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高窟观后感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现了.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它是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机会,我便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篇二: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敦煌市西关小学三【2】班 秦喆
今年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莫高窟数 展览中心。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神奇的地方了。
我们跟导游进入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印入眼帘的是大厅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我们进入1号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窟建筑过程。我们了解到共有492个石窟,彩塑2415尊没,壁画约占面积是1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5座观看了九色鹿的故事和释迦摩尼成佛前前世的故事。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又进入球幕影院,逼真的观看了32个石窟中的佛像。个个栩栩如生,有的盘坐,有的手托白玉瓶,还有的脚踩祥云更是那夜幕下的九层楼真让我难以忘怀。指导老师:高海涛 啊!我喜欢这神奇而美丽的莫高窟———千佛洞。篇三:大梦敦煌观后感(2)大梦敦煌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 1150401120 吴国斌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素日,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在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地展开了......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男装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凭着那只水囊走出沙漠的莫高,终于找到了他神往以久的敦煌。疲惫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要向每一个人表达心中的激动。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擦肩而过.洞窟内,莫高面壁冥想,他要把自己虔诚的信念与全部的才华倾注与笔尖,勾勒出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继而看见了月牙手里的画轴,又不禁喜出望外。调皮任性的月牙,渐渐地为外表朴实憨厚而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 而莫高也被性格活泼,聪慧亮丽的月牙打动。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欲杀莫高,却被月牙阻拦;随即带了月牙,留下了莫高孤独一人在洞窟中。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军逼月牙招亲。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心。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军营里火焰熊熊,杀气冲天;将军率人马杀向敦煌。敦煌洞窟内,青年画师莫高站立与即将完成的飞天巨幅壁画面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眼前。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团士兵将洞窟团团围住,月牙和莫高面对最后时刻。
大将军向莫高举起手中的利剑,却刺穿了挺身阻挡的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的苍老了下来,终于放下手中的屠刀。弥留之际,月牙亲手把那幅飞天画像交与莫高手中,嘱咐他回到最初,回到他千里迢迢前来超升敦煌的真正心路之上,去最后完成眼前这幅巨大的飞天壁画。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部以敦煌为背景创作的舞剧,展现敦煌文化自然是舞剧的着力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
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变化,每一次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天形象。剧中先后出现了绿色、黑色、血色、蓝色、金色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幻变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天神,更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化身。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篇四:《莫高窟》读后感
《莫高窟》是《道士塔》之后的一篇,这一篇脱离了《道士塔》中的对莫高窟文化被破坏的惋惜和痛心,那一句“我好恨”实在是震撼了我,在这一篇里余秋雨撇下所有,一心去欣赏这“受伤”的的莫高。很喜欢其中有一段,余秋雨论述了中国文化遗址与外国的不同,他写了,中国的文化遗址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他认为外国的很多都是历史上当时修建然后兴盛于一时,之后就是纯粹的遗址,而中国的文化遗址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或者是其他原因,在不断地更替着,才有生生不息篇五: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
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家们的动作行云流
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当月牙公主的身体
融入泉水,舞台上轻雾缥缈,伎者在半空中如迎如送,一池碧波
盈盈如幻时,观众席掌声雷动。唯美的古典爱情和绚丽的敦煌艺
术,有着现代人不可企及的高度美 《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素日,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在浩如
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地展
开了......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
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
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
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
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 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
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
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
男装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
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
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凭着
那只水囊走出沙漠的莫高,终于找到了他神往以久的敦煌。疲惫
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要向每一个人表达心中的激动。不料
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
擦肩而过
洞窟内,莫高面壁冥想,他要把自己虔诚的信念与全部的才
华倾注与笔尖,勾勒出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
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
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继而看见了月牙
手里的画轴,又不禁喜出望外。调皮任性的月牙,渐渐地为外表
朴实憨厚而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而莫高也被性格活泼,聪慧亮丽的月牙打动。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
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
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
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欲杀莫高,却被月牙阻拦;随即带了
月牙,留下了莫高孤独一人在洞窟中。
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
军逼月牙招亲。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芳心。但月牙始终
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
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 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
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
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
随自己爱人而去。
军营里火焰熊熊,杀气冲天;将军率人马杀向敦煌。
敦煌洞窟内,青年画师莫高站立与即将完成的飞天巨幅壁画
面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
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急促的马蹄声
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眼前。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
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团士兵将洞窟团团围住,月牙和莫高面对最后时刻。
大将军向莫高举起手中的利剑,却刺穿了挺身阻挡的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的苍老了下来,终于放下手中的屠
刀。
弥留之际,月牙亲手把那幅飞天画像交与莫高手中,嘱咐
他回到最初,回到他千里迢迢前来超升敦煌的真正心路之上,去
最后完成眼前这幅巨大的飞天壁画。
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
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
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 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部以敦煌为背景创作的舞剧,展现敦
煌文化自然是舞剧的着力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
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 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
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
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
紧相连的有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变化,每一次
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天形象。剧中
先后出现了绿色、黑色、血色、蓝色、金色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幻变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天
神,更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化身。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
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
事。
第二篇:莫高窟(本站推荐)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九册(苏教版)第18课《莫高窟》。教学目标:
1、认识彩塑、壁画、藏经洞的样子和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莫高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彩塑、壁画、藏金洞)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它们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
二、学习“彩塑”
1、欣赏3幅图片
(1)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老师这有3张莫高窟彩塑的图片,想请同学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3张图片]
(2)谁来猜?她说得对吗?【带字的3张图片】对,回家预习肯定很充分,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3)老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张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外貌、神态、动作,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是什么?
