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5篇范例)

时间:2022-07-12 02: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冈仁波齐观后感》。

第一篇: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冈仁波齐观后感1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梦十年,终于得以成行。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犹记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时的呼吸困难,到达那曲时下车点烟,几十个人点了十分钟都打不着火,大风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吹散。车窗外的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你若问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说去了才知道,应该比挂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强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风光在进入相机后,电影就已经不需要构图布景来维持美感。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大面积远景和中远景的拍摄获得景象,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初到拉萨,便见识了朝圣者的虔诚。

每日108圈,或绕着布宫,或绕着大昭寺。电影中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朝圣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继续朝圣。老人逝去便逝去,咱们继续朝圣。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们为何信仰,却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参悟零星。

经过两天的适应后,终于决定去珠峰大本营打个卡。一路上的颠簸曲折让你只能对自己开解,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风景。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错过了羊湖蓝宝石般的湖水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拍下了我摄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张银河。

好景不长,没想到儿子的高反严重到根本不敢告诉我,自己买了车票准备溜回拉萨。在全团队员的劝说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杀,他终于被游戏的乐趣战胜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内心,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币。烧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只有内心的真正强大才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雪。

一心向往的纳木错也由于风雪被耽搁了,没法拍到银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纳木错的湖水清澈还是朝圣者的内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爱的目光。

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儿的诞生,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确实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循环,大概是“相逢近道乞还山,公乞还山便得还”最好的表达了。

片子整体的沉闷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看罢了之后会让你怅然若失,却又仿佛有所得。片子的最后老朝圣者死去后,年轻一辈的朝圣者明显磕头更虔诚,不再走路多磕头少,不再弯不下腰额头不着地。但又仿佛老人的死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触动。故事最后朝圣者们来到冈仁波齐,但导演却刻意没有表现如何在这儿转山,讲而不表最后做到绝妙。而是借了一句儿歌告诉我们,只追求结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命运不好的我,去了远方。

命运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会凡尘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内心不必受到诸多煎熬。命运不好的`人如我,生而为人,必被俗事烦恼,便下决心斩断三千情丝,却也无法避免轮回苦道。只好心怀善念,一心向佛。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第二篇:《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

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从杨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

有人因为杀牛杀多了,有人因为自家盖房子死了人,有人因为剩下年岁不多,大家带着各自的罪和虔诚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路对了,不怕遥远。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所以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3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说投资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过一个亿。影片震撼心灵的两点:一是美丽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去纠结于人生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4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一个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仅有300万元左右,票房却已超越一个亿。影片震惊心灵的两点:一是漂亮的西藏景色,二是纯净的藏民的心灵。

西藏是一个自然漂亮、独特而又神秘的区域,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与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真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清新好看的镜头语言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大家。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生、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一般的牧民,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期望,只不过几句容易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拾掇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以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职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非常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孩子,没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真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了解剧组在拍摄时,遇见一辆旅游大巴,车上仿佛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汽车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见》采访中说:“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关乎宗教,但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只不过信仰的东西不同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而假如每一个人都每一天当作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来活的话,大家就不会再去纠结于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5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6

这两日,朋友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对比一下所述与内容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计划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

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轻松愉快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7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这两部作品创作形式虽大相径庭,但内在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它们探讨的都是在路上和寻找的主题。实际上,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真实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冈仁波齐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转山。拍片的时候,团队经常会遇到两个三十多岁的苯教信徒,每天都会逆时针围着冈仁波齐转,而藏传佛教徒是顺时针走,所以两支队伍每天都会相遇,打个招呼,再擦身而过,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的计划是转一千圈,我们到时,他们已经转了两年,六百多圈了,看起来面目漆黑,衣衫破烂,但眼神里却都是虔诚和执着,我常常被他们的眼神感动。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括我自己,这一年的拍摄正是我的电影修行,而这两部看似风格迥异的电影,实际上是我同时朝着两个方向出发,朝着自己的电影神山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弃已知的技巧,跳出创作和市场的安全区,像第一次拍摄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方法去寻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电影《冈仁波齐》此前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并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评委会特别表彰,但他们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观众最真诚的静默或掌声。

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时代谈“信仰”是否合适,但在这样缓慢平静的电影面前,我们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6月20日,朝圣者们将带着这部虔诚的作品踏上大银幕。

请和我们一道,花一部电影的时间,坐在宁静的漆黑之中,朝着高处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冈仁波齐》观后感8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第三篇: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1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2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接受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监督,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知道,藏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面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4

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冈仁波齐,电影结束之后,坐到最后清场,似乎意犹未尽。赶回家写下这篇观后感,也算是随笔。

