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炮儿”在不同人眼中,形象也不同。有人讲怀旧情怀、有人聊江湖恩仇、有人提时代变迁……还有人更绝,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其实何必,一电影而已。从我的角度看来,这片子聊的是人性,折射的是中国家长在家庭关系中的罪与爱。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欢迎查阅。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08年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96年到16年,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2015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2
从前看电影,总是抱着取乐,看热闹的心态,片子看过就过了,就算当下有感动,转眼,便也忘了。看《老炮儿》,也是机缘巧合,不知道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还是它所带给我的共鸣如此之大,使我竟从中看出了些许之前观影未曾发现的感触。
先说些整部影片给我影响深刻的几个节点吧:
鹦鹉,它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始末的一个关键形象,我在这只鹦鹉的身上看到了六爷,六爷儿子所灌注的全部情感,它也承载了整部影片的起程转折,从影片一开始六爷拎着它串胡同,教它叫“六哥”,通过它引出六爷儿子的话题,再到影片后半部分六爷被抄家,鹦鹉惨死,最终推动剧情到了高潮,六爷找回了失落或者说压抑了很久的精神,并最终在这精神中找回自我,回归圆满,影片结尾,六爷儿子开了酒馆,也养了一只鹦鹉,教它叫“爸”,鹦鹉的那声“爸”,既象征着六爷儿子对六爷的认可,也象征着六爷的精神最终延续在了儿子的血脉中,并与他融为一体。
鸵鸟,很大一部分象征着六爷的情怀,曾经的江湖热血,曾经的意气风发。从影片中多次提到六爷偷偷看鸵鸟,与鸵鸟对话,告诉鸵鸟有机会一定要跑,可以看出,六爷对鸵鸟想说的话,大抵也是给自己说的吧,这只鸵鸟被禁锢在四合院的笼子里,不能施展,不得自由,这正是六爷近况的真实写照,六爷作为曾经京城里类似“带头大哥”般的人物,该是经历过何等的波澜壮阔、激烈曲折,他的内心一定是不甘于平静,不甘于平淡的,但是日子、生活最终将他的心束缚,就像那只鸵鸟,不甘心,却又屈服于现实。所以,影片最后,当六爷骑着自行车约茬的路上,看到逃跑而出的鸵鸟,六爷的兴奋、激动、洒脱全都洋洋洒洒溢出了屏幕外,他大笑着让鸵鸟“跑啊,快跑”的时候,不也正是对自己的感慨和拥抱吗?最后一次,六爷穿着曾经的“战服”,背上军刀,遵从内心,直面所有,他也是快乐的吧,仿佛又回到了过,可以自由挥洒、毫不牵挂的岁月。
军刀,在电影里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影片最后,影片中由话匣儿第一次提出,告诉六爷儿子,他的父亲,六爷,曾经的风光岁月,这把军刀大概承载了六爷全部的精神,一个北京爷们儿的气概,一个北京老江湖的规矩,一个男人的灵魂。影片最后,六爷步履蹒跚的走过冰面,走向对方时,他缓缓取下包裹军刀的布套,缓缓从鞘中拔出军刀,完全表达了他亮出的精神,也正是这精神,最终在他心脏极度承压的情况下,支持住了他的身体,并最终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刻,我已经热泪盈眶,镜头里慢慢给了军刀完整镜头,六爷举着它,仿佛举着自己的信仰,而那一刻,我知道,这世上,即使躯体不在了,精神却将长存。我们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念。这把军刀,代表了那个时代北京男人的风骨,代表了所有仍然保持信念,保持精神坚定的奋斗下的我们。
整部影片讲述的,或者说怀念的,正是北京男人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才让北京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底蕴,仍然有那么一些人仍旧试图并始终努力着把这种精神、这份情怀传递下,因为,精神不死,信念长存。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3
周日早上看了《老炮儿》。在开始放映之前,只知道冯导是男主,许晴吴亦凡李易峰张涵予也都在里面,老炮儿是什么意思,不知道。
可是一点都不妨碍我因为每一帧每一段都越来越感动。我为自己找补了一点善良和义气回来。
