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保卫战》观后感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
近日,我应邀到光华剧院观看了天津儿艺的儿童剧《森林保卫战》。该剧讲述了特工局清洁工熊猫,误打误闯参加了保卫森林的任务,最终转化了树怪,保卫了森林。
对于戏剧,我私以为还是有一些心得的。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还是看过一些,但对儿童剧却是没什么涉猎,直到最近才开始和孩子一起看剧。刚开始没觉得有特别,但是随着看得演出越来越多,就发现了些它的微妙之处:
一、从舞美上看,道具、服装造型卡通;灯光效果较多;布景明快、音乐轻快、节奏感强。
比如本剧描写的是动物世界的事情,所以服装多是卡通人偶,像天津儿艺的《三只小猪》、《木偶奇遇记》则更是如此。孩子对于单纯的说理很难被接受,而且即使你说了也记不住,而用小动物做演示,则利于孩子们接受。
儿童剧人物要求脸谱化、辨识度高,这一点有点像京剧、评剧,虽非快意恩仇但也要黑白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黑白分明没有中央地带。
孩子们情感丰富,兴奋点低、兴奋度高、持续时间短。在儿童剧中加入音乐剧的元素来演绎,会更加适应儿童心理,使小观众持续关注剧情。音乐与舞蹈是互通的、它们是特殊的人类语言,能使“大观众”和小观众们一起放飞心情,让儿童剧摆脱“儿戏”定位,成为老少咸宜的戏剧。如本剧定位就是儿童音乐剧,细节充实,演员表演到位,我身旁的那位“大观众”看得比小观众入迷。
二、从剧情上看,故事曲折、情节简单、矛盾激烈。
戏剧由于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必须把情节、矛盾冲突浓缩成精华后,在狭小的舞台再现。对于其他戏剧,可以把几对矛盾同时捏在一幕戏中表现,比如《海河人家》中邻里、友情、爱情、亲情可以在同一天、同一地、同时展现。但儿童剧则不能这样设计,因为过于复杂的情节,不利于孩子们理解。所以它的情节要简单的多,一般一时一地只有一对或至多两对矛盾冲突。
儿童剧要求情节简单,易于孩子们理解,这种理解只是针对孩子们,而非成人。如本剧最后一幕,开始是熊猫力斗树妖,这时我身旁的朋友正好来了个微信,回完一看,树妖和熊猫和好了。等散了场,我给她补完课,她笑道,整部剧87分钟渲染树妖多坏,讲如何对付树妖,后面3分钟树妖就教育改造好了,看来树妖还是挺好说话的。事实上,这个情节安排就是适于孩子,而非成人。因为孩子们打架没有你死我活,打完了还是朋友,打完了接着玩是常态。而且我们也会总同孩子讲,犯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孩子。
总体上看戏剧都要求有矛盾冲突,但话剧冲突的处理方式不一定非常强烈,比如话剧《洋麻将》的情节就没有什么波澜,通篇就是两个老人在储藏室里边打牌边说着往事。但与之相对,儿童剧的矛盾冲突却要求尖锐,它要求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如本剧,刚开始是特工们因瞧不起清洁工熊猫而引发的矛盾,后面是动物们不信任熊猫而引发的矛盾,最后是树妖集团与熊猫的矛盾,矛盾尖锐而此起彼伏。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们兴奋度高而短暂,剧情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持续观演。
同理,儿童剧一般要求故事曲折离奇富于想象力,其目的一是为了契合儿童活跃而不受限制的思维,二是为了吸引小观众们的注意力,如本剧中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了吃完可以隐身、可以变成肌肉男的“隐身糖果”、“强化药丸”;设计了清洁工当了特工,看似好人的猩猩却是卧底,树妖是人类的造物这样的曲折剧情,就有效的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三、从表演上看,互动性强、风格夸张、动作清晰简明。
儿童剧的表演往往是夸张而有滑稽效果的、同时也是清晰的、简明的。用动作表明身份,少有无意义的动作。如本剧中无论是鸵鸟还是树懒、猩猩的动作都是符合他们的特定动物身份的。而主角熊猫动作滑稽可笑,打败反派臭鼬靠放屁、拿扫把当武器,孩子们在笑中接纳了蕴含在剧情中的真善美。
儿童剧人物对话是口语化的,不藏着掖着、单刀直入。话剧中大段的对白,抒情性的对白,在儿童剧中是不合适的。“生存还是毁灭”之类长句在剧中就变为了“我是一只特工熊猫,创造的传奇无人替代。”这种喜闻乐见不烧脑且契合音乐剧表演形式的台词。
