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
谭晓丽
盲山,应该指的是愚昧之乡吧。
这样的一个地方,文化教育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影片中所反映的拐卖妇女、家庭暴力、强制收税、儿童失学、缺乏医疗保障、无视法律等等问题,可以让观众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如此落后野蛮的地方,人们在生存和繁衍这两大最基本需求上都不能有保障,他们必然会任由本能驱使去做许多可耻的事。
所以,当女大学生白雪梅被骗子拐卖到了盲山后,她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在逃跑未成、寻死未果之后,她曾将希望寄托于当地人身上。但是村里人却象帮凶一样追捕她;邮递员把她寄的信转给了他的“丈夫”;德信这个在教室里对学生讲德信的教师,乘人之危,以帮助她逃走为诱饵跟她睡觉,白占了她的便宜;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公公”“婆婆”唆使并帮助“丈夫”在床上制服和强奸了她;为了逃跑的路费,她不得不为了40元钱陪村里开小卖部的人睡觉;白雪梅请求村长帮助,村官一笑了之,在他们村里这种事太多了……
这个村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一些可怜可耻之事,其本质原因是当地的人们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这里的人们处于生活资料极度缺乏的状态,人人要努力获取更多,不知满足,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生存安全感造成的。
在这个时候,影片安排了一个精彩的转机:为白雪梅通风报信的居然是一个小孩子,他因得到白雪梅的爱护,他感激白雪梅在他没钱上学时亲自给他上课,所以跑到镇上发出了白雪梅的求救信。盲山的盲,是环境造成的,孩子却仍然保持了人性中的起码的同情心,具有文化可塑性,他们一定是明天盲山的希望。
有句歌词说“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在偏僻、落后的盲山,人是本能与环境的奴隶,他们又以更弱的人为奴隶。马克思说得好: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篇: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盲山》这部电影,这部影片太沉重了,以至于我看完后好久都不能摆脱出那种心境。真不愧为 “2007年最具震撼力的中国电影”。
影片介绍了22岁的女大学生白雪梅在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热情大方的女孩胡晓晓。她在工作和金钱的诱惑下和胡晓晓一起坐车去山区采购中草药。经过一段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后,发现胡晓晓和她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后来,白雪梅被人告知,她已经被家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
白雪梅想要回家,却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觉,她坚决不肯就范。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白雪梅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毒打、漫骂。白雪梅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奴隶的生活。
性格坚强的白雪梅不断寻找机会的逃跑。但是这个封闭的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这个外来人。他们反而还帮助黄德贵对她严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来,当众毒打。村民们的自私和冷漠,当地官员和警察的渎职行为使她在那里孤立无援。
一段时间后,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使黄家对她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
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这陪女儿。某日,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我非常同情女主角白雪梅的遭遇,同时我也敬佩她那不 屈不挠的精神。在那个村子里,也有很多同白雪梅一样被拐 卖而来的妇女,然而她们先前是抗争的,几次失败之后,尤 其是生儿育女之后,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她们不愿离开 自己的儿女,而且也适应了那儿的生活,也认命了。但是白 雪梅却没有被羁绊住,她仍然坚持抗争,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一次又一次的被抓,最终她成功了。
为什么当今社会任然存在妇女贩卖的现象呢?这是值得 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原因有很多个。一是妇女缺乏自我 保护安全意识,白雪梅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又急于寻 找工作,面对奸诈的人贩子,没有提高自我的警觉性和防范 性,在谎言里和金钱的诱惑下就会迷失自我。总之,就是两 个字天真。因此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防范意识。作为 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并提高安全意识。