六爷身上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他的善良、正义、勇敢、冷静、讲理、有原则和仿佛天生的智性痞气。影片开头六爷在城管警察面前撑自己的兄弟灯罩儿,有礼有节。自己掏钱补上了警车车灯的修理费,也不阻止城管拖走兄弟的小三轮,但也决不让打了自己兄弟一巴掌的小警官趾高气昂地离开——「老实人被逼急了,指不定能干出什么事来。」六爷像开玩笑一样拍着小警官的脸,制服党们跟着一脸尴尬。周围群众却拍手叫好。如此一退一进,让人心里痛快。
他心里始终怀着好。看不得别人起哄轻生男子,句句京骂喷着对方,句句透着要掰正这个「坏掉的」世界的力量——这种并不能真的在现实社会中起多少作用,却能撼动在场所有人的力量——他极力想让每个人都平安地活着,起码别再添乱。
他的确还是积了福报。把200块钱给了大桥下乞讨的姑娘,不论乞讨是真是假,他都有一套让自己心安的理由——想让别人好好活着,自己心里也要舒坦。后来姑娘真的给他寄回了200块钱。对于荧幕内外的人,都完成了良心上的交待。
事实上他何止只是这样帮助乞讨的人呢,一开始就不犹豫地为兄弟出了修理费;后来四处问兄弟借钱却发现别人的生活也有难处,出门前反而还给了人家好几百;话匣子为他凑齐了剩下的八万块钱,他知恩图报不占女人便宜,房子给了她,二话没说。
他的善良让人回味。重义气重感情的品格更让人感动和骄傲。
六爷原来的老哥们洋火儿发达了,却不知不觉地有些功利。虽然此刻六爷非常需要钱,但他不愿意仓促着低姿态地向哥们儿张口就借。六爷一根烟没抽完,发现洋火儿张口闭口都是钱,成为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赶路人。他不禁有些恼,仿佛哥们儿之间除了金钱往来什么都没有剩下——连当时出生入死的义气也随着时间被消磨了。比起借不到钱,六爷更不愿看到的是当时一同热血过的感情不再,这样的关系下借来的钱,是冷的。他撇下洋火儿从保险柜里取出的一摞票子,走了。
可是也有人会说,老炮儿终究是几十年前的那些个小混混吧。
老炮儿的确干过不少「影响公共治安」的事儿。他们管这叫江湖,我找不到立场评判,也不置可否。但我更想说他们的「规矩」很让人敬佩。年少轻狂和骄傲不羁都能在这「规矩」下面被收敛,就好像是江湖中的家规,大家都得遵守。这也是老炮儿们的原则。
六爷担心儿子,于是宿舍找他。开门的是张一山演的玩电动的小痞男。见六爷没说话就进屋找人,小痞男就带着京骂吵吵起来了。六爷回头一把掰着他的小姆哥,疼得他怂到了地上。说话不带「您」,不像话。
甭管对方什么身份,见长者开口要用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教养。
没想到的是,他闯祸的儿子惹上的是徒有财力势力和荷尔蒙的年轻人,嚣张和狂躁都写在一张张稚嫩又冲动的脸上,开口便是京骂毫无尊卑长幼可言。六爷被小崽子扇了一巴掌,眼神里没有害怕,表情却透着失落无奈。这对六爷来说比害怕更坏。
这人与人相处所讲究的规矩,已经渐渐地被所谓的「现代化」所过滤掉了吗?所以像六爷这样仍然坚守着那一套规矩和风格的人,才有着寂寞的卫道士的背影。
约架,硬碰硬可以,不随便动手。定时间定地点,认输为止,所有过节按约定好的一笔勾销。这叫规矩。就算不是老炮儿,遇事儿了也应该知道一码归一码,凡事都得循着理儿掰扯清楚,说话得过脑子。恭恭敬敬地开口恭维着,也绝不委屈自己的尊严分毫,对善良报以善良,对不敬的还以不敬。一退一进,互不相欠。
六爷是个「讲规矩」的痞子。面对叫嚣着如小兽般撕咬的年轻人,他失落,但绝对不害怕。他失落于年轻人的「没规矩」——即使是年轻时候和别人茬架儿,狠话说出口前也要掂量掂量后果,会不会反过来给自己跌份儿。他鄙视硬碰硬地用言语来辱骂,更欣赏每一个用词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牛逼、痞气、不怕茬架的态度。就算双方差距悬殊,只要互相用敬辞交涉,讲原则不耍赖,即使对方分分钟能把你捏死也会和颜悦色地给你留着起码的尊重,那在六爷眼里,也能算上一个半个讲究人,就算自己输了,也输得心服口服。
抱着善良活着,讲义气懂规矩。这是看完《老炮儿》对我来说最大的受教。
这其实是个英雄的故事,他有好多令人感慨的点可写。我就挑着最深的感受回味下吧。
跳出电影所讲的故事来看,几位演员的表演都没有令人失望。冯导就不用说了,和李易峰的父子对手戏以及最后高潮部分野湖对决都让人非常入戏,最后让影院里很多人看哭(可能是该场次个别现象)。很担心的李易峰和吴亦凡也抗下了角色,吴亦凡骨子里就带着官二代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声音和台词表达也很到位,最后在野湖边上红着眼圈的样子把剧情跟人物都烘托上了;很多影迷担心的李易峰没有很面瘫啦……人家很认真地在演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年轻人的,眼神什么的拿捏的很好。还有许晴阿姨和张涵予大叔都很棒(张涵予的衣服「炸裂」的时候,听到很多女性观众哇~的声音也是醉了)。总的来说,故事剧情、叙事节奏、各种着名、知名演员的彩蛋串场、全片色调和音乐都还比较令人满意,很期待最后的票房成绩!
