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2 2 篇
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用法治思维指导工作实践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一以贯之率先垂范,当好依法治国的“排头兵”,用“法治思维”指导“工作实践”,示范引领广大群众知法守法、普法用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守法在前,筑牢 “ 法治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党员干部作为联系群众的“风向标”,尊法守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与公序良俗,要深化依法治国,基层党员就必须把牢守法这个基本,自觉当好尊法守法的典范。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带头去研究法
律、运用法律,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自觉将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触碰底线、不逾越红线、不打擦边球,示范引领群众用法治思想武装头脑,维护社会秩序井然。另一方面,要有法治思维,无论是公共行权还是个人处事,都要自觉在法律约束的“聚光灯”下行权、主动在制度笼子的“放大镜”里用权,坚守法律边界的“高压线”,牢牢把握“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准则,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担当,当好依法治国的模范践行者。
普法先行,积累 “ 法治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根基,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核心在于守法用法,关键就在于尊法普法,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尤需在普法宣传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要让法治理念走进群众身边,要充分运用线下(传单+标语+常态宣讲)、线上(视频+文章+朋友圈)等方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深化以案说法、日常普法,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枢纽作用,对群众身边的矛盾调处、纠纷解决,要充分融入法治理念,推动司法调解、道德化解,让群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增强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信念,主动去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用法当头,行好 “ 法治之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用好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基层党员干部尤需在用法上做好示范引领。一方面,要用法治理念指导实践,要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各类具体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需要考虑法律效果,要把学法、用法、守法与依法办事实践紧密结合,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自觉在受监督的环境下掌权、用权,自觉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要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或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批评教育,督促纠正,防微杜渐,要以“斗争精神”维护法治权威,推动“法治之力”终端见效、固化长效。
学习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
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法治,是规范,是保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护航美好生活,法治中国建设开启崭新局面,法治中国面貌发生深刻变革,法治中国舒展美好画卷。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提示我们,没有法治保障,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美好生活。有人把经济社会发展比喻成为一辆加速行驶的汽车,车速越快,车辆的“底盘”必须越牢靠。这个“底盘”就是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保障。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因为我们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动员令,夺取新胜利靠什么保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靠什么护航?法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必答题,是硬底气、硬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明示我们,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
最根本的保证。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确保了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好抓实的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举措,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按下了“快进键”,让法治中国舒展更加美好的画卷。
立于潮头,方知 浪高风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今天,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你我一起奔跑。只要我们以这次会议为新坐标、新起点,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建设更高
水平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就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法治像阳光一样温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护航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
第二篇: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
今天,在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参加了全市乡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法律的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立法前要下基层,听民意,让群众更加熟悉法律法规,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卫生计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卫生计生依法开展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法律是基础。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依法行政,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收支平衡我们在工作中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办事,才能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单位 姓名
前段时间,我通过在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平台,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观看并学习了《徐守盛书记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等视频。通过学习,我感到收获颇大,对法治湖南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下参训的学习体会。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中共十八大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湖南省委颁布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标志着湖南从打造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纲要》的实施,将为转型期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人民群众保护其最需要的公平正义和维护其自身权益具有深刻的意义。“程序合法就是最大的公平正义”温总理在一次调研时这样说到。从法律人的角度讲,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一方面来看,湖南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9年《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开始了湖南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胆尝试。这也是中国首部规范地方政府行政程序的规章,为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提供了前期经验。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里和各市州和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和完善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工作制度,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从报刊到电视打造宣传“法治湖南”的专门阵地;分阶段全面开展“法治湖南”的学习培训;加强基层的基础工作建设,在各地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创建活动。
建设法治国家,大都是从立法,行政,司法方面讲依法治国的,而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级党委如可发挥领导作用则所涉不多,然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用浓墨重彩讲了党委如何依法执政,这样就抓住了法治湖南建设的龙头。可以这样说,《纲要》在党委政府扩大决策民主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转型期湖南”的多元化矛盾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局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纳入首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并认真抓好落实。及时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局首要负责人任组长,确定法制宣传员,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彻底负责普法工作的日常事务,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促进全局的普法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我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自身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化,运用每周一例会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必学教材。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维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三是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与非煤矿山负责人、安全维护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维护 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全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和《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案件查处行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坚决纠正滥用职权和违法行政的行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行 严格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执法过错责任。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结合中央,湖南省及我们单位开展依法建设的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持学习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1、进一步增强普法学习,真实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上下功夫,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的头脑。
2、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及宣传力度,坚持一手抓规范维护,一手抓依法查处,严格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使自己牢记服务宗旨,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推向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归纳】
1.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其中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
2.法律的性质是怎样的?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法律在公民生活中有何作用?
