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观后感
《家》观后感
从小到大写了无数次观后感,恐怕这是第一次自己主动提出要写的吧!起初我在日记本上想着随便写写,写了2页发现要说的有好多好多,字迹也大不如从前了,写了这么长的观后感,手指隐隐作痛。于是在日记本上留下了个详见《家》观后感,便“转战陕北”,将我满腔的思绪记录在电脑上来了,毕竟这样速度能快些。不过,这其中也有隐隐的悲哀,我竟然手头写不了那么多字了。
从八月一号到八月三号,仅仅两三天光景,我便读完了巴金老人写的《家》。这其中仿佛被什么潮流思绪推动着我,不倦的读下去,一口气就读半个多小时,如同巴金老人当初激情著书的时候。
记得若干年前第一次读《家》,大概15岁左右吧!当时感觉里面的情节好玩,最起码我能读懂!但是却免不了浮躁的心情,心中颇有疑问:如此驰骋中外的大作为何单单叙述一个大家庭发生的事情呢?就像看小说一样,对人的成长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吧!除了书中生动形象的景色描写,那真是惟妙惟肖,用字生动、细腻,便再也找不到什么吸引我的地方了。本想搁置它,直到3天前,有人向我借阅刊物,才猛然发现,这些书如同新的似的,心中愧疚后悔之情涌现。于是就想重温旧书,却不料,发现了好多。
首先从表面上说一说这本书吧!其实算不上是说,只是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罢了!毕竟我读书甚少,几乎不敢妄加评论。
表面上看,这本书是叙事长篇小说。人物穿着描写倒不像《红楼梦》中那样细致,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景色描写。用字用词简直用活了!记得其中描写深夜时的省城:“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
有极其低微的哭泣。“统治””、“死去”、“荡漾”这些简单的词将压抑的、肃寂的黑暗的封建的社会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的心情也顿时压抑了下来,和书中人物一起在黑暗中打开自己的内心,剖析着自己内心的“灵魂深处”。当然,如此之景毫不保留的暗示了这个高氏家族最后的衰败。再如书中描写家中的后庭远—这是一个目睹高氏家族兴盛衰败的场所。鸣凤在这里结束了她凄惨的一生,元宵佳节在这里喜气铺面。这里有觉新和梅表姐的肝肠寸断、缠绵凄恻,这里有觉慧、觉民兄弟对未来的畅想、对当前局势的评判,这里也有觉慧反叛的哀嚎。曾经的繁华兴盛在这里,最后的落魄、家散人亡也在这里。其中众人元宵节游湖的时候,景色描写尤其逼真。“圆拱桥沐着月光像是披了一条纱,有点模糊。“月光没遮拦地直照在”
船上,跟这些年轻人共同饮酒。”这些景物似乎饱含着书中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巴金老人对于景色的描写不像女作家那样细腻,但却让人读起来感觉景物是活的,而在这里生活的人是死的。
现在,我以一个20多岁—和书中人物差不多年纪的视角重新读这本用激情铸就的书,个别韵味独上心头。下面我从每个人物谈起,来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个大家族。
高觉新,一个“无抵抗主义者”,一个“作揖主义者”。他是一个处在旧礼教和新世纪的矛盾儿。一方面,他接受过新的教育,他曾经也幻想出国,娶得一红颜知己“梅表姐”,投身他喜欢的化学领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而另一方面,他早年丧父,又跟随继母。身为家中长子,他必须承担起照顾他的弟弟、祖父及整个家族的责任。于是,他每天处在纠结、矛盾之中。因为父母的遗嘱,他想要好好照顾两个弟弟。但是他又不得不遵从祖父的命令。这两派简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一个到处洋溢着新青年、新思想的热血,而另一方,是封建礼教最忠诚的守
护者。夹在这其中,觉新处处都在纠结。但是封建礼教毕竟在他心中扎根太深,或者说敬奉长辈远远大于保护兄弟,他无数次都选择了遵从祖父、家族的意愿,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他甚至想心平气和和他两个弟弟讲道理,可是新思想渗透的速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和他的弟弟,或者说是与觉慧,已经产生了偌大的思想代沟,连平常人家的一般兄弟之间的交流都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引起了弟弟们的鄙弃,他也于心不忍呐!因为家族的压力,他放弃了梅,娶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女人。幸而可能是上天怜悯他,给了他一个贤淑善解人意的周瑞钰。这个女人不断的理解他,分担他的痛苦与无奈,和他一起忍受别人的笑话。她还给觉新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海儿,以及那个一出生就没有娘疼的小少爷。可能这个孩子出生是上天对他的警告吧!