希望咱们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好。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4
轮回乐队有一首歌,是改编自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将千年前的稼轩词以重金属摇滚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果想要给《老炮儿》配一首词,那我愿意选择这一首。——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曾经风光的“老炮儿”为了解救自己叛逆的儿子而复出江湖的故事。当冯小刚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脸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那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便迎面而来。他每天无所事事——遛鸟,溜冰,听书,管些胡同里的闲事,似乎走到哪里都还带着当年的血雨腥风,但在外人看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叛逆儿子的神经质老头儿而已。
影片的一开始,六爷就一直在讲“理儿”,讲“规矩”,跟儿子讲,跟兄弟讲,跟城管讲,也跟陌生人讲。理是什么,规矩是什么,你让六爷讲,他肯定也讲不出来,但是他知道那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必须要遵守的东西。伦理纲常,公序良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敬我一尺我便敬你一丈,每一个人都该有一个正正经经的样子。
然而世界在变,所谓的“义理”,也变了,这就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纷争。一方面是老炮儿们所恪守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所倡导的“自由”,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却产生了另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旧式的侠义精神的回归。而这种情节的设置更像是一部古典的武侠小说,譬如陷空岛的五鼠,虽然带着邪气,却总能做出惩奸除恶的事儿来。而在电影中,那部仿线装的《小李飞刀》似乎也在应和着这种侠义精神——古龙曾经在某部小说里说过“江湖远不远,人就在江湖,江湖又怎会远?”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5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上面写得都是正经的东西,下面说点不正经的。一是吴亦凡确实帅出了高度,他再这么演下去,都不用说台词,站那,观众就得报警了。二是张涵予这骂街骂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骂两句。顺便说个梗:之前张涵予上康熙来了,小S要她说句骂人的话,于是张涵予说了国骂,小S很激动,说这事你不用找我妈,找我就可以,我很乐意……
第二篇: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
电影开篇六爷的一句“讲究”意味深长,道出了他内心的一种规矩。也为本电影奠定了一种基调。
骑自行车的小伙儿以及张一山扮演的晓波室友是当代很多青年的典型代表,就算在求人问路的时候任然这么的趾高气昂的样子。一个“你好,请问”都不用。对老一辈的不尊敬,这正是当代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结果,家里的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围绕着一个宝贝儿转,对老的呼来喝去的,自己是皇帝。踏上社会了,家里养成的坏习惯带到了社会上,孤傲的要求他人围绕着他们转,对他人的不尊敬等。这不正是老一辈看不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么。六爷指桑骂槐的教育正是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里所缺失的。
紧接着城管收摊这个事情让我映像颇深,也为本片更深层次的奠定了基调就是万事讲个“理”字。无证设摊,被没收工具在理,弄坏面包车灯赔钱,该!你打人了,我打回去,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这人儿,见事儿都躲。道尽了事态的炎凉。
在商议如何救晓波的问题上,六爷始终没有选择报警。在他的道义里,晓波不仁不义,是该赔偿人家,他还是想用江湖道义来解决眼下的事情。整件事情的转折点在灯罩儿把车刮花,本来完全可以解决的事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侧面说了世道变了,而老一辈的不能再用当年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晓波被送了回来,钱也如数拿回,事情本来应该完美的解决了。袋子里的汇款存根引发了新的问题。龚叔不由分说的就把人打了,六爷表现出了当年的气魄,一把环形锁也不怕你人多。一向愿意以江湖道义解决问题的六爷最后选择了把证据交给中纪委。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绝不屈服。这也是一种正义。
