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故事,作者在摸金小队的探险之旅中,着重解释了《怒晴湘西》中涉及到的“观山太保”一门,不但讲述了盗墓江湖曾经的历史,也以此门派的后裔传人为引子,铺展了整个篇章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一
真的没看过《鬼吹灯》系列的原著,而且可能是因为年龄刚好不当不正,也没觉得系列电影之中所包含的文化、语言、人物性格有多么吸引人,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对原著没有什么既定的认知,所以对电影的包容度也就增加了很多,在我看来,《鬼吹灯》系列电影虽然没有绝对好看,但是也不像网络上的负面评价那么不堪。
拿这部《鬼吹灯之巫峡棺山》来说,感觉孙教授这个人物的设计就很有特点,不止他的身世和存在就接近传说,而且角色的表现不温不火,算是可以接受。而电影应该是受限制于成本吧,尽管没有什么大场面,但是把该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
我觉得如果说缺憾的话,就是电影没有拍出悬疑、灵异电影应该有的“酷”,打斗不酷,妖灵不酷,法术不酷……,就连摸金校尉念的切口也不是那么酷,如果重拍的话,这个应该改进。
很多时候,觉得真的是小成本限制了好题材的电影发挥,当然,小成本的原因会有很多,到底是编剧、导演、演员……不够好还是真的整个业界在减少投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二
这个故事,作者在摸金小队的探险之旅中,着重解释了《怒晴湘西》中涉及到的“观山太保”一门,不但讲述了盗墓江湖曾经的历史,也以此门派的后裔传人为引子,铺展了整个篇章的故事。这观山太保一派的后裔,无论是生的还是死的,都让摸金三人组差点命丧巫山。
考古学家孙教授深夜潜入博物馆,被胡八一发现。无可奈何之下,孙教授逐渐表露心迹:他多年研究发现,四川的确有明代观山太保修筑的地仙墓。观山太保靠盗墓发家,将所盗之异宝悉数埋藏于地仙墓中,此墓就好比是一座“古墓葬博物馆”。
自自古以来很多盗墓贼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知道自己迟早要遭到厄运,所以对这个行当也是十分的看不起,在盗墓贼里头几乎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互相搭档,但是很少有父子一起干的,因为这行太缺德。当爹的不愿孩子干,当子女的不愿意父母知道自己干的是缺德事。
很多人利欲熏心,去盗墓结果都是姚玉忠这样的下场。所以人还是要走正道,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发扬自己的善心,抑制自己的贪欲,很多恶事就消弭于无形了。
刑徒们死前推演出来的天兆,使棺材山在离开地底后终于被雷火焚毁,地仙村里的死人都被烧得连灰都没剩下,似乎这一切都在冥冥中早已注定了,人世间的一切痴心妄想,都只不过是场过眼的云烟。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三
看的出导演在改编中是遵循了原著的精彩部分,但可惜没有抓住精髓,只拍了比较好表现的画地为门和过风桥等片段。而长臂猿猴,打粽子等最吸引眼球的亮点舍弃了,不知道是技术难度还是预算不够,比较可惜。
其次倒是看出了制作团队满满的求生欲。一遇到牛鬼蛇神就立刻用科学解释,一碰机关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结尾孙教授一句“希望用你们特殊的才能为国家做贡献”,不禁让我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好在不像云南虫谷那样变成了怪兽片,还是看到了分金定穴,金刚伞,十六字阴阳秘书等鬼吹灯特定元素。作为一部网大,如果不用电影的标准来要求他的话,我暂且饶过他吧,起码看的出还是用了心的。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四
鬼吹灯系列的小电影层出不穷,但是质量越来越差,特效完全是勉强出来的。至于剧本,怎么改都认识,但是从演员到导演都是这样的勉强啊。曾经有媒体说过,以现在的中国影视产业所存在的各种畸形发展的诟病,《鬼吹灯》这个超级大IP注定短时间之内成不了中国影视版的威漫英雄系列,只有被各大中国影视公司【赚快钱】所消费的份,难以形成一个如美国威漫英雄系列一样精心打造的IP系列体系。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五
其实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部电影的影评。
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感觉看完了,然后没给我留下点什么。
电影中那个藏在过去的大反派风家祖先,那个人真狠。而他的后代化名孙教授为了消除他,利用了摸金校尉胡八一(赵左饰),Shirley杨(于心妍饰)和王胖子(米特饰)为他开路。当然,最后也给了报酬,其实刚开始说明白是不是也一样?