(1)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2)法律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公民意识集中体现为什么?
5.怎样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做到“三不得”: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行使权利的过程)
(2)自觉履行义务做到“两做一不做”:①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②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③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
6.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外部保护: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①要根据受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如果是民事侵害而且程度较轻可以通过协商或借助法律尊严来维护自己的权利;②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行为,特别是歹徒行凶时,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机智灵活地与其斗争;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防止溺水、触电、烧伤、交通事故以及被人勒索、拐骗、绑架等,逐步提高自我保护的本领。
(2)掌握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要学会求的法律的帮助;③通过非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常用的有效手段;④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⑤如有经济困难,可申请法律援助。
7.怎样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1)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2)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消费侵权现象的发生。
(3)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活动中的生产者、销售
者和消费者,都要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参与消费活动,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4)生产者是消费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产品生产。
(5)销售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销售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
(6)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参与者,应遵守市场秩序,依法公平交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依法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消费者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1)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通过正确的途径来维权。首先,可以与经营者直接协商,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解决争议;其次,协商无效时,可请求消费者协会或其他部门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再次,可以向媒体曝光。
(2)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
9.什么是依法治国方略?有何作用(原因)?
(1)内涵:依法治国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基本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领导力量、依靠主体、实施过程、要求)
(2)意义: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怎样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国家:①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健全法律监督,加强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司法监督等。
(2)青少年: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3.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有何意义?
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热点聚焦】
1.2014年1月10号上午,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向媒体公布了2013年反腐败工作的“成绩单”。2013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72532件,结案173186件,处分182038人。中央纪委监察部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有31人,周镇宏、刘铁男、倪发科等8人涉嫌犯罪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目前正在立案调查的还有蒋洁敏、李东生、李崇禧、李春城、郭永祥、季建业、廖少华、陈柏槐等案件。”
2013年,中国政坛落马高官数量之多,频率之高,被舆论称为“反腐力度30年来最大”。
【要点链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三个代表”等内容;国家性质及政府宗旨;法律的特征和性质;法律的作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等内容。
2.在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2013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3起侵
犯未成年权益犯罪典型案例,以打击震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与防范意识。2013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法制教育从未成年人抓起”的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警示引导、宣传教育等方式进一步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点链接】未成年人受特殊保护的原因;我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的保护体系(外部保护: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3.材料一: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材料二:可关注2014年3.15晚会内容
【要点链接】消费者权利的内容;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的要求;学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活动的意
第五篇: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交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党心民心,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所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汇报的内容有三点: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这一条写入了宪法中,变成了一项宪法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然在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 1 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表述有一些差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但前提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考虑全面这两个字,因为在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在法治重要性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不少党的报告中都有有关法治的内容,比如,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了十八大,我们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但是这一次全会的报告是完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通篇都是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法治,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把法治摆在了一个更加神圣、更加重要、更加基础性的地位,所以也有人评价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会议。
具体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阶段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全会的形式讨论依法治国,并且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呢?按照现在官方所披露出的信息,它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首先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服务。为什么呢?因为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一部分,包括军事、包括科技,但真正有实力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这种制度和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以及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与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更有价值。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法学界的一个观点:“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 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可以说法治它是一个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温家宝曾提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评价是到位的,因为我们讲法治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法律当工具去看待,我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种共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本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制度的最高形态,我们讲的治理体系,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套符合现代理念的国家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和运用这种制度的能力称之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最高级形态?无一例外每个国家的法治所制定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是最关键的,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我们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是以法治为引领推进和保障的。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如果法律不做及时的修改,那就会出现法律和改革之间的巨大冲突,一方面政策改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法律没有修改,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法治和改革之间要有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治要起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向法制化的方面迈进。最理想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各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完备之后,最终应该都是以法治的形式所呈现的,没有法治很难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意义。第三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时候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过去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要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要依法执政。所以现在习总书记把这几项内容合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