记得几年前看了《转山》之后,被朝圣的神圣感,路途的艰辛,藏区的绝美风景所折服,从那个时候起,便萌生了骑行拉萨的想法,最终圆满完成梦想,所以对有关于西藏、拉萨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

我不大懂电影分为什么类型,我只知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切实的感受。

没有动荡的悲喜,没有跌宕的曲折,超多的长镜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是没有插曲的,跟转山完全不一样,也许转山能让你泪流满面至啜泣,

冈仁波齐却真实到极致的还原了藏民们在磕长头的漫漫朝圣路上的故事。演员都是素人,藏民自己演自己,那股善良和淳朴,同样震撼人心。因为骑行过拉萨,所以电影中几乎每个在路上的画面都倍感熟悉与感动,还有藏民手捏糌粑,酥油茶,割牦牛肉。都能让我想起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

直到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的明白,原来,朝圣的厚重信仰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为了减轻罪行,为了给家人与身边的人祈福,挺着肚子去朝圣;在途中生完小孩继续五体投地磕长头;在遇到被水流阻碍的路面上脱衣淌水磕头而过;在出车祸之后没有对司机计较,让司机带着缺氧有生命危险的乘客赶路,依旧坚持拉着剩下的车尾前行然后再倒回到拉车的地方重新叩拜前进;每晚围坐念经;大雪路上踏雪前进;这就是信仰,信仰让人坚韧不拔,让人善良,让人伟大。

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没有刻意的刻画任何一个画面,但每个场景我却都记得很清楚。生小孩那里很动容,却也不是喊天哭地的表演手法,平实当中见伟大,更显真实与坚韧。结尾的时候老人走了,他们短暂停下脚步继而继续上路,信仰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飞驰的大卡车和缓慢行进的朝圣者形成在鲜明的对比;朝圣者为一只蚂蚁而停留,汽车撞倒拖拉机后朝圣者的不计较得失和汽车再也没回来。这些文化的碰撞难道都没有让你有片刻的思考吗?

朝圣路上的纯粹与平实,看起来也许稍显平淡,因为电影的故事性很弱,但每个长镜头都让我想了很多,回味了很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众喜欢跌宕起伏的情节,喜欢声具泪下的动容,显然,这部影片满足不了大部分观众。但我认为这种题材的影片,只是对特定的一批人,能产生特定的情愫。

导演用一年的时间去拍摄,自然不用想高原拍摄过程的艰辛。拍的很用心,很虔诚,让我明白了信仰于人的平凡与伟大。

我一直在想,这么朴实的电影背后,导演想传达的心情和信息。

结尾戛然而止,而我还在回味。

冈仁波齐观后感5

途弟前几天给大家提到过一部叫做《冈仁波齐》的电影,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太热衷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了,几乎看过的人都一致的好评,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最强大的信念。由于一时好奇,途弟便组织了朋友一起去看,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也被深深地震撼到。

《冈仁波齐》是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朝圣的故事。生活在西藏小村庄里的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他同村的亲朋好友等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公里徒步跪拜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真实,叙事也那么平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深深打动每一个观影的人。让人只要想到电影中的画面、朝圣的人们、风景,就会因自身的渺小,电影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信仰而落泪。

也许大家没听过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藏传佛教认为这座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因此经常会见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来此转山。

观影结束的几天之后,收到了朋友写的观后感。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初高中的时代。

请往下看!

“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与坚持”

坚持是此片中时刻能体会到的精神。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简直就是毛毛雨啦。小妹妹生病了还和大人一起继续坚持燃不燃?生了孩子还要继续朝圣燃不燃?被泥石流砸断腿好了继续,车子被撞坏了,车头丢掉拉着车斗继续,钱用完了,四处打工赚钱继续,感觉她们这样能走遍银河系有木有。

信念是引导队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吴伯凡老伯伯曾经在文章里有个概念,缺损配置。好高大上的用语,大概意思就是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或者自身永远带着不可弥补的缺陷。队出发时老、弱、病、残、孕全部包括甚至还有不足周岁的婴儿,在成都坐个地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都不会聚这么全了吧。缺损的不能再缺损了吧,整个过程队的配置还一直处于不断耗损状态,然额,他们照样完成了。

整个影片是那样的平静淡然,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最终以杨培爷爷在心愿达成后安然逝去而结尾,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英雄般震撼结尾,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中间却差了一个成功与不成功的节点。希望我们能够战胜面前挡道的恶犬,抓住人生中得到的每一份信念,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故事增加精彩点,而不是在文章里当反面教材用。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坚持,信仰还是其他,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些什么。

朝圣之路就是一段人生之路,充满困难与坎坷,但只要有信仰,有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冈仁波齐观后感6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冈仁波齐观后感7

电影讲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

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 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感谢那些朝圣的背影,是他们的平静和坚定,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处浮躁喧闹的花花世界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冈仁波齐观后感8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第四篇:观《冈仁波齐》随笔