其实我以为精彩的剧情应该是探墓的过程,但后来发现他们设计的那个过程好像也没太惊险。除了那个风把人吹到对岸有点意思,其他的太平常。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第二篇:《鬼吹灯之圣泉寻踪》读后感
《鬼吹灯之圣泉寻踪》读后感
《鬼吹灯之圣泉寻踪》,天下霸唱著,御定六壬改编,金城出版社出版,2011年8月25日开始阅读,2011年9月10日阅读完毕,《鬼吹灯之圣泉寻踪》读后感。
《鬼吹灯》当年火得一塌糊涂,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读,这套书也开启了现代盗墓小说的先河,天下霸唱几乎一个人创造了几个盗墓行当,对后来的若干盗墓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后来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后来天下霸唱出了一套《迷踪之国》及其它小说,影响远不及《鬼吹灯》,是商业因素也好,还是原来素材放弃太可惜也好,总之,胡八一他们回来了,读后感《《鬼吹灯之圣泉寻踪》读后感》。
这本书我看的不能算快,因为书还是挺厚的,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看完后的感慨便是《鬼吹灯》已经变为彻头彻尾的探险小说,虽说原来也是探险小说的路子,但其中各种盗墓的元素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论写探险小说,个人认为霸唱没有达到何马那套《藏地密码》的高度,因为他在生硬的要把盗墓元素和探险元素结合起来。大概他在想不能丢了盗墓这张皮啊,丢了还怎么卖?
就整书的素质来说,也算基本延续了《鬼吹灯》的风格,御定六壬的改变基本不露痕迹。就情节而言,没有《鬼吹灯》那样让人读来有大吃一惊的感觉,或者是我这类小说看多了,麻木了!
在当下的各类悬疑和探险盗墓小说当中,《藏地密码》算是善始善终结束了,不知道何马后面还有没有新动作,《盗墓笔记》迟迟不肯出最后一本,南派三叔好像要榨尽最后一点油,利用大结局卖他的杂志《超好看》。唯独让人现在依然惦记的就是王雁的《大悬疑》,素质很高,很值得阅读,可惜出的也太慢了!新浪围脖上《新疆秘符》一直在有动静,可惜作者用笔太女孩子气,太稚嫩,白白浪费了好题材!
新的《鬼吹灯》系列我还是会继续追下去的,只希望速度稍微快点,另外都别学南派三叔,坑爹呢老不出最后一本!
第三篇:巫峡之巅的惊世大标语
巫峡之巅的惊世大标语
作者:虞廷 来源:新语丝 来源日期:2004-7-7 本站发布时间:2004-7-12 阅读量:178次
1961年9月16日,诗人郭沫若自重庆乘船东出夔门前往宜昌,当轮船行经巫山峡口时,郭沫若抬头仰望北岸高耸入云的文峰,忽然看见文峰之巅书写着硕大无朋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字,壮阔磅礴,好似从天上飞落,五字相连,差不占去了半座山的高度。一生观尽天下风云的诗人也被这惊人的气势震动了,在当天写下的的五律中咏叹道: 奇峰十二座,领袖万斯年。
他所说的”领袖万斯年”就是指的这条硕大无朋的“毛主席万岁”的超巨幅标语。郭沫若在诗前的小序中说:“山身竖刻毛主席万岁五字,涂以白垩,甚为显著,估计字径当逾十米。”其实郭沫若在这里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他凭肉眼作出的判断与事实相去甚远,那副标语何止“字径当逾十米”。准确的数据是:每个字长宽各十丈(33??33米),每笔宽一丈(3??33米),每个字占地1000平方米,五字和一个感叹号相连,外加字间距,超过了6000平方米。我们知道,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是420平方米(28×15),而这幅标语的每一个字,都比两个篮球场加起来还大出了160平方米,整幅标语约等于15个篮球场。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制作的最骇人听闻的无可比拟的标语!我们现在就向你讲述这副惊世标语制作前后的故事
初试身手一幅标语三十里长