瑞钰处处体谅他,甚至最后顺应他,搬到城门外的房子里待产,可惜连觉新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便结束了她宝贵的生命。再说说另外一个女人—梅。这同样是一个凄苦的女子,甚至他没有瑞钰幸福。她与喜欢的人不能结婚,却被迫嫁给了个无赖,最后守寡,得病。在病痛中结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所幸的是,最终觉新可以给她料理后事,而瑞钰不行。虽然在现在社会看来给死人料理后事不是什么,但是在觉新看来却是一次弥补的机会吧!就这样,他因为“家族的责任”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两个女人。巴金老人将瑞钰死去的地方放在隔梅不远处的小房子里,大概别有一番用意吧!觉新是不幸的,是可怜的。我们可以假象一下,如果他处在觉慧甚至觉民的地位,他内心所饱受的压力便也减轻不少,加以新潮流的鼓动,说不定觉新也会成为旧礼教的反叛者。可惜他不是!尽管书中他的两个弟弟鄙视他,但我想,这多是饱含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心酸吧!对于觉新,我有同情,没有鄙视。我理解他的无奈,理解他的心痛,但更心酸他的懦弱!我期望他能站起来,勇敢的同旧势力斗争!如果
他不是处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如此聪慧之人,大概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吧!也不尽然。世事难料。
下面谈谈觉民吧!这个人物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中等。关于他的事迹只有“为爱离家出走”一段最憾人心扉。他是一个处事成熟之人,他懂得中庸处事之道。所以他不像觉慧那样激进,但也不像他哥哥一样懦弱。在他的生活中,新思想百分之八十的超过了旧礼教。所以他能骨气勇气出逃,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在一书中,他一直告诫自己“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于是他可以不顾一切离家出走。即使他与琴两人相见,也是“充满喜悦与期待的”,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若干心酸。仔细想想,如果最后不是老太爷病危,事态或许也没有转机。不过,这种中庸的处事之道可能是在当时那个矛盾社会中最好的处事方法了吧!
接下来谈谈觉慧。这个年轻、活力四射、新思想涌进的青年在全书中的形象可谓是最“愤青”的。他不会避,一言一语都会对人讲出自己对现在家族、礼教和旧社会的不满与愤恨。对于家中的陈姨太、曾祖父之一类人来说,简直就是烫手的山芋---不敢碰。他是光着脚丫子的,他没有什么把柄在家中人手中。他不到结婚的时候,所以不用被逼婚。他不是长子,他是最小的一个,所以不用承担弟弟们的成长,不用理会祖父母的责骂。“光着脚的人什么都不怕”。他真的什么也不怕。只要自己反对的事情,就坚决反对到底,而且毫不隐晦自己的想法。从他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让部分年人接受了新思想的鼓舞,他们在一起交流对事态的看法,他们不断读着大家们写的文章。便愈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厌恶。书中说他也有喜欢的人。他喜欢琴,但是他鼓励二哥大胆的追求。他喜欢鸣凤,一个纯真的少女。而鸣凤的死无疑是他逃离这个旧家庭的导火线。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两个女子的。他喜欢琴,只是因为他喜欢新思想,喜欢这种不拘于旧礼教的女子。他喜欢鸣凤,只是出于对在旧社会压榨下的婢女的同情。因为鸣凤和他年纪相当,接触较多。这是他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他想凭着自己一臂之力将鸣凤从旧礼教中解脱出来。让鸣凤成为反抗旧礼教的典型。不管怎样,觉慧是幸运的。最终的他得到了兄长们、朋友们的帮助,孤身的踏上了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征程。
偌大的高公馆,里面有权利的斗争,有形形色色的人生活。用觉慧的话来说,这个家一点没有家的感觉。人们虽然住得相隔不远,心里却相隔天涯。但是,在最后的关头,我们也看到了普通人家拥有的亲情。在高祖父死的那一刹那,他极力得想让觉民回家。继母周氏看到觉新失去瑞钰时的痛苦,心里也有了多多少少的愧疚之情。甚至最后觉慧离家出走前一晚,他专程走到周氏的房间想要道别。这个顽固儿,内心深处有一部分被亲情占据。我不禁为着一家子的衰败感到遗憾。文中的许多文字都涌动着激动的火花,这大概也正是巴金老人内心的写照吧!“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泉源吧!”巴金老人痛恨统治中国多少年来的制度与礼教。出于他对青年人的呵护与期冀,所以把青年人作为他笔下的人物。“我要写一个旧礼教的判读,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的透不过气来了。”看巴金老人的怒气与激情,跃然纸上。不得不承认,因为巴金老人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才能将整本书写的活灵活现,估计会拍成一部很好的电视剧的。
