让人流泪”观后感
《看见》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目,它冷静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直面社会矛盾;采访了很多平凡生活中的人物,发现细小中的美。《看见》并不因为是央视的节目就高高在上,它反而像个邻家小姑娘,特别接地气。
一直很喜欢柴静的采访,因为她总是那么温和平静,无论采访对象是谁,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采访对象情绪是怎么激动,她总能冷静地进行采访,并使采访对象也冷静下来。柴静有一种魔力,你望着她清澈的大眼睛时,会很舒服,想信任她,向她倾诉很多。
这期节目,柴静专访一个美丽的女孩 —— 廖智。说她美丽,不只是她酷似明星张柏芝的外表,更多的是她的对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
廖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跳舞老师,她非常热爱跳舞,舞蹈不仅是她的工作更是她生活的全部。但2008年的汶川的一场地震把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打破了。地震夺去了她的双腿,还夺走了她深爱的十个月大的女儿虫虫和婆婆的生命。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廖智应该有个幸福的家庭:健康长大的女儿,体贴照顾的婆婆。还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但是这一切因为一场地震都破灭了。我想这场灾难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难免会无法接受乃至奔溃。但廖智没有,她痛苦过挣扎过想放弃过,但最后还是廖智接受截肢手术装上假肢,努力进行康复训练。她说:我的命是别人救的,是别人给的。我的生命里面已经不剩下什么可以被我挥霍的,所以我必须珍惜每一天,我必须把握好每一天。”
当廖智还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世界小组组委会的有关人员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够继续跳舞。他们的话激起了廖智一直掩埋在心底的对舞蹈的热情。舞蹈,一直是廖智的一个梦想,哪怕身体不能动弹,可心已经在起舞。于是在赈灾义演震撼人心的《鼓舞》出现了。廖智训练时,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鼓舞》需要在一面大鼓上跪立、旋转、敲打。这对廖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以前的廖智排一个舞蹈动作只需几分钟,可如今需要各个小时乃至更长。廖智每次刚跪一分钟不到双腿便开始颤抖,接着全身都颤抖起来,钻心的疼痛让她汗流满面。但她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当双腿残缺、一袭红装的廖智在大鼓上翩翩起舞时,震撼了现场所有人。
2013年雅安地震后,廖智立刻赶往雅安救灾,廖智回忆雅安地震时她参与救灾的情景。有一个小姑娘带她到油菜地上厕所,她的假肢只能蹲到九十度,小姑娘不知道,一直叫她:“姐姐,蹲低一点,再蹲低一点。”可是她做不到。我想任何人听到这段话都会感到很心酸,可是廖智是捂着脸像个小女孩一样,害羞地笑着把它说出来的。这让我更加心疼这个乐观坚强的姑娘。
柴静问廖智:地震发生后有很多专业队伍都往灾区赶,为什么她还一定要去。廖智说她个子小,又有被救的经验,可以帮得上忙。节目后来有介绍:当年汶川地震时,廖智被压在地底下,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钻下去救她,最后是一个小个子男人钻下去救了她。柴静问:被从废墟堆里救出来的人,一般这辈子都不会愿意再去接近这样的地方,你是怎么做到的?廖智回答:我觉得我的命是别人送给我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人有时候是要忘记自己的。因为这段话,对廖智更加竖然起敬,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廖智是一个很二的人,她会把别人吃剩的骨头当菜夹,她会挽着陌生人走了一条街才发现不是自己妈妈。她在博客中写道:我没有一分钟为自己身体的失去而感到哀悼。她连刚做完截肢手术,双腿包扎躺在病床上,都不会忘记自拍。柴静说最喜欢她刚洗完澡,裹着浴巾,穿着假肢,假肢就大大方方露出来,摆大力士造型的照片。我也是,照片里的廖智搞怪欢乐,她大大方方毫不遮掩,真的从来没有一分钟为她身体的失去而感到哀悼。我欣赏这样乐观的廖智。如果世间所有人都能如此乐观,我想世界会少了很多轻生者,少了很多破碎的家庭。
采访最触动我心弦的是采访结尾廖智提到一部电影《绿里奇迹》,最感动她的是电影的一个情节。一个黑人遭受虐待诬陷毒打种种悲惨遭遇后,一个老妇人问他:为什么你身上有那么多伤疤,谁伤你这么重?他回答:我记不清了,女士。廖智说她每次看到这一幕,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黑人他承受了很多不该他承受的,可是他竟然说他忘记了。我想忘记是代表着一种饶恕,或者根本就选择不记得,不需要去饶恕什么。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心灵的最高高度。
廖智在博客中写过:这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辛酸、软弱和悲哀,但是,只要还有呼吸,就有盼望。她说,每当想到这一点,就觉得,生命美得让人流泪。的确,生命,美得让人流泪。
第三篇:看见台湾观后感
环 保 概 论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看见台湾》观后感
班
级:
测绘1307 学
号:
姓
名:
——————————————导演:齐柏林
导读:
《看见台湾》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正文: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被其如此之高的影评所吸引,当我真正看的时候,令我极为震撼!宝岛台湾真美!被其美景所倾倒!
