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嘱托》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观后感
近日,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在央视播出,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嘱托,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一次次大山深处的亲切交流,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最好彰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拿出那股坚持劲,用真心用真情全力以赴为脱贫攻坚交出一张高分答卷。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集聚力量书写战贫史诗,创造了人类战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扶贫先扶志”“今后要发展,要靠什么发展”……一句句殷殷嘱托,饱含深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老百姓最真情的牵挂。24 个贫困村的深入调研,处处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的身影,记录着他与基层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的关切之情,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句句深情的嘱托,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无不映射着“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不变初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跑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精益求精,敢于向问题开刀,向困难进军,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斗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聚焦问题短板,将查漏补缺做足成色,下足绣花功夫抓细各项基础工作,奋力向前奔跑,争做实干的新时代奋斗者,以无私奉献的辛
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冬日里最温暖的诗行。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在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 60 余天的日子里,时间紧,任务重,剩余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更是要深扎基层,走进群众,奔忙在一线,打通基层的“神经末梢”,跑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关注群众心声,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奋斗担当的旋律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一步一个脚印,走实走稳,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脱贫攻坚的阻力更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子更重,这种关键时刻越要认真体会总书记的那份嘱托,读懂这份嘱托里的人民立场和政治责任,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每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百姓心为心,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人民群众的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攻城拔寨之时,党员干部更要拿出干劲、拼劲,不松散、不放松,合力攻坚,奋力拼搏,攻克最
后的堡垒,如期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第二篇: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观后感
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时间跨度:
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观后感:其实我们真的不是没有机会赶上变革的潮流,闭关锁国之下,民众乃至当权者对世界认识有所缺失,尚情有可原,可是之后。。如果中国的最后的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历史会不会改变?起码不会有民族的私心作祟。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观后感:在我看来就是一通混乱的争权夺利。。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乔治〃华盛顿真的是伟人!在获得民众普遍支持,权
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信仰,大公无私。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观后感:本集叙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毛泽东时代毫无疑问取得了旧中国远远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由于政策的偏差也遭遇了一些重大挫折,最主要的是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在1949年初西柏坡会议上就已经有预言“全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远很长”,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新世界的建设如此地艰难曲折。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观后感:中国当时已经进入历史的关键时刻,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文革”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时我们面临着如何看待过去、总结过去,如何面向未来、规划未来。这个讨论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叙述了从1992年十四大到2002年十六大即江泽民执政时期,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观后感:江泽民的13年执政(1989--2002年)十分成功,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开始积累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和一些民生问题如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落到了江泽民之后的下一任领导人的身上。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
本集叙述的是从2002年十六大胡锦涛执政到2007年十七大的历史。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观后感: 2003年也就是在胡锦涛执政的第二年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2006年开始执行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话当然都没错,但并没有解决怎么样发展的问题,胡锦涛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第三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我把解决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吴吉昌迟疑地说:“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岁数也大了„„”。总理打断他的话问:“你多大了?”吴吉昌答:“五十七。”总理说:“你五十七,我六十七,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我跟你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
这就是吴吉昌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的起点。
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咐,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竟会遭遇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那么严重的斗争。
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着荆棘的道路。
一
吴吉昌的家在山西闻喜县东镇公社涑阳大队。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科学上具有一种顽强的探索精神。人们说,没人去的地方,吴吉昌也要闯三回。他在植棉技术上先后探索创造了“冷床育苗”、“芽苗移栽”等九项科研成果,《人民日报》曾发表过社论,推广他的经验。由于他对祖国的贡献,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接见过他。
这次他回到家乡,立即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周总理交给的任务,并组织群众进行了直播、移栽、套种等各种对比试验。吴吉昌日夜在棉田里观察研究,连吃饭都端着碗蹲地地头。人们说“棉花迷”变成“棉花疯”了。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吴吉昌十分兴奋,他决心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场运动竟带来了无休止的动荡和混乱。林彪和“四人帮”一伙蓄意颠倒敌我,混淆黑白,抛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反动口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他们攻击他研究棉花是推行“技术第一”的修正主义路线。他们抄了“黑劳模”吴吉昌的家,拿出他培育的一包包棉花良种,诬蔑说:“看哪,这就是黑劳模偷藏棉籽榨油吃的证据。”
吴吉昌受到了近百次的批斗。在恐吓和辱骂声中,他始终不屈地回答:“我研究棉花,一不图名,二不为利,我是在完成周总理给我的任务!”