看完了这部书,我竟然迫不及待的想要读另外两本《激流三部曲》中德《春》、《秋》了。我渴望在这几本书中了解人物的命运,同他们共喜共哀。
3/8/2014
第二篇:读《家》观后感
读巴金《家》有感
通读全文,《家》的主题是:通过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为主干,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文中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文中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
“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高老太爷的死是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时的幻觉:“他隐隐约约的他的儿子们怎样的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到他的儿孙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暗示出封建大家庭灭亡的两大原因:纨绔子弟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从内部蛀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新一代的叛逆者又从外部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
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
第三篇:《何以为家》观后感
《何以为家》观后感 600字一
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经历生活,由于家庭的贫穷,赞恩是个没有资格获得身份证的黑户,为别人打工,父母把赞恩的妹妹送给了老板,赞恩一气之下离开了家庭遇到了拉希尔,帮忙照顾她的孩子,拉希尔苦难后赞恩艰难照顾孩子,后来不得不送人后回到家里发现妹妹过世一怒之下刀捅原老板进入监狱,在监狱中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对于赞恩来说他一直都在艰难的对抗着他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坚守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心中有愿景所以对现状很不满意,他用自己的倔强对抗着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一颗向更好的心,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 理所当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吗?明明有人在过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过着悲惨的生活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一颗向好的心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克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面包会有的,身份证也会有的马斯洛的人类五种需求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求。赞恩所面对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对的需求的层面不一样,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此生无忧,何必再进一步让自己难受呢?而生理需求还得分多种,是简单的还是优雅的,是普通的还是更好的?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苦难,除了克服这些苦难意外还要想的是追求
现如今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开放的乱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诞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这现代的城市中虽然不足以和赞恩的境遇相提并论,但是单亲无亲贫穷做很多事情并且在没有关爱的家庭中执著自己的梦想也是多么困难,无异于现代城市的黑户。
影片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天使变得堕落?是什么杀害了他们的良知?是什么让他们走出了不好的地方?