1958年,中国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澜,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赶英超美”,“大炼钢铁”,“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3月里,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继续批评反冒进,并提出了他对个入崇拜的看法,他认为,个人崇拜中属于正确的部分是必须崇拜的。他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新一轮个人崇拜的开始。在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右倾思想运动。巫山县委为了紧跟毛主席的部署,在1959年10月召开了县委扩大会,动员全县人民迅速开展反右倾思想运动,巫山之巅的惊世大标语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问世的。
巫山县委一班人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反右倾思想运动的积极态度,经过反复研究,最后一致通过,在闻名世界的巫山峡南岸东起杨柳坪,西至下马滩长约30华里的范围内,制作一副“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超大型标语。这个宏伟的计划是这样分步实施的,首先在长约30华里的范围内选出13座面向长江的山峰,在每座山峰上安排一个字;然后将作字的山壁上的全部植被铲除干净,不留一根草;最后再用石灰浆在每面山壁上浇出一个长宽各10米的大字来。
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险峻陡峭的巫峡绝壁上去执行这一任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般的人是不愿干的,于是右派份子便成了最好的人选。
就在制作超大型标语的宏伟计划通过后不久,县里举行了一次右派份子评查摘帽的会议,140多个诚惶诚恐的右派份子被集中到县政府招待所里,主持者要求他们充分反省自己的反动思想,加强劳动改造,争取早日摘帽,回到人民的阵营里来。会上当场宣布首批揭掉廖希富,黄永鑫,沈祖富,罗春玉,彭会志,王瑞全等七人的帽子,这在右派份子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从这七个人身上,右派份子们看到了摘帽希望,而那正是他们的最大渴求。接下来,就有70余个右派份子被组织起来,参与了制作超大型标语的”光荣任务”,他们都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右派们在向组织上诚恳地表示了“改造”的决心后,登上巫峡南岸高高的山峰,开始制作这幅长30华里的超大型标语。
在幽深秀丽的巫峡群峰之上一边俯看长江,一边制作歌颂总路线的超大型标语,应该是一件很有诗意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而且劳动强度之大为一般的人所能想象,更难以忍受的是,右派们是在饥饿中坚持着这种高强度的劳动,那时他们每天的粮食定量只有200克!然而奇迹发生了,右派们抱着认真改造的信念,忍着饥饿,忍着劳累,每天起早摸黑地埋头苦干,一个月后,一条旷古未见的大标语出现在巫峡的群峰之中。
“高举总路线伟大红旗奋勇前进”13个大字实在是拉得太远了,每个字相距2华里以上,用肉眼很难同时看到两个字,乘船逆江而上,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把整幅标语看完,更恼火的是,如果是乘下水船,这条标语就必须反着念,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在说什么,显然违背了创意者的初衷。
再创奇迹右派份子演绎激情
对于第一次超大型标语制作的经验和教训,县里进行了认真总结,觉得应该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进行宣传。
这时有人建议,在巫峡西口的文峰上制作一幅“毛主席万岁”标语,标语垂直排列,乘上水下水轮船的过客都可以一目了然。这一创意马上得到了县里的批准。经研究决定,还是由那些需要认真改造思想重新做人的右派份子来完成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
屹立巫峡西口北岸的文峰(又名驱熊山、箜篌山),为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山形巍峨突兀,气势雄浑莽苍,扼全川之咽喉,为巫峡之标志,因山峰尖峭如巨笔插天,故称文峰,清代在其上建文峰观,成为巫山胜景。文峰山体陡峭,坡度多在60度至70度之间,而临江一面之绝壁断崖,则如同刀劈斧削,要在上面制作标语谈何容易!但是,那是一个创造人间奇迹的时代,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县委组织部专门就标语制作召集近100名右派进行了动员,要求右派们听从指挥,战胜困难,在完成这一光荣任务的同时认真改造思想。由于标语与文化有些关系,又特地把文化馆的干部罗典范抽调出来当负责人。随后进行了分工,按照不同工种成立了“铲字组”“牵字组’’“兑浆组”“背浆组”“泼浆组”“后勤组”等。为了真实地记述这段历史,请允许我们将目前能回忆起部分的名字记在这里:
廖希富、黄永鑫、沈祖富、罗春玉、彭会志、王瑞全、陈传星、王泽兰、管孟春、王明建、李传宾、刘庆渝、张德富、王席礼、雷志远、李如明、王昌华(女)、曾宪明(女)、宋文彬、刘仁佐、李经灿、叶明松、代子芳、苏泽银、张玉贵、成锦宪(女)、黄权武、何本立、王祖高、刘祥飞、黄明生、罗明汉、周俊德、温炽昌、任舜德、吴昌鑫、陈文青、向明瑶、谭明生-创造人间奇迹的这一天来到了,1959年12月初的一个早晨,一支由右派份子组成的施工队伍开始向文峰进发。
正是隆冬天气,长江上朔风怒号,巫峡口波涛汹涌,天地之间气象萧森。眼前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肩负重大政治任务的右派份子们一个个背着背包,扛着锄头,挑着撮箕粪桶,冒着严寒努力地向文峰观下的梨子坪攀登。天气太冷了,从他们的嘴里呼出一团团的白气。他们大多是知识份子,以前很少攀登如此陡峭的山峰,此时感到双腿一阵阵的发软,但是他们不敢叫苦,他们深知这次任务特别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对于他们来讲,这也许是人生的一次机遇,说不定表现得好就会有摘帽的希望,他们心里明白,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异常艰苦的工作,但是到底会艰苦到什么程度,则完全无法预料。他们尤其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一起登山的队伍中,有五个同伴会把生命献给这项前所未闻的工程,把尸骨永远抛在荒凉的巫峡险峰中。此时,仰望巍峨人云的文峰,俯看脚底滚滚的长江,他们除了自己为自己壮胆,已经别无选择。
梨子坪是文峰半腰的一个小山村,那儿有一快小小的平地,住着十来户农民,除了院落外,都是坡地,苍凉而贫瘠。农民乡亲们迎来了这群特殊的客人,他们世世代代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城里人来到这里,当然更没有听说过要在壁立的巫峡口上去刻写“毛主席万岁”的超大型标语,当下小山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农民们把茅屋土舍打扫干净,在地上铺上草,施工队员们就像“山顶洞人”一样住下来了。
施工队有自己的伙食团,就在农民家里架锅造饭。当时大饥荒已经开始了,巫山县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秋天里,大部分公共食堂已经断粮,浮肿,死人现象已经发生。万县地区地委和行署知道巫山的灾情后打算供应750万斤粮食以救灾,可是由于刚刚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反右倾的运动,巫山县的干部们怕戴”右倾”帽子,明明知道饥荒已经出现,却既不敢如实上报,更不敢接受救灾粮,在此生死关头,县委却在全县号召讨论“自己生产未搞好,要不要国家供应”的问题,殊不知就在一天天的热烈讨论中,饥荒却日甚一日的蔓延开来。这却苦了奋战在巫峡口上的右派份子们,他们把250克(比上次增加了50克)粮食分成三份,一日三餐,掺上清水加上牛皮菜煮成稀粥果腹,至于肉和油则完全是梦想,甚至连梦中也没有想过。就这样,他们万分艰难地开始了“毛主席万岁”超大型标语的制作。雪花飞舞巫峡绝壁惊心动魄
巫山县文化馆副馆长吕炎林受命设计了标语的书写方案,为了显示大跃进的气势和表达对毛主席的忠心,吕炎林将标语设计为每个字长宽各十丈(33??33米),每笔宽一丈(3??33米),每个字占地1000平方米。标语从山顶竖排而下,五字连缀,可及山半,过往行人仰视时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堪称开天辟地以来举世无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手笔。
吕炎林设计好方案后,即带领有关人员爬上山顶踏勘地形选择地段,最后确定在文峰向南偏东的山壁上划出一大片来制作标语,这个地段面对巫峡西端相对平缓的大宁河宽谷,视野比较开阔,数十里外就能看见,同时,从下游方向也比较容易仰视。
接下来,吕炎林指挥“牵字组”拉起长长的绳索,在山壁上放样作字。吕炎林的美术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想想看,每个字1000平方米,他要怎样才能把间架结构摆布匀称,一般的书画家创作时可以先在墙上做初稿,然后退后几步看看效果,再作下一步的修改,可是吕炎林是没有这个条件的,他要看到自己草稿的全貌,必须到几里路以外去才行。