那些人见吴吉昌不低头,就撤销了他大队长的职务,进而捏造罪证,诬陷他是反革命。他们对吴吉昌进行令人发指的残酷迫害,用棍打,用火烧,好几次打得他血流满面,昏迷不醒。他的腿给打伤了,左臂一连五次被拧得脱了臼,终于成了残废。
当时,吴吉昌想,什么痛苦他都可以忍受,只要能让他搞棉花就行了。哪里知道,那些人偏偏剥夺了他研究棉花的权利,禁止他下地,强令他每天打扫全村的街道。
从此,树影斑驳的村道上,人们每天都看见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拖着打伤的腿,艰难地跪在地上打扫。人们记得,这街道两旁的白杨树,还是几年前吴吉昌领回来的奖品。那时,县里要奖给他一辆自行车,吴吉昌拒绝了。他说:“成绩是大家的!”他要求改奖一千棵白杨树苗让全村栽种。如今,这些白杨已经有碗口粗了。可是,为全村赢得这些荣誉树的人,却 1 受到这样的折磨。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因不平而愤怒?!
看到这情景,许多贫下中农心里多难过啊!为了减轻老汉身心的痛苦,大家不约而同地出来,默默地帮助他打扫。
长期的折磨,使吴吉昌患了重病。从外表看来,他面孔蜡黄,两腿肿胀,身似朽木,但在内心深处,一种严肃的使命感,仍然象烈火一样,熊熊不息。周总理那“我把任务交给你了”的声音,不断在他耳边回旋„„。
有一天,他扫街发现几颗丢落的棉籽,高兴得连忙揣在怀里。他想,不让明搞,我就暗搞;不让在大田里搞,我就在自家院里搞。他回到家里,用一个瓦盆装了土,把棉籽埋进去,放在炕头上。不久,棉籽萌芽了,越长越高,他怕被监视的人发觉,就把棉苗移栽到院里洋姜丛中,隐蔽起来。一听到有人敲门,就连忙用鸡罩罩住„„当时,他真是想不通呵,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些人可以目无法纪,任意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儿戏!而他,想为国家作出点贡献,却不得不偷着去干!
夜深人静,他独自在院里蹒跚、徘徊,看着那些缺少阳光而不能结桃的棉苗,一遍又一遍地自语着:“总理呵,您知道不知道,他们不让我完成您给的任务!”
吴吉昌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了,最后竟卧床不起。那些人既不许吴吉昌外出就诊,又不准医生登门,还向他勒索所谓“专政费”,连监视他的人的工分和饭费,都要吴吉昌负担。他老伴汤素莲无可奈何不得不变卖衣物。
吴吉昌无医无药,生命垂危,看来是没有指望了。老伴悄悄地为他安排后事。她用灰水染了一块布,裁制老衣,一边裁一边伤地想着:老伴生平爱的是棉花,总不能让他穿着破衣烂衫死去。买不起棺材,农村又无法火葬,家里还有一对大瓮,合在一起,让老伴蜷缩着躺在里面罢。
一天下午,吴吉昌叫喊起来,豆粒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终于痛得昏迷过去„„。汤素莲慌了,怎么办哪?总得找人合计合计。但那时左邻右舍都被迫跟她家“划清界线”,她怎么肯去连累别人呢?她跑到本村吴吉昌妹妹家里去了。妹妹是亲骨肉,来了。有个老贫农叫李茂德,是五保户,他说:“我无儿无女,我不怕!”也来了。大家赶到炕头,一看这阵势,都说不中了。于是,汤素莲和他妹妹慌手慌脚地给吴吉昌剃了头,穿上了老衣。„„
就在这个时候,吴吉昌睁开了眼睛。亲人们流着眼泪围在他的身边,要他交代后事。他摇摇头,很久很久,才断断续续地说:“我不怕死,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总理给我的任务„„。”
吴吉昌病危时的话,传出以后,揪疼了全村贫下中农的心,大家千方百计想挽救他的生命。社员李桂英听说有一种偏方,能治他这种病,偏方需要小鱼配制,她就让自己的爱人带着孩子,到涑水河边去破冰捞鱼。这件事悄悄地一传二,二传三,人们纷纷到河里捞鱼去了。从此以后,吴吉昌家的人经常发现秸秆编的院墙脚下,有人在夜里偷偷地把一碗碗用小鱼配制的药塞了进来„„。