《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看过最压抑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唯一想说的一句话。
不敢再看第二遍,当那种血淋淋的现实再一次毫无保留地再一次在你眼前撕裂,真的非常的承受。其实我不是很想写观后感,因为我不太原因再再脑海里面把一些剧情和画面重温一遍(含剧透):几乎十口人挤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的房子里,晚上睡觉,仅仅相隔一个帘子,这边爸妈在做·爱,另一半,几个孩子挤在一起拥抱着入睡。妹妹第一次经期,第一时间不是告诉家长,而是想法设法的帮妹妹隐瞒;想带着妹妹离开,却失败了,眼睁睁看着妹妹被拖走,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听见妹妹去世,喷怒,崩溃和悲伤让他发了狂,拿着刀就冲出去了……;
带着毫无血缘关系,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在街头游荡,就算自己几天没吃东西,可是还是想法设法给像弟弟一样的他找来了食物;想丢掉可是不舍得,最后迫于无奈,发现卖掉可能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不然,两个人就会一起饿死。转身的那个瞬间,他的眼睛很红,很红,失去到已经无法再失去了。相信观众都不会埋怨他的行为,因为明白到他的努力已经足够多了。他这么一副小小的瘦弱的身躯,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呢。
无论他怎么努力,却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以后,我的心情极其压抑。其实我在想要是能哭出来可能会好点,只可惜,到电影最后我都没有流一滴眼泪,好像压抑到了一个点之后,你只会感觉到心里面全都是空的,好像不是悲伤,好像也不是痛苦,只是心里面有一个地方久久不能释然。
所以,看电影出来,我整个人都不太好,不想说话,不想和别人沟通,有些演员在演戏中途因为入戏会导致抑郁,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是我一个人在家里,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我应该不会继续看下去,在电影院看到中途,我也有想要逃出来的冲动。整场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双手一直紧握在一起,就这样握着,丝毫没有松开,似乎这样能够给我带来坚持看完的力量。虽然说,这部电影看完很难受,很压抑,但是我还是会推荐一看,做好心理准备看其实可能会好点,也可能是因为我内心敏感,所以其实不适合看这种剧情的电影。
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看看,看看在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到底有多黑暗,看看这个世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苦苦挣扎,到最后,可能也得不到解脱;看看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究竟是父母带来的还是这个社会本就如此。最后的一点小建议:尽可能结伴去看。
《何以为家》观后感1000字
其实生日已经过去一个月,今天看完《何以为家》才感觉,自己人生又洗礼一遍。“我要控诉我的父母”
“控诉什么?”
“他们生了我”
看到这样的开场白,有点揪心。这个世界,有什么能比生存还重要,可对一些人,也许没有出生更好。
整个影片,没有艺术的跌宕起伏,没有剧本的起承转合,只是这个赞恩这几个月的生活。
“你几岁了?”
“问他们”
当想偷渡去其他国家的时候,只要一份证明,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哪怕一张照片也好。赞恩回了家,什么都没有,父亲用虫子来给全家人包括赞恩下了定义,“我们就是虫子,社会的寄生虫”。悲哀?可怜?本来是对这对父母恨,说实话,看了整个电影,没有坏人,没有好人,没有正义,没有邪恶,所有一切的都只为了生存,哪怕苟延残喘——信仰告诉他们,自杀是可耻的!
正常这样生活环境下的主人公,应该充满对社会的失望,自身没有善念。可真实的人就是这样,一个12岁的孩子,哪怕环境恶劣,同样具备一个12岁孩子都有的天性,对于他无所谓善恶,他只是一面镜子,所有人看到他的样子,其实就是自己的样子。
当拉赫被抓,赞恩最后丧失一切的时候,想放弃约纳斯,经过了几番挣扎,最后选择他认为好的方式,让人贩子(赞恩不知道他是人贩子)给约纳斯一个好的家庭。他完成了一个男人该有的承诺和担当,当他本以为可以逃离的时候,知道自己最亲的妹妹萨哈死在医院,他崩溃了——“让我告诉你们什么叫没了,什么叫真正的没了”,然后拿着一把刀冲出去,要杀死那个害死妹妹的杂货店老板。
看之前,知道大概的故事概要,不过真正看到尾声的时候,很伤感,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侣行》第一季,270说的那句“不是和平的世界,是和平的中国”。有一个镜头,一个人道组织去监狱慰问,载歌载舞,一部分人跟着唱歌,一部分冷漠的看着。人,降生在世界,选择不了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哪怕一片泥泞,也要坚持走下去,这就是活着!唱歌的人,再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幻想,冷漠的人,并非对生活绝望,只不过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存,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虽然也期盼“一大盘满满的肉饺子”,但也在努力的活着,或许哪一天真的能有呢?!
