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误杀》观后感_2019《误杀》电影观后体会
《误杀》正式上线各大影院,《误杀》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的故事。而关于观看《误杀》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在复杂的电影类型中,翻拍片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中有像《超人》、《金刚》这一类,翻拍年代久远的片子,依靠不断发展的影像技术,从视觉上让它们复生,从而能够随着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冲击。另一类则是像《无间道》《完美陌生人》一样,看中了高口碑的故事和观众缘,它们基本沿用着原版的大致故事脉络,然后适当增减一些细节,再辅以本土化或者导演本身的作者性。观众对于这种影片的要求会更高也会更挑剔,因为难免要拿来和原版比较,当然如果做得好确实能够带给大家惊喜。
01
《误杀》是由陈思诚监制,新人导演柯汶利执导的长片处女作,它讲述了育有二女的李维杰(肖央 饰)和他妻子(谭卓 饰)的安定生活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插曲而被打破——李维杰的大女儿被当地警察局长(陈冲 饰)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而误杀对方。影片便在这样一个为了保护家庭埋尸掩盖一切证据,一个为了保护家庭拼尽全力查案的情境中展开。
翻拍延续了原版精彩的剧作,除此以外,导演还继承沿用了原版镜头语言上的大部分优点,强有力的蒙太奇与交叉剪辑时刻调动着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制造悬念以此来凝固影像本身的质感,搭建起与角色共感的桥梁,传递着紧张和刺激。在好几处多人物的高潮戏上,也用流畅的摄影机运动完成出色的场面调度。
并且在这些“不变”中,导演又往里塞入了许多“变”来增添其独特性,而这些“变”大多都通过了其对剧本细节的适当删减与补充而得以表现出来。在印度原版163分钟的基础上,《误杀》减掉了50多分钟,选择性地删去了许多冗杂而不必要的场景,更加聚焦于整个“猫鼠游戏”的案件过程,紧凑着影片整体的节奏。而补充在于对全片一以贯之迎合主题的阴冷色调的运用;对激励事件动机的强化(由原版偷拍洗澡视频而上升到强暴);对迷影情节的更加充分利用(警方根据观影记录来破案);通过“羊”这样一个符号的反复出现而到最后以替罪行为反转情节完成彼此身份的互换,人物不再如原版一样沦为模板下推进叙事的工具。
同样“变”的还包括了剧本和演员共同赋予其的鲜活度。首当其冲最为惊艳的便是陈冲,游走在家庭与警察局两个外部空间,在其营运起来的强大气场下,而对她在两种空间中虽然差异分明的两种状态却又不得不信服,甚至有几个镜头在她对反派的塑造表演下,会下意识地惊吓到本能不自主地往座椅靠背缩了缩。同样还有从《唐人街探案》系列中蜕变出来拓宽戏路的肖央,由一直唯唯诺诺到最后为了家庭而能够变得勇敢强大到与陈冲对峙,还有充满层次感的谭卓。他们的表演都是《误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误杀》将背景设置在了一个架空的环境里,在这样虚构的环境中,阶层差距巨大,同时警察也因滥用职权而失信于民。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压迫里,才导致李维杰在悲剧酿成后选择掩盖一切而不是报警,也导致后来结尾民众以这次的案件为引子而掀起了一场**。整部电影在讲着李维杰与督察长的斗智斗勇,实际上也是在讲着贫富阶层间巨大的矛盾对立。虚构国度里的**是救赎之前对吸血体制蔑视的众人的最后一场狂欢,这样的寓言放在哪里都不会过时。
02
翻拍版中改编了的还包括了分别从对立的两方来讲述各自对于自己家庭的一种重构与守护。
在虚弱与强势两种人格的差异对比下,却都可以望见他们在面对来自于外部一种准备打碎家庭的力前,爆发出的源自本能的强大。这样的强大隐于一次次“有爸爸在”的话语中,隐于一次次坚定眼神的传递和一次次给予温暖的拥抱。在危机中才能坚固家庭,宽慰中却又带着那么一丝丝的无可奈何。
最后,比较有争议的是李维杰一家以自首实现自我救赎的结局,或许仍有人并且是大部分人对这样处理的不满,但它至少做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像其他大多数翻拍片一样是为迎合审查下的一种突兀生硬。
毕竟正如前文所说,原版构建起来人物的几乎是用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来概括,而最后其只是善击败恶、瞒天过海这样单纯刺激感官带来瞬时体验的结局确实也高明不了多少。于是,《误杀》在原版的基础上,经由导演对电影本体在创作上的拔高而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部翻拍的导演处女作还称不上完美,它的优点同时也双刃剑式地指向不足之处,即导演把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和社会性议题一股脑儿地全往里塞,便导致整体的影像或许会有一些些拥挤,但就单论一个高概念的犯罪悬疑反杀爽片,它已远超及格线至所谓的惊喜可言了。《误杀》整体的传达是带着有效力度的,于是便不得不期待柯汶利导演在接下来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作品与欣喜了。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误杀》是近两年来翻拍得最好的国产电影。翻拍电影一般有“阉割严重”和“本土化不够”两大问题,而《误杀》把故事搬到泰国拍,既避开了严格的审查,又不会有挑剔的观众说“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这正是主创们聪明的地方。
就是这样一部中泰合拍的悬疑片,演员一会说泰国话,一会说泰国味的中国话,让我有了一种看《唐人街探案》的感觉,毕竟这种类型的片子还很少,再一看,监制正是《唐探》的导演陈思诚。随着国产电影的国际化,未来会有更多国产片在国外拍摄,这点值得我们期待。
《误杀》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现实题材+类型 片”,不仅是悬疑片,还是现实题材片,甚至还有点喜剧的成分。
悬疑部分的剧情,基本是照抄印度的《误杀瞒天记》,只是把大女儿被偷拍洗澡换成被强暴,把听经换成看泰拳。因为原版的故事框架够优秀,所以这部分节奏感很好,剧情不会拖沓,密度很大,印度版的163分钟,中国版的112分钟,节奏是快了很多的,当然也会有一些细节上的缺失。
《误杀》的剧情像最近上映的另一部电影《利刃出鞘》,一开始就把凶手告诉你了,观众是处于“上帝视角”,知道的比电影里的人多,观影的乐趣不是寻找凶手,而是看阅片量1000的李维杰怎么瞒天过海,把电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
李维杰用到的核心知识正是“记忆的可塑性”,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叫做“记忆蒙太奇”。大部分人以为,记忆就像电脑硬盘里的东西一样,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不是,记忆是被重构出来的。我们回忆的时候,不是在大脑里搜索保存这个记忆的地方,而是在像推理一样构建出这段记忆,这就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记错日期,或是把两个人搞混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庭上证人会指证自己没看过的人。
事情发生得越久,记忆就越不可靠,审问证人的时候,距离案件发生已近三个多星期了,加上这期间李维杰不断跟街坊邻居提起这件事,还有他“好人”的人设,还有监控录像和票据等不可改变的证据,都在扭曲证人们的记忆。警察局长这边,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尸体,结果却赌上了一家人的前途。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这要看电影的英文译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羊在这里的隐喻很明显,是象征李维杰这样的平民,牧羊人象征的是警察局长这样精英阶层。这是探讨现实社会中上层人士和底层人民怎么相处的电影。