(4)谁来说?
菩萨:是啊,眼睛微闭,嘴角上扬,一看就是一位菩萨,而且是一位这样的菩萨?【出示:慈眉善目】
天王:衣着,是啊,身穿铠甲,的确威风,是为天王。
动作,你从他的动作,手里拿着武器,发现他是一位天王,这是从动作看出来的,还有别的地方吗?他的神态可不可以看出来呢?
神态,他的眉毛都快竖起来了,给我们一种特别威严的感觉,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天王,而且是一位怎样的天王呢?【出示:威风凛凛】
力士:这位力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肌肉,肌肉多么发达,肯定力大无穷。
动作,五指张开,好像准备决斗。
神态,怒目圆睁,真是一位【出示:强壮勇猛】的力士。
2、阅读3尊彩塑的语句
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这3尊彩塑,打开课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这3尊彩塑的,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不同特点。【出示3尊彩塑的语句】
个读,齐读。
3、欣赏“卧佛”
(1)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另一尊彩塑,自己往下读,找一找。
(2)这是一尊怎样的彩塑?【卧佛图】神态安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神态安详的呢?
是啊,他侧身卧着,好像在睡觉,嘴角还露出浅浅的微笑,面部表情很柔和,这就叫——【神态安详卧佛图】
4、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欣赏了彩塑,他们有的——【4幅彩塑图】引说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有的——神态安详。
5、每一尊彩塑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尊彩塑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请在第2小节找出2个表示彩塑各有特点的词。
对,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但这些彩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板书:惟妙惟肖)
6、莫高窟有这样惟妙惟肖的彩塑多少尊?对啊,两千多尊,课文只列举了其中的4尊,但我们已经了解了两千多尊都是这样个性——鲜明,神态——各异,都是这样的——指读板书惟妙惟肖。
7、看到这样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呢!让我们带着这种赞叹之情读课文的第2小节。
8、练习背诵。这么惟妙惟肖的彩塑,我们要牢牢地把它记在脑海
中,能做到吗?【出示填空】
9、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住这段文字,真了不起。
三、学习“壁画”
1、【播放音乐《大梦敦煌》】教师范读第三节。
2、同学们,拿起课本,像老师一样,读读描写壁画的内容,捧起课本,读一读这小节。
3、好,我们来看这句话,【出示过渡句】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在结构上叫什么句?起什么作用?承接上文的是哪一句?引起下文的是哪一句?这句话中的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个数字,让你觉得莫高窟的壁画怎么样?【出示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变红的过渡句】
4、四万五千多平方米,那是多大呢?老师打个比方,如果把我们的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都画上壁画,那么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就大约有400多间教室那么大,的确非常宏伟。
5、这么宏伟的壁画中,最吸引你的事什么呢?【出示飞天的语句】
6、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飞天的语句,找出你喜欢的一种飞天,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7、飞天形态各异,但仅仅是课文中列举的5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飞天吗?