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冈仁波齐,电影结束之后,坐到最后清场,似乎意犹未尽。赶回家写下这篇观后感,也算是随笔。

记得几年前看了《转山》之后,被朝圣的神圣感,路途的艰辛,藏区的绝美风景所折服,从那个时候起,便萌生了骑行拉萨的想法,最终圆满完成梦想,所以对有关于西藏、拉萨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

我不大懂电影分为什么类型,我只知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切实的感受。

没有动荡的悲喜,没有跌宕的曲折,超多的长镜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是没有插曲的,跟转山完全不一样,也许转山能让你泪流满面至啜泣,冈仁波齐却真实到极致的还原了藏民们在磕长头的漫漫朝圣路上的故事。演员都是素人,藏民自己演自己,那股善良和淳朴,同样震撼人心。因为骑行过拉萨,所以电影中几乎每个在路上的画面都倍感熟悉与感动,还有藏民手捏糌粑,酥油茶,割牦牛肉。都能让我想起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

直到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的明白,原来,朝圣的厚重信仰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为了减轻罪行,为了给家人与身边的人祈福,挺着肚子去朝圣;在途中生完小孩继续五体投地磕长头;在遇到被水流阻碍的路面上脱衣淌水磕头而过;在出车祸之后没有对司机计较,让司机带着缺氧有生命危险的乘客赶路,依旧坚持拉着剩下的车尾前行然后再倒回到拉车的地方重新叩拜前进;每晚围坐念经;大雪路上踏雪前进;这就是信仰,信仰让人坚韧不拔,让人善良,让人伟大。

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没有刻意的刻画任何一个画面,但每个场景我却都记得很清楚。生小孩那里很动容,却也不是喊天哭地的表演手法,平实当中见伟大,更显真实与坚韧。结尾的时候老人走了,他们短暂停下脚步继而继续上路,信仰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

飞驰的大卡车和缓慢行进的朝圣者形成在鲜明的对比;朝圣者为一只蚂蚁而停留,汽车撞倒拖拉机后朝圣者的不计较得失和汽车再也没回来..这些文化的碰撞难道都没有让你有片刻的思考吗?

朝圣路上的纯粹与平实,看起来也许稍显平淡,因为电影的故事性很弱,但每个长镜头都让我想了很多,回味了很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众喜欢跌宕起伏的情节,喜欢声具泪下的动容,显然,这部影片满足不了大部分观众。但我认为这种题材的影片,只是对特定的一批人,能产生特定的情愫。

导演用一年的时间去拍摄,自然不用想高原拍摄过程的艰辛。拍的很用心,很虔诚,让我明白了信仰于人的平凡与伟大。

我一直在想,这么朴实的电影背后,导演想传达的心情和信息。

结尾戛然而止,而我还在回味。

第五篇:仁爱之师观后感

弘扬高尚师德,铸就“仁爱之师” ——观《仁爱之师动人事迹报告》有感

营城子镇金寺沟小学教师李卫宏、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李秀敏、庄河市第六高中教师王兴龙是大连市第二批仁爱之师的典型代表,是被评为大连市十名“仁爱之师”的其中三位名师,是全市650所中小学中“仁爱之师”的佼佼者,是全市五万名教师中值得骄傲之花。他们的报告感人肺腑,他们哪敬岗爱业、恪尽职守高尚品德令我们仰慕,他们哪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远大胸怀令我们敬佩,他们哪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令我们赞叹;他们的报告无不叩击着我们的心扉,他们的实际无不让我们自我反思,他们的经历无不让我们真正理解仁爱之师的核心内涵。他们是我们学的表率,行的高标。激励着我们务必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铸造“仁爱之师”。

“严师出高徒,仁师出贤徒”。这三位老师既是“严师”又是“仁师”,是具有“严”与“仁”相统一没的的教师。“严”也是“仁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仁爱”乃是师德之魂。他们以“仁爱”为出发点,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上用仁爱去呵护学生,用仁爱去包容学生,用仁爱去温暖学生,用仁爱去唤醒学生,用仁爱去规范学生。他们的仁爱如甘露,滋润了学生幼稚的心灵,他们的仁爱如春风,驱走了学生心里的阴霾。在他们的仁爱的感召之下,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数

不胜数。

“仁爱”是需要有高尚师德做支撑的。这三位名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甘为人梯、笃学善思,热心教书育人几乎达到了“无私”的程度。相比之下,我们却望尘莫及。

“仁爱”是一种责任,是需要付出艰苦代价的,这三位教师均做到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王兴龙老师从教六年们连续任了四年高三的班主任,他能坚持每天六点到校,焦点以后方才离校。争取用更多的时间陪在学生们左右,一起上自习,一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一起充满信心的迎对高考。这种几乎置家庭与不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忧以学生,乐以学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能做到的教师有几?相比之下,我们的付出远不及王老师,实是问心无愧。