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选择下面这张图作为电影的封面——赞恩身份证的照片。或许从13岁开始,有正式身份的赞恩开始新的生活,但生活依然继续,依然要奋斗,不然活着做什么。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无论身处何境,人要好好活着,而不是一滩烂泥一样躺在床上。24岁到34岁,整整十年。大多数人娶妻生子,建立家庭。有时运的,步入中产阶级,有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也小康之家,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付二代”生活。可我这十年做了什么,一无是处,连最基本的工作都成问题,存款还是为负数。来得及吗?就想刚才说了,人为什么苟活于世,因为要活着,无所谓来不来得及,问题是自己要不要像人一样的活着。赞恩,尚且生存,我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
人生没有如果,所以不要幻想着时间倒推,更不要总去回忆。我还没到半截入土的年纪,为什么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呢,哪怕晚了十年。目前的环境是,我要准备和24岁人的竞争,虽然多了经验和成熟的心态,但他们允许自己失败再来一次,而我只有这一次机会。他们十年后可以重来一次,我只有这唯一的十年。那还不努力,想什么呢?
给自己定了28天改变自己计划,从240斤的外型和懒惰的心态开始,28天,自己一定要脱胎换骨!
写到这,想起黄磊《似水年华》里面的一句对白“戏是演个自己看的,台词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做到就好!
《何以为家》观后感600字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让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
赞恩在开往另一个城市的汽车上,偶遇了在游乐场扮演蟑螂侠的老人,他中断了原计划,来到游乐场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这儿,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说,她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多么希望,他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
《何以为家》观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音译《迦百农》)是由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等众多奖项提名。
了解到《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是从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中看到的,在看完它的宣传片后,我也选择了去影院观看这部并不煽情却让人感动的影片。影片的开头是男孩赞恩从监狱被带到法庭的场景,随着法官的询问和赞恩父母及女孩拉希尔的出场,赞恩的回忆也一幕幕被呈现出来。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长子的赞恩,不仅要在杂货店打工送货,还要帮助父母制作毒品饮料进行贩卖以及带着弟弟妹妹们售卖手工果汁。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影片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叙事方式,告诉观看者赞恩要起诉父母的前因后果。也通过跟拍的视角,近距离的观看赞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男孩赞恩的无奈和绝望。赞恩的扮演者就是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所以他真实的表现出在战火和贫困中生活的孩子的真实样貌。影片中小小年纪的赞恩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表现了他的坚强和善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推车送煤气罐的时候,看到那些校车送回家在打闹的孩子们时,那羡慕又隐忍的眼神,使人感到心酸。
电影里的情节不只是个故事,导演用镜头和荧幕,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的事实。这种真实让我感恩自己出生在中国,可以接受教育选择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祖国和和谐稳定的社会重要性,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最后,像电影结尾说的:愿每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何以为家》观后感800字
和影片名一样,何以为家,对主人公赞恩来说,普天之大,似乎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父母在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收留他的拉希尔,莫名地消失,只留下个他无力抚养的小婴儿;想去的其他国家,也因为自己的黑户无法成功。到影片的最后,赞恩呆着的少年监狱仿佛是全片中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有衣穿有床睡,还有电视可以看。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呆着的地方。
