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2019-05-13 11:0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一篇: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54名新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朱有勇,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1977年恢复高考到云南农大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2002-2004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06年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农大校长。2006年起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朱有勇教授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遗传异质、稀释阻隔、气象因素、协同作用等方面阐释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在PLoSONE、Phytopath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新技术,在国内外累计推广应用上亿亩,实践检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理论,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多项。

朱有勇教授将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受邀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大会和国内植物保护大会作大会报告。标志性研究论文“Genetic diversity for disease control in rice”单篇引用频次在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排名前列。Nature和Science等刊物作了专题评论,认为朱有勇等的科学发现,突破了品种单一化的弊端,为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佐证。他研发的相关技术推广应用上亿亩,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受到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十余个国家的媒体关注和报道。他的工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研究新生长点,主持建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队伍。

朱有勇教授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在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三农”人物,全国高校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有勇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朱有勇教授当选院士,全校师生倍感振奋,我们将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以朱有勇教授为榜样,敢于“顶天”,勇攀科学高峰,甘于“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访谈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访谈录:年逾八旬意未休

作为中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两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更是获得了由***主席签署通令的一等功。现虽已年逾八旬,但仍奋战在烧伤科研前沿一线。

他就是解放军第三零四医院专家组组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教授。

在北京西三环航天桥的西北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矗立其间。在304门诊大楼的西北边,一栋整洁的小楼静静地立在那,楼体上写着“全军烧伤研究所”几个大字。

走进研究所的一楼大厅时才发现,原来烧伤患者就是在此挂号、就诊的。当时已是上午9时许,已没有多少挂号就诊的患者,一些患者已正在取药,楼道里除了偶尔传来的患者的呻吟声,一切显得沉静而安详,完全没有记者想象中烧伤科室的那种紧张而忙乱的急诊场景,一切显得有条不紊。就如盛老的秘书庞老师所说的,因为有盛老在,所里的人在开展烧伤医疗救治时都觉得心里塌实。

右拐上楼梯,到达二楼,其中的一间办公室即是盛老的办公室。见到盛老时,他刚刚安排完有关所里的工作,随即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当医生需要坚持和创新

《中国医疗前沿》:您是怎样看待医生这个职业的?是什么让您在86岁高龄仍站在医疗科研前沿的?

盛志勇: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现在社会上的舆论很不正常,对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医务界确实有一些败类,这不可否认,每个行业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但现在却是打击了所有的医务工作者,说医生都不好,对病人不好,良心黑了,一个劲要钱等等。我活了86岁,从1942年当医生到现在,可以说就从来没有拿过一个红包,也从来没有拿过药品回扣,这辈子就没做过这种事情。其实,不仅仅是我,还有很多医生也是这样的。然而,现在却是一片抹黑,这对于医生不公平。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的就很好,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医务工作者是好的,应该将医务工作者好的一面作为主旋律进行积极宣传,而不要对医务界某些个别不良现象进行恶意的新闻炒作。

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创新精神很重要。但是这又和规范有一定的矛盾。医疗事故的定义中有一条,凡是不按医疗常规操作所发生的所有问题都是事故。那么创新是否是违反规范了?如果不违反规范怎么创新呢?创新就没有一点问题可能发生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创新的事情是有可能失败,有可能成功的。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有点事情,哪怕是一小点问题,只要病人一告你,准就是医疗事故。因为,这是没有按医疗常规做的。这就涉及到如何制订合适的医疗规范的问题。按协和医院的标准来制订规范,县级医院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就达不到要求,按县医院的标准来制订规范,协和医院可能就容易有所突破而犯规。因此,规范的制订应该有所兼顾,即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又要考虑到保护创新的精神,这是需要制订规范的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现在很多医生都改行了,像我这样坚持而痴痴不改的,有是有,比如裘法祖、吴孟超、王忠诚院士等等,但也就剩我们这些老同志了。

科研重需求,研究重方向

《中国医疗前沿》:您是如何开展临床科研的?您又是如何决定您的研究方向的?

