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五篇模版)

时间:2019-12-04 16:2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第一篇: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下面小编整理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1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15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2

亦师亦友 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一点都没改变,他一如既往地选择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朱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团队成员魏薇告诉记者,团队每一个成员他都悉心指导。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错,他会“骂”你,但“骂”过之后就不记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难题,他会教你,但教过之后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朱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有着不同的领域,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制定专项指导。”团队成员杜飞回忆,她读博时有次在弥勒的葡萄园中做实验,寻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会减产的方法,但总找不到原因。正烦恼时,朱老师来到葡萄地边,裤脚都没来得及卷就迈进地里,走到身边询问情况。“就这样,朱老师和我在葡萄地里试验了好几个小时,了之前的困惑。”杜飞说。

朱有勇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不是新鲜事。“每年年底石林县的试验田里三七出芽时,朱老师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和大家蹲守田边采集资料。”团队成员金怡吉说,从进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项目组以来,连续4年朱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资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为农民解决问题。”在团队成员叶辰印象中,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他一定雷打不动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师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他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从不假手他人……朱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叶辰说。

在团队建设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几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奖金设立“朱有勇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云南农大的优秀师生,以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们都愿意和朱老师沟通。”团队成员朱书生说,和朱老师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觉中你就没有了与院士对话的压力、与长辈说话的拘谨,有的就是挚友之间的闲谈。他从小学聊到中学、大学,从校长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烦恼和心中的忧愁。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3

海纳百川 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分外看重团队精神的朱有勇,尽自己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开的“秘密”。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导师,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但在朱有勇团队里,负责论文试验和撰写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团队年轻老师参与指导和修改可以成为通讯作者。

“把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朱有勇说,团队的成员都年轻有为,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回报。

黄惠川告诉记者:“朱老师是实干家,他常常告诉大家,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回报,我们干起来也特别有劲。”黄惠川对此感慨颇深。

“创造条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好团队的活力、竞争力。”这是朱有勇一直践行的育人之道。

团队成员李成云是2004年加入到团队中来的,他离开原单位本打算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极力主张他留在云南,加入团队。“到团队不久,朱院士就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我,担负起很多研究项目的工作。”李成云说,完成了两个国家973项目,自己也成为了973首席,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接下来承担的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让我成长更为迅速,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以及云岭学者等人才称号。

和李成云一样,朱书生的成长得益于加入了一个团结、创新的研究团队。这位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来到云南的年轻人,在刚来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独立负责科研项目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云南农大植保学院院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书生感慨地说。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4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的高价要买朱有勇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的技术,被朱有勇严词拒绝,却又愿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在朱有勇眼里,科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而是让所有老百姓受益。从此,朱有勇就定下了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的规矩。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数十亿的巨大财富面前不为所动?也许只有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朱有勇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研发出天然有机三七来谋利,而是他看到三七容易生病,常年困扰农民,为了帮农民解决困难而进行科学研究。在朱有勇看来,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让自己深爱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家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多年没有攻克的难题也没有让他放弃。如果选择放弃,在他那里只是没有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但对很多农民而言却可能是困扰他们谋生的大难题。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很多高考状元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选择了金融类或互联网专业,而选择医学和科研类专业的寥寥无几。在金融类和互联网专业的背后可能是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将来更优质的物质生活,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医学类专业将来可能要常年站在手术台上,也许可能连休息和吃饭都无法保障,选择科研专业可能要做好此生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准备。

过去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是因为过去最体面最优质的职业就是出仕,现在可以说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之说,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最优质的物质生活。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每一名具备高能力的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扛?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今年85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医院想让她多休息,一天只给她看10个号,但在她看来,看好一个就是造福一个家庭,只要她的身体条件允许,她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大能力更要有大格局,盛锦云教授因为眼里有病人,甘愿每天超负荷工作,只为尽可能造福一个家庭,朱有勇院士因为眼里有贫困户,甘愿放弃数十亿的巨额财富,只为让更多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他们就算只是一支蜡烛,也会伫立在广场中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再亮的电灯如果拉上了窗帘也不及广场上的一直蜡烛照得远。当我们有能力去造福他人的时候,应该像朱有勇一样穷尽自己本领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位只会种地的“农民院士”胸怀广袤的祖国大地,他所蕴含的“精神富矿”岂是数十亿现金就能撼动的?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5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是全国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在澜沧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时年60岁的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澜沧“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在云山村种植冬季马铃薯,因种植产地较少,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同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是三七等名贵中药材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针对这一当地区位优势,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在澜沧县建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