电影中段,六爷到处借钱借不到,看的时候有点心酸。一帮兄弟如今却是变了。是事态炎凉,还是大家都变了这谁也说不清,折射出社会的一种病态,诚信的缺失。就算是过命的交情,在谈论到借钱的问题上都退避三尺。是不想破坏兄弟间的情义,还是信不过多年的兄弟情义。这都有着自己的苦楚。六爷最后没有拿洋火儿的钱,足以说明他觉得兄弟情义比钱财远远重要。
影片结尾,弟兄们一起步出看守所的时候,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情景。电影通篇没有描述过他们的过往,但其中穿插的各种细节表现出当年的他们活的精彩。为最后他们一起步出看守所所感动,无论现在我们发展成什么样,兄弟还是兄弟。情比金坚莫过于此。
小飞最后想用六爷江湖的方式将信件要回来,影片的最后,六爷强顶着身体的不适,独自一人举着军刀向对岸跑去,站在他背后的兄弟眼看着背影的远去,是何等的悲伤,也是电影向表达的,举刀将不正之风砍去,无论哪个时代,道义、情义、信义是通用的。六爷倒在了湖中心,兄弟们会继续勇往直前。晓波最后还是开了聚义厅。又养了一只八哥,学会了叫爸爸。以此纪念逝去的父亲。
第三篇:电影《老炮儿》观后感(范文模版)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首映,不得不强调一下,我有冯小刚情结。
十六年前,他的《不见不散》全国公映的那一年,我和孩儿爸相识。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属于你世界的人,迟早会相逢。即使千里迢迢,即使看起来似乎毫不可能,但最终还是会遇到。
至今犹记得当年电影院里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他满手汗涔涔的。害羞如他那样的人,也有砰然心动的时刻,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我们结婚许多年,过着大部分老百姓平凡幸福的生活。不知道婚姻生活里美好的一切,是不是源于那年仿佛施了魔法的电影名字。
七零后的我们,对冯小刚的电影,是有着不一样情结的人。在爱里,或者在笑声里,我们品味人生的意义。也感受着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不易。
冯小刚老了。他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
电影里,他只是一个遛鸟滑冰,无所事事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可谁知道他的>故事呢?那些牛掰的往事,在许晴扮演的霞姨口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如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凄凉情绪蔓延在整个故事情节中。
他曾经主宰的江湖,已今非昔比了。
悲哀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他的儿子划了富二代的豪车,他带着两千块钱去平事。那一刻,在我们看起来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笑话。
可你却在安静的影厅里无论如何笑不出来。那个昔日的江湖已将他远远抛下。那个连你也会要尖叫的豪车,那么触目惊心的在眼前,被六哥的兄弟用'上好'的漆补修,完全不入流,完全不知道行情,完全不懂时代的他们,像个古董的赝品被年轻人打着口哨耻笑时,你唯有心酸这两个字能形容。
他儿子划的车,修车需要十万。对如今的他来说,是一座大山。他为了赎回儿子,借钱。
那些躲闪的目光,那些明明是借口的闪烁其词,让人一次次心寒。那些人,是他当年出生入死的弟兄啊,如今,因为生活,他们不得不低下头。被城管打,被迫在街口修鞋,过着底层平凡人艰苦的生活。那是正常的人生的样子,却不再是当年耀武扬威,三人战胜几十人的沙场和江湖。
我早已预感到他借不到十万块。因为成年的我们知道生活残酷的真相。不曾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会为儿女因为一斗米折腰,那些从前的骄傲,都只属于年少的轻狂。
许晴扮演的话匣子,让我难忘,那个有血有肉重情义的女子,是这个世界上的温暖。老炮凑了两万块,她拿出八万给他,说她底掉了也就这么多,前一刻还口口声声说她没有,说她不帮他,却伸出了最温暖的手,给了他雪中送炭的帮助。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那是十六岁女孩年少时的崇拜。他是她记忆里的英雄。
电影开头时老炮和话匣子的那一段调情未果,像极了中年男人的无奈,不仅江湖地位不行,连身体都不行了的事实,是连观众都难以接受的尴尬,而生活就是那样子的残酷,由不得你不服。
大片看故事,看喧嚣的身外事,看打打杀杀,看花团锦簇,观众看着不由得热血沸腾,光天化日下真的做了一场好好的白日梦。
而文艺片,看的就是人心,而人心是多么的神秘,美好又可怕,看矛盾挣扎,看扭曲的灵魂,看那些你也有,但从来不敢承认的黑暗面。你在黑暗的电影里走了一趟灵魂之旅。