赞恩作为一个哥哥,已经用尽自己的力量,我总是叹息,他针对已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干着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活,拉着比自己还高的货车走街串巷,同时也真心照顾着自己的妹妹。当同样年幼的妹妹萨哈要被父母像卖掉一样地嫁给房东的儿子时,赞恩拼命阻止,却因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最终也没让妹妹逃脱这一命运。当看到赞恩在楼梯上和父母争斗时,我们甚至会感觉有点恍惚,觉得两者的角色是不是颠倒了过来,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父母却不这么做,悲哀,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在拉希尔莫名失踪后,赞恩并没有随意抛下本不应该由他担负责任的约纳斯。两个都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一起坚持了那么久,赞恩自己的生存都几乎难以为继,但他却不轻易放弃,抱着约纳斯寻找各种可以赚钱的方法,甚至在梦想着能出国换个身份时,也没把约纳斯漏下。
听着他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来说这个小婴儿是自己弟弟时,让人既好笑又感动,其中流露出的真心,正是打动人的根本。
赞恩和父母最终对簿公堂,这一情形看起来令人震惊,但了解前应后果后,却在心里只留下沉重。用我们的眼光看,赞恩的父母必定是不合格的,但是纵观整个国家,这种情况又岂在少数,大量的孩子受不到教育,女孩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嫁人,少年监狱里面满满当当,一切发生在赞恩身上的事,其实也就是发生在其他家庭,其他孩子身上的事。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故事来源于赞恩小演员的真实经历,他本人就是叙利亚逃到黎巴嫩的难民,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和他的家人以后可以在瑞典生活,但并不是每个难民小朋友都有如此的好运,那些经历类似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电影最后,赞恩终拥有了他的出生证,也终于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这个笑容却让人看了心里发酸。国家安全稳定,父母才能有能力照顾孩子,也有机会去学习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孩童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不会失去微笑的能力。
第四篇:《宋家皇朝》观后感
《宋家皇朝》观后感
一门天下,宋家王朝!
前几天终于看了很多年前就很想看的一部电影《宋家王朝》,几大巨星造就的电影,好在没有让我失望。
先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大配角:姜文!影帝不愧是影帝,那种气宇非凡,那种神态,无论台词功底还是动作功底都很扎实。他把一个慈爱与严肃,博学又多才,高雅却平凡,成熟并可爱的男人兼父亲——查理宋刻画得地道、朴素、深刻、有魅力且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才造就了他三个不平凡的女儿,造就了20世纪初宋家在整个中国的声望与影响力,他就像一个帝王一般,难怪别人会恭维他:一门天下,宋家王朝。
我最喜欢张曼玉演绎的宋庆龄。她崇高如马列主义,直到这次《宋家王朝》,彻底让我想明白,原来这群像里的每一个都是曾经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也有喜怒哀愁、更有常人也有甚至胜过常人的悲欢离合!她和孙中山的结合是信念与信仰的契合,也有普普通通的爱情吧,一定有的!只是他们自己与人们将这种感情升华了,而我只是个普通人,给我的最初感动只有他们的坚持与不顾一切的爱的力量。
情爱固然是有很多种,其间的亲情是自古亘有的。而亲情的辛酸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无论是父女、母女还是姐妹情,在这部片子里都着力去刻画了,虽是着力却并不累赘,和紧凑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为这部美丽的电影锦上添花罢了。深记得三姐妹在母亲的病榻前的合奏,那一刻所有的不愉快与芥蒂都烟消云散,不知道现实是否也是如此,或许并不如人意,可电影本就是高于生活的,这就是电影值得迷恋的原因。
蒋介石这个浪荡枭雄让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一样的出身,然而老蒋终究不是刘邦,他远远不及,所以很可惜,背后的那个她也成不了叱刹风云的吕后,她只是宋家皇朝里最有野心最没机遇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气质、绝世精彩才华和她的回报不成正比。
宋家王朝你仅仅是在讲述历史,讲述革命,也是在讲述爱情,矢志不渝的爱情……
第五篇:家,N次方观后感
《家,N次方》观后感
《家,N次方》,讲述的是一个三婚女人和一个三婚男人以及他们孩子在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