羊在电影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李维杰销毁跑车的时候,牧羊人赶着羊群经过,牧羊人和羊还是和谐的关系;第二次是黑警察都彭打死了一只羊,牧羊人和羊关系恶化;第三次是代替素察尸体出现在棺材里,羊成了替罪羊;第四次是李维杰认罪后,自由地走在大街上,这时候的羊是没有牧羊人看管的羊,无政府的羊。
“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羊毛呢。”**中一个男人话,像是在发出一个警告,牧羊人可以从羊身上谋取利益,像是工厂老板获取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但是,挤压羊的生存空间就过分了,像是房东恶意提高房租,物价暴涨工资不涨,不让羊吃草,羊势必要跟你拼命。“割韭菜”可以,但你不能吃相太难看,连茬都给拔出来,让韭菜不能再长,生存下来,是羊和韭菜的底线,你不能破坏这个底线。
李维杰给女儿取名“平平”和“安安”包含着他的希冀,希望女儿能够平平安安,如果法律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关乎生存,就不能怪底层人民要选择知法犯法了。
最后说一下电影的“大杂烩”风格,主创是毫不避讳地告诉你他们抄袭了1000部电影。这是一封写给影迷的情书,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很多电影的彩蛋,电影开头就有一种《肖申克的救赎》的感觉,棺材里点火又像是《活埋》,推车进湖里销毁像是《看不见的客人》……
“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还有念电影简介,这些对于影迷来说都是笑点,会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豆瓣观影记录将来会不会被当做犯罪证据,观影记录真的很会暴露一个人的思想。
最后的彩蛋又呼应了开头的李维杰监狱幻想,给这个故事画了一个完美闭环,这点有点惊艳。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翻拍是很需要勇气的,毕竟珠玉在前,整不好就变成了炒冷饭、无创作、拾人牙慧;被翻拍的基本都是经典,好像没人愿意去翻拍一部众所周知的大烂片,如果有,那更需要勇气,傻——也是一种勇气。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国家翻拍作品超过原作的还是很少的,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不理想,华语片耳熟能详的《龙门客栈》《倩女幽魂》《英雄本色》都被翻拍过,但谁还记得翻拍的版本。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创作者翻拍改编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这部中国版《误杀》来说,在保留了大体故事情节设定之下,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背景、中国式亲情、中国式关系处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更能感同身受。
比如红白喜事要随份子、比如拿考试成绩来要求买礼物、见客户谈生意要啤酒等这样的小细节处理作为中国人更能理解和贴地气。
片中对男主也做了大量的交代和铺陈:因为学历不高身份不尊被大女儿嫌弃,沟通上也有了隔膜障碍;在白天拒绝了大女儿的自费夏令营申请晚上就把装满钱的信封偷偷放进大女儿的房间,这样的情节不正是中国众多小人物和父亲的形象吗?就在你我身边,转头看看绝对很多。
片中还有两处对男主人物性格的刻画,源于两次挺身而出:一处是在告知受害的老者带儿子去做伤情鉴定、另一处是在新结识的客户被警察尚坤殴打的时候上去踹了警察一脚,这两处的情节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为了交代男主与警察尚坤的矛盾冲突,暗线交代了这个小镇上的司法混乱、正义缺失;同时也为后续做好了铺垫;为最后阶段男主的杀手锏能成功施展交代了前因(男主踹了警察帮了承包商客户、客户在男主出事的时候也回报男主帮忙打电话给素察父亲都彭的竞选对手从而制造舆论压力)。
这些细节的处理也是为了加深男主的为人和行事风格:喜欢看电影并且深受电影的影响内心深处有想当主角英雄的情结、没有高学历但是有点小手艺可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市井小人物、网络铺建和维修需要心思细密、因为要与客户打好关系所以善于与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以上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切都很合理。
小人物通常都是懦弱的,是被欺压的那一类,在片中有多次展现,影片一开场警察尚坤就在欺压良善敲诈勒索,男主在第一次挺身而出后假装在吧台吃蚕豆,被警察尚坤叫骂的时候,男主因为害怕下巴是抖动的、男主的媳妇阿玉在看到警察进院子的时候的空洞无助的双眼和短暂麻木的手、第二次一家人在警察局的时候,阿玉的背部一直都是抖动的,你可以说是剧本写得好,也可以夸奖演员表演的好,但这一切都在交代影片中这种没有公正的强权政治的现实背景。
男主和媳妇住的院子旁边是墓地;市长候选人和他的警察局长夫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出入有跟班、上下车有人开车门;男主的大女儿因为夏令营的费用使得全家人吃饭的气氛很紧张;警察局长的妈妈很随便的就给儿子一套改装过的轿车。这些情节一点也不夸张。想一想你我身边,转头看看是不是很多。
影片故事的情节不做过多介绍和描述,不着笔墨在这些大家可以去电影院看得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几处非常值得琢磨和引人深思的地方:
#影片中我记得没错的话:白色的羊出现四次,第一次是男主在河边沉车的时候,被羊发现了(暗示没有天衣无缝的犯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羊见证了男主的犯错过程);第二次出现在男主挺身而出后被警察尚坤拿枪指着的时候(尚坤打死了羊,而警察局长只说了一句你过分了,这只羊代替男主承受了警察尚坤的怒气);第三处出现在挖坟掘墓打开棺材的时候(这只羊彻底的成为了一只替罪羊);第四次出现在影片要结尾的时候,羊以另一种形态复活并且出现在寺庙内(昭示了真想重现、男主内心的觉醒)。
#影片中我没记错的话:男主去了三次寺庙,第一次去布施是虔诚的,得到的结果是圆满的;第二次是在做出一系列准备之后,想去求个平安吃个定心丸,僧人拒绝了,这个结果让男主之后一直在煎熬中;第三次是结束之后,面对自己内心的内疚谴责,选择在这里来结束这个事件。
#结尾处:在天台上,看着被**毁坏过的小镇街区,阿玉拿着试卷过来,镜头拉近可以看到100分其实是70分涂改的,这是一张涂改的试卷,暗示小女儿或者妻子阿玉在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的人格和思想也受到了改变,并且是掩盖的那种,他们的人生和生活都已经发生改变,这和男主最开始想掩盖误杀真相的初心相呼应,可却不是男主希望看到的,男主在那一刻应该是下定了决心,一是不想内心受到煎熬,更为了家人不走上歧途,注意他说去买钢琴时转身对阿玉说的那句话。
#误杀:这是本片的片名,这个名字很不起眼,我看过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电影,后来仔细想想,片名其实大有深意,大女儿情急之下打倒了素察,妈妈阿玉尝试着检查没有检查到呼吸以为女儿那一下击打打死了他(看过整部影片之后知道这是吞舌造成的窒息);妈妈阿玉将素察埋进了棺材彻底的误杀了他;警察尚坤随手的一枪就误杀一只羊;演变引申来看,误杀无处不在,不一定是锄头,也不一定非得用枪支,可能是说过的话、也可能是写下的文字,陈思成在映后也特别的强调了他和主创对误杀的理解,阮玲玉当年在科技传播并不发达的时候留下遗言:人言可畏。更不要说在资讯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以讹传讹、因为众口铄金、因为众口难辨而没有辩白的机会、受到不公、更有甚者了此一生。如果能想到这一层,那这个名字就不负主创们想表达的心血。同时我们在来对比中国版和印度版的片名对比:误杀--误杀瞒天记,中国版想表达的是误杀的过程,印度版想表达的是结果,瞒天?瞒的是谁?