它,无疑是文艺片。我觉得难过,那是因为创作者的痛点和我相同。经过世事生活的磨砺,我还没有皮太厚。大片向上的让人生厌,无论打成什么样最后都修成正果。普天同庆的和谐。而文艺片,就是让你疼痛,让你警醒,让你知道你就是生活在这样有恨有爱的俗世里的一个人,所以,你要爱惜自己的幸福,要好好的生活,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在活。
你的眼泪还热乎乎地在脸上,电影院的灯陡然就亮起来了,你尴尬地怕别人看到你泪水浸湿的脸,你怕别人看到你尴尬的样子,最后才发现,所有人都如你一样不敢抬起头来,多像我们的生活啊,害怕让人知道我们的软弱,却发现,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担心,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擦干眼泪,走出影院,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走了一场热血沸腾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宁静美好啊,不需要躲着城管,有一个可以大大方方爱慕的人,没有人介意你到底流了多少泪。
我们在故事里哭泣,像慨叹人生的不易和艰难。电影里逃出豢养的鸵鸟又让我们捧腹大笑。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某个情节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地笑出声。
第四篇:《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观后感
--《老炮儿》就是一部中老年版的《致青春》
今年真是国产电影的丰收年,年底以来上映的多部电影都获得了很高的口碑,《老炮儿》因为浓郁的'北京味道'和一堆老戏骨的精彩演出,再加上对当下社会'没有规矩'的批判,口碑爆棚。
在这个前提下,我预感这篇观后感又要遭遇谩骂了,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应该是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不爱听的。
口碑这事儿呢,跟电影的受众群体有关。目前有影响力的影评人都是70后和80后,这帮人正好是《老炮儿》的核心受众。再加上冲着吴亦凡和李易峰甚至仅露脸三秒的TFBOYS去的90后甚至00后观众对偶像的溺爱,口碑不爆棚才怪。
先从>故事说起吧。《老炮儿》说白了就是一个胡同里的老流氓为了救不争气的儿子,和一帮新时代的小流氓约架的故事。只不过管虎在故事里融入了'提升作品逼格的万能良药'——情怀,看的大伙热血沸腾。
如果以5分为满分,我给这部电影4分。说实话,我也喜爱六爷这样的人物,也希望有闷三儿这样的兄弟和话匣子这样的女人。
但看完之后我没有感动,更多的是心酸:时代不同了,不要再自以为是了。我希望六爷身上那些好的品质被继承下来,但千万别活的像六爷一样,否则你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六爷是个讲规矩的人,但他讲的是'老规矩',是过去的人会自发遵守的行为。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规矩,你拿过去的规矩来约束现在的人们,就好比《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的老妈拿着前朝皇帝的尚方宝剑来砍当前朝代的官员,这是不合适的。
六爷一直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他觉得事情要一码归一码,老哥们的车被城管没收了,还挨了打,他主动垫钱,非要给老哥们讨一个公道。这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发生的事,他凭借老规矩,勉强做了主,但这个主也是建立在'先赔钱'的基础上的。
六爷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把岁数了没钱又没权。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六爷自己的价值观,他根本不想要财富和权利。
真的吗?六爷生活里遇到的所有困难,可都是因为财富和权利的极度缺失导致的。如果他拥有其一,儿子也不会被绑,自己也不用挨阿彪那一巴掌,也不用上门求助兄弟还开不了口,也不用为了还钱把房子都抵押给话匣子,更不用面对癌症连医院都住不起。
六爷是一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他当惯了'胡同话事人'的角色,即便蹬三轮'一天赚一吨'他也不去做,为了生计干这事,容易掉价。所以他背着这个偶像包袱,那边乐善好施装大哥,回头又找话匣子借钱过日子。
所以我说《老炮儿》是一部中老年人的《致青春》,是一群始终沉浸在过去、没长大孩子想死死地拽住往昔'峥嵘岁月'的尾巴,却一直力不从心。他们不肯接受新的时代,把活在过去当做一种荣耀的象征。
人一上岁数,就容易得一种'对下一辈指手画脚'的毛病。六爷年轻时风光过,当年也应该是很多人的男神,他习惯了当权威,见不得别人不听话不讲规矩。
可问题是,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不讲老规矩,六爷当年自己就是规矩的破坏者。我的上一辈也指责我不懂规矩,看我不顺眼,现在我看比我小的一辈,有时候也觉得他们不懂规矩,胡乱来,可是结果呢?