“仁爱”是需要教师有“看家”本领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三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王兴龙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归纳出一套诗歌阅读,高考作文使用的教学方法,并形成《诗歌六种答题模式》、《高考作文结构技法》、《议论文事例的选用》等十万多字的书面材料。勇于善于为学生写“下水平”,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几年来经他指导的学生有十几名在我市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能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弟子怎能不由衷的钦佩其师呢?“三千二郎谁问鼎,三千二郎我夺冠”,除了学生锲而不舍努力外,若无仁爱的名师指点,岂有得意门生的“问鼎”、“夺冠”,哪里还敢想有“蟾宫折桂”之高传呢?相比之下,我们的弟子对我们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仁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独立人格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刀砍斧剁的过程。教师的过程是一个雕刻的过程,是一个心灵启迪的过程。“教师不是警察,学生不是犯人”。这三位老师在教学中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颇具人格魅力。王兴龙老师对不爱背课文的尚大伟同学没有批评,没有惩罚,而是耐心细致给他讲解背课文的技巧,并对他充满了信任,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原来这位学生学习兴趣渐渐变浓,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2007年高考中成功地考入沈阳理工大学。王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成就了尚大伟同学。这样的仁爱之师学生能不爱戴吗?能不感激吗?相比之下,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简单粗暴对待学生是屡见不鲜的,难道我们不应自我反思吗?难道不应该“见贤思齐”吗?

“仁爱”是要对学生生活关怀备至的。这三位老师均对学生给予了亲情般的关怀。李卫红老师能为学生洗尿裤子。孩子感激不尽。王兴龙老师慷慨解囊往有困难的学生饭卡里充钱,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联系社会人士,权利赞助学生上

学,已上了大学的这位学生感激不尽,念念不忘师恩。这样的仁爱之师岂能不引以为荣呢?相比之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感情投资太少了。

“仁爱”是不能抛掉后进生不管的,后进生是仁爱之师的宝贵财富。这三位名师都坚持了教育平等、公开的原则,因材施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循循善诱,是后进生也不再落后。相比之下我有悖于教育原则之处是大有其事的。

这三位名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虽然没有惊动天地的大事,但是他们能将伟大富于平凡之中。把仁爱浇注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一把大三,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呵护;做一缕阳光,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温暖;做一条大河,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包容;做一把戒尺,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严厉;做一个警钟,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唤醒。他们是我们大连市全体教师的楷模,看齐的榜样,前进的航标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市将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真情涌动,实践真爱的仁爱之师。我们十二中学也会涌现出大连市级仁爱之师。喜看明日大批大批仁爱之师就在庄河,就在大连,就在全国。做“仁爱之师”将是每一位教师终生奋斗的伟大目标。

下载冈仁波齐观后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冈仁波齐观后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仁波技师技术总结430

    四川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技师技术总结 工作单位:达州电业局达县供电局 姓 名:李仁波 2012年04月29日 1 技术总结 达州电业局达县供电局 李仁波 本人于1995年中技......

    孙波先进事迹观后感

    孙波先进事迹观后感 孙波先进事迹>观后感南山青少年活动中心肖大鹏今天我观看了黑龙江省电视台公共频道“群星闪耀黑土地”工农法院孙波的先进事迹,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仰,孙波同......

    医 者 仁 心 观后感

    《医 者 仁 心》读后感 三十三10集的片长给我感觉还是太短了,观看的每一分钟里时时为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而担心、期待、呐喊,本片真是值得一看,难怪大家极力推荐,尤其是在如今医患......

    《廖俊波事迹》观后感

    观看《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片 廖俊波同志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任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6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

    单小波观后感(5篇)

    观后感 单小波 此次在姜堰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组织下,我们新上岗教师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在网上在线观看了“姜堰市小学数学工作室”教学视频栏目中市实验小学周小映......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观后感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观后感 《哈利·波特》系列已经结局,回忆这个陪了我们十年的经典魔幻片里那些神秘而宏大的场景,唏嘘感慨,不胜神往。《哈里波特》中神奇的魔法学校、通......

    《齐柏林飞艇》教学活动观后感:

    《齐柏林飞艇》教学活动观后感: 1、让幼儿学会阅读。 我们让幼儿阅读时,大多数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然后请幼儿讲述图意;或幼儿看图,教师边讲述图意,边让幼儿听着。其实,......

    微电影《廖俊波》观后感

    微电影《廖俊波》观后感 二十多分钟的一部微电影《廖俊波》将人民的好干部廖俊波的先进动人事迹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从影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党的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