#台词:好的电影都会留下经典的台词并且经久不衰;我上中学那会儿记得最熟的就是: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阿sir,我不当大哥好久了.......我不是证明我比别人强,我只是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拿回来......世上有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看过这部电影后,你印象中一定会留下这么两句经典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当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好的台词就是好电影的必备因素之一,从这一点上看,误杀做到了。
#影像:专业术语我说不明白,影片前十多分钟和结尾的十多分钟是明亮的,除此之外的时间基本上全部是昏暗的。多处昏暗的场景和布光将陈冲的角色塑造得特别出彩,记得有几场戏,印象特别深刻,影片一开始黑暗中的审问,在小镇警察局陈冲被百叶窗折射的光照在脸上的时候、拖拽着小女儿亲自去审问的时候、在墓地雨中的时候,当然,陈冲老师本身的演技才是根本,一个能力出众的警察局长身份、又要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加上面对男主精心设计的伪证据链条无从下手的无力感、还要面对来自忙着参与竞选帮不上什么忙的丈夫,这么复杂的情绪,陈冲演绎到了极致,顶礼膜拜;昏暗的基调也用在了男主一家人的身上,小女儿看见深夜黑暗中的母亲要掩埋尸体、男主回到家中看见黑暗中相拥的母女二人、一家四口回到家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男主第二次去寺庙的场景等等都是昏暗的,这一切其实都在暗示着两家人都活在黑暗微光中,都在努力寻找那一丝希望。
#母爱:或者叫亲情之爱守护之爱也成。这是这个片子矛盾激化的点。阿玉为了保护女儿,从一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以身犯险,在警察找上门来的时候双眼空洞失神、满是无助彷徨,感觉她的精气神就像她手中的沙一样在溜走;警察局长这位母亲角色以强大的气场登场,有着强大权利的身份,有着候选市长的丈夫,可面对叛逆行恶的儿子却溺爱纵容他的过错。因为孩子,她们慢慢的以不同的姿态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
#背景:中国版改编的最经典的地方就在于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泰国,规避了很多不可言说的因素,泰国作为中国的邻国深受影响,所以,以后在有什么时代背景不方便呈现的故事就让他发生在泰国或者其他邻国吧。整部影片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家庭的矛盾,从身份上看是平民和警察的对峙,实际上是社会基层小人物和当权利益者之间的争斗,是法制失衡之下长期受到压迫的小人物的绝地反抗。影片后半段平民的发声助威和暴动,也对应了这一点。
#蒙太奇:影片中有多场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男主在看泰拳比赛--妻女二人正在与素察搏斗,两边的画面来回切换让观者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在审问的过程中,警局内审问的画面和男主事先训练家人应对审问的画面来回切换,看的紧张刺激揪心不已。
#致敬:从没见过那部电影致敬的如此直白和赤裸。
#演员:主要演员肖央、陈冲、谭卓。陈冲老师自不必说,我说我是看着她的戏长大的一点不过分,数次影后加冕,奥斯卡终身评委就是最好的佐证,近些年作品数量不多,但这部电影中的表现绝对对得起演技炸裂对得起影后的身份;谭卓老师是我们吉林长春的姑娘,近几年的磨砺,让她参与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光彩,对老乡的任何夸奖我丝毫不觉得过分;对肖央老师的关注不多,印象不深,时不时听别人提起的时候还停留在筷子兄弟的歌曲和偶尔电影中的客串上面,这其中表现最好的可能就是唐探2结尾处吧,看过本片之后,这是一个好演员,在节奏台词的分寸上拿捏的很好,兼具自带喜感的长相,给他时间和机会,未来可期。
#自首:实话的说,我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对结尾也有过这样的猜测,难道是为了过审。后来仔细的想过并不是这样的,分析如下:
1、之前我说过,这一版中国版本的改编加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元素不仅体现在哪些生活化的小细节上面,诚信、博爱、宽容这些也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不会随着移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就会失去和改变。
2、男主在移走尸体的时候发现了素察在棺材里面一开始是没死的,怒目圆睁的双眼对男主是莫大的刺激和压力,让他一直活在忐忑和内疚过程中;
3、男主在第二次到寺庙求平安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和在河边沉车的时候被羊发现,让他明白世上没有天衣无缝的完美犯罪(影片开头陈冲扮演的警察局长也说过类似的话);
4、雨中墓地,打开棺材发现里面是羊的尸体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可相信,警察尚坤和警察局长夫妇不相信儿子连尸体也没有了;男主妻子阿玉同样也不可置信(男主转移尸体没有告诉她),但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男主也是满眼的震惊在看棺材的方向,镜头也随之给到棺材的全景,棺材板上面有手抓的血迹。男主在转移尸体的时候应该是夜里,当时并没有发现棺材盖上面的血迹,如果有发现,以当时男主之前做好一切伪证据链的心思细密程度,肯定会毁掉血迹的。如今,在众目睽睽之下,血迹彰显,只要现场有一两个明白人或者有心人拿去化验,真想马上就会大白,这不是决定他要去自首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对是最重的那根。男主接下来在雨中抬头望天,知道结果终将不可避免。
5、最后在看到小女儿那份涂改的试卷时候,才由长久以来内心的不安、忐忑、内疚变成思过、悔改,男主转身说是要去买口琴的时候对妻子说:我是个没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面前。这个时候已经坚定了要去自首的决心。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4】
很久很久没有这样一部让人华语电影,可以让我在100多分钟里沉浸在影片所呈现的破案、复仇的烧脑剧情里了。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被个权贵混蛋小子搅乱了生活,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反杀了他,却迎来了更猛烈的调查报复,然而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中,剧情再次翻转,被埋在泥土里的羊扭转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肖央真的是影片中最大的惊喜!