儿童剧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场上场下互动比较多。如本剧,开场护士抱着针头出来暖场、熊猫在场下三次问孩子们是否要打树妖,这种互动增加了剧目的游戏性、代入感,减少了说教感,增强了娱乐性。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调动孩子们的观演积极性,更能为孩子们所真心接受。
我不认同某些专家所说的,“儿童剧场是儿童静思人生的空间”,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剧也是玩的一种。思考是留在“玩后”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剧场不是课堂,不是填鸭式、说教式。舞台上价值观传递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与“专家”的观点相反,我却认为剧场不需要孩子的静思,需要的是孩子们饱满而热烈的情绪和对戏剧全身心的投入。
第二篇:长沙保卫战观后感
长沙保卫战观后感
长沙保卫战>观后感
(一):血染的长沙
血染的长沙,我曾有幸踏上这块令人魂牵梦萦的土地。坐在长途汽车上,在并不宽阔的浏阳河边,我想起了那首红遍中华的歌曲,听知识渊博的导游,讲了许多名人逸事,有毛泽东、刘少奇的,还有彭德怀的,被导游戏称为赤龙、白龙、乌龙。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三龙共事,那不仅仅是一场戏。在岳麓山下,我们瞧湘江北去,看橘子洲头伟人雕像,不禁豪情满怀,诗意盎然。
近期,午夜时分,躺在床上,在扬州电视台第三频道断断续续看完了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虽然漏掉了几集,但主要情节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血肉模糊的阵地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让我想起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言。这部电视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抗日时期的主战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从高层点睛.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外交上,长沙是谈判桌上的一颗棋子,美、英、苏、德、日、意都高度关注。日本天皇和内阁为了以战养战,挫败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让重庆蒋介石政府投降,不惜一切代价向长沙发起猛攻。中国将长沙作为抗战的一面旗帜,因为它是陪都重庆的一道屏障,所以抽调精兵强将在此严防死守。在敌后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也拭目以待,让八路军驻长沙通讯处的同志全力配合国军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情报搜集工作,为“天炉”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从上层着眼.长沙保卫战具体是由国民党第九战区组织实施的,作为司令长官的薛岳,不愧为保定军校的高材生,不愧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运筹帷幄,设立了伯陵防线,决胜于千里之外,让日本指挥官岗村宁次、阿南惟机伤透了脑筋。他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统率几十万大军,采取阵地战、运动战和巷战相结合,敢于诱敌深入,勇于背水一战,打破了日军一比五战胜国军的神话。在战争中,无论是王牌军,还是川军等地方军,都像“神经病”一样与敌人殊死搏斗。在战争中,吴逸志、杨森、罗卓英、李玉堂、王耀武等一批高级将领也与敌人斗智斗勇,誓死捍卫自己的阵地。著名演员张丰毅成功地塑造了薛伯陵这一角色。