盛志勇:首先需要说一个基础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在临床科研方面,对医疗技术工作人员——技术员不重视,待遇太低,也不培养。这是一个政策方面的问题,从建国以来就是这样。在科研中,谁对精密设备操作最熟练,做出的结果最准确?是技术员。因为他们一直在操作,非常熟练,因此,数据做出来不会出错。但现在是培养出来一个,就走一个。比如我们研究所有一个实验室,属于医院,但奖金却比医院检验科室少。因为临床检验科室对于每个住院病人都需要做检验,收入多,奖金也就高。这一比,我们的实验室就留不住人了。让研究生来做实验,做是做了,但是不是每次都是规范地做?这就不好说了。因此,他们做出的这个数据是不是很准确,我心里就一直打鼓。没办法,技术员太不被重视了。这就好比造原子弹,原子弹完全由科学家来造是造不出来的,有些配件是由技工来造的。我们搞科研现在就缺好的技术员。

在确定科研方向上,我们是医院,不是单纯的研究所,因此,需要在临床不断地发现问题,在研究以后,再反馈到临床,而不是做那些很基础的研究。比如基因等,看起来很深,但却未必实用。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观察,给患者治疗的时候,为什么疗效好?为什么疗效不满意?需要搞清楚。对此,一个办法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一个办法是自己创新。

我规定所里的研究不要太变方向。因为现在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先去检索文献,发现这个领域不错,好象有的地方没有人做过,那我就去做做,写几篇论文,就完了。究竟做了有什么用?发表文章有什么意义?不管。就是追求数量。提职称需要论文数量,而其实,大家在评职称时也不认真看内容,一看有发表多少论文就过去了。这归根结底还是科学浮躁,对科学发展很不利,也违反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创新的思想。因为我还活着,说话还有影响,我就坚决要求所里的研究方向不改。

坚持研究方向不变

《中国医疗前沿》:您确定了哪几个研究方向?

盛志勇:我们总共设定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个就是脓毒症。有的专家对脓毒症还有误解,认为是全身性感染,这看法不对。比如说急性胰腺炎是局部性疾病,但是有全身症状。同样,脓毒症症状非常厉害,白细胞很高,最后导致休克、死亡。但是这是局部问题,因为没有全身感染,虽然症状是全身的。因此,脓毒症不是一个病,也不是全身性感染,而是因为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全身症状群,并且对全身都是过度、有害的反应,超过了保护性的有益反应。

全身性感染,血里培养有细菌,而脓毒症就不一定能培养出来。这一点,我早在1952年到军事科学医学院开始做复合烧伤的动物实验时就发现了。当时,烧伤的动物模型建得很好,症状也很明显,但动物血培养始终是阴性。后来做临床,烧伤很重的病人,血培养也有没能培养出细菌的。这是什么问题呀?最后看来,这是因为脓毒症不是全身性感染,而是因为细菌毒素出来以后,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包括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都会出现问题,因此脓毒症是一群症状的综合临床表现,发生后要积极治疗,但重要的是要预防其发生。

据美国统计,在美国的死亡因素排序中,脓毒症仅次于心脏病。美国一年有7.5万人死于脓毒症,如果拿中国的人口和美国比,中国因此死亡的人数更不得了。烧伤死亡的原因就是脓毒症,它能继发休克,多脏器衰竭,最后导致死亡。因此脓毒症是我们的研究的一个方向。

但在脓毒症研究方面,到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一个是证实了在致炎介质中,还有一个晚期的致炎介质。这不是我们发现的,但是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其机制。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在烧伤后血中浓度很快上来了,又很快下去了,但病人死亡往往是在后头。为什么患者在炎性介质高峰时不死,却在其后死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一晚期致炎介质是在后来才在血中浓度逐渐上来的。因此,我们就用单克隆抗体对该物质进行中和,动物实验证明是有效的,有关系的。