开始这部影片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一道道极美的风景映入眼帘,让我一次又一次惊叹其景如此之美,蓝天白云,美丽的海岸线,朵朵浪花,山林葱郁,仙雾缭绕,房屋点缀其间,山川相连,与天相连,天地融为一体,极其壮观!仿佛仙境世外桃源一般,让我一饱眼福,令我极为震撼!慢慢的随着配乐及旁白的引导,沉浸在美景之中,跟随镜头去看山川起伏,雾气升腾,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虫鱼野兽,人们安居乐业,辛苦劳作,一片片稻田犹如一片片绿洲,坐落有秩,加之人忙碌的小身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一副和谐融融的景象,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美丽的小岛漂浮在海洋中.极为壮美!稻田在微风的轻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浪,绿波起伏,加上几个农民的点缀,极为壮观,其美不可言喻,接着镜头掠过一条涓涓细流,直至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像一条云梯一样,接着到了稻收时节,经过人们的辛勤的浇灌和呵护,稻田有嫩绿逐渐变为金黄,农机在稻田忙碌着,白鹤跟在农机后面捡拾漏掉的稻子,欢快飞落和人们一起庆祝丰收的喜悦,其乐融融,人们在这个宝岛上辛勤劳作,建立家园繁衍子孙,接着镜头来到茶园,茶农辛勤采摘优质嫩叶,以换取财富,尽头拉远,看到几点民房坐落在山间,然后镜头拉近,一群群雪白的鸭子飞奔向海里,欢快畅游,白鹤在水上轻盈漫步,渔民悠闲捕鱼,随后到达一个市区,人民在这座城市里辛勤打拼,农力为下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再接着聚焦在各种动物身上,动物在在绿林中嬉戏打闹。
最后,旁白话锋一转,“但是是谁惊动了这种平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灾难与此开始!接着遇到一场大雨,从近30年豪雨的变化开始转变这座岛的近来的变化,由于生态破坏,极端天气增多,每年都会出现象莫拉克那样的台风,台风肆虐,然后镜头来到大武山,莫拉克台风掠过的痕迹历历在目,豪雨成灾的台风乎每年都会有,然后灾难四起,大地的伤势多数人看不见,少数的人假装没看见,当大难降临之时,连神明都无法保护我们,更何况是渺小的我们。
由于人们破坏了山体结构,导致上体结构失衡,大量的山体滑坡,原本在高山上姿态傲然的森林,现在却毫无声息的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人定胜天的象征其实是毁天灭地的开始”,人们在山林间画出了一道道最短的直线,路越开越高,直线同时切断了山体本来的纹理和结构,那些在这里成长几个世代的林木,就这样硬生生的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长出台币的槟榔树。森林被无情的砍伐,山地变为农地,房屋乱盖,从高处向下俯视,原本葱郁的山体满目疮痍,令人极为痛心,悲剧不断的发生。
“山林受伤了,他们的血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刷洗,最后坠入溪谷;砂石大量沉积在水库里,原本的蓄水池也变成了土石库;碧绿的湖水在也看不见了,看见的只是浑浊的泥潭”,听到这内心一股伤感!海是这个岛国通往世界的路,我们不能自我设限和揽阻,更不能改变它的颜色,不能破坏它原来的纯净。
湿地是这里的净水器,有毒物质会在这里分解,因此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但因为过度开发及环境污染,湿地生态已经逐渐缩小。
介绍人语重心长的叹息污染的严重,流入海洋的污染水源,到时候怨天怨地怨政府。
而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止尽的利用,坪地开采之后进入山坡。垃圾的横流,埋藏,更多的人力物力,我们一边高唱节约能源爱护地球的同时,却一边制造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变成这个城市的毒瘤„„
仿佛看不见,这些垃圾就不存在。
这些密密麻麻的铁皮工厂,曾经创造过了台湾的经济奇迹,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制造了许多污染。
处理污水的速度赶不上制造污水的速度。
最后的一句给我很多感慨: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简单概念,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力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使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后面的这首歌,很悲凄,很苍凉,震人发愧!耐人思索!
这部纪录片意义很大,警示世人,不仅让整个台湾人,大陆人认识到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大自然所做的无法弥补的破坏,而且警示了全世界;从这部片中我们看到台湾由原本一个美丽树木葱郁,犹如仙境一般,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岛,经过人们无情的剥蚀,逐渐变的满目疮痍,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令人极为痛心!
通过这部片,也使我们认识到大陆的环境问题,大陆环境问题与台湾相比尤为严重。大陆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令世人震撼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我们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顾环境,一切为了发展的模式让我们付出了残痛的代价,现在我们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但民众的环保意识太差,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政府应加大环保教育,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去阻止环境的进一步不恶化。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 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植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的行动,我们该怎么做,要有具体方向,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不能污源我们的环境,让最美的环境留给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是我们的使命,因为我们人人都是过客,只是这渺小的沧海一粟!