从中层突破.这部电视剧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小警察成长为团长的李本忠。长沙会战前夕,李本忠刚刚结婚,可战争打破了他的鸳鸯蝴蝶梦。第一次长沙会战,他奉命送弹药上前线,结果阵地上国军只剩下几个人,他向日寇打响了第一枪,火线上迅速成长为连长。新婚燕尔的妻子来前线看望他,却倒在了他的怀里,更坚定了他抗战的决心。在以后的偷袭、巷战中,他机智灵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像李本忠这样的团长、旅长、师长还很多,但也有给敌人提供情报的女机要室主任和女中央日报记者。
从基层体现.三次长沙会战,可以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来形容,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敌机的狂轰烂炸下,一批批战士倒下了。在毒气弹中,一个个战士口吐白沫而死。在阵地的争夺中,舍身炸坦克、拼剌刀更是屡见不鲜。小东北开着卡车冲向了敌人的弹药库,李大力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死前却没有穿上一双布鞋。在引导百姓撤离过程中,八路军通讯处的同志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会会长将敌人引向了地雷阵。
长沙保卫战观后感
(二)在这个流行“接地气”的时代,讲究品质反倒可能成为旁人眼中一个孤芳自赏的笑话。你要恶搞、要低俗、要时不时地制造一点耸人惊闻的话题,毕竟八卦当道,你得摸准观众的脾胃。所以,连战争这种残酷的话题都莫名其妙地被娱乐了,动辄手撕鬼子、抗日奇侠,让人简直看不到抗战剧的底线。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沙保卫战》的横空出世总显得有那么点“不合时宜”——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智商堪忧的敌军、主人公既没有身怀绝技也不是会在战场耍酷、刷脸的小鲜肉,实在是非常“高冷”.但就是这部剧,一开播就强势入主收视排行榜前三位,在荧屏的光怪陆离之后,这似乎证明了一点——真正的好剧能打破一切约束,把观众重新带回电视 机前。
《长沙保卫战》的写实风格从剧名上便可看出端倪,不加修改、直接将那场着名战役的名字挪用过来。这种看似偷懒的行为实则需背负巨大的压力,毕竟它所要呈现的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三年间的三次长沙保卫战对抗战局势形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影响,这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不容戏谑。顶着这样的压力,《长沙保卫战》却没有畏手畏脚,在视角的选取上,它大胆而颇具巧思。与类似题材《战长沙》、《勇士之城》相比,它以长沙保卫战指挥人薛岳为主角,这就让整部剧的真实性大大提高;再搭配彭中华、李本忠等人,借剧中角色不同的阶层、身份客观而巧妙地展现了长沙保卫战的恢弘全局。所谓“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单一视角难免自说自话,不同视角则形成了一个对话场,不同价值观在其中恣意碰撞,在突出>戏剧冲突的同时也让剧集所呈现的内容更显客观。
难得的是,面对这样一个严肃的题材,主创却没有将其打造为一部冰冷、缺乏感情的战争纪实片。剧中,无论是薛岳为不能尽孝而洒泪,还是与妻子相处时那种独属于中国男人的沉默的深情,都让一个印在历史书上、没有感情色彩的名字瞬间生动起来。而他与共产党员彭中华关系的演变,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对共产党一直存有防范之心的薛岳原本对彭中华就没有好感,当傻小子李本忠请来彭中华为大家讲如何打游击、并将红军四渡赤水之事拿来举例时,刚好目睹如此场面的薛岳更是直接黑脸走人。直至后来经历多次恶战之后,薛岳认识到了团结共产党和湖湘百姓共同抗战的重要性。主角的蜕变与史实相结合,虚实之间更为观剧增添了诸多趣味。
除了>故事的出彩之外,演员的表现也为《长沙保卫战》增色不少。以硬汉形象为人熟知的张丰毅饰演薛岳这种铁血战将实在是再恰当不过,单看他那张严肃而又正气凛然的脸,就让人信服他是一个不败战将,再加上不动声色而又暗含激情的表演,不怒自威之感简直让人汗毛倒立。郑昊在剧中的表现同样出彩,他将李本忠莽撞、血性的“愣头青”气质描摹得极为细致而富有层次。他没有大喊大叫、张口骂娘,但挺直脖颈往那儿一站你就忍不住安抚一番:本忠,莫冲动,淡定,淡定!