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很厉害。无论是烧伤,还是受到打击,人体很快就会在旁路途径产生大量C5a,大量的C5a会降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了白细胞的杀菌功能。在发生烧伤等情况时,中性白细胞从血渗透到组织中,而后会凋亡。但现在即使到了大量白细胞,凋亡率却降低了,转而是死亡。死亡时脱颗粒,就会有很多蛋白酶,水解酶,因此炎性反应就更加厉害了。抗炎机制需要激活T细胞,必须有一个抗炎提呈过程,需要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非常重要的,皮肤里有很多,以前叫郎格汉斯氏细胞。皮肤里的郎格汉斯氏细胞高达一个立方毫米460—1000个,全身皮肤有1.5到1.6平方米,厚度不一样,因此,可以想见人体皮肤的郎格汉斯氏细胞数量是非常大的。假定皮肤有50%深度烧伤,那么树突状细胞损失将非常大。

我们用人白细胞抗原作为一个指标来显示抗炎提呈的功能。我们通过定量做,一个烧伤面积稍大点的病人,人白细胞抗原降得非常厉害。而且很有意思,降低后,一直不升上来,即便是创面愈合,还是很低。以前我们是不知道的。以前植皮只是表皮,即便是创面愈合了,仍然经常会发生炎症,破创,很难处理。后来干脆让病人回家,反而就好了,因为院内还是容易交叉感染。我们悟出了个道理,这很可能和树突状细胞少有关,但却没法补救。后来,我们在动物细胞中实验,证明是树突细胞缺失的原因。

在免疫功能的另一方面,淋巴细胞凋亡得很厉害。不仅是末梢血管里的淋巴细胞,还包括脾脏的淋巴细胞凋亡也很厉害,我们的动物实验和尸检都证明这一点。我们还发现,只要肠道缺血,再灌流,血管末梢淋巴细胞凋亡就会发生。

在人身上,肠道缺血在休克早期肯定有,因为大面积烧伤后,有低容量休克,肠道血需要去补充心脑等生命器官。我们证明肠道缺血,即便是补液,纠正血液动力学都正常了,肠道缺血状况也未必能得到纠正。我们用胃黏膜的PH来检测和观察这一情况。肠道缺血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在做肠道缺血和多器官衰竭的关系,这是一个方向。

对于脓毒症,我们现在做了一个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针对免疫功能失和谐,我们用两个药,一个是乌司他丁,是正常人尿里的一种胰蛋白酶,可以中和抑制各种水解酶、蛋白酶的作用,因此对于抗炎性很好。另外还用α胸腺肽,可以内生干扰素,可以提高抗原提呈,还可以抑制caspase(光酰蛋白酶)的作用,它是淋巴凋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抑制它,就可以控制淋巴细胞凋亡。把烧伤的免疫机制中的两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控制。因此,重度烧伤患者28天死亡率降低很明显,3个月死亡率也降低了。目前多中心的研究虽然比较复杂,初步结果应该还是可信的。这一结果比国际上的脓毒症治疗指导方法的结果还高点。这里边有一个原发病不一致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医院的治疗方法很难控制一致。所以,还要把它扩大来做。我们经常去检查,去控制多中心的试验质量,但是这个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一年有多少烧伤患者?各种烧伤的发生原因是什么?现在各种烧伤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没有,也就没有相应的预防和宣传教育。苦就苦在没有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工作没有做,烧伤发生率就一直下不来。将来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烧伤研究课题。我们的常规重工业还要发展,矿产开采业也需要发展,那么烧伤就仍会是经常发生的。其实,很多烧伤是可以预防的。比如为什么在森林火灾中会烧伤得那么重,因为相应的防护设备都没有。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是部队,在面对战争时,如果前方烧伤,输液行吗?一瓶瓶液体,谁带得上去?谁能打静脉?现在的情况是急救很困难,一个连都未必有一个卫生员。而静脉输液是烧伤早期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当时不抢救的话,后边就麻烦了,会出很多问题。那怎么办?口服行不行?但是口腹肠道电解质不一定吸收,ATP能量不足,可能出现水中毒呀。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怎么让肠道吸收好。我们认为应该有办法。

同时,检测休克时的脓毒症,战场上对烧伤人员的血压监测等一系列战时问题,都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第四个问题是有关烧伤疤痕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爱美之心,希望能减轻烧伤后留下的疤痕。关于疤痕,有的提出和人种有关,比如白种人的疤痕就相对小。有的说是基因问题,但通过压迫,可以减轻疤痕,这是什么机制?系皮带的部位,一般就不留疤痕。因此,这个问题不一定就是人种、基因问题。我们现在还搞不清楚,正在研究。