8、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飞天很美,莫高窟的壁画不仅飞天美,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很美,描绘神佛形象的很美,反映民间生活的很美,描摹自然风光的也很美,总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都很美,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它——【板书宏伟瑰丽】
9、看到眼前这么美的壁画,想到古代劳动人民在那么简陋而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绘制出如此精美的壁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10、是啊,勤劳而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如此丰厚的财富,让我们一起捧起课本,读出变化的宏伟瑰丽。【音乐】
四、学习“藏经洞”
1、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莫高窟,欣赏了惟妙惟肖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的藏经洞,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小节,想想这小节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你从这小节中了解到了什么?
3、刚才,同学们说到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千多件。可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的藏经洞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为什么来到莫高窟的人都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走一走呢?既然什么都没有了,还来看什么了呢?
(1)文物没有了,但灿烂的历史还在,那些流失的文物根在中国,魂在敦煌。
(2)人们来看还有什么原因呢?想想大量珍贵的文物为何被抢走?人们来藏经洞是为了?
4、小小的藏经洞,见证了中国的兴盛与衰弱,站在藏经洞,我们能想起很多很多。
5、著名作家余秋雨曾三次来到莫高窟,他曾这样写道【出示余秋雨的文章】
五、学习第5节
同学们,我们欣赏到了惟妙惟肖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走进了饱经沧桑的——藏经洞,这些都告诉我们——引读【第5节】
六、作业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了解了课文第一小节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2、3、4小节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最后一小节点明了莫高窟的意义这叫什么结构?请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
第三篇:莫高窟说课稿
《莫高窟》第一课时说课稿
山泉镇中心小学
孙晓红
大家好,我是山泉镇中心小学的孙晓红,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莫高窟》,我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说这节课的。
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力与智慧。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去大城市游览名胜古迹的机会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件教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教法学法
我制作了ppt文稿,带学生走进敦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敦煌的宏伟壮观。让学生受到感染,感受到祖国的博大、恢宏,引起学生的共鸣。文化上的魅力,加之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就读出了感情,油然而生了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我通过播放莫高窟全景图片,紧紧抓住学生的感官感受,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再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莫高窟的?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能够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线。
(三)、主动探究,理解感悟。
在探究课文时,我层次分明,有详有略。
1、学习第1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文章的概括段,通过读文让学生知道莫高窟的位置,环境以及它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2、导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使学生抓住本段的中心句。然后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与学生阅读关于彩塑相关描写融为一体。之后出示“彩塑”中的“卧佛”,师生共同总结先概括后具体,由面到点的写作方法。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发出怎样的赞叹?随后,我马上充满激情地小结,使学生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带着这种自豪感朗读,更好地体验中华瑰宝的魅力。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一找中心句二抓重点描写三了解写作方法四理解词语句子五情感升华。为第三自然段的自学做好铺垫。
3、自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叫学生按照第二自然段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学生通过合作找出了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画出了描写壁画的重点词语:精妙绝伦,宏伟瑰丽,引人注目,翩翩起舞…….学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这样的排比句来修饰文章,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课文内容,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又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我出示了一组后人解读飞天的图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飞天的美伦美幻。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让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想象:藏经洞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出示藏经洞图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外国入侵者的掠夺。激发学生的惋惜和愤慨之情。
5、默读最后自然段,总结回味
默读课文,画出全篇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抓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引导学生探讨。
(四)创设情境,总结全文
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让学生任选,介绍彩塑、壁画、藏经洞。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力求体现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以下板书:
艺术宝库
莫高窟
智慧的结晶 我通过这节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件教学贯穿始终,学生图文共享,情景交融。第二自然段的导学,我有的放矢,学生不但学会了应学的知识,还为第三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为学生们的表现喝彩。尤其在藏经洞的教学中,对外国入侵者的掠夺,孩子们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课堂。
第四篇:莫高窟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善耕实验小学 俞卫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导语: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读题)莫高窟。
1、这些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出示: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指名读:很好,字正腔圆。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指名读:也是悦耳动听。齐读。
2、你能从中选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脑海中的莫高窟吗?
3、让我们走进莫高窟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近距离地欣赏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第二板块:欣赏“彩塑”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看一看,猜一猜老师这儿有三张莫高窟彩塑的图片,想请你们来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 3.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谁愿意来读这句话,注意要把他们的特点读得形象一些。
5.如果说菩萨、天王、力士等镜头是一闪而过的话,那么卧佛的形象就是特写了。特写了什么呢? 6.你觉得这些彩塑怎样?