我们不知吕炎林是怎么开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的,总之,他是胜利地完成了五个大字的勾画。在拉绳放样划线后,人们用石灰顺着线洒过去,终于将“毛主席万岁”比例协调地安排到了文峰陡峭的山壁上。
“铲字组”的任务是顺着划好的石灰线用锄头一锄一锄地在山壁上将字形铲出来,这有些像在雕刻一座山体,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锄头。巫山峡的山上处处是荆棘,处处是丛莽,有很多地方自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人迹,那些盘根错节虬曲偃蹇的草木深深地植根于坚硬的山壁上,也许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地吧,要连根铲除它们还真不容易,“铲字组”的人们很费了些劲流了些汗才将山壁清理出来,硬是用锄头在6000平方米的山体上雕刻出了“毛主席万岁!”。所谓笔画,其实就是一道道在山壁上挖出的深而宽的槽子。
整个工程是流水作业,“铲字组”在山壁上铲字时,其他组的人并没有闲着,都在分别忙碌着。
最辛苦的是“背浆组”的成员。高高的文峰上既没有石灰也没有水,石灰和水都要从六七里外的江东嘴运来,而惟一的运输工具就是背篓。“背浆组”的人们频频往返于江东嘴与梨子坪子之间,运回一定数量后就由“兑浆组”将石灰兑成灰浆,再背到制作现场去。
这时已经是数九寒冬,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文峰上冻云沉沉寒气凛冽,右派们的手足整天被石灰水浸泡,已是皮开肉绽,但是任务却一点也不能少。“背浆组”的人们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中背着灰浆往山上运,灰浆在背上随着步子晃荡不已,一旦荡出就是浪费行为,那就是新的犯罪,谁也吃罪不起,所以绝对不敢有一点疏忽,何况坡陡路险,身边是万丈深渊,脚下是滚滚长江,稍有不慎,后果更不堪设想。
有资料显示,整个工程共用了石灰浆20万斤,按每人每天往返三次每次50斤计算,“背浆组”的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背负着石灰浆登上文峰共计4000人次。往挖好的槽子里浇泼石灰浆就是“泼浆组”的事了。要想在山壁上找一块小小的平地放桶是根本不可能的,“泼浆组”的人只好把灰桶底端的一边靠在山壁上,将灰桶夹在胯下,然后像猴子一样,一手攀住山壁,一手抓紧木瓢往先挖好的笔画里泼浇石灰浆,就这样一瓢一瓢地泼浇,平均泼浇石灰浆厚10厘米,直到把6000平方米的面积泼浇完。这种极其惊险的场面,现在就是用重金请那些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来恐怕也难以完成了,而当时竟是由一些戴罪之身的书生气十足的右派份子来完成的,真是匪夷所思!
为了加强对右派份子的管理,白天忙了一天后,管理人员晚上便召集各组组长开会,进行总结评查,安排第二天的任务,总之是一点不能松懈的。
饥荒夺命摘帽未成身死野山
天气奇寒的日子,饥荒也越来越严重了。
250克粮食加牛皮菜度过一日三餐的生活也渐渐难以为继,原因是牛皮菜已经吃光了,但是不论怎么,是绝对不能说肚子饿的,那是对总路线的“污蔑”。后勤组的人们便满山去寻找勉强可以充饥的野菜,把黄蒿、地米菜都挖了回来,和着那点可怜的粮食熬成稀粥,努力让一个个羸弱的生命能维持下去,能坚持攀登上山崖去完成那个重大政治任务。
偶尔有的人请假回城,便想方设法去买些“食母生”“艾罗补脑汁”“辣椒丁”“橘精酒”等凡是可以吃的东西回来,尽量增加一点热量,保持体力,以完成劳动定额,争取有个较好的表现,早日摘掉右派帽子。
然而,空前的大饥饿正以愈演愈烈之势席卷而来,“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些苦战在巫峡之巅的右派份子岂能幸免,由于营养太差,劳动强度太大,精神负担太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五个右派份子惨死在天寒地冻的巫峡里。
陈文清,一个劳动态度非常端正的右派份子,他“兑浆组”的成员,他天天都努力地工作着,从不叫苦叫累,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日子,他也硬挺着。那一天,他对同伴们说,“加油干,争取早摘帽!”谁知这竟成了他的遗言,就在第二天晚上,他就因饥饿死去了。他直挺挺的僵卧在冰凉的地铺上,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了很久了。他最终没有实现摘帽子的愿望,戴着右派的帽子去了另一个世界。