事情传到了外村,仁和大队有位老医生叫白秀珍,悄悄把汤素莲请去,递给她一副针管和四十支针药,抱歉地说,我没法亲自给吴劳模治病,你自己学着注射吧。一个农村老婆婆学打针,不用说有多艰难,一连扎了七针,药水都进不了肌肉,顺着大腿往下流。但是为革命必须活下去的决心,鼓舞着这对患难夫妻。吴吉昌说:“我不能死,我要活着跟大鬼小鬼斗,坚决完成总理交给的任务!” 病,居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
二
一九七○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大病初愈的吴吉昌拄着拐棍出现在村头。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 2 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那些要打倒他的人,怕他东山再起,继续蛮横地禁止他侍弄棉花,勒令他每天必须带着干粮早出晚归去村外割草。就这样,老汉柱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
一天,吴吉昌离村走了五六里,来到北街大队。眼前是一大片棉田,绿油油的棉苗正在疯长,他多么想去提醒社员注意呵。但他想,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人们会不会听他的话,会不会因此招来新的祸害呢?一连两天,他围着棉田看了又看,转了又转,内心斗争非常激烈。
直到第三天,当社员们走出棉田,围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凑了过去。人们用同情和关切的眼光看着他,沉默着。半晌,吴吉昌好象自言自语似地说着:“棉苗长得不错呵。”队长立刻回答说:“就是挂桃少。”老汉说:“那是因为后期管理没跟上。”这时候,一位中年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指点吧。”吴吉昌凄然一笑,摆摆手说:“好妹子,不敢再称劳模了。”那位女社员噙着眼泪回答:“老大哥,俺们心里明白„„。”
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沟通了压抑着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吴吉昌立刻放下草筐,向棉田走去。他抚摸棉苗,就象抚摸着自己久别重逢的孩子,两手颤颤发抖。长期埋在他内心的感情,一下子都迸发出来了。
第二天,社员来到棉田,发现老汉早已在那里了。从此,就象是谁立下了规矩:吴吉昌每天来这里传授技术,进行科学试验,休息时候大家就自动地你一把,我一把,替老汉割草。傍晚收工时,人们心疼他有病,路又远,就把装得满满的草筐,悄悄送到涑阳村口,再让他背回去。
这一年,经他亲自指导的二十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四十六斤,开创了这个大队的丰产新纪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奇。事情终于让那些迫害吴吉昌的人知道了。他们立刻召开大会,说吴吉昌到别队去搞科研,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又强令吴吉昌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棉花地。
但是,瓜蔓真能把吴吉昌拴住吗?
吴吉昌人进了瓜园,心还在棉苗上。有一天他偶然发现,瓜把式在甜瓜苗刚出两片真叶时就打顶,这样在两片真叶的腋心里就很快长出两根蔓来,坐瓜早,瓜又多,又不脱落。吴吉昌马上就联想到棉花上去:如果运用这个办法让棉苗长出两个秆,早现蕾、多挂铃,不就能增产了吗?
