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合集]

时间:2019-12-04 16: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从深度贫困的山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朱有勇院士团队为拉祜山乡带来了“最强大脑”。“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朱有勇做科研的信念。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月,一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塘子村进行,朱有勇院士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15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轻,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12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16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17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士还真的管我们卖土豆啊。”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一点点实现,“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从2015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一大半时间都在村里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里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来的扶贫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里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入晨跑。

好几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子,村民就跟在后面,一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有勇说。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某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士带来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从此以后,他们走到哪,村民们就跟到哪儿。“他们可是上面派来的博士!别看我们才小学文化,天天跟在他后面,不都是‘博士后’啦!”就这样,贫困的小村庄里有了大批“博士后”。

“房子是新盖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观念还是旧的。”由于长期闭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多元。

“这里并不是资源贫困,而是典型的素质贫困。越是这样,科技扶贫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快速开出“脱贫药方”——种冬季马铃薯。

此后的时间里,朱有勇14次来到蒿枝坝村,大半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博士们居住的村民活动室被村民们称为“科技小院”。

2016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落进了蒿枝坝的地里。2017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马铃薯排队“破土”。一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总产值达90万元。仅用半年时间就让村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被村民们赞不绝口。

丰产的消息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马铃薯,蒿枝坝还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

“眼见为实,群众就看实效。”朱有勇感慨,“扶贫先得扶智,村民们不是不想干,关键要扶到实处,教会他们怎么干!”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老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朱有勇也给自己定了新目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5天前,他还是一位在西南边疆拉祜族自治县村寨忙于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农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颁奖成为全国时代楷模。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跪在泥土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刚种植的马铃薯地里,张六均等三个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锄头站在地边,全神贯注地听一位老人说话。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边用竹竿丈量地块,一边耐心地讲解马铃薯如何规范种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里,面带微笑反复解说示范。在一旁的云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辉感动地用手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这一幕发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点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小组。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16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19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穿迷彩服的田间“教书匠”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士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在村里建立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示范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自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堂就设在田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到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从采收包装到产品推广,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专家亲自授课。老师和学员一样,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自己种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一起种,一起增收脱贫。”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3年多来,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已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电子商务等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致富带头人。

“我们是教书匠,没有钱,就把科技知识教给农民,教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没什么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说。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30多年来,朱有勇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一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方催促下,几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朱有勇扶贫也不为利。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大博士黄惠川讲了个故事,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2011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大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第二篇: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

模”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愚公”。

黄大发是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民主村民组农民。从1958年起,黄大发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支部书记、民主村支部书记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他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殚心竭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黄大发正是以这种“愚公”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期许,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忠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艰苦创业、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主动学习他那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至善至正、严于律己的高尚风范。

第三篇:学习"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配电运检室 王蒙

张黎明同志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使我深受鼓舞、倍感自豪。张黎明同志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是“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我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先进、对标先进,争当新时代张黎明式的好职工,为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展现国家电网人的忠诚与担当。为此,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习时代楷模,不忘初心,用心为民服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学习张黎明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和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点亮万家中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以高度的自觉把爱党爱国之情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锋本色,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始终以群众为先,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将岗位工作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紧密相连,努力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

二、学习时代楷模,爱岗敬业,努力争创一流。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学习张黎明同志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在平凡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充分汲取他身上蕴含的劳模精神力量,带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始终保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的工作态度,沉得下来、钻得进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始终铆足干劲、闯劲、钻劲,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高标准、严要求,永不自满、持续改善、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三、学习时代楷模,锐意创新,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关乎命运,创新决胜未来。学习张黎明同志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进取精神,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要积极投身公司“双创”热潮,立足岗位,锐意革新,创新创效,通过创造性劳动提高效率效益。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挑战,面对电网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管理转型、产业升级等重大任务的考验,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怕挫折,奋勇攻坚,用卓有成效的工作破解难题。

四、学习时代楷模,勤学苦练,持续增强本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习张黎明同志敏于求知、潜心钻研的学习精神,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的忧患意识,积极适应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新模式新业务新业态发展的形势,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战略需要新作为。我以坚持以“时代楷模”张黎明同志为榜样,爱党爱国爱企,实干苦干巧干,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努力拼搏、持续奋斗,为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物业公司 杨天明