所以依法执政被纳入了整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法治框架上,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的法规和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我们在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我们俗称叫做党内的立法法。制定党内的规则,包括党章、党内法规、党的规范性文件意见等等,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权限、程序,这说明我们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这一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三个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约束规范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记得1997年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是有隔膜的,不能够准确完整全面的理解,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很多省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提了很多的口号。这些口号提的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推行法治,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所以推进依法治理有必要。但是另 外一方面对法治本身有误解、误读的表现,因为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说用法律治老百姓、治民的话,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英文中对法治的解读更加准确,英文中有一句话,什么是法治,法的统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遵行,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也强调平等。所以说我们说的法治不是简单管老百姓的法,那只能叫制度的制,真正的治是法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
国家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大家按照统一的、平等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法治。2008年5月4号,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去视察,他说今天我刚进你们的大门口看到你们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四个大字,叫做法治天下。他说我再说一下,法比天大、法治天下,他说现在都在讲法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什么呢?五个方面,第一,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第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律的权威靠人民的信仰,靠人民的信赖和人民的维护,同时人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法治的权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这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可以连成一句话,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过去,我们有法律体系一说,大家都知道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已经形成,那个指的是立法层面的。目前,我们制定了242个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8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完整的有机的法律规范体系,他讲的是制度是规范。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不是讲法律体系,而是讲法治体系,一个律,一个治,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制定的完备,而且能够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实施,又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这才叫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强调的是静态的规范层面,制度层面的体系,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动态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所以说法治体系更全面。
我们这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我们在立法层面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但还是“毛坯房”,需要加工、装修、完善。在法律的实施层面要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铁的法律。在监督层面我们要形成严厉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对公权力、对执法权和司法权进行严密监督,主要是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监督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合力。在保障层面我们要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最根本的保障 就是党的领导,还有队伍保障、人才保障、财政保障等。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为什么要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总目标?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所以现在媒体和社会解读的时候,往往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了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这五个体系是第一次提出,所以,意义重大。
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这么五个体系,建成一个五个体系的法治体系,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我们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一个具体的内容。
当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对如何实现这个总目标提了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里,我重点谈谈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是《决定》回答的最重大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清晰、旗帜鲜明。为什么 8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关系国本,关系我国法治的根本;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有不正确的认识,国外有各种攻击言论混淆视听。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与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也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些敌对势力或政治异见人士鼓吹和宣扬“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其要害就是质疑、削弱和否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一些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似是而非的命题,发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噪音,不是政治上的糊涂,就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从理论上主动澄清和 驳斥把党与法、党的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标明确了,体系是清晰的、完整的,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个体系建设?重点有六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治社会中,有良好的法律是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对于这一任务,《决定》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要完善立法体制;三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每一点中都有很多方向性的改革措施,我们看一下媒体关注比较多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所在。
对于宪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观念不够,落实宪法、实施宪法的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备,违反宪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说因为哪个人违反宪法被追究责任,或者哪些事情违反了宪法定了性,或者被曝光,很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连宪法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捍卫,何谈“法治”。
2012年12月4号,总书记强调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宪法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机制,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能够看到的有两点。
一是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大家知道我们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颁布的,当时中共中央和司法部也联合发过文,把12月4号作为中国的法制宣传日,它的核心也是宣传《宪法》,但是每次宣传侧重具体的部门法宣传。这次《决定》把12月4号作为宪法日,明确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日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唤醒全民族对宪法的高度认同和重视。虽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这对增强全社会宪法的意识会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宣誓制度?
第一个原因,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人大和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官员,都要明白自己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明白权力的来源。每个公务员都要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将要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公务员首先要弘扬宪法精神,就需要有必要的仪式,向宪法宣誓就是一个必要的仪式。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借鉴国际惯例。目前国际上有142个国家有成文宪法,其中97个国家都有宪法宣誓制度。我们看到,美国总统选举后,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是要按在宪法上,对着首席大法官来宣誓,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所以这一次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部署初任法官要向宪法宣誓。
另外,《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
这是关注比较多的,那么,什么是民法典?它有什么作用?《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关于物权、债权、民事责任等与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规定都包含在其中。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民法典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民法就没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须以民事立法的健全为前提,其标志是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
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3月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1799年,刚刚通过政变掌握政权的拿破仑,就开始编纂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讲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的赫赫战功随着滑铁卢失败早已烟消云散,但拿破仑民法典却从法国走向全世界,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蓝本。
完整的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采取了“变批发为零售”的渐进式路径,先出台单行法,在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完 整的民法典。截至目前,已经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民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再加上“各个单行法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冲突与矛盾的现象。此外,某些重要的制度没有由单行法加以规定,导致现行立法格局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在这样的情况下,编纂体系完整的民法典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第二个任务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的来说,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非常的重。在我国,80%左右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整体水平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
