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观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1 21:4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论》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论》观后感》。

第一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本论》创作——一个思想巨人的艰辛四十年

姓名:黄萍

学号:122011000114

专业: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 药剂专业

《资本论》创作——一个思想巨人的艰辛四十年

关键词:马克思创作恩格斯资本论困境勤奋友谊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以及《资本论》的重要影响。然后分别从“困境中的坚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真挚友谊”五个方面论述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而带来的启示和感想。

马克思(Marx,Karl,1815---1883),革命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学习专业,谁知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从柏林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其代表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

态》,《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其中《资本论》的影响最为深广,被誉为“无产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四十年时间,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它的出现,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引发了深刻的革命,开辟了经济学的发展新纪元。马克思所敲响的资本主义的“丧钟”不仅对无产阶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资产阶级也有重大的“警示”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今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遇到了各种疑惑和问题,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等。这些问题促使和解决了我们理应返回马克思及其《资本论》,重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分析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当年马克思关心的问题,现在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当年马克思阐明的规律,现在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规律。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不知多少事物随风而去,不见踪只有那些伟大的思想及其智慧之光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珍重和回味。

而本文我所真正要大家关心的重点不是这位思想巨人在学术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是他在创作《资本论》的艰辛过程中给我们大家所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当我们仰望,惊叹马克思的这部巨作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他在创作过程中的那份常人根本就无法想象的艰辛,更应该去细细研读这部“创作史诗”!

一,困境中的坚持是他成功的基石

由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毫不留情面的抨击,他曾被多个国家驱逐,一生颠沛流离,他曾自称自己是“世界公民”。他一生贫困潦倒,常常要靠自己好友恩格斯的接济来生活,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部著作诞生了。

1849年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从普鲁士派驻

英国的密探报告提到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来看,马克思在英国仍被普鲁士政府所监视。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试想,面对政府的驱逐,各种大资本家的恐吓,恩格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可以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他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放弃,但是他没有,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根本就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理想。我想就是这种强大的信念力量支持着他。二,勤奋好学是他成功的阶梯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就在他常做的那个座位上,竟然在地板上磨出了两个脚印,后来被人们成为“马克思的足迹”。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据说是十几二十种)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

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约在2008年前后出齐),而该全集国际版约160多卷。面对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论财富,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勤奋使马克思获取渊博的知识,而渊博的知识又是马克思治学的基础。

三,勇于创新是他成功的关键

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

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

四,精益求精更为他的成功锦上添花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马克思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严谨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于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严谨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五,真挚的友谊是他成功的拐杖

1848年的革命失败后,欧洲各国又处于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对工人运动严厉镇压,逮捕了许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员。马克思一家迁居到英国伦敦。这时他们几乎一无所有。1851年夏天,马克思开始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够一家人的开销。马克思曾经在给恩格斯的信上说:“我不能再出门,因为衣服都在当铺里;我不能再吃肉,因为没有人肯赊给我了。”1852年,马克思在完成《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这部著作以后,连寄书稿的邮费都没有。他曾十分幽默地说:“小册子的作者因没有裤子和鞋子而被囚禁在家里,他的一家人过去和现在每分钟都受到极端贫困的威胁。”

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是十分关心的。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1850年,恩格斯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从这时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一组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因为署的是马克思的名字,所以直到191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发表出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文章的真正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还常常替马克思还债,给马克思的孩子们买礼物和食品。马克思对此深为感动。他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马克思才有可能长期坐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里,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大量材料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巨人艰辛的创作过程,试问有了这些,马克思如何能不成为伟人?而《资本论》又如何能够不在他的努力和坚持下完成?如今,作为当代人,我认为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留给我们这些理论思想的同时,我们是是不是也更加应该学习他那种“创作精神’?

参考文献;《资本论导读》 肖殿荒 编著/2004年06月/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邓晓辉,孙继军,王双梅,蒋莉 主编/2011年02月/经济科学出版《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1995年06月/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读书笔记》《关于马克思的书籍》

第二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 本 论 观 后 感

《资本论》观后感

俗话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剩余价值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自从它问世以来,始终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锐利的理论武器。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思想,将《资本论》里 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用。不得不承认,《资本论》一书确实晦涩难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枯燥无味,在读的过程中,我几次想要放弃。但是,我们知道《资本论》里的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阅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而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 种流行。中国曾经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家。《资本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知识经典。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运用抽象法,首先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抽象地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它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及其特殊规律,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 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并且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土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星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问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一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第三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不得不说,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晦涩难懂词汇就可以略见一斑。而我觉得它难懂是因为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间矛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II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在第三卷中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全部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信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要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对西方经济学30年的顶礼膜拜中,似乎忽略了,或是没有兴趣,也可能没有能力读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论》鲜少被捧读,甚至于被束之高阁。但是《资本论》过时了吗?为什么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呢?