在《家,N次方》中,主要人物有文楠(宋丹丹饰),薛茂祥,薛之荔,薛洋,楚牧,齐齐,楚牧的亲爸楚信,二爸齐力锦,准三爸陆振廷。当然,还有很多支线人物——孙乾,汪简,崔达,周万里,周浩,赵雯,西子等。
在《家,N次方》中,文楠是一个三婚妇女,片头就是以文楠和薛茂祥的结婚,薛洋和周浩砸场子开始的。
文楠是一个很开朗的女人,无论面对任何场面,都有一种大难临而不崩的气质。比如在薛洋在她结婚的来砸场子,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薛家破产的时候也是问文楠带着薛茂祥度过破产难关。她就是一个那么有气质的一个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在《家,N次方》中,对薛茂祥的刻画还真不多,但是对其的刻画就是他是一个忙里忙外几乎天天不着家的董事长。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在公司里一呆就是好几天,所以就很少回家,所以就他个人而言,他是一个缺少家的气息的人,所以他希望有一个具有有家的气息的家!这也是他和文楠结婚的原因,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三婚。两个家长的婚史看起来是极其复杂的,都是三婚,于是彼此就会有很多的孩子——楚牧,齐齐,薛之荔,薛洋。于是就这样凑成了一个六口之家!但是在最开始这个所谓的家根本不能称为是家,因为家里根本无法发现和谐的气息,也无法发现家的气息。因为薛洋排斥除
了他姐和他爸以外的所有人,即便是周浩,薛洋也没有把他当做是真正的朋友,就像之荔曾说过的一样‚不曾拥有就不会有失去‛,就是因为薛洋太害怕失去自己的亲人,所以他拒绝任何人走进他的心里。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冰很冷,但是他的心是脆弱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情也是最真的,这种人一般不动情,一旦动情那将是万劫不复,因为他很固执,对这份感情很固执。所以当薛洋发现他爱上齐齐的时候,他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自拔了。
薛之荔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女子,她是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被人们赞不绝口的投资界的天才。汪简曾在其中说薛之荔这个孩子很特别也很聪明,没有人能够猜到她最后所做的决定,然而结果就是这样。在薛家曾经两次面临长期的冷战时期,但是都因为薛之荔的回归打破了这种僵局,第一次是薛洋的母亲的去世时使得家里的气温骤然下降,这时之荔背着母亲从加拿大回到了家来帮助父亲重建这个家。第二次就是文楠和楚牧加入到这个冰冷的家庭里的时候,之荔再次力挽狂澜。在这里我也不得不说薛之荔确实是一个天才,她睿智,冷静,博学,强势,几乎一个人能有的优点她都具备。
楚牧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面多薛洋的多次挑衅(恩,应该也不算是挑衅吧),楚牧总是选择妥协。而齐齐却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心里有什么说什么。因为是个直脾气,所以在最开始和薛洋是最合不来的人,两个人一见面就掐,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谁也不会想到他俩最后会走到一起,是导演的特意安排还是
上天的眷顾?呵呵,这个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书中人物的命运并不是他们可以说的算了的,一切全是作者的意思。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这是这一家子人,当然在剧中还有其他的主要人物,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在电视剧中有很多令我感触颇多的情节。
在文楠和薛茂祥结婚后,楚牧想往常一样给赵雯买了那种最便宜的冰激凌,当时赵雯曾讽刺的对楚牧说‚你妈都榜上大款了怎么还给我买这种冰淇林啊,怎么说也给我买个哈根达斯什么的‛,这一点将赵雯那种拜金主义赤裸裸的刻画出来了。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小看赵雯这个女子,她通过自己的种种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后来搞得自己众叛亲离。然而讽刺的是,在结尾的时候,晚上赵雯开着车来到了一个路边小摊上对老板说‚老板,给我来个冰淇林,最便宜的那个‛,拿到冰淇林后回到车上,打开盒盖,静静的看着冰淇林,此时她的心里应该有不少的感触,看了一会才开始吃冰淇林,而此时一滴泪珠顺着赵雯的脸庞慢慢滑落,我想此时的赵雯或许已经明白许多事情,亦或许她以前根本就明白只是一直不愿去接受而已吧。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吧,明明明白一切但是却因为面子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和错误。
对于赵雯,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只是她无所不用其极是自己陷得太深而无法自拔。从最后她可以买那个最便宜的冰淇林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同时我们也无法否定她的那份率真,直爽,这一点值得人们敬佩。其实正如她自己说的一句话一样‚贱,是一种态度是将世事规律看透后的脚踏实地,扔掉一切道德外衣的真
实会刺痛看惯伪善的世人。‛她或许是贱,但是她有自己的本色!