这次我们提出,政府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法治政府,而且要加快建设。那么,法治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标准是什么?《决定》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六个标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建成法治政府。结果到了今年正好是十年,法治政府没有建成。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还有六年时间。六年之内我们的法治政府能不能基本的建成,这个确实还对于我们各级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些年来,我们的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的思维惯势,到个别地方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再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少数干部依旧没有跳出“人 治”、“权治”的窠臼。
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这个中心展开。
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我们看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前面,我们加上了两个字“依法”,也就是说,政府做任何工作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讲了这样几点,首先,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责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其次,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最后,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在依法决策方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老百姓说的出现了“三拍”现象即“拍脑瓜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今天这建个高楼,明天那里搞个新城,热 衷于搞政绩工程,这些看起来很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任何实际效益,有时还会留下一个“烂摊子”。而决策者往往还能升官走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决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
以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终身负责了,有了这个“紧箍咒”我相信很多领导做决策时都会十分慎重,不认真决策最后责任是你自己的,而且是终身承担。出了问题,还要坚决执行倒查机制,要回头看谁做的决策。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08年以后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允许老百姓对政府提出公开的要求。我们政府公开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与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要求发展相比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国务院各部委的网站。国务院50多个部委每年收到老百姓申请部委信息公开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委达到了4万多件。4万4千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据说住建部有两三个人管信息公开工作,每年要面对4万多个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必须做。下一步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后公开就是常态,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公开,不仅信息要公开,政务活动也要公开。而且有些地方探索,比如说老百姓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大的会议;有些提出会议要公开,要上网,要直播;有些提出过程信息也要公开,不光结果要公开,过程也要公开。所以这次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五公开”。这“五公开”制度也是对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会逼迫我们政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
大家知道,去年发生了陕西的“表哥”事件。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次出现在车祸现场处理车祸,但是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不小心表情有所放松,就被记者抓拍了一个“微笑哥”,紧接着发现他戴着不同的名表,最后抓出一个“表哥”来。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时,有一个大学生第一时间向财政厅要求财务公开,要求知道杨达才一个月挣多少钱。他说,现在的政府三公经费都公开了,为什么杨达才不公开,这个不公开没有理由。陕西财政厅拖了10多天,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答复了一个信息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祝你学习进步。但是这小伙子出名了,现在全国各地哪儿抓住一个贪官,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公开贪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现在强调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甚至立法公开、党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这是大势所趋,谁都阻挡不了这个发展的大势,只能顺应这个大势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从决策到执法到财务到管理到结果都要公开,尽可能地公开。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重点任务,就是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些要求。
第三个任务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会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所以,《决定》对保障司法公正做出了新部署,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记录追究。
《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主要有三个措施,第一是全程留痕,就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记录在案。第二要公开通报,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情节恶劣的要公开通报。第三,如果干预个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责任。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干预具体案件。但“谁来记录,谁来处理,下一步制度如何落地至关重要。
“一个表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需要配套跟进,需要制度上的细则,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使表述落到实处。”对接下来的相关制度规定拭目以待。
2、明确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受到地方化和行政化的干预严重,“民告官”的司法途径不畅通成为司法体制的最大短板。三大诉讼中,行政诉讼受地方公权力机关“人、财、物”的影响最大,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民告官”的渠道不畅通,导致了两个不正常现象:一是大量本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的行政纠纷进入了信访渠道,出现“信访不信法”现象;二是行政案件“判后必上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增强司法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防止公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3、明确提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能否认,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造成了一些案件办案质量不高甚至冤假错案时不时出现。由此在造成司法公信力严重减损 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这次四中全会是针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量体裁衣”进行的这一制度设计,就是要在司法领域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形成权责统一、“谁裁判、谁负责”的制度机制,对自己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以此增进办案人员的秉公办事的责任心和审慎度,从而提高司法的公正度和公信力。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现在公安部门刑讯逼供少了,但有些地方变相地刑讯逼供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如搞在审讯中搞车轮战、不准嫌疑人睡觉。在眼前吊个大灯泡,你困得不得了就招了。现在高法规定,凡是通过冻饿晒烤获取的证据,都属于要在审判中排除的非法证据。过去我们常说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过去重点是放在不放过坏人上,今后必须放在不冤枉好人上。甚至哪怕可能放过坏人,也绝不能冤枉好人。因为坏人总要做坏事,今天没抓住他,下次也会抓住。但如果冤枉好人,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家属子女的生活。而且好人占绝大多数,如果好人可以被随便冤枉,那么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决定》提出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对避免冤假错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第四个任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关于守法)。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看其国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信仰。92年的时候张艺谋拍摄的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走红大江南北,使“讨个说法”成为老百姓当中的流行词汇,现在很多人遇到事也会说“我到法院告你去”,这种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是我们乐见的。但是由于受我国长期厌讼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是遇到事情仍然会采取一些简单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这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是相悖的。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引导全民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关于树立法治意识,四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谁执法谁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个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而且是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人大和政府的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这三支队伍要互相打通、互相交流。其次,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主要是律师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研究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法学理论。
第六个任务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一,坚持依法执政。党政主要负责人就要切实履行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决定》中指出,把法 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次作出规定:“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这一规定针对性很强,十分管用。只有在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真正坚持、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才能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韩非子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总之,《决定》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看在座的各位如何落实,相信通过大家努力法治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的一点认识,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