本来对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上一部《唐探2》、《情圣》里,本次出演了李维杰这个角色,将一个心思沉稳的父亲,和一个矫捷敏锐的帮逃者演绎的出神入化。
陈冲可以说是再一次贡献出了教科书般的演技,每一次的怒吼都让人对她的角色恨入三分。谭卓则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全员演技在线,作为一部国产商业电影实属难得。
说回电影故事,影片的情节远比电影平台上的故事简介来的更错综复杂、烧脑刺激,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商业片,而是一部相当严肃的电影,它探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这装反杀案件,更是正与反的对立,以及女性世界的崛起。
影片中,李维杰的大女儿收到了警察局长儿子的强暴,却遭遇了来自警察局长一家更残酷的调查,明明受害的是女性,可背负痛苦的还是女性及其家人。
在日常的新闻中,我们也时常能看到那些关于女性受害的新闻,在网上评论的只言片语中,总是轻而易举的能够看到有人说“谁让她穿的这么少,活该!”等言论,令人心寒。
在中国这样的父权文化下,权利是具有绝对的强制性的,这种强制中就带有暴力,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女性便是暴力最大的承担者。《误杀》却用了一种几乎是浪漫性的语境,安排了一场高智商逃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不物化女性的电影,这是一部为女性发声的影片。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属于中上之作。
实力戏骨同台飙戏,人物性格塑造到位、情绪也表现的很饱满,让人能够完全沉浸在情节中。作为一部年底的贺岁大片,实在是再完美不过了。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5】
由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等主演的剧情犯罪片《误杀》,目前正在点映中,12月13日正式上映。看这部电影前,我没有做任何功课,只知道主演里面有肖央、谭卓和陈冲,算是冲着演员和题材类型去看的。直到电影结束后,我才从电影片尾的字幕中知道,原来《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当下有一点点小失望,因为如果这是原创剧本的话,我对它的评价将会更高。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和观看体验。所以,如果你没有看过原版本的话,我推荐你走进电影院看一下《误杀》。
01 惹不起也躲不起
面对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你会怎么做呢?躲得远远的,大概是很多人会选择的办法。所以,在《误杀》里面,店主颂恩会劝告李维杰不要因为打抱不平招惹到那个欺行霸市的小警察。可是,谁又能保证,如果我们不去招惹别人,别人就一定不会来欺负自己吗?
李维杰想不到,这样的事偏偏让自己还在读书的大女儿平平遇上了,她被女警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强暴了。平平惹不起素察,自己的家境和对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即便被伤害了,平平也没有立刻告诉父母,也许她真的有想过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等待时间去消解一切。
于是,她想到了躲。然而,素察却让她无处可躲,善良的平平没有想到对方根本没打算放过自己,甚至留下了视频来作为要挟。
坦白讲,素察的结局挺惨,但我真的同情不起来,因为是他的恶行把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拖入了一场无妄之灾。电影中,平平的母亲阿玉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我把它作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不仅是因为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整个故事的起因,更是因为这句话在现实中得到了诸多印证,禽兽和恶魔从来不分年龄大小。
02穷人没得选
既然躲不起,那就只好面对了。这是平平和母亲两个人共同的选择,办法有两个,一个是选择报警,一个是把视频抢过来。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平平的家境和素察的家境不在一个量级,对方的父亲是议员,母亲是警长。更何况,素察已有恶行在先,戳瞎了一个男孩子的眼睛,最后也不过是赔钱了事。所以,在报警上面,李维杰一家没有胜算,反而有可能让女儿的遭遇公之于众,或者被对方反咬一口。
于是,在丈夫出差在外,没有人可以求助的情况下,阿玉选择了和女儿一起见素察。其实,即便从素察手里抢过来了视频也是没用的,对方早就有了备份。
平平想要远离素察,最后却没得选;阿玉想要捍卫女儿的尊严,结果也没得选;等到李维杰知道一切的时候,他已经更没得选了。
03 被溺爱的人生
这部电影留给观众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是孩子,而有的孩子却成了禽兽、成了恶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偷和他的母亲》。大意是说有个小孩和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天,小孩慌慌张张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告诉妈妈自己偷了同学的铅笔,妈妈心疼孩子没有责备。后来又有一天,小孩又从别人的晾衣架上偷了一件衣服,妈妈还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最后,孩子长大后成了江洋大盗,判了重刑。儿子要求母亲上前说几句悄悄话,没想到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母亲开始骂儿子不孝。儿子却说:“如果当初我偷铅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纠正我的错误,我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个故事想必应该有很多人听过,其实讲得就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反观《误杀》里面的素察,他固然可恶,但如果父母能够在他第一次欺负别人的时候给予严厉的教育,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作为母亲,陈冲饰演的拉韫在教育方面有两个致命缺陷。第一,对孩子百依百顺。16岁的素察想要开车,母亲立马赠送豪车。第二,当面袒护。在父亲斥责素察到处闯祸的时候,母亲不仅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反而袒护孩子“钱都已经给对方了”。母亲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没有批评我,这样做没什么错”,“既然没有错,那我下次还这样做”,“错了也没事,妈妈会帮我解决”。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素察就是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的。所以,当他对平平步步紧逼的时候,他不知道后果会多严重,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即使后果再严重,“妈妈可以用钱帮我解决一切”。