向明瑶是个身强力壮的人,可以背着100多斤重的石灰登上陡峭的文峰,可是由于饥饿难耐,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开始还有野菜可以充饥,后来野菜也不多了,在和饥饿进行了数日的对抗后,也终于离开了人间。
县卫生局的右派谢胖子因为不堪饥饿,喝“辣椒丁”致患病,倒床不起,一些人说他装死,拉起来毒打,谢胖子本来就命在旦夕,怎禁得住如狼似虎的毒打,当时他被打得大小便失禁,连求饶的力量都没有了。打手们见他没有言语,俯身观看,才知他已经死去了,于是便拖出去草草地埋在山坡上。那天晚上巫峡里北风凄厉以极,呜呜的风声在漆黑的夜里像鬼哭狼嚎。标语制作工地的饥饿状况渐渐传了出来,万县地区宣传部副部长鲍恒茂到巫山检查工作也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情况,鲍恒茂感到事情有些严重,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向巫山县委提出,应该适当的给标语制作人员一些照顾。在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后,右派们得到了每天增加供应二两黄豆、三钱食油(均为16进制)的特殊优待。当他们吃到珍贵无比的油和用黄豆拌菜做成的菜豆腐时,一个个眼中噙满了泪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的关怀。
正好此时由重庆驶往外地的一艘运粮的船在文峰下的箜篌沱触礁翻沉,所载粮食被打捞起来后就近处理给巫山居民,一斤定量可买三斤“水湿米”,巫山人为之欣喜不已,好象天上掉了馅饼一样。这对于标语制作工地上那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无异于雪里送炭,他们终于在濒临死亡的最后时刻活了下来,从而也加快了标语制作的进度。
1960年2月,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标语终于出现在巫峡之巅,占地6000平方米的“毛主席万岁!”无与伦比地展示在世人眼前,耸入云霄的青青的山壁上,用20万斤雪白的石灰浆写出的标语异常显目,轮船顺江而下,在数十里外就可以看见那条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惊世大标语,巫山县委的同志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虽然那时饥荒正在夺去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命。
一个著名画家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巫山,在仰望了这一人间奇迹后欣然挥毫作画,题为《与江山同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本文前述郭沫若的诗篇不久也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巫山的超大型标语成了中国的骄傲。
涛走云飞惟有文峰依然如故
涛走云飞,潮起潮落,就在这幅惊世大标语落成后的第二年,巫峡里的那些绿树青草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而那些用石灰浇注出的本来很显眼的标语却渐渐被雨打风吹去,变得暗淡无光,巫山县委多次派人上山修补,也无法使标语重放光彩。到了1963年,标语的色彩褪尽,最后终于从人们的眼中完全消失,巫山峡口又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变得一片葱茏。
又过了13年,毛主席在亿万人民万寿无疆的声声祝福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们又一次仰望巫山峡口高高的文峰,它头上依然是蔚蓝的天宇,脚下依然是碧绿的江水,一切在它身边发生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就像被滔滔江水卷走了一般,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只有古老的文峰,在笑看人间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之后,依然高高地耸立在天地之间。满腹经纶的郭沫若如果重过三峡,不知将作何想法?我忽然想冒昧改写郭沫若当年的诗句,作为40多年后对历史的反省:
领袖万斯年已矣,奇峰十二座依然!