周浩,一个怎么让我形容的人呢。他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在最开始是一个只认家世不认人的人,当然这是他自己的说法,然而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最初和薛洋走到一起是因为他想通过薛洋来了解茂森国际,然后铲除们万源集团的死对头茂森国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冷血的人竟然爱上了赵雯,这个结局或许有些令人吃惊,但是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管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他心里有恨,就说明他的心里曾经有爱,因为爱才会有恨。他是源于对万源集团的爱而对茂森国际产生了恨,因此连带着恨上了薛洋。只是他没有预料到薛洋会给他一个赵雯,电视剧里的很多情节确实有点戏剧化,但是这也暗含了宿命的因素在里面。不是吗?
齐齐是一个古怪的小精灵,家里只要有她在就会充满欢声笑语,她说话大大咧咧几乎很少去考虑其他人的想法,给薛洋起了外号‚冰窟窿‛,确实,薛洋在最初确实像一个冰窖,对谁都是冷冰冰的,除了对自己的父亲和姐姐。都说这个世界是平衡的,当极冷与极热相遇的时候,彼此都会融化,在最后,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最开始一直互相对立,并且彼此在最初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的情况下会爱上对方。
其实《家,N次方》这部电视剧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字——家!在剧中,薛茂祥曾说过一句话:‚金钱和事业,一场金融风暴和一场商战就前功尽弃化为乌有,只有家,不论天塌地陷,世事变迁,总有一扇门为你打开着,总有人在里边等着你,不离不弃的守着你,直到生命最后终止的地方。‛是啊,我们不能没有家,家是我们最后的避
难所,当所有都抛弃了我们的时候,家还在,父母还在。家,是最后的避难所,就如同那句话一样,无论天塌地陷,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同时,它依旧告诉我们要有——爱,不管怎样,都要有爱,不管是怎样的爱,楚牧曾说过:‚我觉得其实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别的,就是,人!是不论你成功或者失败,富有或者贫穷,都愿意跟你一起分享,一起经历的那些人。还有在这个过程中,你和他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割舍的那份牵绊。"这份割舍不断的牵绊就是爱!这是楚牧的话,但同时也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是的,朋友,亲人,都是我们这一生无法忘掉的牵绊,这些人一直在背后鼓舞这我们,不论我们出现什么状况,他们都会支持我们。或许我们做错过,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相信我们,这就是爱。还有一个场景,就是赵雯与薛之荔的对话‛赵雯:‘你真的很爱楚牧是吗?’薛之荔:‘所以我才要走。’‚因为爱所以必须离去,这是多么痛苦的决定啊!当初看到这里我沉默了好久,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心痛,一种无法言语的痛一点一点蚕食着我的心。爱,需要的是理解,宽容,当彼此相爱会给彼此以及家人带来伤害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离开彼此,选择了隔海相望,只因俗世观念的不允许。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应为拟制血亲这一法律条文和社会舆论他们被迫分开了。与其说是隔海相望不如说是隔海相忘!
《家,N次方》的结局或许不是很完美,以楚牧和薛之荔的思念为结局或许有些伤感,但是就整部电视剧来说情节还是美好的。爱,不论是怎样形式的爱,它都是永恒的!有的人得到的是真爱,像薛茂祥和文楠、齐齐和薛洋、周浩和赵雯,有的人得到的是残缺的爱,像薛茂祥和何欣、文楠和楚信、文楠和齐利锦、楚牧和之荔、楚牧和赵雯,但是他们都爱过,在其中都得到过自己曾经想要的东西。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但是我们只能尽可能完美它。有爱,世界才会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