长沙保卫战观后感
(三)截止今天,中央台第八频道已播放完16集。观后如下有感:
1.中华民族只所以繁衍生息五千年,是因为有了集体苦难时能唤醒一种伟大的力量——团结。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优良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比如“义”字。中国人的“义”不单纯是指“正义”,有很多时候是狭义、义气,中国人的义字里面,很多时候是与“益”有关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义”的目的,是为了“益”.将义气不是守合同,守法规,义是益的前提,益是义的目的。因为平时争夺的是“益”,所以一盘散沙,当集体苦难降临,再不团结会导致所有人的益受损,这个时候,中国人就会开始从>口号上,行动上,把义转化成正义的义。
2.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是历史沿革的必然结果。世界战争是强国与强国之间划分利益范围导致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战争是个人与个人利益冲突导致的。每一个战争都有它的偶然与必然的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3.大国与小国思维永远是有区别的。大国领导人必须考虑大国的尊严才能保证他的领导地位,他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基于这一点出发,否则,他必将失去领导地位。这是很多最高领导人很被动的地方。他的意愿上不愿去做的事情,但又必须去做,否则,他想做的事情也不会做成。比如:百团大战之后,蒋介石必须更加积极地号召抗战,否则国民党将失去主导地位。
3.大民族有大民族的思维,大民族有一个集体意识,就是大。不会消亡,因为大就会胜利。早晚会胜利。
4.抗日战争直到今天并没有胜利,或许它会伴随中华民族到永远。
5.日本人是为天皇而战,是圣战。有集体意识,或者说有信仰。毛泽东为共产主义而战,也是为信仰。蒋介石为利益而战。谁胜谁败,还未开始就已经出了结果。
6.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俄罗斯不会失败,早晚会胜利。俄罗斯强大的民族归属性决定了今天的俄罗斯在苦难面前会更加团结,西方制裁的越厉害,俄罗斯会更加支持普京。俄罗斯人不计较小利益,不把义随时转化成利益的益。
以上思考非常凌乱。凌乱地记之。留存。
第三篇:《婚姻保卫战》观后感
《婚姻保卫战》观后感
09注会三班 胡千秋
当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地时候,一部《婚姻保卫战》的电视剧诠释了婚姻的内涵。《婚姻保卫战》中的四个家庭成员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代表着现代中国社会中几种最突显的婚姻家庭观念。人物在生活中面对婚姻所出现的矛盾,而进行的理性或感性的对话使得这部都市家庭影视独具一种人性教育意义。它将婚姻和家庭的问题摆到了社会浪潮的前端,让人们在追求高物质和名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婚姻和家庭文化的重要意义。这部具有时代印记的中国影视,对于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精神追求越来越暗淡的现世际中国社会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婚姻保卫战》中讲诉了四个家庭夫妻之间的种种对婚姻的态度和做法的故事。每一个家庭婚姻理念都有着独特的代表性。像郭洋和李梅的家庭,加上他们可爱的儿子郭小洋,他们本来是一个健全,温暖,和睦的白领家庭生活模式。郭洋是一个有能力,有气质和对家庭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男人,而李梅则是一个贤惠,温柔,而又能干的模范妻子。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欠缺这种简单又温馨的家庭环境。然而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彼此之间的家庭矛盾。引起他们之间不断产生猜忌和纠纷的矛盾源头,仅仅是因为一个离婚了的才貌双全的叫张谨的女人。郭洋是一个理想远大,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他的梦想就是亲手建起自己梦想中的“家居体验馆”的新型建筑理念。然而张谨则是那个能够给他的理想插上腾飞翅膀的人。可是恰恰因为张谨的美丽和才干,使得郭洋的妻子李梅对于丈夫与其共事的恐慌,以至于造成种种的猜忌。也许这是在一个婚姻中的女人对于保卫自己丈夫和家庭的必要意识。正是因为李梅的这种猜忌,将家庭的矛盾推向了口头,从而引出了李梅和郭洋之间的家庭协议,到底我们要把多少精力放在家庭的问题上。在他们婚姻的斗争过程中,郭洋作为一个男人退到了当一年家庭煮夫的地位,而李梅则是感到一个女人身份和地位对于自我价值的意义,走向了当女强人的道路。张谨在故事中始终扮演的是一个离婚后的弱势女性和赏识郭洋才华的伯乐。同样是一个女人,对于郭洋的优秀她难免不心动,然而出于对郭洋家庭的尊重,她始终以一个朋友的态度帮助郭洋实现他“家居体验馆”的梦想。但却免不了李梅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猜疑。在郭洋和张谨的共事中,他们彼此也都承认相互之间的好感,但他们知道这也仅仅是出于好感,并不代表爱情。最终张谨为了成全郭洋继续在“家居体验馆”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公司45%的股份,出国生活。从这个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洋似乎没有错。一个有才华的男人,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美丽的女上司,但基于他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李梅应该建立对他的信任和支持。对于李梅,似乎她也没有错。面对自己的丈夫整天早出晚归,并没有将多少精力放在家里,而丈夫面对的却是漂亮有钱的女上司。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必须质询郭洋的家庭意识和婚姻观念。对于张谨,站在郭洋和李梅的角度,很多人认为她是婚姻的第三者。但是站在一个离婚后的女人对于寻求生活的依靠的角度,她并没有错,而且她并没有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错与对很难说,也在乎不同人的观点。