通过学习张黎明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出向张黎明学习的号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进取意识,学习他甘愿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来学,并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一要用“心”干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中,要有爱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心里时刻装着职工,带着感情去工作,象对待亲人那样做好职工服务工作;要有事业心,始终保持奋力前行、永不懈怠的状态,要干在前,不等不靠,在工作上要大力推行事前服务,把工作做在前头,要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要有责任心,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服务保障功能,使物业服务工作跟上拍子、踩准点子、服务到位,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物业服务工作在全局中务实推进,在推进中服务公司全局。

二要动“脑”干工作。物业公司干的是重复性多的工作,时间长了,有的员工产生了倦怠心理,对服务中有些不足之处也就熟视无睹,有时存在无过就是好的想法,服务对象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会有比较,看到兄弟单位更好的服务,就会产生潜在的不满意,物业服务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些,要做好物业服务工作,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我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仅满足于做具体工作、办具体事情,而要加强学习研究,切实把本部门的各项政策弄懂弄透,进而把握电力后勤保障工作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制度建设,按照讲质量、讲效率、讲规范的要求,把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有深度,有水平;要着眼公司运转的实际需要,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创新,努力实现由粗放性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合理使用各类经费,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把自身的工作置于供电公司整体工作中去认识、去定位、去落实,要通过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公司高效有序地运转提供后勤保障

三要铺下身子干工作。要想在前,体现一个“早”字,“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物业服务工作要多思多想,围绕主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对后勤工作的需求筹划,围绕集体企业瘦身健体对物业企业的要求筹划,做到长打算,短安排,由各种需求推着走,变成领先半步,争取主动。要严要求,体现一个“细”字,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无论物业服务项目多么细小,多么繁杂和琐碎,都必须当作大事一丝不苟地办好,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细节,做到“心到、周到、礼到”.要重落实,体现一个“勤”,物业服务工作点多面广,要实行“走动式管理”,管理人员要多到服务现场了解情况,多到服务单位和部门征求意见,通过梳理阳光海葵热线反映食堂服务质量、宿舍维修、办公设施、保安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查找服务中存在的短板抓提升,逐一制定改进措施整改到位,确保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习楷模当尖兵

商务运营部 朱宏志

8月14日10时,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辽宁省人民会堂举行。

“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黎明坚守初心而又锐意创新,他的事迹彰显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讲述了从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技能专家的事迹。“一次次彻夜抢修,一次次挥汗攻坚,一次次庆祝胜利……我很幸运,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有师傅在身边,引领着我奋斗,激励着我前行。”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张黎明的徒弟回忆起与师傅一起奋战抢修现场、服务百姓客户的动人故事。滨海新区新城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丽,国家电力报社记者也分别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张黎明。

一句句朴实生动的话语、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场景,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时代楷模”张黎明的政治品格、敬业意识、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张黎明把百姓的点滴小事记在心头,让正义里60多个楼门告别了没有照明的日子,近千户百姓受益,“张黎明能把分外的事当成分内的事,而且做得这么好,我们要以张黎明为榜样,以踏实肯干的奋进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在张黎明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的担当与作为,他不仅自己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还带动了身边一大群人,传递了向上的价值导向。“张黎明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要以他为标杆,以新担当新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习楷模当尖兵

商务运营部 乔鸿

”时代楷模“张黎明是我们电力工人杰出代表,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先进典型,是”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思想,见证了新时代电力系统工作人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一名抚电电站服务员工,我满怀敬意地聆听了张黎明先进事迹报告会,事迹中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令人激情澎湃,现场中一次次嘹亮的掌声令人热血沸腾,他的崇高品质与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名员工,催人奋进,感受颇深。

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意识,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进取精神,甘愿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争创一流业绩。

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奉献在前,从张黎明身上汲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力量,以更加实干苦干能干、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为打造抚电电子服务品牌效应再作新贡献。