二是偏远地区缺乏文明熏陶,影片中那个小山村远离城 市,生产力水平近乎原始,并且只开设了一个小学,文化教 育落后,人们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小山村里大多数都 是农民,深受愚昧的老思想影响,认为传宗接代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弃其他不顾。影片中黄德贵的父母为了让儿子传宗 接代,与人贩子交易,买了一媳妇,白雪梅不肯就范,就苦 苦地求她,雪梅仍不肯,最终就用强了。因此我们应加强推 广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教育更广泛,每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 的权利,尤其在偏远山区。假如他们读过书受到过良好的教 育就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了。
三是当今社会人性的冷漠,白雪梅曾向村民一次次求救,但是没人站出来帮助她,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红灯高高挂 起如村主任说,“你怎么证明你是被骗的?”“好的,我调查 调查”一副官场作风,推了个一干二净。戴红袖标收费的人,面对求救漠然地说“你们家里的事管不了”罢了还告诉黄“这 也要象收费,来硬的。”还有不见钱不开门的面包车司机,以及开往县城的客车司机都一次次将她的希望之门关闭。还 有邮递员,收了黄的好处,就把她求救的信一次次交给了黄。更有无耻的,小学老师,有着一副善良的面孔,一次次给她 送书,和她聊天、关心她,以帮助她逃跑为诱饵,却只是为 了占有她的身体。事发后背着行李一走了之,也并没有做出 半点有用之事。因此我们社会需要更多有热心的人,伸张正 义,而不是冷漠的人。
四是人口泛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正因为人口多,才会显得资源不足,教育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政府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人权得不到保障。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我们仍需努力建设社会,使我们的国家更繁盛,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献出一己之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上便是我个人观点。
该片的导演李杨说:“我想通过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通过一个女大学生被骗子卖到山村里给老光棍当老婆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中国当今农村的现实,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畸形的尖锐复杂的人口买卖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进行批判,对人性中的种种丑恶、贪婪,残暴、欺骗进行无情的揭露,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爱的回归和良知的回归。”这也是该片所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该片以小男孩的帮助使白雪梅逃离山村,也证明了人性也有善的,人性本善,让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善意,让世界更美丽。我们也应保持自我安全意识。
周勤国贸1班
第三篇:《盲山》观后感
《盲山》 观后感
翻阅报纸的社会版,常常会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诸如“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只是轻轻的告诉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司空见惯,却也视而不见。有人说李杨的电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女大学生被拐卖”这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社会借鉴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个大荧幕的苦难来让人们正视的。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因为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
电影讲一个女大学生白雪梅急着找工作,于是被骗,被一对谎称收中草药的男女7000块钱卖到“西北某偏僻山区”一个农民家里做媳妇。这部电影的风格近似《盲井》的平淡,没有音乐铺垫,只有偶尔凄凉长腔的民歌,镜头平实,常像纪录片一样晃动。这大约是李扬导演一种冷静且坚硬的态度,他不乐意让太多感情来包裹并主导电影的前进,让画面语言冷静下去,事情里面的冲突、野蛮、激动等等情绪就会自己露出头来。
《盲山》里,被拐卖到陕北山区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会新闻的细节化,我可以想象那些被拐卖的女子被强奸、强迫生子、与外界一生隔离的状态,但却不曾想过她们在这过程中挣扎的种种,不曾想过“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态度。李杨做了一只无功无过的显微镜般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将渗透在这拐卖事件中人们丝丝缕缕的行为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来对比所谓有知者的“盲”,无疑,是一次令观者尴尬的提醒。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块的价格买下,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帮手下强奸了“老婆”,同样作为女人,“丈夫”的老母亲只会对这个女孩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我不确定这个母亲有多少恶,她成为帮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觉得七千块不能白花,只是觉得儿子需要传宗接代。你愤怒,你憎恨,但是无用,这种大山深处的原始与无知,是让愤怒都显得无力的。仿佛你对着一个失聪者大吼大叫,而对方只见你嘴唇的蠕动,却丝毫也无法接收到你想表达的一切。