社会还是一代又一代的往前发展,没有因为那些不懂规矩的年轻人而发生倒退。
我们所强调的'规矩',只是一套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但这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游戏规则,哪怕它再好,也不应该。
对你有利,或者对多数人有利,并不能成为其它人必须遵守的原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规矩,老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使别人也不合适。
要想让别人遵守你的规矩,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有本事制定规矩,让别人不得不遵守。为什么那么嚣张狂妄的阿彪会乖乖的听小飞的话?因为在那个圈子里,小飞是规矩的制定者。
其实不光是北京有六爷这种人,全国每个城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六爷':他在一个小范围里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多年以来凭借'做人'做出来的影响力,他的话比法律更管用。
六爷做人的方式,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刀'有时候是钱,有时候是暴力,在这两个前提下,他再跟你讲道理。
请注意,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果你先讲理,没人会听你的,只有用钱或暴力砸的对方愿意静下来听你唠叨,你才有机会讲理。一动一静,营造出了'六爷是个公道人'的形象。可是在新时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乎是'多管闲事'的代名词。
《教父2》里,年轻的维托·柯里昂也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成了那条街上的教父。后来父老乡亲有什么事都来找他帮忙,一般的小事情,他可以直接和对方讲理来解决,因为大家知道,如果自己不听,柯里昂会用另一种方法让自己接受他的条件。
六爷和维托·柯里昂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一直奋发向上,而六爷不求上进。柯里昂很清楚,要想一直做'话事人',就得一直具备让人听话的能力,所以他开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赚钱,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他人也一直按照他的规矩办事。
六爷是个典型的普通人思维,不求大富大贵,只想过平凡的生活,可是矛盾在于:他在平凡的生活里,又想成为主持公道的'话事人',这是他一切痛苦的根源。
胡同里的六爷是个'人物',人人都认识你这号人物,都敬你三分。走出胡同,六爷只是北京这座城市里的两千万分之一,没人在乎你是平头百姓还是天皇老子,你进地铁一样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没人因为你是六爷就给你让座。
我外公年轻的时候,也是村里的一把手,谁家有问题都找他去解决。当然了,我外公靠的不是钱和暴力,而是讲道理,他确实能给出一个最合理最公正的解决方案。后来他离开了村子,村里再也没人能够单纯凭借讲道理让众人服气了。
外公讲道理能让人听进去,是因为他平时为人行事做出了表率,但后辈的人知道的道理比他还多,可是大家言行不一,没有公信力。
道理谁都会讲,可是谁愿意无条件遵守呢?除非借助外部因素,法制时代,你总不能靠暴力竖立权威,到最后,村里最有钱的那个人成了话事人,大家愿意听他的话,是因为知道他有能力解决很多问题,这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应该也一样普遍。
六爷如果想做整座城市的话事人,就应该在财富和权利两者之间选择其一并登上金字塔顶端。可是六爷选择了蜗居在胡同里,那他同样就应该接受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无能为力的现实。用胡同里的规矩去解决城市里的问题,显然是要吃亏的。
时代不一样,城市也不再是不当年的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城市里鱼龙混杂,农民工来了,大学生来了,白领来了,小偷来了,过江龙也来了,财富和权力阶层取代了六爷,成为这座城市的话事人,他们不讲老规矩,因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规矩。
新旧两种规矩发生冲突时,被淘汰的必然是旧规矩。虽然这一点很让人感伤,但感伤阻挡不了时代的车轮从你身上碾压过去。所以铁骨铮铮的闷三儿在修理厂对着六爷痛哭:我操他妈的,咱什么时候受过这个呀。
导演管虎说'他妈的'不算脏话,但加了一个'操'字,必然就是脏话了。一个人愤怒的说脏话,无非是遇到了特别大的问题而自己又没能力痛快解决。闷三儿能打,但有勇无谋,如果不是六爷拦着他,早晚会出事。
以前没受过这个,不代表一辈子都不会受这个。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些现在活的风生水起的人,谈起往事通常都笑话自己当年幼稚不懂事,只有当下的活的不如意的人,才会沉浸在过去牛逼时光里无法自拔。
老一辈的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怕事。其实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怕事,是没本事的人都怕事。灯罩儿和那一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哥们,哪个不怕事?