在这本书有一个隐形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崩溃,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

第四篇:资本论观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初步拜读了前辈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一些肤浅的理解与想法。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我对《资本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暂时只能看到一些片面而又浅显的内容。

透过《资本论》,我感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伟大,更感觉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在伦敦博物馆参阅文献的时候,马克思曾经对别人说过:“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 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 00余本,而这所有一切,马克思都是在为《资本论》奋斗,也是在为了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让他们为自由和公平而战。

这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它的意义绝对是非凡的。《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

元,还可能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资本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经管管理劳动,生产精神产品劳动,科学研究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曾被马克思定义为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他们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先进制度,吸引、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通过对科学的创造、垄断和应用,保持并扩大他们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劳动价值量指数方面的差距,他们总是用少量的复杂劳动交换后者大量的简单劳动,用少量的工业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用少量的高技术信息产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初级工业品。但最后,如果劳动价值量指数的差异是人对人的剥削、或强者攫取弱者之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基础,那么经济学就是剥削技巧的总汇,是强者掠夺弱者的理论,•它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和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我认为《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科学是得意生产力,提高科技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在满足资源合理利用前提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或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

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贵金属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

三、我们在社会主义实际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四、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哪些是需要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的具体观点,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

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

总之,《资本论》是人类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诚然,我们祖国已经做出很大成绩,经济的连年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深蒂固,“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应用等都昭示着社会主义初期的繁华进步。我们应该不骄不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1-11-6

第五篇:《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

1、对《资本论》第一章第一篇内容的感悟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在我眼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不止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去听,用手去摸。我像是朝着某地下宫殿扔了一束火把,《资本论》映出了它的光辉,又展现了资本主义的地下世界。但是我可以理解我们的劳动所制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种双重性质的转化来运转的。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只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中得到实现。那么问题来了,比如我们去足疗店接受足疗等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不同的物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价值上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 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当马克思剜掉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商品的价值时,把它归纳为单纯的人类劳动的结晶。这让我对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改变自己,产生了新的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

但我们必须注意,劳动的质是多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再有价值上的差异,取而代之的是劳动量与劳动时间。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人民的不可动摇的原则的时候,才能从黑幕中抽身出来。

最初的商品的交换是为了满足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下的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后的经济社会却一步步的走向了我们经常提及的“剥削”。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劳动——所有的劳动都产生了相同的价值。而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而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在此时此景,物品的交流违背了其本身的初衷——有一方的初衷在于对另一方的剥削,强行占有对方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一篇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这个概念”。期初,我们小组的同学对这个概念以及该小节的内容感到疑惑而不知所措。但在老师对我的疑惑答复之后,我对商品拜物教有了新的认识。借百度百科中商品拜物教来源的解释,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相互隔开,他们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商品生产者无法精确了解社会的供求状况,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他并不清楚;对于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他是没有把握的。如果在市场上,他能够顺利地通过交换,卖掉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他就实现了价值,他的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而且他还能换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自己的商品卖不出去,或是只卖出一部分,他就要面临亏损、破产的危险。商品的命运支配和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本来由商品生产者的双手生产出来的东西,倒成了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的力量。在市场盲目的自发势力作用之下,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的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就由此出现了。所以,在以私有制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同人们盲目地受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分不开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商品就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资本家正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不同于19世纪,在生产力日新月异的的现代,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劳动力被低估时,信息的作用凸显出来。

与可以依托于商品而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信息是一个极度难于量化流通、极度难于进行交易的部分。然而他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显著。当人们对资本家的剥削逐渐明了时,却根本难于理解相对于资本而言更加集中、更被垄断的信息是如何来剥削自己的。信息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单向流通,最终汇聚到极少数人的手中并由他们借此完成对资本的自私的支配。人们会高呼自己的不公正待遇,但没有人注意到“信息的不公正性。”

2、《资本论》第一章重要概念的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是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未作详细分析。斯密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向前发展,但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使古典经济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懂得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无法回答木匠的劳动和铁匠的劳动不同,为何能进行比较的问题;由于不懂得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错误地把创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结果处于自相矛盾的混乱状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价值这种形式,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固的科学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就无法理解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发现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第三,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析,也就无法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理解,都与劳动二重性有密切联系。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书的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

3、对马克思的写作、论述手法的感悟

《资本论》中马克思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值得学习。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一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这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出色地以社会劳动时间的提出解决了它。

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分析的商品的性质?我认为是从简单商品开始分析的,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子来进行分析的。第一,从内容上看,这里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不包括劳动力商品,不包括剩余价值,不体现资本家和受雇佣者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般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规定性的简单商品。第二,从研究对象看,《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也就是抽象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第三,对马克思研究的逻辑的看法。在这一章中,首先研究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及价值的质和量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问题;然而再研究价值形式,如何由简单的价值形式历史地发展为货币形式,简述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最后再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物和物的关系如何掩盖着人和人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在《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提及的种种条件不抽象掉的前提下,进行论述的。

4、资本主义的新现象

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原有的剥削关系发生了改变:例如,公司职员出工资外,得到一部分该公司股票作为回报。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

在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时代,垄断商品(石油、盐、天然气等)与新型商品的出现(如洁净空气、知识产权、专利、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又应该怎样分析?

下载《资本论》观后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论》观后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论观后感[合集5篇]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 有人曾说“想当资本家的话,就先看《资本论》有点道理。该书的特点是逻辑性极强,但有很多地方读不懂,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读完后,我记不得多数的分析......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经济学院 09投资2班 朱亚宇 学号:2009200089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我本科阶段读过的一本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介......

    资本论读书笔记(精选合集)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唯物史观的认识视角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早在高中学习历史时,就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十几天的浅显阅读,......

    《资本论》读书笔记

    从会计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这本诞生于150年前的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原创) 我选读的是马克思先生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选读该章节的原由是在课堂上老师关于价值增殖过程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注......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姓名:龚和新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1)班 学号:201540170138 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