一种按捺不住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不顾一切束缚要去进行试验。他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蹲到瓜园旁边的棉田里去,选了两株刚长出两片真叶的棉苗,做上记号,打了顶。过了几天,这两株苗果然都长出两根秆来。吴吉昌兴奋极了,每天出工收工,有事没事,都要寻找借口到那里去看看。夏天棉田干旱,他宁可自己忍着干渴,把老伴给他准备的水,都偷偷给这两株试验苗喝了。这两株试验苗是吴吉昌的希望,是困苦的时候他心中唯一的安慰。
但是,想不到的横祸又发生了。棉苗正在现蕾开花的时候,因为紧挨道旁,给过路的牲口踩掉了。一见这情景,吴吉昌颓丧地坐在路上,暗暗叫起苦来:“天哪!是你存心不让我完成任务吗?”
老伴知道这些事情后,埋怨他说,“你种的是瓜,迷的是花,人家不准你搞,你偏要搞。等将来你的事情水落石出了,再研究不行吗?
满腔悲愤的吴吉昌听了老伴的话,激动地说:“我相信迟早会重见青天。到那个时候,总理把我找去,问:‘老吴同志,任务完成得怎样了?’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啥也别想挡住俺!”
三
林彪反党集团被历史的洪流冲走了。一九七三年二月,吴吉昌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他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担任了涑阳大队革委会副主任。
老汉总算盼到了这样一天,可以不偷偷摸摸地研究棉花了。可是,从周总理布置任务起,珍贵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吴吉昌象久困在笼中的鸟,一旦获得解放,他就要立即展翅高飞了。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总理的嘱托,为了处处能观察和研究棉株理想的株型,他特意在家里的檐下、墙头、窗前、树上,到处挂起一株株棉花。这银花满目的庭院,迎着太阳发出灿烂的光华!
二月里,涑水河里的冰雪还未消融,大地寒气仍在袭人,吴吉昌棉花“早育复栽”的试验开始了。他在苗床旁边搭起一个简陋的窝棚。刚抹的稀泥还在滴水,他就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回家搬行李去了。
汤素莲看到老伴卷起被褥,连忙拦住说:“你„„你还要不要老命了?”吴吉昌回答说:“在家里我能合上眼睡觉吗?我宁愿死在地里,也不能呆在家里。”
还能有谁比汤素莲更懂得、更体谅吴吉昌的心情呢!她眼圈一红,松开了手,望着老汉夹起被褥,拿着一把镰刀走了。
晚上,老贫农赵发全也夹着被褥跟着吴吉昌进了窝棚。
涑水河畔一片寂静。月光下窝棚四周的冰柱,闪着凛冽的寒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提着马灯,拿着镰刀,象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守护着苗床。棉苗移栽到麦茬地里以后,白天吴吉昌顶着太阳观察棉花生长、开花;夜里他蹲在地里倾听棉花落铃落蕾的声音,有时还风趣地对棉苗说:“你休息,我不休息!”
一个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终于摸清了棉苗的脾性,逐步认识了落蕾、落铃、落桃的时间,跟水、肥、光、温等条件的辩证关系。
这一年,涑阳大队两亩八分“早育复栽”的试验棉田,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八十六斤。吴吉昌搞的一株双秆的试验,也获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四人帮”又掀起了一股破坏生产,破坏科学研究的逆浪。
一九七四年,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来到涑阳,邀请吴吉昌参加棉花栽培技术经验交流活动。端午节,当他们正在稷山县参观时,运城地委一位负责人乘坐小卧车来了。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负责人一见吴吉昌就训斥道:“你这个人就是技术挂帅,专搞唯生产力论。”他吩咐省棉科所负责人说:“吴吉昌技术再好,我们也不能用他,不准再带他出来传授技术,不准推广他的植棉经验。”说罢,钻进汽车,把门一关,一溜烟地开走了。
吴吉昌就象头上给人猛击一拳,站在路边发楞。他愤懑地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林彪不是摔死了吗?难道又出了奸臣?