难道不是吗!末了,我们要告诉大家,当年标语的制作者至今仍有许多人健在,他们都已经成了白发老人,在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他们记忆犹新,许多当年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谢谢他们接受采访,提供了许多材料,他们的名字是:刘仁佐、李经灿、叶明松、罗典范、王昌华(女)、黄永鑫---。他们现在依然生活在巫山,日日面对着那座曾经让他们断魂的高高的文峰。
第四篇:山师大现当代博士答辩之观后感
关于专著写作的“厚”与“薄”
——山师大现当代博士答辩之观后感——袁依写于11.6.12
每年山师大的三场博士答辩(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都是我辈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虽然当下中国的硕士、博士队伍已如洪流滚滚,鱼龙混杂之中精品到底还是少量。硕士答辩不足一观,即便有几个稍稍出众的,他们所闪现的几丝亮点或者光环,也时常被周遭的淤泥所吞没。唯有矢志不渝苦读的博士,才算初步地跨进了学术殿堂的门槛,尽管不合格的标准劣质品也不在少数。
烈日炎炎的今天,早晨六点多我便匆匆起床和景涛二人赶往本部,但究竟还是迟到了,这正是我辈之于新建大学城最为痛恨之处,无奈何也。进入拥挤的3320教室,来不及抹汗,便竖起耳朵来仔细聆听。听了好一阵子,才渐渐摸清了远道而来的几位教授究竟谁是谁。因了山师大现当代文学这全校唯一的优势学科,使得今日评审团的老先生们任务格外繁重,一天之内从上午到下午,一共主持了十位博士的答辩,仔细听来,并不是走过场。
十位博士的论题相当之宽广:建国后知识分子的转型,史铁生的写作及与宗教的关联,清末民初的报刊理念探究,张炜的小说写作,乌托邦的正面思考,十七年与阶级论,儿童文学与现代性,关于新时期喜剧的思索,散文叙事的世纪嬗变......选题立意都颇有可观,但到底能否写出扎实的数十万字来,全仗各家是否拿得出真功夫。飞将以为此次答辩的精品并不占提交论文的多数,尽管十位博士都能够“洋洋洒洒”数十万字。
关于引注的问题,规范固然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出版学术著作的大趋势来看,这样动辄数万字的大批量引注似乎有些太过“火热”。借助于当下信息技术轻而易举地“竭泽而渔”,“洋洋洒洒”到数十万字似乎也并非难事,只是因了不成文的惰性积习(看似检索得勤快,实则有偷懒的嫌疑),“少而精”的“大家小书”总是那样既不可遇也不可求——这样不该有的读书憾事,总有着“畸形引注”推不掉的一份责任。陈平原先生在《怀念‘小书’》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的学术书,之所以越写越厚,有的是专业论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众多陈陈相因的史料或套语来充数......有时并非功夫深,而是不够自信,不敢单刀赴会,什么都来一点,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把书弄得那么臃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见惯了学界文坛风云变幻的平原君,此番过来人的“肺腑语”与“经验谈”,不仅“有证可信”,而且“直击要害”。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文学的规范本身就规训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引经据典。飞将并不反对引经据典,而是主张引经据典第一要适度,第二要建立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之上。宋人陈骙在《文则》中曾感慨,“语出于己,作之固难;语借于人,用亦不易”,如何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选取出最贴切的”一己之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诸多文本之间梳理出自家思想之条理,靠的亦是硬碰硬的读书真功夫——引注的“隔”与“不隔”,读书的行家只需一眼,便可清晰地洞烛。而这硬碰硬的读书真功夫从何而来?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有言,“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的书里,就得先把图书馆的书安放在自己的头脑里”,此语正宜得之。
由此观之,因为有“引注”这把“双刃剑”带来的诸多利弊考虑,专著写作的“厚”与“薄”,与论文质量的“优”与“劣”并不成绝然的正相关。飞将于此处实举一例,不久前刘济生新著的《重新发现历史》,亦是洋洋洒洒数十万字,装帧华丽貌似“品味不凡”,更有名家大腕“倾情力捧”(尹振环,杨继绳,黎鸣,吴思联袂推荐),然究其实质内容,却堪称彻彻底底的“断烂朝报”。飞将两日内阅完此书,发现此书不仅谋财,而且害命:看似洋洋洒洒地纵论千古,实则做的都是些皮毛上的功夫;只是蜻蜓点水,却还想面面俱到。竟然在华丽的封皮上恬不知耻地自诩为“耗费了大量心血,读史三十多年,发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秦家店’、‘四大传统文化’、‘自治的消亡’和‘历史上的左倾’,这是历史学的大发现”,真不知道他所列举的这“四大发明”是怎样地“空前绝后”?!士之作伪,终于无耻乎?而回思古人之藏山著述,往往最得“不着一字”之风流:飞将观历朝进士的筵席策论,一两万字的规格往往能拓展为当下的数百万字篇幅。而当下大批量的“学术成果”动辄几十万字,一个个仿佛吝啬鬼争抢着去吃自助,吞吐量倘若不大则不能显示出自家的本事。他们自诩的“新著”,内容虽新思路却旧,几百字的摘要便足以概括全文。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著作以立意为主,考证以独得为要”。倘若所谓的“学术专著”既无“立意”、也无“独得”,那么无论它貌似多么“雍容富态”,无疑都极度缺乏着存在的意义。尚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问世之后,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区区十多万字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大书”,而易中天对此曾有过一段阐述,“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流连处流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有大手笔,小书亦堪称大书;无大手笔,大书亦不过小书而已。当下学术之沉浮升降,竟以专著之“厚”“薄”来争相论英雄,不亦咄咄之一大怪事乎?