第二个家庭是许小宁和兰心的家庭。兰心的强势和许小宁的全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家庭的和谐。首先对于兰心来说,作为一个女强人确实没有多少时间顾及家庭,而许小宁则恰恰是一个合格的家庭煮夫,满足了她在公司忙事业的追求。兰心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没有钱就没有一切。也许总是在她遭遇挫折的时候才感受到温馨的家庭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然而,当一切都风平浪静的时候,她又回到了她的原点。而许小宁则是一个处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爱兰心,爱他的女儿乐乐,爱他的家庭,以及美好的生活,所以他很满足,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每天都忙里忙外,顾不上家庭。一方面,他将家庭的家务处理的妥妥当当,每天都能给妻子兰心一个舒舒服服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他又全力组织兰心在事业上盲目抬头,玩命收购,争创一个和谐、平静的家。我们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男人,但我们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优秀的好丈夫。兰心有着男人一般的理想抱负,她追求的是挣不完的钱,而许小宁则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乐观积极地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兰心和许小宁到底谁对谁错?人的生活是为了无休止的奋斗,还是要停下来好好看看生活的风景?家庭的意义是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真的需要好好探讨一下。
第四篇:《莫斯科保卫战》观后感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战役是苏联历史学家给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中长达600公里地区进行的重要战略性战事的名称,战役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及政治目标。
德国的战略性进攻代号为台风行动,它包括了两个钳形攻势:一个由德国第3及第4装甲集团攻击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方面军,最终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的铁路线;另一个由德国第2装甲军团攻击在莫斯科州南面、图拉以南的西方面军;同时德国第4军团直接从正西面向莫斯科前进。此外,德军另有一个独立的计划,代号为当弗坦行动,它被包括在德军最后阶段的攻势计划中。
最初,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州通过构筑了三层防御地带,以及部署了新近编成的战略预备队和从西伯利亚与远东军区抽调而来的部队。之后由于德军的攻势被阻,苏联实施战略性反攻及小规模攻势把德军逐回奥廖尔、维亚济马及维捷布斯克,同时在过程中包围了三个德国军团。
在苏联的军事历史中,莫斯科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首次成功的战略性攻势,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却达到了真正及标志性的目标,即解除了德军对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时刻,最终导致了希特勒及纳粹德国的战败。
1941年9月30日到1942年1月7日,莫斯科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半年。这是人类战争史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之一,战役代号为“台风”。此战役德国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此次战役之后,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情势急转而下,而苏军逐渐夺取了战争局势的上风。本次战役给予了德军以不可磨灭的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头几年,德军一直认为消灭苏军,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当时苏联的斯大林采用高度集中的独裁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从农业着重发展到重工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是世界上第二军事大国,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德国认为攻占这座城市,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而在莫斯科保卫战上,德国战败。