果然,接连不断的打击来了。有人说,对吴吉昌落实政策,不把他当阶级敌人看等,够宽大了,他再也不是什么植棉模范。有人说,吴吉昌的双秆棉是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他不问政治,专弄棉花,念的是“复辟经”,干的是“回潮事”。„„一顶又一顶大帽子压到了他的头上。
尽管吴吉昌不断进行斗争,但是缚在他身上的绳索还是越捆越紧。省科委发给他的科研经费他领不到手;发给他用于棉花试验的化肥给别人挪用了;发给他的抽水机具还没有运到就被别人半路劫走了„„这年夏天天旱,棉叶开始打蔫。那些过去迫害吴吉昌的人又对棉田实行了断水、断电,逼得这个残疾的老汉只好跟小姑娘一起抬水救苗。
乡亲们都为他担忧,有人劝他说:“算了,这么大年纪了,可别斗了,弄那个棉花干啥?”他说:“那可不行,总理要我创造经验,解决棉花落桃问题,全国有七千五百万亩棉田,一株棉少落一个桃,一亩地就能增产十多斤皮棉,这可是件大事。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想挡住俺!”
用什么办法冲破这重重压力和层层封锁呢?吴吉昌反复考虑了很久,决定要离家出走。他对老伴说:“这里不让搞,就到外地去,走到那里就在那里革命,沟死沟埋,路死插牌,4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再说,我走了,也免得连你们。„„”
老伴越听越伤心,但听到最后一句,火了。她说:“你忘了?当年你受林彪的祸害,给打成反革命,俺哪有一天跟你分开过?现在你要走,咱俩一起走,能活,活在一起,要死,埋在一堆„„。”说罢,呜呜地哭个不休„„。
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四人帮”的重压下,这个倔强的老汉和他患难与共的老伴,决心离家出走,是多么万不得已呵!当年他爷爷从山东逃荒来山西,走过这条路,但那是为了活命;今天,他被迫走这条路,是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
就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候,传来了周总理对吴吉昌十分关怀的消息。
多年来,周总理几次询问吴吉昌的情况。起初,传来的消息说,吴吉昌是反革命,总理嘱咐一定要查清情况,向他报告。后来,总理又询问这件事。有人说,吴吉昌躺倒不干了。总理说:我不信,老吴同志是不会躺倒不干的,要让他继续革命嘛!
有谁能描写吴吉昌听到这一消息后的心情呢?他感动得哭了。他沉痛地说:“我对不起总理对我的关心,我没能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多么要强的人呵!
四
一九七四年十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两位干部,避开一些人的阻挠,直接来到涑阳,邀请吴吉昌去陕西大荔参加全国棉花栽培技术协作讨论会。吴吉昌连忙拔了四株棉苗作为标本,匆匆上了火车。这位长期被迫孤身奋斗的科学尖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
来自各地的许多植棉模范和科学家济济一堂。当吴吉昌拿着我国植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双秆棉”登上讲台,全场的秩序乱了。坐前排的拥到他身边去,坐后边的站了起来„„
吴吉昌一连讲了三个半小时。可是,他始终没有介绍,这项科研成果是在一般人想象不到,忍受不了的条件中奋斗出来的。
就在这次会上,吴吉昌第一次听到总理患病的消息,他心里很不安,一连几夜都没有很好入睡。会议一结束,他立刻赶回家,带着别人送他的两斤金针菜,还有家乡产的糯米,匆匆忙忙上北京去了。
吴吉昌来到首都接待单位。他一再要求见见周总理。接待人员问:“你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吴吉昌捧出带给总理的礼物,解释说:“周总理很关心我,一向对我很好,现在他病了,我老远跑到北京来,就是为了看看他,盼他早点好„„。”一次,两次„„,他都重复着这样几句话,一连在北京逗留了十八天。
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十八天呵!他有一肚子话想对总理说,但又不忍心把他这几年的遭遇告诉总理,生怕总理知道了会愤怒,会伤心,他只想对总理说,当年布置的任务已做出一些成绩,这样,总理会高兴的。后来,他知道周总理已住了医院,就一连给总理写了三封慰问信。怅怅地回去了。
吴吉昌来京探病的事,周总理事后终于知道了,他托人带给吴吉昌两句话:“保重身体,继续前进!”