此外,父亲对素察粗暴式的教育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溺爱的母亲,一个粗暴的父亲,孩子只会在依赖中不断反抗,路就这样越走越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最后,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好好教育他,社会会教育他。只是,我们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二篇:《误杀》观后感
《误杀》观后感
《误杀》观后感1
本次曝光的幕后工作照记录了监制陈思诚、导演柯汶利与摄影指导张颖片场工作的专注时刻,众人神情投入,感染力十足。《误杀》是陈思诚首部电影监制作品,也是继网剧《唐人街探案》后再度与导演柯汶利合作。此前,陈思诚曾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北京爱情故事》在电影届崭露头角,更开创“喜剧+悬疑”新类型,令《唐人街探案》系列成为口碑与票房的金字招牌。而导演柯汶利曾以短片处女作《自由人》入围过最佳短片,实力斐然。
《误杀》幕后阵容也是超强配置,摄影指导张颖曾先后掌镜《快把我哥带走》《一念无明》《反贪风暴》等佳作。无论是青春片,还是文艺片,或是犯罪片,都能完美诠释,让人更加期待此次《误杀》的视觉呈现。
《误杀》观后感2
昨天和几个朋友去看了《误杀》,100分钟的片子,全程高能,没有尿点,并不是非常高潮迭起的影片,但是本身的演员真是挑的.太好了,表演者情绪的张力把握的好棒,尤其是陈冲老师饰演的反派角色,又飒又美,咆哮的瞬间觉得看到了白雪公主那个长黑角的后母,秦沛老师饰演的商店老板最后结尾被采访那段也很优秀,就是因为饰演的是普通人反而不容易出彩,但是他真是演的很好。
还有主演肖央节奏也把握的不错,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就是和肖央演对手戏的饰演暴躁警察的反派,这个演员我不是太熟悉,百度了一下叫施名帅,奸人角色感也是够够的,真是很推荐看得一部片子。
《误杀》观后感3
谭卓是个80后,83年,气质很好,人还是要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材,这样才能够活得精彩。
人多看电影还是好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跟书的作用也有点像,电影的主人公也是看了1000多步电影,所以知道很多很多东西,自己也可以没事多看看电影。
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要,性教育也很重要,平常和子女多交流沟通,要不然以后不听自己的话后面也不好办,父亲对小孩是无私的,可以为了家人一起去犯法,而不是抛下他们,父亲能做的就是当事情出现时,挡在家人的前面。
第三篇:观后感,电影观后有感,爱国电影
诗意盎然,以小见大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观后感
×××
摘要:电视电影《那年秋天》以感人的抒情描述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三大特点,即“诗化”风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诗化”风格;人物形象;民族风格
引言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篇幅短小,情节单纯,场面也不繁复。然而,编导者却以饱满的热情,独到的视角,通过感人至深的抒情描述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从并不新鲜的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的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并调动综合艺术的手段,把瑶山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渲染得多姿多彩。应该说,这是一部诗意盎然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电影。它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诗,更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
一、《那年秋天》的主要内容 „„
二、《那年秋天》的主要特点
(一)“诗化”风格
有人说:“戏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成功的戏剧作品既是来自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浓缩的。浓缩的实质就是诗化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部电视电影虽然只有上下两集的篇幅,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是编导者善于浓缩情节,充分调动观众的艺术创造想象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剧中的丰富内涵领会得分外真切而又深刻。如剧情开始,并没有出现红军与追剿敌人战斗的场面,而只是通过老年山花的画外音自然而然地将故事引出。这样,不仅使观众可以从画外音得知,六十六年前的秋天,年轻山花即将与未婚夫七步成亲的日子里,路过瑶山的红军曾跟国民党打了一场恶仗,山花救下的年轻红军旗手孙福来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 的,而且还可以从画面上所表现的孙福来奄奄一息的神态,山花急切的心情,阿公和七步如临大祸的紧张表情,想象出这场恶仗是如何的惨烈,如何的悲壮。这种浓缩情节,以虚代实,调动观众想象力的“诗化”,要比如实地在画面上展现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1、“诗化”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二度创作的艺术氛围里,有着身临其境之感。《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的编导者就善于营造意境。请看山花含泪送走七步和孙福来的情景:
„„
2、象征手法。这部电视电影运用“象征”之处颇多。如阿公与蓝癫子展开殊死搏斗一起摔下山崖同归于尽后,特写镜头展现的伴随着悲壮瑶歌久久地飘荡在山谷上空的那面军旗,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3、“诗化”韵味。这部电视电影的尾声就“韵味”十足,当山花的回忆故事述说完以后,剧情并未因此结束,而把镜头又拉回到现实中:画内,老年山花默默地站在老榕树下,企盼着眼望远方;画外,又回荡着她那缓缓的诉说声:“九月十六真到的那一天,七步哥没回来。我晓得,除了跟孙大哥当红军,他离不开我。那天晚上,我痛痛快快地大醉了一回,从此再也没有喝过酒。可不知怎么搞的,从那天以后,只要看见圆圆大大的月亮,我就一阵阵的头晕,好像是六十六年前那场酒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这一音画结合的尾声,体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不仅饱含激情地讴歌了瑶族同胞“爱到永远,生死不渝”的凄美之爱,淋漓尽致地敞开了山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纯洁善良、崇高美丽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把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留给观众,真可谓“言欲尽而意无穷”。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山花,是编导者倾注满腔热情塑造的一个纯洁、善良、崇高、美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热烈憧憬的纯情少女,由于出生时就没了父母,一直受到爷爷的宠爱,得到从小与她青梅竹马的七步的呵护,不免有些任性。然而她却有一颗纯真如碧玉,透明似水晶的心灵,当她发现受伤的孙福来奄奄一息时,便不顾一切后果地将他救回家中料理。她救人的动机单纯得可爱,当她从孙 2 福来手上的粗茧看出是穷人时,便抱定穷人应该救穷人,救人应该救到底的决心。所以,阿公和七步几次将受伤的孙福来送出家门,都被她找回来。她天真好奇,为了逗孙福来高兴,毫无顾忌地当面试嫁衣,蒙盖头,并让孙福来掀了红盖头。她机智勇敢而大方,在蓝癫子搜家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假装裸身冲凉将孙福来藏在浴桶里而骗过了蓝癫子。她更具有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明知自己深爱着七步,轻易离不开他,但为了将来能打下天下,保住老百姓的江山,却在成亲的前夜毅然决然地洒泪送走七步去当红军。她像一朵清新、明丽的山花,点染在瑶山的青山绿水间,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