与烧伤愈合不良相关的问题,就是大面积深度烧伤,皮肤移植后,皮肤没有汗腺。皮肤没有毛囊没什么关系,没有汗腺,皮肤就不能出汗,体温调节没有了,电解质体液平衡就容易紊乱。那么,有没有办法用干细胞诱导生成汗腺细胞呢?这还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怎样种到人体皮肤上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让汗腺的管子往正确的方向长出来的问题。因此,让移植皮肤长出汗腺是个长期的题目。我们现在在体外培养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汗腺细胞,已有一些苗头。

另外,烧伤的代谢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烧伤后,人体肌肉分解很厉害,要补充蛋白,能量。怎么来补救?如果不补救,时间长了,会影响到呼吸肌,呼吸肌受影响,并发症就多了。

以上这些方向,我要求他们多少年都不要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多种优势治疗重度烧伤

《中国医疗前沿》:在烧伤治疗方面,烧伤所的特点和优势在哪些方面?

盛志勇:在治疗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套。大面积烧伤肯定要有休克。丢失体液量很大,出现低容量休克,但是虽然丢失的主要是电解质和液体,但也有很多红细胞破坏。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的是严重贫血。对于烧伤休克病人,从国际上讲,是不主张输全血的。我们打破了这个规则。我们发现,大面积烧伤抢救过来后,总是有贫血症状出现,很难处理。为什么呢?因为烧伤不单是液体和电解质丢失,红细胞也会有很多破坏。有的时候虽然没有破坏,但是变形了,刚性也不行,过一阵子仍会丢失。为什么国外不愿意输全血,是因为认为这样会增加血液浓度,而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输入全血其实是降低血浓度,因为输入的血液不是浓缩的血液。而且供全血不仅能供给红细胞,还能提供全血中其他的有益成分,使患者免疫增强了。

我们为此专门测过血粘度,发现烧伤患者的血粘度变化自己有一个规律,和输全血与否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特殊的做法,休克输全血。但是现在麻烦了,血库是统一搞了,全血却没有了,只有红细胞,都分离了,都是成分血。

另外,我们抗休克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治疗休克时提出,不仅仅是补充血液量,还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必须赶快补充血容量,让所有组织的供氧必须有保证。第二是必须很快恢复肠道的血供应。重度烧伤前期肯定会发生肠道缺血,肠道缺血是很不好的,会引起粘膜屏障功能损伤,淋巴细胞凋亡,粘附分子增高、屏障功能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有内毒素移位等问题,因此需要赶快供血。我们目前用6542,确实可以提高供血。第三是缺血必然导致氧自由基的产生,需要设法减少氧自由基的损伤。因此,抗休克不是单单补充血容量就可以了。

在面对大面积深度烧伤问题上,我们认为应该及早切除全层坏死皮肤形成的痂皮。三度烧伤处理不及时会发生很多不良后果。国际上一般主张在休克期结束后4到5天,再切除痂皮,我们觉得太晚了。痂皮底下的细菌增长非常快,且本身会产生毒素,也会抑制淋巴细胞。因此,我们主张早期只要血液动力学指标稳定,在休克期,也要尽早切除痂皮。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不符合常规。其实,做手术不外乎是加深休克,加大打击,为什么不能同时进行呢?比如大的开放性骨折,出现休克,清创手术肯定是在休克期做的,因为黄金期只有几个小时,那么烧伤为什么不可以呢?没道理呀。因此,我决心做,很谨慎的尝试。后来发现没事,只要血液动力学稳定就可以做。

第三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而在农民眼中,他就是一个对田间作物搭配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什么是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朱有勇院士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保专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奉行“土地出成果”、“动手出成果”的实干家。在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农村,朱有勇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能挽起裤脚就下田干活,而是他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总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1955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地道的农民子弟,如今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家 973 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植 物病害理论”; 主持完成国家 973 项目、863 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 作项目二十余项;在 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 等国内外 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6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 和省部级科技奖 12 项;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校 长从一个农民成长到院士用了 30 年的时间,坚持一个科学梦想,在试验中默默度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正是这份执着使他的试验成果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