从此以后,吴吉昌天天注意收听广播。总是关心有没有总理病愈出院的消息,有没有总理接见外宾的新闻。谁知道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象晴天霹雳一样,电台突然播放出不祥的哀乐。周总理逝世了!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当他踉踉跄跄从外地赶回家乡时,沿途的村庄、道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都象蒙上了一层薄纱,模糊着、颤动着。“再也见不到总理啦!”“再也见不到总理啦!”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家的院门,那些悬挂在檐下、窗前、墙头、树上的一株株棉花,在他的眼前一下子都变成了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此时此刻,吴吉昌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悲痛,倒在炕上失声痛哭起来了。
在涑阳大队贫下中农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吴吉昌向大家回忆了多次见到总理的情景。他 5 含着眼泪又一次向大家说:“当年总理对我说:‘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行不行?’可是总理今年只有七十八,还不到八十七呵!为什么这么早就先走了呢?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呢?„„”
五
“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获得了彻底解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继“一株双秆”之后,又培育出一种“多秆两层”新株型的棉花。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中国农林科学院组织十三个省市的近百名科学家和植棉能手来涑阳参观。他们走进两亩“多秆两层”棉花试验田,都不肯出来了。他们有的数苗,有的数桃,有的掏出皮尺来量果枝节间的距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万株棉苗,每株上面长多少果枝、结多少桃,每个桃长在什么地方,好象都是经过人们巧装布置一样。
人们看到,这种株型的棉花,上下两层都能充分利用光照,中间通风,平均每株成桃二十八点三个,比“一株双秆”棉增加五至六个桃,比单株棉增加十一个桃。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成就。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已经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大家兴奋地跟吴吉昌握手,热烈祝贺说:“毛主席指示要解决脱蕾落桃问题,你算是把它抓住了。”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吴吉昌作为五届人大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听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心情十分激动。他说,现在离周总理交给我完成任务的时间还有八年,我决心提前五年,攻下落铃关,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吴吉昌已被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感情,是他那种无私无畏,自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庄严使命,在迫害面前,他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他不灰心。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永远是“啥也别想挡住俺”这么一句话。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象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争仍然存在。吴吉昌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
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六日
(此文系与陆拂为、廖由滨合作)
第四篇:政论片《化茧成蝶》观后感
政论片《化茧成蝶》观后感
2015年6月13日至15日晚,黑龙江卫视播出了《化茧成蝶》政论片,观看后,为我带来了感触。
“春天踏青旅游可以去的地方太多了,河北的朋友说,现在可以去煤矿旅游。”随着主持人的导播,镜头切到了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梧桐庄矿。低碳工业观光电瓶车仿佛把我们带进一座生态乐园。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小桥流水、亭榭回廊,布局精巧;树木乔冠、繁花绿草、林鸟池鱼、禽鸣凤舞(雕塑),相映成趣。一处一风景,步移景异。一景一特色,缤纷色美。全新的煤矿物质形象、精神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彻底颠覆了人们过去认识中的黑、乱、脏的印象。一种强烈的冀中能源人了得的赞美情,我是冀中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更让人感佩的是冀中能源人率先实现了“采煤不烧煤、产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水、排矸不提矸。”化茧为蝶,绿色转型。旗下的一个个子公司和生产矿井先后进入了“中华环境友好型”企业行列。何来的如此思路和气魄,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王社平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道出了真谛:“冀中能源组建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不断创造历史?的核心价值观,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企业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就在我们有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创新文化。可以说创新文化贯穿于冀中能源跨越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不只把煤炭看做是资源,更把空气、土地、地下水与煤炭发展相关的因素都当做一种重要的资源,认真保护,科学发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近几年我们相继提出了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态矿山技术,并集成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既要?金山?又要?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看到冀中集团人在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围绕山和水,书写了历史的传奇。
观看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有了新的体会。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如,班级的学困生还比较多;平时的学习还不够,自身的教学理论还比较缺乏;在教学经验论文的撰写方面比较少动笔;课题的实验上摸不着边;备课有时尚抓不准等等问题。还如,课堂上:
1、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2、如何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提高的关系?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又达到数学教学优化的问题?