7.看到这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假如你就是游人,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8.我们为有这样宝贵的遗产而感到自豪,想不想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9.(出示填空题)引导积累。第三板块:走近“壁画”,领略魅力。
1、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我们继续来欣赏。(指名读)。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出示:过渡句 承上启下)3.课文是怎样写出壁画的宏伟瑰丽的呢?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4.课文中这样写到——指名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出示壁画图片)我们熟知的九色鹿的故事,就缘自于这里的壁画。
5.敦煌壁画宏伟瑰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你最喜欢哪一种飞天呢?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6.同学们,飞天是不是只有这五种形象?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也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写一写
7.每一位中外游客,置身于宏伟瑰丽的敦煌壁画前,都会流连忘返、举步不前。让我们再来赞美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配乐读第三节。)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板块: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与彩塑、与壁画相比,藏经洞初看起来就不那么显眼了。自读第四段,哪些地方带给你心灵的震撼? 2.交流感受
3.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4.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所以我们说——(出示,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板书:艺术宝库)
第六板块: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板书设计: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藏品丰富
第五篇:《莫高窟》教案
莫高窟教案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3.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第5小节
[教例]:
师:请大家默读第5小节,边读边动笔,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动笔批注。
(评:默读有利于学生不受外界干扰,静思默想,与文本充分对话。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何愁语文能力不提高。)
师:刚才老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并且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倾听别人的理解和体会。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参加讨论。
(评: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导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从第二句话中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生2:我从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创造了莫高窟的辉煌。
生3:第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从这个字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
生4: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分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惨重。
生5:我从第3句话中的“掠”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和无耻。
(评: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非常明显。)
生6: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列在故宫等处的部分经卷现在会不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师:你们认为会不会呢?
(评:巧妙地将问题“踢”给学生。)
生1:我认为不会,因为以前那些文物被掠走,是因为清王朝腐败无能,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
生2: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他们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
(众笑)
师:大家说得很对,现在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保护我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物品,要是谁敢侵犯我们,我们将和他们斗争到底。
(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者及时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莫让课改停留在形式上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佚名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
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
(三)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
(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从《莫高窟》教学片段谈起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
(一)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
(二)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
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
(三)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
(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
(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
(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生:不对,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牢牢抓住的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质。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广辟蹊径,独具匠心,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实在,更精彩纷呈!
教学片断:
师:(饱含深情状)莫高窟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个另人神往的艺术圣地;有人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有人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有人说莫高窟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生:神情向往)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些什么?(生茫然)
师:什么,没听清?浪费我感情!我再来一遍,你们可得听清楚了!
师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生认真听记。
这一次学生们回答得很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呀!我们不仅读课文要记,听人讲话也要记,这也是学语文呀。你们谁知道敦煌莫高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莫高窟是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地处我国西北,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代经书、帛画、刺绣等。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天刚刚在课外书上查过。
师:真好,你课前已经在认真积极地做预习工作了。我们学习就要象你一样,在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善于收集相关资料,等大家买了电脑,还可以在网上查找。
案例分析:
在新课标精神的引导下,人们逐步认识到,师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主体。由此,师生的互动就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而越是鲜活的东西,就越不容易抓住。在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师所理解的新的课程观的今天尤其如此。
无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堂语文课都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而从现行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容乐观,课程意识不容乐观。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的确如此,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正是一项鲜活的课程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娓娓道来的丰盈的语言,给学生感性的语言接触,学生如沐语言的春风。语文老师酝酿的激情无形当中更是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情。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是血!一个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带出一批有情有意的学生,而感情正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奠基石。可想而知,一个语言贫乏、感情麻木、反应迟钝的老师不可能带出一批灵动而个性丰富的学生。
爱墙 社区银行 便民中心 心理测试德克萨斯扑克开心农场开心宝贝多米诺之家当家会客厅开心空间万年历教育导航资源库专业阅读名家讲坛读书时间白领小说教育漫谈教师心声名师专栏域外教育班主任之友家长频道校报专版语文教研室语文备课室数学教研室数学备课室英语教研室英语备课室技能科教研室技能科备课室中语教研室中数教研室中英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政治教研室史地生教研室中体艺教研室快乐课堂语文补充阅读新经典诵读英语脱口秀中学生学习点津我行我秀心灵对对碰习作演兵场咬文嚼字语韵茶吧快味人生江苏地理生活资讯时事新闻广而告之多米诺教育论坛(苏ICP备10017988号)|联系我们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