要学习朱院士心系国计民生、立志奉献“三农”的爱国精神。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如他所说:“我们今天 1

取得的研究成果得益于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正是对家乡的“爱”和对云南的“信”,使朱有勇院士坚信这个领域的一切未解之谜都能在这方山水中找到科学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要学习朱院士团结协作精神和感恩之心。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他自己几 十年坚持的信念,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朱有勇的研究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面对着所有的荣誉,朱有勇都会在一切场合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一个团队智慧的结晶。朱有勇院士经常说:“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里的领 导多次到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 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就是我最欣慰的事 业,也是最大的福。”“如果没有这一切,就不会有我的研究,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真的是要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农民,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所有的一切,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及我的事业。”朱有勇说得很认真,很诚恳,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 一个人,他怀揣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

通过此次学习,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朱院士为榜样,要树立“顶天之勇气、立地之精神”,修德、修身、修业。

第四篇: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

朱有勇,这个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创新性开启了不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1

院士下田 把脉产业发展

“那段时间,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有勇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

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院士和大伙一致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澜沧可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博士黄惠川说,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订单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于是,2016年10月,在蒿枝坝完成了冬季马铃薯百亩示范和冬早蔬菜50亩示范。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本来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发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到2015年,云南省三七种植面积约为40万亩,总产值达800亿元,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朱书生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还发现澜沧县的松林气候环境适宜三七生长,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两年多来,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在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项目示范点建设。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2

科技注入 激发无限潜力

4月正是冬季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小型拖拉机顺着垄墒来回穿梭翻土,密密麻麻的马铃薯从地里蹦跶出来,村民们紧随其后,挑选、分级、装箱。作为最新开辟的全国最早上市的马铃薯产地之一,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出产的新鲜马铃薯当天就被运往昆明,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全部收完估计能分得1万多元的纯利。”看着这样的丰收景象,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清悬着大半年的心总算踏实了不少。

去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的蒿枝坝村民小组实施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由于村里从未种植过冬季马铃薯,张文清和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出资1.2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来了100亩土地,示范种植。

“通过初步测产,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种植,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增收9000多元。”从去年11月播种到今年4月收获,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团队用亮眼的成绩单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

走进澜沧县竹塘乡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开展三七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试验的地块,嫩绿的三七小苗齐刷刷冒出土层,眼下已长到10多厘米高,超过90%的出苗率,小苗长势喜人,这印证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团队的调查结果:该试验点冬季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13.7℃,平均湿度78.46%,非常适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长。

在每片示范种植基地,都有一个监测器挂在松林间。“这用来收集降雨数据,全天候监测种植区域的土壤、大气状况。”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刘屹湘说,在雨季来临,降雨量到达警示值时,就需要利用避雨膜调节雨水,控制病虫害发生。就是凭着这样严谨的科学管理,朱有勇院士团队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种植的关键技术指标,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

“林下三七可以实现生态有机种植,预计每亩产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亩林下三七可收入5万元至15万元。”毛如志博士说。

毛如志博士是中国工程院派驻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他告诉记者,中国工程院帮助村民制订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各产业成效初显。

在云山村蒿枝坝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忙着捡拾洋芋的拉祜族群众李扎谢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告诉记者,这里采收洋芋的群众都是附近几个村的,他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受雇在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钱,从松土、垫肥到种植、管理全程参与。他说:“我已经学会了技术,明年自己家也种。”

记者了解到,各项目自去年9月份陆续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种植4亩林下三七,出苗率达90%以上,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元至15万元;完成100亩冬季马铃薯,亩产3吨,产值达90万元,每户平均纯收入达2672元;完成50亩冬季蔬菜种植工作,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收9000元;为186户农户发放种猪2头、鸡苗10只,每户农户可创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亩冬季鲜食葡萄种植,目前长势良好,预计2018年4月第一次产果。