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欢迎阅读。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3

2018年4月14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朱有勇给专家、企业介绍马铃薯收获销售的流程和标准。

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年轻,我来干!”——一个大山里的村寨,映射“农民院士”的初心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题——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对老乡脱贫的牵挂,让“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发展产业并非易事。前些年,澜沧县曾大规模推广种植核桃树,竹塘乡就种了7000亩。不料,核桃树长得挺好,但是挂果很少。

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开始向村民作介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

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上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再一年开春,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重5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科技成果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照进一个个村寨小院,“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2016年,朱有勇在竹塘乡试种5亩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馈。然后,他开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规模推广,2018年扩展到7300多亩。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一个支柱产业。

在科技扶贫助推下,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线攻坚。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蒿枝坝的花儿红了”——培养1445名乡土人才,只为“农民院士”入党时的承诺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4

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15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

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

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

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5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不打农药也可以防控病虫害,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课题,也是他追求的梦想。2015年,朱有勇来到中国工程院对口扶贫县——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为试验田,用科技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绿色致富路。

在刚刚开班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扶贫培训班”里,朱有勇首次邀请了电商来讲课,培训老乡们利用互联网将绿色农产品卖出大山,60名学员全部来自澜沧县20多个乡镇,朱有勇还帮村民们配上了这样的迷彩服,希望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

2016年开始,朱有勇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种马铃薯。从开山、整地、施肥到分级、包装、销售,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细致地培训。后来,在朱有勇的牵头下,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专家都来过澜沧县,已经举办过24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户超过数千人。

今年64岁的朱有勇,出生于云南普通农家,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从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科学研究。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我国10个省区市推广,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到30%。2011年,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在澜沧县扶贫期间,他仍然立足于科技创新,带领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让中药材种植回归到深山老林,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走的还是绿色发展的路子。

现在,朱有勇团队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们都驻扎在扶贫一线,指导培训农民,也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019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到5亿元,预计今年底将有7.5万人脱贫。

第三篇:时代楷模朱彦夫

时代楷模朱彦夫

------读《极限人生》心得体会

近几天我读了朱彦夫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事迹为原型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这本自传体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朱彦夫同志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勇敢的接受命运的挑战,客服身体上的严重伤残带来的种种不便,毅然回到家乡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的事迹。

通过了解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个人认为朱彦夫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特别值得我今后的工作中学习。

一、学习他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

朱彦夫同志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到祖国以后先后做了59次手术,最后成为一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的人。当时国家已经给他特级残废的待遇,并且,专门配了一个护士照顾他的一生。凭他的功劳,凭他的残废程度,他完全可以什么事都不做的安享自己的后半生生活。然而,他却说自己已经是特级残废了,不需要再来个特级照顾,所以,毅然放弃了国家所给的一切优厚待遇,回到自己的山东沂源老家,从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会了生活自理,在一般人想来这种人能够自理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了。但是,他随后又学会了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看着乡亲太贫穷,毅然承担起了村支书的重任,并亲自带着社员填沟造地、挖井引水、拉电、栽种果树等,硬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成了全乡的先进村。在他担任村支书的这25年来,朱彦夫同志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生理的困难,尽职尽责、辛勤耕耘,他这种自强不息、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的奉献精神,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我们学习朱彦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学习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

朱彦夫同志60岁的时候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了下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次朱彦夫同志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朱彦夫同志却没有这样做,为了把自己的经历用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梦想、激励后人。这个患有心脏病、胃病、胆囊炎、肝炎等病症,可以说浑身都是病,身上还有七块弹片、一天学没上过, 只在部队“速成班”学了一

点儿文化,只有右眼,而且是视力还弱到0.1的人,楞是用舌头查字典、用嘴衔笔,臂上绑笔或抱笔,甚至腿臂配合的艰苦条件下,硬是写出了第一本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写了《男儿无愧》。

朱彦夫在写作期间,为了查一个字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他前后翻烂了四本字典。开始时,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这几十个字还经常被口水弄得模糊不清,还得重写,有的字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顽强地坚持不懈地写,经常是一天要写18个小时,这样苦熬苦写了整整七年零两个月。