第四篇:纪录片《看见》观后感(定稿)
纪录片《看见》观后感
用眼去看见真情,用心去感悟人生。
自从在网上看了《看见》的系列纪录片,我的心被那种无奈所折磨,又被那种暖和的人情所牵绊。我不知道这是好久没有心动的缘故,还是好久没有给心灵喂一勺心灵鸡汤缘故。罢了,一切都罢了。因为这一切在“兰考弃婴”的面前都是浮云,都是无力的表述。
当我看见一个没有丝毫打扮,肥肉累赘,头发乱糟糟的袁厉害因为得知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九个孩子因为火灾而离世时而心脏病突发躺在病床的时候,我心不由地颤了一下,没办法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我眼前这个人,这个女人,这个吃了太多艰辛的“母亲”。她躺在病床上,用着手指甲里满是掺着黑泥的黝黑的手一遍一遍地擦拭着从眼里涌出来的泪水,这泪,是对自己的懊悔,是对那逝去的孩子的祭奠,是对生活的无奈和悲伤。我们或许无法明白这镜头下袁妈妈那心里那撕心的嗷嚎。我泪流了下来,却不想被室友看见,因为这段片片时光是我和袁妈妈在共同祈祷那九个可怜的孩子,这片片的时光是自私的,是不愿被室友打扰的。
当镜头从袁妈妈身上转到那些被她照顾的孩子身上时,我是多么高兴与悲伤呀!高兴的是这些美丽的生命还存在,尽管艰难着;悲伤的是上帝在他们身上咬了那么狠心的一口,让他们在生下来是就被注定成为弃婴的命运的。幸好,袁妈妈收留了他们,用爱的乳汁哺育了他们。当我在他们脸上还看见那洋溢的笑容时,我想那笑,应该是这世上最纯的,最好的笑了吧。他们在一起嬉戏着,打闹着,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会不那么感到可笑的自卑吧,也许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会不那么感到可伶的痛苦吧。他们成为了亲人,或许没有血浓于水的联系,但却有了同病相怜的关怀吧。他们身上的那份情,那份爱,是用命运结晶的,是用时间浇筑的,是用痛苦无奈培育的。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亲人…
最后当我看见政府有所为时,当我看见政府为这一个一个孩子安排进好的福利中心时,孩子们笑了,袁妈妈哭了,她一遍一遍看着柴静给她在医院放的关于她那一个个孩子的录影时,她哭了,我明白,这是一个母亲的幸福的眼泪。
第五篇:别让我看见观后感
《别让我看见》观后感
《别让我看见》这部影片通过一个从事三十多年警察职业的老刑警的回忆和讲述,围绕一起银行抢劫案里警察和社会各界力量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涌现了大批的无私奉献和见义勇为的人和事,弘扬了社会正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剧中从事多年警察工作的老刑警刘玉生退休被安排到见义勇为基金会担任秘书长,在基金会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诸多见义勇为事迹的社会弊端,见义勇为者饱受冤屈不能被社会所理解,被救者的自私和怯懦导致不少见义勇为者蒙受不白之冤,社会风气日渐低下,见到不平事人人自危不敢伸出援助之手,刘玉生的徒弟张义在抓捕歹徒的过程中被歹徒刺伤正是因为没人帮助流血过多而牺牲,此事对刘玉生触动很大,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刘玉生发誓一定要让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歹徒和社会恶势力展开了殊死较量,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在故事中刘玉生的身边涌现出了很多的好人好事,年轻的刑警李凯放弃家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励志当一名优秀的人名警察,貌美能干的女律师王羽佳为伸张社会正义无私为见义勇为基金会担任法律顾问,好管闲事的超市老板田建明、热心肠的公司老总沈宏非、弘扬正气的报社记者苏丽丽等等,这从侧面反映了见义勇为事迹受到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注,体现了不同的群体为弘扬社会风气而做出的努力,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净化了社会风气,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意义非凡。
从剧中我们不难了解见义勇为在现实社会中的代价是很大的,我们的身边电视报纸经常报道一些救人者反被被救者讹诈的事情导致社会风气日渐低下,刘玉生通过各种工作引起人们的反思,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见义勇为者洗清了冤屈,给见义勇为者支持,让人们心中那愿意帮助人的心得到了慰藉,净化了社会风气,在他的努力下见义勇为基金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刘玉生自身也对这份工作有了从新的认识。刘玉生充分发挥身边的正能量,利用王律师的知识,建立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援助平台。利用丽丽和小沈的专长建立公众舆论导向的平台。利用抓贼能手老田的特长,建立社会治安联动的平台。人尽其才,合理分配,慢慢壮大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力量,更大的激励了那些愿意伸手帮助别人的好人,让人们相信正义的力量。
“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是马丁·路德·金说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世间最大的无奈与悲哀。别让我看见这部电视让人们最直观感受到见义勇为的力量,唤醒人们的正义感,剧中涌现的各个社会群体的代表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为我们年轻的一代做好了表率,让我们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应当尽到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回报社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部影片贴近生活充满正能量。
《别让我看见》这个电视剧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让我们相信正义的力量,看到了人善的一面。“别让我看见,看见我就管”,我相信,这部影片能够唤起人们的正义感,使社会充满正能量,正如影片中所说,“路不平得铲,遇见事就得管”。人人都学会帮助别人,这个社会更和谐、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