(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但凡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而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越有利于加强它的民族风格。因为民族风格的特点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具体地寓于或渗透于属于这个民族的一定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中。这部电视电影是反映广西白裤瑶族生活题材的。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民族。他们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导者的高明之处,则是以一滴水珠映现太阳的发人深思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白裤瑶的文化特征浓缩得极其形象而又情味绵邈。如反映山花成亲的那组镜头:
„„
三、主要结论
总的来说,《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是一部有较高品位的成功之作。但它也不是白璧无瑕,美中仍略有不足之处。如人物刻画方面,七步的形象较单薄,个性不突出;对山花主导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也揭示不够。„„
第四篇:电影观后
观电影《大兵小将》有感
电影《大兵小将》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逃兵和一个将军之间的故事。这故事既搞笑,又感人。可以说让人在笑中有哭,哭中带笑。是一部极为感人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各个国家相互征战。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场景都是一片萧条,本来象征着一个国家民间中最为热闹的场所——酒肆饭馆,在电影中却是一间破败荒寂的房屋,人已不知去向,可以推知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其中躲在破饭店的一位女子,典型的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她最后找到一棵祈福树,将刻有太平二字的地图挂在上面。由此可见民众的厌战心理,然而由于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是中国的悲哀。
在一场梁卫战争后,双方都全军覆没,卫方只剩首将,而且伤势较重;梁方一个逃兵由于使用计谋,成为梁方仅剩的一人。之后逃兵为了得到良田五亩以及终生免兵役的奖赏,俘虏了将军,开始走上了回国的不平静之路。这条路的开始,逃兵是怀着美好愿望,也就是良田五亩以及终生免兵役的奖赏;而这条路的结尾则是逃兵的所有愿望化为泡影,甚至连微薄的生命都没能保住。美好愿望与悲惨结局的鲜明对比,更加深了观众对逃兵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在回国的路程中,一开始被俘虏的将军本能的想逃离,但由于逃兵的各种生存本领及小智慧,将军一直都没能逃离。再加之将军在被俘虏的途中还不断被他的仇人追杀,好几次都差点被杀。而逃兵在行
走的路中又间断的跟他说了“怕死不丢人,冤死才丢人!”以及“我抓你是要你活,而他们抓你是要你死.”加之逃兵善良的内心,将军终于被打动,同意和他一起回国。甚至在最后还达成一个协议:要是将军回国,就不再兵犯梁国,而要是逃兵回国,就对人说被他俘虏的将军是在战场上战死的。
电影中的逃兵,原本是个种田的,家中有三个弟兄,他是老三,大哥最能打仗,战死了;二哥最老实,也战死了,家中只剩他一个独苗,他爹临终嘱咐他们兄弟:“你们兄弟至少得留一个,给我们家传宗接代。”逃兵是个小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缩影。他总是积极向上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总会说“挺好的”。在将军和逃兵争斗时,将军老是会讽刺逃兵是个小人物,而逃兵则说:“做小人物,挺好的。”
电影中,逃兵追一只麻雀到一片干涸的稻田里,趴在大地上,似乎与田地融为一体,他从稻田中捡起一束干瘪的稻谷,放入口中。由于战争的破坏,稻田已经荒芜了,上面已经没有作物了,一片灰土色,令人窒息。但在这灰色中,逃兵注意到一棵青绿的稻苗,它看起来也要枯黄了。逃兵想都没想,他种田的本能就驱使他拿下身上的水罐,给幼苗浇水。然后他轻松的平躺在地上,心中似乎在想着什么。这是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我想这其中不仅有对战争的控诉,还有对生命的关怀。那棵幼苗,其实就是一个新生的生命。
在逃兵的心中,只要卫国不攻打他们梁国,他就能过上他理想的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回到了梁国国界边,而且还有卫国大
将(其实是卫国太子)的“至少十年,秋毫无犯”的承诺。他心中满为自豪,一心以为幸福将之。于是他面露笑容,拿出藏在身上的梁国军旗,挥舞着。但当他走近时,突然发现一支陌生的军队正朝他走来,领头人说:“梁国不投降,已为我秦国灭。你赶紧投降,饶你不死。”此时,逃兵心中已经完全混乱了,他甚至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卫国还有一个秦国。他心中只是不断的自问:“梁国亡了,梁国为什么会亡呢?”以前,虽然生活艰辛,还有兵役,但总算还活着,总算还有个家,没有小家,还有大家——国家。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还有国家,就感到知足了,就感觉“挺好的”。然而动荡的年代,即使像这种最低微的要求,都要被破坏。一个普通士兵,要想有个国家,都是不可能的。逃兵最终未能逃离死亡的深渊。他最终就是在想着“梁国为什么会亡”中被射死的。
这又让我想到,在历史中,我们学到秦国统一六国,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让我们想想在这期间,又有多少人感到痛苦?其中的梁国逃兵就是一例,还有所有那些不是秦国人的百姓和士兵,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将被破坏,他们都应该是痛苦的;而秦国人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很自豪,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财富的人也都会感到痛苦;而战争后,国家都是凋敝的,这又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恢复正常秩序。这对战争的胜利方来说,也是痛苦的。因此,我们应从内心反对战争!