怕事是一种求生本能,因为你知道摊上大事之后,自己没能力解决,你要是敢不计后果瞎横,吃不了的都得兜着走,吃过几次教训,人就怕事了。
小飞敬重六爷,也信任他,还说服自己人'只要按照六爷的规矩来,他就不会报警'.可结果六爷还是通过一封检举信撂倒了小飞他爹。
诚然,小飞家里的财富有原罪,但小偷偷来的钱有没有原罪?也有。在六爷的老规矩里,只要小偷还回钱包里的证件就算盗亦有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谁都不容易'.可到了小飞这里,'谁都不容易'变成了'有些事,老百姓该管还得管',举报贪官污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让观众看的爽,也容易过审,多么正确的政治观啊。但这件事对于口口声声盗亦有道、凡事都要按照规矩来的六爷来说,是重重的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影片的最后,六爷跟小飞约在颐和园后的一个野湖干架,那种感觉是'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军大衣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再穿一身帅气军装',那一天,六爷要赴小飞最后的约。
不知道六爷举着军刀在湖面上小步快跑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当年夕阳下的奔跑,那可是他逝去的青春啊。可惜六爷还没跑到小飞他们面前就倒下了。
其实六爷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老规矩从他寄出检举信的那一刻起已经被打破了,他去赴约,就是赴死,只有死亡才能让自己心安。六爷的死,是道义的沦落。
不知不觉已经絮絮叨叨了三千多字,关于这部电影就聊到这里吧,有不同意见随便喷,我兜得住,但是希望你要喷在点子上,不要乱喷闹笑话。
第五篇:老炮儿影评
老炮儿的“规矩”
——电影《老炮儿》中的法治思维
《老炮儿》,2015年岁末中国电影的一个完美句号。这部“贺岁”色彩未必那么浓烈的贺岁片反倒是给中国电影2015年的总结陈词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炮儿》的成功是体现在多个层面上的,各种媒体和影评人已经把《老炮儿》夸得“体无完肤”了。而从法治角度上来看,《老炮儿》更是中国社会,中国法治社会百年艰辛历程的中的一副时代画卷。
作为一名导演,管虎总是喜欢以“俯冲”式的视角来诠释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斗牛》到《杀生》,从《上车,走吧!》到《头发乱了》。管虎好似一个蜷缩在时代与社会角落中的观察者一般,用他独特的视角观察着某一时、某一地的某一群“蝼蚁”们如何忙碌,如何挣扎。管虎面带微笑地记录下这一批蝼蚁们微不足道的所谓梦想和他们更加问不足道的世界,转而在大银幕上展现给世间其他芸芸众生,最后还不忘在一角轻描淡写地告诉观众一个“小秘密”——这就是你们的世界,你们的社会。
这一次,管虎的镜头伸进了蜗居在北京胡同角落中的一群蝼蚁中——老炮儿。
“老炮儿”是北京话中对“总是进入炮局(监狱)”的简称,这样的简称透着北京方言的高度概括功能,也彰显出京城气质中的一丝傲气。老炮儿本身是骄傲的,老炮儿所代表的北京气质更是骄傲的,这是一座京城几百年文化沉淀独有的气质。纵观中华文明史,大约也只有汉唐之长安,宋金之开封具备这样的底蕴了吧。但无论如何,老炮儿作为一个群体仍然是一个社会边缘群体,是介于所谓“白社会”与“黑社会”之间的灰色地带。老炮儿的骄傲来自于白社会的稳定与富足,老炮儿的不羁来自于黑社会的混乱与贫困。老炮儿群体是白社会的法治与黑社会的混乱之间的纽带,他们平衡着二者的关系,并藉此建立起一整套所谓的“秩序”——也就是六爷口中的“规矩”。
老炮儿的规矩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中间缓冲地带,六爷对小偷的“教育”,对城管的“教训”,对新贵们的“教导”都是以缓冲者自居而展开的。在此期间,六爷以老炮儿们特有的精神气质担负起来了各种冲突的疏导者,也同时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各种冲突的针对对象。电影《老炮儿》中的各种戏剧冲突也就集中在六爷身上,一点点展现在大银幕上。
在经典戏剧理论中,冲突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戏剧本身的成败。在《老炮儿》中,最不缺少的恰恰是冲突——甚至可以说,这些冲突发生之频率,冲击之力度让观众应接不暇。而这些冲突层次的多样化,覆盖面之广泛化,更是让管虎镜头下的蝼蚁们犹如巨人一般展现出一副时代缩影的画卷。
冲突一:时代冲突。冯小刚松弛的皮肤、“微软”的“震颤”、窘困的生活境况、脆弱的心脏时时在向观众强调老炮儿中的“老”字。这个“老”是真正在诠释时间上的老,而不是“老”在汉语中的其他含义。管虎甚至特意把李易峰、吴亦凡们打扮得鲜衣怒马,依次把老炮儿们的老旧衬托得斑驳凋零。老炮儿的时代不在,他们已经龟缩到皇城根某一个偏僻的角落兀自顾影。他们看不懂法拉利恩佐的价值,更看不懂是晓波一代人对朋友的不义。
可爱的是,管虎作为见证过老炮儿一代人的导演,并没有让电影中的时代冲突激化到不可化解的地步,而是在影片后半部分安排了几次所谓的和解——六爷爷俩的和解,六爷与小飞的和解。这多多少少算是管虎给老炮儿们的安慰剂吧。
冲突二:亲情冲突。任何剧情冲突中,亲情冲突永远是一张不败的王牌。只要在平淡无奇的剧情中滴入几滴亲情试剂,这个烧杯就会在瞬间沸腾。管虎当然也不能放弃这个不二法宝。《老炮儿》对亲情的诠释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六爷与晓波之间的父子情,这是绝大多数观众都能感受到并为之落泪的一部分。
而暗的部分这是晓波与未出场的母亲以及“母亲替代品”话匣子之间更为复杂隐晦的母子情。根据故事交代的情节以及心理分析层面来看,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晓波很可能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恋母情结的。父爱的缺失导致晓波在单亲家庭中或多或少地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而话匣子的出现又让痛失母爱的晓波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情感释放的一个出口。晓波、母亲与话匣子三者结合起来,最终描绘出一条复杂而隐秘的情感暗线。相对于父子之间正面冲突的明线来说,这条暗线更能撩动观众潜意识中对亲情的真挚情感,管虎或者说编剧的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冲突三:阶层冲突。在老炮儿们叱咤江湖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所谓阶层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虽然也有将校呢的大院子弟与啃窝头的胡同串子之分,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凭借匹夫之勇风光一时。可在老炮儿们老去之后,这种阶层的界限却如长江天堑一般呈现在世人面前。老炮儿们再也无法逾越——及时他们不顾脆弱的心脏与悬殊的势力“单刀赴会”,最终也只能颓然倒在冰冷的湖面上,任风雪吹过。