经过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精准扶贫工作,澜沧县特别是竹塘乡的脱贫攻坚成效已逐步显现。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帮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荣廷昭院士和傅廷栋院士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陈宗懋院士的《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邓秀新院士的《热带水果关键技术》、黄璐琦院士的《中药材资源普查》等院士扶贫项目正相继落地实施。

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方兴未艾。朱有勇院士团队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的成果已一项项留在澜沧的大地上。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3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太多学术和科研贡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榜样,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4

朱有勇同志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选择在科研院所工作,但是他却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用科技为脱贫攻坚“助力”,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迅速的走出贫困。他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底色,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的投入到脱贫事业上,他长期驻扎在脱贫一线,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技术和指导,他都是一一作答,通过几年的努力,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让当地的群众顺利实现了脱贫,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脱贫战场上的“冲锋者”,面对困难,他百折不挠、屡次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就是想找到贫困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植物,几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都是同群众一起,勤于耕种。他是群众心目中的“农民院士”,更是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朱有勇同志用科技改变了贫瘠的山村,甘于奉献、忠诚为民,用实际行动点亮初心,践行使命,为脱贫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开方,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

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服务人民,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朱有勇同志致力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他深知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找准病症,就能实现有效的增收。他用科技改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被群众亲切的誉为“教书匠”,群众对朱有勇同志心怀感激,他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榜样,我们要坚定的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成为移民有担当、有胆识、有作为的共产党员,为脱贫事业注入活力源泉。

朱有勇同志虽然已经65岁了,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放心不下在水深火热中的困难群众,他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种植技术,也把自己获得的科学奖学金捐献,只为让困难群众或者更多的技术,他用科技为脱贫“助力”,他的大爱必将激励更多的脱贫攻坚干部在一线埋头苦干,让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

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体会5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他和团队在当地推广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带领团队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创立仿生技术,最终克服了连作障碍;开设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等培训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朱有勇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们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切实的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早日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五篇:中国工程院致2011年新当选院士的信

中国工程院致2011年新当选院士的信

新当选的院士:

您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向您表示诚挚的祝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和人民对您多年来辛勤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

您能获得院士的荣誉,除了自己长期艰苦努力,更有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和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教育和支持的结果。在每一位院士取得的成绩中,都凝结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每位当选院士,都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有肩负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责任。

中国工程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让我们以如下八条共勉:

1.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深入工程科研实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做出新贡献。

2.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谦逊地评价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宜过多的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3.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为商业性广告造势,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4.在当选院士以后,更要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5.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者。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同行和同事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等年轻人在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严守院士纪律。遵守我院制定的院士自律规定和各项行为规范。在增选新院士时,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不受干扰,公正无私地进行评审和选举。

7.在各方面严于律己,主动听取并正确对待各种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单位和社会的监督。

8.院士的作用是重要的,但能当选院士的人毕竟是少数。院士有责任和义务广泛团结自己周围的科技工作者,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希望您把这封信放在案头,记在心头,常阅常新。让我们珍视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共同努力维护中国工程院的崇高声誉,共同建设好我国的工程科技队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团结奋斗!

中国工程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下载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朱有勇教授精神--方海凤

    学习朱教授先进精神做时代先锋青年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年 12 月 8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 2011 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 54 名新院士,云......

    学习朱有勇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要以朱有勇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要以他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不怕吃苦、为人民谋利益、脱贫致富的执著追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文范文大全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

    2019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篇范文)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下面小编整理2019朱有......

    关于向朱有勇学习心得体会范本5则范文

    学习他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要以朱有勇同志为镜,深入查找自身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和不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职工,要做好本职工作,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我们要......

    党员干部学习朱有勇心得体会(合集5篇)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胜的关键期,作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更要从朱有勇院士身上吸取前进力量,常怀爱民之心,牢牢把人民放在心上,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编)

    在时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坚定,志向深远,情怀美好,是新时代党员的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标杆,是新时代公民学习的榜样。小编整理了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欢......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观后感最新(5篇模版)

    朱有勇院士让三七种植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种植全程不用农药、化肥,解决了三七生产面临的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了三七无地可种的窘境,小编整理了2019时代楷模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