第五篇:电影观后影评
电影观后影评
在经典电影《奔腾年代》中,马似乎也是最通人性的,它可以安静的在绿荫里吃着新鲜的嫩草,在清晨的雾气中和主人漫步林荫。它也可以激扬地驰骋广袤的草原,在蓝天白云间马蹄顿挫。但它的脊梁总是承载着人类的希望,行如风的奔跑,似一种自由,抑或是人与马共同的天性,让人和马更加的融合相依。
马亦是充满激情的,在那个奔腾的年代,在马蹄飞溅下泥土张扬的跑道上,人们总会为某种赛跑的急速而澎湃心怀。比赛中的紧张与刺激给了生活些许的力量与冲劲,逼近终点的那一刹那,屏住呼吸期待一场奇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的另一种期许呢。命运曲折回环,无法预测,正是如此,人们总要学着如何让生活充实,以至于不会在回忆光景里仰天长叹。
生活中很多亲切的东西似乎总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工作,因为忙碌,因为一些不能称之为理由的理由。一次次的借口刻意的伪饰,似乎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可静下来时,你是否也会怀念那些昨日的怀念,想起那些不曾忘记的记忆。不管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处,记得给你的心留一份真,它可以是一件物饰、一些照片,抑或常伴左右的良人、爱物,唯有如此,方可使你的心充实安灵。也会有足够的勇气应对风雨。
奔腾的青春需要疾步的竞技,是对自己的超越,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不管怎样,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我们需要的是激情、自信与不服输的勇气,仅此而已。或许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可以竭尽我能。
只要坚定目标,善于把握机会,懂得智慧,敢于拼搏,是良驹终会有伯乐,是伯乐终会有千里马,善待人生的这匹马儿,认真生活,努力创造,就能拿到第一,以一颗平淡的心做不平凡的人。唯有如此,方可使你的心充实安灵,也会有足够的勇气应对人生道路风风雨雨。
之后又通过“雨中曲”这部60年代经典歌舞片,正如片名一样“Singing In The Rain”,本片是一部欢快动人的轻喜剧。有搞笑,滑稽的表演,有愉悦,优美的舞步,还有感人,刻骨的爱情。更是再现了,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伟大转折,现在让我们一起怀念这部不朽的雨中曲。
开篇即是红地毯铺成的星光大道,明星们陆续登场。这时,本次聚会的主角,同样也是本片主角的金。凯利走下了汽车,是的,这是金。凯利的新片首映式。这时正处于默片晚期,演员只靠夸张,形象的表演而取得成就。
金·凯利饰演的唐则是出身杂技团的舞蹈演员,他和他的搭档,也是他的好友,作了很多巡回演出,颇受好评。一次偶然的机会,唐成功的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做替身的机会。他的表现很快受到
老板的青睐,并获得了出演主角的机会,从此走红。他的好友也开始为影片配乐。
而这次电影的首映成功,更是把唐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尖。但和他搭档的女主角丽娜却是个只有美丽容貌,但说话声音吓人的演员。不仅如此,她还很狡诈,很有心机,整个一小女人形象。但这是默片时期,人们只见其人,未听其声,稀里糊涂的成就了她。被影迷围追的唐阴差阳错的上了凯西的车,身为舞蹈演员的凯西并不买大明星唐的帐,说唐其实仅仅是个小丑,并非伟大的演员。这句话很快得到了证实。影片由无声变为有声,一瞬间,所有夸张的表演都成了滑稽之举,丽娜的声音也成了问题。但唐对凯西适时的浪漫表白,使他俘获了她的心。情场得意,演场失意。他们公司首部有声电影首映笑场,使得所有人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毕竟离影片发行还有6个星期,凯西提议把影片改为歌舞片,并由自己给丽娜配音,这使得他们又看到了希望。如释重负的唐,送凯西回家后独自一人在雨中起舞,从而有了这一经典舞段。一切都很顺利,但在影片即将发行之际,却让丽娜知道了凯西为她配音的事,小心眼的丽娜无法忍受这样的“欺骗”,竟要求凯西为她永远配音。发行当天,丽娜却意外提出要唱一首歌,唐为了揭露丽娜,答应让凯西在后台配唱。随着”雨中曲“舒缓优美的音符缓缓流动,幕布被慢慢拉开,所有真相都大白于天下!“雨中曲”的价值不单单在于歌舞的形式或是电影的内容,而是作为一部歌舞片,歌舞与电影的完美结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的结合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而又作为一部轻喜剧,所有的舞蹈均又兴奋愉快之时而起,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和中国的“白毛女”相反,“白毛女”是悲痛之极时唱起了歌,本片则是高兴的当跳起了舞,在这种情况下,歌舞反而更具有表现力。本片的歌舞没有人工强加的痕迹,都是在一个长镜头中先演后跳,非常自然。
单拿舞蹈来说,片中的几段舞,场场经典。尤其是那场雨中的舞蹈和结束前通过想象蒙太奇做出来的大型歌舞剧。雨中舞蹈时,从唐把凯西送回家的镜头开始,到凯西关门,到唐起舞,到遇见警察,再到离开,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如此自然,如此投入,如此随意,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结束时的舞剧并不突然,却多少有些意外,宏大的场面,有趣的情节,把舞剧展现到极致,就算抛开这些不算,单从舞蹈技巧上讲,这都是难度很大的舞蹈,居然会把这种舞蹈演成一种艺术,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才华和能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跳舞的场景,大多都是单一的镜头,没有剪切和拼接,2-3分钟的高难度舞步,演员汗流浃
背却神情自若,大气不喘。我们是不是该为这样的舞蹈而鼓掌致意?我们是不是该为这样的影片喝彩行礼?
雨中曲,不是在苦难的瓢泼大雨中独自呻吟,而是在快乐的细雨连珠中共同起舞。看了本片后,我第一次喜欢上了歌舞片。
在后来的“城市之光”,这是一部喜剧片,布局合理,构思精巧。影片将流浪汉与盲女定格为主要角色,因为看不到流浪汉,一切美好想象和阴差阳错的细节让盲女的世界变得浪漫而奇妙,因为能看到盲女,流浪汉不得不隐瞒自己真实的境遇,影片就是在这种“想象”与“躲藏”之间变得更加温馨,富有悬念。
影片虽然表现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与喜”、“笑与泪”,但却是一部优秀的喜剧。为了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无论是流浪汉在雕塑上滑稽幽默的亮相,还是他狂舞、大吃面条等疯狂举止都让人捧腹,而他与大块头那场近乎残酷的拳击对决让观众难以忘怀,强烈的喜剧效果与让花样百出笑料百出使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与艺术成就更加突出与崇高。
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影片中流浪汉的执着与富翁反反复复,悲喜无常,表达了当时所处的经济危机,社会上层阶级对劳动者缓和危机,偶尔会放宽政策,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巧妙的表达出来。
除强烈的社会性外,影片更加温馨感人,尤其是结尾感人至深的一幕。双目复明的卖花女再次邂逅落魄至极的流浪汉,想用一朵花打发流浪汉的卖花女,当她的双手触摸到流浪汉的双手时,熟悉的感觉让卖花女倍感疑惑。“是你吗?”女孩问。“是的。”流浪汉羞怯的回答,“你能看到了?”女孩答道:“我能看到了。”简短的对话之后,在无尽的想象与期待中影片戛然而止,在这部影片里,卓别林向观众奉献了他最完美的表演,无怪乎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连约可布斯也表示谈论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在观看纪录片后我深深的感觉到城市管理的重要,这里不仅是城市的建设和喝经济发展,还包括了城市的文化和市政的建设。市政管理在城市的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将会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命运。上海对于世博会睡相当重视的,在市政管理上一世博为中心,不断的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大都市特点的城市。为开展世博在城市理念上有了新的观点。