第四篇:学习"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张黎明是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是“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从技校毕业生到技能专家,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近日,总部组织学习了《张黎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认真聆听,认真学习,本人感触颇深,张黎明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扎根电力抢修一线。他是“时代楷模”,是客户百姓眼中的“电管家”,是电力抢修中的“活地图”,是企业与群众眼中的“连心桥”,更是我们群众心中的“活教材”.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要求全社会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时代楷模”、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是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先进典型,是“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谱写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黎明坚守初心而又锐意创新,他的事迹彰显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首位报告人,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任峰讲述了张黎明扎根一线,从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技能专家的事迹。张黎明从一名普通蓝领工人,成长为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堪称新时代的蓝领发明家。创新要不怕小,只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应该有的样子,也应该是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品质。甘于在一线中奉献,乐于在奉献中创新,是我听完张黎明同志发布会后最大的感受。

爱岗忠诚,是张黎明同志对待工作一贯的态度

张黎明坚信”工作着是快乐的“"把工作干出彩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张黎明始终坚守抢修一线,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便捷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展现了当代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实实在在的故事,朴实感人的讲述,催人奋进的力量,发布会让张黎明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

不忘初心,是张黎明一直以来的坚守

张黎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30多年坚守如初,是因为他始终不忘的初心,他说“一想到能通过我的双手,为千家万户送上光明、送上欢乐,我的心就像蘸了蜜一样甜,无论之前受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心里都只有一个字:值!”我们基层干部应该向张黎明那样,不忘初心,热爱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作者 张淑荣

第五篇: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

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欢迎阅读。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3

2018年4月14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朱有勇给专家、企业介绍马铃薯收获销售的流程和标准。

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年轻,我来干!”——一个大山里的村寨,映射“农民院士”的初心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题——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对老乡脱贫的牵挂,让“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发展产业并非易事。前些年,澜沧县曾大规模推广种植核桃树,竹塘乡就种了7000亩。不料,核桃树长得挺好,但是挂果很少。

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开始向村民作介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

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上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再一年开春,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重5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科技成果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照进一个个村寨小院,“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2016年,朱有勇在竹塘乡试种5亩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馈。然后,他开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规模推广,2018年扩展到7300多亩。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一个支柱产业。

在科技扶贫助推下,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线攻坚。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蒿枝坝的花儿红了”——培养1445名乡土人才,只为“农民院士”入党时的承诺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4

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15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

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

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

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5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不打农药也可以防控病虫害,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课题,也是他追求的梦想。2015年,朱有勇来到中国工程院对口扶贫县——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为试验田,用科技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绿色致富路。

在刚刚开班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扶贫培训班”里,朱有勇首次邀请了电商来讲课,培训老乡们利用互联网将绿色农产品卖出大山,60名学员全部来自澜沧县20多个乡镇,朱有勇还帮村民们配上了这样的迷彩服,希望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

2016年开始,朱有勇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种马铃薯。从开山、整地、施肥到分级、包装、销售,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细致地培训。后来,在朱有勇的牵头下,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专家都来过澜沧县,已经举办过24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户超过数千人。

今年64岁的朱有勇,出生于云南普通农家,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从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科学研究。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我国10个省区市推广,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到30%。2011年,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在澜沧县扶贫期间,他仍然立足于科技创新,带领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让中药材种植回归到深山老林,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走的还是绿色发展的路子。

现在,朱有勇团队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们都驻扎在扶贫一线,指导培训农民,也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019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到5亿元,预计今年底将有7.5万人脱贫。

下载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

    学习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

    学习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15日,党支部组织了党员学习时代楷模的活动,从这几位的英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深深的感动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美德......

    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大全

    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一年级 李海芳) 时代楷模,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称谓,是与“最美”连在一起的赞誉。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卫士”高铁成,还有去年广为传......

    时代楷模朱彦夫

    时代楷模朱彦夫 ------读《极限人生》心得体会近几天我读了朱彦夫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事迹为原型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这本自传体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朱彦夫同志从朝......

    学习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给排水111 李娇 一位一生都很平凡的客车司机,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选择了伟大。车载监控系统用绝对的真实,为我们再现了横祸飞来时吴斌的一举一......

    学习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制冷112 白 燚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 时代楷模,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称谓,是与“最美”连在一起的赞誉。时代楷模的名字和感人事迹,在全社......

    学习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 1.10月24日发生的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宣传学习长江大学生先进精神,我们相聚在教室举行“学习长......

    学习时代楷模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制冷112白 燚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团员先进性时代楷模,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称谓,是与“最美”连在一起的赞誉。时代楷模的名字和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广为传颂......