村里面人看到这个女孩来到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雪梅被绑在屋子里,“丈夫”黄德贵一家请乡亲们在屋外办婚礼酒席,德贵敬酒,敬酒词都是这样的:“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窗户边,几个孩子凑着窗口看正在床上挣扎的雪梅。头几天晚上,雪梅把矮小的黄德贵赶出了门,黄德贵没能成,他在村里朋友们面前很抬不起头,甚至他面相善良的老父亲也斥责他搞不定一个女人。于是,老父亲和老母亲帮儿子按住雪梅让儿子强奸“老婆”。完事之后,德贵喜滋滋的坐到父亲旁边,老头以赞许的态度递给儿子一根烟。老母亲是个女人,但她只晓得7000块钱不能白花,尽管她明白这事情并不对,她只是不断说着没有道理的话。
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还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表面来行无耻之实;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邮递员这厢拿了雪梅殷切递出饱含希望的求救信,那厢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里;村民们对这个被买来的“老婆”也只是不断夸奖雪梅的“丈夫”艳福不浅;
邮递员对雪梅的态度,永远看上去那么礼貌,雪梅每次写了信交给邮递员,邮递员都认真放进自行车后的邮袋里,雪梅说谢谢,他说不用谢。问题在于,邮递员对黄德贵的态度一样地客气,他收下黄德贵给的肥硕的老母鸡,把雪梅的信交给黄德贵,黄德贵说麻烦你了,他说你也不容易。这个邮递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雪梅脸上出现一丝笑容,主演黄璐表演的时候,这个笑笑得太狠了,让我一度以为雪梅在这时已经穷尽了希望,嘲笑所有的人都勾结串通,给所有买来的媳妇儿密布下一个逃不脱的落网,后来却发现这笑是表现雪梅又看到了希望的标志,因为她以为可以写信叫邮递员送出山去。为了逃跑,雪梅终于想出要用自己的身体做本钱,除了那个“道德的德,诚信的诚”,她还用身体向小卖部老板换五十块钱,老板跟他还价到四十块,她拿了钱,但还是没走掉。
至于最终帮助雪梅寄出求救信的失学小孩儿李青山,虽然显出一丝小孩儿的善良,但在这些人的麻木不仁里显得微不足道,他帮助雪梅,也并不显得给这重重盲山带来多少光明,而只像是剧本里一个情节安排而已。而且这个安排,稍嫌刻意。最终雪梅逃走了,但是走得很狼狈,因为即使是警察来了,拿出枪,也没办法挡住上百村民们的围攻。黄德贵凶悍地让警察拿枪抵着自己,然后叫嚣“朝这打,朝这打。”
这种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围之外的事情当作常态的态度,看起来当然不会好受,电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这些农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让四周的盲山给遮蔽了目光,还是会在心里对这些人产生无比的愤怒,以及和雪梅一样的茫然无助。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带来朴实,一面也带来因无知愚昧而导致的野蛮与恶。而更令人无言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恶理所当然地认可,而并不视其为恶。这是大山内人们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与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的背离。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难堪的,而这种难堪却又那么真实地存活在我们的周围。
《盲山》有个角色叫郑小兰,在白雪梅宁死不从的时候,有天她抱了孩子来劝慰:“你看我也是给卖来的,还不是这样了?先把身体保住才是,不然怎么逃?”这个演郑小兰的,真就是四五年前从四川一个县城给骗嫁到那村里,才2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盲山》在嘎纳放映时是有着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警察说一定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人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然后黑屏,电影结束,这个结局更黑暗更绝望,然而我却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更相信这座高大的“盲山”也许是无法翻越的。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符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么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所以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第四篇:盲山观后感
昨天看了李扬指导的电影《盲山》后,心灵被影片所反映的内容所震撼,使我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姑且以我的切身体验写一些我的感受!