如果说与对手之间的阶层冲突是老炮儿们面对的长江的话,那么老炮儿们与“自己人”之间的阶层冲突这成为了他们心中隐隐作痛的疤痕。老炮儿与洋火儿之间的对手戏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曾经一起的光屁股朋友如今一个是落魄得只剩下骄傲的六哥,另一个是独占华北市场的“资本家”。面对巨大的阶层落差,六爷只能用骄傲应对——那是他所剩不多的能力之一了。
冲突四:思维冲突。思维这货是最难捉摸的东西,也是艺术作品最难表现的东西,但确实艺术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艺术的灵魂。在《老炮儿》中,以上三种冲突的核心其实就是所谓的“思维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的思维冲突,也是经济体制变革下的思辨方式。六爷所代表的一代老炮儿几乎完整经历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每次转型,每一次的转型又都是在思维模式上的一次变迁,亦如六爷脆弱的心脏与微软的欲望一样,老炮儿心有余而力不足,奔跑着也无法跟上这个架构在光纤上的时代节奏。
《老炮儿》中的思维冲突才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如果说,之前的种种冲突只是个人化或者碎片化的细节呈现,那么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冲突就是在宏观层面描绘一个社会改革的大时代宏观蓝图——不客气一点说,甚至说出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思维转变历程。
老炮儿这种社会角色,本身就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基层法治模式的孑遗。在漫长的中国专业农业社会过程中,有所谓“皇权不下县”的说法,绝大多数王朝的基层政府部门也都是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的区域在行政、税收、徭役乃至司法等诸多方面往往采用半“自治”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管理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统治成本的原因。在司法层面,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私刑”更是不胜枚举。对于社会危害程度不那么大的治安事件,所谓“私刑”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国家法在任何社会中都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法律,无论其作用多么重要,它们也只能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部分在国家法之外、之下,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和习惯,它们不但填补国家法的空隙,甚至构成国家法的基础。当然,也正因为其非官方性,这部分法律往往与国家法不尽一致,乃至相互抵牾,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一个社会法律秩序中真实和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它们是比较国家法更真
1实,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更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法治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逐步被引入中国。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法治之路更多地是停留在上层建筑层面,基层法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靠农业时代法治标准来实施执行的——也就是老炮儿所说的“规矩”。
这个“规矩”不完全是国家法,而是民间习惯法、社会道德标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合体——当然,这个“规矩”的底线仍然是国法。在老炮儿的时代,这种规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基层的作用,但这种规矩绝不是现代法治思想的体现。而是基层法治思维模式缺失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上层建筑中的法治时代已经走入21互联网时代。
老炮儿感慨现代的年轻人不懂规矩了,这是老炮儿们的悲哀,也是现代基层法治建设的悲哀。老炮儿们的悲哀代表着旧时代思维模式的过时,但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基层法治思维模式实际上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六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没有规矩思维的时代,一个法治思维尚有待建设的时代。这是六爷的时代,也是晓波、小飞的时代,更是我们的时代。
这个时代少了些历史洪流的激昂,少了些经济浪潮的澎湃,但在波澜不惊的湖面下,其实是中国全民法治思维模式开始的元年。此后,以法治思维为基点的一系列思维模式变化,终将从内部深刻地改变中国人,开启一个中华法治时代的新纪元。
在电影的最后,六爷单刀赴会;但就在此前一夜,六爷用他懵懂的法治思维模式发出了那一封检举信。当六爷这个“小老百姓”用法治方式来对抗权力时,他不再是蝼蚁,他是击倒歌利亚的大卫,而法治就是他手中的投石器。
最后的老炮儿,以燕赵悲歌的赴死去祭奠他们的规矩,把反戈一击的希望邮寄给了明日的法治社会。
六爷如此?我等当如何?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第3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