第五篇: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盲山》这部电影,这部影片太沉重了,以至于我看完后好久都不能摆脱出那种心境。真不愧为 “2007年最具震撼力的中国电影”。
影片介绍了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在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女孩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经过一段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和她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后来,白雪梅被人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
白雪梅想要回家,却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白雪梅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奴隶的生活。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德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一段时间后,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
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我非常同情女主角白雪梅的遭遇,同时我也敬佩她那不 屈不挠的精神。在那个村子里,也有很多同白雪梅一样被拐 卖而来的妇女,然而她们先前是抗争的,几次失败之后,尤 其是生儿育女之后,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她们不愿离开 自己的儿女,而且也适应了那儿的生活,也认命了。但是白 雪梅却没有被羁绊住,她仍然坚持抗争,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一次又一次的被抓,最终她成功了。
为什么当今社会任然存在妇女贩卖的现象呢?这是值得 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有很多个。一是妇女缺乏自我 保护安全意识,白雪梅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又急于寻 找工作,面对奸诈的人贩子,没有提高自我的警觉性和防范 性,在谎言里和金钱的诱惑下就会迷失自我。总之,就是两 个字天真。因此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防范意识。作为 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并提高安全意识。
二是偏远地区缺乏文明熏陶,影片中那个小山村远离城 市,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并且只开设了一个小学,文化教 育落后,人们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小山村里大多数都 是农民,深受愚昧的老思想影响,认为传宗接代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弃其他不顾。影片中黄德贵的父母为了让儿子传宗 接代,与人贩子交易,买了一媳妇,白雪梅不肯就范,就苦 苦地求她,雪梅仍不肯,最终就用强了。因此我们应加强推 广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教育更广泛,每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 的权利,尤其在偏远山区。假如他们读过书受到过良好的教 育就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了。
三是当今社会人性的冷漠,白雪梅曾向村民一次次求救,但是没人站出来帮助她,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红灯高高挂 起如村主任说,“你怎么证明你是被骗的?”“好的,我调查 调查”一副官场作风,推了个一干二净。戴红袖标收费的人,面对求救漠然地说“你们家里的事管不了”罢了还告诉黄“这 也要象收费,来硬的。”还有不见钱不开门的面包车司机,以及开往县城的客车司机都一次次将她的希望之门关闭。还 有邮递员,收了黄的好处,就把她求救的信一次次交给了黄。更有无耻的,小学老师,有着一副善良的面孔,一次次给她 送书,和她聊天、关心她,以帮助她逃跑为诱饵,却只是为 了占有她的身体。事发后背着行李一走了之,也并没有做出 半点有用之事。因此我们社会需要更多有热心的人,伸张正 义,而不是冷漠的人。
四是人口泛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正因为人口多,才会显得资源不足,教育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政府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人权得不到保障。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我们仍需努力建设社会,使我们的国家更繁盛,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献出一己之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上便是我个人观点。
该片的导演李杨说:“我想通过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通过一个女大学生被骗子卖到山村里给老光棍当老婆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中国当今农村的现实,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畸形的尖锐复杂的人口买卖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进行批判,对人性中的种种丑恶、贪婪,残暴、欺骗进行无情的揭露,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爱的回归和良知的回归。”这也是该片所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该片以小男孩的帮助使白雪梅逃离山村,也证明了人性也有善的,人性本善,让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善意,让世界更美丽。我们也应保持自我安全意识。
周勤国贸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