3、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关注三个维度目标、如何有效进行整合?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努力进。
1、树立先进、正确的教育观。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加强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主动掌握、使用和开发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使用校园网,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争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上,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课题实验为依托,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课题入手,不断探索现代课程改革的路子。
4、善于学习,勤于动笔。每学年学习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做好学习体会,平时认真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刊物,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每学期撰写一篇比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成绩代表过去,未来还须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与事业中,自己将再接再励,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迎接全新的挑战。
第五篇:血与火的嘱托观后感
《血与火的嘱托》观后感
“红岩上红梅开,万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采,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最近这首反映红岩烈士江姐崇高品格的歌曲《红梅赞》,随着油田职工自编自演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舞台剧《血与火的嘱托》的巡演,再次为人们争相传唱。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舞台剧《血与火的嘱托》,引发了我们对红岩精神的思考,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有一本书,总让人心灵震撼;有一首歌,总在人心头萦绕;有一座山,总让人想去瞻仰;有一群人,总让人心怀崇敬。这本书就是《红岩》,这首歌就是《红梅赞》,这座山就是歌乐山,这群人就是红岩英烈….”《血与火的嘱托》通过红岩英烈夏惠禄的孙女夏云回忆爷爷生前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不平凡的经历。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300多名革命烈士牺牲。在入党一年的时刻,在新中国成立仅仅58天的日子,夏惠禄和其他红岩烈士就这样走了。他们是离胜利最近的人,自由、鲜花却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没有享受到新中国的第一缕阳光,但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狱中八条》。
1、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整党整风。
8、严惩叛徒、特务。
这八条意见,字字珠玑,具有敏锐的前瞻性。透过这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忠烈们对革命胜利的果实、对新生共和国的无比热爱,也读出了他们对这座用无数鲜血和生命凝结的共和国大厦会因蛀虫的噬食而不安。我想,这些烈士们临终的告诫,留给我们的难道不是一笔珍贵的遗产吗?如果这红色的共和国旗臶永远不倒的话,如果我们在既定的共产主义道路一走到底的话,这八条意见应该成为警钟长鸣于后世!今天,我们再一次回忆歌乐山上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是为追忆先烈的感人事迹,更是为寻找一种生能舍己、血荐轩辕的精神。淫威酷刑、铁狱黑牢,先烈们所面对的残忍,我们今天甚至无法想像、无法感受。这并不是他们惟一的选择,写份自白书、或者仅仅在悔过书上签个字,他们也许就可以活下去。但他们选择为信仰而死。坚持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对崇高理想信仰的忠诚。
“啪、啪”两声清脆的枪声,两个不同的人倒下了,一个是为了民族解放而被反动派杀害的人民英雄,另一个则是贪污腐化危害社会的国家“蛀虫”。正反形象的对比,正是《血与火的嘱托》带给我们的启示。两种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两种命运,“做官要为民,做官要清廉”。演出过程中在热情讴歌了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众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好公仆的同时,用直观的画面,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张子善、刘青山、王怀忠等一批官员,因理想信念的丧失逐步走向贪污腐化的兑变过程,讲述了他们在失足落马之后痛心疾首、悔之不及的心声。粗看起来,这些腐败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然而,细细想来,现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因为腐蚀是无孔不入的,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就有
可能产生贪欲。因此,我们必须以党内的败类为前车之鉴,谨防自身步其后尘!更何况,在我们身边,还有众多普通的职工群众,需要我们为他们服务,需要我们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去影响他们,用热情的工作态度为他们办实事。
在目前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怎样才能让党风廉政教育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真正入脑、入心,让党员干部在接受教育中能产生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引起党员干部更大的震撼,起到预防警示的作用?在观看完《血与火的嘱托》之后,我想大多数人已经找到了答案。
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在今后工作中提高党性修养,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正确认识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的问题。二是要始终把党的原则、党的纪律放在首位。对照党章,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自觉臵身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三是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做到无益团结的话不讲,有害团结的事不做,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工作出发。四是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对同事多一些宽容体谅,多一些理解支持,不争权、不猜疑、不拆台,宽以待人,严以责己,言行一致,容人容事。
让我们牢记歌乐山英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岩精神,散发出一份光和热,为了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明建设、和谐油田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