我看了这部影片,对我振动最大的不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虽然非常同情她),而是这些乡民们表现出的一种愚昧而真挚的复杂性格。在愚昧方面,大家有目共睹,就是落后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思想的落后,一味追求娶妻生子,传承香火的封建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花掉自己积蓄,不惜违反政策。他们抱着一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为此愁,为此苦。但是我们不要隔靴搔痒,我们a一样的结果。影片中的这个秦岭山区的偏僻的山村,不但与外界相隔甚远,而且交通不便,更没有特色收入,正可谓是穷山瘦水。设想一下,这样一个穷山沟,在没有人愿意把女人嫁到这里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办?让他们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孤独中老去,他们忍心吗?看着别人儿子娶妻生子,他们又是何感想?这些父母也爱孩子,但现实却使这种爱无法实现。他们为此无奈,苦闷,希望抓住每一次机会给儿子找到个媳妇。但往往这种诚挚的愿望要落空,他们的儿子逐渐变成一个老光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走向极端(尽管他们十分不情愿这样),通过人贩子买到一个媳妇,达成他们的目的。买到以后,他们也是好心对待(只要她能好好和自己儿子过日子)。他们没有虐待人的本性,他们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自己的理想而运行的,而他们的理想中有一种浓浓的母爱情怀。所以当儿子打儿媳时,他母亲会极力阻拦,当雪梅要打掉自己的孩子时,他母亲会跪下求她。当我看到影片里母亲这个形象时,我被深深触动了。她那么善良,有那么愚昧,即让人爱,有让人气的一个人,我感觉她就像我母亲一样,我怜爱她。这种感觉也许在城里长大的青年是无法理解的。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的一切一切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不过,我对农村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我喜欢故乡人的朴实善良,但又对其愚昧难以接受。所以我喜欢听他们说话,但又嘲笑他们的浅薄。我知道几千元钱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一辈子的积蓄),也知道买来的女人跑掉以后,自己儿子一生意味着什么。我生长的村子就和影片里的村庄一样落后,一样贫穷,不同的是我们处于黄土高原,而影片反映的是关中山区。在我小时候,我们村也有类似的情况。家境好一点的都正当娶妻生子;家境不好的,但有女儿的,通过换亲来娶得媳妇;家境不好又没女儿的,或者打光棍,或者买媳妇,还能怎么样?他们也是人,也有理想的期望,但理想的无法实现使他们走向愚昧,走出本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选择!
第五篇:电影《盲山》观后感
电影《盲山》观后感
高高的山,总是提起钱的所谓的好朋友,这是对开场唯一的印象。某个星期天我们班组织看这部电影,感触颇多。
其实很多年前就听老人讲过,曾经贩卖妇女儿童的事情,我说这些没有什么,逃跑是唯一解脱的方式,可是忽视了村民团结的力量,所有的人共同守着她。让她几度逃跑被追回。
看到后边,下课,没有看结局,设想过了,第一个结局,白雪梅在村子里和他的丈夫一起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孩子,当有了孩子之后,一切在白雪梅看来其实并不重要了。第二种结局,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在大家不知道的情况下苍慌而逃,永远不在回来。第三种,她终于有钱支付邮票费,好心的邮递员为她把信寄出去,和父母取得联系,父母报警,最终一家团圆。第四种,拐卖人口的人被拘留,她们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同时说出白雪梅,然后说出她的下落,她得救。
由于对结局的迫切渴望,百度结局,两个版本,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比导演丰富。哎,又一个中国曾经一度发生过得去事情。不由自主的让我想到,那时候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没有本事的男人只能打光棍儿或者买媳妇儿。妇女又不受尊重,没有文化,经常被拐卖到偏僻的山村,一辈子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可是白雪梅是当时的大学生,有文化,偏偏还是被骗了。可能在学校时间长了,没有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为了帮助父母还债,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了弟弟的学费,忽视了社会那些骗子,忽视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骗子给她喝***的时候,她没有任何防备的喝了,结果一切悲剧了。当她醒来,发现自己的钱包和身份证都没了,发现自己面对的事六十多岁的两个老人和一名四十多岁长相丑陋的男子,她一边哀求回家,一边问这是什么地方?她未来的婆婆和她详细的说了她的家人用七千元最为交易,将她卖给了黄德贵。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她从未有的感觉蒙生。她不甘心,堂堂一个大学生,本应该在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怎么能委屈求全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她凭借自己的力量,没有目的的跑着,一次次被捉回来殴打,又一次次的逃跑,结果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完全不够。
后来,村里的老师,也是她丈夫的表弟,喜欢她并且愿意帮助她逃跑,可是他们的感情不幸被丈夫家人知道,她也取消了这个念头。其实每次到成功的边缘都是因为自己毫无收入碰壁,最后她沦落到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取得钱。
同学们看到那里,除了气氛,更多的还是同情。白雪梅最终逃脱不管成功与否,其实 她也应该懂得感恩,黄德贵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也足够爱她,只是她不满足现状,只是她想回家报答爸自己的父母。
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的很多现实真的难以想象,这种状况到目前几乎没有了,可是为曾经发生的这些事,心里难免会惋惜许久,在这里,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继续发生,希望妇女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希望社会能够做到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