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城市的发展是结合了许多城市发展的优点来发展的,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不行的。要多和其他城市对比,交流城市建设的不同理念和心得。现代的城市不仅是为了当地居民创造幸福的,也是为了给整个社会创造的幸福的,一个拥有现代城市理念的城市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要求、精神要求、尤其是对环境要求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了人们对于环保低碳,自然现代生活的不懈最求。在城市的发展中也没有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其与现代的城市理念完美的结合。
世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从贫穷到繁荣,从落后到美好,但是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相反使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让城市更美好。城市美好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了。环保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在城市中生活的一份子,我们要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美好城市建设的队伍中,不断优化我们的城市理念,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太太万岁》影片给我们展现的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生活较为宽裕的家庭里人们的日常状态,核心是一个情字,构成了错乱纷繁的爱情描写。三对人的爱情生活:一对是男女主人公、一对是弟弟和妹妹、一对是男主人公的婚外情,外加男主人公的朋友的婚外情和女主人公父母的情感略写。通过这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个理想生活的展现:婚外情的解决。细节方面,影片做得很足。比如说别针。女主人公说出喜爱的别针、无线电,决不是一句随意的台词,而是一个细节上的铺垫、暗示,从而使得整个影片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显得很饱满。再比如电影票、女主人公的撒谎等等。影片的故事情节多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比如主人公的家、小公馆、办公室、咖啡厅等等,戏剧性较强。故事稍显复杂,主要围绕着男男女女的爱情展开,用姨太太(其实也就是婚外恋)来强化戏剧冲突。很有看头。细节方面,影片做得很足。比如说胸针。女主人公说出喜爱的胸针、无线电,决不是一句随意的台词,而是一个细节上的铺垫、暗示,从而使得整个影片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显得很饱满。再比如电影票、女主人公的撒谎等等
女主人公陈思珍出身小康,嫁给了一位不怎么有出息却还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丈夫。在家里上有老(婆婆),下有小(小姑),然而她还是得似一个安于寂寞的人。没有可交谈的人,而她也不见得有什么好朋友。不大出去,但是出去的时候也很像样;穿上“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红地笑着,替丈夫吹嘘,替娘家人撑场面,替不及格的小孩遮盖„„她唯一的自我愿望就是能有一台无线电,她的原则就是“一切为丈夫服务”,在生活常常不惜欺骗婆婆和自己的老父,而让丈夫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切为了丈夫,丈夫却轻易的就出了轨;一心伺候婆婆,得到的却是婆婆经常的不理解和奚落;心中有娘家,却还要回去欺骗老父。在这两个家庭里,最忙的就是她,最不讨好的也是她。出门时光鲜的衣着和墨镜都只是一个虚表的门面,深夜疲倦的等待丈夫归来的陈思珍才是她真实的体现,浑身透露着疲倦和不堪。即使是最后看似“快乐的结局”,也那么的牵强,丈夫的回心转意的原因可不是因为浪漫爱情的缘故,而是最终发现了太太在生活中原来是一个如此能干的智多星,能解决他所解决不了而又必须解决的事情。陈思珍与唐志远结婚后,成为能干的主妇,常以善良的谎言和最适当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使婆婆说她是好媳妇,丈夫赞她是好妻子,小姑夸她是好嫂子,女佣也称她是好当家。一天,志远倦于银行职员生活,筹划自办公司,要求岳父资助。岳父嫌其家贫,不肯应允。未几,思珍弟思瑞自台湾回沪省亲,与志远妹志琴一见钟情,不料志远竭力反对。思珍深知丈夫此举系报复岳父不肯资助,于是往见 父亲,谎称婆婆病危,遗嘱内有一保险箱,内有金条美钞。父信以为真,遂资助志远办起公司,业务兴旺。志远发迹致富,效金屋藏娇。思珍得知丈夫有外遇,非常伤心,但为了顾全丈夫名誉,竭力克制容忍。不久,志远破产,岳父乃向志远母索还借款,结果谎言败露,思珍落得挨骂,两亲家闹翻,思瑞、志琴的婚事也搁浅。外遇姨太太因志远经济供应断绝,上门吵闹,幸思珍妥善处理,说服姨太太断绝关系。事后,思珍深感不能再与志远相处,提出离婚,志远自觉有负妻子,同意到律师事务所办理手续,不料思瑞、志琴也在律师事务所秘 密举行婚礼。思珍为顾全大局,又谎称是特地赶来祝贺,而把离婚之事搁在一边。
这就是张爱玲在乱世中所触摸到了小人物——上海太太,正如编剧所说她们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这就是中国广大普通女性婚后的生活,看似美满而成功的生活,但她们的举手投足都充满了苍凉感,还只有二口之家却已经要丢失了自己,成为联系着家庭成员和家庭与社会之间脆弱的符码。
男主人公唐志远:富前富后两重天。致富前,在事业上有想法,有行动,有闯劲,找岳父谈想法,去香港找商机,可以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在家庭上,恩爱妻子,竭力满足妻子的要求,别针,无线电都是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一个好丈夫。致富后,富而淫,整日往交际花施咪咪那跑,不理会公司事务,不顾妻子感受,甘冒公司破产,家庭破灭的风险。完全忘记了妻子的好,实属一个负心汉,寡嫌廉耻。
《太太万岁》中,张爱玲以难得的女性感触和视角,塑造了一个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又屈尽周旋、知足常乐的家庭主妇,入木三分地写出女性的心理。还塑造了一个在事业上成就前后表现完全不同的男性人物。
马丁?斯科塞斯果真不负众望,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这部斥资1亿七千万美金的电影不仅重现了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1930年的场景,梅里爱早期在巴黎的玻璃摄影棚,还将1895年在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发生地一场蒸汽火车因翻车事故而引起的穿越玻璃而过的真实事故场景搬上银幕,让人对照此事故的老照片的时候感到如此维妙维肖而叹为观止。据说,这个场景全部用实物微缩景观拍摄,7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拍摄,为的就是拍摄出那个惊天动地的翻车感觉。
马丁?斯科塞斯之所以将这部电影以3D摄像机拍摄,就是为了重现梅里爱电影技术的真实感,如同100多年前的电影创始人梅里爱,用他的电影创新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最后的《雨果》成片就是从135个小时的胶片中剪辑完成的,作为献给给电影史的一部情书,记录了100年来电影技术的革新,创造,革命与转折所浓缩的的辉煌与人文。
至今,这部电影在全球票昂已经取得了1亿零六万的佳绩。随着蓝光碟版的推出以及DVD销售市场的推进,《雨果》所取得商业价值继3D电影《阿凡达》之后,将很可能创造电影史上的新奇迹。
正如《雨果》里面借着伊沙贝拉的口所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目的,只要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可以完满我们的人生。如果说梅里爱的人生目的就是创造默片电影的诞生,那么马丁?斯科塞斯的目的就是将梅里爱的辉煌登峰造极地用新电影科技来展现出来,而我们最为观者来说,看完这部电影,也不禁要回味一下我们此生的目的,人生是否圆满。历史如歌,往事如尘,很多的岁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里爱与他的默片时代却通过电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灯闪烁,一路照耀了电影历史最有创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顾的时侯,禁不住温暖了我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