我认为德国爆发战争是由于自己国家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文化方面德国的军阀主义色彩浓厚;在政治方面,德国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方面,一战结束后, 德国签署的《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些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德国才走上了法西斯的不归道路。德国在外交策略上选择了冲突的最高形式——国际战争。德国与苏联的国际关系是冲突,苏联的存在对于德国是与德国的利益是冲突的,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莫斯科战争是必然发生的。
在德国进攻其他国家的时候,苏联选择袖手旁观。但是德国打破原先的条约攻打苏联时,在巨大的危机面前,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这说明,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苏联战胜德国我分析了几点原因。
朱可夫元帅曾说了一句话:“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止了法西斯军队,而是受到苏
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撑的苏军的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他说到了人和,这与苏联的政治分不开。当时苏联的斯大林采用高度集中的独裁的政治体系,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而最高决策权往往集团于斯大林个人,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且人民对于斯大林及其崇拜,对于抵抗德国起到团结群众的作用。苏联是世界军事强国,与德国可谓是势均力敌,实力相当,具有对抗性。两国的国家力量相当,但是天时和地利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德国的战败。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莫斯科保卫战也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此战的胜利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各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合作,达到现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共同反法西斯。这些国家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合作,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国际关系体系同时产生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动力。,
第五篇:四平保卫战 观后感
《四平保卫战》观后感
四平保卫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历时月余,东北民主联军以八千余人的伤亡,歼国民党军一万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向北满解放区的大举进攻,配合了停战谈判。
影片以三班的预备役新兵的服役为线索,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城市攻坚战。
新兵中有一个小兵,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主角,跟大家吹吹小牛、讨点儿乐,说说自己未来的媳妇儿„„他整天感慨,本以为抗日结束了就可以结婚了,可没想到那“老蒋”又开始造反了,害得他婚没结成,来当兵打老蒋了。可是,由于国共两党军备实力悬殊,攻城屡屡失败,总部下令成立敢死队,拿着炸药包去攻城,三班的新兵也就成为了“攻城敢死队”。那位小兵在最后还憨憨的说了一句:“俺还没结婚呢!”
敢死队全军覆没,四平硬是被攻下来了,这少不了三班敢死队的贡献。影片刻画了一批既淳朴、可爱,又令人尊敬的战士形象。通过众多平凡英雄的牺牲与奉献,展示了我军将士敢打敢拼、勇敢无畏、能打大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再现了战争中的人性闪光点,反映共和国开创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情怀。其战争场面规模宏大,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电影大气、恢宏、惨烈、真实的艺术特色。
除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在影片中也关注了战乱中的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在片中对邮差、邮差妻子和村民们的描写。
战争打响时,邮差在送信,被国军带走,并穿上了国军的服装。国军派出美式战斗机向地面投放炸弹,邮差妻子和孩子眼看着飞机摧毁了自己的家园。城被攻下后,大批国军被俘,邮差愤怒地将国军的衣服扔在地上,被司令看见,司令让他回家,但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生死未卜„„
司令明白,他穿上国军的衣服并不代表他是坏人。在这个惨烈的战争之中,他们就在战场的旁边,在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间,老百姓不懂,他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不知道你们两个集团要干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他知道战争对他来说是残酷的,是无情的,而他却只能默默承受。
现在是和平年代,当今的和平,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打破这种和平,不能让残酷无情的战争再次在这片土地上打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辜负先烈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