朱彦夫写书本可以像奥斯托斯机的口述,但是,他说那样做,对不住自己死去的战友。他认为,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说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他还说:“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他就是在这样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信念下,完成了就连我们这样身体健全的人也很少能够做到的事。

三、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朱彦夫同志的老家张家泉村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面对这个世代如此的现状,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我们学习朱彦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树立崇高远大理想,自觉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培养自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

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朱彦夫同志作为一名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做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他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收看“时代楷模”朱彦夫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临沂外国语学校全体党员老师

集中收看“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5月14日上午,临沂外国语学校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了临沂电视台公共频道现场直播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上,沂源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军区“沂蒙旅”一营副营长王川顺,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大队长张茂兴,朱彦夫同志的女儿朱向欣,淄博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5位报告团成员,分别从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永远冲锋的战士、父老乡亲们的贴心人、父亲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一位精神高地的坚守者等不同角度和侧面讲述了朱彦夫同志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永葆本色、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报告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心灵得到强烈震撼。观看报告会后,大家一致表示要以“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做群众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为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学习朱有勇教授精神--方海凤

学习朱教授先进精神

做时代先锋青年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年 12 月 8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 2011 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 54 名新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官方消息到了学校之后,我们都感到了相当的荣耀,朱教授1982 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 《Nature 》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 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而在农民眼中,他就是一个对田间作物搭配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什么样?朱有勇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

对出生农家、学习农科、服务农业的朱教授来说,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几乎都和农村农民有关。在云南农大,朱教授是最受学生青睐的硕导和博导之一。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保专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奉行“土地出成果、动手出成果”的实干家。在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农村,朱有勇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能挽起裤脚就下田干活,而是他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总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现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面,很多人靠着父母的家产在学校里面悠哉,听着朱教授的事迹后也只是在一边想着是不是以后也可以靠父母做后盾弄一个这样的荣誉,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幸苦。当然在我们学校里面有很多的农村孩子,有很多人都知道住朱教授给我们 农村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变革,也知道土地里的成果是来得最实在的,我们或许不能像朱教授一样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能够有朱教授的那种精神,即使是一直在最基层苦干,即使每天只是跟这千百年不变的土地打交道,我们也要让自己的精力全部融入到土地中,像大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去回报社会。

对家乡的“爱”和对云南的“信”,使得朱教授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奋斗,我们在生活中没有谁笨谁聪明,仅仅是少了一份坚持一份热情,未能做到把类似于对母亲的那份爱,散发到全社会里面。朱教授的精神是我们学校学习的方向,更是我们当代青年人人生的一个重大启示,我们缺乏朱教授的那种沉稳,缺少一种很好的团队精神,也缺乏对梦想坚持不懈的热情。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如意,在梦想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或许我们会觉得很累想后退,会觉得孤独,但是总会有一个理由让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有一些人会陪你走下去,就像朱教授说他最快乐的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成果,不断服务云南农业,就这么简单。”

朱教授是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和明灯,更是云南农业的先行者,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坚定地前行,将来跟寻朱教授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技术学院

10级电气 方海凤

2010311242

下载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作文(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代楷模 朱彦夫(五篇材料)

    在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幸观看了朱彦夫事迹报告会,他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无论是作为一名战争年代的战斗英雄,还是一名和平年代的人民公仆,朱彦夫都达到了常......

    参观时代楷模朱彦夫展览馆

    参观时代楷模朱彦夫展览馆朱彦夫展览馆位于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展览馆位于张家泉村的小广场西侧,展览馆坐西朝东,是国家3A级景区,占地2.5平方公里。包括朱彦夫事迹展馆和实......

    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英雄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英雄精神 ——长江大学救人事件采访观后感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长江畔,两名少年不慎落水,长江大学十五名大学生在江边手拉手连结成人梯在那湍急的长江水......

    传承劳模精神 争做时代楷模

    传承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国网开化县供电公司的陆郑超,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浙江省劳动模范***的故事。2016年,我有幸和邵师傅一起经历了开......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云岩镇中心小学 谢经春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荣誉称号,是与时俱进者的象征。 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

    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拼死救学生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亿万国人,又一个英雄的名字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心里:绥化市海伦籍北京卫戍区某部一级士官......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荣誉称号,是与时俱进者的象征。 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 不管是哪......

    学习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15日,党支部组织了党员学习时代楷模的活动,从这几位的英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深深的感动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